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移植相關資料

骨髓移植相關資料

發布時間:2020-12-29 10:18:12

1、台灣白血病、骨髓移植的資料

認識骨髓

骨髓是什麼?它位在哪裡?抽髓會傷身體嗎?骨髓是位於人體的造血組織,位於身體的許多骨頭內,它負責製造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各種血液細胞,除了不斷分化成熟,隨時補充人體損耗的血球外,骨髓自身有損傷時(如跌傷、骨折時,骨髓均會減損)亦能再生。而若骨髓細胞不正常,就會導致如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貧血等血液疾病。

許多人將骨髓與脊髓液(俗稱龍骨水)混淆,其實脊髓液指的是包圍在脊髓神經外一層薄薄的水,與骨髓毫不相干,而脊髓液也只是體內不斷代謝的液體之一,平常做脊髓穿刺,抽龍骨水檢查腦炎、腦膜炎等,是醫院里相當平常的一項檢查,也不會有什麼損傷。

《何謂骨髓移植》

所謂骨髓移植就是從捐贈者骨頭內抽取健康的骨髓細胞,裝入血袋內,再如同輸血一樣,以點滴注射方法注入病人體內。以下為捐髓者及受髓者的手術方法:

捐髓者抽取骨髓的方法:

捐髓者應於取髓手術進行前一至二周,接受完整而詳細的健康檢查。

在捐贈骨髓前七天,到所屬移植醫院血庫事先抽取二百五十至五百西西的血液,先儲存起來。

抽取骨髓當天在手術室中施以全身麻醉,由專門醫師以特殊針頭及空針,自捐髓者臀部兩側腸骨處抽取所需骨髓液(約需一至三小時),注入血袋內。抽取的量依受髓者的體重而定,大約在五百至一千西西左右。

將骨髓者事先存起來的自捐血輸回其體內,以補充抽髓時的血液流失量。

取髓手術後,一般而言隔天即可出院。

受髓者接受移植的方法:(以白血病為例)

病人在移植前約兩周,必須在進無菌室內,先用高劑量的化學葯物及放射線照射,將病人全部的骨髓細胞,不分好壞完全破壞,以徹底將惡質、病變細胞消滅(此稱懺滅療法);另一方面,此亦有抑制排斥的作用,以利異體骨髓在病人體內再生分化。由於病人此時處於相當脆弱、危險的狀態,需要小心照護,等待健康骨髓的植入,以免發生大出血、嚴重感染等危險狀況。

移植當天,由HLA相符的志願捐髓者身上取出骨髓存於血袋內,再以點滴注射方式,約二至四小時注入病人體內。

移植後,病人需住在無菌室內數周的時間,小心注意是否有排斥反應或感染、或其他症狀發生。約在兩星期後才能看到移植成功的跡象。首先,白血球量的升高,是移植骨髓已在製造新血球的第一個訊息。白血球數會持續上升,接著會產生新的血小板和紅血球,當被移植的骨髓開始發揮功能,就可以轉到一般病房。出院後並可以回到社會,恢復正常的生活作習。

參考資料

慈濟基金會 台灣骨髓捐贈資料中心

http://www2.tzuchi.org.tw/tc-marrow/index.htm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

www.sct.org.tw

中華骨髓移植關懷協會

www.tbmtsa.org.tw

2、有關白血病、台灣、骨髓移植的資料

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幹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細胞因為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等機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大量增殖累積,並浸潤其他組織和器官,同時正常造血受抑制。臨床可見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發熱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骨骼疼痛。據報道,我國各地區白血病的發病率在各種腫瘤中占第六位。 骨髓移植即造血幹細胞移植,是通過靜脈輸注造血干、祖細胞,重建患者正常造血與免疫系統,從而治療一系列疾病的治療方法。造血幹細胞移植在相當程度上替代了「骨髓移植」這一術語,這是因為造血幹細胞不僅來源於骨髓,亦可被造血因子動員至外周血中,還可以來源於臍帶血,這些造血幹細胞均可用於重建造血與免疫系統。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 寶島台灣 25″至25°56′30″之間。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在行政區劃上,台灣省全省原本共轄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台南5個省轄市,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16個縣。後來台灣當局於1967年將台北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之後,在1979年又將高雄設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旅遊資源 其地貌復雜,處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又有喀斯特地貌與海蝕地貌,故多山水勝境、火山...

3、有關骨髓移植的資料

將正常骨髓由靜脈輸入患者體內,以取代病變骨髓的治療方法。用以治療造血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缺陷、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及其他一些惡性腫瘤。用此療法均可提高療效,改善預後,得到長生存期乃至根治。

4、白血病的資料

 根據國外統計,白血病約占腫瘤總發病率的3%左右,是兒童和青年中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白血病的發病率在世界各國中,歐洲和北美發病率最高,其死亡率為3.2-7.4/10萬人口。亞洲和南美洲發病率較低,死亡率為2.8-4.5/10萬人口。
發病原因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白血病的病因學已從群體醫學、細胞生物學進入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盡管許多因素被認為和白血病發生有關,但人類白血病的確切病因至今未明。目前在白血病的發病原因方面,仍然認為與感染,放射因素,化學因素,遺傳因素有關。
疾病分類
根據白血病細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一、急性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干祖細胞來源的惡性克隆性血液系統疾病。臨床以感染、出血、貧血和髓外組織器官浸潤為主要表現,病情進展迅速,自然病程僅有數周至數月。一般可根據白血病細胞系列歸屬分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兩大類。
(一)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分型
1.FAB分型:
M0:未分化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M1:部分分化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M2:分化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M3: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
M4:粒單細胞性白血病
M5: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M6:紅白血病
M7:巨核細胞性白血病
2.WHO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相關前驅細胞腫瘤2008分類
1997年來自美、歐、亞等各大洲的國際血液病學家和腫瘤學家組成的臨床醫師委員會與病理學家共同討論,提出血液腫瘤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的新分類方法。在白血病FAB、MIC分類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WHO分類法,經過2年的臨床試用後,於1999年及2000年對新分類修定,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和認定,形成WHO 2000分類,在此基礎上又形成2008分類。
(二)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分型
ALL根據免疫表型不同可分為B-細胞和T-細胞兩大類。2000WHO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分為三種亞型:(1)前體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遺傳學亞型):t(9;22)(q34;ql1),(BCR/ABL);t(4;llq23),(MLL重排);t(1;19) (q23;p13);(E2A/PBX1);t(12;21) (p12;q22),(ETV/CBFα)。(2)前體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T—ALL)。(3)Burkitt細胞白血病。FAB分型中的急淋形態學亞型分型方法,因可重復性較差,現已基本放棄,不再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分為L1、L2、L3。 骨髓中幼稚細胞>25%時診斷採用ALL的名稱,幼稚細胞≤25%稱為母細胞淋巴瘤。
二、慢性白血病:其特徵是有功能的已分化成熟細胞過度增生,因此慢性白血應是一種由於信號傳導不良或細胞增殖失控所至的疾患,而非成熟障礙所至。慢性白血病常見有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ML)、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CLL)。[1-3]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疾病診斷
1.症狀和體征
(1)發熱:發熱大多數是由感染所致。
(2)出血:早期可有皮膚粘膜出血;繼而內臟出血或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3)貧血:進行性加重。
(4)白血病細胞的浸潤表現:淋巴結、肝、脾腫大,胸骨壓痛。亦可表現其他部位浸潤,如出現胸腔積液、腹腔積液或心包積液,以及中樞神經系統浸潤等。
2.血細胞計數及分類:大部分患者均有貧血,多為中重度;白細胞計數可高可低,血塗片可見不同數量的白血病細胞;血小板計數大多數小於正常。
3.骨髓檢查:形態學,活檢(必要時)。
4.免疫分型
5.細胞遺傳學:核型分析、FISH(必要時)
6.有條件時行分子生物學檢測
鑒別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血象和骨髓象特點,診斷一般不難。由於白血病類型不同,治療方案及預後亦不盡相同,因此診斷成立後,應進一步分型。此外,還應與下列疾病作鑒別。
1.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該病的RAEB及RAEB-T型除病態造血外,外周血中有原始和幼稚細胞,全血細胞減少和染色體異常,易與白血病相混淆。但骨髓中原始細胞不到30%。
2.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細胞異常 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現異形淋巴細胞,但形態與原始細胞不同,血清中嗜異性抗體效價逐步上升,病程短,可自愈。百日咳、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風疹等病毒感染時,血象中淋巴細胞增多,但淋巴細胞形態正常,病程良性,多可自愈。
3.巨幼細胞貧血:巨幼細胞貧血有時可與急性紅白血病混淆。但前者骨髓中原始細胞不增多,幼紅細胞PAS反應常為陰性。
4.再生障礙性貧血及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血象與白細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可能混淆,但骨髓象檢查可明確鑒別。
5.急性粒細胞缺乏症恢復期:在葯物或某些感染引起的粒細胞缺乏症的恢復期,骨髓中早幼粒細胞明顯增加。但該症多有明確病因,血小板正常,早幼粒細胞中無Auer小體。短期內骨髓成熟粒細胞恢復正常。
疾病治療
1.支持治療
急性白血病的診斷一旦可以確立,接下來的24~48h通常為患者接受誘導化療做准備,往往患者的一般情況越好對誘導化療的耐受性越強,下述的情況在幾乎所有的要接受誘導化療的患者均會遇到的情況。
1)利尿和糾正電解質平衡:維持適當的尿量是預防由於細胞崩解而導致腎功衰竭的重要手段。
2)預防尿酸性腎病。
3)血製品的正確使用:許多急性白血病的患者均伴有骨髓功能障礙,因此必須糾正症狀性貧血及血小板減少。
4)發熱及感染的防治。
2.化學治療
(1)治療的目的
化學治療的目的是清除白血病細胞克隆並重建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兩個重要的原則更需明確:(1)長期緩解的病例幾乎只見於有完全緩解(CR)的病例;(2)除了骨髓移植可做為挽救性治療的手段外,對於開始治療的反應可以預測白血病病人的預後。盡管白血病治療的毒性較大,且感染是化療期間引起亡的主要原因,但未經治療或治療無效的白血病病人的中位生存期只有2~3個月,絕大部分未經治療的病例均死於骨髓功能障礙。化療的劑量並不應因細胞減少而降低,因為較低劑量仍會產生明顯的骨髓抑制而改善骨髓功能方面幫助不大,但對於最大限度地清除白血病細胞克隆極為不利。
(2)化學治療的種類
1)誘導化療 是開始階段的高強度化療,其目的是清除白血病細胞克隆而取得完全緩解(CR)。
緩解後化療:是真對經誘導化療已取得完全緩解後的病人,為進一步消滅那些殘留的白血病細胞。目前誘導緩解的成功率較高,而治療的關鍵在於改進緩解後的鞏固治療。
2)鞏固治療 重復使用與誘導治療時相同或相似的劑量的化療方案,並在緩解後不久即給予。
3)強化治療 增加葯物的劑量(如HD-Arc-C)或選用非交叉性耐葯的方案,一般在取得緩解後馬上給予。
3.骨髓移植(BMT)
骨髓移植在AML治療中作用的臨床試驗缺乏質量控制研究。BMT在AML中的治療效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移植相關死亡率、年齡、和其他預後因素等均應加以考慮。診斷時有預後良好因素的(如伴有t(8;21)、t(15;17),inv(16))患者,可不必考慮年齡因素使用標準的誘導緩解後治療。無預後良好因素者,尤其是骨髓細胞核型差的病例,應在第1次緩解後選擇自體或異基因BMT。第1次緩解後便採用無關供者的BMT的治療,這種骨髓移植是否值得進行應慎重考慮,既便是對於治療相關性AML或是繼發於骨髓異常增生的AML均屬臨床研究性質。
(1)異基因骨髓移植:近年來有關異基因骨髓移植的報導很多,但據估計最多有10%左右的AML患者真正適合進行配型相合的異基因骨髓移植。異基因骨髓移植一般在40或45歲以下的患者進行,但許多中心年齡放寬到60歲。第2次緩解的AML往往選擇異基因BMT,因為該類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只有20%~30%。最近的隨機對照研究表明,第一緩解後即行BMT與先行緩解後治療當復發後第2次緩解後再行BMT兩組之間生存率上無差異。因此BMT應當用於2次緩解後的挽救治療、誘導失敗、早期復發、或某些高危病人。但適合的病例仍應進入前瞻性臨床研究以確定異基因BMT的效果。
(2)自體骨髓移植:採用骨髓或末梢血中的造血幹細胞,其優點是無GVHD、不需要供者以及年長者耐受性好。但明顯的缺點是白血病細胞的再輸入。隨著多種體外凈化方法的改進,自體BMT可能會成為早期強化治療的最佳方案。
4.靶向治療
(1)針對發病機制的分子靶向治療
最成功的是全反式維甲酸(ATRA)亞砷酸(ATO)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目前研究最多的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甲磺酸伊馬替尼(Imatinib,STI571,格列衛)作為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針對bcr/abl融合基因的產物P210融合蛋白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療中已取得成功,對Ph1+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也有效果;它還有另一重要靶點就是III型受體酪氨酸激酶(RTK)家族成員C-kit(CD117)。
(2)針對表面分子的靶向治療
AML、正常粒系和單核系均高表達CD33,25%AML細胞表面也有表達,正常造血幹細胞和非造血組織不表達。單抗HUM195是重組人源化未結合抗CD33 IgG,經靜脈注射進入體內後可以迅速與靶細胞結合,通過抗體依賴的細胞毒作用殺死靶細胞;葯物結合型單抗Mylotarg為CD33單抗與抗癌抗生素-卡奇黴素免疫連接物, 2000年5月獲FDA批准用於治療60歲以上的復發和難治性AML;抗CD33抗體還可以與放射性同位素偶聯用於治療復發和難治性AML 及聯合白消安和環磷醯胺作為AML骨髓移植前預處理方案,獲得較好成果。阿侖單抗(alemtuzumab)是人源化抗CD52單抗(產品有Campath),用於治療CD20陽性的復發或難治性急性白血病也取得一定效果。[1-6]

5、骨髓移植的資料

按照提供骨髓來源的不同分為:
同基因骨髓移植,異基因骨髓移植和自體骨髓移植3種。
1、同基因骨髓移植
同基因骨髓移植是指提供骨髓和接受骨髓的兩個人,基因類型完全相同。在人類,只有同卵雙胞胎之間可以達到這個條
件,這類移植成功率高,並發症少,但是在遺傳疾病的治療上,提供者可能存在與接受者一樣的基因缺陷,使移植失去意義。
2,異基因骨髓移植
異基因骨髓移植是除了同卵雙胞胎以外的兩個個體之間的移植。這種移植需要進行白細胞抗原(HLA)配型。只有配型相合者才能移植,配型不相合者不僅會使移植失敗,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由於相合的HLA配型難以找到,自體骨髓移植的應用日益增多起來。
3,自體骨髓移植
自體骨髓移植是在患者進行大劑量放、化療以前,採集造血幹細胞存儲起來,待患者接受放、化療之後,再回輸到患者體內
這種方法可以保護造血幹細胞免受破壞。

6、台灣骨髓移植專家李博士介紹和資料! 急!!!!!!!!!!!!!!!!!!!

參考資料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惡性血液病。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可以用化療、放療等方法遏制病變的白細胞,延長病人的生命。但是這種方法的副作用大,復發率高,不但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對家庭、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國際上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將骨髓移植運用於白血病的治療,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世紀80年代起,幹細胞移植術在臨床應用中獲得了成功。

骨髓是還沒有分化成紅、白細胞的母細胞,就像還沒有分杈的樹干,把它植進白血病患者體內,就可以繼續分化、造血。骨髓捐獻者捐出的幹細胞,約占自有量的5%。目前看來,捐獻骨髓對身體沒有明顯傷害。我國大陸的骨髓庫起步較晚,人們對捐獻骨髓的知識欠缺,意識淡薄,目前各地捐獻志願者的庫存資料有限,這就為尋找配型相符的骨髓帶來了很大困難。

慈濟醫院位於台灣花蓮市,1986年正式啟用。1993年,成立了台灣地區首座骨髓捐贈中心——慈濟骨髓捐贈中心,後發展成為慈濟骨髓幹細胞醫學中心。現登記在冊的志願供髓人數已達20餘萬,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骨髓捐贈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華人骨髓資料庫。

截至目前,慈濟醫院已向大陸供髓約180例,每一例背後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文中提到的「李博士」是著名血液病專家李政道教授,他是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專家,1935年出生於台灣,1972年在美國獲博士學位。李博士在美國骨髓移植配型中心工作時,發現大量患白血病的華人由於沒有合適的骨髓配型,無法得到醫治而死亡,便於1992年回到台灣,開始致力於建立華人骨髓資料庫。

7、關於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的資料簡單地說出來

白血病目前主要是以化療為主,控制病變進一步發展,如果有條件,可以考慮骨髓移植,這是目前認為可以根治的方法,但並不是百分之百,骨髓移植條件要求比較嚴格,需要進行骨髓配型。

8、白血病資料

http://ke.baidu.com/view/939.html?wtp=tt

9、關於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的資料用一兩句話說完

白血病移植是可以治癒的疾病, 及時的找到合適的骨髓就可以手術的方法治療。

10、台灣骨髓移植專家李博士介紹和資料! 急!!!!!!!!!!!!!!!!!!

李政道教授,他是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專家,1935年出生於台灣,1972年在美國獲博士回學位李博士在美國骨髓移答植配型中心工作時,發現大量患白血病的華人由於沒有合適的骨髓配型,無法得到醫治而死亡,便於1992年回到台灣,開始致力於建立華人骨髓資料庫

與骨髓移植相關資料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