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細胞低到多少有可能患白血病
所謂白血病,抄就是造血系統的「腫瘤」襲,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快速大量增殖,那個系統快速增殖,就是那個系統白血病。如粒系、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等,急性增殖明顯,慢性增殖不明顯或略高。
減低一般不考慮為白血病。
白細胞低一般見於病毒感染、結核等,也見於粒細胞減少症
OK?
2、白細胞低到多少要做骨髓穿刺
有必要做骨穿檢查診斷出白細胞低下的原因,好對症下葯。
3、白細胞過低有必要做骨髓穿刺麼?
血常規檢查的正常值及意義 正常范圍:白細胞計數(WBC):(4~10)×109/L; 紅細胞計數(RBC):(3.8~5.5)×1012/L; 血紅蛋白量(Hb):(110~170)×g/L; 血細胞比容(Hct):36%~50%; 紅細胞平均體積(MCV):80~100。 一 血小板計數(PLT) 正常范圍:(100~300)×109/L。 檢查介紹:血小板計數,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數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可保護毛細血管的完整性。 臨床意義:血小板計數有助於臨床上止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增多:見於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惡性腫瘤、感染、缺氧、創傷、骨折等。 減少:見於以下情況: 1.血小板生成減少(見於急性白血病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2.血小板破壞過多(見於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等疾病) 3.血小板消耗增加(見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二 白細胞計數 正常范圍:成人 (4.0~10.0)×109/L; 兒童 (5.0~12.0 )×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檢查介紹:白細胞計數,是指計數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白細胞數目。舊稱白血球,是機體防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臨床意義:白細胞計數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細胞系統的疾病。 白細胞計數增多,見於急性感染、尿毒症、嚴重燒傷、急性出血、組織損傷、大手術後、白血病等。 白細胞計數減少,見於傷寒及副傷寒、瘧疾、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粒細胞缺乏症、脾功能亢進,X線、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葯物等。 建議你最好還是做一個骨髓穿刺確診來一下究竟是什麼病, 這樣才好對症用葯, 祝您早日康復!
4、化療骨髓抑制白細胞低於多少會出現危險
?
5、半年來多次感染,白細胞減少,血小板低,脾厚,骨髓穿刺已排除血液病,是免疫系統疾病還是免疫力差。
有沒有大面積的皮下出血?血小板低和百脾臟大是紫癜的表現度,不要輕易排除血液病,建議再查查,以免耽誤治療。
呃……不好意思問,只看到標題沒有注意下面的內容。白細胞是低了點,這應該答是導致感染的直接原因專。血小板不是很低,30以上基本不會有生命危險,屬血液病可能不大,還是查免疫系統其他的疾病吧
6、白細胞低,怎麼回事,需要做骨髓檢查嗎?
從檢驗報告來看你的白細胞數只是稍微偏離了正常范圍少許,不建議做骨髓穿刺。低熱,36.7左右;經常性腹瀉;無力只是你身體比較虛弱引起的,和白細胞減少沒有直接的關系,建議:加強營養,治療腹瀉,放下思想包袱,不要胡思亂想。
7、我的白細胞減少要做骨髓穿刺嗎_白細胞減少
女性病人,單純白細胞減少,而沒有貧血或血小板減少,一般為免疫因素所致可能性大。而骨髓檢查一般是正常的。平時,你的白細胞減少,但都屬於輕度減少,可以不進行治療,只要定期復查就可以了。近來你的白細胞減少明顯,屬於中度減少,應該做骨髓塗片細胞學檢查,普通骨髓穿刺並沒有大的痛苦的,有經驗的血液科醫生只需要幾分鍾就可以完成的。骨髓檢查的目的是排除血液系統本身的原因引起的白細胞減少,但是臨床工作中這種情況確實很少見。更多的情況是,由於患了其它疾病而引起的白細胞減少,如系統性經斑狼、乾燥綜合征等結締組織病,所以如果你對骨髓檢查有顧慮,也可以先做免疫指標的檢查。還有,病毒感染、某些葯物也可以引起白細胞減少。
8、哪些原因可引起白細胞減少?
一般來說,常引起白細胞減少的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下面我們分別來看一看。
1.骨髓損傷導致中性粒細胞生成減少
在前面章節中我們曾提到,血液中的白細胞、紅細胞及血小板都是由骨髓產生的,那麼一旦骨髓造血功能受損,則必然會影響白細胞的生成。引起骨髓造血功能異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6種。
(1)葯物這是最常見的因素之一。影響骨髓造血的葯物包括抗腫瘤葯物、解熱鎮痛葯、抗甲狀腺葯(如他巴唑)、磺胺葯、抗驚厥葯及一些抗菌素等。
(2)物理、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包括放射X射線、γ射線和中子,它們能直接損傷造血幹細胞和骨髓微環境,造成急性或慢性放射損害,使人體出現粒細胞減少。化學因素中的苯及其衍生物、二硝基酚、砷、鉍等對造血幹細胞有毒性作用。
(3)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粒細胞減少是自身抗體、T淋巴細胞或自然殺傷細胞作用於粒系分化的不同階段,導致骨髓損傷從而阻礙粒細胞生成。常見於同時罹患風濕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4)全身感染當人體發生細菌感染,如分支桿菌(特別是結核桿菌)及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時,也可同時出現白細胞減少的現象。
(5)異常細胞浸潤骨髓當癌腫發生骨髓轉移、罹患造血系統惡性病及骨髓纖維化等疾病時,可同時造成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的衰竭。
(6)細胞成熟障礙—無效造血如葉酸和維生素B12缺乏,將影響DNA合成。此時,雖然骨髓造血活躍,但細胞成熟停滯並被破壞於骨髓內。另外,當患者罹患某些先天性粒細胞缺乏症和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時,其也存在著成熟障礙,而致粒細胞減少。
2.周圍循環粒細胞分布異常
進入血管內的中性粒細胞僅有1/2在循環池內,循環池是個醫學術語,即是說這些細胞隨血流循環在我們體內。另外1/2的中性粒細胞則緊貼於毛細血管和毛細血管後小靜脈的內皮細胞(即在邊緣池)上,它們不隨血流循環,故不能在白細胞計數時被檢測到。
循環池與邊緣池之間的粒細胞可相互轉換。在注射腎上腺素或應激狀態下,粒細胞可由邊緣池轉入循環池,從而使粒細胞計數明顯增高。如果,邊緣池內粒細胞量相對大量增加時可造成假性粒細胞減少,此時粒細胞的生成和利用其實是正常的。
3.血管外組織內的粒細胞需求增加、消耗加速
粒細胞在血管內一般僅停留數小時(半數逗留期為6小時)便會移游至血管外而進入組織,執行其防禦及清除「廢物」的功能,約1~2天後,這些粒細胞就會死亡。
在細菌、真菌、病毒或立克次體感染、過敏反應等情況下,受粒細胞生成因子GM-CSF和G-CSF的調節,粒細胞的生成率增加,從骨髓釋放至外周血及進入組織的粒細胞增多,且吞噬作用和殺菌活性增強。然而,嚴重感染時,機體對於正常的體液刺激缺乏足夠的反應,同時中性粒細胞上的一些白細胞黏附分子(CD11/CD18等)與血管內皮細胞上的黏附分子(ICAM-1)被炎症介質所激活,這些物質使得白細胞易於黏附於血管壁並穿越內皮細胞遷移至組織。最終血液內可出現短暫的粒細胞減少。
4.混合因素
如慢性特發性粒細胞減少症、周期性粒細胞減少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