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中性粒細胞低骨髓疾病

中性粒細胞低骨髓疾病

發布時間:2021-02-08 08:31:05

1、中性粒細胞低說明什麼?

中性粒細胞如抄果小於襲2.0×10的9次方每升,即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當中性粒細胞小於0.5×10^9/L時,稱之為中性粒細胞缺乏。

中性粒細胞降低的患者要進一步行相關檢查,明確減少的原因是什麼,比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比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比如白血病等,都有可能會導致中性粒細胞減低。除了血液系統疾病以外,還會有重症感染,抗甲狀腺葯物等也有可能會導致中性粒細胞減低。

不管是哪種原因所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低,它都說明患者目前處於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的狀態,有可能會反復的繼發細菌感染,因為中性粒細胞是細菌的效應細胞。如果中性粒細胞降低得越明顯,那麼繼發重症感染的風險越大。

2、求教 中性粒細胞偏低 為什麼 有什麼危害

中性粒細胞是人體內抵抗細菌感染的衛兵,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患者容易招專致細菌重感染,比如出屬現發燒、肺炎等各種疾病。

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患者平時還會表現為疲乏無力等症狀。一般的不會有影響的, 可以服用中葯調理的,建議到具體看看中醫大夫,中醫治療要由醫生辯證進行,各人體質不同,用葯也會有加減的。

中性粒細胞生成缺陷,破壞或消耗過多,分布異常可引起本病。生成減少,細胞毒性葯物、化學葯物、電離輻射是最常見的原因,血液系統疾病,如再障貧血,白血病、骨髓瘤等會影響造血幹細胞缺陷導致減少。異常免疫和感染。

(2)中性粒細胞低骨髓疾病擴展資料:

中性粒細胞減少,往往有幾種情況。

某種陰性桿菌感染。如傷寒,副傷寒,沒有並發症的時候,中性粒細胞會減少。

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感染,或者是原蟲性感染,如瘧疾,黑熱病等。

某些血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細胞減少及缺乏症。

還有些理化因素,如接觸了一些放射線,應用了一些氯黴素,抗腫瘤葯,有機磷,汞,鉛等化學毒物都可以使中性粒細胞減少。而其他如脾功能亢進,也可以引起中性粒細胞的減少。

3、中性粒細胞比率偏低是怎麼回事

你好,首先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中的一種,具有吞噬殺菌功能,與機體防禦內和抗感染過程有關容。
如白細胞與粒細胞計數正常,單純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輕度偏低,則多無明顯病理意義。其次,如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低的同時,伴有白細胞的數量或粒細胞數量減少,則多見於各種感染,如病毒感染(肝炎、流感、風疹),細菌感染(傷寒、波狀熱),化學及物理因素(如葯物、毒物中毒或過敏、苯、放射性物質)等引起。最後,如果發現你的中粒細胞百分比偏低,但是淋巴細胞比率卻偏高的話,那麼就說明你現在可能是感冒了,受到了病毒的感染。
建議:中粒細胞數偏低的話,平時多喝一點水,飲食盡量豐富一些,多一點營養。建議去醫院做一個身體全面檢查。

4、白細胞低,中性粒細胞低有沒有可能患白血病

很多疾病都會造成白細胞低,比較嚴重的有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版維化、脾功能亢進和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此,首先要進行一一排查。若還是沒有找到導致白細胞值低的原因,依然不能掉以輕心。沒有找到原因不等於沒有原因。有些人被病毒感染,或者在環境中接觸了有毒的化學物質,雖然還沒有到發病的程度,但血液中的白細胞或者骨髓製造白細胞的功能已經受到了損傷。也有可能是一些疾病在進展過程中,只是還沒有到醫學檢查能夠查出來的程度,而盲目用物升高白細胞只能掩蓋病情。
中性粒細胞偏低,可能屬於淋巴細胞偏高造成的相對偏低。

5、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病因

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原因很多。分類方法不一,可分為先天性或後天獲得性,也可根據粒細胞生成減少、無效增殖、破壞過多、復合原因及假性粒細胞減少等而分成五大類:
(一)粒細胞生成減少或成熟停滯
1.葯物直接作用在骨髓
常見的有甲氨蝶呤、6—巰基嘌呤、烷化劑如環磷醯胺等。抗生素中以氯黴素導致的粒細胞減少最多見。
2.放射性物質的作用
對脊椎、骨盆和胸骨等部位進行放射治療,可影響骨髓造血功能而致粒細胞減少。
3.遺傳性粒細胞減少症
又名嬰兒致死性粒細胞減少症,是一種少見的粒細胞減少症,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4.網狀組織發育不全伴有先天性白細胞缺乏症
本病極罕見。病兒初生後即發病,胸腺、全身淋巴結、扁桃體、腸集合淋巴結皆不發育或發育不良,周圍血中淋巴細胞極度減少,細胞免疫低下,血漿γ球蛋白減低。此症系由於造血幹細胞發育中的缺陷所致。粒細胞增生低下,骨髓中缺乏原始粒細胞,單核細胞也缺如,紅細胞系統和巨核細胞系統正常。常在嬰兒期死於嚴重的細菌或病毒感染。
5.中性粒細胞減少伴有免疫球蛋白異常血症
約半數患兒有家族史,為性聯遺傳。預後不良,多於生後數年內死亡。
6.家族性良性慢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多見於非洲及猶太家族。預後良好。
7.家族性嚴重性粒細胞減少症
本症可能為常染色體隱性或顯性遺傳。
8.周期性粒細胞減少症
本分患兒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於嬰兒或兒童期發病。發作呈周期性,間隔為15~35天,大多為19~21天。隨著年齡的增長,發作逐漸減輕,有的可於5~10年後恢復正常。約35%~50%的患兒做脾切除後有所改善。
(二)粒細胞無效增生
粒細胞無效增生為骨髓內粒細胞增生活躍,但未至成熟期即大量破壞,如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紅細胞貧血,多同時有粒細胞壽命縮短。
(三)粒細胞破壞增加
1.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症
(1)新生兒同族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症出生後即出現中度或重度粒細胞減少,
持續數周。其發生機制為母親與胎兒粒細胞型不合,在妊娠最後3個月或產程中,具有特異抗原的粒細胞進入母親血循環,刺激母體產生抗胎兒粒細胞的IgG抗體,此抗體進入胎兒血循環,使胎兒中性粒細胞凝集和破壞。
(2)葯物免疫反應性粒細胞減少症葯物作為一種半抗原,在特異體質患兒體內引起的第Ⅱ型變態反應—細胞溶解反應。氨基比林是這種反應的代表,類似葯物還有保泰松、磺胺類、汞制劑和氯普嗎嗪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結締組織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血管性免疫母細胞淋巴結病、多次輸血後和慢性活動性肝炎等皆可出現粒細胞減少。
(4)免疫缺陷病伴粒細胞減少症
2.粒細胞壽命縮短
(1)兒童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是一種非家族性、預後較好的粒細胞減少症,發病年齡多在生後6~20個月,男性多於女性。
(2)感染所致的粒細胞減少症多種病毒或立克次體感染可發生白細胞或粒細胞減少,例如病毒性肝炎和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在起病的24~48小時內出現粒細胞減少,大約持續3~5天。其他感染如麻疹、風疹、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質炎、水痘和斑疹傷寒等,也常伴粒細胞減少。一些細菌或原蟲感染如布魯氏菌病、傷寒、瘧疾和黑熱病等都可出現粒細胞減少。
(3)繼發性脾性粒細胞減少症主要見於肝硬變並發充血性脾腫大、淋巴瘤、黑熱病、瘧疾和高雪氏病等,多有全血細胞減少。
(4)粒細胞被吞噬見於網狀內皮系統惡性增生性疾病,如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惡網)、惡性淋巴瘤等。
(四)多種因素引起的粒細胞減少症
某些葯物如消炎痛可使骨髓抑制,又可使粒細胞破壞增加。惡性淋巴瘤晚期骨髓轉移引起粒細胞生成減少,又因脾腫大、脾功能亢進使粒細胞破壞過多。
(五)假性粒細胞減少症
假性粒細胞減少症為粒細胞分布異常所致,患者周圍血中粒細胞波動范圍較大,變化很快,無原發病亦無反復感染者可統稱為良性粒細胞減少症,包括家族性、先天性和假性粒細胞減少症在內。呈間歇發作,粒細胞中度減少,過程良好。當血流速度減慢時,粒細胞易於附著在小血管壁上,致邊緣池中的粒細胞增多。

6、再生障礙性貧血為什麼中性粒細胞會減少?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由於多種理化因素導致的骨髓幹細胞和微環境嚴重損傷版,導致骨髓造血功能權衰竭的疾病。簡單來講,就是骨髓不正常造血。所以常表現為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三系減少。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分類中的重要部分,自然會受到影響。

7、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病因,後果及注意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是一個綜合征,其血液學特點是周圍血中性粒細胞數在成人減少到1,800/立方毫米版以下權,兒童減少到1,500/立方毫米以下。在嬰幼兒時期,因其中性粒細胞在生理狀態下即偏低,故應減為1,000/立方毫米以下才能診斷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本病可同時伴有白細胞減少,即白細胞總數在4,000/立方毫米以下;或不伴有白細胞數減少。當中性粒細胞明顯減少甚至完全缺如,同時伴有白細胞數減少時,稱為粒細胞缺乏症。這時往往伴有其他型白細胞絕對數減少,但紅細胞及血小板數一般無改變。遺傳是重要原因。
臨床較易見到的有兩種:
①嬰兒遺傳性粒細胞減少症,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早年發病,反復感染,常於嬰兒期死亡。白細胞數可能正常或輕度增加,但中性粒細胞消失或極少見。骨髓增生各異,粒細胞系往往僅見少數中幼粒以前的幼粒細胞,成熟粒細胞缺如。
②家族性良性粒細胞減少症,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發病年齡較大,經過良好,呈間歇發作,粒細胞中度減少,骨髓象粒系停滯於中幼和晚幼粒階段,隨年齡增長可自行緩解。

8、中性粒細胞偏低,怎麼辦

你好,中性粒細胞是人體內的一種吞噬細胞,能夠清除異物,所以中性粒版細胞在消滅細菌的時權候,會暫時性減少,這種情況下是屬於正常現象。但是如果長期出現中性粒細胞偏低就會給免疫系統造成影響,甚至使機體受到嚴重傷害,可以服用中葯進行治療,平時注意多喝水、休息好、飲食均衡,堅持鍛煉身體。注意復查血常規。

9、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是什麼原因?

中性粒細胞細胞是機體抗細菌和抗真菌感染的主要效應細胞。炎症刺激下,大量中性粒細胞趨向感染灶,骨髓釋放中性細胞增加,中性粒細胞數量通常升高。那麼遇到感染性疾病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情況時,應該如何考慮呢?
1. 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標準是什麼?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於正常值。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分類,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根據是否遺傳可分為先天遺傳性和後天獲得性。兒童常見急性暫時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具體如下:
2. 感染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機制是什麼?
(1) 粒細胞由骨髓中髓系肝細胞分化而來,其生成分為骨髓增殖池(原始→中幼粒細胞),成熟池 (晚幼粒和桿狀粒細胞) 及儲存池 (分葉粒細胞),外周循環中分為循環池和邊緣池,其中細胞互相交換,保持動態平衡。
白細胞計數時所得的白細胞值實際上僅為循環池的粒細胞數,而因微靜脈邊緣血流緩慢,進入外周血的半數粒細胞黏附於血管壁構成邊緣池,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這兩個池中的粒細胞可以互相換位,一過性的從一方轉向另外一方。
(2) 感染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機制很多:中性粒細胞消耗或破壞增加(吞噬病原體後成為膿細胞凋亡、感染誘導自身抗中性粒細胞抗體生成間接破壞);生成或釋放減少(感染引起骨髓抑制);邊緣池扣留增加(感染繼發血管炎,使粒細胞在血管壁附著增加);某些感染也可引起脾大而使中性粒細胞滯留或破壞增多。
3.血常規提示中性粒細胞減少時,應該如何考慮?
(1)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兒童暫時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最常見病因,通常在發病早期,但持續時間短暫,引起外周血中性粒細胞輕-重度減少。
常見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 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麻疹、腮腺炎病毒、風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可分為以下 2 類:暫時性粒細胞減少:常始於疾病開始的 1-2 天,此時為病毒血症期,持續 3-7 天,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程度可以很重,但很少引起嚴重感染,與中性粒細胞從循環池再分配至邊緣池有關,中性粒細胞被補體激活後發生聚集,或被循環中的抗體破壞。長期性粒細胞減少:常見於乙型肝炎、EB 病毒、微小病毒 B19、柯薩奇病毒、HIV 感染等。
(2) 細菌感染
常見於細胞內微生物感染:傷寒、副傷寒、布魯菌病、兔熱病;彌漫性、粟粒性肺結核也可見中性粒細胞減少;立克次體、斑疹傷寒等。
臨床重症感染如敗血症時可見中性粒細胞不升反而嚴重減少的反常現象,這與破壞、消耗增加及滯留於肺部毛細血管有關,往往提示感染程度嚴重,一項回歸性兒童敗血症研究結果提示中性粒細胞減低是嚴重感染及預後不良的信號。
新生兒因細胞儲存池少,粒細胞產生的代償能力有限,更易因敗血症而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
(3) 原蟲感染
黑熱病常引起中性粒細胞甚至全血細胞減少,機制為脾亢、抗中性粒細胞抗體及無效造血,瘧疾、錐蟲病也常並發中性粒細胞減少,瘧疾發熱期中性粒細胞減少主要是細胞遷移。

與中性粒細胞低骨髓疾病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