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急淋白血病骨髓象

急淋白血病骨髓象

發布時間:2020-04-03 02:06:52

1、白血病有可能治癒嗎?

白血病能不能治好,這個問題從六十年代就開始有人提出,那個時候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存在著可能。因為從大量的案例來看,有很多白血病患者在治療之後都能壽命長久,這就是鐵的事實。
白血病病人的骨髓象及血象達到正常范圍,臨床無症狀,和正常人一樣可以毫無顧慮地生活和工作。一般過5年不復發就有希望,10年可視為治癒。
當一個病人初治時,醫師還不能預計是否能長期存活。這要看發展過程。要看該白血病病人的白血病細胞對化學治療是否敏感,醫師是否很有經驗地掌握整個治療過程及用葯方法,幫助病人渡過難關。
為了使白血病病人長期存活,需要解決白血病細胞的耐葯問題,藏在病人體內的殘留白血病細胞消滅問題.白血病的發病機制是種種因素導致染色體上基因突變所致,如果有什麼辦法逆轉這基因突變,或將突變基因調去代之以正常基因,這就是根除白血病的最理想辦法。
「兒童白血病什麼時候治最好」是白血病患兒家長頗為關心的問題,兒童白血病的治療如果抓住最佳的治療時機,對於病情的緩解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最佳治療時間怎樣確定呢?兒童高發白血病,主要集中在38歲,發病13月即惡化。但是,很多家長由於對白血病不了解或一知半解,甚至誤解,往往耽誤了孩子的治療。
通常,得了這種病,患者在心理上也要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自己也擔心受怕。但值得重視的是,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生活習慣,如果真的得了白血病,不要恐懼,積極的配合治療,盡量在早期的時候治療,能夠最大程度的恢復健康。

2、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怎樣分期的

除外淋巴瘤合並白血病和幼淋巴細胞白血病,外周血淋巴細胞持續增高≥3個月,並可排除病毒感染、結核、傷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引起淋巴細胞增多的疾病,應高度懷疑本病。在較長期連續觀察下,淋巴細胞仍無下降,結合臨床、血象、骨髓象和免疫表型,可診斷為本病。

3、幼稚細胞百分之83是白血病嘛

白血病的診斷標准比較復雜,不是一個幼稚細胞百分比就能確診的,【急性白血病診斷標准】 1, 臨床症狀 急驟高熱,進行性貧血或顯著出血,周身酸痛乏力。 2, 體征 皮膚出血斑點,胸骨壓痛,淋巴結、肝脾腫大。 3, 實驗室: A.血象 白細胞總是明顯增多(或減少),可出現原始或幼稚細胞。 B.骨髓象 骨髓有核紅細胞佔全部有核細胞50%以下,原始細胞≥30%,可診斷為急性白血病;如骨髓有核紅細胞≥50%,原始細胞占非紅系細胞的比例≥30%,可診斷為急性紅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診斷標准】 1, 臨床表現: A.可有疲乏,體力下降,消瘦、低熱,貧血或出血表現。 B.可有淋巴結(包括頭頸部,腋窩,腹股溝)、肝、脾腫大。 2, 實驗室檢查: A.外周血WBC>10×109/L,淋巴細胞比例≥50%,絕對值≥5×109/L,形態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可見幼稚淋巴細胞或不典型淋巴細胞。 B.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淋巴細胞≥40%,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希望你好好看看,實在不行去當地正規醫院去就診

4、白血病有哪些發病機制

白血病困擾人一大問題,現在隨著免疫學、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白血病的病理又有了新的認識。人們對於白血病的發病機制有了一定的認識,那麼白血病的發病機制有哪些?下面請相關的專家介紹下:
白血病的主要病因包括,電離輻射、化學物質,包括某些葯物,病毒等:
在病毒和輻射以及化學物質的影響下,細胞發生癌變導致了白血病,細胞的增殖,分化和衰老死亡都是有基因決定的,雖然細胞的惡性轉化也必然與基因的某種改變相關聯。癌基因的激活細胞癌基因一場激活轉化為癌基因,是通過基因DNA結構的改變和調控失調獲得的,這些包括:1、點突變2、染色體重排3、基因擴增
今年研究發現,人體細胞內存在這能夠抑制腫瘤形成的基因,稱為抑癌基因。迄今報道的人類抑癌基因有RB,P53,P16,WTI等進十種。由於基因的突變,缺失可致抑癌基因的異常失活,結果往往使細胞癌基因過度表達而發生細胞轉化。
病毒是導致白血病發生的主要因素,很多的病毒可以誘發和感染細胞,導致細胞的衰減。誘發動物和成人T細胞白血病的病毒幾乎都是C型逆轉錄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後,以病毒的RNA為模板在逆轉錄和DNA多聚酶作用下合成了雙聯前病毒DNA,並進一步整合進宿主細胞的DNA中。關於細胞凋亡:是一種基因指導下的細胞主動性自我消亡過程,它是正常胚胎發生過程和成人組織器官發育中細胞清除的基因調控,促進凋亡的基因有Fas,Bax,ICE,P53等。
白血病的發病機制有哪些?經過專家的詳細的介紹後,大家對白血病的發病機制有了一定的認識吧!白血病與病毒和化學物質以及刺激性的物質有關,平時應該盡量的遠離這些環境,才能減少白血病的發生

5、老年急性白血病的症狀有哪些?

老年急性白血病多數緩慢起病,逐步進展,以乏力、面色蒼白、食慾不佳、勞動後氣急等為主;也可以淋巴結、肝大、脾大或關節疼痛而起病;有的反復出現類似「感冒」症狀,有的病人因皮膚紫癜或拔牙後出血難止而就醫才發現。由於白血病細胞在全身各系統浸潤的程度和先後不同,每個患者的起病方式或首見症狀各不相同,主要臨床表現可歸納為因正常造血細胞減少引起的症狀,包括感染和發熱、貧血、出血等以及因白血病細胞浸潤全身各系統、各臟器所引起的臨床表現,簡述如下。
1.感染與發熱半數的病人以發熱為早期表現,熱型不定,少有寒戰,出汗較多。雖然白血病本身可以發熱,但較高發熱往往提示有繼發感染,但不少患者感染灶不易發現。感染可發生在各個部位,例如以口腔炎、牙齦炎、咽喉炎最常見,可發生潰瘍或壞死。肺部感染、肛周炎、肛旁膿腫亦常見,嚴重時可致敗血症或菌血症。最常見的致病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如肺炎克雷白菌、綠膿桿菌、產氣桿菌等,其他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糞鏈球菌等。曾長期應用抗生素者,可出現真菌感染,如念珠菌、麴菌、隱球菌等。病人免疫功能缺陷後可致病毒感染,如帶狀皰疹等,偶見卡氏肺束蟲病。
2.出血是老年急性白血病常見症狀之一,以皮膚淤點、淤斑、鼻出血、牙齦出血多見。眼底、視網膜出血致視力障礙也較常見,常與其他部位出血同時發生,可為顱內出血先兆。顱內出血時有頭痛、嘔吐、瞳孔不對稱,甚至昏迷而死亡。耳內出血可有前庭功能紊亂和耳蝸功能障礙,臨床表現有眩暈、惡心、耳鳴、重聽、行走傾跌等。胃腸道出血時可發生大量嘔吐或便血。血小板減少是出血的主要原因,但血小板功能異常,凝血因子減少、白血病細胞浸潤和感染毒素對血管的損傷以及老年人的動脈血管硬化變脆,也可能是引起出血的因素。
3.貧血幾乎所有患者早期即有貧血症狀,隨病情進展而加重。臨床所見蒼白、乏力、心悸、活動後氣促及水腫等均與貧血有關。半數病人就診時已有重度貧血,主要由於正常紅細胞生成減少。此外,無效紅細胞生成、溶血及失血等因素也有關系。
4.浸潤表現
(1)淋巴結腫大:大多數急淋及約有半數急粒白血病有淋巴結腫大,一般自豌豆至櫻桃大小,質地中等堅硬,互不粘連,也無觸痛。全身廣泛淋巴結腫大也可發生於急淋白血病,但不如慢淋顯著,偶有腫大淋巴結累及深部組織,縱隔淋巴結腫大常見於T細胞急淋白血病。
(2)肝脾腫大:白血病浸潤最多發生在肝和脾臟,臨床上肝脾腫大以急淋最為顯著,但大多不超過肋緣下4cm,個別脾大可達臍下。肝脾質地可中等硬度,表面光滑,觸疼不明顯,肝浸潤雖多見但臨床上常無肝功能損害。在病程中脾髓可迅速增大,以致發生梗死和自發性破裂。肝脾腫大均隨病情惡化而迅速發展,可用以預測病情演變。
(3)骨骼和關節:病人常有胸骨下端局部壓痛,提示骨髓腔內白血病細胞過度增生,有助於診斷。關節、骨髓疼痛多見於急淋,以隱痛和酸痛為主。由於骨髓腔內白血病細胞大量增生,壓迫和破壞附近骨質引起,偶有劇痛。白血病細胞也可浸潤關節,引起關節脹痛往往誤診為「風濕病」。
(4)中樞神經系統:近年來化學治療使白血病緩解率提高,生存期明顯延長。由於一般化療葯物難以通過血-腦脊液屏障,隱藏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白血病細胞不能有效被殺滅,此外,腦脊液中葉酸鹽較血漿高3倍,也有利於白血病細胞生長,因而引起死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CNS-L),並被認為是導致白血病復發的重要因素。CNS-L可發生在疾病各個時期,但多數病人出現症狀較晚,常發生在緩解期。急淋多於急粒,白細胞數低於10.0×109/L者較超過50.0×109/L者為少,早期有肝、脾、淋巴結腫大較無腫大者為多,兩者差別顯著。臨床上輕者表現頭痛、頭暈,重者有嘔吐、頸項強直,甚至抽搐、昏迷,但無發熱,腦脊液壓力增高,腦神經受損可出現視力障礙及面神經麻痹等。
(5)眼部:粒細胞白血病形成的粒細胞肉瘤(granulocyticsarcoma)或綠色瘤(chloroma)常累及骨膜,以眼眶部位最常見,可引起眼球突出、復視或失明。白血病可直接浸潤視神經、脈絡膜、視網膜等而引起相應的症狀。
(6)皮膚及黏膜:特異性皮膚損害在急單較為常見,可表現為彌漫性斑丘疹、局部結節或腫塊、全身性膿皰性皮疹和剝脫性皮炎等。非特異性皮膚表現除淤點和淤斑外,尚有蕁麻疹、帶狀皰疹、皰性丘疹、多形性皮膚損害。齒齦腫脹和口腔潰瘍在急單為常見;齒齦可極度增生,甚至整個齒部都淹沒在腫脹如海綿樣齒齦中。
(7)睾丸:睾丸受浸潤,出現無痛性腫大,多為一側,另一側雖不腫大,但活檢時也往往有白血病細胞浸潤,是僅次於CNS-L的白血病髓外復發的根源。
此外,白血病可浸潤其他各器官、組織,如肺、心、消化道、泌尿系統等均可受累,但並不一定有臨床症狀。當白血病細胞增殖過高時,尿酸代謝亢進、排泄增加,可發生腎結石,由尿酸結晶和腎結石梗阻可發生腎功能衰竭。
根據臨床表現,外周血和骨髓象、急性白血病診斷一般不難。由於白血病類型不同,治療方案及預後亦不盡相同,因此,診斷成立後,應進一步確定類型。

6、白血病能否徹底治好?

白血病是造血組織的惡性疾病,近些年白血病已經奪去了非常多朋友的生命,那麼,白血病能治好嗎?相信這也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這個問題如果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則回答是否定的,但從目前進展的情況看來,回答是可能的。因為現在已有較多長期存活的白血病患者存在,這就是一個鐵的事實。

白血病治癒的標準是什麼?白血病患者的骨髓象及血象達到正常范圍,臨床無症狀,和正常人一樣可以毫無顧慮地生活和工作。

一般過5年不復發就有希望,10年可視為治癒。

當一個患者初治時,醫生還不能預計是否能長期存活。這要看發展過程,要看該白血病患者的白血病細胞對化學治療是否敏感,醫生是否很有經驗地掌握整個治療過程及用葯方法,幫助患者渡過難關。

為了使白血病患者長期存活,需要解決白血病細胞的耐葯問題,藏在患者體內的殘留白血病細胞消滅問題,白血病的發病機制是種種因素導致染色體上基因突變所致,如果有什麼辦法逆轉這種基因突變,或將突變基因調去代之以正常基因,這就是根除白血病的最理想辦法。

7、什麼病與急性淋巴白血病相似

北京中醫腫瘤醫院的專家介紹,淋巴瘤病情進展侵犯骨髓及外周血時稱白血性淋巴瘤,此時其臨床及實驗室特點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極其相似,可從以下幾點加以鑒別: (1)白血性淋巴瘤在病程初期未侵犯血液系統時可表現淋巴瘤典型臨床特徵,而骨髓及外周血象基本正常;ALL的貧血及血小板減少則更為明顯。 (2)從形態上白血性淋巴瘤的腫瘤細胞聚集成堆分布或散在分布,較易見雙核或多核的淋巴瘤細胞,異形性較大,可見部分正常的造血細胞;ALL骨髓象異形性較小,常為均一的白血病細胞。

8、白血病是什麼導致的,有潛伏期什麼嗎,遺傳嗎

沒有潛伏期,有的是在某種強列的誘因下發病的,時間不確定.根據調查,白血病一般是不會遺傳的,但也不能排除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如在一家人中可出現兩名以上的白血病病人,也有報道在單卵雙生子中兩人都患白血病的機會是20%,較雙卵雙生子的發病率高出12倍,但這種現象也不是普遍現象,並沒有一定規律,故很難說白血病一定有遺傳性.應該說並非所有的白血病都有遺傳傾向性,但臨床上確見到某些白血病在某一人種(如白種人)、某些遺傳性缺陷(如Down氏綜合征)和某些家族性疾病(如Fancon山貧血)中較容易發生.同卵雙生中,若一人患急性白血病,則另一人患急性白血病的機率(25%)顯著高於普通人(5/10萬).以上均提示某些遺傳因素可能會對白血病發病產生影響.廣義來講白細胞可以分為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凡是白細胞系統的細胞發生惡變稱為白血病細胞,而白細胞細胞占據了造血器官,蔓延到外周血則為白血病。白血病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⑴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是以其起病急,表現為貧血、出血、感染、發熱明顯特徵,在骨髓和外周血中存在大量清一色的白血病細胞。根據組織化學染色及免疫標記又分為兩大類: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⑵慢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起病隱匿,屬於細胞發育的中晚期細胞的惡變所致。根據細胞系列不一樣,又分成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前者常因急變而死亡;後者常因免疫功能差,感染而死亡。兩者至今尚無很好的辦法治療⑶少見及特殊類型白血病:該類白血病以難治預後差為特點,包括毛細胞白血病、嗜鹼粒細胞白血病、嗜酸粒細胞白血病、肥大細胞白血病、成人T淋巴細胞白血病、綠色瘤或粒細胞肉瘤、漿細胞白血病、淋巴肉瘤細胞白血病、全髓白血病等。   一、 白血病起病有哪些跡象? 急性白血病起病有三大症狀,即貧血、出血、感染。   (1) 貧血:起病時貧血即明顯,中度到重度。病人覺乏力,面色蒼白,眼瞼和指甲蒼白,頭暈。  (2) 出血:表現為牙齦出血、鼻出血、皮膚有出血點或出血瘀斑(烏表塊),這是因為血小板減少或凝血功能紊亂引起。   (3) 發熱和感染:白血病本身也可發熱,再加上感染則發熱更高,可為38-40度,發熱前稍有畏寒感覺,熱退後大汗淋漓。 凡有上述現象者,必須立即就醫檢查。必須記住,白血病可有上述三大症狀,但有上述三大症狀者不一定都是白血病。確診的唯一方法是骨髓穿刺塗片檢查,好可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其它痢疾病作鑒別。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起病較隱匿,早期可無症狀,脾腫大時可感到腹脹,往往大部分病人就醫時已發展到巨脾,所以經常很重要。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期可無貧血,而白細胞和血小板卻增高。 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起病也不明顯,尤其早期可無任何感覺。由於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數是老年人,故輕度乏力也就會忽略。 二、 白血病能治癒嗎? 這個問題如果在60年代提出則回答是否定的,但從目前進展的情況看來,回答是可能的。因為現在已有較多長期存活的白血病病人存在,這就是一個鐵的事實。 治癒的標準是什麼?是指白血病病人的骨髓象及血象達到正常范圍,臨床無症狀,和正常人一樣可以毫無顧慮地生活和工作。一般過5年不復發就有希望,10年可視為治癒。   必須知道的是當一個病人初治時,醫師還不能預計是否能長期存活。這要看發展過程。要看該白血病病人的白血病細胞對化學治療是否敏感,醫師是否很有經驗地掌握整個治療過程及用葯方法,幫助病人渡過難關。 為了使白血病病人長期存活,需要解決白血病細胞的耐葯問題,藏在病人體內的殘留白血病細胞消滅問題。這些都還在研究中,希望今後有所突破,那就使醫師能預料及幫助白血病病人獲得長期生存。 白血病的發病機制是種種因素導致染色體上基因突變所致,如果有什麼辦法逆轉這基因突變,或將突變基因調去代之以正常基因,這就是根除白血病的最理想辦法。目前尚處在實驗階段,相信將來應用於臨床治療必然是一個重大突破。

與急淋白血病骨髓象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