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臟病理變化與哪些疾病有關?
在病理剖檢中,比較常見的肝臟病變是腫大、壞死、出血、增生結節等。這些不同的變化與疾病性質相關。下面介紹常見疾病的肝臟病變特點。
(1)病毒性傳染病。
雞馬立克氏病:雞內臟型馬立克氏病,肝臟形成腫瘤樣結節,灰黃色,質硬;肝臟表面凹凸不平,切面呈油脂樣。腫瘤結節同時見於各內臟器官,病雞消瘦,冠髯萎縮。
雞包涵體肝炎(病原是腺病毒):肉用仔雞的發病率較高,3~7周齡雛雞最易感染,5周齡為發病高峰。剖檢可見肝腫大、質脆、有脂肪變性;肝表面顏色變黃,有出血斑點和針頭大小黃白色隆起物。同時還伴有腎腫大,尿酸鹽沉積;脾腫大,法氏囊萎縮,全身貧血,黃疸等病理變化。
雞白血病:肝臟嚴重腫大,比正常大幾倍,覆蓋整個腹腔;表面有灰白色腫瘤結節。還伴有脾臟、腔上囊內腫瘤結節;雞冠肉垂蒼白,消瘦。
傳染性貧血:肝臟腫大,有斑點狀壞死灶。同時全身貧血,血液稀薄,腺胃粘膜出血,胸腺、骨髓萎縮。
(2)細菌、螺旋體等為病原的傳染病。
雞霍亂:由急性死亡病雞剖檢可見不同程度的肝腫大,表面有針尖至粟粒大的灰白色壞死點。同時伴有心冠脂肪,心外膜點狀、片狀出血;十二指腸嚴重出血,以及皮下組織,腹腔多處出血點。
雞傷寒:主要發生在3周以上雛雞和成年雞,肝臟明顯腫大,表面呈暗黃綠色或古銅色,並有灰白色壞死點。此外,還可見脾充血、心包炎、心肌壞死等病變。
雞副傷寒:多發生在10~12日齡的雛雞,死亡高峰在10~21日齡。剖檢可見肝、脾、腎臟腫大充血,肝表面有出血條紋和灰白色壞死點。還常伴有心包積液和粘連,小腸出血性炎症,盲腸有豆渣樣物充塞等症。
雞白痢:主要是雛雞發病。典型症狀是下白痢。剖檢可見肝、脾、腎等臟器有粟粒大黃白色壞死灶或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結節,肝、脾腫大,膽囊腫大。
雞彎桿菌性肝炎:多發生在成年雞,肝腫大不明顯,質脆,表面有星狀灰白色壞死灶或壞死斑,有的被膜下形成血腫或花紋狀血斑。有時還可見心包積液,腹水,脾腫大或有白色壞死灶等。
大腸桿菌病:主要症狀是腹瀉(詳見第64問)。剖檢可見肝呈銅綠色,肝表面有針頭大灰白色小點等。
雞螺旋體病:剖檢可見肝臟淤血腫大變性,表面密布針頭大灰白色壞死灶。並伴有腎腫大,色澤變淡,以及脾明顯腫大,被膜下有點狀出血和壞死灶,腸有卡他性腸炎。
(3)寄生蟲病。
雞盲腸肝炎(組織滴蟲病,黑頭病,傳染性肝腸炎):2周至3月齡的雞發病率較高。剖檢時可見肝臟有鈕扣大小黃綠色潰瘍灶,有的融合成片,稍凹陷。此外,盲腸外觀粗大、堅實,內容物切面呈同心層狀,腸壁增厚,粘膜壞死脫落。常見一側盲腸病變嚴重。還有下痢、排血便等症狀。
此外,其他如鏈球菌病、黃麴黴毒素中毒和磺胺類葯物中毒等也均可引起肝臟發生病變。
2、紅黃骨髓轉化不均的原因
為細胞系統的病變。
原始紅細胞及早幼紅細胞增多,見於紅血病及紅白血病(M6),並伴有紅細胞形態異常,如多核幼紅細胞,巨幼紅細胞樣改變等。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可見巨幼紅細胞增多,並伴有粒細胞系統的巨幼變,可見巨中幼粒及巨晚幼粒細胞,巨桿狀核粒細胞、分葉核粒細胞分節過多。
見於紅白血病(M6),原始粒細胞及早幼粒細胞,原始紅細胞及早幼紅細胞均增高,粒細胞系統可有核漿發育不平衡現象,胞漿內有時可見Auer小體;紅細胞系統幼紅細胞有巨幼樣改變及多核或分葉核幼紅細胞。
(2)骨髓轉換病理改變擴展資料:
骨髓細胞的作用:
1、紅細胞有一定的彈性和可塑性,細胞通過毛細血管時可改變形狀。紅細胞正常形態的保持需ATP供給能量,由於紅細胞缺乏線粒體,ATP由無氧酵解產生;一但缺乏ATP供能,則導致細胞膜結構改變,細胞的形態也隨之由圓盤狀變為棘球狀。
2、白細胞為無色有核的球形細胞,體積比紅細胞大,能作變形運動,具有防禦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細胞的正常值為4000~10000個/μ1。男女無明顯差別。嬰幼兒稍高於成人。
3、血小板體積甚小,直徑2~4μm,呈雙凸扁盤狀;當受到機械或化學刺激時,則伸出突起,呈不規則形。在血塗片中,血小板常呈多角形,聚集成群。血小板中央部分有著藍紫色的顆粒,稱顆粒區。
3、化膿性骨髓炎的病理改變早期以什麼為主?
?
4、骨髓小腦變性症這種病的來源
脊髓小腦變性症是以運動失調為主要症狀,病理學上是以小腦及其傳入、傳出途徑的變性為主體的疾病,臨床上是以肢體共濟失調和構音障礙為主要特徵。大量臨床資料報告研究表明:小腦萎縮的大多數患者是屬於遺傳性的,且病情呈慢性、進展性惡化,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很快就會危及生命。所以,一旦發現應及早用葯治療,有效地控制病情、改善原有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生命。其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自主活動緩慢、軀干、肢體肌張力增高、站立不穩、步幅寬大、步態蹣跚、不能直線行走、呈「醉漢步態」,以及構音障礙、語言不利、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眼球震顫、持物不準、指鼻不能、頭暈、失眠、暈厥、心悸、直立性低血壓、排汗障礙、尿頻、性功能減退或障礙等。.
5、骨髓活檢報告,請幫我看看。
嚴重,不治療能活三個月左右,急性白血病。
如果基因預後良好,系統治療,骨髓移植後有治癒的可能,費用在30萬以上,上不封頂(感染等並發症的醫療費用無法預計)。
如基因預後不好,無法化療緩解,生存期半年左右。聽說有中西醫治療延長生命的治療方案,由於未接觸過,無法給予評價,據說有延長2~7年的(道聽途說)。
6、患病時機體會發生哪些基本的病理變化?
患病時,機體所發生的基本病理變化有五大類:變性、壞死,血液循環障礙,再生、肉芽組織和機化,炎症,腫瘤。
1.變性、壞死。組織細胞代謝障礙時形態上出現的一些變化叫做變性。變性的細胞,當病因消除後可以恢復,但嚴重時可以發展為壞死。
變性、壞死都是組織代謝障礙的結果。引起組織代謝障礙的原因很多,如燒傷、凍傷、化學葯品中毒、細菌、病毒感染、血液循環障礙等。
壞死是局部組織的死亡。壞死時組織的代謝已完全停止。壞死後正常的組織結構破壞,壞處組織凝固,有時壞死組織溶解或呈液體狀。
壞死組織可以被溶解清除,不能被完全清除時,則可被結締組織包繞或機化。皮膚和粘膜等表淺組織壞死容易脫落,留下的組織缺損稱為潰瘍。
2.血液循環障礙血液循環障礙有全身和局部之分,以下著重介紹局部循環障礙:
充血
血管擴張,局部組織血量增加叫充血。靜脈充血又叫淤血。只要靜脈血迴流受阻(如管腔阻塞、管外壓迫等)都可以引起淤血。淤血時,器官體積增大,呈暗紫紅色,溫度降低;在疏鬆組織處(如皮下)常伴有水腫。長期淤血,組織因缺氧而發生萎縮、變性,嚴重時可以壞死。
缺血
局部的組織血量減少叫缺血。動脈管壁受壓(像褥瘡時)、管腔閉塞(血栓、栓塞等)都可因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缺血。組織長時間缺血可以發生壞死,外傷止血時,止血帶壓迫過久,不按時放鬆,可造成肢體壞死。
血栓
在活體心血管內,由於血液成分凝集而成為固體物質叫血栓。
心血管壁的損傷及血流緩慢等因素都可以促使血栓形成。
血管內的血栓可以使管腔狹窄甚於堵塞。有時血栓可以脫落形成栓子,栓子隨血液流動,堵塞在更小的血管里稱為栓塞。
栓塞
在循環血液中流動的異物,停留在不能通過的管腔中所造成的阻塞過程叫栓塞。這些異物叫栓子。最常見的栓子是脫落的血栓,其次是細菌、空氣等。
梗死
由於血流斷絕所引起的局部組織壞死叫梗死。梗死最常見的原因是血栓形成或栓塞。此外,血管受壓管腔閉死也可引起,如腸扭轉。
水腫
組織內組織液的含量增加叫水腫(在皮下又叫浮腫)。漿膜腔內組織液增加而聚積時叫積水,如心包積水及腹腔、胸腔積水等。
引起水腫的基本因素有:毛細血管壓力增加,如淤血性水腫;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如營養不良性水腫。此外,還有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等因素。
3.再生、肉芽組織和機化
再生
由新生的細胞來修補組織損傷部位叫再生。
各種組織再生能力不同,如上皮組織、結締組織、骨、血管和淋巴管的內皮細胞、肝細胞、骨髓細胞、神經纖維等再生能力較強,損傷後可由同樣的細胞來補充。而心肌、神經細胞再生能力差,這些組織損傷後由結締組織來補充。
肉芽組織
肉芽組織是結締組織再生過程中的暫時性組織形態。在創傷部有新生的結締組織細胞(即成纖維細胞)和新生的毛細血管向創傷表面生長,外觀呈紅色顆粒狀,類似「肉芽」,故稱為肉芽組織。肉芽組織最後變成灰白質硬的瘢痕組織。
機化
血栓、壞死組織或滲出物逐漸為周圍新生的結締組織(肉芽組織)所代替的過程稱為機化。如不能完全代替,則結締組織的周圍形成包繞。機化是處理壞死組織或異物的重要手段。
4.炎症
有機體受到傷害時,局部組織出現一系列的改變,包括充血、滲出及組織細胞內生。通過這種反應,可以清除引起損傷的有害刺激物,限制它的作用范圍,促使組織的修復,這種綜合的反應就叫做炎症。
很多原因可以引起炎症。最常見的是各種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此外,如強酸、強鹼、腐蝕性毒物、過冷(凍傷)、過熱(燙傷或燒傷)、刀傷、刺傷、跌打損傷等,只要有足夠的強度,能造成身體組織的損傷,都可以引起炎症。
根據病變發生情況和病程長短,可將炎症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在命名時常加上發炎組織、器官的名稱,如急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肺炎等。
急性炎症
急性炎症發病急劇,症狀明顯,病程較短,常在病變局部出現紅、腫、痛、熱和機能障礙等5大症狀。炎症強烈時,可有發燒、白細胞增多等全身反應。
在炎症局部組織內有以下3種基本變化:
組織損傷:炎症局部發生變性、壞死。
充血或滲出:組織發炎時,小血管(小動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同時血液中血漿成分和白細胞等從血管內滲出。
滲出的血漿中的液體和各種抗體能稀釋和中和毒素。滲出的纖維蛋白可形成屏障,限制細胞的蔓延;滲出的白細胞(以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為主)能吞噬病原微生物和清除壞死的組織細胞。
組織細胞增生:炎症過程中,局部的各種組織細胞都可能增生。組織中巨噬細胞增生,能發揮積極的吞噬作用;成纖維細胞和毛細血管增生有助於組織損傷的修復。
急性炎症時,充血、滲出性變化往往明顯,故局部呈現紅、腫、痛、熱等症狀,而增生現象較不顯著。
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原因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其滲出的成分不同,因此常見的急性炎症可分以下幾類:
(1)化膿性炎:是以中性粒細胞滲出為主並引起化膿的炎症。常由化膿性細菌引起。化膿性炎因其發生部位和表現形式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①膿腫:是發生在組織內的局限性化膿性炎症,此時局部組織發生壞死、液化,形成含膿汁的腔。膿腫如果較小,膿汁可逐漸被吸收;大的膿腫,一般要經過自然穿破或人工排膿才能痊癒。組織深部的膿腫可向體表穿破,形成一個經常向外排膿的管道,叫竇道;有些部位的膿腫,能同時向兩個方向穿破,一頭通向臟器的內腔(如腸管),一頭通皮膚表面,叫瘺管,如肛門瘺管。膿腫治療不當,經久不愈或形成竇道、瘺管時,其周圍常有大量的組織增生,此時一般抗菌葯物的作用都不易達到內部,有時須藉助手術切除其纖維組織壁以促進癒合。
②蜂窩織炎:是發生在疏鬆組織(皮下等處)的彌漫性化膿性炎症,膿液滲出物彌漫地浸潤於組織間隙中。它可以吸收消散,也可在局部轉為膿腫。
③癤:發生在皮膚毛囊的小膿腫通常叫癤。
④癰:實際上是多數相互融合的癤,以頸、背等皮下組織較厚處為多見,在皮膚形成多個開口,但炎症向皮下深部蔓延,故排膿不暢。
⑤積膿:膿汁貯留在體腔或骨腔中叫積膿。部分積膿可以吸收,一般將發生機化,而後形成粘連。
(2)漿液性炎:滲出的主要成分是漿液。這種炎症常發生於漿膜,如漿液性胸膜炎、心外膜炎等。
這種炎症痊癒時,漿液可經血管、淋巴管吸收而不留下明顯的痕跡。
(3)纖維蛋白性炎:滲出的主要成分是纖維蛋白,它從血管滲出後即凝固。這種炎症常見於粘膜、漿膜。當發生在粘膜時,纖維蛋白和滲出的白細胞及壞死組織等共同構成一種膜狀物,叫做假膜。這種現象主要見於白喉和細菌性痢疾。
粘膜面的纖維蛋白性滲出物因為與外界相通,在炎症過程中,可以脫落排出。漿膜面的纖維蛋白性滲出物,可以分解、液化而被吸收;如不能被吸收,則有肉芽組織長入而被機化,使漿膜(胸膜、腹膜、心外膜)部分或全部粘連。
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起病緩慢,經過時間也較長,紅、腫、痛、熱等症狀可能不太明顯。
組織內的基本變化與急性炎症類似,也有細胞的變性、壞死、滲出和增生等現象。但是在慢性炎症時,增生現象十分明顯,病變部常有大量纖維組織增生,組織的破壞性往往比較嚴重;而充血、滲出變化要比急性炎症輕得多。因此慢性炎症的主要表現往往是組織、器官的纖維化和硬化。慢性炎症過程中,由於機體抵抗力下降或病原因子的作用加強,還可能出現急性發作現象。急性炎症由於治療不當等原因,也可以發展成慢性炎症。
5.腫瘤
腫瘤是機體內新生的成塊狀的一團組織。其性質與正常的、炎性的、再生的組織都不相同,對身體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害,甚至危及生命。
腫瘤的大小不一,有的很小,有的很大。形狀也不同,有球形、乳頭狀、潰瘍狀等。根據腫瘤對身體的危害性,可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分別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良性腫瘤生成慢,在體內能長上幾年甚至十幾年才長得比較大。惡性腫瘤生長快,在短時間如幾個月內就會長得很大;
良性腫瘤的生長是膨脹的,腫瘤排擠周圍組織,常形成包膜,因此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楚。周圍組織除了受擠壓之外,一般不發生嚴重損害。這種腫瘤容易用手術切除,切除後也不復發。惡性腫瘤的生長是浸潤性的,就像樹根那樣有許多分支侵入鄰近組織中去破壞周圍組織。惡性腫瘤如螃蟹,向四面八方浸潤生長。惡性腫瘤不形成包膜,與周圍組織也不清楚。這種腫瘤用手術切除時較困難,切除後還可以復發;
良性腫瘤不會轉移,轉移就是體內生長的腫瘤,其中的一些細胞隨血液、淋巴液或其他途徑到達身體另外部位繼續生長而成為新腫瘤。惡性腫瘤常發生轉移,特別是到了晚期,往往通過淋巴道轉移到局部淋巴結(引起淋巴結腫大),或通過血行轉移到內臟(肝或肺等);
良性腫瘤對病人一般沒有什麼較大的影響,或是影響很小,有時也可能由於腫瘤體積較大而壓迫鄰近器官。惡性腫瘤對病人影響較大,往往引起病人死亡。
目前,一般根據腫瘤的良、惡性並結合腫瘤的組織來源而分為以下幾類:
良性上皮組織腫瘤:乳頭瘤、腺瘤等。
良性間葉組織腫瘤:脂肪瘤、纖維瘤、血管瘤、平滑肌瘤等。
惡性上皮腫瘤:胃癌、肝癌、肺癌、宮頸癌、乳腺癌等。
惡性間葉組織腫瘤:纖維肉瘤、骨肉瘤等。
良勝腫瘤的命名,一般在其發生組織名稱後加一瘤字,如腺瘤、脂肪瘤等。惡性腫瘤的命名,主要分為兩大類,凡是由上皮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統稱為癌;凡是由間葉組織發生的統稱為肉瘤。
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腫瘤:
(1)乳頭瘤:多發生在皮膚,向表面突出,呈乳頭狀,所以叫做乳頭瘤,是一種良性腫瘤。
(2)腺瘤:從腺上皮發生的良性腫瘤。
(3)脂肪瘤:從脂肪組織發生的腫瘤,多見於後頸部、臀部等處的皮下組織中。體積大小不等,為球形或分葉狀,有包膜,質軟,色灰。
(4)胃癌:是胃腸道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病人多在45歲以上,男性佔多數。
胃癌可發生在胃的任何部位,但以小彎側和幽門部最常見。胃癌從粘膜發生,可向胃腔突出形成腫塊,或者呈潰瘍狀。
胃癌病人可有上腹飽脹、上腹部痛、有塊狀物、貧血、消瘦等症狀。
(5)肝癌:在我國也較常見。腫瘤可發生在肝臟的任何部位,有的呈巨塊狀,有的彌漫地分散在肝臟各處,引起肝臟腫大。
(6)肺癌:多見於中年以上的男子。肺癌往往發生在肺門附近,形成較大的瘤塊,浸潤和壓迫附近的支氣管和肺組織。肺癌能使支氣管管腔縮小,痰不易排出,產生繼發感染,引起肺膿腫;或血浸潤血管,造成痰中帶血(咳血)。肺癌的發生與吸煙有一定的關系。
(7)陰莖癌:是男性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它的發生與包皮過長有一定的關系。陰莖癌開始時在陰莖部發生小瘤塊,以後可向表面長成較大乳頭狀腫瘤,並向陰莖頭深部浸潤,使陰莖頭腫大變硬。
(8)子宮頸癌:是女性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病人多為中年以上婦女。早期病側宮頸本身的變化不明顯,以後腫瘤逐漸長大,可向宮頸表面突出,形成表面不平的腫塊,也可以發生潰瘍——病人白帶過多,帶血有臭味。
(9)乳腺癌:是婦女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僅次於子宮頸癌。早期時首先在乳腺內出現活動差、質地堅實的小硬塊;以後體積增大,向周圍組織浸潤,所以腫塊好像固定在周圍組織上一樣,不易移動,乳頭常下陷或有血性分泌物溢出。乳腺癌晚期可向腋窩、鎖骨上淋巴結轉移,也可轉移至肝或肺。較大癌腫晚期易破潰或形成潰瘍。
(10)肉瘤:是從間葉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以纖維肉瘤和骨肉瘤較多見。纖維肉瘤發生於纖維組織,多見於皮下組織,生長迅速,具有惡性腫瘤特點。骨肉瘤是從骨組織發生的,多見於股骨下端、脛骨上端等處。病人年齡往往在10~25歲之間。發生腫瘤的部位膨大,局部組織受侵蝕。肉瘤死亡率極高。
7、骨髓檢查AML1X2,ETO X2是什麼意思?
骨髓(bone marrow)存在於骨松質腔隙和長骨骨髓腔內,由多種類型的細胞和網狀結締組織構成,根據其結構不同分為紅骨髓(red bone mar-row)和黃骨髓(yellow bone marrow)。為柔軟富有血液的組織。
紅骨髓是人體的造血器官,分布於骨髓腔內,哈佛氏管內也含有少量,它主要是由血竇和造血組織構成。血竇是進入紅骨髓的動脈毛細血管分支後形成的竇狀腔隙,形狀不規則,管徑大小不一。竇壁襯著內皮細胞,外面有基膜和周細胞附著。造血組織位於血竇之間,它的基質是網狀纖維和網狀細胞,它們構成網架,網孔中充滿各種游離細胞,如不同發育階段的各類血細胞和間充質細胞等。初生時期,骨內充滿的全部是紅骨髓,具有活躍的造血功能。成年後,紅骨髓主要存在於一些扁骨、不規則骨和長骨的骨骺內,以椎骨、胸骨和髂骨處最為豐富,造血功能也最為活躍。
除造血功能之外,紅骨髓還有防禦、免疫和創傷修復等多種功能。其創傷修復功能主要緣於其中的幼稚間充質細胞,它們保留著向成纖維細胞、成骨細胞分化的潛能。一些學者利用紅骨髓培養的骨髓基質細胞植入骨折及骨缺損處,證實它們可促進骨組織形成,有利於骨折的癒合和缺損的修復。
2.幼兒的骨髓腔內全部為紅骨髓,5歲以後長骨內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所代替,成為黃骨髓。至18歲以後,全身長骨骨幹幾乎充滿了黃骨髓。正常成年人的紅骨髓與黃骨髓各佔一半。紅骨髓分布在扁骨(顱骨、胸骨、肋骨、髂骨)、椎骨、鎖骨、肩胛骨以及長骨的骺的骨松質中。老年人的骨髓到處變成缺脂肪的粘液性膠樣骨髓。黃骨髓含有大量的脂肪組織,雖然沒有造血功能,但仍含有少量幼稚的造血細胞團,保持著造血潛能。在某些病理狀態下,黃骨髓可重新轉化為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