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海迪得了什麼病?
高位截癱. 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病導致高位截癱。高位截癱,是指橫貫性病變發生在脊髓較高水平位上。醫學上一般將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橫貫性病變引起的截癱稱為高位截癱,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損傷所引起的截癱稱為下半身截癱。高位截癱一般都會出現四肢癱瘓,預後多不良,其它方面跟下肢截癱相同,脊柱椎骨或附件骨折,移位的椎體或突入椎管的骨片,可能性壓迫脊髓或馬尾,使之發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受傷脊髓橫斷平面以下,肢體的感覺運動、反射完全消失,膀胱、肛門括約肌功能完全喪失的,稱完全性截癱。頸段脊髓損傷後,雙上肢有神經功能障礙者,為四肢癱。
2、張海迪典型事例 身殘志堅的名言
張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濟南出生。5歲因患脊髓病導致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她 張海迪最新照片
無法上學,便在家中自學完成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了老師。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以及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2002年,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問世。《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並連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其一是「八十年代新雷鋒」,其二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文學創作和翻譯。 張海迪呼籲允許殘疾人學開車
2008年11月13日,中國殘聯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張海迪為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1] 2010年03月31日,人民網消息稱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已報名學車,有望成為國內首批拿到駕照的雙下肢殘疾人[2]。
編輯本段人物事跡
成長經歷
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病導致高位截癱。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她以頑強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出版了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張海迪成為道德楷模。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主要事跡
1.1970年,她15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農村生活。在農村,她處處為別人著想,為人民做事。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扣子、補衣服。她發現村裡缺醫少葯,就決心學習醫療常識和技術,用零花錢買醫學書、體溫表、聽診器和常用葯物。她先後讀完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醫學書籍。學針灸時,為了體驗針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復練習扎針。短短的幾年,她居然成了當地的一個年輕的「名醫」,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只要有人求醫,她就熱情接待。重病號不能行動,她就坐著輪椅,登門給病人扎針、送葯。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爺,因患腦血栓後遺症,6年不能說話,並癱瘓了3年,一直沒治好。張海迪一面在精神張海迪各類活動圖片(8張)上鼓勵耿大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閱大量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後來,耿大爺終於能說話了,也能走路了。 2.張海迪身患高位截癱,而她在病床上,用鏡子反射來看書,最後張海迪以驚人的毅力學會了4國語言,並成功的翻譯了16本海外著作。 3.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宣傳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的故事。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1983 年 5 月,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同志學習的決定》,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為張海迪題詞,表彰她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鄧小平的親筆題詞是:「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4.1991 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症手術後,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 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 張海迪
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詢本身當做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5.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裡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余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6.張海迪曾三次應邀出訪過日本、韓國,舉辦演講音樂會,她的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也鼓舞著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 年,她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 1997 年被日本 NHK 電視台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7.張海迪曾當選共青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並長期擔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團委員,山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等職務。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疾人的傑出代表。 8.2008年11月13日,張海迪當選新一屆中國殘聯主席。
快樂是很難的,我們常常為了短暫的快樂,愁苦經年,張海迪更難。張海迪看上去很快樂,哪怕是在 張海迪演講
最痛的時候,她也能做出一副燦爛的笑臉。但張海迪說,她從來沒有一件讓她真正快樂的事。 張海迪現在的身份是作家,但寫作是痛苦的,她得了大面積的褥瘡,骨頭都露出來了,但她還在寫。她又做過幾次手術,手術是痛苦的,她的鼻癌是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實施手術的,她清晰地感覺到刀把自己的鼻腔打開,針從自己皮膚穿過。第一次聽說自己得了癌症,她甚至感到欣喜--終於可以解脫了。張海迪說:我最大的快樂是死亡。但是,她卻活了下來。 她寫小說,畫油畫,跳芭蕾,拍電視,唱歌,讀碩士……甚至,她很喜歡香水,她活得有滋有味。主持人朱軍問她,你這樣坐著是不是很難受,她說,是的,非常難受,可我已經這樣坐了40年了。作為政協委員,她的提案是在高校推行無障礙設施。"我很痛苦,但我一樣可以讓別人快樂",張海迪說這話的時候,詩意從她身邊彌漫開來。 "20年過去了,現在回想起來,面對媒體我始終非常平靜,當你突然面對那麼多的閃光燈、笑聲、掌聲,調整自己最重要,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我的心始終像一泓碧水,那麼藍,那麼深。" "還有一個脆弱的海迪。像我這樣一個殘疾女性,身上被弄臟後又無能為力的那種懊惱是你們根本無法想像的。有時我甚至想,沒有我多好。有時出差住在高樓,我就去那裡往下看一看,我常想,假如我真的這么掉下去了,就什麼都結束了,再也不用承受什麼痛苦了,我甚至盼望可以安樂死。" "回過頭來想,我的確是個非常頑強的海迪,殘疾對於人類來說是個大痛苦,但總是需要有人來咀嚼,我感謝生活給了我一支能說話的筆,它讓我去傾訴了,去抗爭,我不僅活著,而且在寫作中放飛了心靈。" "今天坐在這面窗前,看著眼前這一大片青草地,我希望能夠像你們一樣,用雙腳一步一步地感受大地的溫馨、親切,找回我以前曾經擁有過的走路的感覺……" 5歲的 時候,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但她身殘志堅,勤奮學習,熱心助人,被譽為" 當代保爾"。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表彰大會,授予被譽為"80年代新雷鋒"的張海迪同志"優秀共青團員"稱號。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0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從我們認識張海迪開始,轉眼間20年過去了。現在20歲以下的人,很少有人還記得張海迪。現代醫學延續了張海迪的生命,但是,靠一次次手術延續的生命,究竟會有多少光澤呢?20年前,張海迪扼緊命運咽喉的時候,還是血氣方剛的青年,20年過去了,她是不是還在敲命運的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張海迪的內心世界。
關於名聲
20年前,張海迪擁有了顯赫的名聲。這樣的名聲對於一個演員,一個明星來講,是求之不得的。可惜 張海迪用閱讀點亮人生
張海迪不是,張海迪擁有堅強的意志和脆弱的靈魂。 她現在是作家,可是她說:"這些年我非常清楚,我文學之外的名聲要大 於文學創作的本身……"。她還說,"我從來不去在意那些事情,我只在意文學創作的本身。我怎麼樣能夠把我的作品寫的更好……"但是,誰都看得出,她在意的。她總覺得自己的作品不夠好,總覺得自己的書暢銷,是因為自己的名聲而不是因為自己的作品,所以,她一直在不停地壓榨自己。但是,作為一名殘疾人,她能夠接觸到的社會實在是太有限了,於是,她只好拚命地向自己內心去挖掘,去幻想,在這樣的壓榨和無奈中,張海迪越發痛苦。身體上的痛苦別人看得見,她也說的出來,而這種內心的痛苦,張海迪是說不出的,就算說也來,也沒有人會去關心。 張海迪說:「20年過去了,現在回想起來,面對媒體我始終非常平靜,當你突然面對那麼 多的閃光燈、笑聲、掌聲,調整自己最重要,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我的心始終像一泓碧水,那麼藍,那麼深。 我外在的性格讓人感覺很有親和力,大家一見我就叫姐姐、阿姨,其實在我的內心有更深層次的東西,那就是沉靜,這是疾病和讀書給予我的。它讓我覺得什麼是最美,什麼是應該追求的,我一直堅信思想著的女性是最美的,而且知識改變命運,這一點我感受最深刻。 今天回想起那段日子,我心存感激,15萬封來信,雖然不能一一回復,但它始終在我的心裡,我要感謝所有愛我的、關心我的人。我越來越明白,人們為什麼愛海迪,那是因為在她身上有面對疾病和困難的勇氣,這一點也是我今生的自豪,也許別的方面我還做得不夠,但是我相信自己是一個堅強、勇敢的女性,不管什麼時候都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不放棄每一分的努力,回想過去,我沒有白白度過生命的每一程。 我沒有聲音的時候,正是我在事業的長河中艱難跋涉的時候。我周圍也有很多朋友對我說,海迪你為什麼總是拒絕各種采訪,這樣會讓人猜疑的。我想,我應該沒有聲音,首先我是千千萬萬普通的老百姓中的一員,其次我是個作家。這個職業不需要在前台表演,而是要在幕後、在書桌前思考、學習、研究和寫作,作家的生活不是五光十色,何況我還屬於那種寫作很困難的那一類作家。」
關於散步
散步其實很簡單,只需要三樣道具:閑散的心情,怡人的景色以及健康的雙腿。這三樣,張海迪都沒有,但她照樣可 以散步,她有丈夫王佐良。 她們的散步是這樣的:王佐良推著張海迪,這樣,腿就有了。為避開圍觀的人群,散步的地點就選在自己家裡,這樣,閑散的心情也有了。至於怡人的景色,在張海迪的嘴裡。靠在丈夫背上,張海迪不斷的描述自己想到的風景,一棵樹,是柳樹,柳葉是綠的,一片湖,湖水是藍的,一根電線桿,一陣狂風,一場疾雨……景色在張海迪的描述中歷歷在目。 20年的光陰,夫妻倆就是這樣,一個背,一起說,相濡以沫。10多年,王左良沒有外出理過發,他的發型全是張海迪親自做的。20年,張海迪活在詩意里,活在自己單純的世界裡,王左良是那個讀詩的人。 提到自己的丈夫,海迪說:「他是一位非常沉靜的人。回顧自己20年的婚姻生活,我感覺很欣慰。我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取得了成績,我們坦然地面對生活,從不理會各種猜測,我想時間會證明一切,而且我自己也很奇怪,結婚這么多年了,當他前往加拿大學習的時候,遠隔重洋,我們的書信還會和當年一樣,真有意思。我從來不相信沒有愛情的婚姻能生存下去,如果沒有不斷更新的愛情,婚姻的花朵就會枯萎。」
名言: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的一百零一次站起來。
3、張海迪得了什麼病
張海迪,漢族,山東省文登市人,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英國約克大學榮譽博士。1983年3月7日,團中央舉行命名表彰大會,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光榮稱號,並作出向她學習的決定。1960年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知識,並學習針灸,在當地行醫。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結婚。1983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將張海迪樹立為宣傳偶像。張海迪女士得到了兩個贊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張海迪歷任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08年11月當選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2013年9月19日選舉連任中國殘聯第六屆主席團主席。
4、張海迪大姐姐5歲時患重病,從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覺這句話說明了
說明童年即遭遇不幸,但是她還是用自強不息的精神,發奮圖強,成就了今天的偉業。
鼓勵我們要多學習她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敢於面對困難,勇往直前,直至成功。
5、張海迪的這個故事怎麼縮寫?
張海迪(zhāng hǎi dí),女,1955年9月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創作室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張海迪 5 歲時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 15 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的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經在日本、韓國出版。
6、張海迪,桑蘭,霍金,邰麗華,胡一舟……
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15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的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她很堅強!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張海迪學習非常刻苦,曾經自己翻譯過一本10萬多字的外語小說。
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美麗的英語》《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經在日本、韓國出版。
2008年11月13日,中國殘聯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為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桑蘭憑借自己頑強、樂觀、堅強、勇敢的心態,用她自己的行動和事跡感染著整個世界!她是最富奧運精神的女性榜樣!桑蘭曾在中國體操隊享有"跳馬冠軍"的美譽,並獲得過多項榮譽,但她卻意外的在98年的體操練習中失手,於幾秒間由矯健身手變成了癱瘓,然而堅強的她沒有選擇沮喪,而是坦然地接受了命運的挑戰,始終堅持以自己的方式實現著自己的奧運夢想。
史蒂芬·霍金 1963年被診斷患了「盧伽雷病」(運動神經元疾病),不久就完全癱瘓,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1985年,霍金又因患肺炎進行了穿氣管手術,此後,他完全不能說話,只能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他人進行交談,而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頁的機器。在這種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霍金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提出了著名的「黑洞理論」。1974年他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1979年任劍橋大學盧卡遜講座教授———這是牛頓曾經擔任過的職位。
霍金是隨著他的名著《時間簡史》走近中國讀者的。這本「關於宇宙本性最前沿認識」的科普巨著被翻譯成了40種文字,銷售2500萬冊,把理論物理科學遷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不久前,他的新著《果殼中的宇宙》問世並獲得了「安萬特科學圖書獎」。
邰麗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舞蹈演員,中國特殊藝術協會副主席。這位兩耳失聰的女孩,用生命演繹的舞蹈感動了國人。
家住湖北宜昌的邰麗華,小時因高燒注射鏈黴素而失去了聽力,從此進入了一個無聲的世界。律動課上,老師踏響木地板的震動,啟蒙了她對音樂的痴迷,而被她稱作「看得到的音樂」的舞蹈也從此成為她生命的亮色——她賴以表達內心世界的語言。... >>
舟舟—愚人節出生的孩子。 1978年4月1日,舟舟出生在中國的武漢,這一天正是愚人節。 舟舟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醫生告之,因患有第21對染色體綜合症,這是個先天愚型兒。正常人的智商最低70,舟舟只有30,屬於重度弱智,也就是說終其一生,智力只相當於四五歲的孩子。 愛,使舟舟的父母決定:自己背負十字架,讓孩子活下去。 截止到目前,僅幾年的時間,舟舟的重要演出就有幾十場。甚至還出現過兩地邀請時間沖突,無法取捨的情況。? 除了在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武漢、深圳等地演出外,2000年5月,國際特奧會邀來好萊塢大牌名星阿諾德施瓦辛格為中國特奧助陣。 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特奧世紀 行活動」的慈 ...
7、張海迪珍惜生命的故事
張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濟南出生。小時候因患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
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莘縣,給孩子當起了老師。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以及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
(7)張海迪5歲時因患骨髓病擴展資料:
張海迪獲獎狀況
1983年3月7日,團中央舉行命名表彰大會並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光榮稱號,並作出向她學習的決定。
1994 年全國首屆奮發文明進步獎長篇小說一等獎。
1997 年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1998 年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和「山東省十佳文藝工作者」稱號。
2012年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獲「亞太殘疾人權利領袖獎」。
8、張海迪的故事
張海迪(1955年9月16日-),生於濟南,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1960年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1970年又隨父母下放至山東聊城莘縣,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學習,並學習針灸,在當地行醫。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結婚。1983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將張海迪樹立為宣傳偶像。張海迪得到了兩個贊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張海迪歷任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08年11月當選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病導致高位截癱。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成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張海迪》 陳玉先 繪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她以頑強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出版了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張海迪成為道德楷模。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1970年,她15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農村生活。在農村,她處處為別人著想,為人民做事。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扣子、補衣服。她發現村裡缺醫少葯,就決心學習醫療常識和技術,用零花錢買醫學書、體溫表、聽診器和常用葯物。她先後讀完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醫學書籍。學針灸時,為了體驗針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復練習扎針。短短的幾年,她居然成了當地的一個年輕的「名醫」,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只要有人求醫,她就熱情接待。重病號不能行動,她就坐著輪椅,登門給病人扎針、送葯。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爺,因患腦血栓後遺症,6年不能說話,並癱瘓了3年,一直沒治好。張海迪一面在精神
張海迪各類活動圖片(8張)上鼓勵耿大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閱大量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後來,耿大爺終於能說話了,也能走路了。 2.張海迪身患高位截癱,而她在病床上,用鏡子反射來看書,最後張海迪以驚人的毅力學會了4國語言,並成功的翻譯了16本海外著作。 3.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宣傳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的故事。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1983 年 5 月,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同志學習的決定》,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為張海迪題詞,表彰她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鄧小平的親筆題詞是:「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4.1991 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症手術後,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 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 張海迪
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詢本身當做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5.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裡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余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6.張海迪曾三次應邀出訪過日本、韓國,舉辦演講音樂會,她的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也鼓舞著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 年,她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997 年被日本 NHK 電視台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7.張海迪曾當選共青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並長期擔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團委員,山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等職務。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疾人的傑出代表。 8.2008年11月13日,張海迪當選新一屆中國殘聯主席。
榮譽稱號
張海迪先後被授於各種榮譽稱號: 張海迪
1981 年獲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 1982 年獲聊城地區「模範共青團員」稱號; 1982 年獲聊城地區「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3 年共青團山東省委授予「模範共青團員」稱號; 1983 年山東省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 1983 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稱號; 1983 年山東省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3 年全國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9 年中宣部授予「優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稱號; 1990 年山東團省委授予「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1991 年中國殘聯授予「自強模範」稱號; 張海迪
1992 年濟南市政府記大功一次; 1993 年全國婦聯授予「巾幗建功標兵」稱號,並再次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95 年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模範黨員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7 年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十佳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7 年被日本 NHK 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2000 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2001 年被新華社《環球》雜志評為「環球二十位最具影響力的世紀女性」。 2010年4月28日,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正式公布的首屆「中國心靈富豪榜」中,入選「心靈富豪風雲榜」十大人物。 2011年4月2日,e活網最佳顧問獎
獲獎狀況
1983年3月7日,團中央舉行命名表彰大會並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光榮稱號,並作出向她學習的決定。 1992 年中國作協莊重文學獎; 1994 年全國首屆奮發文明進步獎長篇小說一等獎;
1997 年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1998 年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和「山東省十佳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8 年全國第二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和個人特別獎; 1999 年全國第三屆優秀婦女讀物獎; 1999 年全國第四屆外國文學作品優秀圖書獎; 2002 年10月長篇小說《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了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 2002 年 12 月《絕頂》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 2003 年 10 月《絕頂》獲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 2003 年 12 月《絕頂》獲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 2003 年 12 月《絕頂》獲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 2003 年 12 月《絕頂》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
編輯本段人物報道
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9、張海迪事跡適合什麼話題的作文,概括成倆字多一點
頑強或堅強
有一個人,身殘志堅,用她頑強生命演繹出美好的人生,為我們樹立了學習她英雄模範的典型;有一個人,她是我們精神恆星,是我們心中不滅的蠟燭,不變的強人,她就是被稱為「中國保爾」的張海迪。
如果我們因作業多而感到不幸,因身體殘疾而感到生命失去了光彩,那麼她,張海迪就是不幸中的不幸。1955年出生在濟南的她,5歲因患脊髓病兒高位截癱,我們都會認為她繼續墮落下去,但她沒有,而是在一片黑暗中打造出一片光彩。
她無法上學,便在家中自學。完成了中學課程。15歲,她跟隨父母下放到聊城的農村,給孩子當家教。於此同時,還自己研究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她為了生計還做過無線電修理工。她雖然沒有機會雙腳踏入學校,但卻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並且靠著自己不懈努力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還寫出讓人心動的《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著名書籍,她懷著「活著就要做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就連鄧小平也親自提筆: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她就是我們眼中的「弱女子」張海迪。張海迪是擁有脆弱的心靈,但她用堅強的意志,譜寫了炫麗的人生。她在《生命的追問》中這樣寫道:「活著就要創造,就要探索,即使肢體已經殘疾,思想的火花也決不停止迸發。這就是眾多詩人和藝術家在他們的作品裡還沒有表現出來的生命的美麗……」她做到了,並得到了我們大家的認證。「當我伏在桌前,麻木的身體卻很快將我拖入疲倦的漩渦……,但我堅持著。」這也是《生命的追問》中的一段話。可見她成功的背後也有來之不易的艱辛,正是這份堅強使她從一個渺小的人變成「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的其中之一。正是她的努力與付出,使美好的夢境變成了難以置信的現實,她說過那麼一句話:「殘疾人的內心世界時很豐富的,越是殘缺,想像空間越大,渴望越多……所有的人無論面對什麼挫折、困難、困惑都不應該放棄希望,都應該勇敢地面對新的生活。」張海迪用事實證明了無論人很人都有追夢和綻放的權利,就看做沒做。是的,她做到了,我們目睹了這一時刻的到來,她是一朵不健全的花,但她用畢生的心血綻放出光彩的人生,在無邊的荊棘中開辟出一條成功的道路……
張海迪在「我的夢-大型音樂舞蹈會」就朗誦過那麼一段話:
在收獲的季節
我聽見生命告訴我要堅強
即使翅膀斷了
心也要飛翔
是啊,即使命運多麼的不公,我們也要繼續生活,並向世界下賭約,要做得多麼傑出,讓小看我們的世界「親自」向我們說聲對不起。她用生命證明了這一點,她就是我家鄉偉大並傑出的名人——張海迪
10、張海迪的故事有哪些???
張海迪,1955年9月16日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導致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她 張海迪最新照片
無法上學,便在家中自學完成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了老師。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2002年,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問世。《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並連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文學創作和翻譯。 張海迪呼籲允許殘疾人學開車
2008年11月13日,中國殘聯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張海迪為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1] 2010年03月31日,人民網消息稱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已報名學車,有望成為國內首批拿到駕照的雙下肢殘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