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君中的大膽之創論有哪些?《明夷待訪錄》成書於康熙二年(1663),當時黃宗羲五十四歲
1、抨擊抄君主的腐化,將天下視之私有。
後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
2、天下為主君為客,君為天下大害。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3、破除以「君臣之義」為至上的觀念。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讎,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2、原君 黃宗羲 賞析
http://chinese.cari.com.my/myforum/archiver/?tid-527901.html
3、黃宗羲的原君中他對百姓自私的態度是怎樣的?
黃宗羲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黃宗羲在《原君》中說:「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並進而假設「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表現了君主對待百姓是非常的苛刻
4、求黃宗羲《原君》翻譯
《原君》翻譯/黃宗羲
有人類的開始,人都是自私的,人都是自利的.天下有公共的利益,卻沒有人去興辦它;天下有公共的禍害,卻沒有人去除掉它.有仁人志士出來,他不以自己的利益為利益,而要讓天下人蒙受利益;他不以自己的禍害為禍害,而要讓天下人免除禍害.這個人的辛勤勞苦,必定是天下人的千倍萬倍.要付出千倍萬倍的勞苦辛勤,而自己又不享受利益,這必定不是天下人的常情所願意去做的啊!所以古代的君主,思考之後而不願意當君主的,像許由,務光等人就是;當了君主而又離去的,像唐堯,虞舜等人就是;起初不想當君主,而最後卻不能離去的,像大禹就是.難道古人和現代人有什麼不一樣的嗎 好逸惡勞,這實在也是所有人的常情啊!
後代作君主的人卻不是這樣了!他們認為天下利害的大權都出於自己一人;我把全天下的利益都歸於自己,把全天下的災害都歸給他人,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讓全天下人都不敢自私,都不敢自利;把我自己的大自私,當作是全天下的大公利,剛開始還覺得慚愧,時間一久,也就心安了.把全天下看作是最大的產業,把它傳給子孫,無窮無盡地享受.漢高祖所說:「我產業的成就,比起二哥,那個多呢 」他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覺已經洋溢在所說的話里頭了.
這沒有其他的原因,古代是將天下看作主人,而將君主看作賓客,大凡君主一輩子所在經營的,都是為了全天下人.現在把君主看作主人,把天下看作賓客,大凡全天下之所以沒有一塊地能夠得到安寧的,都是因為君主的緣故啊!所以在他還沒有得到天下的時候,讓天下人肝腦塗地慘死,讓天下人的子女分散各處,用來換取我一個人的產業,卻不會覺得悲慘哪!還說:「我本來就是在為後代子孫創立產業啊!」當他已經獲得天下了,就敲詐剝奪天下人的骨髓,離散天下人的子女,用來供奉我一人的荒淫享樂,還把這看做是理所當然.說:「這些都是我產業的花紅,利息啊!」這麼說來,是全天下的大災害,就是君主而已了.假如像從前沒有君主的話,人們都各自能夠得到自己的東西,各自能夠得到自己的利益.唉!難道本來設立君主的道理就是這樣嗎!
古代的天下人,愛戴他們的君主,把他比喻成父親,把他擬喻成老天,實在不算過分哪!現在的天下人,怨恨,憎惡他們的君主,把他看得像仇敵一樣,把他叫做「獨夫」,本來這就是應該的.可是小儒們卻識見膚淺,認為君臣之間的道理是存在天地之間的,是無法脫逃的,甚到了像夏桀,商紂那樣的暴虐,仍然還說商湯,周武王不該殺他們的,還亂編造流傳伯夷,叔齊無法考證的事情;他們看待萬萬千千百姓血肉崩潰的慘死,幾乎就和老鼠的腐死沒什麼兩樣啊!難道天地這麼的大,在萬萬千千的老百姓之中,單單私愛君主的一人一姓嗎 所以周武王,是個大聖人;所以孟子的言論,是大聖人的言論.後代君主,想要拿像父親,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別人窺伺君位,都認為孟子的言論對他不利,甚至直接廢除孟子配祀孔廟,這難道不是來源於那些識見膚淺的小儒們嗎
雖然這個樣子,如果後代做君主的人,果真能夠保住這個產業,無窮無盡地傳下去,也不怪他將天下看成是私有的了.可是,既然他把天下看成是產業,那別人想要獲得這個產業,誰不跟我一樣呢 於是拚命用繩子給它綁緊,努力用鈕鎖給它牢固,然而一個人的智慧力量是註定不能勝過全天下想要得到的人;以致於遠的好幾代,近的就在自己身上,他們血肉崩潰的慘死,就應在子孫身上了!從前有君主希望「以後世世代代都不要再投生到帝王家了!」而明毅宗對女兒(長平公主)也說:「你為什麼要生在我家呢!」這話說得真悲痛啊!回想他們(祖先)在創業打天下,那想要獲得天下的雄心,(相較之下),能不沮喪,能不癱軟嗎!
所以明白做君主的職分後,那麼唐堯,虞舜的時代,人人都能推讓君位;許由,務光就不是多麼地超俗絕塵了.相反地,不明白做君主的職份的話,那麼連在市井裡面,也人人都想當君主啊!這就是為什麼許由,務光在後代絕跡而聽不到了.雖然君主的職份難以分明,但是用短暫時間的荒淫享樂,不值得去換取無窮無盡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這個道理啊!
5、黃宗羲《原君》反映了什麼思想
主要觀點是:封建君主以天下為私有,掌天下利害之權,實為天下之「大害」,應破除以「君臣之義」版為權至上的觀念.
黃宗羲的觀點,體現的是一種與中國歷史上的所有思想家們根本未曾有過的、嶄新的「民主」的思想,而不是傳統的「民本」的思想.這種政治和社會理想,是中國思想史的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它標致著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從制度上來認識社會、政治和歷史,開始把「治國平太下」的途徑,從單純地重視「修身、齊家」,而發展為進一步重視對腐朽的專制制度改革.
6、大學語文 黃宗羲原君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寫此作文的當時有何進步意義
主要觀點是:封建君主以天下為私有,掌天下利害之權,實為天下之「大害」,應破回除以「君臣之義」答為至上的觀念。
黃宗羲的觀點,體現的是一種與中國歷史上的所有思想家們根本未曾有過的、嶄新的「民主」的思想,而不是傳統的「民本」的思想。這種政治和社會理想,是中國思想史的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它標致著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從制度上來認識社會、政治和歷史,開始把「治國平太下」的途徑,從單純地重視「修身、齊家」,而發展為進一步重視對腐朽的專制制度改革。
7、閱讀大學語文《原君》黃宗羲,為什麼說,人君為天下之大害
黃宗羲認為要限制君主的權力,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則設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從本質上來說:「臣之與君,名異而實同」,都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因此,君主就不應該高高在上,處處獨尊的地位。就應該盡自己應盡的責任,即為天下興利除害。否則就該遜位讓賢,而不應「鰓鰓然唯恐後之有天下者不出於其子孫」。至於為臣者,應該明確自己是君之師友,而不是其仆妾,「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如果認為臣是為君而設的,只「以君一身一姓起見」,「視天下人民為人君囊中之私物」,自己的職責只在於給君主當好看家狗,而置「斯民之水火」於不顧,那麼,這樣的人即使「能輔君而興,從君而亡,其於臣道固未嘗不背也」,但同樣是不值得肯定的。因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這就是黃宗羲的君臣觀。
使學校成為輿論、議政的場所,是黃宗羲限制君權的又一措施。黃宗羲認為,設立學校,不是為了養士,更不是為了科舉,而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而後設學校之意始備」。具體而言,就是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風尚,「使朝廷之上,閭閻之細,漸摩濡染,莫不有詩書寬之氣」,另一方面,則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設法左右政局。只有這樣,才能使「盜賊姦邪,懾心於正氣霜雪之下,君安而國可保也。」
黃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權的另一主張就是設立宰相。他認為:「有明之無善政,自皇帝罷丞相始也。」黃宗羲認為明代罷除了宰相,就再沒有人能與天子匹敵了。這樣,天子就更加高高在上,更加奴視臣僚,更加專斷獨行,為所欲為。
8、求 黃宗羲《原君》譯文 急~~!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於天下之人。夫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許由、務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堯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豈古之人有所異哉?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後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
譯文 自有人類的那一天,人們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謀自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卻沒有人去興辦;有公共的禍害卻沒有人去革除。有這樣一個人出來,不把個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個人的害處看作害處,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處。這個人的辛勤勞作,必相當於一般天下人的千萬倍。付出千萬倍的辛勞,卻又得不得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來說,必然不願意處在那個地位。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這個位置,考慮了而不願意就位的,有許由、務光這些人;就位而又離去的,有堯、舜這些人;當初不願就位,而終於無法離去的,有禹這個人。難道古人有什麼特異之處嗎?好逸惡勞,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樣啊。
後世做人君的卻不是這樣。他們以為分派天下利害的權力都出於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歸於自己,把天下的害處都歸於他人,也沒有什麼不可心以的。(他們)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為天下的公利;開始還感到慚愧,時間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過的產業,傳給子孫,享受無窮。漢高祖所說的「我所成就的家業,同老二相比誰多」這句話,那種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覺已充分表現在言語之中了。
9、黃宗羲的《原臣》賞析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原君》是《明夷待訪錄》的首篇。黃宗羲在開篇就闡述人類設立君主的本來目的,他說設立君主的本來目的是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釋其害」,也就是說,產生君主,是要君主負擔起抑私利、興公利的責任。對於君主,他的義務是首要的,權力是從屬於義務之後為履行其義務服務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僕而已,「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然而,後來的君主卻「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益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並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均見《原君》)。對君主「家天下」的行為從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黃宗羲明確地指出天下之所以不太平,人民之所以苦難不已,皆是君主「家天下」的結果:「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原君》),非常鮮明地把君主專制制度指為一切罪惡之根本。 黃宗羲深刻揭露了專制君主的殘暴和貪婪,他指責君主在爭奪天下時,「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業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原君》)。 黃宗羲還指出,天下之治亂與一姓之興替是無關的,「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原臣》),即一國的治與亂要看人民是否幸福,而並不在於由誰來做君主,而在於是否以萬民的切身利益為目的。否定了專制君主將萬民幸福系於一姓的謊言。 黃宗羲還從「法統」的角度對「三代」以後的君主統治予以徹底否定,指出「三代」以前的「法」都不是「為一己而立也」,是公法;而「三代」以後的「法」都是君主為了保護自己私家的利益而設立,都是私法和非法,「可謂之法乎?」(《原法》)。 黃宗羲批判傳統的「仕於君」的思想,認為臣不應該仕於君,應該仕於天下:「故我之出而仕,為天下也,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原臣》)。他呼籲天下仕子「以天下萬民起見,非其道(即「為天下」的君道——筆者注),即君以形聲強我,未之敢從也」(《原臣》)。他認為君與臣的關系是平等的關系,而不是主僕關系,也不可以「父子」相比擬。「是官者,分身之君也」(《置相》),君與臣的差別只是為天下服務的分工不同而已,君與臣的關系應當猶如共同抬大木者,「前者唱『邪'(yā),後者唱『許'(hu)」(《原臣》),齊心協力,共事天下。這就對傳統政治的「君臣父子」和「君為臣綱」等專制倫理予以了徹府的否定。 黃宗羲的以上觀點,體現的是一種與中國歷史上的所有思想家們根本未曾有過的、嶄新的「民主」的思想,而不是傳統的「民本」的思想。(「民主」的思想是以「民」為主體,而「民本」思想則是以君主為主體,「民」只是作為君主政權的關鍵成分而已),它與「主權在民」思想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的。 在具體政治方面,黃宗羲主張對君主進行權力制衡和分權,主要設想有三: 一是以相權制約君權。他追述遠古時天子禪位傳賢不傳子的風俗,感於後世傳賢之風在君主承嗣上已是不能,而宰相之選尚有傳賢之遺意,提出設立宰相職(明洪武以後廢宰相位),在君主昏暗時,宰相可以補救君主之不賢。他認為日常政事也不應完全由君主一人獨斷,而應該「宰相一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筆者注)無常員,每日便殿議政,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諫官東西面,以次坐,其執事皆用士人。凡章奏進呈,六科給事中主之,給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議可否。」經過君臣商討,然後「天子批紅,天子不能盡,則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均見《置相》),此時天子批紅也好,宰相批紅也好,都不只是天子或宰相單獨的裁決了,誰批都一樣。這樣,君權得到了限制。 二是提出以「士權」限制君權。黃宗羲提出,應該在全國普遍設立各級學校,並讓學校起到以下政治作用:第一是向國家提供政治人才,「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黃宗羲提出應該使自天子至地方官員都要出自於學校,目的是讓天子以至於地方官員都要具有和保持「天下為公」的德性,並讓他們切實具有治理國家的才幹;第二是作為人民代議機構,進行議政,並對國家和地方政治以及君主、官員進行監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於學校」。黃宗羲認為學校應當由當世大儒充任太學祭灑,並且給於祭灑酒與宰相相等的政治地位,並在每月初,天子百官都應該執弟子,到太學接受教育;地方學官不應該任命,而應該公議選舉:「郡縣學官,毋得出自選除,郡縣公議,請名儒主之」,每月朔望,「學官講學,郡縣官就弟子列」。如果郡縣政事有闕失,「小則糾繩,大則伐鼓號於眾」。學校實行普及教育,天下子弟「皆裹糧從學」(以上均見《學校》)。 黃宗羲要求以學校來參與國家政治的另外一個目的,是想通過學校來逐步宣化社會,使「朝庭上下,閭閻之細,漸摩濡染,莫不有《詩》、《書》寬大之氣」,最終使得整個社會充滿民主的氛圍。 三是以地方設方鎮以去除集權之弊。黃宗羲認為應當在邊疆各地設立方鎮,並給方鎮以充分的自主權,使得方鎮有一定的力量制衡中央權力。 黃宗羲要求實行井田制,以實現社會的「均富」,減輕人民對國家的負擔,改善萬民生活,這既是一項國家經濟措施,又是一項社會福利措施。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的農村公社式的經濟形式,由國家依人口授田,將所授之田以「井」字均勻劃分,交受田人耕種,收獲時,受田人將其中一塊田的收成作為賦稅上交,其實即是「什一稅」。 黃宗羲的以上政治和社會理想,是中國思想史的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它標致著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從制度上來認識社會、政治和歷史,開始把「治國平太下」的途徑,從單純地重視「修身、齊家」,而發展為進一步重視對腐朽的專制制度改革。三百年後的民主主義改革人物梁啟超曾自稱深受《明夷待訪錄》思想影響,「在三十年前(梁書成於1923年——筆者按),我們當學生時代,實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興奮劑,我自己的政治運動,可以說是受這部書的影響最早而最深」,他盛贊道:「梨洲有一部怪書,名曰《明夷待訪錄》,這部書是他的政治理想。從今日青年眼光看去,雖像平平無奇,但在三百年前——盧騷(即盧梭——筆者注)民約論出世前數十年有這等議論,不能不算人類文化之一高貴產品」,又稱道黃宗羲的言論「的確含有民主主義的精神——雖然很幼稚——對於三千年專制政治思想為極大膽的反抗」(均見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黃宗羲的民主精神對後來的戊戌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都曾起到過很大的思想啟蒙作用,梁啟起和孫中山都曾秘密印刷過《明夷待訪錄》,並廣為散發。無怪乎此書早在乾隆年間即被列為禁書! 特別應該注意的是,當黃宗羲的「民主」理念在中國首次登場時,歐洲的民主思想尚未傳播到中國,盧梭等人的社會契約說也尚未問世,因此,可以說黃宗羲的民主思想完全是自發的,土生的。現在有人說「民主」是西方世界的東西,但是我們從黃宗羲的思想中卻完全可以找到符合現代民主政治的概念的雛形成份,比如「人民主權」、「權力制衡」、議會、代議制、社會監督等等內涵。由此可見,「民主」並非只能存在於西方,它不是「逾淮成枳」的「橘」!
記得採納啊
10、豈古之人有所異哉?~,亦猶夫人之情也。◎清·黃宗羲《原君》文言文翻譯
原句:
豈古之人有所異哉?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釋義:
難道說古代人有什麼不同嗎?喜好安逸,厭惡勞動,也和常人情況一樣啊。
夫:代詞,這,這個,這些。夫人:現在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