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造血,是怎麼回事?
骨髓里含有造血幹細胞,可以分化為各種血細胞和淋巴細胞。
2、紅骨髓為什麼有造血功能
人出生時,紅骨髓充滿全身骨髓腔,隨著年齡增大,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後幾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紅骨髓。此種變化可能是由於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夠補充所需血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被紅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顯著提高。 紅骨髓能製造紅細胞、血小板和各種白細胞。血小板有止血作用,白細胞能殺滅與抑制各種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等;某些淋巴細胞能製造抗體。因此,骨髓不但是造血器官,它還是重要的免疫器官。黃骨髓主要是脂肪組織,當人體貧血時,它可以轉化為紅骨髓。有些葯物如氯黴素及呋喃類,在長期大量使用後,可影響骨髓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質的間隙內,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兩類,紅骨髓內涵不同發育階段的紅細胞和某些白細胞及脂肪組織。
3、白血病為什麼要骨髓移植
您好:骨髓移植只是治療白血病的方法之一,不是唯一。
首先不是所有的白血病患者都要做骨髓移植,治療白血病的方案主要有下列幾類: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中葯治療。部分高危險性病人,需要進行骨髓移植。近10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生物遺傳學的進展,使白血病預後得到極大的改觀。「白血病是不治之症」已成了過去。正規、系統地治療可以使大多數白血病患者長期無病生存,甚至痊癒。
既然你提到骨髓移植,那麼下面就是關於骨髓移植的描述(僅供參考)
所謂的骨髓移植並非字面那樣,是真的骨髓質.早期在對白血病進行研究治療的時候,醫學家發現,人體的骨髓是血液產生的源泉,骨髓里含有遭血細胞!受到當時條件所限,他們往往採用直接抽取健康著的骨髓,做適當處理後轉植入患者體內,因此這種治療方法被稱為骨髓移植.日後,這種名稱一直延用下來.
隨著醫療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先進醫學設備的應用,醫學家在人類骨髓中發現了造血幹細胞,並發現不止是骨髓中含有造血幹細胞,血液中也同樣含有,只是含量遠不及骨髓!因為直接從骨髓中抽取的方法會給捐獻者帶來巨大的痛苦,所以開始使用從血液中分離造血細胞的方法,這樣,對捐獻著的痛苦就降到了最低.
分離後的血液,會重新輸入到捐獻著的血管中,而幹細胞則留在了另外的容器中等待進行移植.分離機當然是經過嚴格消毒,無須擔心血液在"出門旅遊"的時候受到病菌侵害.
另外,人的骨髓是能夠生產造血幹細胞的,不用對失去的那部分而擔心,不出10天,捐獻者身體中的幹細胞就會恢復原先的水平.
另:當然骨髓移植也有它的弊端:1、骨髓移植違背生理自然規律。2、摧毀了生命的免疫力
3、配型困難等。
4、骨髓是骨頭么?為什麼能造血?是哪一根骨髓可以造血?
骨髓不是骨頭,是骨的一部分,骨髓分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黃骨髓在一定情況下可以轉化成紅骨髓(如人體大量出血)
肝臟也具有一定的造血功能,但是肝臟造血是在胚胎時期,就是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
5、人為什麼會有造血功能?
造血幹細胞是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的鼻祖,是高度未分化細胞,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幹細胞可以救助很多患有血液病的人們(如白血病)。因為造血系統原始細胞惡性增生、不會凋亡,從而導致了白血病發病,而救助他們的方法就是將這些惡性細胞全部殺滅,但是化療是敵我不分得,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死了正常的造血幹細胞,導致人體血細胞缺乏,危及病人生命。當病人需要根除白血病時,就要一次性殺滅癌細胞,但是這樣超大劑量的化療往往也將正常幹細胞殺滅的寥寥無幾。為了讓病人盡快恢復造血功能,挽救生病就需要輸注造血幹細胞,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骨髓移植。但是自體的骨髓移植雖然成功率大,排異反應小,但是在採集的時候難免會混雜有白血病細胞,造成以後復發的來源,所以有時需要進行異基因骨髓移植。但是不是任何人的骨髓拿來都可以移植的,如果兩個人免疫標記相差太大就會造成過強的排異反應,使得移植失敗,病人死亡。您在血液中心採集的幹細胞樣本,將會送到骨髓庫進行基因存檔,當有病人需要異基因骨髓移植,而他和您的骨髓配型相近的話,血液中心會通知你捐獻幹細胞,也就是獻骨髓。它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可怕,對身體也無害,就是將您的血液循環到一個採集機器中,機器自動採集,就像獻血一樣,一般150ml足夠了
6、骨髓為什麼能造血?骨髓含有造血幹細胞嗎?造血細胞就是造血?
指導意見:造血幹細胞也稱為多能造血幹細胞,是骨髓中的原始造血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種血細胞的功能,而血液中主要是骨髓造血幹細胞分化成熟後才釋放進去的,造血幹細胞主要還是存在於骨髓中,那裡的微環境適合造血幹細胞生長繁殖和分化。
7、骨髓是怎樣造血的
人的血液在哪裡製造在哪裡生成,這是讓許多人感到神秘又陌生的問題。其實人的造血器官和造血功能在胚胎時期就已逐步形成,隨著人體的發育和成長造血器官又在不斷變化。
8、骨髓不造血的病人為何需要輸血小板
認真看完就懂了!血小板是哺乳動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形狀不規則,比紅細胞和白細胞小得多,無細胞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數量為100~300×1000000000個/L,它有質膜,沒有細胞核結構,一般呈圓形,體積小於紅細胞和白細胞。血小板在長期內被看作是血液中的無功能的細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態結構和生化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較恆定的數量(如人的血小板數為每立方毫米10~30萬),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種有形成份,既不屬於紅細胞也不屬於白細胞,它的體積很小,直徑只有紅細胞的1/3~1/2,沒有顏色,形狀又不規則,在血液中是很不起眼的小個子。在止血、傷口癒合、炎症反應、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過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它卻是我們身體內部的「止血專家」。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血小板對毛細血管的內皮有營養和支持的作用,它就像「泥瓦匠」一樣,時刻在修補血管壁,始終保持血管內壁的完整性和光滑度,防止血管內的血液丟失。當人體血管破損發生創傷出血時,血小板立即發揮「堵漏專家」的專長,成群結隊奔赴現場,迅速抱緊粘附成團,在十幾秒鍾內形成血栓,堵塞在創口的毛細血管或小靜脈,堵住傷口。如果有比較大的血管破裂,這個「止血能手」還能攜帶具有止血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質,隨血小板來到血管損傷處,並立即被釋放出來,讓局部的血管收縮,促進止血。血小板身體內有一些「凝血因子」,當血液流到血管外時,血小板遇到比較「粗糙」的環境,它便會破裂,釋放出「凝血因子」———收縮性蛋白質,促使血液向「凝聚」方面發展,成為血凝塊,這就是我們看到傷口流出的血很快就由稀薄轉為粘稠的狀態,並堵塞血管,也堵塞整個傷口,防止繼續出血的原因了。如果血小板數量或功能出現異常,會導致小傷口出血不止、牙齦出血、碰撞後出現明顯的青紫腫脹,甚至會引起內臟或顱內出血,危及生命。正常成年人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萬~30萬個,壽命大約是7~10天。臨床上與血小板有關的常見疾病有血小板減少症以及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血小板應用十分廣泛,涉及急救、外科、內科、婦產科等多個臨床科室。某些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無力症、尿毒症、嚴重肝病等諸多原因可造成血液中血小板過低或血小板功能異常,引起嚴重出血而危及生命,就須輸注血小板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