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活檢檢測什麼啊
骨髓檢查可用於造血系統疾病的診斷,如對白血病的鑒別診斷、各種貧血的鑒別診斷、多發性骨髓瘤和血小板增加或減少性疾病的診斷; 骨髓檢查還可用於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心內膜炎時的骨髓培養有助於提高該病診斷的陽性率,在瘧原蟲和黑熱病原蟲感染時,通過骨髓檢查有助於發現原蟲並明確診斷; 某些惡性腫瘤時,通過骨髓檢查可以確定是否有骨髓轉移,因為骨髓是許多惡性腫瘤轉移的好發部位。在肺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時易發生骨髓轉移,可在骨髓檢查中發現相應的腫瘤細胞。用於骨髓幹細胞培養、染色體核型檢查、骨髓細胞免疫學分型試驗等。
2、什麼叫骨髓象檢查
骨髓象檢查是指綜合分析骨髓細胞增生程度、骨髓細胞計數、粒紅比例等項檢查後,得出的最後的骨髓象報告及結論。
臨床意義
原始細胞比例超過30%,通常被認為是急性白血病的主要診斷標准。如果這些細胞過氧化物酶染色(POX)陽性,則考慮為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包括粒細胞、單核細胞和粒一單核細胞白血病;如果這些原始細胞POX陰性,而糖原染色(PAS)陽性,則考慮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紅白血病或巨核細胞白血病。 粒細胞異常增多,以成熟階段為主,如果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染色(NAP)染色陽性值高的考慮感染引起的類白血病反應(是一種強烈的炎症反應,而不是白血病),而陽性值低的或陰性的被認為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紅細胞系統 增生明顯,多為增生性貧血。其中紅細胞顏色變淺、體積變小的往往提示缺鐵性貧血;而體積增大、早期紅細胞增多的可能是巨幼細胞貧血;紅細胞大小不等且伴有各種異常形態的往往是溶血性貧血。 粒細胞、紅細胞均減少,巨核細胞也減少,而淋巴細胞比例增高 可能是再生障礙性貧血;而單純某一個系統的血細胞減少往往是單純性單個血細胞系統的再生障礙。
3、骨髓檢查
從骨髓片來看,確屬粒細胞減少,減少原因應為粒細胞成熟障礙,理由是「粒系比例偏低,晚幼粒及桿狀核階段細胞比例減低。」也就是說中幼粒以前和分葉核粒細胞較多,呈馬鞍型分布,多見於成熟障礙。
而且巨核細胞也有成熟不良。
建議在口服升白葯同時補充葉酸、維生素B12。
4、骨髓細胞學檢查分葉核指的是什麼
分葉 指的是白細胞不同狀態的細胞核
白細胞分很多種,如有粒細胞,淋巴細胞等,其中粒細胞又分為嗜酸性和嗜鹼性粒細胞兩種,在鏡下它們的細胞核是呈分葉狀態的,且它們分葉的程度也不盡相同,在病理情況下,分葉的變化對指導臨床疾病確診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血液病
說的比較簡單,因為難理解的對你來說也沒有什麼用,百度可以自己找的,簡而言之,正常人的白細胞也是分葉的,不同白細胞分葉的數目不同,通過分葉的改變,可以確診一些血液病,希望可以幫到你
5、骨髓檢查粒:紅=0.77:1全片共見8個巨核細胞是啥意思?
粒紅比值是指在顯微鏡下計數骨髓塗片粒細胞與有核紅細胞的比值。粒紅比例正常值:(3~4):1。你因該是粒細胞減少!
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因很多,根據各種原因作用部位的不同,可歸納為如下3個方面:
1.作用於骨髓(1)骨髓損傷:①葯物:包括細胞毒和非細胞毒葯物;②放射線;③化學物質:如苯、DDT、二硝基苯酚、砷酸、鉍、一氧化氮等;④某些先天性和遺傳性中性粒細胞減少:如Kostmann綜合征、伴先天性白細胞缺乏的網狀發育不全、伴粒細胞生成異常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等;⑤免疫性疾患: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⑥感染:細菌性感染,如傷寒、副傷寒、布魯菌病、粟粒性結核;病毒感染,如肝炎、艾滋病等;⑦血液病:如骨髓轉移瘤、骨髓纖維化、淋巴瘤、白細胞減少的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多發性骨髓瘤、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等。
(2)成熟障礙:①獲得性:如葉酸缺乏、維生素B12缺乏、惡性貧血、嚴重的缺鐵性貧血等;②惡性和其他克隆性疾病: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等。
2.作用於外周血(1)中性粒細胞外循環池轉換至邊緣池(即假性中性粒細胞減少):①遺傳性良性假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②獲得性:如嚴重的細菌感染,惡性營養不良病,瘧疾等。
(2)血管內扣留:如由補體介導的白細胞凝集素所致的肺內扣留、脾功能亢進所致的脾內扣留等。
3.作用於血管外(1)利用增多:如嚴重的細菌、真菌、病毒或立克次體感染、過敏性疾患等。
(2)破壞增多:如脾功能亢進等。
6、為什麼骨髓檢查成熟紅細胞比有核細胞多
M6型(紅白血病):紅細胞系>50%,且有形態學異常,非紅細胞系原粒細胞(或原始+幼稚單核細胞>30%(非紅系細胞);若血片中原粒細胞或原單核細胞>5%,骨髓非紅系細胞中原粒細胞或原始+幼稚單核細胞>20%.巨核細胞減少.
【治療措施】
1.治療原則:總的治療原則是消滅白血病細胞群體和控制白血病細胞的大量增生,解除因白血病細胞浸潤而引起的各種臨床表現.
2.支持治療
(1)注意休息:高熱,嚴重貧血或有明顯出血時,應卧床休息.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食物,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2)感染的防治:嚴重的感染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防治感染甚為重要.病區中應設置「無菌」病室或區域,以便將中性粒細胞計數低或進行化療的人隔離.注意口腔,鼻咽部,肛門周圍皮膚衛生,防止粘膜潰瘍,糜爛,出血,一旦出現要及時地對症處理.食物和食具應先滅菌.口服不吸收的抗生素如慶大毒素,粘菌素和抗黴菌如制黴菌素,萬古黴素等以殺滅或減少腸道的細菌和黴菌.對已存在感染的患者,治療前作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以便選擇有效抗生素治療.一般說來,真菌感染可用制黴菌素,克霉唑,咪康唑等;病毒感染可選擇Ara-c,病毒唑.粒細減少引起感染時可給予白細胞,血漿靜脈輸入以對症治療.
(3)糾正貧血:顯著貧血者可酌情輸注紅細胞或新鮮全血;自身免疫性貧血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丙酸睾丸酮或蛋白同化激素等.
(4)控制出血:對白血病採取化療,使該病得到緩解是糾正出血最有效的方法.但化療緩解前易發生血小板減少而出血,可口服安絡血預防之.有嚴重的出血時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輸全血或血小板.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早粒),易並發DIC,一經確診要迅速用肝素治療,當DIC合並纖維蛋白溶解時,在肝素治療的同時,給予抗纖維蛋白溶解葯(如對羧基苄胺,止血芳酸等).必要時可輸注新鮮血或血漿.
(5)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對白細胞計數很高的病人在進行化療時,可因大量白細胞被破壞,分解,使血尿酸增高,有時引起尿路被尿酸結石所梗阻,所以要特別注意尿量,並查尿沉渣和測定尿酸濃度,在治療上除鼓勵病人多飲水外,要給予嘌呤醇10mg/kg·d,分三次口服,連續5~6天;當血尿酸>59um01/L時需要大量輸液和鹼化尿液.
3.化學治療:化療是治療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可分為緩解誘導和維持治療兩個階段,其間可增加強化治療,鞏固治療和中樞神經預防治療等.緩解誘導是大劑量多種葯物聯用的強烈化療,以求迅速大量殺傷白血病細胞,控制病情,達到完全緩解,為以後的治療打好基礎.所謂完全緩解,是指白血病的症狀,體征完全消失,血象和骨髓象基本上恢復正常,急性白血病末治療時,體內白血病細胞的數量估計為5×1010~13;,經治療而達到緩解標准時體內仍有相當數量的白血病細胞,估計在108~109以下,且在髓外某些隱蔽之處仍可有白血病細胞的浸潤.維持治療量一系列的小劑量較緩和的治療方案進行較長時間的延續治療,目的在於鞏固由緩解誘導所獲得的完全緩解,並使病人長期地維持這種「無病」狀態而生存,最後達到治癒.鞏固治療是在維持治療以後.維持治療以前,在病人許可的情況,再重復緩解誘導方案.強化治療是在維持治療的幾個療程中間再重復原緩解誘導的方案.中樞神經預防性治療宜在誘導治療出現緩解後立即進行,以避免和減少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發生,一個完整的治療方案應遵循上述原則進行.
7、骨髓細胞檢查與流式細胞分析有什麼區別
骨髓細胞檢查與流式細胞分析的區別
骨髓細胞檢查是指骨髓的細胞學檢查,方法包括塗片細胞形態學檢查,流式細胞儀檢查,免疫組化等等,指的是一組診斷方法。
流式細胞分析指的是用流式細胞儀來分析細胞,可以使骨髓細胞,也可以是血細胞或者其他細胞,指的是一種技術。
骨髓細胞檢查:骨髓檢查可用於造血系統疾病的診斷,如對白血病的鑒別診斷、各種貧血的鑒別診斷、多發性骨髓瘤和血小板增加或減少性疾病的診斷; 骨髓檢查還可用於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心內膜炎時的骨髓培養有助於提高該病診斷的陽性率,在瘧原蟲和黑熱病原蟲感染時,通過骨髓檢查有助於發現原蟲並明確診斷; 某些惡性腫瘤時,通過骨髓檢查可以確定是否有骨髓轉移,因為骨髓是許多惡性腫瘤轉移的好發部位。在肺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時易發生骨髓轉移,可在骨髓檢查中發現相應的腫瘤細胞。用於骨髓幹細胞培養、染色體核型檢查、骨髓細胞免疫學分型試驗等。
流式細胞分析:流式細胞技術(Flow w Cytometry, FCM)是一種可以快速、准確、客觀地同時檢測單個微粒(通常是細胞)的多項特性,並加以定量的技術,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准確性好等優點。它可以快速定量細胞內DNA,用於測定腫瘤細胞的DNA倍體類型和腫瘤組織中S+G2/M期的細胞占所有細胞的比例(生長分數)。測定腫瘤細胞的DNA倍體和生長分數不僅可以作為診斷惡性腫瘤的參考標志之一,而且可反應腫瘤的惡性程度和生物學行為。FCM還可應用於細胞的免疫分型,對臨床免疫學檢測起到重要作用。
8、骨髓中有核細胞少見什麼意思
骨髓有核細胞總數
在正常情況下,血細胞從原始到成熟階段的整個發育演變過程有一定的規律性。 ①胞體大小隨著血細胞的發育成熟,胞體逐漸由大變小(巨核細胞相反),發育越成熟,胞體越大。 ②胞核從大到小,成熟紅細胞無核,核形從圓形到不規則,粒系最後為分葉,淋巴細胞及漿細胞系變化不大,染色質從細致疏鬆到粗糙密集,核膜從不明顯到明顯,核仁從有到無。 ③胞質量由少到多,淋巴細胞變化不明顯,瑞氏染色和姬姆薩染色示胞質由深藍到淺藍,成熟粒細胞和紅細胞可轉為粉紅和淡紅色,顆粒由無到有。 ④胞核與胞質體積之比從大到小。在病理情況下,以上演變規律可發生紊亂。
正常值
(10~180)×109/L(1~18萬/mm3)。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1)增多示骨髓增生,如白血病、溶血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等。
(2)減少示造血組織功能減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
需要檢查的人群發病早期有突發性發熱、進行性貧血、顯著的出血傾向或骨關節疼痛等症狀的兒童或青少年;發病緩慢的進行性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勞累後心慌氣短,食慾缺乏,體重減輕或不明原因發熱等症狀的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有貧血症狀的人群等。
9、骨髓細胞染色體核檢查細胞只有12個是不是少
主要是因為小白鼠骨髓細胞染色體都為近端著絲粒染色體!在顯微鏡的觀察下呈現U型或者V型!人類的染色體比較多樣,分為三種:中央著絲粒染色體,著絲粒位於染色體縱軸的1/2~5/8處;②亞中著絲粒染色體著絲粒位於染色體縱軸的5/8~7/8處;③近端著絲粒染色體,著絲粒位於染色體縱軸的7/8至末端.這種U型的染色體人類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