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高凝是怎麼回事

骨髓高凝是怎麼回事

發布時間:2021-02-11 04:31:37

1、惡性腫瘤的高凝狀態怎麼治療

高凝狀態應該被視為機體血液存在的一種狀態,是指多種病理因素引起的機體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凝血、纖溶以及體內抗凝系統等功能失調,血液的凝固性增高,有利於血栓形成的病理狀態¨J。大量的研究表明,腫瘤患者普遍存在高凝狀態。

1 惡性腫瘤與高凝狀態的關系

王氏研究發現晚期肺癌患者PT、APlYll明顯縮短,D一2聚體和Fbg顯著升高,其中晚期小細胞肺癌患者升高更明顯,結論認為晚期肺癌患者多存在高凝狀態。張氏口3研究認為乳腺癌隨著臨床分期的增高,患者FIB和PLT水平逐漸增高,呈現高凝狀態。沈氏H 3等選取直腸癌患者58例,於術前及術後兩周檢測PT、A腫、ⅡPI、D一2聚體等研究,於高凝和纖溶亢進狀態,在淋巴結轉移和癌細胞分化差的患者中尤為明顯。高凝狀態與腫瘤轉移有密切關系,所以預防和處理高凝狀態對腫瘤患者意義重大。

2惡性腫瘤出現高凝狀態的原因

研究表明某些腫瘤細胞可以誘發血小板聚集,血小板的聚集以及腫瘤細胞釋放的促凝因子導致血液凝固性增強,使腫瘤患者處於高凝狀態∞J。腫瘤血管生成是癌細胞侵襲和轉移的重要因素,腫瘤血管與正常血管差異顯著,包括內皮細胞不完整、更新速度快、血管壁薄、缺乏神經和肌肉組織、不能收縮和擴張、基底膜少、通透性強等,這些缺陷使腫瘤血管容易損傷,同時血管通透性強,大量腫瘤代謝產物入血,激活凝血系統,形成高凝狀態。

另外,腫瘤診斷治療中,胸腹腔等穿刺、內窺鏡、術、中心靜脈置管等均可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黏附分子增多,使血細胞相互黏附並釋放促凝物質,形成高狀態。常用於婦科腫瘤以及晚期腫瘤的甲羥孕酮或者甲地孕酮等 物,長期服用也易導致機體高凝狀態。化療所致反應性血小板增多也是腫瘤患者高凝狀態的成因之一。同時高齡、高脂血症、吸煙、肥胖與高狀態亦有密切關系。

腫瘤患者的高凝狀態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治療措施也應該是綜合性的,必須在積極預防的基礎上適度採取抗凝措施方可達到防止血栓形成,延緩腫瘤進展的目的。

2、骨髓檢查其中凝血呈陰性怎麼解釋?

病情分析:凝血四項檢查主要是檢查凝血功能的。報告單上有正常參考值范圍的。化驗結果在正常范圍就是正常的,另外,輕微異常或高一些也問題不大。

3、血稠,高凝體質怎麼辦?哪些食物可以調理呢?

多飲水 水堪稱速效稀釋劑。一夜酣睡後的失水、消化食物時消耗的水,都是使人體血液變稠的因素。飲水可使血液立刻變稀。但飲水要講科學,首先要掌握好時機,如清晨起床、三餐前1小時、晚間就寢前喝水200毫升。其次是選擇稀釋效果好的水:鹽水可促進細胞脫水,不足取;冷水刺激胃腸血管收縮,有礙水吸收進入血液,不宜飲;純凈水太純,其低滲狀態會使水分很快進入細胞內,稀釋血液的效果也不理想。理想的稀釋水是20℃~25℃的白開水或者淡茶水,其張力、密度等都接近血液與組織細胞,值得提倡。

多吃具有稀釋血液功能的食物 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有黑木耳、洋蔥、柿子椒、香菇及草莓、菠蘿、檸檬等水果;具有類似阿司匹林抗凝作用的食物有番茄、紅葡萄、橘子、生薑;具有降脂作用的有香芹、胡蘿卜、魔芋、山楂、紫菜、海帶、玉米、芝麻等。蔬菜與瓜果除含有大量水分外,還有豐富的維生素C及粗纖維。維生素C能降低血脂,粗纖維可以在腸道內阻止膽固醇的吸收,有利於降低血稠的程度。多食大豆 大豆含有豐富的卵磷脂,是一種乳化劑,能使血中膽固醇顆粒變小,並保持懸浮狀態,有利於脂類透過血管壁為組織所利用,可降低血中膽固醇,使血稠得以改善。少吃動物內臟、動物脂肪及甜食 動物內臟如腦花、豬肚、肥腸及動物脂肪含有大量膽固醇與飽和脂肪,可加重血稠程度,促進動脈硬化。甜食糖分多,能升高人體血液中的甘油三脂,也可提升血液的黏稠度。故三餐宜清淡一些,以素為主,粗細糧搭配。

4、血小板高1000以上,,去醫院檢查是骨髓性的,跑了十幾家醫院換過各種中西葯,都沒有效果,

你好,若確定是骨髓性的,還是到大醫院去詳檢和治療一下為好,因為血小板太高易造成血壓高凝狀態,容易引發血栓病症的。

5、血小板偏高為什麼?

單純術後的血板增高是正常的生理調節反應,不需要處理的,會好的知.你再復查下,血小板如果每次都高於50萬以上就要去正規醫院進行骨髓穿刺檢查,排除骨髓增生異常的可能。血小板偏高導致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增加血管內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果是女性,還可能有其他內分泌功道能失調。應盡早進行正規治療。

6、凝檢是什麼意思

你要說的是凝血檢查吧。下面有凝血檢查的相關項目和檢查意義:
1.毛細血管脆性試驗(束臂試驗)

【正常值】男性<5個新鮮斑點,女性及兒童<10個新鮮斑點。

【臨床意義】如新鮮斑點超過上述范圍,表示毛細血管脆性增加,可見於下述類型疾病:①毛細血管壁異常。如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過敏性紫癜、維生素C缺乏症、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②血小板減少。如原發性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其血小板<60×109/升(/L)。③血小板功能異常。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④其他。慢性胃炎、尿毒症、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惡病質等,都可為陽性。

2.出血時間(BT)

【單位】分(min)。

【正常值】Duke法:1~3分;Ivy法:O.5~7分;出血時間測定器法:2.3~9.5分;阿司匹林耐量試驗:服葯後2小時出血時間較服葯前延長2分鍾為異常。

【臨床意義】

(1)延長:見於血小板減少症、血小板增多症、先天性或獲得性血小板病、血管性血友病、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等。

(2)縮短:見於某些嚴重的高凝狀態和血栓形成。

3.血塊收縮試驗(CRT)

【單位】百分數(%)。

【正常值】血漿法:大於40%;定量法:48%~64%;定性法:30~60分(min)開始收縮,24小時(h)完全收縮。

【臨床意義】血塊收縮小於40%,表明血塊收縮不佳或完全不收縮,可見於血小板無力症、血小板減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紅細胞增多症、嚴重凝血因子缺乏、低(無)纖維蛋白血症、纖維蛋白原增多症、異常球蛋白血症等。

4.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

【正常值】 火箭電泳法:為94.09%±32.46%;酶聯免疫吸附法:為1.02±0.56單位/毫升(U/m1)。

【臨床意義】

(1)增高:見於心肌梗死、心絞痛、腦血管病變、腎臟疾病、肝臟疾病、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大手術後及周圍血管病變、劇烈運動和懷孕中後期等。

(2)減低:見於血管性血友病等。

5.血小板相關免疫球蛋白(PAIg)

【單位】納克/107血小板(ng/107PA)。

【正常值】PAIgG O~78.8納克/107血小板,PAIgM 0~7.0納克/107血小板,PAIgA 0~2.0納克/107血小板。

【臨床意義】

(1)可作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診斷依據,而且血小板相關免疫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往往與血小板數量、血小板生存時間密切相關,即前者的升高可以導致後者的減低及縮短。

(2)可以作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預後判定的指標,如此病治療後PAIgG減低且不再升高,其預後較好;反之,則預後較差。

(3)可以作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療效判定的指標,如病人因激素治療有效,PAIgG減低;復發者,則PAIgG增高。

(4)可以作為脾臟切除的指標,如激素治療後,PAIgG一直不見減低,往往預示需要進行脾臟切除。

(5)可以預測胎兒血小板情況,如果病人是孕婦,而且血液中的PAIgG增高,往往可以預示其胎兒出生後會發生血小板減少,因為孕婦血液中的PAIgG可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循環中。

6.血小板黏附試驗(PAdT)

【正常值】 玻璃球法:男性34.9%±6 9/6,女性39•4%±5.2%;玻璃柱法:為62.5 9/6±8.6%;玻璃濾器法:為31•9%±10.9%。

【臨床意義】

(1)增高:見於高凝狀態及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絞痛、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深靜脈血栓形成、腎小球腎炎、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

(2)減低:見於血管性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綜合征、肝硬化、尿毒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服用血小板抑制葯物等。

7.血小板聚集試驗(PAgT)

【正常值】不同的誘導劑或同一種誘導劑的不同濃度,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強度均是不同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測得的最大聚集率分別為:11.2微摩/升(μmol/L)ADP,為70%±17%;5.4微摩/升腎上腺素,為65 9/6±20 9/6;20毫克/升(mg/ L)花生四烯酸,為69%±13%;20毫克/升膠原,為60%土13%;1.5克/升利菌黴素,為67%±9%。

【臨床意義】

(1)增高:見於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靜脈血栓形成、高f}-脂蛋白血症、抗原一抗體復合物反應、口服避孕葯、吸煙等。

(2)減低:見於血小板無力症、巨大血小板綜合征、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肝硬化、尿毒症、感染性心內膜炎、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口服阿司匹林及保泰松等。

8.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TSP)測定

【單位】微克/升(μg/L)。

【正常值】RIA法:血漿為57.6~215.6微克/升。

【臨床意義】增高,見於血栓前狀態和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腦血栓形成、糖尿病伴微血管病變、深部靜脈栓塞、肺栓塞、高血壓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腎病綜合征等。

9.血小板因子Ⅲ(PF3)

【正常值】血漿相互混合試驗的第一管凝固時間比第二管延長5秒(s)以上時,提示PF3有效性降低。

【臨床意義】有效性降低,常見於血小板無力症、巨大血小板綜合征、某些血小板病、尿毒症、骨髓增生性疾病、巨球蛋白血症、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等。

10.血小板因子Ⅳ(PF4)

【單位】百分數(%)。

【正常值】凝血酶測定法:為14.4%±5.0%。

【臨床意義】

(1)活性增高:常見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冠心病、糖尿病、某些腫瘤等。

(2)活性降低:常見於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骨髓病性血小板減少症等。

11.血漿因子Ⅶ、因子Ⅸ促凝活性(FⅦ:C,FⅨ:C)

【單位】百分數(%)。

【正常值】因子Ⅷ促凝活性為103%土25.7 ,因子Ⅸ促凝活性為98.1%±30.4%。

【臨床意義】

(1)增高:見於高凝狀態及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是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腎病綜合征、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惡性腫瘤等。

(2)減低:因子Ⅷ促凝活性減低,主要見於血友病A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Ⅸ促凝活性減低,主要見於血友病B。臨床上根據因子Ⅷ、因子Ⅸ促凝活性減低的程度,將血友病A、B分為重型(兩因子活性<2%)、中型(兩因子活性為2%~5%)、輕型(兩因子活性為5%~25%)、亞臨床型(兩因子活性為25%~45%)。

12.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單位】微克/升(μg/L)。

【正常值】放免法:為(25±8.2)微克/升。

【臨床意義】增高,表示血小板釋放功能亢進,常見於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腎病綜合征等。

13.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Ⅰ、GPⅡ/Ⅲ)

【正常值】 放免法分析: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分子數為1.33×104,GPⅡ/Ⅲ分子數為6.1×104。

【臨床意義】血小板膜異常性疾病時,相應糖蛋白(GP)量缺乏或減少。如巨大血小板綜合征,GPⅠ缺乏;血小板無力症時, GPⅡ/Ⅲ缺乏。

14.血漿血栓素B2(TXB2)

【單位】皮克/毫升(Pg/mL)。

【正常值】放免法:為(135.99土81.8)皮克/毫升。

【臨床意義】

(1)增高:提示血液高凝傾向。在動脈硬化、糖尿病、靜脈血栓性疾病時,由於血管壁損傷,血小板活性增高,可見此種變化。

(2)減少:如阿司匹林等非甾類抗炎葯所致。

15.凝血時間(CT)

【單位】分(min)。

【正常值】玻璃管法:為5~10分;塑料管法:為10~19分;硅管法:為15~32分。

【臨床意義】

(1)延長:見於血漿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Ⅺ水平減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Ⅺ缺乏症;嚴重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 V、因子X和纖維蛋白原缺乏,這主要發生在肝臟疾病、阻塞性黃疸、新生兒出血症、腸道滅菌綜合征、吸收不良綜合征、低(無)纖維蛋白血症等;纖維蛋白溶解活力增強,如繼發性、原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亢進等;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如有抗因子Ⅷ或因子Ⅸ抗體等。

(2)縮短:見於高凝狀態,如促凝物質進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況;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腦血管病變、糖尿病伴血管病變、肺梗死、深靜脈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腎臟病綜合征等。

16.復鈣試驗(RT)

【單位】分(min)。

【正常值】2.18~3.77分。

【臨床意義】與凝血時間相同,但比其更敏感。延長,常見於血友病(與正常對照相比,復鈣延長時間超過40%)。

17.復鈣交叉試驗(CRT)

【正常值】如延長的復鈣時間(RT)可以被1/lO體積的正常人混合血漿所糾正,說明病人有內源性凝血系統凝血因子(如因子Ⅷ、因子Ⅸ及因子Ⅺ等)缺陷;如延長的復鈣時間不能被等量的正常人混合血漿所糾正,說明病人血液中含有病理性的抗凝物質。

【臨床意義】復鈣交叉試驗可以用於出血的鑒別診斷。在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的病人中,由於長期、大量的凝血因子替代治療,其中一些病人(10%~20%)體內可產生針對這些凝血因子的抗體,造成治療效果下降、出血加劇;另一些女性及老年男性病人,以前從未有過血友病病史,出現類似血友病的出血症狀時,也應考慮到產生獲得性抗體的可能性。此時,可首先做復鈣交叉試驗進行初篩,如結果顯示為凝血因子缺乏,則應進行相應凝血因子活性的檢測;如結果表現為病理性抗凝物質存在,則應進行相應凝血因子抗體的篩查。

18.凝血酶時間(TT)

【單位】秒(s)。

【正常值】16~18秒。超過正常對照3秒,為異常。

【臨床意義】延長,見於血漿纖維蛋白原減低或結構異常,臨床上應用肝素或在肝病、腎病及系統性紅斑狼瘡時的肝素樣抗凝物質增多。此外,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功能亢進時的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增多也會使血漿凝血酶時間延長。

19.連續凝血酶時間(STT)

【單位】秒(s)。

【正常值】30分凝血酶時間為18~38秒。

【臨床意義】延長,見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20.凝血酶原時間(PT)

【單位】秒(s)。

【正常值】手工法:12~14秒;儀器法:11~13秒;奎克一步法:11~15秒,新生兒延長2~3秒。國際標准化比值具有可比性,推薦使用。

【臨床意義】

(1)延長見於:①嚴重的肝臟病變,如急性暴發性肝炎、肝硬化。②阻塞性黃疸影響、維生素K及腸道菌群紊亂並影響維生素 K生成,進而影響凝血酶原生成。③彌散性血管內凝血。④新生兒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纖維蛋白原缺乏症及使用抗凝葯物(如華法林、雙香豆素、肝素等)時可見凝血酶原時間延長。

(2)縮短見於:凝血狀態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早期。

2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單位】秒(s)。

【正常值】35~45秒。

【臨床意義】

(1)延長:見於因子Ⅷ、Ⅸ、Ⅺ和Ⅻ缺乏症,嚴重的因子Ⅱ、Ⅴ、 Ⅹ、凝血酶原和纖維蛋白原缺乏症,纖維蛋白溶解活性增強,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存在時。

(2)縮短:見於因子Ⅷ和Ⅴ活性增多、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症。

22.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KPTT)

【單位】秒(s)。

【正常值】35~45秒。

【臨床意義】

(1)延長:較正常對照延長,超過10秒有意義。參與血漿凝血活酶生成的任何因子有缺陷者(如血友病),凝血酶原、纖維蛋白原嚴重減少者,有抗凝物質存在時。

(2)縮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高凝期。

23.簡易凝血活酶生成試驗(STGT)

【單位】秒(s)。

【正常值】10~15秒。

【臨床意義】生成不良(大於15秒),見於血友病、血管內假性血友病、肝臟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24.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測定

【正常值】發色底物法:為O.80~1.43。

【臨床意義】

(1)減低:見於肝臟疾病、外科手術後,以及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絞痛、心肌梗死、腦血管疾病、腎小球疾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腦梗死、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

(2)增高:見於血友病、口服抗凝劑、應用黃體酮等。

25.蛋白C(PC)測定

【正常值】發色底物法:為O.87~1.13。

【臨床意義】

(1)蛋白C含量或活性降低:見於先天性或獲得性蛋白C缺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呼吸窘迫綜合征、肝病、手術後及口服雙香豆素等。

(2)蛋白C含量或活性增加:見於冠心病、糖尿病、腎病綜合征、妊娠後期等。

26.蛋白S(PS)測定

【正常值】蛋白S總活性(TPS)為O.88~1.07,游離蛋白S活性為O.71~1.30。

【臨床意義】蛋白S減低,見於蛋白S缺陷,患者常伴有嚴重的深部靜脈栓塞;獲得性蛋白S減低,見於肝臟疾病及口服雙香豆素等抗凝葯物。

27.優球蛋白溶解時間(ECT)測定

【單位】小時(h)。

【正常值】大於2小時。

【臨床意義】

(1)縮短:表示纖溶亢進,可見於急性纖維蛋白溶解症(如廣泛燒傷、出血性休克、產科急症、胸外科手術、輸血反應等),慢性纖維蛋白溶解症(如急性白血症、慢性腎炎、肝臟疾病)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晚期、原發性與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症等。

(2)延長:表明纖維蛋白溶解活性減低,見於血栓形成前期和血栓形成性疾病。

28.血漿魚精蛋白副凝試驗(3P或PPP)

【正常值】陰性。

【臨床意義】陽性,見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早期或中期,但結果判斷應排除易引起本試驗假陽性的因素。陽性還見於正常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晚期和原發性纖維蛋白溶解症。

29.鱟溶解物試驗(LLT)

【正常值】陰性。

【臨床意義】陽性,見於內毒素血症。

30.阿司匹林耐量試驗(ATT)

【單位】分(min)。

【正常值】服葯2小時和4小時的出血時間,少於服葯前2分鍾。

【臨床意義】延長,見於輕型和亞臨床型血管性假血友病、輕型血小板病、血小板功能異常等。

31.游離肝素時間

【正常值】陰性。

【臨床意義】陽性,指凝血酶時間延長,加入甲苯胺藍後使凝血酶時間縮短5秒以上,見於使用肝素、氮芥及過敏性休克、嚴重肝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肝葉切除、肝移植等。

32.D二聚體(DD)

【正常值】定性,陰性;定量,小於75微克/升(μg/L)。

【臨床意義】 陽性或增高,見於高凝狀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腎臟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應、溶栓治療等造成的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亢進。在原發性纖維蛋白溶解亢進時,血漿D二聚體沒有顯著變化,故此項測定可以作為鑒別原發性纖維蛋白溶解亢進症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重要依據。

33.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檢測項目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是許多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病理生理狀態,它常繼發於感染、創傷、白血病、惡性腫瘤化療後、病理性妊娠及休克、肝硬化等。臨床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有多部位的嚴重出血傾向,並出現多臟器損傷症狀,尤其表現為急性腎功能不全,有時表現為迅速進展的進行性貧血等。所以,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一旦發生,可危及生命,必須及時診治。實驗室主要診斷指標有以下一些:

(1)血小板計數低於100×109/升(/L),或進行性下降。

(2)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1.5克/升(g/L),或進行性下降,或超過4克/升。

(3)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陽性。

(4)D-二聚體測定,為陽性。

(5)凝血酶原時間縮短或延長3秒(s)以上,或呈動態變化。

(6)纖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7)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及活性降低。

(8)血漿因子Ⅷ活性低於50%。

前三項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過篩試驗,如均為陽性,結合臨床便可診斷為本病;如僅有其中兩項異常,可結合其他五項檢查來確定。

7、血小板偏高該吃什麼嗎

單純術後的血板增高是正常的生理調節反應,不需要處理的,會好的.你再復查下,血小版板如果每次都高於50萬以上就權要去正規醫院進行骨髓穿刺檢查,排除骨髓增生異常的可能。血小板偏高導致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增加血管內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果是女性,還可能有其他內分泌功能失調。應盡早進行正規治療。

8、血小板434,偏高會有什麼症狀啊

單純copy術後的血板增高是正常的生理調節反應,不需要處理的,會好的.你再復查下,血小板如果每次都高於50萬以上就要去正規醫院進行骨髓穿刺檢查,排除骨髓增生異常的可能。血小板偏高導致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增加血管內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果是女性,還可能有其他內分泌功能失調。應盡早進行正規治療。

與骨髓高凝是怎麼回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