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療後4級骨髓抑制者應減量化療還是停止化療?
你好,首先應該停止化療,消毒隔離,用葯升白細胞或血小板,防止感染。
2、化療中出現4度骨髓抑制恢復不好,怎麼辦?能否繼續化療?【乳腺癌】
不知你的T是使用3周方案還是每周方案,出現4度骨髓抑制可能與之前的放療有關聯,在下一次化療時需要調整(減少)葯物劑量。
(馬樹東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3、化療葯物出現4度骨髓抑制算葯物正常副反應,還是算嚴重不良反應事件
當然是葯物臨床試驗,試驗的目的是觀察某種化療葯物的療效,方案是3種化療葯物組成的,對照組是兩種化療葯物,對於4度骨髓抑制肯定會影響到受試者的生命,會延長住院時間及增加住院費用。關鍵問題化療葯物在化療期間出現骨髓移植是化療葯物常見的毒副反應,是臨床試驗需要觀察的項目之一,如果4度骨髓抑制出現例數太多,怎麼辦。 查看更多答案>>
4、化療中的重度骨髓抑制怎麼辦?
骨髓抑制是化療的並發症,重度抑制需要治療,可以採用升白、升血小板葯物,必要時可以輸血,同時加強護理,保護行隔離,預防感染。下次化療要注意了,建議更改方案,將卡鉑改為順鉑。
5、潛在並發症 感染 與化療引起的四度骨髓抑制有關的護理目標怎麼提
如果有四度骨髓抑制建議在醫院觀察如果有條件可以住層流床,預防感染。如果沒有建議消毒,如果已有感染需要進行敏感抗生素治療,同時提高免疫力。
6、胰腺癌三度骨髓抑制,後續化療能繼續嗎?需要注意什麼?
這是化療的副作用,反應很大,不建議強制性化療的,胰腺癌化療是胰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多數情況下作為輔助手術治療手段使用,因此胰腺癌化療副作用很大,並且對對患者造成多方面的影響,增加病人的疼痛。
胰腺癌化療的副作用表現在:病人身體衰弱、免疫功能下降、食慾下降、飲食量減少、惡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等。另外骨髓造血系統功能障礙、白血球下降、血小板減少等,這是最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嚴重者會引起脫水,致使營養"入不敷出",出現疲乏無力、精神萎靡不振等。
這些主要原因就是化療葯物對人體侵害所造成,可通過提高免疫力達到緩解的目的。平時飲食要注意給予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饅頭、發糕、雞蛋、瘦肉、雞肉(去骨)、魚(去刺)、黃瓜、西紅柿、油菜、菠菜、豆製品等,加強營養支持。
7、我有一朋友40歲左右,患有降結腸
溫馨提示:回復只是給您提供參考意見!下面內容有的中葯方請慎用!用之前請咨詢中醫大夫!
友情提示:對於我給提供的網址里,有廣告宣傳的產品、以及治療方法,請謹慎對待,以防上當受騙!
結腸腺癌:
什麼是結腸癌結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以 40~50 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病因尚未十分明確,但有些疾病如家族性息肉病,已被公認為癌前期病變;結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以及結腸血吸蟲病肉牙腫,與結腸癌的發生有較密切的關系。
結腸癌(包括直腸癌)是大腸的腺癌,為腸道內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病因尚未明確,但本病的發生與多脂肪少纖維的飲食有關,腺瘤狀息肉、結腸血吸蟲、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結腸腺癌細菌性痢疾、阿米巴腸病等亦與本病發生密切相關。約 40% 的結腸癌分布於直腸及直腸乙狀結腸曲,其餘分布於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及肝、脾曲等處。結腸癌主要為腺癌,其餘為粘液腺癌及未分化癌,大體形態可呈息肉狀、潰瘍型等。
結腸癌可沿腸壁環行發展,結腸腺癌沿腸管縱徑上下蔓延或向腸壁深層浸潤,除可經淋巴管、血流轉移和局部侵犯外,可向腹腔內種植或沿縫線、切口面擴散。多見於中年以上男性,由腺瘤息肉癌變者,發病年齡較輕。
結腸癌症狀
結腸癌早期症狀、結腸癌晚期症狀。結腸癌起病隱匿,早期僅見糞便隱血陽性,逐步為血便、痢疾樣膿血便,里急後重,有時呈 頑固性便秘,大便形狀變細,或糊狀大便,或腹瀉與便秘交替,這些改變成為結腸癌的突出表現。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常有糜爛、壞死和繼發性感染,如發生在右側則會產生右腹部鈍 痛,有時出現餐後腹痛。
左側結腸癌常並發腸梗阻,時有腹部絞痛,伴有腹脹、腸鳴音亢進等。腹部腫塊多見於右腹部,是右側結腸癌的表現之一,提示已到中晚期,腫塊表面可有結節感 ,一般可以推動,但到腫瘤晚期時則固定,合並感染時可有壓痛。結腸癌的患者可出現進行性貧血,低熱,進行性消瘦,惡液質,肝腫大、浮腫、結腸腺癌黃疸和腹水等。
腸癌的葯物治療(1)化學葯物治療 手術後的病人化療一般一年~一年半內可使用2~3個療程,常用葯物主要是5-氟脲嘧啶(5-FU),也可聯合應用絲裂黴素、環磷醯胺等,5-FU每個療程總量可用7~10克。可口服或靜脈給葯,最好加入葡萄糖液中滴注.
每次250毫克,每日或隔日一次。結腸腺癌如果反應較大如惡心、食慾減退、無力、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下降等,可減少每次用量,或加大間隔期。骨髓抑制明顯時可及時停葯。口服法胃腸道反應比靜脈給葯大,但骨髓抑制反應輕。用葯期間必須注意支持治療,並用減少副作用的葯物。癌腫未能切除的病人行化療,有一定減輕症狀控制腫瘤生長的作用,但效果較差,維持時間短,如病人一般情況差時,副作用顯著,反而加重病情,不宜應用。
免疫治療 可以提高病人抗腫瘤的能力,近年來發展很快,諸如干擾素、白細胞介素、轉移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等,結腸腺癌已逐漸廣泛應用,不但可以提高病人的免疫能力、而且可以配合化療的進行。
中葯治療 可改善症狀,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延緩病人的生存期,與放化療同用時還可減少放療、結腸腺癌化療的副作用。
降結腸腺癌的治療方法:
首選手術切除,術後化療、中醫中葯、免疫治療,效果不錯。降結腸高分化腺癌中高分化說明惡性度相對較低,將來愈後會比較好,治療首選是左半結腸切除術,如果切除干凈的話手術後生存時間會很長,手術後有可能出現腸梗阻維生素缺乏等,但不是一定出現。
(一)手術治療
1.術前准備 除常規的術前准備外,結腸手術必須要做好腸道准備包括①清潔腸道:手術前二天進少渣或無渣飲食;術前1~2天服緩瀉劑,若有便秘或不全腸梗阻者酌情提前幾天用葯;清潔灌腸,根據有無排便困難可於術前一日或數日進行。②腸道消毒:殺滅腸道內致病菌,尤其是常見的厭氧菌如脆弱擬桿菌等,以及革蘭氏陰性需氧桿菌。其葯物前者主要是應用甲硝唑(滅滴靈),後者可用磺胺類葯物,新黴素、紅黴素、卡那黴素等。腸道准備充分,可減少術中污染,減少感染有利癒合。
目前國內外一些醫院有採取全腸道灌洗方法作腸道准備,方法是由胃管滴注或口服特殊配製的灌洗液(含一定濃度的電解質及腸道消毒劑,保持一定的滲壓),用量4~8升,蹲坐於排便裝置上。可同時達腸道清潔和消毒的目的。
2.手術方法
右半結腸切除術 適用於盲腸、升結腸及結腸肝曲部的癌腫。切除范圍:回腸末端15~20公分、盲腸、升結腸及橫結腸的右半,連同所屬系膜及淋巴結。肝曲的癌腫尚需切除橫結腸大部及胃網膜右動脈組的淋巴結。切除後作回、結腸端端吻合或端側吻合(縫閉結腸斷端)。
右半結腸癌切除術保留結腸中動脈 右半結腸癌切除術切除結腸中動脈
伴有腸梗阻病人的手術原則 術前作腸道准備後如腸內容物明顯減少,病人情況允許,可作一期切除吻合,但術中要採取保護措施,盡量減少污染。如腸道充盈,病人情況差,可先作腫瘤近側的結腸造口術,待病人情況好轉後再行二期根治性切除術。
不能作根治術的手術原則 腫瘤局部侵潤廣泛,或與周圍組織、臟器固定不能切除時,若腸管已梗阻或不久可能梗阻,可用腫瘤遠側與近側的短路手術,也可作結腸造口術。如果有遠處臟器轉移而局部腫瘤尚允許切除時,可用局部姑息切除,以解除梗阻、慢性失血、感染中毒等症狀。
(二)葯物治療
1.化學葯物治療 手術後的病人化療一般一年~一年半內可使用2~3個療程,常用葯物主要是5-氟脲嘧啶(5-FU),也可聯合應用絲裂黴素、環磷醯胺等,5-FU每個療程總量可用7~10克。可口服或靜脈給葯,最好加入葡萄糖液中滴注,每次250毫克,每日或隔日一次。如果反應較大如惡心、食慾減退、無力、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下降等,可減少每次用量,或加大間隔期。骨髓抑制明顯時可及時停葯。口服法胃腸道反應比靜脈給葯大,但骨髓抑制反應輕。
用葯期間必須注意支持治療,並用減少副作用的葯物。
癌腫未能切除的病人行化療,有一定減輕症狀控制腫瘤生長的作用,但效果較差,維持時間短,如病人一般情況差時,副作用顯著,反而加重病情,不宜應用。
3.中葯治療 可改善症狀,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放療、化療的副作用,有的中葯有直接的抗癌作用,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山慈姑、龍葵等。用葯時可辨證、辨病兼顧,加入清熱解毒、活血攻堅、滋陰養血、除痰散結、調補脾胃等方面的葯物。
中醫食療
(1)菱粥:帶殼菱角20個,蜂蜜1匙,糯米適量。①將菱角洗凈搗碎,放瓦罐內加水先煮成半 糊狀。②再放入適量糯米煮粥,粥熟時加蜂蜜調味服食。經常服食,具有益胃潤腸作用。
(2)藕汁郁李仁蛋:郁李仁8克,雞蛋1隻,藕汁適量。將郁李仁與藕汁調勻,裝入雞蛋內, 濕紙封口,蒸熟即可。每日2次,每次1劑,具有活血止血,涼血,大便有出血者可選用。
(3)瞿麥根湯:鮮瞿麥根60克或干根30克。先用米泔水洗凈,加水適量煎成湯。每日1劑,具 有清熱利濕作用。
(4)茯苓蛋殼散:茯苓30克,雞蛋殼9克。將茯苓和雞蛋殼熔干研成末即成。每日2次,每次1 劑,用開水送下,此葯膳具有蔬肝理氣,腹痛、腹脹明顯者可選用,另外還可選用萊服粥。
(5)桑椹豬肉湯:桑椹50克,大棗10枚,豬瘦肉適
結腸腺癌術後飲食
一、 飲食治療 結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水分和貯存食物的殘渣,形成糞便,結腸粘膜的腺體能分泌濃稠的粘液,這種粘液呈鹼性,可中和糞便的發酵產物。當結腸患有癌腫時,生理功能受到了破壞,排便功能以及全身情況都受到了影響,如腹瀉、排便困難、全身消瘦等症狀。如果飲食中仍不注意,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促癌食品,便會加重結腸癌的進展,使全身衰竭。結腸癌患者,一定要注意日常飲食。 研究證明,高脂肪膳食會促進腸道腫瘤的發生,尤其是多不飽和脂肪酸,雖能降低血脂,但有促癌發生的作用。膽固醇本身並不致癌,但與膽石酸同時反應,有促癌作用,說明膽石酸是促癌因素。因此,結腸癌的病人,不要吃過多脂肪,脂肪總量占總熱能30%以下,動、植物油比例要適當。
也就是說,在一天的膳食中,包括食物本身的油脂量,加上烹調中用油,每日脂肪要在50克以下。有的朋友懼怕冠心病,控制動物脂肪很嚴格,經常以植物油為主,甚至不吃動物油,這樣會造成體內過氧化物過多。因為植物油中碳鏈不穩定、易氧化,如果適當的吃些動物脂肪,就會使碳鏈穩定,不易氧化,並減少體內自由基的形成,所以一定要科學飲食,講究油脂的合理配比,建議飽和脂肪酸與多不飽和脂肪酸及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比為1:1:1。 膳食中應注意多吃些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白菜、蘿卜等綠葉蔬菜,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可刺激腸蠕動,增加排便次數,從糞便當中帶走致癌及有毒物質。如果結腸癌向腸腔凸起,腸腔變窄時,就要控制膳食纖維的攝入,因為攝入過多的膳食纖維會造成腸梗阻。
此時應給予易消化、細軟的半流食品,如小米粥、濃藕粉湯,大米湯、粥、玉米面粥、蛋羹、豆腐腦等,這些食品能夠減少對腸道的刺激,較順利的通過腸腔、防止腸梗阻的發生。 結腸癌術後的病人,應同其他胃腸道手術的病人一樣,要遵醫囑給予飲食,飲食要以稀軟開始到體內逐步適應後再增加其它飲食。應注意不要吃過多的油脂,要合理搭配糖、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食物,每天都要有谷類、瘦肉、魚、蛋、乳、各類蔬菜及豆製品,每一種的量不要過多。這樣才能補充體內所需的各種營養。
手術後初期不能正常進食時,應以靜脈補液為主。手術後注意加強護理和飲食營養,促進病人身體恢復。 腸癌早期往往有大便的改變,有時便秘,有時腹瀉,便中帶血,有些病人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所以對早期腸癌病人應重視調理大便,在飲食中攝入含粗纖維較多的食品,如土豆、紅薯、香蕉、嫩葉青菜等等,但加工要細致,避免食物過分粗糙對腫瘤部位的刺激。含纖維素豐富的食品,可以使大便有一事實上容量,既可以預防便秘,又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腹瀉,並能保證每日的規律排便。
晚期腸癌病人由於腫瘤惡性生長侵入腸道內造成腸道狹窄,不同程度的阻塞排便,並減少對食物的容納。這時應注意給予病人營養豐富,少粗纖維的食物,如蛋類、瘦肉、豆製品和細糧,嫩葉蔬菜等等;並囑病人多喝蜂蜜水和吃香蕉、鴨梨等等,其中以蜂蜜通便效果最佳。 腸癌病人禁忌辛辣食物,辣椒、胡椒等食物對肛門有刺激作用,一定不能吃。
二、 一日食譜舉例(術後恢復期) 早餐:小米粥(小米50克),玉米面發糕(玉米面50克),拌圓白菜(圓白菜50克)。 加餐:蘋果1個(蘋果200克)。 午餐:包子(雞蛋50克,白菜100克,芹菜100克,麵粉100克),湯(西紅柿50克,黃瓜50克,澱粉10克)。 加餐:沖藕粉1小碗(藕粉30克,白糖10克),蔬菜餅干2片(麵粉20克)。 晚餐:大米粥50克(大米50克),饅頭(麵粉50克),拌豆腐(北豆腐100克),蒸蒜拌茄泥(茄子100克)。 加餐:甜牛奶(鮮牛奶250克、白糖5克),蛋糕50克。 全日烹調用油10克,鹽6克。 放化療期間特別要注意營養均衡
這是結腸癌術後化療前應該吃什麼?
預防腸癌飲食建議
1.少吃或不吃富含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食物,包括:豬油、牛油、肥肉、動物內臟、魚子等。
2.植物油限制於每人每日20-30克左右(約合2-3湯匙)。
3.不吃或少吃油炸食品。
4.適量食用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欖油、金槍魚等。
5.每日補充膳食纖維素35克以上。
6.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素的食物:魔芋、大豆及其製品、新鮮蔬菜和水果、藻類等。
7.用部分粗糧替代細糧。
8.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補充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
9.適量食用核桃、花生、奶製品、海產品等,以補充維生素e。
10.注意攝取麥芽、魚類、蘑菇等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物。
預防大腸癌三注意
(1)改進飲食習慣。合理安排每日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等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纖維的食物,適當增加主食中粗糧、雜糧的比例,不宜過細過精。改變以肉類及高蛋白食物為主食的習慣。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別是要控制動物性脂肪的攝入。故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所產生的致癌物質多,作用於大腸時間長,必然導致大腸癌的發生率增加。
(2)積極防治腸道疾病,積極鍛煉身體。預防各種息肉、慢性腸炎(包括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慢性痢疾等,對於腸道息肉更應及早處理。大腸息肉分為五大類,即腺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腫瘤性息肉,是一種大腸癌癌前病變,所以當發現大腸內有腺瘤時,就應進行治療,摘除腺瘤並進行病理學檢查,希望有良性腺瘤階段予以摘除,以防大腸癌。如果不予以早期治療,絕大多數會變成大腸癌,預後是不良的。另外,應積極治療習慣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暢。
(3)定期檢查。對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如40歲以上男性,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患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慢性血吸蟲病患者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應定期檢查,警惕大腸癌的警號及早期症狀,如大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交替,大便帶血或黑便,大便形狀變扁變細等。
8、重度骨髓抑制多久能恢復?
放化療期間很容易造成骨髓抑制,引起血象下降,白細胞降低等情況。因粒細胞平均生存時間最短,約為6-8小時,因此骨髓抑制常最先表現為白細胞下降。血小板平均生存時間約為5-7天,其下降出現較晚較輕;而紅細胞平均生存時間為120天,受化療影響較小,下降通常不明顯。
多數化療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見於化療後1-3周,約持續2-4周逐漸恢復,並以白細胞下降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少數葯如健擇、卡鉑、絲裂黴素等則以血小板下降為主。所以在化療後可檢測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數量來判斷是否發生了骨髓抑制。
為有效預防骨髓再生不良,中醫最重視以臟補臟,因此在化療期間也可適量增加動物骨髓,如牛、樣、豬的骨髓燉燙,或用雞血、鴨血、鵝血、豬血製作的飲食。同時也可多吃一些五黑食品,如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棗等。中醫認為「黑可入腎」,五黑食品可以補腎填髓,有助於血象的提高的。
9、骨髓抑制後退燒葯物選擇
骨髓抑制後引起的發熱,考慮是感染性發熱可以性大,一般認為,對於粒細胞減少伴有發熱的患者,均使用抗生素;對於4度骨髓抑制的患者,無論有無發熱,均必須預防性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