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血

骨髓血

發布時間:2020-03-05 09:28:33

1、骨髓移植與造血幹細胞移植有什麼區別?

一、指代不同

1、骨髓移植:是通過靜脈輸注造血干、祖細胞,重建患者正常造血與免疫系統,從而治療一系列疾病的治療方法。

2、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先接受超大劑量放療或化療(通常是致死劑量的放化療),有時聯合其他免疫抑制葯物,以清除體內的腫瘤細胞、異常克隆細胞,然後再回輸采自自身或他人的造血幹細胞,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的一種治療手段。

二、特點不同

1、骨髓移植:使用預處理方案可以製造空間、免疫抑制以及清除疾病。預處理方案的強度以既可以達到最大限度的防止移植排斥、又可達到患者對其副作用的耐受為目標,故有多種預處理方案可供選擇。

2、造血幹細胞移植:血緣關系供者造血幹細胞移植和無血緣關系供者造血幹細胞移植(即無關移植);按移植物種類分為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和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三、發展不同

1、骨髓移植:隨著移植技術的提高,其療效已經漸趨穩定。移植供者的選擇困難成為制約移植的主要障礙。HLA不完全相合的親屬供者、HLA單倍體相合親屬供者及無關供者的應用及相關技術改進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門課題,非清髓技術也帶來了觀念上的革命。

2、造血幹細胞移植:有很多先進的葯物從遺傳學水賓士療這些患者,但是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仍是治癒這些疾病的惟一治療手段。

2、捐獻骨髓也就是造血幹細胞有哪些危害

捐獻造血幹細胞是不會影響健康的。骨髓移植需要的是人體內的骨髓造血幹細胞。一個成年人的骨髓重量為3公斤左右,一名供髓著提供不足十克的骨髓造血幹細胞就能挽救一名白血病患者。因此,捐獻骨髓造血幹細胞不會減弱其免疫功能和造學血能力。骨髓是再生能力很強的組織,健康者捐獻造血幹細胞後一般10天左右即可補足所捐獻的幹細胞量。

3、捐獻骨髓有什麼壞處么

理論上是沒有對身體有健康影響,但實際上是有副作用的。這個作用是存在手術和抽血過程中。根據國外對完成大約51,024例造血幹細胞異源移植,其中27,770例是進行骨髓移植,23,254例進行了外周血移植。在這些51,024名捐贈者中,5名捐贈者死亡,其中1例是在骨髓捐贈後死亡,4例則在外周血捐贈中死亡,死亡幾率約為0.98/1萬人。共有37例嚴重不良反應,致病幾率約為7.25/1萬人,其中12名在骨髓移植後(4.32/1萬人),25名在外周血移植後(10.76/1萬人)。此外,大約有20名捐贈者出現惡性血液瘤(3.92/1萬人),其中8名捐贈者在骨髓移植後,12名捐贈者在捐獻外周血幹細胞後。惡性血液瘤的出現幾率並沒有高出正常年齡和性別相關的致病幾率普查結果。
結論:造血幹細胞的捐贈可能存在致死或者嚴重不良反應的風險,這個風險雖然小但是確實存在。人體是非常復雜和奇妙的有機體,目前的科學對許多功能和機制都不清楚。造血幹細胞是最神秘的細胞,白血病的發作就是各種因素干擾它造成的後果。採集造血幹細胞目前需要人為干擾,所以,除非以後科技發達,採集時靜悄悄,一點也不會干擾造血功能,而從身上採集極小部分,這才會消除副作用。

4、造血幹細胞的作用是什麼

造血幹細胞是血液系統中的成體幹細胞,是一個異質性的群體,具有長期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分化成各類成熟血細胞的潛能。它是研究歷史最長且最為深入的一類成體幹細胞,對研究各類幹細胞,包括腫瘤幹細胞,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血液系統中的成熟細胞壽命極短,因此在人的一生中,造血幹細胞需要根據機體的生理需求適時的補充血液系統各個成熟細胞組分。同時在損傷、炎症等應激狀態下,造血幹細胞也扮演著調節和維持體內血液系統各個細胞組分的生理平衡的角色。

(4)骨髓血擴展資料:

1961年Till JE, McCulloch EA用小鼠體內脾結節方法第一次證實了造血幹細胞的存在。八十年代後,Weissman等多個實驗室相繼通過細胞表面標記分離出高度純化的不同階段的造血干祖細胞。在小鼠造血幹細胞的研究中,造血幹細胞的分離是通過細胞表面標記Lineage Sca-1c-kit或者細胞代謝方面的特性(側群細胞)藉助於流式細胞儀實現的。

九十年代通過引入CD34這個細胞表面標記區分小鼠中長期造血幹細胞和短期造血幹細胞。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基於SLAM家族分子(CD41,CD48和CD150)進一步富集造血幹細胞,SLAM分子在造血幹細胞的表達比較穩定,並且能夠廣泛的應用於各品系的實驗小鼠。

5、骨髓血管瘤是不是疑難病症

血管瘤危險不危險取決長的位置,長在主要臟器上,如果破裂對人體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還是需要及時治療,考慮是內臟血管瘤,如果比較小的不需要特殊治療,直徑大於五厘米,可以考慮手術或者介入治療。
治療血管瘤之前需要根據個人的發病部位、類型以及血管瘤的深淺和年齡等因素進行統計,然後針對不同的身體情況和病情,採取手術治療,或者是放射治療,也或者是使用冷凍外科等方式進行治療,更可採取激光照射等方式進行治療。治療之前務必進行詳細的身體檢查,然後才能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手段。

6、血液是怎麼製造出來的

人體血液中所有不同的血細胞,都是來自於肝臟、骨髓和胸腺里的始祖細胞——多能幹細胞及由此移行的定向幹細胞。這就是人體血液產生的基本道理。

人胚第6周,人體器官形成,肝臟接著造血。人胚第3個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個月後,骨髓開始造血,這是人體最重要的造血組織。出生後,肝、脾造血停止,骨髓負起造血的全部責任。

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它們各司其職,但都來自同一種細胞——多功能幹細胞。由這種細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才變為在血管里流動的各種終末血細胞。

每個人體內的血液,都是自己體內產生的,不是由母體血液流入胎兒血管先天帶來的。
胎兒早期發育時,在其胚胎體內部,就逐步產生了自己的造血中心。

當胚胎發育到第三周時,卵黃囊壁上的血島就是第一個造血的中心,這個中心的造血期到第九周為止。胚胎發育到第六周時,肝臟開始造血,9-24周的胎兒,肝臟是主要的造血場所。

肝臟造血以紅細胞為主,同時也少量生成粒細胞和巨核細胞,但不生成淋巴細胞。在這期間,脾、腎、胸腺和淋巴結等處也參與造血。脾臟產生於胚胎第三個月,開始以生成紅細胞為優勢,以後也生成一定數量的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胸腺為人體周圍淋巴組織提供前T細胞,這就是為身體生成具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細胞的來源。淋巴結參與早期生成紅細胞,但到胚胎發育進入第四個月後,就成為終身造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器官。

當胚胎發育進入第四個月以後,骨髓開始造血,到第五個月以後,肝、脾造血功能逐步減退,骨髓造血功能迅速增加,成為紅細胞、粒細胞和巨核細胞的主要生成器官,同時也產生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胎兒出生以後,肝臟造血功能很快停止,但脾臟仍是終身造淋巴細胞的器官,而骨髓則是人體最重要的造血器官。在正常情況下它不僅生成紅細胞、粒細胞和血小板,同時也生成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骨髓每秒鍾可造出1700萬個血細胞。

(6)骨髓血擴展資料:

造血的物質指的是製造紅細胞的物質,主要有蛋白質、鐵、維生素B12、B6、葉酸等。蛋白質來源自肉類及豆類;鐵來源自蛋黃、牛肉、肝、腎、豆類、葉綠素、海帶及波菜等。

另一個重要來源為鐵鍋所游離出來的少量鐵;B12及B6來源較多的是肉、肝、腎、蔬菜等;葉酸的主要來源為蔬菜、酵母及動物內肝。

在諸多造血物質中,鐵是主要的物質,也是非常容易流失的物質,人體內鐵平均量約為3-4.5g,男性全身鐵量約為500mg/kg,女性為35 mg/kg,鐵在十二指腸及空腸上段被吸收進入血液,並與其他物質結合組成10類以上有生理功能的化合物。

其中最重要的是鐵與卟啉環結合成血紅素,血紅素是紅蛋白的主要物質,而血紅蛋白又是紅細胞的主要物質。據測定,紅細胞中的96%是血紅蛋白。維生素B12和葉酸是合成DNA的主要輔酶,這兩種物質如果不足,將會引起幼紅細胞的發育障礙。

7、人體骨髓造血功能是怎樣被發現的?

盡管顯微鏡是研究血液的重要工具,但標志著現代血液學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是骨髓造血功能的發現和血細胞染色方法的建立。

幾千年來,無論是詩人、哲學家,還是醫生都將血液與生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推測血液或是由於呼吸了大自然中的靈氣形成,或是由食物中的精華轉變而來,然而,他們並沒有弄清楚血液的真正來源。

應當說人類在很久以前就認識到骨髓的重要性。在古代,人們吃動物的骨髓,認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骨髓是由飲食水谷的精液與腎氣和合,滲入骨空後轉化而成,骨髓充足可以上升補益腦髓。在西方,骨髓被認為是產生人體天然熱和能量的源泉。莎士比亞說:「你的骨無髓,所以你的血是冷的。」

人們似乎意識到骨髓與血液之間有某種聯系。在19世紀初,已有醫生要患血液病的病人吃骨髓補血,但收效不大。直到19世紀中葉,骨髓產生血液的奧秘才分別由德國醫學家紐曼和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揭開。

紐曼曾在1868年10月10日出版的《醫學科學通報》上發表題為《關於骨髓在血液形成中的作用》的論文中,報道了骨髓中有大量的有核紅細胞,而有核紅細胞是血液中紅細胞,的前身,因此他推斷骨髓是紅細胞的生產基地。幾乎與此同時,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也證實了有核紅細胞是無核紅細胞的前身,此外他還指出白細胞也是由骨髓細胞生成的。紐曼和比佐澤羅的發現立即引起了醫學界的極大興趣,許多醫學家開始進一步深入研究血液細胞的起源問題,並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例如有人認為紅細胞是白細胞核瓦解的產物,也有人提出紅細胞是由原始細胞吞噬了血紅蛋白後形成的,還有人堅持紅細胞是在肝臟中形成的觀點。盡管這些認識現在看來都是不正確的,但是,在當時正是這些不同觀點之間的爭論,有力地推動了血液學研究的深入。

既然成熟的無核紅細胞是由幼稚的有核紅細胞轉變而來,那麼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呢?也就是說有核紅細胞是怎樣變成無核紅細胞的呢?有人認為,實際上核並沒有消失,只不過變換了形式,而不再可見。而支持核消失的學者又分成兩派:以紐曼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紅細胞在成長過程中核被細胞自己再吸收;比佐澤羅支持的一派則主張,核是在成熟過程中被逐出細胞。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當時兩派都很難拿出足夠的證據駁倒對方,加之他們各有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去做,不久這個爭論便不了了之。直到20世紀中期,隨著顯微照相技術的發展以及後來電子顯微鏡的應用,人們才對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了解。現在的研究結果支持比佐澤羅等人核在成熟過程中被逐出細胞的觀點。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骨髓是製造血液細胞的大本營。骨髓每天可產生2000億個紅細胞;100億個白細胞和4000億個血小板。如同深藏在地下岩層中的石油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基本保證一樣,骨髓是人體一系列重要的生命活動的基本保證。

8、骨髓能造血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

顯微鏡是研究血液的重要工具,但標志著現代血液學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是骨髓造血功能的發現和血細胞染色方法的建立。

幾千年來,無論是詩人、哲學家,還是醫生都將血液與生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推測血液或是由於呼吸了大自然中的靈氣形成,或是由食物中的精華轉變而來,然而,他們並沒有弄清楚血液的真正來源。

應當說人類在很久以前就認識到骨髓的重要性。在古代,人們吃動物的骨髓,認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骨髓是由飲食水谷的精液與腎氣和合,滲入骨空後轉化而成,骨髓充足可以上升補益腦髓。在西方,骨髓被認為是產生人體天然熱和能量的源泉。莎士比亞說:「你的骨無髓,所以你的血是冷的。」

人們似乎意識到骨髓與血液之間有某種聯系。在19世紀初,已有醫生要患血液病的病人吃骨髓補血,但收效不大。直到19世紀中葉,骨髓產生血液的奧秘才分別由德國醫學家紐曼和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揭開。

9、人體的血是怎麼來的

自己體內產生的。

造血始於人胚的第3周,此階段還沒有什麼器官形成,一個叫卵黃囊的胚胎組織擔起造血的第一責任。

人胚第6周,人體器官形成,肝臟接著造血。人胚第3個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個月後,骨髓開始造血,這是人體最重要的造血組織。出生後,肝、脾造血停止,骨髓負起造血的全部責任。

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它們各司其職,但都來自同一種細胞——多功能幹細胞。由這種細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才變為在血管里流動的各種終末血細胞。

(9)骨髓血擴展資料:

人體內的造血系統的細胞生成:

通過脾集落的研究方法證實,現已公認各種血細胞均起源於共同的骨髓造血幹細胞(hemopoietic stem cell),自我更新與多向分化是造血幹細胞的兩大特徵。血細胞的發育共分為5個階段:

①初級多能幹細胞(plu ripotent stem cell),為最原始未分化幹細胞;

②次級多能幹細胞(mu ltipotent stem cell),部分分化,如CFU-S,淋巴性幹細胞;

③定向祖細胞(commited progenitor cell),自我復制能力有限或消失,僅具有一系或2系分化潛能;

④前體細胞(prec u rsor cell),如骨髓中形態已可辨認的各系幼稚細胞;

⑤各系血細胞,成熟血細胞。

與骨髓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