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RI核磁共振對人身體有何影響嗎?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核磁共振在醫學領域的應用。人體內含有非常豐富的水,不同的組織,水的含量也各不相同,如果能夠探測到這些水的分布信息,就能夠繪制出一幅比較完整的人體內部結構圖像,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就是通過識別水分子中氫原子信號的分布來推測水分子在人體內的分布,進而探測人體內部結構的技術。與用於鑒定分子結構的核磁共振譜技術不同,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改編的是外加磁場的強度,而非射頻場的頻率。核磁共振成像儀在垂直於主磁場方向會提供兩個相互垂直的梯度磁場,這樣在人體內磁場的分布就會隨著空間位置的變化而變化,每一個位置都會有一個強度不同、方向不同的磁場,這樣,位於人體不同部位的氫原子就會對不同的射頻場信號產生反應,通過記錄這一反應,並加以計算處理,可以獲得水分子在空間中分布的信息,從而獲得人體內部結構的圖像。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還可以與X射線斷層成像技術(CT)結合為臨床診斷和生理學、醫學研究提供重要數據。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一種非介入探測技術,相對於X-射線透視技術和放射造影技術,MRI對人體沒有輻射影響,相對於超聲探測技術,核磁共振成像更加清晰,能夠顯示更多細節,此外相對於其他成像技術,核磁共振成像不僅僅能夠顯示有形的實體病變,而且還能夠對腦、心、肝等功能性反應進行精確的判定。在帕金森氏症、阿爾茨海默氏症、癌症等疾病的診斷方面,MRI技術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明人是美國的 ( )和英國 的( )
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明人是美國的保羅·勞特布爾和英國的彼得·曼斯菲爾德。
1985年至今,保羅·勞特布爾擔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生物醫學核磁共振實驗室主任。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領域的突破性成就,和英國科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共同獲得2003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64年到英國諾丁漢大學物理系擔任講師,彼得·曼斯菲爾德進一步發展了有關在穩定磁場中使用附加的梯度磁場的理論,為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從理論到應用奠定了基礎。
(2)mri骨髓成像threeplane擴展資料磁共振成像原理:
原子核自旋,有角動量。由於核帶電荷,它們的自旋就產生磁矩。當原子核置於靜磁場中,本來是隨機取向的雙極磁體受磁場力的作用,與磁場作同一取向。
以質子即氫的主要同位素為例,它只能有兩種基本狀態:取向「平行」和「反向平行」,他們分別對應於低能和高能狀態。精確分析證明,自旋並不完全與磁場趨向一致,而是傾斜一個角度θ。這樣,雙極磁體開始環繞磁場進動。
它們之間的關系滿足拉莫爾關系:ω0=γB0,即進動角頻率ω0是磁場強度B0與磁旋比γ的積。γ是每種核素的一個基本物理常數。氫的主要同位素,質子,在人體中豐度大,而且它的磁矩便於檢測,因此最適合從它得到核磁共振圖像。
3、核磁里DWI什麼意思?
核磁共振全名是核磁共振成像(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後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
其基本原理: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沖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收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3)mri骨髓成像threeplane擴展資料:
磁共振成像在臨床上主要用於以下部位:
1、頭部
可清晰分辨腦灰質和白質,對多發性硬化等一類脫髓鞘和白質病變優於CT。對腦外傷、腦出血、腦梗塞、腦腫瘤等同CT類似,但可顯示CT為等密度的硬膜下血腫。、MRI對鈣化灶顯示不夠理想。
2、脊柱
不需要造影劑就能清晰區分脊髓、硬膜囊和硬膜外脂肪。對腫瘤、脊髓空洞症、脫髓鞘病變等均有較高診斷價值。能夠顯示早期和微創的骨折或椎體脫位,尤其能觀察脊髓損傷情況。顯示椎間盤病變很好,可以分辨纖維環和髓核,特別是矢狀面圖像可以同時顯示多個椎間盤突出。
3、四肢
能夠輔助常規X射線或CT對骨質本身病變的顯示。對軟組織及肌肉病變包括腫瘤及炎症都能清晰顯示,特別是對早期急性骨髓炎,是一種靈敏度很高的檢查方法。MRI也是檢查膝關節半月板病變的首選方法。
4、盆腔
對直腸及泌尿生殖系統優於CT,無輻射損害,特別適用於孕婦及胎兒檢查。
5、胸部
對肺的檢查不如CT和常規X射線,對縱隔檢查則優於CT,不用造影劑即可分辨縱隔血管和腫物,也是一項有價值的心血管檢查技術。
6、腹部
主要用於肝、胰、脾、腎等實質臟器。無需造影劑可進行MRI的胰膽管造影(MRCP)和尿路造影(MRU)。
4、為什麼做MRI的時候不可以帶有金屬物質,MRI是怎麼個成像原理
不可以帶有金屬物質的原因 :
檢查時金屬物質可能影響磁場的均勻性,造成圖像的干擾,形成偽影,不利於病灶的顯示;而且由於強磁場的作用,金屬物品可能被吸進核磁共振機,從而對非常昂貴的核磁共振機造成破壞。
成像原理:
MRI通過對靜磁場中的人體施加某種特定頻率的射頻脈沖,使人體中的氫質子受到激勵而發生磁共振現象。停止脈沖後,質子在弛豫過程中產生MR信號。通過對MR信號的接收、空間編碼和圖像重建等處理過程,即產生MR信號。
(4)mri骨髓成像threeplane擴展資料
MRI檢查注意事項:
1、顱內有銀夾及眼球內金屬異物者禁止做檢查。
2、檢查部位有金屬物(如內固定鋼針釘等)不能檢查。
3、妊娠婦女慎做檢查,如有可能懷孕者,請告知檢查醫生。
參考資料
網路-MRI
5、請問醫學上的MRI指的是什麼?
就是核磁共振,一種檢查,
6、醫學上的MRI是什麼意思
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稱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經常為人們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1H、11B、13C、17O、19F、31P。
在這項技術誕生之初曾被稱為核磁共振成像,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醫學新技術的NMR成像一詞越來越為公眾所熟悉。
從磁共振圖像中我們可以得到物質的多種物理特性參數,如質子密度,自旋-晶格馳豫時間T1,自旋-自旋馳豫時間T2,擴散系數,磁化系數,化學位移等等。對比其它成像技術(如CT 超聲 PET等)磁共振成像方式更加多樣,成像原理更加復雜,所得到信息也更加豐富。
(6)mri骨髓成像threeplane擴展資料:
1946年斯坦福大學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學的Edward Purcell各自獨立的發現了核磁共振現象。磁共振成像技術正是基於這一物理現象。1972年Paul Lauterbur 發展了一套對核磁共振信號進行空間編碼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重建出人體圖像。
磁共振成像技術與其它斷層成像技術(如CT)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它們都可以顯示某種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間中的分布;同時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斷層圖像,三維體圖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間-波譜分布的四維圖像。
像PET和SPECT一樣,用於成像的磁共振信號直接來自於物體本身,也可以說,磁共振成像也是一種發射斷層成像。但與PET和SPECT不同的是磁共振成像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
7、高分求英譯中——【磁共振成像、右肩磁共振成像結果】,求專業人士來專業翻譯。
只有我認真按要求回答了,分數要給我哦。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port.
磁共振成像報告。
Mri findings
磁共振成像結果
The alignments of the glenohumeral joint at and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are satisfactory. 肩關節和肩鎖關節是令人滿意的
No fracture or dislocation is noted
沒有骨折脫位
Bone marrow signal intensity is within normal limits
骨髓信號強度在正常范圍
Type two (smoothly cruved) acromion is noted
肩峰曲線穩定
No significant shoulder joint effusion is present
無顯著肩關節積液存在
No fluid is detected in the subacromial/subdeltoid bursa
沒有檢測到流體在肩峰/三角肌下囊
There is intermediate T1,hyperintense PD(proton-density)and T2 weighted signal intensity at the supraspinatus tendon.
對於岡上肌腱,其T1信號中級(恢復度中級),質子密度加權信號高和T 2加權信號強烈(恢復度慢)
no definite fluid filled gap is noted within the tendon.
在肌腱沒有明確的流體斷口。
No retraction of tendon is noted.
肌腱沒有收縮。
The infraspinatus tendon is intact.
岡下肌腱完整
The subscapularis tendon is intact with normal attachment.
肩胛下肌腱是完整的,附件正常。
The teres minor tendon is unremarkable.
小圓肌肌腱不需要注意。
The long head of biceps tendon is intact. It is situated in the usual location in the bicipital groove. No subluxation or tear.
長頭的二頭肌肌腱是完整的,它通常的位置在二頭肌溝。沒有半脫位或撕裂。
No definite tear is identified in the glenoid labrum.
在盂唇沒有明確的裂縫
However, in the absence of significant joint effusion or intraarticular contrast medium, small labral tear may be difficult to be detected.
當重要的關節積液或者關節內對比劑缺乏時,小盂唇撕裂可能難以被檢測出來。
No abnormal signal intensity or atrophy is noted in the rotator cuff muscles.
在肩袖肌肉處,未見異常信號強度或萎縮。
Mri of right shoulder
右肩磁共振成像
結果Comment:
1. 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 at the right supraspinatus tendon could be e to tendinosi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s partial tear of tendon.
右邊岡上肌腱的加權信號增強可能是由於尖末端病,鑒別診斷是部分肌腱撕裂
2. no other significant abnormality is detected.
沒有其他重大異常檢測。
8、MRI是指什麼
你好,MRI也叫核磁共振,MRI診斷被廣泛應用於臨床,並日趨完善,時間雖短,也已顯出其優越性。
MRI在神經系統應用最早,也較成熟。不僅可顯示灰質,白質,還可顯示一些神經核,甚至可識別出腦神經、視神經及傳導束。三維成像和流空效應,對病變定位不僅准確,還可了解病變與血管關系,給病變定性提供診斷依據。應用MRI診斷顱內原發性腫瘤和轉移瘤、顱內感染、腦出血、腦梗塞、腦積水、腦血管畸形、脊髓和脊柱疾病具有特異性,優於CT。對腦外傷有特異性,可檢出CT易遺漏的小血腫。在神經系統目前被廣泛應用。
縱隔在MRI像上,可觀察隔腫瘤及其與周圍血管解剖關系,可清楚顯示腫留對腋下,臂叢及椎管的侵犯。對肺門淋巴結腫大與中心型肺癌的診斷幫助較大。心臟大血管MRI檢查具有快速、省時及病人痛苦小的優點,可顯示房室,血管的大小,內腔,並可觀察血液動力學改變,有利於功能診斷,也可識別異常組織。
對腹部與盆腔,頸部和乳腺,MRI也具有診斷價值。對早期惡性腫瘤的顯示,腫瘤對血管的侵犯及腫瘤的分期均優於CT。MRI對顯示骨髓脂肪具有高度敏感性,對侵及骨髓的病變可清楚顯示,尤其診斷骨髓炎的敏感性,特異性及准確性優於其它影像學檢查,對早期缺血性骨壞死和敏感性和准確性也較高。在顯示關節內病變及較組織方面也有優勢。
MRI在顯示骨骼和胃腸方面受到限制。
9、求有關核磁共振成像的資料
資料:核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場內共振所產生信號經重建成像的一種成像技術。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種核物理現象。早在1946年Block與Purcell就報道了這種現象並應用於波譜學。Lauterbur1973 年發表了MR成象技術,使核磁共振不僅用於物理學和化學。也應用於臨床醫學領域。近年來,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發展十分迅速,已日臻成熟完善。檢查范圍基本上覆蓋了全身各系統,並在世界范圍內推廣應用。為了准確反映其成像基礎,避免與核素成像混淆,現改稱為磁共振成象。參與MRI 成像的因素較多,信息量大而且不同於現有各種影像學成像,在診斷疾病中有很大優越性和應用潛力。
一、 MRI的成像基本原理與設備
(一)磁共振現象與MRI
含單數質子的原子,例如人體內廣泛存在的氫原子核,其質子有自旋運動,帶正電,產生磁矩,有如一個小磁體(圖1-5-1)。小磁體自旋軸的排列無一定規律。但如在均勻的強磁場中,則小磁體的自旋軸將按磁場磁力線的方向重新排列(圖1-5-2)。在這種狀態下,用特定頻率的射頻脈沖(radionfrequency,RF)進行激發,作為小磁體的氫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發生了磁共振現象。停止發射射頻脈沖,則被激發的氫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釋放出來,其相位和能級都恢復到激發前的狀態。這一恢復過程稱為弛豫過程(relaxationproces),而恢復到原來平衡狀態所需的時間則稱之為弛豫時間(relaxationtime)。有兩種弛豫時間,一種是自旋-晶格弛豫時間(spin-lattice relaxationtime)又稱縱向弛豫時間(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反映自旋核把吸收的能傳給周圍晶格所需要的時間,也是90°射頻脈沖質子由縱向磁化轉到橫向磁化之後再恢復到縱向磁化激發前狀態所需時間,稱 T1。另一種是自旋-自旋弛豫時間(spin-spin relaxation time),又稱橫向弛豫時間(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反映橫向磁化衰減、喪失的過程,也即是橫向磁化所維持的時間,稱T2。T2衰減是由共振質子之間相互磁化作用所引起,與T1不同,它引起相位的變化。
圖1-5-2 正常情況下,質子處於雜亂無章的排列狀態。當把它們放入一個強外磁場中,就會發生改變。它們僅在平行或反平行於外磁場兩個方向上排列
人體不同器官的正常組織與病理組織的T1是相對固定的,而且它們之間有一定的差別,T2也是如此(表1-5-1a、b)。這種組織間弛豫時間上的差別,是MRI的成像基礎。有如CT時,組織間吸收系數(CT值)差別是CT成像基礎的道理。但MRI不像CT只有一個參數,即吸收系數,而是有T1、T2和自旋核密度(P)等幾個參數,其中T1與T2尤為重要。因此,獲得選定層面中各種組織的T1(或T2)值,就可獲得該層面中包括各種組織影像的圖像。
MRI的成像方法也與CT相似。有如把檢查層面分成Nx,Ny,Nz……一定數量的小體積,即體素,用接收器收集信息,數字化後輸入計算機處理,獲得每個體素的T1值(或T2值),進行空間編碼。用轉換器將每個T值轉為模擬灰度,而重建圖像。
表1-5-1a 人體正常與病變組織的T1值(ms)
肝
140~170
腦 膜 瘤
200~300
胰
180~200
肝癌
300~450
腎
300~340
肝血管瘤
340~370
膽汁
250~300
胰 腺 癌
275~400
血液
340~370
腎癌
400~450
脂肪
60~80
肺 膿 腫
400~500
肌肉
120~140
膀 胱 癌
200~240
表1-5-1b 正常顱腦的T1與T2值(ms)
組 織
T1
T2
胼胝體
380
80
橋 腦
445
75
延 髓
475
100
小 腦
585
90
大 腦
600
100
腦脊液
1155
145
頭 皮
235
60
骨 髓
320
80
(二)MRI設備
MRI的成像系統包括MR信號產生和數據採集與處理及圖像顯示兩部分。MR信號的產生是來自大孔徑,具有三維空間編碼的MR波譜儀,而數據處理及圖像顯示部分,則與CT掃描裝置相似。
MRI設備包括磁體、梯度線圈、供電部分、射頻發射器及MR信號接收器,這些部分負責MR信號產生、探測與編碼;模擬轉換器、計算機、磁碟與磁帶機等,則負責數據處理、圖像重建、顯示與存儲(圖1-5-3)。
磁體有常導型、超導型和永磁型三種,直接關繫到磁場強度、均勻度和穩定性,並影響MRI的圖像質量。因此,非常重要。通常用磁體類型來說明MRI設備的類型。常導型的線圈用銅、鋁線繞成,磁場強度最高可達0.15~0.3T*,超導型的線圈用鈮-鈦合金線繞成,磁場強度一般為0.35~2.0T,用液氦及液氮冷卻;永磁型的磁體由用磁性物質製成的磁磚所組成,較重,磁場強度偏低,最高達0.3T。
梯度線圈,修改主磁場,產生梯度磁場。其磁場強度雖只有主磁場的幾百分之一。但梯度磁場為人體MR信號提供了空間定位的三維編碼的可能,梯度場由X、Y、Z三個梯度磁場線圈組成,並有驅動器以便在掃描過程中快速改變磁場的方向與強度,迅速完成三維編碼。
射頻發射器與MR信號接收器為射頻系統,射頻發射器是為了產生臨床檢查目的不同的脈沖序列,以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產生MR信號。射頻發射器及射頻線圈很象一個短波發射台及發射天線,向人體發射脈沖,人體內氫原子核相當一台收音機接收脈沖。脈沖停止發射後,人體氫原子核變成一個短波發射台,而MR信號接受器則成為一台收音機接收MR信號。脈沖序列發射完全在計算機控制之下。
MRI設備中的數據採集、處理和圖像顯示,除圖像重建由Fourier變換代替了反投影以外,與CT設備非常相似
二、MRI檢查技術
MRI的掃描技術有別於CT掃描。不僅要橫斷面圖像,還常要矢狀面或(和)冠狀面圖像,還需獲得T1WI和T2WI。因此,需選擇適當的脈沖序列和掃描參數。常用多層面、多回波的自旋迴波(spin echo,SE)技術。掃描時間參數有回波時間(echo time,TE)和脈沖重復間隔時間(repetition time,TR)。使用短TR和短TE可得T1WI,而用長TR和長TE可得T2WI。時間以毫秒計。依TE的長短,T2WI又可分為重、中、輕三種。病變在不同T2WI中信號強度的變化,可以幫助判斷病變的性質。例如,肝血管瘤T1WI呈低信號,在輕、中、重度T2WI上則呈高信號,且隨著加重程度,信號強度有遞增表現,即在重T2WI上其信號特強。肝細胞癌則不同,T1WI呈稍低信號,在輕、中度T2WI呈稍高信號,而重度T2WI上又略低於中度 T2WI的信號強度。再結合其他臨床影像學表現,不難將二者區分。
MRI常用的SE脈沖序列,掃描時間和成像時間均較長,因此對患者的制動非常重要。採用呼吸門控和(或)呼吸補償、心電門控和周圍門控以及預飽和技術等,可以減少由於呼吸運動及血液流動所導致的呼吸偽影、血流偽影以及腦脊液波動偽影等的干擾,可以改善MRI的圖像質量。
為了克服MRI中SE脈沖序列成像速度慢、檢查時間長這一主要缺點,近年來先後開發了梯度回波脈沖序列、快速自旋迴波脈沖序列等成像技術,已取得重大成果並廣泛應用於臨床。此外,還開發了指肪抑制和水抑制技術,進一步增加MRI信息。
MRI另一新技術是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血管中流動的血液出現流空現象。它的MR信號強度取決於流速,流動快的血液常呈低信號。因此,在流動的血液及相鄰組織之間有顯著的對比,從而提供了MRA的可能性。目前已應用於大、中血管病變的診斷,並在不斷改善。MRA不需穿剌血管和注入造影劑,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MRA還可用於測量血流速度和觀察其特徵。
MRI也可行造影增強,即從靜脈注入能使質子弛豫時間縮短的順磁性物質作為造影劑,以行 MRI造影增強。常用的造影劑為釓——二乙三胺五醋酸(Gadolinium-DTPA, Gd-DTRA)。這種造影劑不能通過完整的血腦屏障,不被胃粘膜吸收,完全處於細胞外間隙內以及無特殊靶器官分布,有利於鑒別腫瘤和非腫瘤的病變。中樞神經系統MRI作造影增強時,症灶增強與否及增強程度與病灶血供的多少和血腦屏障破壞的程度密切相關,因此有利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
MRI還可用於拍攝電視、電影,主要用於心血管疾病的動態觀察和診斷。
基於MRI對血流擴散和灌注的研究,可以早期發現腦缺血性改變。它預示著很好的應用前景。
帶有心臟起搏器的人需遠離MRI設備。體內有金屬植入物,如金屬夾,不僅影響MRI的圖像,還可對患者造成嚴重後果,也不能進行MRI檢查,應當注意。
三、MRI的臨床應用
MRI診斷廣泛應用於臨床,時間雖短,但已顯出它的優越性。
在神經系統應用較為成熟。三維成像和流空效應使病變定位診斷更為准確,並可觀察病變與血管的關系。對腦干、幕下區、枕大孔區、脊髓與椎間盤的顯示明顯優於CT。對腦脫髓鞘疾病、多發性硬化、腦梗塞、腦與脊髓腫瘤、血腫、脊髓先天異常與脊髓空洞症的診斷有較高價值。
縱隔在MRI上,脂肪與血管形成良好對比,易於觀察縱隔腫瘤及其與血管間的解剖關系。對肺門淋巴結與中心型肺癌的診斷,幫助也較大。
心臟大血管在MRI上因可顯示其內腔,所以,心臟大血管的形態學與動力學的研究可在無創傷的檢查中完成。
對腹部與盆部器官,如肝、腎、膀胱,前列腺和子宮,頸部和乳腺,MRI檢查也有相當價值。在惡性腫瘤的早期顯示,對血管的侵犯以及腫瘤的分期方面優於CT。
骨髓在MRI上表現為高信號區,侵及骨髓的病變,如腫瘤、感染及代謝疾病,MRI上可清楚顯示。在顯示關節內病變及軟組織方面也有其優勢。
MRI在顯示骨骼和胃腸方面受到限制。
MRI還有望於對血流量、生物化學和代謝功能方面進行研究,對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也帶來希望。
在完成MR成像的磁場強度范圍內,對人體健康不致帶來不良影響,所以是一種非損傷性檢查。
但是,MRI設備昂貴,檢查費用高,檢查所需時間長,對某些器官和疾病的檢查還有限度,因之,需要嚴格掌握適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