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受照劑量為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受照劑量為

發布時間:2021-02-11 19:31:42

1、放射劑量要多大才會使人急性放射病

輻射對人體的危害 臨床醫學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證實:人體在受到一定劑量的放專射線照射後,會產屬生各種對健康有害的生物效應,如: 1.急性放射損傷 劑量低於1Gy時,少數可出現頭暈、乏力、食慾下降等輕微症狀,血象有暫時性變化;劑量在1~10Gy時。

2、γ射線的輻射劑量達到200-600雷姆大概是什麼概念

雷姆是曾用單位,現在國際單位是希沃(Sv)1雷姆=0.01Sv,當人體受到γ射線的輻射劑量達到200-600雷姆時就是患上了骨髓性急性放射病,非常危險,系統科學的治療可以挽救生命。

3、輻射、放射線作業者營養平衡是什麼?

急性放射病是在短時間內大劑量的射線作用於人體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其特點是損傷范圍廣,傷情的嚴重程度與受照劑量的大小有密切關系,受照劑量越大,傷情越重。主要表現為造血功能障礙、出血、感染及代謝紊亂,故稱造血型或骨髓型放射病。若照射劑量過大,超過10平方米/平方秒以上,除有造血功能嚴重障礙以外,最主要的損傷有發生在胃腸道的胃腸型放射病,或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腦型放射病。

營養素平衡:各營養素之間的適當配比,即供給平衡飲食,是發揮營養效用的關鍵,如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生熱營養素在總熱能攝入量的分配比不合適時,可能影響氮代謝。因此,既不能因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對蛋白質利用有節約效能,就降低蛋白質的必需供給量,也不能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熱能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片面強調蛋白質營養而使體內蛋白質不能被充分利用。輻射損傷時,營養素平衡更為重要。動物試驗表明,過低或過高供給蛋白質或脂肪都會使動物輻射損傷加重或恢復延遲,甚至死亡率升高。營養素比例以碳水化合物55%,蛋白質15%~20%,脂肪25%~30%,氮熱比值以1∶0.63~0.84?06焦耳(150~200千卡)為宜。除生熱營養素間要保持適當比例外,各種維生素之間也要維持營養平衡。

維生素B2和維生素PP與熱能代謝有密切關系,這幾種維生素需要量常隨總熱能消耗量升高而增高。僅增加其中任何1種維生素,都不能得到預期的營養效果。礦物質營養平衡問題尤為重要,體內鉀、鈉、鈣、鎂等離子濃度須合適,否則不能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輕者損害健康、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微量元素與其他營養素相互之間的關系也很重要,鋅對許多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與維生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謝都有重要影響。輻射損傷時,礦物質包括微量元素在內,過量或不平衡,均會產生不良影響。

在配製飲食時要注意食物的量,不能超過病人的耐受量,否則易引起消化吸收不良。同時要注意飲食性質,以少渣及細軟的高蛋白半流質飲食為宜,可給予牛奶、雞泥、蒸蛋羹、氽小肉丸等,各種食物均應切碎煮爛,不用易產酸產氣的、生冷的、油煎炸的及粗纖維多的食物,以減少對消化道刺激。烹調方法採用蒸、煮、氽、燴、燉、燜等。飲食呈糊狀,極易消化吸收,且滲透壓不高,對胃腸黏膜無刺激,可起到保護胃腸道的作用。在選擇食物方面可選擇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以及對輻射損傷有防治作用的食物,如牛奶、蛋、肝、花菜、捲心菜、茄子、扁豆、胡蘿卜、黃瓜、番茄、香蕉、蘋果、酵母等。適量飲茶,有助於抗輻射。

4、核泄漏後,人患核輻射病的症狀是什麼樣子的?

分【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和【內照射放射病】分別介紹:

外照射急性輻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
一、概念
急性輻射病是指人體一次或短時間(數日)內分次受到大劑量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急性輻射病是一種少見而嚴重的全身性疾病。人們開始認識它,還是在1945年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進行了核襲擊之後。那時,發生了數以萬計的傷病員。由於當時對這類疾病的經過與特點缺乏了解,加之原子彈爆炸後多種殺傷因素 (如光輻射、沖擊波、早期核幅射及落下灰核幅射等)的復合作用,故對當時發生急性放射病的傷病員並沒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觀察,因而對急性放射病仍缺乏系統了解與認識。但是,通過這一事件,人們開始重視這一特殊疾病的系統研究。同時,隨著核科技術應用的廣泛發展,大型核設施逐年增加,全世界不斷發生重大核事故,各種類型的急性放射病病例,成為世界各國重點觀察研究與治療的對象。我國自60年代初期,也有各類事故病例發生,在急性輻射病的診斷與治療方面,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二、急性輻射病的發病特點
由於急性輻射病是一種非隨機效應,故其嚴重程度與照射量呈正相關,並存在著照射量閾值 (見表13-1)。
損傷過程復雜,病變廣泛
放射線作用於機體內重要分子,引起它們不同程度的原發損傷,從而導致細胞、組織和器官的生化、功能和形態改變。而這些改變,又可繼發性引起一系列並發症。例如:免疫系統受損,可以引起全身或局部感染;凝血機制受損,可以引起全身或局部出血。這些並發症,重者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同時,由於射線作用不可能全身非常均勻、各組織和器官的敏感性又不同,臨床表現錯綜復雜。急性輻射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病變十分廣泛。
由於不同器官、組織敏感性不同,故不同照射量引起的急性放射病,具有不同的規律性表現。從而奠定了急性放射病各種不同類型特徵的基礎。
骨髓型急性輻射病病程的階段性
人體全身吸收劑量達1~10Gy,可發生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即其臨床表現以骨髓造血抑制為主。這種類型的中度和重度急性放射病,臨床表現具有明顯的階段性。
三、急性輻射病的分類和臨床表現
臨床上可以將急性放射病分為骨髓型、腸型和腦型。骨髓型又可根據病情輕重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現依次介紹如下:
1. 骨髓型急性輻射病
骨髓型急性輻射病是指全身吸收劑量為1~10Gy時所引起的以骨髓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輻射病。病情輕重主要決定於劑量的大小,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
這種類型的急性輻射病,特別是中度與重度的,病程發展分期明顯,即可分為初期、假愈期、極期和恢復期。
各度骨髓型急性輻射病主要臨床經過:
1) 輕度急性輻射病 吸收劑量為1~2Gy,數天內可出現疲乏、頭昏、惡心、食慾減退、失眠等症狀,然後症狀逐漸緩解。整個病程中,一般不發生脫發、出血和感染。照後1~2天內,白細胞可一時性輕度上升到10×109/L左右,然後下跌到3.0×109/L ~ 4.0×109/L,淋巴細胞可減少到1.0×109/L,其他血細胞數量無明顯改變。40~50天後,血液逐漸恢復正常。
不經治療,兩個月可自行恢復。
2) 中度急性輻射病 吸收劑量為2~4Gy,多有明顯的分期。
初期:照射後數小時可出現頭昏、乏力、食慾下降、惡心、嘔吐。約一天左右進入假愈期。外周血白血球一過性升高,然後逐漸減少。淋巴球輕度減少。
假愈期:臨床症狀緩解,但白血球總數繼續下降,一般不會低於2.0×109/L;血小板可降低。假愈期末可開始脫發。脫發和皮膚、粘膜出血是進入極期的先兆。
極期:一般在照射3~4周後開始,主要的徵象是感染發燒、出血較廣泛,口腔感染多見,白血球降至最低值,血小板明顯減少,可有輕度貧血。
恢復期:受照射後五周左右進入恢復期。症狀消退,血液開始恢復,毛發開始新生。
3) 重度急性輻射病 吸收劑量為4~6Gy。臨床分期明顯。
初期:受照後很快出現全身一般症狀,嘔吐發生早而頻繁,還可出現腹瀉。白細胞總數有一過性升高,然後開始下降,淋巴球明顯減少。
假愈期:1~3天後,上述症狀減退,但血象繼續惡化。2~3周後開始成束脫發,1~2周可全部脫光。
極期:約在病後2~3周進入此期。全身情況惡化,相繼出現嚴重毛發脫落,廣泛而嚴重的出血,多見於齒齦、胸部、頭部及受壓部位,可大片出血或皮下血腫,甚至便血、尿血、咳血、鼻,出血部位常伴感染或壞死,要害部位出血可造成死亡。感染是重度急性放射病的嚴重並發症,常由口腔開始,嚴重可發生敗血症,高燒達39~41℃,全身衰竭時可以體溫不升。早期感染病原菌多為上呼吸道的革蘭陽性球菌和桿菌,晚期多為腸道革蘭陰性桿菌。造血功能明顯抑制,白血球可降至1.0×109/L以下,血小板可低於10×109/L,可有輕度貧血。此外,神經系統、胃腸道、代謝方面均出現紊亂。精子生成障礙。
恢復期:如能積極治療,第5~8周可開始恢復,但記憶力減退、衰弱、食慾減退、貧血等恢復很慢。精子生成恢復更慢。
4) 極重度急性輻射病 吸收劑量為6~10Gy。分期不明顯。
受照後多在一小時內即開始初期症狀,反復而嚴重嘔吐和腹瀉,全身衰竭。2~3天後症狀可稍有減輕,白細胞下降迅速,淋巴細胞減少明顯。一周左右可轉入極期,高燒、拒食、頻繁嘔吐與腹瀉、柏油樣便,嚴重脫水,代謝紊亂。如不積極治療,死亡率很高。
2. 腸型急性輻射病
全身吸收劑量為10~50Gy,或全身不均勻照射而腹部受到特大劑量照射後,以胃腸道症狀為突出表現的急性放射病。
這種類型的急性放射病病程較短,一般十天左右,甚至3~4天即可死亡,分期不典型。病人受照射後數小時即出現明顯症狀,如頭痛、惡心、嘔吐。約經過2~3天後,症狀略有緩解,數日後很快進入極期。突出的症狀是上吐下瀉,嘔吐次數多,程度重,呈頻繁頑固性嘔吐,血水樣或果漿樣稀便,常有里急後重,偶有柏油樣便或膿血便。可伴腹痛,甚至可有腸梗阻症狀。病人食慾下降,甚至拒食。最後體溫升高,血壓下降、脫水、虛脫、中毒性休剋死亡。
3. 腦型急性輻射病
全身吸收劑量為50Gy以上或全身不均勻大劑量照射而頭部受到非常大劑量照射後所發生的以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變不只限於大腦,小腦症狀也很明顯。
整個病程很短,無明顯分期,進展迅速,很快死亡。主要表現為照後立即嘔吐、惡心、腹瀉、經神萎靡、全身虛弱,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四肢冰涼、口唇發、眼結膜充血。,發病1~2小時即意識喪失、共濟失調、四肢抽搐、肌張力增高、眼球震顫。嚴重者牙關緊閉、角弓反張、大小便失禁。數小時後可有短時間的症狀輕度減輕,隨之血壓下降、體溫不升、呼吸變慢、2~3天內死亡。
四、急性輻射病的診斷
急性放射病雖然是一種少見病,但在核戰爭情況下可發生大量傷病員,在平時,大型核設施發生核事故時,也可造成大批的急性輻射病病員。在這種情況下,早期分類診斷非常必要,可以根據病人的病情輕重予以適當的醫療救護處理。至於最後的分類、分度診斷,則需要對各方面材料進行綜合分析,並參考物理劑量,才能正確確定。
早期分類診斷:主要是根據受照後1~2天內能搜集到的各方面資料,進行早期病情的估計。
首先,在可能情況下,對可能受照射的劑量作劑量學的估計;其次,根據初期臨床表現及血細胞改變進行分類診斷 (見表 13-2 及圖 13-1 )。
圖13-1使用方法:將照射後24~48小時淋巴球絕對數和該時間內出現過的最重症狀 (圖右柱內側實線下角)作一連線通過中央柱,即可知病情的程度。如在6小時分類診斷,則僅根據出現過的最重症狀(圖右側內側實踐上線)作一水平橫線至中央柱,但誤差較大。
最後的分類、分度診斷
急性輻射病最後的分類分度診斷,主要應根據整個臨床表現及各項化驗等特殊檢查。物理劑量及生物劑量計(淋巴球染色體畸變檢查),可作為重要參考(見表13-3)。
五、急性輻射病的治療原則
根據病情程度和各期不同特點,應盡早採取治療措施。由於10Gy以上的腸型和腦型急性輻射病,目前尚難以救治,這里只重點介紹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療原則。
輕度急性放射病:一般只需採取對症處理即可痊癒。
中度和重度急性放射病:
初期:鎮定、脫敏止吐,盡早使用抗放射葯物,可給神經功能調節及改善微循環等葯物。
假愈期:有指徵地預防使用抗菌素。預防出血和保護造血功能;必要時輸全血或血液有形成分。
極期:積極採取有效的抗感染措施;嚴格消毒隔離;控制出血;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注意防止肺水腫。
恢復期:強壯治療,促進恢復。
極重度、腸型和腦型:可參考中度和重度的治療原則,但要特別注意盡早採取抗感染、抗出血措施,注意水電解質紊亂,積極緩解胃腸和神經系統症狀。注意黴菌和病毒感染。極重度骨髓型和輕度腸型放射病,可進行胎肝細胞移植;一般在8Gy以上,有合適供髓者時,可考慮同種骨髓移植,注意抗宿主病的防治。

內照射輻射病(Radiation Sickness from Internal Exposure)
一、概念
內照射輻射病是指放射性同位素過量進入人體後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其特點是進入體內的放射性同位素對機體產生持續性的照射;以同位素靶器官(Target Organ)損傷為主;臨床表現遲發遷延。內照射放射比較少見,而臨床工作中見到的多為放射性同位素內污染(Internal Contamination of Radinuclides)。所謂放射性同位素內污染,指體內放射性同位素超過其自然存在量。
二、內污染放射性同位素的來源
1 放射性礦石的開采、冶煉、精製加工及核燃料的後處理。
2. 放射性同位素生產、制備的各個環節。
3. 核反應堆、核動力裝置運行和維修。
4. 加速器的運行和維修。
5. 工業、農業、醫學、地質和石油勘探,科學研究等部門應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各個環節。
6. 核爆炸後放射性落塵的污染。
三、放射性同位素在體內的代謝
放射性同位素在體內的代謝主要決定於元素的化學性質和物理狀態。它們在體內的代謝直接影響其內照射生物學效應。為認識各種放射性同位素內照射效應特點,應了解有關放射性同位素在體內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知識。
1. 吸收 放射性同位素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有胃腸道、呼吸道、傷口。有些放射性同位素亦可通過正常皮膚進入體內。
1)由胃腸道攝入 不同族同位素的胃腸道吸收率不同。如鹼族元素和鹵族元素,它們的鹽類易溶於水容易吸收,吸收率極高,幾乎達100%。鹼土元素吸收率也較高,約為10~40%。大部份稀土族元素如鑭系、錒系元素極易水解,在PH>3的介質中可以形成氫氧化物膠體而沉澱,而不易吸收,其吸收率約為0.05%或更少。見表13-4
此外還應考慮到胃腸道功能、神經系統和內分泌功能狀態、食物成份等對胃腸道吸收的影響。
2)由呼吸道吸入 放射性同位素以氣態、氣溶膠或粉塵狀態存在時,可由呼吸道進入體內。氣態的放射性同位素(碘蒸汽、氚、氡等)極易通過呼吸道粘膜及肺泡壁入血。放射性氣溶膠或粉塵經呼吸道吸收時的吸收率與它們的粒徑大小及其化合物的溶解度有密切關系。顆粒大、溶解度小的、吸收率低。否則相反。
3)由正常皮膚和傷口的吸收 某些氣態的放射性同位素(如氚氣、碘蒸汽)和某些液態的放射性同位素(如碘、磷、鍶)可透過正常皮膚進入體內。皮膚破損時,可大大增加吸收的速度和吸收率。動物實驗表明,147Pm經擦傷的皮膚吸收率較未擦傷皮膚高幾十倍。
2. 在體內的分布及影響因素
1)放射性同位素吸收入血後,摻入與其化學性質相類似元素的代謝,如90Sr、131I、137Cs分別摻入Ca2+、I–、K+的代謝過程。它們在各組織器官內分布有以下幾種類型表13-5。
放射性同位素在體內沉積較多的器官及其臨近組織往往受照劑量較大,組織損傷亦大。
2)影響分布因素
放射性同位素在體內的分布主要受同位素的化學性質和機體狀態兩個方面的影響。
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學性質 是指同位素本身及其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在影響分布的化學因素中還包括溶劑的化學性質和有無載體等。如硝酸環進入體內易水解成氫氧化物,沉積於肝臟較多,約占注入量的30%;而檸檬酸環呈絡合狀態進入體內,沉積於骨骼,約占注入量的56%,肝臟僅佔9%。放射性核素的溶媒性質影響其吸收速度,如釙(210Po)溶於生理鹽水或甘露醇中給小鼠皮下注射比溶於明膠或油中吸收得快。進入體內的放射性同位素所伴隨的載體量,對分布影響甚大,如131I帶有一定量碘載體時,由於碘對131I有「稀釋作用」,可使用甲狀腺中131I沉積量明顯降低。
機體代謝旺盛時核素在體內的沉積率增加。幼年骨骼的代謝,再建過程大於破壞過程,對鈣的利用多,因而同族同位素45Ca、90Sr、140Ba和226Ra的沉積率也高。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對131I的吸收率增高。
3. 排泄 進入體內的放線性同位素,可以通過胃腸道、腎、肺、膽汁、汗液、乳汁等途徑排泄。其排泄速度、途徑和排泄率與同位素進入途徑及其理化性質有密切關系。
1)氣體或揮發性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由呼吸道排出,排出率高,排出速度也快。如氡氣吸入後,2小時大部分排出,5小時後肺內僅剩微量。
2)經口攝入,不易被胃腸道吸收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隨糞排出。例如口服
210Po隨糞排出 90%。沉積在肝臟的同位素,經膽汁排至腸道隨糞排出。稀土族和重金屬元素一般隨糞排出為主。
3)直接進入血液或由其他途徑吸收入血的可溶性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經腎臟隨尿排出。如3H、24Na、131I、90Sr等,它們入體後的最初幾天,與組織尚未緊密結合,隨尿排出率高,隨時間延長,摻入體內代謝,與組織結合緊密,尿排出率逐漸下降。
體內放射性同位素的減少速度以有效半減期表示。例如131I,物理半衰期為8天,生物半排期為138天,有效半減期為7.6天。
四、內照射放射病的臨床表現
內照射放射病的發病機理和病變的本質與外照射損傷類似。例如:一例口服131Cs148MBq(4mCi);一例口服226Ra75.11MBq(2.03mCi);一例紅骨髓增生症的女患者,在做肝掃描時錯誤地由靜脈注入7400MBq(200mCi)的198Au。這三例患者雖然進入體內的同位素分布特點不同,但臨床表現與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相似。均出現了初期的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的症狀,繼之出現血液的變化。與外照射放射病不同的是,病程長而分期不明顯,或可轉為慢性。慢性期的症狀和體徵與進入體內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有關。慢性內照射放射損傷具有持續性和選擇性的特點。這是由於放射性同位素成為持續體內照射源,其作用直至排出體外或衰變完為止。因此,內照射放射病,除有全身症狀外,還有選擇性的損傷(靶器官的損傷)。例如放射性碘可引起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甲狀腺結節形成等;239Pu、90Sr、226Ra主要分布在骨骼,可引起骨痛、骨質疏鬆、造血障礙、病理性骨折等。鈾在體內主要表現為鈾的化學毒性,首先引起腎臟的損傷。內照射放射損傷的遠期效應,可引起惡性腫瘤和白血病等。
五、診斷
首先要全面掌握職業史,臨床表現、體徵和實驗室檢查,此外還需要做體內放射性核素的測定和沉積器官功能的檢查。其中包括現場污染水平、呼出氣、排泄物(痰、尿、糞)、血液等放射性定性和定量測定,全身放射性定性和定量測定等。以便得知內照射放射性同位素種類,並推算出體內污染量及內照射劑量。
診斷標准如下:
1. 經物理、化學等手段證實,有過量放射性同位素進入人體內,致其受照射情況符合下述條件之一:
1)一次或短時間(數日)內進入體內的放射性同位素,使全身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幾個月)均勻或比較均勻地受到照射,使其有效待積量當量(Effective Committed Dose Equivalent)可能大於1.0Sv,並有個人劑量檔案和健康檔案可查。
2)照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放射性同位素連續多次進入體內,或者較長有效半減期的放射性同位素一次或多次進入體內,致使機體放射性同位素攝入量超過相應的年攝入量限值幾十倍以上。
2. 內照射輻射病的臨床表現,或以與外照射急性輻射病相似的全身性表現為主,或以該放射性核素靶器官的損傷為主,並往往伴有放射性同位素初期進入體內途徑的損傷表現。
前述臨床表現可能發生在放射性同位素進入體內的早期(幾周內)和或晚期(數月至數年)。
1)均勻或比較均勻分布於全身的放射性同位素引起的內照射輻射病,其臨床表現和實驗檢查所見與外照射急性輻射病相似,可有不典型的初期反應、造血障礙和神經衰弱癥候群。
2)選擇性分布的放射性同位素則以靶器官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同時伴有神經衰弱癥候群和造血功能障礙等全身表現。
靶器官的損害因放射性同位素種類而異,如:1. 放射性碘引起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結節形成等。2. 鐳、環等親骨放射性同位素引起的骨質疏鬆、病理性骨折等。3. 稀土元素和以膠體形式進入體內的放射性同位素引起的網狀內皮系統的損害。
六、處理原則
1. 對有過量放射性同位素進入體內的人員進行及時、正確的初期處理,主要包括為減少放射性同位素吸收的急救處理及加速放射性同位素排出的治療。處理必須分秒必爭,及時正確。
1)減少放射性同位素吸收
(1) 減少胃腸道內的吸收 主要是催吐、洗胃、服沉澱劑、吸附劑和瀉劑。
催吐:用手指或棉棒剌激咽部;服催吐劑,如吐根劑、硫酸銅(1%, 25ml),硫酸鋅(1~2g)、藜蘆(2.5~5g)、甜瓜蒂(5~15g)等,或皮下注射阿撲嗎啡(5~10mg)。早期用這些方法可使胃內放射性核素排出80~90%。
洗胃:可用溫水或生理鹽水或微鹼性溶液洗胃。禁用能促進放射性同位素溶解和吸收的葯液。
服吸附劑、沉澱劑及緩瀉劑:已知攝入的放射性同位素為鍶、鋇、鐳、鋅、錳等二價元素時,可酌情服用下列一種沉澱劑:硫酸鋇50g;磷酸三鈣5g及磷酸氫二鈉6g;磷酸鋁凝膠100ml等。也可服吸附劑活性炭、骨粉和離子交換樹脂等。在口服沉澱劑、吸附劑後約半小時,口服緩瀉劑,硫酸鎂、雙醋酚酊等,以加速被吸附沉澱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排出。
若已攝入的放射性同位素已超過4小時,應首先使用緩瀉劑。
較特異性阻止吸收劑 褐藻酸鈉和氫氧化鋁凝膠均有阻止90Sr從胃腸吸收的作用。用法:前者8~10g配成糖水飲用,後者首次劑量50ml。均可使胃腸道吸收減少50%以上。
普魯士蘭(亞鐵氰化鐵):可增加137Cs排出。用法:每次1g,1日3次,連服數日。
碘化鉀(KI):可阻止體內放射性碘(131I、125I)進入甲狀腺,使穩定性的碘在甲狀腺內飽和並封閉了甲狀腺,以減少放射性碘在甲狀腺的蓄積。用法:KI100mg,每天一次,連服數日,如無十分必要,累加量不宜大於1g。
(2) 減少呼吸道的吸收:用棉簽拭去鼻腔內污染物,剪去鼻毛,向鼻咽部噴血管收縮劑,如腎上腺素,麻黃素等,然後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給去痰劑如氯化銨、碘化鉀等,使殘留在呼吸道的放射性同位素隨痰咳出。
(3) 減少傷口內的吸收 對污染的傷口,首先用生理鹽水或3~5%肥皂水,由內向外擦洗傷口周圍皮膚,再用生理鹽水或清水反覆多次沖洗傷口,並阻止傷口處靜脈迴流,使由傷口流出一定量的血,以減少吸收。如傷口污染嚴重,經單純沖洗效果不佳,可考慮擴創。
2)加速放射性同位素的排出
放射性同位素內照射損傷的程度和後果,主要取決於體內放射性同位素的滯留量和時間。因此,抓緊時機選用適當的促排措施是內照射損傷治療中的重要環節。否則,隨著時間推移,放射性同位素固著於組織中,促排效果差。
(1) 絡合劑應用 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幾種:二乙稀三胺五醋酸鈣鈉鹽(DTPA-CaNa3)又稱促排靈,是一種高效廣譜的促排葯物,可加速稀土、超鈾及超環等同位素的排出,如鑭 (140La)、鈰(144Ce)、鐠(143Pr)、釹(147Nd)、鉅(147Pm)、鋯(95Zr)、環(239Pu)等。用法:1g溶於250ml生理鹽水中靜脈點滴,每日一次,連續3天為一療程。必要時間隔3~4天再行第二療程。同時注意腎功能的變化。二巰基丙磺酸鈉對釙(210Po)有較好的促排效果。用法:5%5ml肌注,每天2次,3~4天為一療程。胺酸(811)對鉈(234Th)、鋯(95Zr)、鉅(147Pm)、環(239Pu)等皆有顯著的促排效果。用法:0.5g 溶於3ml注射用水或苯甲醇溶液中,肌注,每日1次,3~4天為一療程。有明顯肝、腎功能損害者禁用。
(2) 增加水代謝 3H進入體內後,很快與體內水達到平衡,為加速3H的排出,可大量飲水,由尿排出3H可增加10~20倍。
(3) 增加骨質代謝 用葯物、激素或控制膳食的方法。促進骨質的分解代謝,加速親骨性同位素由尿排出。
2. 加強營養,注意休息和綜合對症治療。
3. 脫離放射性同位素接觸。
〔附〕職業性照射所致外照射急性輻射病,外照射慢性輻射病和內照射輻射病的診斷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工作,應由放射醫學專業醫院作出的診斷才屬有效。

5、核武器損傷如何分類

(1)按損傷組織和器官的性質分類,分為軟組織損傷和硬組織損傷。軟組織損傷根據皮膚專或黏膜是否出現傷口,又分屬為開放性損傷和非開放性損傷,出現傷口的叫開放性損傷,否則叫非開放性損傷。
(2)按損傷的病因分類分為機械性損傷、物理性損傷、化學性損傷和生物學的損傷。

6、《好作者是怎樣煉成的》最新txt全集下載

好作者是怎樣煉成的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回預覽:
有鑒於日本大答地震的發生,和中國出現的謠【鹽】,故在正文第一章里,截取中國疾控中心的常識,來進行科普,掃除愚昧,做到【不信謠不傳謠】1.什麼是核事故?
核事故是指核設施或者核活動中發生的嚴重偏離運行工況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若有關的專設安全設施不能按設計要求發揮作用,則放射性物質的釋放可能會達到不可接受的水平。
2.急性放射病有幾種分類?
急性放射病分為三類:即骨髓型、腸型和腦型放射病。其中,骨髓型放射病根據受照劑量不同又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目前,重度以下放射損傷病人可以救治成活。極重度骨髓型放射病、腸型放射病和腦型放射病還沒有救治成活的經驗,一般治療原則為減輕病人痛苦,延長存活時間。
3.撤離多遠才是安全的?
在通常情況下,首要任務是限制輻射暴露的發生。主要通過疏散或隱蔽受影響人口,來減少放射性煙雲沉降的影響。根據大氣中放射性物質的釋放量和當時的氣象條件(例如風向和降水等),並……
應該是全本了

7、國際公布的人體承受核輻射劑量是多少?

規定如下:可分為職業照射劑量限值和公眾照射劑量限值。

1、職業照射劑量限值:應對任何工作人員的職業照射水平進行控制,使之不得超過下列限值:1)由監管部門決定的連續5年的年平均有效劑量,20mSv;2)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劑量,50 mSv;3)眼晶體的年當量劑量,150 mSv;4)四肢(手與足)或皮膚的年當量劑量,500 mSv。

2、公眾照射劑量限值:實踐使公眾中有關關鍵人群組的成員受到的平均劑估計值不應超過下述限值:1)年有效劑量,1 mSv;2)特殊情況下,如果5個連續年的年平均劑量不超過1 mSv/a,則某一單一年份的有效劑量可提高到5 mSv;3)眼晶體的年當量劑量,15 mSv;4)皮膚的年當量劑量,50 mSv。

潛在照射:設置劑量限值的目的是為了限制實在照射的危害。但潛在照射的發生概率和水平難以確定,應取最優化結果確定其發生概率和水平。

首先對於劑量一詞的理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理解,劑量一詞泛指電離輻射領域與輻射和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有關的量,如吸收劑量(absobed dose)、照射量(exposure)、比釋動能、通量密度等。

狹義的理解,也是劑量一詞唯一可以定義的理解就是指吸收劑量(absorbed dose)。在放射生物學和放射治療學中「劑量」一詞經常特指水吸收劑量(water absobed dose)。

於是劑量計一詞有時指吸收劑量計,如化學劑量計(Frick劑量計),但更多的時候是指廣義的劑量。例如,不加修飾的劑量計一詞通常是指由電離室和靜電計(劑量計的電測量單元)組成的測量儀器。這類儀器根據刻度可以測量水的吸收劑量、照射量、空氣比釋動能等。

(7)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受照劑量為擴展資料:

1、核輻射對人的危害:

核泄漏一般的情況對人員的影響表現在核輻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質,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體內,引起內輻射,γ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員受到外照射傷害。

內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狀有:疲勞、頭昏、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發、白血病、嘔吐、腹瀉等。有時還會增加癌症、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影響幾代人的健康。一般講,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越大。

輕度損傷,可能發生輕度急性放射病,如乏力,不適,食慾減退。

中度損傷,能引起中度急性放射病,如頭昏,乏力,惡心,有嘔吐,白細胞數下降。

重度損傷,能引起重度急性放射病,雖經治療但受照者有50%可能在30天內死亡,其餘50%能恢復。表現為多次嘔吐,可有腹瀉,白細胞數明顯下降。

極重度損傷,引起極重度放射性病,死亡率很高。多次吐、瀉,休克,白細胞數急劇下降。核事故和原子彈爆炸的核輻射都會造成人員的立即死亡或重度損傷。還會引發癌症、不育、怪胎等。

以下是遭受的輻射量(單位:毫雷姆)的後果:

450000~800000:30天內將進入垂死狀態;

200000~450000:掉頭發,血液發生嚴重病變,一些人在2至6周內死亡;

60000~100000:出現各種輻射疾病;

10000:患癌症的可能性為1/130;

5000:每年的工作所遭受的核輻射量;

700:大腦掃描的核輻射量;

60:人體內的輻射量;

10:乘飛機時遭受的輻射量;

8:建築材料每年所產生的輻射量;

1:腿部或者手臂進行X 光檢查時的輻射量。

(註:這里使用的單位是雷姆(rem),現行單位為希(Sv) 1Sv=100rem)

2、胚胎與胎兒的損傷:

胎胚和胎兒對輻射比較敏感,在胚胎植入前接觸輻射可使死胎率升高;在器官形成期接觸,可使胎兒畸形率升高,新生兒死亡率也相應升高。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胎兒期受照射的兒童中,白血病和某些癌症的發生率較對照組為高。

3、遠期效應:

在中等或大劑量范圍內,核輻射致癌已為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所證實。在受到急慢性照射的人群中,白細胞嚴重下降,肺癌、甲狀腺癌、乳腺癌和骨癌等各種癌症的發生率隨照射劑量增加而增高。

4、受核輻射污染後的後遺症問題:

受輻射污染後6個月,會發生的機體變化,包括晶體渾濁、白內障、男性睾丸和女性卵巢受影響導致永久不育、骨髓受損出現造血功能障礙,以及出現各種癌症。

另亦會有遺傳效應,令生殖細胞基因或染色體發生變異,導致畸胎等問題。

8、當人員一次受照射量多少倫會產生放射病。( )

當人員一次受照射量100倫會產生放射病。

放射病是機體在短時間內受到大劑量電離輻射專照屬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外照射和內照射都可能發生急性放射病,但以外照射為主。外照射引起急性放射病的射線有γ線、中子和X射線等。

(8)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受照劑量為擴展資料:

國際標准(我國執行此標准)1990年內

1、放射性工作人員容:20mSv/年(10mSv/小時)

2、一般公眾人員:1mSv/年(0.52mSv/小時)

x射線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領,能透過許多對可見光不透明的物質,如墨紙、木料等。這種肉眼看不見的射線可以使很多固體材料發生可見的熒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氣電離等效應。

註:以上依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的建議和中國放射衛生防護基本標准(GB-4792-84)規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放射病

與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受照劑量為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