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牛骨髓餡包子

牛骨髓餡包子

發布時間:2020-09-29 16:52:03

1、那裡有最好吃的包子

全國十大包子——送給雜談十大包子王提起包子,不管南方人北方人都不會陌生,包子是我國較為普遍的一種食品。據《事物紀原》載,諸葛亮南征孟獲,在渡瀘水時,邪神作祟,按南方習俗,要以「蠻頭」(南方少數民族的頭)祭神,便下令以麥面裹牛羊豬肉,做如人形以祭,始稱饅頭。實際上這就是最初的包子,算起來,中國人吃包子的歷史,也有1700多年了。饅頭原本是有餡的,後來為了區別,才將無餡的稱為「饅頭」,有餡的稱之為「包子」。 一、天津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鋪原名「德聚號」,至今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了。其實「狗不理」包子的名稱卻是由於店主的乳名而得來的。 原來店主叫高貴友,而其父親因為四十得子,就為店主取名叫「狗子」。「狗子」的包子很受顧客歡迎,生意非常紅火。「狗子」賣包子忙得顧不上和人說話,於是人們就善意地取笑他說:「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於是漸漸地這個名號被喊順了嘴,就成了「狗不理」。 狗不理包子好吃關鍵在於選料、配放、攪拌以至揉面、擀皮兒都是有一定的絕招兒,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隻都不少於15個褶,做工很精細。 品包子:剛出屜的包子熱氣騰騰,看上去如同薄霧之中含苞的秋菊,再咬上一口,香而不膩。 二、廣東奶皇包 廣東的傳統包子很多,甜包中最有名的就是奶皇包了,它用蛋黃做成餡心,體態輕盈,小巧玲瓏。南方的包子是茶點的老祖宗,因此飲茶的習俗也成就了各種特色包子。廣東和香港人特別愛喝茶,在各式各樣的茶餐廳里,在他們的早茶、午茶、晚茶里,奶皇包是必備茶點。 品包子:奶皇包有很多種,口味上大體可以用「軟」、「甜」二字來形容。拿流汁奶皇包來說,包子看起來很清秀,細皮嫩肉的,麵皮綿軟卻不粘牙。 三、鼎泰豐特色小籠包 鼎泰豐素來是以極品特色小籠包聞名天下,其源頭是南翔小籠包。1972年鼎泰豐在台北創建第一家店,依靠「即制即蒸」的傳統工藝,不僅受到海內外各大媒體的一致好評,在1993年更是被《紐約時報》評為全世界十大餐廳之一。 品包子:這種包子單從外觀看就非常精緻,半透明的包子皮,還隱約可以看見裡面的餡心。拿起筷子輕輕夾起一個,小心翼翼地咬破一個口子,將鮮汁吸進嘴裡,滿嘴的香。 四、杭州小籠包 自南宋遷都臨安即今日的杭州後,各地食店相繼湧入,菜館、食店眾多。明清年間,游覽杭州的帝王將相和文人騷客日益增多,飲食業大大地發展起來,名菜名點不勝枚舉,而杭州小籠包則是獨樹一幟,遠近聞名。杭州知味觀是最有名的生產小籠包的老店。 品包子:口感柔滑,味道鮮美,包子皮雖然有點厚,但口感松軟,吃後口齒留香。 五、開封灌湯包 開封歷史悠久的名小吃首先要算小籠灌湯包了。它是由北宋時期有名的「山洞梅花包子」演變而來,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在開封吃包子,最有名的要數開封第一樓,它經營的「第一樓小籠包子」有著「提起像燈籠,放下像菊花」的優美形態,並被譽為「中州膳食一絕」。 品包子:包子皮薄,有半透明的感覺。湯味道鮮美,包子皮柔韌,餡多不油膩。 六、西安賈三灌湯包 在西安你可以看到賈一、賈二、賈三灌湯包子,聽說原本是一家人,後來分開經營,就各自成名,但是經營得最好、最有名的還是賈三灌湯包。有人說只有在賈三的店裡,才能感受到包子的文化和文化的包子。 品包子:灌湯包的包子皮很筋道,而且中間的肉湯也是用牛骨髓慢火燉出來的,味道特別鮮美。這種包子傳統吃法是配上八寶稀飯或者米粥,調料是經過調配的,味道比較輕。 七、上海南翔小籠饅頭 上海跟蘇南口味比較接近,只是上海人吃東西更精細講究,而且不叫包子叫饅頭。最著名的是南翔小籠了,分店去吃過,不咋的。城隍廟那家人滿為患,但看了別人的評價,多半是不好,底樓外賣只能充飢,二樓大廳據說還行,長興廳味道好是好可就不是一般貴了。而要吃正宗的南翔饅頭,必須要去嘉定南翔的南翔飯店,價格還便宜。 八、成都韓包子 成都小吃也是極有名,而且各家都喜歡用姓來命名。包子有名的是韓包子。不過個人覺得成都做包子,抄手之類比不上其他地方,還是蒜泥白肉、紅油耳片之類的小吃更有吸引力。 韓包子由韓映斗創制於1914年,是當時成都「玉隆園」的當家品種。當時該店的「南蝦包子」用料考究、製作精細、皮薄松泡、餡心飽滿、入口化渣,被稱之為「成都小吃之上品」。後來其子韓文華承繼父業,將該店更名為 「韓包子」。近九十年來韓包子始終保持了自己的風格和質量。1990年12月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成都名小吃」。 九、武漢四季美湯包 1922年,陽人田玉山在後花樓交通路對過一個側巷內,開了個熟食店,經營小籠湯包和豬油蔥餅。這個所謂店,是個只有幾張半園桌靠牆擺設的小而窄的店堂,開始叫「美美園」,後來看到回龍寺、長堤街有兩家下江館子,掛出早已著名的"四季美"的招牌,田玉山想美美園店雖小,但地處鬧市區,也有意改換招牌。不料他的侄子田澤春竟在隔壁開店,打起「四季美」的牌號,激怒了他,索性掛出「老四季美」的招牌了。 田玉山從南京請來了烹飪好手徐大寬師傅,待如家人,徐師傅也把自己視為田家一員,先做蔥油餅,每天工作十一、二小時,這是老四季美迅速發展的最關鍵的一著。 由徐師傅建議,老四季美做起籠湯包來。湯製作程序嚴格,第一步熬皮湯,做皮凍,第二步做肉餡,第三步制包,最後「一口氣」火侯,都要一絲不差。用料選上等,肉皮要絕對新鮮的,肉餡要一指膘的精肉,蟹黃湯包要用陽澄湖大鮮蟹等,不得以次充優。如此食鮮物美,倍受江城人民的愛寵。後有特級廚師鍾生楚等在該店製作江蘇風味武漢化的小籠湯包應市,受到顧客的好評,被譽為「湯包大王」。 十、江蘇富春包子 江蘇最有名的要屬揚州的富春包子。富春包子是清光緒十一年創辦的富春茶社所製作點心的總稱。其點心選料講究,四季有別,製作精細,甜咸適度,造型優美。「三丁包子」被譽為「天下一品」,千層油糕和翡翠燒賣被譽為「揚州雙絕」。不僅如此,富春茶社裡許多菜甚至也是淮揚菜里的經典,比如大煮干絲、水晶餚蹄等等。

2、買回來一包冷藏的奶皇包剛蒸熟拿出來就有一個縮的很小是怎麼回事

提起包子,不管南方人北方人都不會陌生,包子是我國較為普遍的一種食品。據《事物紀原》載,諸葛亮南征孟獲,在渡瀘水時,邪神作祟,按南方習俗,要以「蠻頭」(南方少數民族的頭)祭神,便下令以麥面裹牛羊豬肉,做如人形以祭,始稱饅頭。實際上這就是最初的包子,算起來,中國人吃包子的歷史,也有1700多年了。饅頭原本是有餡的,後來為了區別,才將無餡的稱為「饅頭」,有餡的稱之為「包子」。 北京薈萃了南北的包子。北京的包子店可謂是百花齊放,不過除了像「天津狗不理」這些包子店是專門的連鎖店外,其他很多美味的包子都是出自於某家酒樓。比如在粵系菜餐館里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各種各樣的廣東奶皇包和叉燒包,在川系菜餐館里你可以找到成都小籠包和韓包子,而上海和蘇浙菜系裡可以吃到南翔小籠包和杭州小籠包等。論味道的正宗,除了連鎖老字型大小店外,還是多在這些地方菜系餐館中可以找到。而許多開在路邊的小店,雖然打著某某名包的頭銜,但是相比之下還是不太正宗。 天津狗不理包子(名包推薦) 「狗不理」包子鋪原名「德聚號」,至今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了。其實「狗不理」包子的名稱卻是由於店主的乳名而得來的。 原來店主叫高貴友,而其父親因為四十得子,就為店主取名叫「狗子」。「狗子」的包子很受顧客歡迎,生意非常紅火。「狗子」賣包子忙得顧不上和人說話,於是人們就善意地取笑他說:「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於是漸漸地這個名號被喊順了嘴,就成了「狗不理」。 狗不理包子好吃關鍵在於選料、配放、攪拌以至揉面、擀皮兒都是有一定的絕招兒,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隻都不少於15個褶,做工很精細。品包子:剛出屜的包子熱氣騰騰,看上去如同薄霧之中含苞的秋菊,再咬上一口,香而不膩。 廣東奶皇包 廣東的傳統包子很多,甜包中最有名的就是奶皇包了,它用蛋黃做成餡心,體態輕盈,小巧玲瓏。南方的包子是茶點的老祖宗,因此飲茶的習俗也成就了各種特色包子。廣東和香港人特別愛喝茶,在各式各樣的茶餐廳里,在他們的早茶、午茶、晚茶里,奶皇包是必備茶點。 品包子:奶皇包有很多種,口味上大體可以用「軟」、「甜」二字來形容。拿流汁奶皇包來說,包子看起來很清秀,細皮嫩肉的,麵皮綿軟卻不粘牙。 鼎泰豐特色小籠包 鼎泰豐素來是以極品特色小籠包聞名天下,其源頭是南翔小籠包。1972年鼎泰豐在台北創建第一家店,依靠「即制即蒸」的傳統工藝,不僅受到海內外各大媒體的一致好評,在1993年更是被《紐約時報》評為全世界十大餐廳之一。品包子:這種包子單從外觀看就非常精緻,半透明的包子皮,還隱約可以看見裡面的餡心。拿起筷子輕輕夾起一個,小心翼翼地咬破一個口子,將鮮汁吸進嘴裡,滿嘴的香。 杭州小籠包 自南宋遷都臨安即今日的杭州後,各地食店相繼湧入,菜館、食店眾多。明清年間,游覽杭州的帝王將相和文人騷客日益增多,飲食業大大地發展起來,名菜名點不勝枚舉,而杭州小籠包則是獨樹一幟,遠近聞名。杭州知味觀是最有名的生產小籠包的老店。品包子:口感柔滑,味道鮮美,包子皮雖然有點厚,但口感松軟,吃後口齒留香。 開封灌湯包 開封歷史悠久的名小吃首先要算小籠灌湯包了。它是由北宋時期有名的「山洞梅花包子」演變而來,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在開封吃包子,最有名的要數開封第一樓,它經營的「第一樓小籠包子」有著「提起像燈籠,放下像菊花」的優美形態,並被譽為「中州膳食一絕」。品包子:包子皮薄,有半透明的感覺。湯味道鮮美,包子皮柔韌,餡多不油膩。 西安賈三灌湯包 在西安你可以看到賈一、賈二、賈三灌湯包子,聽說原本是一家人,後來分開經營,就各自成名,但是經營得最好、最有名的還是賈三灌湯包。有人說只有在賈三的店裡,才能感受到包子的文化和文化的包子。品包子:灌湯包的包子皮很筋道,而且中間的肉湯也是用牛骨髓慢火燉出來的,味道特別鮮美。這種包子傳統吃法是配上八寶稀飯或者米粥,調料是經過調配的,味道比較輕。 各式包子的製作方法發酵面團的製作分摻水、揉面、發酵、吃鹼等幾個步驟。1.摻水:麵粉中摻水的比例一般是2比1,即一公斤麵粉加0.5公斤左右的水,具體還應根據麵粉質量,氣候干濕,麵粉中是否加有糖、油、蛋等而有所增減。摻水的溫度應根據季節、氣候變化而定,一般是冬天用熱水,夏天用冷水,春秋天用溫水。2.發酵:製作發酵面團所用的發酵方法,一般有老酵、鮮酵母、發酵粉三種。家庭常用的是鮮酵母和發酵粉。鮮酵母或發酵粉的用量多,發酵力就強,發酵的時間亦縮短。鮮酵母一塊一般夏天可發麵粉2~2.5公斤,冬天可發麵粉1~1.5公斤。發酵時間,夏天2小時左右,冬天3~4小時發酵粉50克可發麵粉2公斤,不能多用,多了就要發苦。用發酵粉發的面團只須放置半小時左右即可使用。面團加入水、發酵料後,應充分揉和,待發至松軟,內部起泡後才能使用。用老酵發的面團,發後還需加適量鹼水,揉透後再使用,以避免發酵。餡料製作 1.豆沙餡心:赤豆500克揀凈洗清後,用清水浸一天,倒入鍋中燒開後改用小火煮爛。然後倒在淘羅中用手搓細出殼,讓豆沙泥濾入另一容器中。待豆沙沉澱後,將清液再次倒入淘羅中沖洗出剩餘的豆沙(可反復多次)。然後將豆沙漿倒入龍布袋或細布袋中,濾出水分。把100克豬油放入鍋中,燒熱後倒入糖750克,熬至糖水起韌性再把豆沙泥倒入,炒至豆沙厚薄符合需要時倒出冷卻即成。炒豆沙時也可用水代油,但色澤及吃口較差,糖與水的比例是9比1。炒時豆沙和糖不能同時放,否則不爽口,且發膩。豆沙炒成後如需加入豬油丁、桂花或玫瑰,可在冷卻後加入。2.鮮肉餡心:鮮肉餡有二種:一種是混水肉,即在肉餡中拌入肉皮凍,目的是增加鹵汁,但吃口發膩;另一種是清水肉,事在肉餡中摻清水,入口也有一包鹵,吃口好,但成本較大。混水肉餡做法是,先將鮮肉皮150克,放冷水燒沸,用刀刮凈雜毛洗凈,入鍋略煮一下撈出,放入冷水中浸一下,這樣可使肉皮易酥,隨後再放回鍋中,用小火煮爛後撈出,用刀剁細,再放回原湯中,加蔥、薑末、料酒,用旺火邊燒邊掏(以防粘鍋底),燒至肉發成糊狀有粘性,能粘附在筷上,即倒在肋里,待冷卻後放入搖肉機搖碎,或用刀切細備用。然後把夾心肉1公斤左右剁成肉醬後倒在缸中,放入醬油、糖、鹽、味精、料酒,朝一個方向攪拌至調料全部吸進肉中為止,再加入清水150克,朝一個方向攪拌至水全部吃進,然後再加清水150克,順一個方向拌透後靜放10分鍾左右,讓肉繼續吸水發漲,最後把剁細的皮凍末倒入拌和即成。3.三丁餡心:豬肉100克煮至七成熟,雞肉250克煮至九成熟,撈出切成丁;筍250克煮熟後也切成丁。鍋燒熱,放入雞湯,再把雞丁、肉丁、筍丁、醬油、白糖放入,燒至成熟,放入味精,淋上水菱粉著黃後加入少量熟油,盛出冷卻後即成。4.蝦肉餡心:把蝦仁250克剁成醬放在碗中,加2隻蛋清,用筷子攪拌成泥,再加入生粉拌和成蝦茸。把豬肉250克切成丁,筍125克、叉燒75克切成絲,再加適量的鹽、糖、醬油、味精等,加入蝦茸中調和即成。5.蟹粉餡心:豬油150克燒至七成熟,投入蔥、薑末煸至蔥色泛黃。蟹肉100克,先將蟹黃投入熱油中,用鐵勺掏碎,使油變成橙黃色,然後倒入蟹肉、鹽一起熬拌後起鍋,拌入已拌好的肉餡中即成。6.菜餡心:青菜1公斤,投入開水中氽一下,立即撈出投入冷水中冷卻(以免發黃),再撈出剁碎後裝入布袋內擠去水分。把麵筋50克切成丁,香乾2塊切成末。然後把菜倒在缸中抖松,加入糖、鹽、味精、麻油、生油、麵筋丁、香乾末一起拌勻即成。7.水晶餡心:豬油撕去外層薄膜後切成丁,用綿白糖拌和即成。在包餡時,可在餡心裡加入少量水使糖稍溶,蒸熟後豬油丁就顯得晶瑩雪白,似水晶。8.百果餡心:什錦蜜餞剁成細末,然後加綿白糖、板油丁、瓜子仁、松子仁、杏仁、胡桃肉等,攪勻即成。包子製作發好面團入包各種餡子即成各色包子。一般成餡蒸時包口向上,甜餡蒸時包口向下,以示區別。包好的包子,上籠後置沸水上用旺火蒸約15~20分鍾即成。 天津狗不理包子製作法1.原料配方。麵粉750克、凈豬肉 500克、生薑5克、醬油125克、水422毫升、凈蔥62.5克、香油60克。2.製作方法 ①豬肉肥瘦按3:7匹配。將肉軟骨及渣剔凈,用大眼篦子攪碎或剁碎,使肉成大小不等的肉丁。在攪肉過程中要加適量生薑水,然後上醬油。上醬油的目的是調節鹹淡,醬油用量要靈活掌握。上醬油時要分次少許添進,使之完全摻到肉里,上完醬油稍停一會兒,如在冰箱里放一會兒更好。如用拌餡機攪餡,上完醬油的肉不用停,緊接著上水即可。上水也要分次少許添進,否則餡易出湯。最後,放入味精、香油和蔥末,攪勻。②和面時面與水的比例是2:1,用老肥和鹼的比例成正比。一般麵粉25公斤,冬季用老肥20公斤左右,鹼面 190克,春秋兩季用老肥10公斤左右、鹼面,135克,夏季用老肥7.5公斤左右、鹼面130克。和面後要揉均勻,避免出現花鹼現象。放劑子時要揉出光面, 750克水面出劑子40個,每個劑子重 18.75克。③把劑子用面滾勻、滾圓,雙方按擀麵棍平推平拉,推到頭、拉到尾,用力均勻,擀成薄厚均勻、大小適當、直徑為8.5厘米的圓皮。④左手托皮,右手撥人餡15克,捏褶15~16個。捏包時拇指往前走,拇指與食指同時將褶捻開,收口時要按好,不開口,不壅餡,包子口上沒有疙瘩。⑤包子上屜蒸。用鍋爐硬氣一般需4。5分鍾;用煙煤蒸灶需5分鍾;用家庭煤球火,上屜時火旺、水開、汽足需6分鍾,汽弱則時間要長些。如蒸過火,包子癟,流油,不好看,不好吃;欠火則發粘,不能吃。

3、山西大同回民用牛骨骨髓做糖餡方法

燒牛骨髓- -

主料:牛骨髓

輔料:冬筍

配料:蔥、姜、蒜、郫縣豆瓣、鹽、糖、生抽、料酒、雞精、高湯、花椒

做法:

1、 牛骨髓改刀,切段。

2、 將切好的牛骨髓用開水氽一下,撈出瀝干水。

3、 氽好的牛骨髓用料酒、生抽一下。蔥姜切末,蒜切塊待用。

4、 鍋內放油,將花椒炸一下,撈出。放入郫縣豆瓣、料酒煸炒出香味,加入高湯,撈出豆瓣醬渣。

5、 放入薑末、蒜,調入適量的鹽、糖,然後加入牛骨髓、冬筍,小火燒20分鍾。

6、 燒至湯汁將盡,調入雞精,裝盤撒蔥末即可。

4、賈三灌湯包怎麼樣 陝西特色小吃

聞名中國的「賈三灌湯包子」是陝西省著名清真飲食技師賈三先生發揚民族傳統飲食一技之長,研究、吸收南北各地穆斯林風味小吃的優點後創制。隨後,數家仿效,逐步形成古城西安清真名小吃。眾家陝西餐飲加盟之中,「賈三包子」獨具風味,它「皮薄如紙,陷嫩含湯,調料香濃」,人稱「三絕」,被譽為古城第一籠。賈三正宗灌湯包子,工藝考究,用料精細。選用白麵粉制皮,秦川黃牛肉為陷,將牛骨髓原湯打入陷內,以小籠強火蒸出。陝西特色餐飲加盟排行榜賈三灌湯包不僅口感好,味道佳,而且含鈣量高,長期食用能壯骨生精,滋補強身,極具營養價值。灌湯包是一種什麼產的食品呢?顧名思義,它就是一種包子,但裡面卻是有湯的。這又是何故?其實只是一層窗戶紙,不捅不破。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用某種工具把湯灌進包子里去的,不然,這湯本已在餡裡面,只不過是在包之前把肉凍放在餡中,包好以後經籠屜上火一蒸,肉凍化開而不漏。灌湯包講究湯不能漏,包子又要不粘籠屜,這全看大師傅的手藝了。地道的灌湯包為清真食品,一般為牛、羊肉餡。京城的灌湯包雖然仍為賈家所開,但也許為了適合更多人的口味,又增加了三鮮餡、素餡等品種,味道自然不及牛、羊肉來的地道。包子上來以後,要蘸著佐料吃。佐料為店裡特別加工過的醋加辣椒末,另備小盤糖蒜與香菜(北京店則未見准備)。包子熱騰騰的,但千萬不能迫不及待地去吃,萬一您一不留神,一口下去,包子里的熱油湯不是燙著了您的嫩舌頭,就是濺您個滿臉花。不必不好意思,灌湯包吃的就是這口,樂在其中,若不身臨其境,難解個中三味。臨了,您千萬別忘了要一碗香甜爽口的八寶粥。

5、牛骨髓粉的做法

牛骨髓100g
肉餡200g
菠菜150g
蔥5g
姜2g
清水適量
鹽適量
香油少許
美極鮮10ml
花生油10ml
五香粉1g
難度高級
時間半小時
口味咸鮮
工藝氽
骨髓菠菜汆丸子的做法步驟
1.

骨髓切段備用。

2.

豬肉剁成肉餡。

3.

放入碗中加入蔥薑末、醬油、花生油、五香粉拌勻攪打上勁備用。

4.

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燒開。

5.

轉小火,水中冒魚眼泡即可。

6.

將丸子一個一個汆入水中。

7.

慢慢養熟。

8.

加入菠菜段和骨髓、鹽轉旺火燒兩分鍾即可。

9.

盛碗加少許香油即可。

6、我們國家有哪些著名的包子,如:天津狗不理包子,越多越好。有製作方法就更好,謝謝!

http://ke.baidu.com/view/22426.htm這里有你想知道的,

7、怎麼做肉包子餡吃起來鮮嫩多汁?

做肉包子想要鮮嫩多汁,首先在拌餡的時候在肉里要分多次少量地注入水分,這樣泡出的包子

8、請具體介紹下各地各省的特色包子,越多越好?!~

圖片貼不上 參考http://www.souchu.com/CookerWH/XDYS/200510/20051019113322.html
(種類)
提起包子,不管南方人北方人都不會陌生,包子是我國較為普遍的一種食品。據《事物紀原》載,諸葛亮南征孟獲,在渡瀘水時,邪神作祟,按南方習俗,要以「蠻頭」(南方少數民族的頭)祭神,便下令以麥面裹牛羊豬肉,做如人形以祭,始稱饅頭。實際上這就是最初的包子,算起來,中國人吃包子的歷史,也有1700多年了。饅頭原本是有餡的,後來為了區別,才將無餡的稱為「饅頭」,有餡的稱之為「包子」。

健康提示: 天熱吃肉包子要小心(圖)

各地包子北京開花

包子挑逗你的眼---包子的挑逗性,來自於內容的暫時不可知,行為上的囊中探物之快,以及油然而生的探索精神。因此,吃包子的過程充滿了樂趣性。許多人,尤其在他們過於飢餓的時候,常常錯過了這場好玩的游戲。

北京薈萃了南北的包子。北京的包子店可謂是百花齊放,不過除了像「天津狗不理」這些包子店是專門的連鎖店外,其他很多美味的包子都是出自於某家酒樓。比如在粵系菜餐館里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各種各樣的廣東奶皇包和叉燒包,在川系菜餐館里你可以找到成都小籠包和韓包子,而上海和蘇浙菜系裡可以吃到南翔小籠包和杭州小籠包等。論味道的正宗,除了連鎖老字型大小店外,還是多在這些地方菜系餐館中可以找到。而許多開在路邊的小店,雖然打著某某名包的頭銜,但是相比之下還是不太正宗。

外地名牌包子在北京開包子店,可能最重要的是不僅要發揮自己的傳統特色,還得要入鄉隨俗,既要滿足來自家鄉人的口味,又要贏得當地人的信賴。

於是北京除了一些名牌包子店,其他包子店都綜合了南北方兩種口味,既賣南方包子又賣北方包子,甚至連做法都融合一起,分不開了。但是我現在要介紹的,是正宗的地方名牌包子,使你不出京城就可以嘗到南北方的代表包子,豈不美事一樁!

包子文化南北有別

全國各地製作的包子,其製作和造型方法大體相同,但是在餡心的調制上各盡其妙,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品種。

比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開封的灌湯包,廣東的奶皇包,上海的南翔小籠包,山東的水煎包等等,不勝枚舉。

總體來說,南方和北方的包子就像同源的兩支派別,不盡相同卻各有千秋。

如同南北方人的性格差別一樣,北方的包子顯得大氣、粗獷,單從個頭上都可以看出來,而南方的包子大多小巧玲瓏,無論是外形還是餡心都精緻得很。

天津狗不理包子(名包推薦)

「狗不理」包子鋪原名「德聚號」,至今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了。其實「狗不理」包子的名稱卻是由於店主的乳名而得來的。

原來店主叫高貴友,而其父親因為四十得子,就為店主取名叫「狗子」。「狗子」的包子很受顧客歡迎,生意非常紅火。「狗子」賣包子忙得顧不上和人說話,於是人們就善意地取笑他說:「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於是漸漸地這個名號被喊順了嘴,就成了「狗不理」。 狗不理包子好吃關鍵在於選料、配放、攪拌以至揉面、擀皮兒都是有一定的絕招兒,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隻都不少於15個褶,做工很精細。

品包子:剛出屜的包子熱氣騰騰,看上去如同薄霧之中含苞的秋菊,再咬上一口,香而不膩。

南方包子

廣東奶皇包

廣東的傳統包子很多,甜包中最有名的就是奶皇包了,它用蛋黃做成餡心,體態輕盈,小巧玲瓏。南方的包子是茶點的老祖宗,因此飲茶的習俗也成就了各種特色包子。廣東和香港人特別愛喝茶,在各式各樣的茶餐廳里,在他們的早茶、午茶、晚茶里,奶皇包是必備茶點。 品包子:奶皇包有很多種,口味上大體可以用「軟」、「甜」二字來形容。拿流汁奶皇包來說,包子看起來很清秀,細皮嫩肉的,麵皮綿軟卻不粘牙。

鼎泰豐特色小籠包

鼎泰豐素來是以極品特色小籠包聞名天下,其源頭是南翔小籠包。1972年鼎泰豐在台北創建第一家店,依靠「即制即蒸」的傳統工藝,不僅受到海內外各大媒體的一致好評,在1993年更是被《紐約時報》評為全世界十大餐廳之一。

品包子:這種包子單從外觀看就非常精緻,半透明的包子皮,還隱約可以看見裡面的餡心。拿起筷子輕輕夾起一個,小心翼翼地咬破一個口子,將鮮汁吸進嘴裡,滿嘴的香。

杭州小籠包

自南宋遷都臨安即今日的杭州後,各地食店相繼湧入,菜館、食店眾多。明清年間,游覽杭州的帝王將相和文人騷客日益增多,飲食業大大地發展起來,名菜名點不勝枚舉,而杭州小籠包則是獨樹一幟,遠近聞名。杭州知味觀是最有名的生產小籠包的老店。

品包子:口感柔滑,味道鮮美,包子皮雖然有點厚,但口感松軟,吃後口齒留香。

北方包子

開封灌湯包

開封歷史悠久的名小吃首先要算小籠灌湯包了。它是由北宋時期有名的「山洞梅花包子」演變而來,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在開封吃包子,最有名的要數開封第一樓,它經營的「第一樓小籠包子」有著「提起像燈籠,放下像菊花」的優美形態,並被譽為「中州膳食一絕」。

品包子:包子皮薄,有半透明的感覺。湯味道鮮美,包子皮柔韌,餡多不油膩。

西安賈三灌湯包

在西安你可以看到賈一、賈二、賈三灌湯包子,聽說原本是一家人,後來分開經營,就各自成名,但是經營得最好、最有名的還是賈三灌湯包。有人說只有在賈三的店裡,才能感受到包子的文化和文化的包子。

品包子:灌湯包的包子皮很筋道,而且中間的肉湯也是用牛骨髓慢火燉出來的,味道特別鮮美。這種包子傳統吃法是配上八寶稀飯或者米粥,調料是經過調配的,味道比較輕。
(做法)
各式包子的製作方法
發酵面團的製作分摻水、揉面、發酵、吃鹼等幾個步驟。

1.摻水:麵粉中摻水的比例一般是2比1,即一公斤麵粉加0.5公斤左右的水,具體還應根據麵粉質量,氣候干濕,麵粉中是否加有糖、油、蛋等而有所增減。摻水的溫度應根據季節、氣候變化而定,一般是冬天用熱水,夏天用冷水,春秋天用溫水。

2.發酵:製作發酵面團所用的發酵方法,一般有老酵、鮮酵母、發酵粉三種。家庭常用的是鮮酵母和發酵粉。

鮮酵母或發酵粉的用量多,發酵力就強,發酵的時間亦縮短。鮮酵母一塊一般夏天可發麵粉2~2.5公斤,冬天可發麵粉1~1.5公斤。發酵時間,夏天2小時左右,冬天3~4小時發酵粉50克可發麵粉2公斤,不能多用,多了就要發苦。用發酵粉發的面團只須放置半小時左右即可使用。面團加入水、發酵料後,應充分揉和,待發至松軟,內部起泡後才能使用。用老酵發的面團,發後還需加適量鹼水,揉透後再使用,以避免發酵。

餡料製作 1.豆沙餡心:赤豆500克揀凈洗清後,用清水浸一天,倒入鍋中燒開後改用小火煮爛。然後倒在淘羅中用手搓細出殼,讓豆沙泥濾入另一容器中。待豆沙沉澱後,將清液再次倒入淘羅中沖洗出剩餘的豆沙(可反復多次)。然後將豆沙漿倒入龍布袋或細布袋中,濾出水分。把100克豬油放入鍋中,燒熱後倒入糖750克,熬至糖水起韌性再把豆沙泥倒入,炒至豆沙厚薄符合需要時倒出冷卻即成。

炒豆沙時也可用水代油,但色澤及吃口較差,糖與水的比例是9比1。炒時豆沙和糖不能同時放,否則不爽口,且發膩。豆沙炒成後如需加入豬油丁、桂花或玫瑰,可在冷卻後加入。

2.鮮肉餡心:鮮肉餡有二種:一種是混水肉,即在肉餡中拌入肉皮凍,目的是增加鹵汁,但吃口發膩;另一種是清水肉,事在肉餡中摻清水,入口也有一包鹵,吃口好,但成本較大。

混水肉餡做法是,先將鮮肉皮150克,放冷水燒沸,用刀刮凈雜毛洗凈,入鍋略煮一下撈出,放入冷水中浸一下,這樣可使肉皮易酥,隨後再放回鍋中,用小火煮爛後撈出,用刀剁細,再放回原湯中,加蔥、薑末、料酒,用旺火邊燒邊掏(以防粘鍋底),燒至肉發成糊狀有粘性,能粘附在筷上,即倒在肋里,待冷卻後放入搖肉機搖碎,或用刀切細備用。然後把夾心肉1公斤左右剁成肉醬後倒在缸中,放入醬油、糖、鹽、味精、料酒,朝一個方向攪拌至調料全部吸進肉中為止,再加入清水150克,朝一個方向攪拌至水全部吃進,然後再加清水150克,順一個方向拌透後靜放10分鍾左右,讓肉繼續吸水發漲,最後把剁細的皮凍末倒入拌和即成。

3.三丁餡心:豬肉100克煮至七成熟,雞肉250克煮至九成熟,撈出切成丁;筍250克煮熟後也切成丁。鍋燒熱,放入雞湯,再把雞丁、肉丁、筍丁、醬油、白糖放入,燒至成熟,放入味精,淋上水菱粉著黃後加入少量熟油,盛出冷卻後即成。

4.蝦肉餡心:把蝦仁250克剁成醬放在碗中,加2隻蛋清,用筷子攪拌成泥,再加入生粉拌和成蝦茸。把豬肉250克切成丁,筍125克、叉燒75克切成絲,再加適量的鹽、糖、醬油、味精等,加入蝦茸中調和即成。

5.蟹粉餡心:豬油150克燒至七成熟,投入蔥、薑末煸至蔥色泛黃。蟹肉100克,先將蟹黃投入熱油中,用鐵勺掏碎,使油變成橙黃色,然後倒入蟹肉、鹽一起熬拌後起鍋,拌入已拌好的肉餡中即成。

6.菜餡心:青菜1公斤,投入開水中氽一下,立即撈出投入冷水中冷卻(以免發黃),再撈出剁碎後裝入布袋內擠去水分。把麵筋50克切成丁,香乾2塊切成末。然後把菜倒在缸中抖松,加入糖、鹽、味精、麻油、生油、麵筋丁、香乾末一起拌勻即成。

7.水晶餡心:豬油撕去外層薄膜後切成丁,用綿白糖拌和即成。在包餡時,可在餡心裡加入少量水使糖稍溶,蒸熟後豬油丁就顯得晶瑩雪白,似水晶。

8.百果餡心:什錦蜜餞剁成細末,然後加綿白糖、板油丁、瓜子仁、松子仁、杏仁、胡桃肉等,攪勻即成。

包子製作發好面團入包各種餡子即成各色包子。一般成餡蒸時包口向上,甜餡蒸時包口向下,以示區別。

包好的包子,上籠後置沸水上用旺火蒸約15~20分鍾即成。

天津狗不理包子製作法
2006-1-13 11:40:16

1.原料配方。麵粉750克、凈豬肉 500克、生薑5克、醬油125克、水422毫升、凈蔥62.5克、香油60克。
2.製作方法
①豬肉肥瘦按3:7匹配。將肉軟骨及渣剔凈,用大眼篦子攪碎或剁碎,使肉成大小不等的肉丁。在攪肉過程中要加適量生薑水,然後上醬油。上醬油的目的是調節鹹淡,醬油用量要靈活掌握。上醬油時要分次少許添進,使之完全摻到肉里,上完醬油稍停一會兒,如在冰箱里放一會兒更好。如用拌餡機攪餡,上完醬油的肉不用停,緊接著上水即可。上水也要分次少許添進,否則餡易出湯。最後,放入味精、香油和蔥末,攪勻。
②和面時面與水的比例是2:1,用老肥和鹼的比例成正比。一般麵粉25公斤,冬季用老肥20公斤左右,鹼面 190克,春秋兩季用老肥10公斤左右、鹼面,135克,夏季用老肥7.5公斤左右、鹼面130克。和面後要揉均勻,避免出現花鹼現象。放劑子時要揉出光面, 750克水面出劑子40個,每個劑子重 18.75克。
③把劑子用面滾勻、滾圓,雙方按擀麵棍平推平拉,推到頭、拉到尾,用力均勻,擀成薄厚均勻、大小適當、直徑為8.5厘米的圓皮。
④左手托皮,右手撥人餡15克,捏褶15~16個。捏包時拇指往前走,拇指與食指同時將褶捻開,收口時要按好,不開口,不壅餡,包子口上沒有疙瘩。
⑤包子上屜蒸。用鍋爐硬氣一般需4。5分鍾;用煙煤蒸灶需5分鍾;用家庭煤球火,上屜時火旺、水開、汽足需6分鍾,汽弱則時間要長些。如蒸過火,包子癟,流油,不好看,不好吃;欠火則發粘,不能吃。

包子製作圖解
http://www.lkcn.net/bbs/index.php?act=ST&f=13&t=34936

9、為什麼叫包子?包子的來歷?謝謝!

日常生活中,人們食用的「饅頭」,是屬於一種用麵粉發酵蒸成的食品, 形圓而隆起,本來這種食品最初是有餡的,發展到後來,我國北方稱無 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若問為什麼?說起來,與三國時期的諸葛 亮,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將生活中人們比較普遍喜歡食用的「饅頭」 和「包子」來歷說個明白,開始需要從諸葛亮先說起。

據相傳,就在孔明諸葛輔佐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諸葛亮率軍進軍西南, 去征討孟獲,在橫渡瀘水(一名瀘江水),即在今雅礱江下游和金沙江會 合雅礱江以後一段時,其時間正值農歷五月間,即諸葛亮<<出師表>>,「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說,農歷五月間,夏季炎 熱了,瀘水與別地方的水不同,「瘴氣太濃」,不僅如此,而且水中含有 毒性物質,士兵們食用了瀘水,萬萬沒有料到出現致死,以及患病者亦比 較多.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經過苦思苦想,下令讓士兵們殺豬,宰牛, 將牛肉和豬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做成人頭形狀蒸熟了, 讓士兵們食用結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們的殘廢和患病者,這樣一來,瀘水 周圍百姓們,就傳開了,說諸葛亮下令做的人頭形的「饅頭」可避瘟邪,

由此開始,生活中,人們不漸漸做起「饅頭」食用了。 隨著社會生活實踐不斷向前發展,密切結合生活飲食上的需要,逐漸演變 成由「饅頭」里邊裝上肉餡的食物,名曰為「包子」了,因為是用面和肉 餡包成的,故被人們恰到好處,給名曰為「包子」了。

然而,更有趣的是「在<<愛竹淡談藪>>一書中載:「宋朝有個叫孫琳的大夫, 為宋寧宗治淋病,就是用饅頭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 被人們視為神醫。」宋代著名的大詩人陸游不僅寫了<<籠餅>>詩稱贊,對其 詩亦還自作注釋;其<<籠餅>>詩雲:「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餚, 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陸游的注釋為:「蜀中雜彘(即豬) 肉作巢(即餡)的饅頭,佳甚,唐人止謂饅頭為籠餅。」由此可見,當時四 川用豬肉合面做的饅頭,就已經很有名了。

與牛骨髓餡包子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