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鼻骨骨髓

鼻骨骨髓

發布時間:2020-10-02 09:16:34

1、牛的後肢自上而下有哪些骨?

運動系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組成.答:骨髓位於長骨的骨髓腔和骨松質的間隙... 家畜的後肢骨包括盆帶(髖骨)、股骨、髕骨(膝蓋骨)、小腿骨和後腳

2、左側鼻骨骨折如何治療?眼眶呢?

你好,鼻骨和眼眶的治療方案,僅供參考。
鼻骨骨折的治療方案:

止血、清創縫合及預防感染等與一般外傷相同。

1、鼻骨骨折復位應盡早進行,以免日後錯位癒合,復位困難。稱將患側鼻腔上部表面麻醉,用復位器伸入鼻骨下陷處,置於鼻骨之下向上抬,此時常可聽到鼻骨復位時所出現的「咔嚓聲」。復位器械端伸入鼻腔的深度不應超過兩側內眥連線,以免損傷篩板,如有鼻中隔軟骨脫位,應同步復位。復位後鼻腔內需加填塞,以便起到支撐和止血作用。然後服用止痛劑,並預防感染。

2、鼻中隔血腫和膿腫的處理血腫內的血塊很難吸收,需早期手術清除,以免發生軟骨壞死。切口要夠大,可做L形切口,徹底引流,術後鼻腔填塞,以防復發,並用消炎葯控制感染。

鼻骨骨折的治療措施

鼻骨骨折的治療應及早進行移位鼻骨骨折片的整復。由於鼻部血運豐富,骨片較薄,鼻骨骨折後如未早期復位,易發生錯位癒合,使復位發生困難。

(一)鼻外復位法適用於向側方移位的鼻骨骨折。在局部浸潤麻醉及鼻粘膜表現麻醉下,用雙手拇指壓迫向外突起的鼻骨骨折片,使其復位。

(二)鼻內復位法適用於向內塌陷移位的鼻骨骨折。在局麻下用套有橡皮管或裹有油紗布的骨膜分離器,插入鼻腔內,使其前端伸到鼻骨骨折處,將內陷的鼻骨骨折片向前外方推動,同時用另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在鼻外側輔助復位。復位後用碘仿紗條填塞於鼻內鼻骨骨折部,以防止鼻骨骨折片再移位,同時有助於止血。5~6天後即可抽除鼻內填塞物。

(1)用鼻骨復位器抬起塌陷鼻骨(2)用鼻骨復位鉗行單側鼻骨骨折復位(3)用鼻骨復位鉗行雙側鼻骨骨折復位

如有鼻骨復位鉗,可將鉗的兩喙端各插入鼻孔內,先後整復鼻側壁及上壁,用吸收順吸凈鼻腔內的血塊和分泌物,然後在鼻前庭部置入裹有碘仿紗條的橡皮管,協助成形。鼻夾板可用印模膠製作,其內襯以敷料,在對鼻部無壓力的情況下,用膠布固定。也可在鼻旁兩側各放置1~2個小紗布卷,使之高於鼻背,再用膠布固定,起保護和成形的作用。對於有腦脊液鼻漏的傷員,不能作鼻腔堵塞者,可單用鼻外夾板固定,防止再移位。鼻外夾板或紗布卷可在7~8日後去除。囑傷員1個月內不要擠壓鼻部或用力擤鼻涕等。

為了防止鼻外部受壓和更好地成形,還可在鼻外部加用夾板保護。鼻骨骨折發生鼻出血一般不嚴重,多可自行停止,或用紗布堵塞前鼻腔即可止血。如伴有中鼻道或上鼻道血管損傷時,可發生嚴重的鼻出血,如用前鼻腔堵塞法不能止血時,應改用後鼻孔堵塞法。鼻出血時,如自鼻外部加壓,非但無效,還可加重鼻骨骨折片移位,增加鼻內損傷和畸形。腦脊液鼻漏應聽任自流,並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多在3~7天內逐漸減少或停止。如長期漏液不止,應請神經外科會診,作硬腦膜裂口修補術。

鼻骨骨折的保健貼士

因受撞擊、跌碰而致,側面暴力引起的較多,因鼻骨上部厚而窄,下部薄而寬,故多數鼻骨骨折,僅累及鼻骨下部。暴力的大小和方向決定鼻骨骨折的類型。青年人常為大塊骨片脫位,老年人則多為粉碎性鼻骨骨折。嚴重的鼻骨骨折常伴有鼻中隔鼻骨骨折,軟骨脫位。鼻骨骨折處常有粘膜撕裂。

最常見的症狀是鼻出血和局部疼痛,嚴重者可出現休克。有移位時則鼻樑上段塌陷或偏斜,觸之有骨摩擦音。

開放性鼻骨骨折的飲食療法

鼻骨骨折開放性鼻骨骨折的飲食療法-患者要特別注意日常生活的飲食

鼻骨骨折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被中斷或破壞。由外傷引起者為外傷性鼻骨骨折;發生在原有骨病(腫瘤、炎症等)部位者為病理性鼻骨骨折。鼻骨骨折端與外界相通為開放性鼻骨骨折,如與外界不通則為閉合性鼻骨骨折。此外,還可根據鼻骨骨折的程度、穩定性和鼻骨骨折後的時間作出其他分類。鼻骨骨折發生後常在局部出現疼痛、壓痛、腫脹、瘀血、畸形、活動受限及縱向叩擊痛、異常活動等。一般多可據此作出診斷。當然,如果鼻骨骨折損傷了血管、神經等,則會出現相應的表現,故應注意是否有其它器官同時損傷。為了確診和進一步了解鼻骨骨折部位、類型及指導治療,X線檢查是必要的。通常,鼻骨骨折經過適宜的治療,如復位和固定,在鼻骨骨折段有良好血液供應的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多可自行癒合。鼻骨骨折的正確的現場急救和安全轉運是減少患者痛苦、防止再損傷或污染的重要措施,其中最要緊的是妥善固定。

鼻骨骨折開放性鼻骨骨折的病人飲食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鼻骨骨折(1)忌盲目補充鈣質: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有人以為鼻骨骨折以後多補充鈣質能加速斷骨的癒合。但科學研究發現,增加鈣的攝入量並不加速斷骨的癒合,而對於長期卧床的鼻骨骨折病人,還有引起血鈣增高的潛在危險,而同時伴有血磷降低。此是由於長期卧床,一方面抑制對鈣的吸收利用,一方面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增加的結果。所以,對於鼻骨骨折病人來說,身體中並不缺乏鈣質,只要根據病情和按醫生囑咐,加強功能鍛煉和盡早活動,就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利用,加速斷骨的癒合。尤其對於鼻骨骨折後卧床期間的病人,盲目地補充鈣質,並無裨益,還可能有害。

鼻骨骨折(2)忌多吃肉骨頭:有些人認為,鼻骨骨折後多吃肉骨頭,可使鼻骨骨折早期癒合。其實不然,現代醫學經過多次實踐證明,鼻骨骨折病人多吃肉骨頭,非但不能早期癒合,反而會使鼻骨骨折癒合時間推遲。究其原因,是因為受損傷後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肉骨頭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鈣。若鼻骨骨折後大量攝入,就會促使骨質內無機質成分增高,導致骨質內有機質的比例失調,所以,就會對鼻骨骨折的早期癒合產生阻礙作用。但新鮮的肉骨頭湯味道鮮美,有刺激食慾作用,少吃無妨。

鼻骨骨折鼻骨骨折後的食物:

鼻骨骨折為了促進鼻骨骨折癒合,鼻骨骨折病人的飲食可以根據鼻骨骨折癒合的早、中、晚三個階段,根據病情的發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進血腫吸收或骨痂生成。

鼻骨骨折早期(1~2周):受傷部位瘀血腫脹,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此期治療以活血化瘀,行氣消散為主。中醫認為,「瘀不去則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可見,消腫散瘀為鼻骨骨折癒合之首要。飲食原則上以清淡為主,如蔬菜、蛋類、豆製品、水果、魚湯、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熱、油膩,尤不可過早食用肥膩滋補之品,如骨頭湯、肥雞、燉水魚等,否則瘀血積滯,難以消散,會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長遲緩,影響日後關節功能的恢復。在此階段,食療可用三七10克,當歸10克,肉鴿1隻,共燉熟爛,湯肉並進,每日1次,連續7~10天。

鼻骨骨折中期(2~4周):瘀腫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療以和營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續筋為主。飲食上由清淡轉為補充高營養,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以骨頭湯、田七煲雞、動物肝臟之類,以補給更多的維生素A、D、鈣及蛋白質。食療可用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新鮮豬排或牛排骨250克,燉煮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2周。

鼻骨骨折後期(5周以上)::受傷5周以後,鼻骨骨折部瘀腫基本吸收,已經開始有骨痂生長,此為鼻骨骨折後期。治療宜補,通過補益肝腎、氣血,以促進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絡,使鼻骨骨折部的鄰近關節能自由靈活運動,恢復往日的功能。飲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譜可再配以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燉水魚等,能飲酒者可選用杜仲骨碎補酒、雞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食療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苡米50克。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去渣,再加入另2味同煮粥進食。每日1次,7天為1療程,每1療程後間隔3~5天,共用3~4個療程。

眼眶骨折應做下列檢查後再治療

1.下直肌牽拉試驗陽性有地卡因麻醉結膜後,用眼科有齒鑷,通過結膜夾住下直肌腱,作牽拉試驗,如眼球上轉受限,則為陽性,表明下直肌有下陷。

2.X線攝片檢查可選攝華氏位或斷層片,觀察眶腔、眶底及上頜竇情況。

應及時手術治療。手術時期以傷後1周左右為宜,因過早手術時傷區組織腫脹未消,過晚則傷部已錯位癒合或形成瘢痕,均難以達到滿意效果。

手術的目的是使嵌頓的眼球肌組織和脂肪復位,恢復眶腔體積和眼球活動,改善眼球陷沒和復視。

手術方法:在下瞼睫毛下方作一橫切口,切開皮膚和眼輪匝肌,勿切開眶隔,沿眶的表面向下分離,至眶緣,在雅眶緣的下方,橫行切開骨膜,沿骨面剝離眶底的骨膜,顯露眶底骨折處。注意保護眶下神經。細心、充分地進行分離,將下直肌、眶內農作物從嵌頓處解脫出來,使之納回眶內。用牽拉試驗進行檢查,直至眼球運動不受限。有眶下緣骨折者應予復位,作骨間結扎固定。眶底有骨質缺損者,可植入骨片或代用品,以重建眶底。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3、骨髓瘤怎麼確診

建議:您好!有關多發性骨髓瘤的早期症狀怎麼確診這個問題,現建議如下:除骨痛、病理骨折外,還可出現骨骼腫物,瘤細胞自骨髓向外浸潤,侵及骨皮質、骨膜及鄰近組織,形成腫塊。在多發性骨髓瘤,這種骨骼腫塊常為多發性,常見部位是胸肋骨、鎖骨、頭顱骨、鼻骨、下頜骨及其他部位。與孤立性漿細胞瘤不同的是,其病變不僅是多發的,而且骨髓早已受侵犯,並有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分泌。

4、骨髓血管瘤是不是疑難病症

血管瘤危險不危險取決長的位置,長在主要臟器上,如果破裂對人體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還是需要及時治療,考慮是內臟血管瘤,如果比較小的不需要特殊治療,直徑大於五厘米,可以考慮手術或者介入治療。
治療血管瘤之前需要根據個人的發病部位、類型以及血管瘤的深淺和年齡等因素進行統計,然後針對不同的身體情況和病情,採取手術治療,或者是放射治療,也或者是使用冷凍外科等方式進行治療,更可採取激光照射等方式進行治療。治療之前務必進行詳細的身體檢查,然後才能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手段。

5、下列哪一項不是多發性骨髓瘤的特點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惡性漿細胞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又稱骨髓瘤、漿細胞骨髓瘤或Kahler病。雖然早在1844年對此病已有人作出描述,但直到1889年經Kahler詳細報告病例後,多發性骨髓瘤才普遍為人們所了解和承認。多發性骨髓瘤的特徵是單克隆漿細胞惡性增殖並分泌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惡性漿細胞無節制地增生、廣泛浸潤和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出現及沉積,正常多克隆漿細胞增生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到抑制,從而引起廣泛骨質破壞、反復感染、貧血、高鈣血症、高黏滯綜合征、腎功能不全等一系列臨床表現並導致不良後果。
多發性骨髓瘤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有時患者的首發症狀並不引人直接考慮到本病的可能,若不警惕本病並作進一步檢查,則易發生誤診或漏診。
1.骨痛 骨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狀之一。疼痛程度輕重不一,早期常是輕度的、暫時的,隨著病程進展可以變為持續而嚴重。疼痛劇烈或突然加劇,常提示發生了病理性骨折。據北京協和醫院125例MM首發症狀分析,80例(64.0%)以骨痛為主訴,骨痛部位以腰骶部最常見(28.0%),其次為胸肋骨(27.0%),四肢長骨較少(9.0%),少數患者有肩關節或四肢關節痛。絕大多數(90%~93%)患者在全病程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骨痛症狀,但確有少數患者始終無骨痛。
除骨痛、病理骨折外,還可出現骨骼腫物,瘤細胞自骨髓向外浸潤,侵及骨皮質、骨膜及鄰近組織,形成腫塊。在多發性骨髓瘤,這種骨骼腫塊常為多發性,常見部位是胸肋骨、鎖骨、頭顱骨、鼻骨、下頜骨及其他部位。與孤立性漿細胞瘤不同的是,其病變不僅是多發的,而且骨髓早已受侵犯,並有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分泌。
2.貧血及出血傾向 貧血是本病另一常見臨床表現。據北京協和醫院125例分析,絕大多數(90%)患者都在病程中出現程度不一的貧血,其中部分(10.4%)患者是以貧血症狀為主訴而就診。貧血程度不一,一般病程早期較輕、晚期較重,血紅蛋白可降到<50g/L。造成貧血的主要原因是骨髓中瘤細胞惡性增生、浸潤,排擠了造血組織,影響了造血功能。此外,腎功不全、反復感染、營養不良等因素也會造成或加重貧血。
出血傾向在本病也不少見。北京協和醫院125例中8例是以出血為首發症狀而就醫,而在病程中出現出血傾向者可達10%~25%。出血程度一般不嚴重,多表現為黏膜滲血和皮膚紫癜,常見部位為鼻腔、牙齦、皮膚,晚期可能發生內臟出血及顱內出血。導致出血的原因是血小板減少和凝血障礙。血小板減少是因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凝血障礙則因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覆蓋於血小板表面及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Ⅴ、Ⅶ、Ⅷ等)表面,影響其功能,造成凝血障礙。免疫球蛋白異常增多使血液黏度增加,血流緩慢不暢,損害毛細血管,也可造成或加重出血。
3.反復感染 本病患者易發生感染,尤以肺炎球菌性肺炎多見,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和敗血症。病毒感染中以帶狀皰疹、周身性水痘為多見。北京協和醫院125例中以發熱、感染為主訴而就醫者18例(佔14.4%),其中多數系肺部感染。部分患者因反復發生肺炎住院,進一步檢查方確診為MM並發肺炎。對晚期MM患者而言,感染是重要致死原因之一。本病易感染的原因是正常多克隆B細胞——漿細胞的增生、分化、成熟受到抑制,正常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生成減少,而異常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缺乏免疫活性,致使機體免疫力減低,致病菌乘虛而入。此外,T細胞和B細胞數量及功能異常,以及化療葯物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也增加了發生感染的機會。
4.腎臟損害 腎臟病變是本病比較常見而又具特徵性的臨床表現。由於異常單克隆免疫球蛋白過量生成和重鏈與輕鏈的合成失去平衡,過多的輕鏈生成,相對分子質量僅有23000的輕鏈可自腎小球濾過,被腎小管重吸收,過多的輕鏈重吸收造成腎小管損害。此外,高鈣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滯綜合征、澱粉樣變性及腫瘤細胞浸潤,均可造成腎臟損害。患者可有蛋白尿、本-周(Bence- Jones)蛋白尿、鏡下血尿,易被誤診為「腎炎」。最終發展為腎功能不全。腎功能衰竭是MM的致死原因之一。在大多數情況下,腎功能衰竭是慢性、漸進性的,但少數情況下可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主要誘因是高鈣血症和脫水,若處理及時得當,這種急性腎功能衰竭還可逆轉。
5.高鈣血症 血鈣升高是由於骨質破壞使血鈣逸向血中、腎小管對鈣外分泌減少及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與鈣結合的結果。增多的血鈣主要是結合鈣而非離子鈣。血鈣>2.58mmol/L即為高鈣血症。高鈣血症的發生率報告不一,歐美國家MM患者在診斷時高鈣血症的發生率為10%~30%,當病情進展時可達30%~60%。我國MM患者高鈣血症的發生率約為16%,低於西方國家。高鈣血症可引起頭痛、嘔吐、多尿、便秘,重者可致心律失常、昏迷甚至死亡。鈣沉積在腎臟造成腎臟損害,重者可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威脅生命,故需緊急處理。
6.高黏滯綜合征 血中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異常增多,一則包裹紅細胞,減低紅細胞表面負電荷之間的排斥力而導致紅細胞發生聚集,二則使血液黏度尤其血清黏度增加,血流不暢,造成微循環障礙,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稱為高黏滯綜合征。常見症狀有頭暈、頭痛、眼花、視力障礙、肢體麻木、腎功能不全,嚴重影響腦血流循環時可導致意識障礙、癲癇樣發作,甚至昏迷。眼底檢查可見視網膜靜脈擴張呈結袋狀擴張似「香腸」,伴有滲血、出血。因免疫球蛋白包裹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表面,影響其功能,加之血流滯緩損傷毛細血管壁,故常有出血傾向,尤以黏膜滲血(鼻腔、口腔、胃腸道黏膜)多見。在老年患者,血液黏度增加、貧血、血容量擴增可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發生。雷諾現象也可發生。
高黏滯綜合征的發生既與血中免疫球蛋白濃度有關,也與免疫球蛋白類型有關。當血液黏度(血漿或血清黏度)超過正常3倍以上、血中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濃度超過30g/L時,易發生高黏滯綜合征。在各種免疫球蛋白類型中,IgM相對分子質量大、形狀不對稱,並有聚集傾向,故最易引起高黏滯綜合征。其次,IgA和IgG3易形成多聚體,故也較易引起高黏滯綜合征。
7.高尿酸血症 血尿酸升高>327μmol/L者在MM常見。北京協和醫院MM 91例中,61例(67%)有高尿酸血症。血尿酸升高是由於瘤細胞分解產生尿酸增多和腎臟排泄尿酸減少的結果。血尿酸升高雖然很少引起明顯臨床症狀,但可造成腎臟損害,應予預防和處理。
8.神經系統損害 瘤細胞浸潤、瘤塊壓迫、高鈣血症、高黏滯綜合征、澱粉樣變性以及病理性骨折造成的機械性壓迫,均可成為引起神經系統病變和症狀的原因。神經系統症狀多種多樣,既可表現為周圍神經病和神經根綜合征,也可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症狀。胸椎、腰椎的壓縮性病理性骨折可造成截癱。北京協和醫院125例中12例有神經系統病變,周圍神經病變3例、神經根損害3例、顱內損害2例、脊髓受壓而致截癱4例。
9.澱粉樣變性 免疫球蛋白的輕鏈與多糖的復合物沉澱於組織器官中即是本病的澱粉樣變性。受累的組織器官常較廣泛,舌、腮腺、皮膚、心肌、胃腸道、周圍神經、肝、脾、腎、腎上腺、肺等均可被累及,可引起舌肥大、腮腺腫大、皮膚腫塊或苔蘚病、心肌肥厚、心臟擴大、腹瀉或便秘、外周神經病、肝脾腫大、腎功能不全,等等。澱粉樣變性的診斷依賴組織活檢病理學檢查,包括形態學、剛果紅染色及免疫熒光檢查。歐美國家報告澱粉樣變性在MM的發生率為10%~15%,而我國的發生率為1.6%~5.6%。由澱粉樣變性損害正中神經引起的「腕管綜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在西方國家多見,而國內尚未見有報告。
10.肝脾腫大及其他 瘤細胞浸潤、澱粉樣變性導致肝脾腫大。肝大見於半數以上患者,脾大見於約20%患者,一般為肝、脾輕度腫大。淋巴結一般不腫大。少數患者可有關節疼痛,甚至出現關節腫脹、類風濕樣結節,系骨關節發生澱粉樣變性的表現。皮膚損害如瘙癢、紅斑、壞疽樣膿皮病、多毛僅見於少數患者。個別患者有黃瘤病,據認為是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與脂蛋白結合的結果。

6、骨髓癌有什麼症狀

一開始只有頭痛,沒幾天就全身都痛,有時候呼吸都有困難,在醫院里都查不出是什麼原因,全部症狀:全身乏力,無胃口
發病時間及原因:近一月

與鼻骨骨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