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ig基因重排可以排除骨髓

ig基因重排可以排除骨髓

發布時間:2020-12-27 13:48:38

1、Ig基因重排過程

抗體的L鏈是由C、V、J三個基因簇編碼的,H鏈由C、V、D、J四個基因簇編碼的。V是編碼可變區專,有300個種類;屬D編碼高變區,有15 ~ 20個種類;J編碼連接V、C的結合區,有4~5個種類;C編碼恆定區,僅有一種。這些外顯子通過多種多樣的重排,所合成出的肽鏈,還要再進一步進行L和H鏈組合,這樣最後生成的抗體種類就非常多了。抗體基因重排是發生在淋巴細胞分化的時候。

2、IgVH,IgDH,IgK,IgL基因重排是什麼意思

你說的是抗體在B細胞發育過程中的的各種重排吧,你可以參考一下免疫學的教科書專,下面這個鏈接也可以看屬一下
http://dean.pku.e.cn/jiaoxue/zhubmb/Chapter8/p3.htm

3、Ig基因重排是什麼意思

Ig基因編輯免疫球蛋白,有重鏈基因和輕鏈基因,這兩種基因又分別由幾種基因庫組成,正是由於這些基因重排(也就是不同的排列組合),從而能形成不同的免疫球蛋白

4、關於免疫系統的IgM,IgA,IgG各與身體中哪個系統有關

IgM為五聚體,是Ig中分子最大者。分子結構呈環形,含一個J鏈,各單位通過μ鏈倒數第二位的二硫鍵與J鏈互相連接。μ鏈含有5個同源區,其CH3和CH4相當於IgG的CH2和CH3,無鉸鏈區。

從化學結構上看,IgM結合抗原的能力可達10價,但實際上常為5價,這可能是因立體空間位阻效應所致。當IgM分子與大顆粒抗原反應時,5個單體協同作用,效應明顯增大。IgM凝集抗原的能力比IgM大得多,激活補體的能力超過IgG1000倍;由於吞噬細胞缺乏IgM的特異受體,因而IgM沒有獨立的吞噬調理作用;但當補體存在時,它能通過C3b與巨噬細胞結合以促進吞噬。雖然IgM單個分子的殺菌和調理作用均明顯高於IgG抗體,但因其血內含量低、半衰期短、出現早、消失快、組織穿透力弱,故其保護作用實際上常不如IgG。

血型同種凝集素和冷凝集素的抗體類型是IgM,不能通過胎盤,新生兒臍血中若IgM增高,提示有宮內感染存在。在感染或疫苗接種以後,最先出現的抗體是IgM;在抗原的反復刺激下,可通過Ig基因的類轉換而轉向IgG合成。當分泌物中IgA缺陷時,IgM也和IgA一樣可結合分泌片而替代IgA。IgM也是B細胞中的主要表面膜Ig,作為抗原受體而引發抗體應答。

(三)IgA

IgA分為血清型和分泌型兩種類型。

大部分血清IgA為單體,大約10%~15%為雙聚體,也發現少量多聚體。IgA功能區的分布與IgG十分相似,兩個亞類(IgA1和IgA2)的最大差異在鉸鏈區。IgA2缺少H-L鏈間二硫鍵區域,容易被解離分開。從含量、穩定性和半衰期看,血清型IgA雖不如IgG,但高於其他類Ig。IgA可以結合抗原,但不能激活補體的經典途徑,因此不能象IgG那樣發揮許多的生物效應,所以過去曾誤以為血清型IgA的意義不大;近年的研究發現,循環免疫復合的抗體中有相當比例的IgA,因而認為:血清型IgA以無炎症形式清除大量的抗原,這是對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非常有益的免疫效應。

分泌型IgA(SigA)為雙聚體,沉降系數11S,分子量400kD。每一SigA分子含一個J鏈和一個分泌片(圖2-4)。α鏈、L鏈和J鏈均由漿細胞產生,而分泌片由上皮細胞合成。J鏈通過倒數第二位二硫鍵將2個IgA單體互相連接;結合分泌片後SIgA的結構更為緊密而不被酶解,有助於SIgA在粘在粘膜表面及外分泌液中保持抗體活性。外分泌液中的高濃度IgA主要為局部合成,特別是在腸相關淋巴樣組織(GALT)內。

分泌型IgA性能穩定,在局部濃度大,能抑制病原體和有害抗原粘附在粘膜上,阻擋其進入體內;同時也因其調理吞噬和溶解作用,構成了粘膜第一線防禦機制;母乳中的分泌型IgA提供了嬰兒出生後4~6月內的局部免疫屏障;因此常稱分泌型IgA為局部抗體。有關SIgA的免疫作用參見第七章。

(四)IgD

IgD的分子結構與IgG非常相似,有明顯的鉸鏈區,其蛋白質高度糖基化。IgD性能不穩定,在分離過程中易於聚合,又極易被酶裂解。雖然有些免疫應答可能與特異性IgD抗體有關,但它並不能激活任何效應系統。某些自身免疫病及過敏反應病患者血中存在IgD類抗核抗體或抗青黴素IgD抗體。正常人血清內IgD濃度很低,但在血循環內B細胞膜表層可檢出IgD,其功能主要是作為B細胞表面的抗原受體。在B細胞發育的某些階段,膜IgD的合成增強。大部分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病人B細胞表面帶膜IgD,並常同時有膜IgM。

(五)IgE

IgE為單體結構,分子量大於IgG和單體IgA,含糖量較高,ε鏈有6個低聚糖側鏈。象IgM一樣,IgE也有5個同源區,CH2功能區置換了其他類重鏈的鉸鏈區。正常人血清中IgE水平在5類Ig中最低,分布於呼吸道和腸道粘膜上的IgE稍多,可能與IgE在粘膜下淋巴組織內局部合成有關。IgE水平與個體遺傳性和抗原質量密切相關,因而其血清含量在人群中波動很大,在特應性過敏症和寄生蟲感染者血清中IgE水平可升高。IgE不能激活補體及穿過胎盤,但它的Fc段能與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介導Ⅰ型變態反應的發生,因此又稱親細胞抗體。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及抗體形成 回目錄
免疫球蛋白反應的特異性和分子的多樣性是受基因支配;一條肽鏈的C區和V區分別由C基因和V基因編碼。任何一個B細胞都有3個獨立的Ig基因簇:1個H鏈基因簇和2個L鏈基因簇(κ和λ),構成Ig的結構基因;在B細胞分化成熟過程中進行基因重排,進而轉錄與翻譯,形成抗體。

(一)Ig基因的結構

1.重鏈基因人類重鏈基因位於第14號染色體上,基因結構非常復雜,分為4個不連續的基因節段,從著絲點5'末端起依次為:可變區(VH)基因、多樣性區(diversityregion,DH)基因、接合區(JH)基因和穩定區(CH)基因。

V區基因分成6個亞群,在2500kD的區域內排列有100~200個基因。某些大亞群如VHⅢ含有約25~30個基因,而某些小亞群如VHⅤ或VHⅥ僅含一個或幾個基因。每個V基因由一個大的外顯子和一個位於前導順序後的內含子(約100~150bp)組成,前導順序編碼一種疏水肽,指引Ig肽鏈的轉膜作用,V基因3末端是重組酶信號。在VH座內還有一些不具表達功能的假基因。

C基因結構約200kb,含有11個基因。第一個CH為Cμ,以後依次為:Cδ、Cγ3、Cγ1、φε1、Cα1、φγ、Cγ2、Cγ4、Cε、Cα2。其中φε1(φε2不在第14號染色體上)和φγ是兩個假基因。除Cδ基因外,其他CH基因上游都有一個轉換(S)順序,負責H鏈的類轉換。臨床正常個體的CH座位內可有大片缺失,這種無免疫缺陷症狀的個體可能是通過細胞選擇在免疫應答中補償這種基因缺失。

每個CH基因的外顯子分別編碼相應H鏈的功能區,由內含子將其隔開。如Cμ基因有4個外顯子各自編碼鏈C區上的Cμ1、Cμ2、Cμ3和Cμ4四個功能區。除上述主要的CH基因外,還有其他編碼不同形式Ig分子的基因,例如分別編碼分泌IgM和膜IgM的μs和μm基因;前者是Cμ45'端的外加部分,編碼μs鏈C端20個氨基酸;後者位於Cμ基因下游,含2個外顯子,共同編碼μm鏈C端41個氨基酸。

V和C基因被中間的另兩個基因節段分開,即D基因和J基因。J區有6個功能基因和3個假基因;D區的基因數目尚未確定,但至少不下20個。D和J基因參與重鏈V區的編碼,負責其羧基端的一段氨基酸順序。

2.輕鏈基因輕鏈的基因比重鏈的基因結構簡單,僅有V區和J區而無D基因節段。κ鏈和λ鏈的基因互不相同。

人類κ鏈基因位於第2號染色體上。Cκ基因只有一個,鄰近上游的J區座位內有5個Jκ基因,Vκ基因節段大約有80個Vκ基因,約一半以上可能是假基因。

λ鏈基因位於第22號染色體上。Cλ基因簇比Cκ基因復雜得多,至少有6個非等位基因,其中2個為假基因;每個功能Cλ基因前均有一個(或更多)相關的Jκ基因;對Vλ基因庫目前所知甚少,其基因數目尚不清楚。

輕鏈的J基因參與V區肽鏈的編碼,大約負責十幾個氨基酸的順序。

(二)Ig基因的重排

胚系狀態的Ig基因,無論是重鏈基因還是輕鏈基因,都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進行表達,只有經過重排以後才能成為具有表達功能的基因。在成熟Ig基因的產生過程中,Ig基因的重排需遵循一定的順序,先由V-J連接或V-D-J連接,然後由VJ或VDJ與C區基因連接。在重鏈,還可以發生類轉換。

1.V-J或V-D-J連接輕鏈的V-J連接和重鏈的V-J-D連接都是在DNA水平發生,均由重組酶介導。V-J或V-D-J的組合都是隨機的;重組後的V-J編碼輕鏈的V區,V-D-J編碼重鏈的V區。

V-J基因重排是通過V區3'端和J區5'端旁的特殊順序使V-J靠擾並提供酶切信息,實現V基因和J基因結合成為V-J基因單位。這種V-J重排是隨機性的。V基因節段中任何一個V基因可與任何一個J基因重排結合。被結合的J基因上游的J基因丟失,下游的J基因保留。

V-D-J重排中,除V3'端和J5'端旁側外,D兩側亦有上述特殊識別順序在起作用。V-D-J連接中往往是DJ結合先於VD結合。與V-J連接一樣,V-D-J重排也具有不精確性。還有嚴重排為功能性連接的VH被其中游胚系狀態(未重排)的VH所替換。這可能是擴大基因容量和保證胚系狀態的VH基因能全部利用的一種機制。

在B細胞成熟過程中,Ig基因存在重排的等級(hierarchy)現象。在多能造血幹細胞分化發育成為幼稚B細胞(又稱前B細胞)時,就發生V-D-J重排,開始表達H鏈,鄰近J基因的Cμ自然隨之表達,這是順序優先的結果。由於Cμ基因和Cδ基因間的距離很短,兩者可以同時得以轉錄;V-D-J在RNA水平既可與C結合,也可與Cδ結合,使IgM和IgD在單個B細胞上協同表達,而並非缺失性類轉換。以後κ基因開始Vκ和Jκ重排,產生κ鏈。

2.重鏈類轉換類轉換是在DNA水平上V-D-J與CH基因連接由Cμ和Cδ轉換成其他CH基因的過程,是其他CH基因上游的S順序間發生重組的結果。S-S重組導致重組S順序間的所有DNA基因丟失,例如Sμ與Sγ1間發生轉換,則Cμ、Cδ和Cγ3基因及其側面的順序均一起丟失,使V-D-J連接由一個CH重新定位於另一個CH。類轉換只變換Ig的類別,不改變抗體的特異性。

(三)Ig基因的表達及Ig分子的分泌

Ig的合成過程與一般蛋白質合成相似。在細胞內有表達功能的V-J或V-D-J基因單位重組完成後,與C基因簇一起被轉錄成初級RNA,經過加工剪接,去除內含子,生成mRNA,最後分別翻譯成各種肽鏈,裝配成Ig分子,分泌出體外。

Ig基因在表達時存在等位排斥(allelicexclusion)和同型排斥(isotypicexclusion)現象,可能是V-D-J連接或V-J連接的不精確性所造成的結果,以致許多重排無轉錄產物。一個B細胞不會同時表達κ鏈和λ鏈,稱同型排斥。κ基因重排總發生在λ基因重排之前,當Vκ-Jκ重排形成有表達功能的基因後,λ基因重排即被抑制;在λ鏈產生細胞內,常有κ基因缺失。象其他的基因一樣,Ig基因的表達過程中也有啟動子與增強子來啟動和調節基因的轉錄。

B細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後迅速分化增殖,除一部分分化記憶細胞外,其餘分化為漿細胞。漿細胞在內質網和多聚糖體均顯著增加,大量合成Ig分子。合成L與H鏈的粗面內質網多聚核糖體是不同的。L鏈在190~200S的多聚核糖體(含4~5個核糖體)上合成,H鏈在270~300S的多聚核糖體(含11~18個核糖體)上合成。作為一條完整的多肽鏈,它們從一個起始點(N端)開始(向C端)依次合成。游離的L和H鏈少數在多聚核糖體上就有非共價結合或共價結合,大部分轉移至內質網的貯池中,並裝配成完整的Ig分子,然後依賴N端疏水性前導順序進入高爾基復合體,再分泌至細胞外。在此移動過程中糖殘基通過結合在膜上的糖轉化酶按一定順序逐步加到Ig分子上。

(四)抗體分子的多樣性

一個機體何以能產生多達106~108種具有不同抗體特異性的Ig分子,其機制至今雖未完全清楚,但從基因的結構組成及重排中可找到一些答案。眾多V區基因和一個或少數幾個C區基因不連續地排列在染色體上,它們在DNA水平隨機地結合是Ig分子多樣性的基礎,而體細胞突變又可增大V區的庫容。

多樣性程度可以通過Ig基因在染色體內重組時V-J與V-D-J的乘積來計算:當100個Vκ和5個Jκ重組時所產生的多樣性至少是100×5=5×102個;V-D-J重排時100個VH與10個DH和6個JH連接所的生的多樣性至少有100×10×6=6×103。同時連接這些基因時還會發生不精確性而使多樣性增加,因而由κ鏈和H鏈組成的抗體分子的多樣性最少有5×102×6×103=3×106之多。另外,在V-J、V-D-J連接過程中發生的鹼基缺失和插入又擴大了多樣性的程度。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結構和多樣性 回目錄
免疫球蛋白(Ig)的分子由IGK、IGL和IGH基因編碼。IGK、IGL和IGH基因定位於不同的染色體。編碼一條Ig多肽鏈的基因是由胚系中數個分隔開的DNA片段(基因片段)經重排而形成。1965年Dreyer和Bennet首先提出假說,認為Ig的V區和C區由分隔存在的基因所編碼,在淋巴細胞發育過程中這兩個基因發生易位而重排在一起。1976年Hozumi和Tonegawa應用DNA重組技術證實了這一假說。

Ig重鏈基因的結構和重排
Ig重鏈基因是由V、D、J和C四種不同基因片段所組成。

(一)Ig重鏈可變區(V區)基因

重鏈可變區基因是由V、D、J三種基因片段經重排後所形成。

1.重鏈V區基因的組成 編碼重鏈V區基因長約1000~2000kb,包括V、D、J三組基因片段。

(1)重鏈V基因片段:小鼠VH基因片段數目為250~1000個。根據VH基因片段核酸序列的相似性(>80%同源性),至少可分為11個家族(family).人V基因片段約為100個,至少可分為6個家族,每個家族含有2~60個成員不等。V基因片段由2個編碼區(coding regions)組成:第一個編碼區編碼大部分信號序列;第二個編碼區編碼信號序列羧基端側的4個氨基酸殘基和可變區約98個氨基酸殘基,包括互補決定區1和2(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1和2,CDR1和CDR2)。

(2)重鏈D基因片段:D(diversity)是指多樣性。DH基因片段僅存在於重鏈基因中而不存在於輕鏈基因。D基因片段編碼重鏈V區大部分CDR3。小鼠DH共有12個片段,位於VH和JH基因片段之間,大部分DH片段較為集中,約佔60~80kb,但靠上游的DH可能位於VH區域內,最後一個DH片段與JH基因5'端相距約0.7kb。人類DH片段可能有10~20個左右。

(3)重鏈的J基因片段:J(joining)指連接,是連接V和C基因片段。JH編碼約15~17個氨基酸殘基,包括重鏈V區CDR3除DH編碼外的其餘部分和第4骨架區。小鼠JH基因片段有4個,與Cμ相距約6.5kb。人有9個JH,其中6個是有功能的JH基因片段。

V、D、J基因片段經重組連接在一起,組成2個外顯子,一個外顯子編碼信號序列的大部分,另一個外顯子編碼信號序列的其餘部分和重鏈可變區。

2.重鏈可變區基因的移位 在重鏈基因重排開始時,二條染色體上都發生D基因片段移位到J基因片段而發生D-J基因連接。在此以後,只有其中一條染色體上的V基因片段與D-J基因片段連接。VH基因片段5'端含有啟動子(promoter),JH和Cμ基因片段之間的內含子中含有轉錄增強子(transcriptinal enhancer)。如果一條染色體VH基因與D-J基因重排無效(non-proctive),另一條染色體的VH基因片段開始發生移位,與D-J基因片段連接。

某些與Ig基因片段重排有關的特殊序列稱為識別序列(recognition sequences),位於V基因片段的3'端與J基因片段的5'端之間以及D基因片段的兩側。V基因片段3'端、J基因片段5'端以及D基因片段的兩側也是DNA重排識別信號所在區域,這些識別信號包括三部分:(1)高度保守的迴文結構的七聚體(palindromic heptamer);(2)較少保守、富含A/T的九聚體(nonamer);(3)七聚體和九聚體之間不保守的間隔序列(spacer sequence),含有12±1鹼基對或23±1鹼基對。根據12/23鹼基對間隔規則(或稱1圈/2圈定律),兩個基因片段的重組僅發生在兩個基因片段之間:各有一個12個鹼基對片段和一個23個鹼基對片段的結構。

參與V/(D)/J基因重組過程的酶稱為V/(D)/J重組酶(recombinase),有關於執行識別、切割和重新連接基因片段重組酶的純化和鑒定工作還剛開始。重組酶實際上包括重組過程中多種酶的活性。最近在前B細胞(pre-b cell)中已經鑒定出兩種刺激Ig基因重排的基因,稱為重組激活基因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1,RAG-1)和重組激活基因2(RAG-2),其確切的作用機理還不太清楚。重組酶作用的特點是:(1)淋巴細胞特異性的,非淋巴樣細胞如成纖維細胞無重組酶活性,這可能解釋了Ig基因的重排僅見於B淋巴細胞。目前一般認為T細胞TCR基因重排中的重組酶與B細胞中重組酶相同或相似。(2)重組酶發揮其功能僅限於B細胞發育早期,未成熟B細胞如前B細胞(pre-b cell)細胞系重組酶活性很高,但抗體生成細胞或骨髓瘤細胞無明顯重組酶活性,因此時B細胞已經分泌某一特異性抗體,不再發生重排其它的Ig基因,因此也不會改變原先所產生抗體的特異性。轉換重組酶(switch recom-binase)可能與VDJ重組酶(VDJ recombinase)相似,但缺乏七聚體/九聚體(heptamer/nonamer)識別蛋白。重組酶功能異常可導致機體不能產生Ig和TCR,很可能與重症聯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的發生有關。例如SCID小鼠16號染色體著絲點末端存在一個scid基因,為單基因常染色體遺傳基因。scid基因純合將影響DNA重組酶的識別功能,在TCR或BCR基因片段重排時不能識別正確的位點,使T細胞、B細胞在淋巴幹細胞發育早期即夭折,導致重症聯合免疫缺陷。

(二)Ig重鏈恆定區(C區)基因

1.重鏈C基因片段 重鏈恆定區基因由多個外顯子組成,位於J基因片段的下游,至少相隔1.3kb。每1個外顯子編碼1個結構域(domain),鉸鏈區(hinge region)是由單獨的外顯子所編碼,但α重鏈的鉸鏈區是由CH2外顯子的5'端所編碼。大多分泌的Ig重鏈羧基端片段或稱尾端「tail piece」是由最後一個CH外顯子的3'端所編碼,而δ鏈的「tail piece」是由一個單獨的外顯子所編碼。小鼠CH基因約佔2000kb,其外顯子從5'端到3'排列的順序是Cμ-Cδ-Cγ3-Cγ1-Cγ2b-Cγ2a-Cε-Cα。人CH基因外顯子排列的順序是Cμ-Cδ-Cγ3-Cγ1-Cε2(pseudo基因)Cα1-Cγ2-Cγ4-Cε1-Cα2。其中基因片段Cγ3-Cγ1-Cε2-Cα1和基因片段Cγ2-Cγ4-Cε1-Cα2可能是一個片段經過一次復制而得,為研究CH基因的起源和進化提供有用的依據。

2.免疫球蛋白類型轉換 1964年Nossal等發現B淋巴細胞存在著類型的轉換。Ig類型轉換(class switch)或稱同種型轉換(isotype switch)是指一個B淋巴細胞克隆在分化過程中VH基因片段保持不變,而發生CH基因節段的重排、比較CH基因片段重排後基因編碼的產物,V區相同而C區不同,即識別抗原特異性不變,而類或亞類發生改變。這種類型轉換在無明顯誘因下可自發產生。

5、tcr基因重排檢測到單克隆重排

TCR,Ig基因重排檢測
項目簡介:

淋巴瘤是一種起源於淋巴結或者其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組織學上可見淋巴細胞和/或組織細胞的腫瘤性增生,淋巴惡性腫瘤的臨床診斷,主要以組織形態學或者細胞形態學,結合免疫組化或者流式細胞計數免疫表型分型為主,能確診大約90%-95%的病例,但仍有5%-10%的病例僅憑上述方法不能確診。近年來,國外分子生物學技術證實,細胞的克隆形成能力(clonality)可協助腫瘤的診斷。淋巴瘤都存在克隆性增殖(腫瘤性增生)的淋巴細胞,在同一病人體內不論組織類型和病理分期,都表現為相同的克隆性淋巴細胞群。

淋巴細胞的基本特徵之一,即B細胞中Ig基因和T細胞中的TCR基因的重排。基因重排指的是不同的淋巴細胞的Ig或者TCR片段在細胞分化過程中發生的重新排列組合。正常淋巴細胞未受任何刺激情況下,其基因重排是隨機的,細胞表現為多家族和多克隆性,具有發揮各種細胞免疫作用的潛能。而在淋巴瘤發生過程中,在腫瘤特異性抗體或腫瘤相關抗原刺激下,淋巴細胞某一個或幾個TCR或Ig基因家族會發生針對性和選擇性重排,導致TCR或Ig基因單克隆性表達,使淋巴細胞呈現為克隆性增殖,導致在淋巴結,外周血或者骨髓細胞中出現1個或2個主要淋巴細胞克隆,為單克隆性。TCR和Ig基因家族的單克隆重排是淋巴瘤細胞群的重要特徵,用於輔助診斷淋巴瘤。

Ig和TCR各自包含有眾多的基因家族,每個家族都具有不同的基因片段,Ig家族包括有IgH,IgK和IgL,TCR基因家族包括有TCRG, TCRB, TCRA和TCRD,臨床檢測主要以檢測B淋巴細胞的IgH以及T淋巴細胞的TCRG。IgH重排檢測大約能檢出91%的B系淋巴瘤,TCRG基因結構簡單,只需要很少的PCR反應就能檢測出全部可能的重排。在B細胞檢測中增加IgK及T細胞檢測中增加TCRB和TCRD的檢測可以大大提高陽性檢出率,減少假陰性率。我們建議同時檢測。而IgL,TCRA克隆性重排檢出率低,且重排類型有限,故臨床重排意義不大。PCR擴增法具備簡便,經濟,省時,敏感,高效,易自動化,能用於FFPE標本檢測等優點,因而廣泛適用於臨床診斷和科研。

檢測方法:

從蠟塊或者血液標本中提取基因組DNA,以PCR擴增法分析基因有無單克隆重排。

樣本採集及送檢要求

樣本採集:

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的石蠟包埋蠟塊或8-10片5-10μm切片;

5-10ml EDTA抗凝的外周血或骨髓血。

樣本儲存及穩定性:

FFPE標本:室溫運輸;

血液標本:2-8℃冷藏運輸,采樣後盡快送檢(72小時至實驗室佳)不可冷凍。

樣本拒收標准:

FFPE標本:非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的;盛樣本容器和/或檢驗申請單上信息缺失或不符;

血液標本:盛樣本容器和/或檢驗申請單上信息缺失或不符;

未使用合適的抗凝劑;

送檢樣本容器破損,有滲漏或者選擇不當;

出現溶血,嚴重凝血等情況的;

冷凍樣本。

臨床意義:

用於輔助診斷淋巴瘤與反應性增生;

用於鑒定淋巴瘤細胞譜系;

用於監測淋巴瘤患者治療情況。

6、IG,TCR基因重排 1,這項檢查說明什麼意義

評估Ig/TCR抗原受體基因重排技術在可疑淋巴系統增殖性疾病中的鑒別診斷內意義及其在疾病容監控中的作用。方法:使用BIOMED-2多重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檢測405例患者的515份樣本,分析受體基因重排結果,並與其最終診斷及疾病狀態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在確診的118例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中,共有82例標本(69.5%)檢測到單克隆抗原受體基因重排,其中多發性骨髓瘤78.6%(11/14),急或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74.4%(29/39),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浸潤65.7%(23/35),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確診組織樣本63.3%(19/30)。組織標本陽性檢出率明顯高於骨髓標本(50.0%∶12.5%,P<0.05)。對部分初診時抗原受體基因重排陽性,但治療後達完全緩解的患者進行隨訪發現,達到完全緩解的患者骨髓均未檢測出單克隆性抗原受體基因重排。不伴骨髓浸潤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8份骨髓標本和非淋巴系統增殖性疾病的204份樣本,均未發現單克隆性抗原受體基因重排(特異性100%)。結論:抗原受體基因重排單克隆檢測對淋巴系統增殖性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後療效評價有重要意義。

與ig基因重排可以排除骨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