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損傷屬於什麼貧血

骨髓損傷屬於什麼貧血

發布時間:2021-02-11 00:33:38

1、貧血的分級

貧血可以根據復血紅蛋白降低的程度分為輕、中、重、極重四種類型.正常人的血紅蛋白一般在一百制二十到一百六十之間,在九十到一百二十之間的屬於輕度貧血,六十到九十之間的是中度貧血,三十到六十之間是重度貧血,小於三十則是極重度貧血.

2、哪種貧血如何判斷

缺鐵性貧血
缺鐵而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貧血,見於營養不良 貧血
、大量成長期小量出血和鉤蟲病;只要是女性就比較容易患上缺鐵性貧血,這是因為女性每個月生理期會固定流失血液。所以平均大約有20%的女性、50%的孕婦都會有貧血的情形。如果貧血不十分嚴重,就不必去吃各種補品,只要調整飲食就可以改變貧血的症狀。比如首先要注意飲食,要均衡攝取肝臟、蛋黃、谷類等富含鐵質的食物。如果飲食中攝取的鐵質不足或是缺鐵嚴重,就要馬上補充鐵劑。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質的吸收,也能幫助製造血紅素,所以維他命C的攝取量也要充足。其次多吃各種新鮮的蔬菜。許多蔬菜含鐵質很豐富。如黑木耳、紫菜、發菜、薺菜、黑芝麻、蓮藕粉等。
出血性貧血
急性大量出血(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食管靜脈曲張破裂或外傷等)所引起的。
溶血性貧血
紅細胞過度破壞所引起的貧血,但較少見;常伴有黃疸,稱為「溶血性黃疸」;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缺乏紅細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貧血,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引起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多見於嬰兒和孕婦長期營養不良;巨幼細胞貧血是指骨髓中出現大量巨幼細胞的一類貧血。實際上巨幼細胞是形態上和功能上都異常的各階段幼稚紅細胞。這種巨幼細胞的形成是DNA合成缺陷的結果,核的發育和成熟落後於含血紅蛋白的胞漿。身體多種組織細胞皆受DNA合成缺陷的影響,但以造血組織最嚴重,特別是紅系細胞。粒系細胞和巨核細胞也都有形態上的改變和成熟細胞數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量的減少。巨幼細胞包括原巨幼細胞、早巨幼細胞、中巨幼細胞和巨幼細胞各不同發育階段的幼稚紅細胞。這些巨幼細胞均比相應的正常幼紅細胞大,漿核比例比正常略高。經Wright染色後,原巨幼細胞的胞漿呈深藍色,無顆粒,核周圍有一染色較淺的圈;核圓形,染成紫色,最顯著的特點是染色質呈顆粒狀,彼此隔開,隔開處比較透亮,有時在核的周邊有彼此分開的染色質小塊,形成所謂「鍾面」的狀態;核仁較大,藍色。當細胞逐漸成熟,染色質保持其顆粒狀結構,不易形成深染的固縮塊狀物。有時巨幼細胞貧血較輕,巨幼細胞的形態往往不很典型,稱為類巨幼細胞。絕大多數巨幼細胞貧血是由葉酸、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但也有一小部分是例外,如抗代謝葯物引起的巨幼細胞增生、紅白血病和紅血病、鐵粒幼細胞貧血的巨幼細胞增多、遺傳性乳清酸尿等。不管是哪一種原因引起的,巨幼細胞的形態都是相同的。經過適當的治療,這些巨幼細胞都能很快變成正常的幼稚紅細胞。
再生障礙性貧血
伴有胃酸缺乏和脊髓側柱、後柱萎縮,病程緩慢;造血功能障礙引起的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AA,簡稱再障),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骨髓幹細胞、造血微環境損傷以及免疫機制改變,導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現以全血細胞(紅細胞、粒細胞、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理變化主要為紅骨髓的脂肪化,也就是說原來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被脂肪所取代,取代的數量越大則貧血越嚴重。根據起病緩急、病情輕重、骨髓破壞程度和轉歸等,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在我國經部分地區調查,每10萬人中有1.87 ~2.1人發病,與日本報道的發病率相近。各年齡組均可發病,但以青壯年多見,男性多於女性。急性型與慢性型病例的比例為1∶4.6。再生障礙性貧血似屬中醫學「虛勞」、 「虛損」及「血證」的范疇。以往認為是不治之症,經過40多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實踐,對其預後已有改觀。據調查,平均死亡年齡延長,病死率下降,患病率增高。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盡量不要去公共場所。住房要通風。忌服合黴素、氯黴素、磺胺類、退熱止痛片等抑制骨髓的葯物。用烏雞白鳳丸內服,每次1丸,每日2次,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有較好療效,一般用葯2個月即自覺症狀好轉,血象有較大幅度恢復,服葯半年

3、貧血的機制是什麼?

根據發病機理和病因可將貧血分成紅細胞生成減少、紅細胞破壞增多為主、失血過多三大類。
(1)紅細胞生成減少的貧血又可分成兩類:
①骨髓功能衰竭: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若骨髓產生的多能幹細胞數量太少,即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若定向幹細胞缺陷,即可發生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若調節功能障礙,即可發生腎功能衰竭的貧血、內分泌功能紊亂的貧血;以及其他直接原因不明的慢性感染、炎症、惡性腫瘤的貧血,骨髓浸潤的貧血。這類貧血大多是正常細胞型的。
②造血所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礙:缺乏血紅蛋白所必需的鐵,可發生缺鐵性貧血,嚴重的缺鐵性貧血是小細胞低色素型的;雖不缺鐵但不能利用,可發生鐵粒幼細胞性貧血;起輔酶作用的葉酸、維生素B12等缺乏或利用障礙,以致DNA合成障礙,患者骨髓中的幼紅細胞是巨幼細胞性的,所以把這類貧血叫做「巨幼細胞貧血」。這類貧血大多屬大細胞型。缺乏的原因可以是攝入不足、吸收不良、需要增加、喪失過多或利用障礙。
(2)紅細胞破壞增多為主的貧血,包括各種先天的或後天獲得的溶血性貧血。紅細胞在形態上可以有明顯的異常,但MCV大多仍是正常的,MCHC正常或輕度增高。溶血的原因可以是紅細胞先天性的內在缺陷或外來因素對紅細胞的損害。
①紅細胞先天性的內在缺陷:包括紅細胞膜遺傳性缺陷、紅細胞酶缺乏引起代謝障礙、血紅蛋白異常、紅細胞對補體過敏。
紅細胞膜遺傳性缺陷可引起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症、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症、遺傳性棘刺細胞增多症、遺傳性口形細胞增多症;
紅細胞酶缺乏引起代謝障礙,如葡萄糖六磷酸脫氫酶、丙酮酸激酶、磷酸己糖旁路、谷胱甘肽代謝或糖無氧酵解徑路中其他酶缺乏所引起的溶血性貧血;
血紅蛋白異常,如珠蛋白鏈結構異常可發生鐮形細胞貧血,血紅蛋白C、D、E病等不穩定血紅蛋白引起的溶血性貧血,珠蛋白鏈合成減少可引起各型海洋性貧血;
紅細胞對補體過敏,則可發生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②外來因素損害紅細胞:包括免疫反應、機械損傷。
免疫反應有三種:由自體免疫引起的有溫抗體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冷凝集素病、陣發性冷性血紅蛋白尿;由葯物誘發的免疫溶血性貧血;同種免疫,如新生兒Rh溶血病、新生兒ABO 溶血病、血型不合的輸血後溶血病。
機械損傷引起的溶血性貧血,如行軍性血紅蛋白尿、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創傷性心源性溶血性貧血。
物理因素、化學物質和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貧血,如燒傷所致溶血性貧血,葯物和化學毒物所致溶血性貧血,寄生蟲、細菌、病毒感染所致溶血性貧血。
脾功能亢進所致貧血。
(3)失血
失血過多的貧血包括急性和慢性失血的貧血。急性失血引起貧血的紅細胞形態屬正常細胞型;慢性失血常同時伴有缺鐵,故貧血大多為缺鐵性貧血,屬小細胞低色素型。
由於這種貧血分類是以發病機理和病因為依據的,所以臨床上對個別病例的貧血到底屬於哪一類型,必須深入了解其病史、體征和各種有關檢驗結果後才能作出判斷。這種分類法的優點是能說明發生貧血的直接原因和發病機理,便於治療。其不足之處是,有些貧血的原因還尚不太清楚,或發病機理比較復雜,可能有多種因素與貧血的發生都有關系,而在分類時只能按主要病因和發病機理進行分類,因此這種分類法有一定的缺陷。

4、貧血的程度該怎麼劃分?都分別有什麼臨床表現?

貧血copy的主要類型

1、缺鐵性貧血,在所有的貧血類型中,缺鐵性貧血是最普遍的;

2、惡性貧血,由於造血因子維生素B12缺乏或者葉酸缺乏而引起的貧血;

3、溶血性貧血,一般來說,紅細胞的壽命大約為120天,之後被運送到脾臟進行分解。若因為某種原因,紅細胞變得脆弱,加上骨髓不能及時製造紅細胞加以補充的話就會造成貧血。

4、再生不良性貧血,若製造紅細胞的骨髓被損傷了,或者是形成紅細胞的前身—成血細胞(人體紅細胞形成過程中一個階段的細胞,見於骨髓;

5、繼發性貧血,由於風濕病、寄生蟲或者心臟、肝臟、腎臟出現問題引發的貧血被稱為繼發性貧血。也包括懷孕時發生的貧血。

貧血的參考值

成人判斷標准:

男性成人血紅蛋白量小於120g/L,女性成人小於110g/L,孕婦小於100g/L,可診斷為貧血。

判斷貧血程度標準是血紅蛋白量在90-120g/L為輕度貧血,60-90g/L為中度貧血,30-60g/L為重度貧血,小於30g/L為極重度貧血。

5、如何鑒別貧血類型

首先我們要知道貧血的定義。認為在我國海平面地區,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婦Hb<100g/L定義為貧血。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於正常范圍下限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症狀。
1.造血干祖細胞異常所致貧血。
(1)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一種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與原發和繼發的造血干祖細胞損害有關。
(2)純紅細胞再生障礙貧血是指骨髓紅系造血干祖細胞受到損害,進而引起貧血。依據病因,該病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類。先天性即Diamond-Blackfan綜合征,系遺傳所致;後天性包括原發、繼發兩類。
(3)造血系統惡性克隆性疾病:這些疾病造血干祖細胞發生了質的異常,包括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及各類造血系統腫瘤性疾病如白血病等。前者因為病態造血,高增生,高凋亡,出現原位溶血;後者腫瘤性增生、低凋亡和低分化,造血調節也受到影響,從而使正常成熟紅細胞減少而發生貧血。
2.造血微環境異常所致貧血
(1)骨髓基質和基質細胞受損所致貧血:骨髓壞死、骨髓纖維化、骨髓硬化症、大理石病、各種髓外腫瘤性疾病的骨髓轉移以及各種感染或非感染性骨髓炎,均可因損傷骨髓基質和基質細胞,造血微環境發生異常而影響血細胞生成。
(2)造血調節因子水平異常所致貧血:幹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IL)、粒-單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紅細胞生成素(EPO)等均具有正負調控造血作用。腎功能不全、肝病和垂體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時產生EPO不足均可導致慢性病性貧血。
3.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礙所致貧血
(1)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礙所致貧血:由於各種生理或病理因素導致機體葉酸或維生素B12絕對或相對缺乏或利用障礙可引起的巨幼細胞貧血。
(2)鐵和鐵利用障礙性貧血:這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貧血。缺鐵和鐵利用障礙影響血紅素合成,有稱該類貧血為血紅素合成異常性貧血。該類貧血的紅細胞形態變小,中央淡染區擴大,屬於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4.此外根據不同的臨床特點,貧血還有不同的分類。如:按貧血進展速度分急、慢性貧血;按紅細胞形態分大細胞性貧血、正常細胞性貧血和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按血紅蛋白濃度分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貧血;按骨髓紅系增生情況分增生性貧血(如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等)和增生低下性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

與骨髓損傷屬於什麼貧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