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癌性神經系統病

骨髓癌性神經系統病

發布時間:2021-01-16 11:35:06

1、神經系統疾病有哪些

包括腦血管疾病、周期性麻痹、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強直性肌營養不良、共濟失調。

2、骨髓癌有什麼症狀

一開始只有頭痛,沒幾天就全身都痛,有時候呼吸都有困難,在醫院里都查不出是什麼原因,全部症狀:全身乏力,無胃口
發病時間及原因:近一月

3、請問神經系統疾病都有哪些疾病呢?

1、神經衰弱。該類疾病的患者一般沒有身體器官方面的病變,只是大腦皮層容易興奮、激動及疲倦,這是因為患者長期性精神緊張以及各種壓力過大等原因引起的。治療該類疾病的話,可使用鎮靜催眠葯、抗焦慮葯以及、維生素B1來治療。
2、失眠。生活中造成失眠症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患者是因為受到了突發事件的刺激,有的患者是精神性疾病的影響,還有的患者是服用不正規的葯物所引起的。治療失眠症的話,患者可服用氯美扎酮、谷維素、天麻素等鎮靜助眠的葯物。
3、癲癇。癲癇病是由先天由遺傳因素與後天的環境影響所導致的疾病。患者發病時常常有吞咽困難、語言困難等症狀,有的患者還會有突然的意識喪失、全身性抽搐的症狀。
4、偏頭痛。該病分為典型偏頭痛與普通型偏頭痛兩種,前者發作時患者有麻木、輕度偏癱或語言障礙等,進而出現一側頭痛,這種頭痛可在睡一覺後自動消失;而後者會無預兆症狀的發作,頭痛呈跳痛狀,時間持續數小時到幾天不等,且還會伴有情緒改變、失眠以及胃腸方面並發症。
5、帕金森。帕金森是一種慢性疾病。它的主要症狀為靜止性振顫、運動遲緩、肌肉強直、姿態不穩、四肢抖動等。其病程發展緩慢,到後期可致運動障礙嚴重而無法行走該病不能自行緩解,必須長期服葯治療。
6、老年性痴呆。該病是大腦的退行性病變。患者從最先出現的健忘、反應遲鈍到後期的嚴重症狀,會經歷一個漫長的衰退過程。治療該病的話,應早期使用改善認知的葯物以及延緩衰老的葯物。

4、骨髓癌初期,中期,晚期各有什麼症狀?

多發性骨髓瘤起病徐緩,早期無明顯症狀,容易被誤診。MM的臨床表現多樣,主要有貧血、骨痛、腎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經症狀、高鈣血症、澱粉樣變等。
1.骨痛、骨骼變形和病理骨折
骨髓瘤細胞分泌破骨細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細胞,使骨質溶解、破壞,骨骼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多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由於瘤細胞對骨質破壞,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多處骨折同時存在。
2.貧血和出血
貧血較常見,為首發症狀,早期貧血輕,後期貧血嚴重。晚期可出現血小板減少,引起出血症狀。皮膚黏膜出血較多見,嚴重者可見內臟及顱內出血。
3.肝、脾、淋巴結和腎臟病變
肝、脾腫大,頸部淋巴結腫大,骨髓瘤腎。器官腫大或者異常腫物需要考慮髓外漿細胞瘤或者澱粉樣變。
4.神經系統症狀
神經系統髓外漿細胞瘤可出現肢體癱瘓、嗜睡、昏迷、復視、失明、視力減退。
5.多發性骨髓瘤多見細菌感染
亦可見真菌、病毒感染,最常見為細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敗血症,病毒性帶狀庖疹也容易發生,尤其是治療後免疫低下的患者。
6.腎功能損害
50%~70%病人尿檢有蛋白、紅細胞、白細胞、管型,出現慢性腎功能衰竭、高磷酸血症、高鈣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形成尿酸結石。
7.高黏滯綜合征
可發生頭暈、眼花、視力障礙,並可突發暈厥、意識障礙。
8.澱粉樣變
常發生於舌、皮膚、心臟、胃腸道等部位。

5、神經性的疾病有那些

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植物神經系統的以感覺、運動回、意識、植物神經功能障答礙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又稱神經病。發生於骨骼肌及神經肌肉接頭處的疾病,其臨床表現與神經系統本身受損所致的疾病往往不易區別,故肌肉疾病也往往與神經病一並討論。中樞神經系統受致病因素影響(尤其是未能查出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時)而以精神活動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稱為精神病。俗話中常稱精神病為「神經病」,實誤。但神經病與精神病常可並存,如散發性腦炎往往以精神症狀為首發症狀,麻痹痴呆患者亦可早期即出現神經症狀。有些神經病,如腦血管疾病、癲癇、腦炎、腦膜炎等臨床上常見。神經病中慢性病佔多數,往往遷延不愈,給患者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影響,致殘率很高。神經病可由多種病因引起,許多神經病病因不明,也有許多是遺傳病。腦CT掃描和磁共振成像等技術的應用使許多腦和脊髓疾病能得到迅速准確的診斷。但因神經細胞損傷後不易再生,許多神經病仍無有效療法。

6、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哪些

神經系統疾病只是一個統稱,類型有很多,其中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周期性麻痹。周回期性麻痹被答稱為周期性癱瘓,是一種反復發作的疾病。患者發生周期性麻痹時,主要特點是骨骼肌出現癱瘓,如果不及時治療,還會引起心動過速、心律失常。治療周期性麻痹可以採取氯化鉀液、葡萄糖注射液。

第二,腦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主要是侵犯心臟部位,患者在早期症狀不太明顯,通過檢查和發現心電圖異常。腦血管疾病的發作機制和植物神經中樞功能失常有很大關系。患者的病情不同,治療方法是不一樣的。

第三,肌營養不良。肌營養不良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心動過速、心房顫動的不良反應。主要的治療原則是對症治療,增加營養,控制並發症。

第四,共濟失調。共濟失調屬於骨髓遺傳性疾病,男性的發生幾率高出女性。患者發生共濟失調,通過檢查可發現心電圖異常,輕微的患者症狀不太明顯,治療共濟失調最好的方法是針刺治療和小刀治療。

以上4種疾病是神經系統疾病最常見的。不管患者發生哪種類型的神經系統疾病,都要認真對待,及時治療。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要戒煙戒酒,因為神經系統對酒精和香煙比較敏感,越敏感抑製作用越強。

7、神經系統疾病都有哪些?

常見神抄經系統疾病有哪些?襲

(1)第一大類就是腦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包括卒中,卒中又有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叫做中風,出血性卒中就是腦溢血,還有蛛網膜下降出血,這是神經科最常見的疾病;

(2)第二大類老年性變性疾病,比如帕金森病,主要是震顫、麻痹又叫震顫麻痹帕金森病;

(3)第三大類就是痴呆,它的學名叫做阿爾茲海默病,現在發病率也是越來越高。

8、神經系統疾病都包括哪幾種疾病?

腦部疾病抄可以有多種類型,臨床上常見的有幾大類疾病:第一類是腦部的腫瘤,可以包括腦部原發性的腫瘤,像腦膠質瘤,也可以包括腦部繼發性腫瘤,像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等發生的腦部轉移。第二類是腦部的創傷,例如腦震盪、腦挫裂傷、彌漫性軸索損傷,各種類型的腦內出血和顱內出血等。第三類是腦部的血管性疾病,可以包括缺血性的腦血管疾病,也可以包括顱內動脈瘤、高血壓性腦出血等出血性疾病。除此之外,腦部還可以有先天性的疾病和後天性的異常,像腦積水、狹顱症、丹迪-沃克綜合征(Dandy-Walker)等一系列的疾病

9、癌性神經痛是什麼病啊?

【概述】

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的主要痛苦之一, 約80%晚期癌症患者有劇烈疼痛,估計全世界每天有1500萬人經受著癌痛的煎熬。雖然WHO提出到2000年達到在全世界范圍內「使癌症患者無痛」的總目標,但此目標尚遠遠沒有實現。
癌痛不僅使患者本人遭受巨大痛苦,而且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很大影響。延長生命,減輕症狀,提高生活質量,是癌痛治療的目的。

癌痛的診斷評估是治療癌痛的基礎,包括癌痛的發生機制,癌痛的性質和特點,癌痛的診斷步驟,癌痛的分布與強度的評估,癌痛綜合征,癌痛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及療效的評價。

【癌痛的發生機制】

癌生長早期通常不引起疼痛,當癌細胞侵入或壓迫神經即可產生劇烈疼痛。癌細胞侵犯血管,使該區域供血障礙,也產生疼痛。一般良性腫瘤以膨脹性生長為主,只對局部器官組織產生壓迫和引起梗阻。而惡性腫瘤則以浸潤性生長為主,不僅在原發部位不斷生長擴大,還直接蔓延到鄰近組織,侵犯鄰近的組織器官,破壞其結構和功能;而且能通過很多途徑擴散(或轉移)到身體的遠隔部位。當癌瘤壓迫和侵入神經、血管、腸管、實質性臟器的被膜、骨骼時,除產生相應組織器官的功能變化外,還產生疼痛。手術治療和放射治療亦可造成新的疼痛區或形成新的疼痛源。

腫瘤本身可產生一些激素樣化學物質,腫瘤的代謝物、壞死組織的分解物以及患者抗感染能力降低後的繼發感染等,均可激活及致敏化學感受器和壓力感受器,發生神經病理生理變化而產生疼痛。患者發燒,增加機體的消耗,直至最後形成嚴重貧血、消瘦、代謝失調,惡病質,這些因素都可加重疼痛。

【癌痛的性質】

癌痛的性質可供診斷腫瘤部位參考。軀體傷害感受性疼痛能精確定位,主訴為尖銳、持久、跳動性或緊壓性痛;內臟傷害感受性疼痛一般為彌漫性,中空臟器梗阻時呈痙攣性或口咬樣疼痛,癌侵及器官被膜或腸系膜時則疼痛性質變為尖銳、持久或跳動性。周圍神經主幹或其分支受累所形成的神經病變性疼痛呈燒灼性、針刺樣、向一定方向放射或出現類似電擊樣痛。

根據患者的主觀感受,癌痛的性質大致有:

銳痛、鈍痛、酸脹痛、持續性痛、間歇性痛、電擊樣痛、燒灼樣痛、穿透樣痛、疲勞性痛、煩惱性痛、麻木樣痛、痛覺過敏等。

【癌痛的特點】

癌痛的表現個體間有較大差異,與癌的種類、發病部位、發展程度、對重要臟器的影響、全身狀況、心理素質及經濟因素等均有關。

1、全方位疼痛

全方位疼痛(total pain)一詞是Dame Cicely Saunders所創,它強調晚期癌痛是多方面因素的的結果, 包括軀體、心理、社會和精神等因素。如果疼痛傳達消極信息,疼痛強度就增加。因之,只是一種用可待因治療有效的「背部痛」,但當發現其原因是轉移癌時就需要用嗎啡了。進而,疼痛持續了幾個月的患者是焦急的,因為他們考慮的未來和預期只是持續和日益增加的疼痛。新發生的或惡化的疼痛暗示著疾病的進一步惡化——即更接近死亡的階段。

2、勢不可擋的疼痛

在經歷數周或數月疼痛之後,特別是伴有失眠時,很多癌症患者被疼痛所制服,疼痛籠罩著他們整個精神視野,這樣的患者經常感到很難精確地描繪出疼痛的部位和性質。在所有勢不可擋的疼痛病例中,存在「失眠→疲乏→疼痛→失眠」這樣的惡性循環。

3、伴有強烈的植物神經和心理學異常

在大多數患者中,對持續疼痛的反應是植物神經性的, 患者精神上和體力上都是退卻的,而且看起來是抑鬱的。有些患者焦慮占優勢,或焦慮與憂郁同時存在。可能既有明顯焦慮又有疼痛,而疼痛並不是勢不可檔的。當疼痛緩解時,中等程度的焦慮通常也會減輕。

4、伴有軀體化症狀

情緒和信心對所有症狀都有影響,然而有些患者通過軀體症狀來表達消極情緒,將自己注射在復發的極大痛苦中,事實上,是具有未解決的懼怕、未表達的憤怒和情感沖突的患者所共有的問題。功能性腹痛(腸激惹綜合征)可能是患者表達消極情緒的方式。

5、痛苦與疼痛同時存在

疼痛和痛苦並不完全等同,因此,痛苦必須與疼痛及可能與之相關聯的其他症狀相區別。患者可以耐受嚴重的疼痛而不考慮其遭受的痛苦,他們知道,疼痛有一個確定的原因,是可以對付和比較短暫的。另一方面,如果患者知道自己已患絕症,即使比較輕微的一些症狀也可引起痛苦,這些症狀具有威脅生命的原因,它們是難治的和無希望的預後。

癌症對患者的影響通常是破壞性的,痛苦既可由疾病也可由其治療引起,痛苦不僅局限於軀體症狀。為了確定痛苦的根源,需要從心理學上評價患者並提問未解決的問題,痛苦擴展到對社會及私生活各方面的威脅,患者經受著疾病和治療對其外貌及各種能力影響兩方面的痛苦,以及對未來理解的痛苦。

6、社會性疼痛

社會性疼痛的意思是與預期或實際的分離,或丟失有關的痛苦。癌症患者意識到他們將要因死亡而和家人離別。因此,採取一些措施避免使癌症晚期重患者與他們的親友分離。允許其兒孫及親友們探視,比增加阿片葯的劑量能更有效地緩解疼痛。

7、精神性疼痛

癌痛一直不斷,這個痛苦及死亡的前景造成了巨大的憂慮及不安,在姑息治療中,任何一個人或一種治療作用一般都不那麼激動人心。然而基本要旨仍未改變,也就是說癌痛是一種軀體和精神的感受,非軀體的各個方面必須提出來。

【疼痛強度】

評價癌痛患者的疼痛強度對決定治療方案至關重要。鎮痛葯物的選擇、給葯途徑和用葯劑量都需要據此做出選擇。

根據患者的主訴、是否要求服用鎮痛葯、睡眠狀況及某些客觀體征,將疼痛分為4級三度。

0級:無痛。

1級(輕度疼痛):雖有疼痛但可忍受,要求服用鎮痛葯物,睡眠不受干擾。

2級(中度疼痛):疼痛明顯,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鎮痛葯物,睡眠受干擾。

3級(重度疼痛):疼痛劇烈,不能忍受,需用鎮痛葯物治療,睡眠受到嚴重干擾,可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表現或被動體位。

【癌痛的分布】

疼痛區域的分布可為診斷與治療提供線索。區別局部性、多發性與普遍性疼痛對選擇治療方法,包括神經阻滯、放射治療或外科手術,有重要意義。局部性疼痛是指僅出現在某個部位的疼痛,一般是在基本病變區。牽涉痛的定義是遠離病變區的疼痛,此種類型的疼痛具有軀體和內臟傷害感受性及神經病變性的特點,可作為評價器質性病因的參考。例如頸、臂疼痛可能由心臟疾病所引起,肩部疼痛可能系橫膈受刺激的緣故,而膝關節疼痛則可能因髖部病變所造成。對這種牽涉痛的規律應給予足夠的重視,以提高疼痛病因的診斷水平。

【診斷步驟】

1、主訴 相信患者關於疼痛的主訴,並請患者對疼痛的性質和強度進行詳細的描述,如:

(1)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表示疼痛的強度;

(2)用不同符號或顏色標出疼痛的性質及疼痛部位的深淺程度;

(3)請患者對疼痛的強度進行描述,如:「輕度疼痛」、「中度疼痛」或「重度疼痛」;

(4)對目前的疼痛程度和以前的進行比較,如「加重」或「減輕」。

2、病史 詳細詢問病史,除腫瘤的有關情況外,還應包括:

疼痛開始和持續的時間;

疼痛的部位;

疼痛對身體活動的限製程度;

疼痛對睡眠的影響程度;

(5)曾經用過哪些止痛葯或採用過哪些治療措施,以及這些葯物或治療措施的療效如何;

(6)除腫瘤以外的其它疾病。

3、體檢 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包括神經系統檢查,對確定導致患者疼痛的原因和選擇合適的治療措施是必要的。

4、特殊檢查 選擇有限的特殊檢查,對於確定癌的播散范圍,疼痛的器質性原因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疼痛部位的X線攝片、CT、ECT、B超、MRI等。

5、心理狀態的評估 了解患者過去患病情況及目前疾病的發展對其心理的影響;對疾病和治療的態度;是否存在焦慮和抑鬱症狀。

6、其它情況 請患者家屬回憶並協助記錄癌痛患者的身體和活動情況,說明疼痛是否影響患者的工作、活動和日常生活,以及食慾、睡眠、性功能、情緒及與同事、親屬間的關系等。

【疼痛原因分析】

癌症患者的疼痛較一般患者更為復雜,因為有一個癌的因素。在癌症確診前,往往遺漏了癌症而誤診;在癌症確診後,又往往只考慮癌症而疏忽其它疼痛原因的診斷。疼痛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由癌症直接引起 如實質性器官內腫瘤生長迅速,造成 包膜緊張牽拉;腫瘤浸潤和堵塞血管,造成局部缺血;腫瘤轉移至骨骼,刺激骨膜或引起骨折;腫瘤壓迫空腔臟器,造成梗阻、粘膜炎症、壞死等;若腫瘤侵犯到腦、椎體或其它神經組織,更易引起疼痛。

2、與癌症相關 如癌症引起的帶狀皰疹及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癌症骨關節病的劇烈疼痛等。

3、與癌症治療有關 如手術後、化療後及放療後的各種疼痛綜合症。

4、與癌症無關 如癌症伴發腰椎間盤突出症引起腰腿痛,伴發肺部感染引起胸痛等。

【癌痛的分類】

癌症相關性疼痛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疼痛的特點是近期發作,病史短暫,有明確的發生時間,並能確認原因,例如化學治療引起的胃炎、腰椎穿刺造成的頭痛。這種疼痛可伴有或不伴有明顯的疼痛行為,如呻吟、痛苦表情或因掙動而需固定,以及心情焦慮或全身交感神經功能亢進的體征,包括出汗、血壓升高和心動過速。慢性疼痛是指疼痛持續1個月或更長時間,超過急性疾患或損傷的一般病程,或合並慢性病變,在數月或數年內間斷復發的其他慢性疼痛性疾病。

1、急性癌痛 可因病情突然變化而發生,也可由於診斷治療措施所引起。

(1) 化學治療引起的急性疼痛

由抗癌葯物引起的疼痛,除注射化學治療葯物時靜脈痙攣與化學性靜脈炎引起的疼痛外,腹腔內注射化學治療葯物時有些患者訴腹痛,系化學性漿膜炎或感染的緣故。肝動脈輸入抗癌葯物時常伴有彌漫性腹痛。若不是由於胃潰瘍和膽管炎的原因,則停葯後疼痛可緩解。減小劑量後再輸入便能耐受,提示疼痛與劑量有關。

(2) 放射治療引起的急性疼痛

放射治療區的感染與粘膜潰瘍可造成疼痛,例如頭頸部照射後的口腔炎和咽炎,胸部與食管照射後的食管炎,盆腔照射後的直腸炎、膀胱尿道炎或陰道潰瘍。腹部或盆腔放射治療可引起50%的患者發生急性放射性腸炎,出現痙攣性腹痛、惡心和腹瀉等症狀,停止治療後2-6個月消失。乳腺癌照射胸壁與鄰近的淋巴結後可引發短暫的臂叢病,發病率約1.04%-20%,感覺異常、疼痛與上肢無力是其主要症狀,多能自愈。此外,頭頸部癌和何傑金氏病放射治療後尚可並發脊髓病,屈頸時頸部疼痛,或呈休克樣劇痛,沿脊柱向下或向肢體放射。

(3)免疫治療引起的急性疼痛

用干擾素治療的患者幾乎都會出現發熱、寒戰、肌痛、關節痛與頭痛綜合征。用葯後很快出現,重復給葯後則漸輕。嚴重程度與劑量有關,100萬-900萬U的干擾素均能耐受,1800萬U以上便能出現毒性反應。事先給醋氨酚可減輕症狀。

(4)感染引起的急性疼痛

癌症患者,尤其是血液病或淋巴細胞增生性惡性腫瘤及曾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易患急性皰疹性神經痛。皮節性紅斑出現前數天就有疼痛或瘙癢症狀,有時並沒有皰疹。疼痛呈連續性或撕裂樣,持續約2周後消退,若超過此時間則稱為皰疹後神經痛。患病區一般與腫瘤部位有關,例如婦科與泌尿生殖系腫瘤皰疹多在腰骶部,乳腺癌與肺癌皰疹在胸部,血液病皰疹好發在頸部。

硬膜外注葯時疼痛

發生率約20%,注葯時出現後背、盆腔或大腿疼痛,系因注入的葯液壓迫神經根的緣故,停注後逐漸消失。

創傷性操作引起的疼痛

手術後疼痛很普遍,若其持續時間與嚴重程度超出了合理范圍,應考慮有感染或其他合並症。

(7)激素治療引起的急性疼痛

前列腺癌採用黃體化激素釋放因子(LHRF)治療的初期有5%-25%的患者腫瘤症狀短暫突發,疼痛加重、尿瀦留、脊髓壓迫,甚至突然死亡。此症狀一般出現在治療的第1周,若不進行雄激素對抗治療,症狀能持續1~3周。

(8)葯物引起的痛性痙攣

甲羥孕酮、強的松龍、倍氯美松、β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 (舒喘寧 、叔丁喘寧)、利尿劑、甲氫咪呱、祛脂乙酯等葯物可引起痛性痙攣,特別是大劑量的甲羥孕酮。

2、肌筋膜痛

肌筋膜痛是頸部、肩帶區和腰部最常見的骨路肌疾病。衰弱的癌症患者比普通人群患肌筋膜痛的要高出幾倍。

3、癌性內臟痛

內臟痛並非全由內臟引起,內臟痛並非與內傷有聯系,內臟痛常牽涉到其它部位,疼痛呈彌漫性,不易定位,內臟痛可以是強烈運動和自主神經反射的伴隨症狀。所有形式的內臟痛均定位模糊,大多數患者感受到的疼痛面積明顯比原有的內臟面積大。而且,當疼痛強烈時,感受到疼痛的軀體面積會更大。這表明中樞神經系統中內臟器官的代表區不很精確。

食管擴張也會發生腹痛,腸激惹綜合征和便秘的患者中也會發生絞痛,這可能與腸肌對硬糞塊產生過度收縮有關。腹瀉患者發生絞痛,是因為糞便排出後腸肌層仍沿著原有的方向收縮。一些患者服瀉葯後感到腸絞痛,這可能與腹瀉的機制一樣;當糞便特別大而硬時,服瀉葯後的腸絞痛與便秘引起的絞痛更為相似。

4、神經病性疼痛

神經病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是由周圍神經系統(PNS)或中樞神經系統(CNS)的功能障礙或損傷所致,它亦可與交感神經系統的過度活動有關。神經病性疼痛幾乎都伴有感覺的改變。 根據這種特性導出了現在的神經病性痛的定義,即感覺異常或缺失的部位發生的疼痛。

5、神經壓迫性痛

神經壓迫性疼痛在癌症患者中很常見。它發生於神經叢病變的早期,是椎骨轉移性病變的結果。如果一個患者存活時間足夠長,可逆性神經壓迫性病變會轉變為不可逆的神經損傷。神經壓迫性痛是按神經-皮區分布的,可能還有其它一些神經症狀和體征,但這些改變是功能性的、可逆的。神經壓迫性痛對阿片類葯物的敏感性一般比神經損傷性痛更加敏感,糖皮質激素可以作為輔助鎮痛葯物應用。

6、交感神經持續性痛

交感神經持續性痛(SMP)是組織損傷或交感神經損傷後的一種不太常見的後遺症狀,交感神經阻滯後疼痛緩解,感覺障礙逆轉。有作者認為SMP產生於脊髓後角第v層內寬動態域神經元的敏感化,是機械性感受器(不是傷害性感受器)的傳入纖維引起的疼痛。就像神經損傷性痛一樣,SMP可能也有遺傳易感性。

癌痛患者中,SMP在下肢更常見。典型的SMP可伴有主動脈旁淋巴結腫大,並經常與頸部或直腸腫瘤有關(Churcher, l990),除了寒冷可加重疼痛外, 患者可能會提供肌肉疲勞和無力的病史。在癌症晚期,常常可以看到一條冰涼、疼痛的下肢,伴有交感神經過度活動的其它現象,這比交感神經切斷術後所致的「熱足」更為常見。如果懷疑為SMP,就應以局麻葯進行交感神經阻滯,這不僅能明確診斷,而且能緩解症狀。如果症狀重新出現,在x線監視下進行腰交感神經切斷術是一種安全且副作用較小的治療方法。

7、阿片類葯物引起的疼痛

阿片性頭痛 極個別患者使用阿片制劑後出現全頭痛,重復給葯時仍會發生,可能與阿片引起的組胺釋放有關。

椎管內阿片痛覺過敏綜合征 鞘內或硬膜外注射大劑量阿片制劑偶有異常反應,其特點是疼痛、痛覺過敏、肌陣攣、立毛與陰莖異常勃起,疼痛主要在會陰、臀部與大腿。這是一種罕見現象,停葯後上述症狀很快緩解。

在大劑量髓鞘內注射(IT)嗎啡或大劑量靜脈注射(IV)嗎啡後會出現痛覺倒錯和肌陣攣。3位主訴下肢痛年齡在61-74歲的男性癌症患者,接受了在腰骶部鞘內植入輸液泵手術。嗎啡以恆定速率(分別為每天80,120,和200mg)輸入,當疼痛加重時,予以快速濃注給葯(即短時間內給予較大量的葯)。在嗎啡快速濃注給葯30分鍾之內,出現了5次發作性的下肢疼痛加劇,伴有痛覺倒錯。這種現象稱為「反常性疼痛」。

【癌痛綜合征】

癌痛綜合征是癌症患者疾病發展過程中具有一定特點的各種疼痛症狀與體征的暫時性聚合。這種綜合征常提示特定的病因、病理、預後與應採取的治療方案,故癌痛綜合征的定義是:在癌症的基礎上所出現的劇烈疼痛,而且具有明顯體征與特殊並發症的一組相關症狀。身體各部位疼痛綜合征,絕大多數與癌相關的慢性疼痛系直接由腫瘤所造成,主要是骨路與神經組織受壓的緣故。

1、骨轉移癌痛綜合征

惡性腫瘤晚期產生疼痛的最常見原因之一是癌侵蝕或轉移至骨骼,約占癌痛的85%。據統計產生骨轉移骨痛綜合征的原發性癌依次為乳腺癌、支氣管癌、前列腺癌、膀胱癌、食道癌、頸部癌及其它癌。癌性骨痛的性質多為中度至重度脹痛、刺痛、撕裂痛,持續存在或陣發性加劇。癌轉移至骨骼後,分泌前列腺素等物質促使癌周圍骨質破壞吸收,致敏神經末梢而產生疼痛。因此,盡管發現骨浸潤灶或轉移灶尚很小,但臨床上已產生劇烈疼痛。癌生長迅速牽張骨膜也是致痛原因。骨轉移癌還可並發病理性骨折。顱骨、椎骨也是癌浸潤和癌轉移的常見部位,可產生相應的頭痛、腰腿痛和根性脊神經痛。

2、盆腔癌痛綜合征

有一組癌痛報道盆腔癌痛佔11.4%,這種痛多起源於盆腔軟組織。而最常見的原發腫瘤為結腸直腸癌,其次為婦科惡性腫瘤,少數來源於腹腔外腫瘤。即使直腸癌已手術切除,患者仍經常主訴直腸脹滿痛或燒灼痛,偶爾感到會陰生殖器痛。多為持續性中度至重度疼痛,當盆腔繼發感染、出血或梗阻時疼痛加重,坐位或便秘時疼痛加劇。物理學檢查可發現盆腔內包塊,甚至有瘺管形成;有些患者早期未能發現盆腔內包塊,只有疼痛。

3、癌性肝痛綜合征

雖然癌症患者肝腫大可佔26%,但主訴肝區疼痛者僅佔l0%左右。一種主訴是季肋下持續性鈍痛,向前彎腰或活動時加劇,平卧或輕輕撫摩肝區可略緩解。另一種主訴為突然刺痛持續幾分鍾,每天可發作1至2次,疼痛起始部位是右季肋部,向兩側有時向背部放散,此時患者有窒息感。厭食和消瘦也是常見症狀,多數患者肝區有壓痛,可伴有黃疸。

4、癌性腸絞痛綜合征

有時僅在便秘時出現,如腹腔或盆腔腫瘤壓迫或粘連或侵蝕平滑肌、靜脈、淋巴道或植物神經或引起腸梗阻時也可發生。通常是臍周圍或上腹痛,當局部腸管有絞窄或壞死時,相應部位有疼痛。疼痛一般為間歇性,進食可加劇。腹部按壓或熱敷略有緩解。機械性梗阻時可發現腸鳴音亢進。

5、癌性胸痛綜合征

發生率約佔12%,原發癌多為支氣管癌和乳腺癌。以下季肋部胸壁較嚴重的疼痛多見,有訴肋骨痛和胸膜痛者。胸腔臟器感覺神經來自上四對胸神經,因此這些臟器的疼痛反應在胸壁的相應神經支配部位。胸部x線或CT可確定癌的部位和大小,但不能確知疼痛部位。

6、癌性臂叢神經痛綜合征

硬脊膜或硬膜外癌侵犯,或推體破壞,肺尖部腫瘤牽拉臂叢神經以及頸部、鎖骨上窩或腋窩淋巴結癌轉移等均可造成此疼痛綜合征,臨床發病率約為1.3%。最常見的原發癌仍為支氣管癌和乳腺癌;患者上肢和手有日曬樣痛感和鉗夾樣痛,比較嚴重,同時可見臂叢神經支配區的感覺喪失和運動障礙。

7、腦瘤所致的頭痛綜合征

以原發性腦瘤多見,繼發性腦瘤也可發生。腦實質對疼痛並不敏感,頭痛可能來源於顱內血管扭曲或硬腦膜受壓,以及顱內壓升高。多數為全頭痛,少數為局部性頭痛,部分為間歇性頭痛。

腦脊膜癌瘤為全身各處癌瘤種植於軟腦膜,稱腦脊膜癌病。以乳腺癌及淋巴瘤發生率較高,其次是肺癌和黑色素瘤,血行散布所致。可發生梗阻性腦積水,顱神經和脊神經根的損害,癌瘤浸潤或缺血以及繼發性腦脊膜炎,這種情況多出現兩側性或彌漫性頭痛。也可有頸背部的局灶性疼痛,也可出現意識狀態變化和下段脊神經的病變表現。腦脊液細胞學檢查可以確定診斷。

8、顱底轉移癌症疼痛綜合征

從廣義上講,顱底是指鼻以下咽以上的區域。有幾個綜合征是顱底轉移癌引起的,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腦神經穿出顱底的癌症疼痛綜合征;感覺障礙,感覺遲鈍或疼痛;單個或多個腦神經功能障礙;顱底x線平片對診斷的幫助有限。

9、頸髓或腰髓壓迫癌痛綜合征

頸髓或腰髓壓迫的根性痛常是單側的,而腦髓病變的根性痛一般是雙側,特別是伴有硬腦膜外擴散時,有時患者平卧時更痛(夜間痛加劇),然而當伴有周圍神經受壓時,休息常能減輕疼痛的強度(夜間不被疼痛困擾)。幾乎所有患胸髓壓迫症的患者都有伸性足距反射。

10、腦脊膜癌痛綜合征

是轉移癌擴散到腦脊液所引起。為數眾多的轉移灶出現在腦膜和脊膜上。也可伴有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大多數患者在做出診斷時已有一個部位以上的症狀和體征。早期腦脊液細胞學檢查,半數病例可做出診斷,而晚期則陽性率超過90%。頭痛和背痛是最常見的起始症狀。頭痛通常是嚴重的,而且可伴有腦膜刺激的症狀和體征(即惡心、嘔吐、畏光和頸強直)。

【生活質量分級】

按如下12項評分,滿分為60分。分為:良好(51~60分);較好(41~50分);一般(31~40分);差(21~30分);極差(≤20分)。

1. 食慾:幾乎不進食(1分);食量<正常的1/2(2分);食量為正常的1/2(3分);食量略少(4分);食量正常(5分)。

2. 精神:很差(1分);較差(2分);有影響,時好時壞(3分);尚好(4分);正常(5分)。

3. 睡眠:難入睡(1分);睡眠很差(2分);睡眠差(3分);睡眠略差(4分);正常(5分)。

4. 疲乏:經常疲乏(1分);自覺無力(2分);輕度疲乏(3分);有時輕度疲乏(4分);無疲乏感(5分)。

5. 疼痛:劇烈疼痛伴被動體位或時間超過8個月(1分);重度疼痛(2分);中度疼痛(3分);輕度疼痛(4分);無痛(5分)。

6. 家庭理解與配合:完全不理解(1分);差(2分);一般(3分);家庭理解及照顧較好(4分);好(5分)。

7. 同事理解與配合(包括單位領導):完全不理解,無人照顧(1分);差(2分);一般(3分);少數人理解關照(4分);多數人很理解關照(5分)。

8. 自身對癌症的認識:失望,完全不配合(1分);不安,能勉強配合(2分);不安,配合一般(3分);不安,但能較好配合(4分);樂觀,有信心(5分)。

9. 對治療的態度:不抱希望(1分);半信半疑,信心不足(2分);希望看到療效,但又怕有副作用(3分);希望看到療效,尚能配合(4分);有信心,積極配合(5分)。

10. 日常生活狀況:卧床(1分);能活動,多半時間需要卧床(2分);能活動,但有時需要卧床(3分);正常活動,但不能工作(4分);正常活動,能工作(5分)。

11. 治療的副作用:嚴重影響日常生活(1分);影響日常生活(2分);經對症治療後,可以不影響日常生活(3分);未用對症治療,基本不影響日常生活(4分);不影響日常生活(5分)。

12. 面部表情:特別適用於兒童及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患者,記分見附圖。

附圖:面部表情示意圖(從左到右分別為1~5分)

【療效評價】

根據治療前後疼痛程度的變化,分為:

完全緩解(CR):治療後完全無痛;

部分緩解( PR):疼痛較治療前明顯減輕,睡眠基本上不受干擾,能正常生活;

輕度緩解(MR):疼痛較治療前減輕,但仍感明顯疼痛,睡眠仍受干擾;

無效(NR):與治療前比較無減輕。

與骨髓癌性神經系統病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