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移植的排異反應
骨髓移植是白血病唯一康復的辦法!白血病骨髓移植的條件: 常規的骨髓移植前,只需HLA-A、B、DR(人類白細胞抗原)相同即可。由於HLA-AB的多樣性最明顯,一般對志願者先做HLA-AB分型,待檢索後供、受者HLA-AB相配後,再對供者作HLA-DR分型檢測,看是否相配。如果供、受者的HLA完全相配,同時供者健康檢查合格,就可以著手准備移植手術。先用化學葯物和放射治療,摧毀患者身上的癌細胞,這時患者的正常造血細胞也被殺死,人體的免疫力下降,易發生感染,必須在無菌病房(層流室)中接受移植。 植入方法如同輸血,植入的造血細胞在人體繁殖,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統,病人逐漸恢復健康。骨髓移植對白血病的有效治癒率可達到75-80%。 移植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排異反應。因為,免疫系統對外來異物能分辨出「異己」,並對它進行攻擊,將它排擠除去,這個過程就稱之為「排斥反應」。如供、受者是親屬關系,排斥反應會弱些,如是非親屬關系,則反應會重一些。另一種排異反應是移植物抗宿主反應(簡稱GVHD)。即供者組織中的免疫細胞對受者(宿主)的作用,宿主組織抗原對供者免疫細胞來說也是異己物質,逐漸生長起來的供者免疫細胞對受者的「攻擊」越來越重,並可產生「移植物抗宿主反應」。GVHD的症狀包括:發熱、皮膚潮紅、皮疹、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全血細胞減少、肝炎、嚴重腹瀉、骨髓硬質和感染,嚴重時可並發致死性反應。在雙胞胎中,GVHD發生率為1-5%,親屬中為36%,非血緣關系為50-70%。不過GVHD雖對患者有危險,但它具有抗白血病作用,減少移植後白血病的復發。在治療中,可採取適當的免疫抑制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 骨髓移植成敗的關鍵之一是HLA(人類白細胞抗原)配型問題,如果骨髓供者與患者(受者)的HLA不同,便會發生嚴重的排斥反應,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2、白血病骨髓移植後排斥
這就是化療的反應唄,嚴重傷害了粘膜後的反應!
3、白血病骨髓移植後出現排斥反應危險嗎
你好,白血病骨髓移植後出現排斥現象為不良現象,表明移植細胞與自身免疫系統產生對抗,影響移植效果,如不能消除排斥反應,則有骨髓移植失敗的可能。
4、骨髓移植為什麼會發生免疫排斥
異體骨髓或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因病患年齡、移植物來源及配對吻合度、移植前治療及急性移植物對抗宿主反應的預防葯物不同,在移植三個月內,受贈者會有不同機率發生急性移植物對抗宿主反應(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acute GVHD)。發生的時間除上述的時間內,也和移植後免疫抑制葯的劑量遞減或是否輸捐贈者淋巴球有關。
而急性移植物對宿主反應乃因捐贈者的T細胞(移植物)攻擊移植病患(宿主)產生的反應,主要影響皮膚、腸胃道及肝臟,在皮膚會造成病患不等程度及面積的紅疹,甚至出現水?;在腸胃道則會造成不等嚴重程度的腹瀉,除了腹瀉量及次數不一外,可能有嚴重腹痛及便血情形;而在肝臟,除一部分肝功能指數異常,可進一步造成黃疸,臨床上會依這三個部位進行嚴重度的分級(共4級),並依此作出一整體嚴重度的判定(共4期),而嚴重度的差異,則直接影響病患的預後,及臨床醫師使用免疫抑制葯的強度及種類。對第三、四期急性GVHD,其危險度極高,除使用許多甚至多種的免疫抑制劑外,須給予適當的感染預防、水分、電解質及營養的補充,須密切觀察後續感染的並發情形,及後續慢性GVHD發生情形。
文中提及腹瀉相關情形為急性GVHD常見情形,臨床醫師會依上述部分症狀控制情形進行免疫抑制葯的調整,而腸胃道症狀從最嚴重的持續腹痛、便血、大量腹瀉,到較緩解時的間斷腹瀉、腹痛,糞便顏色由紅轉綠轉黃均可作為臨床的判斷,惟病患須與臨床醫師密切配合,包括調整飲食、GVHD相關症狀紀錄、免疫抑制葯的規則服葯及自我監測感染等情形。
對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患而言,急性GVHD雖有致命危險,但仍可藉由葯物有效控制,對部分罹患血液惡性腫瘤患者,尚有減少復發的情形。
5、骨髓移植後急性排異和慢性排異有什麼區別,
1、急性排斥是同種移植中較常見的一種排斥反應,多發生在術後數天至數月內,其機制主要為細胞免疫,即受者被致敏產生的大量細胞毒素T細胞直接殺傷靶細胞,其病理特點是炎症浸潤、動脈血管內膜炎、內皮細胞空泡變性、血管壁纖維素樣壞死。
2、慢性排斥一般發生在術後數月至1年後發生,過程緩慢、最終導致移植物功能喪失,其機制一般不清楚。
一般情況下,急性排斥反應原因復雜,但臨床症狀明顯,如果不及時進行免疫抑制,預後差,有可能整個移植功虧一簣。
以上僅供參考。
6、白血病骨髓移植後出現排斥反應危險嗎?
樓下幾位,我實在忍不住了,你們誤導到火星去了!移植後沒那麼快排異,但是有人甚至在倉里就急排,但是重要的是控制,移植後能控制的排異是好事,反而很多半年一年都不排有一部分人復發了,所以能控制的排異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