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人為什麼能提出骨髓這個概念?
因為啊!
我們很多戰爭,白骨累累,或者血流成河,
我們一定有醫生救死扶傷,一下子就看到了人類身體各種構造,
腦子,心臟,骨髓,戰場上面什麼都會出現。
甚至人的各種製品。。。。
2、文中「但那感覺,卻像談著古人那麼悠遠了」一句,怎麼理解?
表達抄了她對魯迅的思念之情襲突出了魯迅先生的美好品質。
出自民國時期女作家蕭紅的《魯迅先生記》。
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2)古人骨髓有了問題擴展資料
蕭紅是一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雜的情感基調、剛柔並濟的語言風格以及獨特的寫作視角的運用和對行文結構的處理,在文學史中獨樹一幟。
蕭紅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文體特徵,創造出場景性的小說結構。系列散文《商市街》在發表時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議論,因為蕭紅使用了不少小說的技巧,這樣的寫作形式在20世紀30年代異常新穎,從文體上看,它更接近小說,不過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記錄」。
3、關於骨髓的問題
人的骨頭分為很多種,有長骨、扁骨、不規則骨。但不是所有骨頭里頭都有髓,一些比較實質的骨頭里空隙比較小,骨髓很少。骨頭里有很多網狀的間隙容納骨髓.此外,長骨的骨髓腔里也容納骨髓,還有一些營養的血管和神經,從滋養孔穿進去.軟骨沒有骨髓,這也是正確的一句話.軟骨是由軟骨組織構成,內部沒有空隙,無法容納別的組織.
4、骨髓造血出問題,有什麼病,
你好,骨髓造血功能障礙,主要見於白血病,白血病的發生目前病因不明,主要考慮是放射性的,物理性的,化學物質刺激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其治療主要用骨髓幹細胞移植。
5、中醫認為骨髓有何作用?
中醫認為腎主髓,而腎中則是藏著先天的精氣也就是元陰和元陽。那麼骨髓的作用其實和現代醫學的認識比較一致,也就是生氣血的關鍵,而腦為髓之海。由此可見骨髓的作用非常關鍵,歷代名家都很早認識到這一點。中醫的腎指的並不是單單一個器官,它所囊括的是一整個系統,不光光只是一個負責水液代謝的器官。就如同中醫的脾胃,也不僅僅是脾臟和胃。
正是由於中醫認識臟腑及功能的方法並不是以解剖和實驗研究為基礎,而是以人體外在表現和內在臟腑之間的變化聯系為重點。所以對腦的認識比較零散和膚淺。一直到清代,名醫王清任才提出對腦比較系統完整的闡述。和現代的醫學認識比較一致。
所以說這樣的認識才是比較正確的。
二樓的 性漢A 只是在妄意批評一個自己無法理解和認親的事物,片面的思考方式卻言之鑿鑿,這是比較可悲的。
實際上《內經》里早就提出了五臟包括了和這個五個臟器有關聯的各個系統,這就已經是幾千年前的著作了。
所以我覺得,對於傳統的文化,我們不能看了幾頁書,讀了幾行文字就去評定它,確實應該完整的閱讀一些典籍,這樣才能清楚的了解,也就不會太過片面。
我們不能因為身處在現代社會,身心受到現代科研的沖擊就完全的否定以前的東西,這種思想是不可取的。
並且,實際上在某些層面上,國外人以及一些現代科研是不懂得辯證的。因為不明白好壞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關於這一點在目前的中醫界和一些專業的營養科研者那裡是比較一致的。
我有一個在醫院里的朋友也對我說,現在的科研也已經越來越重視,中西醫各自的特點。就比如也已經開始研究中醫所謂的忌口。對於一種物質通過成分的分析雖然沒有什麼大礙,但吃了以後就會有些並非由所含成分所反映出的外在表現了。比如對於咳嗽,現在也開始重視忌口的問題。
人當然有自己所擁護和相信的,但沒有必要對其他的東西或者文化抱有偏見甚至更為偏激的看法,更多的時候,如果保留自己的意見,多聽別人的意見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當然有很多人相信中醫,很多人不相信。就連民國政府在1922年還在余雲岫的主持和策劃下提出廢止中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
所以暫且不論中醫的精髓如何,治病效果怎麼樣,但是光光看在一種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來說,我們還是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更何況作為學習,沒什麼好壞之分,沒有欺騙之說。
再說了,翻開一本中醫葯典,其中很多的生字恐怕你都不認識呢。
性漢A 總是強調中醫是偽科學,那什麼是科學?陰陽五行是偽科學,難道不是笑話嗎?那西方的東西就是科學。拿我自己做比方,我常年學習,也較為熟練的是塔羅牌。它不就和陰陽五行一個道理嗎,人家外國人還研究易經,研究得死去活來,天天鑽在裡面出不來了呢。現在有些中醫看不好病,那是他們沒本事,根本就拿不出手的緣故。
6、骨髓造血的問題
人的血液在哪裡製造在哪裡生成,這是讓許多人感到神秘又陌生的問題。其實人的造血器官和造血功能在胚胎時期就已逐步形成,隨著人體的發育和成長造血器官又在不斷變化。
7、人體骨髓造血功能是怎樣被發現的?
盡管顯微鏡是研究血液的重要工具,但標志著現代血液學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是骨髓造血功能的發現和血細胞染色方法的建立。
幾千年來,無論是詩人、哲學家,還是醫生都將血液與生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推測血液或是由於呼吸了大自然中的靈氣形成,或是由食物中的精華轉變而來,然而,他們並沒有弄清楚血液的真正來源。
應當說人類在很久以前就認識到骨髓的重要性。在古代,人們吃動物的骨髓,認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骨髓是由飲食水谷的精液與腎氣和合,滲入骨空後轉化而成,骨髓充足可以上升補益腦髓。在西方,骨髓被認為是產生人體天然熱和能量的源泉。莎士比亞說:「你的骨無髓,所以你的血是冷的。」
人們似乎意識到骨髓與血液之間有某種聯系。在19世紀初,已有醫生要患血液病的病人吃骨髓補血,但收效不大。直到19世紀中葉,骨髓產生血液的奧秘才分別由德國醫學家紐曼和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揭開。
紐曼曾在1868年10月10日出版的《醫學科學通報》上發表題為《關於骨髓在血液形成中的作用》的論文中,報道了骨髓中有大量的有核紅細胞,而有核紅細胞是血液中紅細胞,的前身,因此他推斷骨髓是紅細胞的生產基地。幾乎與此同時,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也證實了有核紅細胞是無核紅細胞的前身,此外他還指出白細胞也是由骨髓細胞生成的。紐曼和比佐澤羅的發現立即引起了醫學界的極大興趣,許多醫學家開始進一步深入研究血液細胞的起源問題,並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例如有人認為紅細胞是白細胞核瓦解的產物,也有人提出紅細胞是由原始細胞吞噬了血紅蛋白後形成的,還有人堅持紅細胞是在肝臟中形成的觀點。盡管這些認識現在看來都是不正確的,但是,在當時正是這些不同觀點之間的爭論,有力地推動了血液學研究的深入。
既然成熟的無核紅細胞是由幼稚的有核紅細胞轉變而來,那麼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呢?也就是說有核紅細胞是怎樣變成無核紅細胞的呢?有人認為,實際上核並沒有消失,只不過變換了形式,而不再可見。而支持核消失的學者又分成兩派:以紐曼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紅細胞在成長過程中核被細胞自己再吸收;比佐澤羅支持的一派則主張,核是在成熟過程中被逐出細胞。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當時兩派都很難拿出足夠的證據駁倒對方,加之他們各有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去做,不久這個爭論便不了了之。直到20世紀中期,隨著顯微照相技術的發展以及後來電子顯微鏡的應用,人們才對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了解。現在的研究結果支持比佐澤羅等人核在成熟過程中被逐出細胞的觀點。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骨髓是製造血液細胞的大本營。骨髓每天可產生2000億個紅細胞;100億個白細胞和4000億個血小板。如同深藏在地下岩層中的石油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基本保證一樣,骨髓是人體一系列重要的生命活動的基本保證。
8、為什麼捐出一部分骨髓救治他人,對捐獻著的身體健康不會有影響?
有的 古人講毒深入骨髓就沒救了 可見骨髓對人是很重要的 不過一部分骨髓的話影響不大 可能會讓你免疫力下降之內的不是影響太大
9、病在骨髓用文言文怎麼說
可以說:疾在骨髓、或者病在骨髓。
意思就是:病到骨頭里、無法醫治。
出處L 《韓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病入膏肓這個詞不太合題意。
古人認為:心臟下面有一小塊脂肪做膏,心臟與橫膈膜之間的部位叫做肓。膏肓不是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