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囚犯骨髓移植

囚犯骨髓移植

發布時間:2020-09-26 16:11:21

1、一部美國經典警匪片 求片名 一個警察的兒子得了嚴重的病 必須要一名在監獄的犯人移植骨髓 (好象是) 然後這

亡命之計\ 絕點對抗(1998)
劇情簡介:
警官弗蘭克的兒子患白血病急需骨髓移植,頗遇周折找到的合適人選卻是殺人犯邁凱布。見過患兒馬特後,起初斷然拒絕的邁凱布卻滿口答應。手術當天,邁凱布被押解到醫院,弗蘭克的上司卡西迪親臨現場。但就在手術開始的一剎那,邁凱布突然從手術台上跳下來將馬特挾持做人質。憤怒的卡西迪要乾掉邁凱布,但弗蘭克想到...

2、幫忙把這些人啊.物啊的資料發給我吧!緊急啊~

葉紹翁
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祖籍建安,《四朝聞見錄》自署龍泉(今屬浙江)。從葉適學,與真德秀、葛天民交甚密。仕歷不詳,後棄官居西湖。有《四朝聞見錄》五卷,詩多散佚,僅《江湖小集》中存《靖逸小板》一卷。葉紹翁詩,以汲古閣影宋鈔《南宋六十家小集》本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江湖小集》(簡稱江湖集)、《兩宋名賢小集》(筒稱名賢集)。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水(今屬江西)人,他幼時家境清寒,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歷任太常博士、寶謨閣直學士等職,韓侂胄當政時,因政見不合,隱居十五年不出,最後憂憤成疾而終。有《誠齋集》。

楊萬里的詩歌創作大體上經歷了從模仿、過渡到自成一體的過程。紹興三十二年以前,他是學江西派風格的,這詩作後來被他燒掉了。此後到淳熙四年(1177),是他詩風轉變時期。在這一時期中,他一方面向張浚、張栻學習和切磋理學的奧旨,同時把從日常生活中體驗與領會理致的見解挪移到文學創作中來。他在《題唐德明建一齋》詩中說:「平生刺頭鑽故紙,晚知此道無多子。從渠散漫汗牛書,笑倚江楓弄江水。」這種蔑視書本而重視日常生活的態度成為他詩風轉變的契機。現存《江湖集》的七百多首詩中,既有學陳師道五律、王安石七絕及唐人絕句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風趣輕快的小詩,如: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之一)

淳熙五年以後,楊萬里詩歌的獨特風格基本形成,他的詩學觀點也基本成熟。其《荊溪集序》自言此時「忽若有悟,於是辭謝唐人及王(安石)、陳(師道)、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後欣如也。……予口占數首,則瀏瀏焉無復前日之軋軋矣。」而且,這時「步後園,登古城,采擷杞菊,攀翻花竹,萬象畢來,獻予詩材」,寫詩十分順利。這種重視觀察自然、從日常生活中取材的見解,對於江西詩派主張從前人那裡「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的詩論正是有力的反動。

不過,「誠齋體」的形成,不僅是重視從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獲取新穎生動素材,還要求具有透脫的胸懷與哲理的思考;詩人在熱情地投入自然萬物與日常生活,與之打成一片而彼此交融的同時,又必須跳出來冷靜理智地觀照與領悟其中所涵蘊的人生哲理,這樣寫成的詩,才不僅有自然與生活的盎然生機,而且富於理趣,像下面幾首詩: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亂山圈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春跡無痕可得尋,不將詩眼看春心。鶯邊楊柳鷗邊草,一日青來一日深。(《過楊二渡》之一)

碧酒時傾一兩杯,船門才閉又還開。好山萬皺無人見,都被斜陽拈出來。(《舟過謝潭三首》之三)

此外,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溪迴路轉愁無路,忽有梅花一兩枝」(《晚歸遇雨》),「綠萍池沼垂楊里,初見芙蕖第一花」(《將至建昌》)等,都表現了「誠齋體」在創作方式上的特點:一是善於敏感地發現與迅速地捕捉在自然萬物與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常人所不能發現或容易忽略的富於情趣與美感的景象,這正是他拋棄堆垛古人、剝扯古語、模仿古詩而熱情地投入生活的結果;二是注意在這些景象中融入自己的主觀領悟與體驗,使之帶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理趣,即所謂「不是胸中別,何緣句子新」(《蜀士甘彥和寓張魏公門館,用予見張欽夫詩韻作二詩見贈,和以謝之》),這則是他把理學及禪宗觀物體驗方式引入詩歌的產物。

「誠齋體」在語言方面以自然流暢、風趣活潑為基本特徵。

由於楊萬里的詩主要描寫尋常的自然景物與日常生活,以表現其中的勃勃生機和自己內心中的人生體驗,那種生澀或過於典雅的語言反而會妨礙他所要表現的內容,所以他在語言形式方面不太用力,而努力追求語言形式之外的某種意味,這正如他自己所說:「老夫不是尋詩句,詩句自來尋老夫。」

(《晚寒題水仙花並湖山》)具體說來,首先,楊萬里的詩句大多句法完整而意脈連貫,很少有斷續拼合和跳躍連接的,這越過江西詩派而較多繼承了宋詩自梅、歐、蘇以來所形成的語言風格;其次,是多採用自然的口語、俗語入詩,使詩歌像日常對話那樣活潑,並求得新穎、生動、輕快與風趣的效果。

楊萬里的詩較少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但這類詩雖為數不多,其中也有些是寫得比較好的。如《憫農》「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寫出了農民艱難度日的困苦;而《初入淮河四絕句》寫他出使金國時所見所思,也能引發讀者豐富的感想,如第三首: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從總體上說,機智活潑、風趣自然是楊萬里詩的顯著長處,但他的詩同時也很少表現尖銳的、深重的人生感受(在這一點上,他還不如黃庭堅),因此大多取材細瑣,缺乏雄大的氣魄。

有些詩更有粗率滑易的毛病,讓人覺得淺俗無味;偶爾也有賣弄學問的陋習,重又走到江西派的老路上去。但他畢竟開創了新的詩風,這是一味模仿古人的詩人所不能比擬的。在楊萬里打破了江西派詩風的籠罩之後,有些詩人既想在江西詩派之外另闢蹊徑,又缺乏獨創的才力,於是就另外找些古代詩人作為效仿的對象,好像走出一間牢房又進了另一間牢房,總不如楊萬里那樣跳出牢寵,無拘無束。

四朝聞見錄
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葉紹翁撰。紹翁自署龍泉人。又書中載程公許與論真德秀謚議手柬,字之曰靖逸,而厲鶚《宋詩紀事》稱其字嗣宗,建安人,與自述互異。考所載高宗航海一條,自稱本生祖曰李頴士,建之浦城人,則建安其祖籍歟?其歷官始末無考。觀所記庚辰京城災周朝端諷其論事一條,及與真德秀私校殿試卷一條,則似亦嘗為朝官,其所居何職則不可詳矣。所錄分甲、乙、丙、丁、戊五集,凡二百有七條。甲、乙、丙、戊四集皆雜敘高、孝、光、寧四朝軼事,各有標題,不以時代為先後。惟丁集所記僅寧宗受禪、慶元黨禁二事,不及其他。紹翁與真德秀游,故其學一以朱子為宗,然賣武夷山一條乃深惜朱在之頹其家聲(案:在朱子之子,時官戶部侍郎),無所隱諱。則非攀援門戶者比,故所論頗屬持平。南渡以後諸野史足補史傳之闕者,惟李心傅之《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號為精核,次則紹翁是書。陳郁《藏一話腴》嘗摘其誤,以劉禹錫題壽安甘棠驛詩為趙仲湜游天竺詩一條,周密《齊東野語》嘗摘其光宗內禪慈懿於卧內取璽一條,又摘其函韓侂胄首求和誤稱由章良能建議一條。又摘其南園香山一條,蓋小小訛異,記載家均所不免,不以是廢其書也,惟王士禎《居易錄》謂其頗涉煩碎,不及李心傳書。今核其體裁,所評良允。故心傳書入史部,而此書則列小說家焉。

-

---出《四庫總目提要》

航天飛船是用多級火箭作為運載工具,從地球發射並可在宇宙空間航行的飛行器。

載人航天飛船一般包括為飛船提供電源和動力支持的推進艙、為航天員提供安全可靠環境支持的返回艙、在軌道運行中為航天員提供工作生活環境的軌道艙和為科學試驗提供各種保障的附加段。

載人航天飛船和宇宙空間站是供航天員、科研人員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器,因此必須提供航天員在空間安全、工作和生活的生命保障系統,其設施與人造衛星有明顯不同,除無人飛行的分系統外,還必須包括環境控制生物保障系統和應急救生系統。載人航天飛船又分為衛星式載人飛船和登月式載人飛船。

載人航天工程主要由七部分組成:一、航天員的培訓和鍛煉;二、有效載荷的各種科學試驗;三、載人航天飛船的研製;四、可靠的運載火箭保障系統;五、載人航天發射場的建設和保障;六、海基陸基聯合測控網的建設和保障;七、可靠的著陸場的建設和保障。

人類載人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駕駛人類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繞地球一周後,安全返回地面,從此揭開了人類載人航天的歷史。

1969年7月20日,美國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乘「阿波羅號」航天飛船,實現了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的奇跡。

1971年4月,前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個宇宙空間站「禮炮號」。「禮炮號」宇宙空間站總重量約18噸,總長約14米。

1973年5月,美國發射了名為「天空實驗室」的宇宙空間站,總重量約為82噸,總長約36米。

1970年4月,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開始了中國的航天事業。

1999年11月20日和2001年1月10日,「神舟號」試驗飛船和「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在剛剛成功的「神舟三號」發射中,還首次試驗了逃逸系統,該系統可在火箭發射和升空階段出現意外故障等緊急情況下,將飛船帶離危險區域,以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四顆。肉眼看去,火星是一顆引人注目的火紅色星,它緩慢地穿行於眾星之間,在地球上看,它時而順行時而逆行,而且亮度也常有變化,最暗時視星等為+1.5,最亮時比天狼星還亮得多,達到-2.9。由於火星熒熒如火,亮度經常變化,位置也不固定,所以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而在古羅馬神話中,則把火星比喻為身披盔甲渾身是血的戰神「瑪爾斯」。在希臘神話中,火星同樣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

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鐵,由於長期受紫外線的照射,鐵就生成了一層紅色和黃色的氧化物。誇張一點說,火星就像一個生滿了銹的世界。由於火星距離太陽比較遠,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只有地球的43%,因而地面平均溫度大約比地球低30多攝氏度,晝夜溫差可達上百攝氏度。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溫度可達20℃左右。火星上也存在大氣。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約佔95%,還有極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

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徑為3395公里,是地球的一半, 體積不到地球的1/6,質量僅是地球的1/10。火星的內部和地球一樣,也有核、幔、殼的結構。

火星的自轉和地球十分相似,自轉一周為24小時37分22.6秒。火星上的一晝夜比地球上的一晝夜稍長一點。火星公轉一周約為687天,火星的一年約等於地球的兩年。

火星有兩個衛星。靠近火星的一個叫火衛一,較遠的一個叫火衛二。由於火星在希臘神話中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所以天文學家以阿瑞斯的兩個兒子——福波斯和德瑞斯命名它的兩顆衛星。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與地球有許多相同的特徵。它們都有衛星,都有移動的沙丘、大風揚起的沙塵暴,南北兩極都有白色的冰冠,只不過火星的冰冠是由乾冰組成的。火星每24小時37分自轉一周,它的自轉軸傾角是25度,與地球相差無幾。

火星上有明顯的四季變化,這是它與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處。但除此之外,火星與地球相差就很大了。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空氣中二氧化碳佔了95%。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造成了金星上的高溫,但在火星上情況卻正好相反。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而根本無法保存熱量。這導致火星表面溫度極低,很少超過0℃,在夜晚,最低溫度則可達到-123℃。

這是美國宇航局海盜號環繞器拍攝的火星全球照片。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巨大的「水手谷」。水手谷長約4000公里,深度約8公里。(USGS)

火星的內部結構圖。火星的內部結構與地球相似,都有殼、幔和核,但由於數據不完全,火星核的組成和大小仍然未能確定。

火星表面的景色。這是由著陸在火星表面的探路者號探測器拍攝的。遠處可見名為「雙子峰」的火星山峰。(NASA)

火星表面縱橫交錯的河床。這些河床已經乾涸,但它們可能是在遠古時期由大量的洪水沖刷形成的。

火星表面揚起的大范圍沙塵暴。這次沙塵暴生成於火星南極附近,影響范圍約有數百公里。

這是美國宇航局的海盜2號探測器拍攝的火星南極地區的片狀地貌。這些條紋是由冰和沉積物構成的。

火星被稱為紅色的行星,這是因為它表面布滿了氧化物,因而呈現出鐵銹紅色。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含有大量的紅色氧化物的大沙漠,還有赭色的礫石地和凝固的熔岩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風,大風揚起沙塵能形成可以覆蓋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塵暴。每次沙塵暴可持續數個星期。

火星兩極的冰冠和火星大氣中含有水份。從火星表面獲得的探測數據證明,在遠古時期,火星曾經有過液態的水,而且水量特別大。這些水在火星表面匯集成一個個大型湖泊,甚至是海洋。現在我們在火星表面可以看到的眾多縱橫交錯的河床,可能就是當時經水流沖刷而成的。此外火星表面的許多水滴型「島嶼」也在向我們暗示這一點。

火星表面有一條巨大的「水手谷」。這是一個長約4000公里的巨大峽谷,它是在遠古時期的洪水和火山活動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火星上的巨大火山——奧林匹斯山高約2萬7千米,是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高度的三倍。它是太陽系中最高的山峰。火星有兩個微小的衛星,直徑都不到80公里,看起來更象是被俘獲的小行星。

一直以來火星都以它與地球的相似而被認為有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近期的科學研究表明目前還不能證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相反的,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火星更象是一個荒蕪死寂的世界。盡管如此,某些證據仍然向我們指出火星上可能曾經存在過生命。例如對在南極洲找到的一塊來自火星的隕石的分析表明,這塊石頭中存在著一些類似細菌化石的管狀結構。所有這些都繼續使人們對火星生命的是否存在保持極大的興趣。

質量
6.421e+23 kg

赤道半徑
3,397.2 km

平均密度
3.94 gm/cm3

平均日距
227,940,000 km

自轉周期
24.6229 小時

公轉周期
686.98 天

赤道地表重力
3.72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5.02 km/sec

最低地表溫度
-140 ℃

平均地表溫度
-63 ℃

最高地表溫度
20 ℃

大氣壓力
0.007 bars

大氣組成

二氧化碳 95.32%
氮 2.7%
氬 1.5%
氧 0.13%
一氧化碳 0.07%
水 0.03%
其他 0.000291%

1976年,美國海盜1號和海盜2號火星探測器首次成功登陸火星,傳回了數萬張照片。那次飛行沒有找到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證據。但是,美國地質學家舒爾策.馬庫赫卻公布一份論文說,當時探測器可能事實上已經找到了火星生物,但是由於火星生物的形態與地球生態的形態截然不同,以至於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存在,人類探測器向火星的土壤里倒水,這可能把火星上那些以另外一種細胞也存在的生命淹死。此外,人類探測器還加熱了土星土壤, 這可能又把火星微生物給烤死了。

克隆是英語單詞clone的音譯,clone源於希臘文klone,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桿插和嫁接。
如今,克隆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後代個體組成的種群。克隆也可以理解為復制、拷貝,就是從原型中產生出同樣的復製品,它的外表及遺傳基因與原型完全相同。
1997年2月,綿羊「多利」誕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關注,這頭由英國生物學家通過克隆技術培育的克隆綿羊,意味著人類可以利用動物身上的一個體細胞,產生出與這個動物完全相同的生命體,打破了千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什麼東西可以科隆?
應該說有生命的都可以克隆。

現在已經克隆什麼?
蛙:1962年,未成功。
鯉魚:1963年,中國科學家童第周早在1963年就通過將一隻雄性鯉魚的遺傳物質注入雌性鯉魚的卵中從而成功克隆了一隻雌性鯉魚,比多利羊的克隆早了33年。但由於相關論文是發表在一本中文科學期刊,並沒有翻譯成英文,所以並不為國際上所知曉。(源自:PBS)
古代神話里孫悟空用自己的汗毛變成無數個小孫悟空的離奇故事,表達了人類對復制自身的幻想。1938 年,德國科學家首次提出了哺乳動物克隆的思想,1996年,體細胞克隆羊「多利」出世後,克隆迅速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人們不禁疑問:我們會不會跟在羊的後面?這種疑問讓所有人惶惑不安。然而,反對克隆的喧囂聲沒有抵過科學家的執著追求,伴隨著牛、鼠、豬乃至猴這種與人類生物特徵最為相近的靈長類動物陸續被克隆成功,人們已經相信,總有一天,科學家會用人類的一個細胞復制出與提供細胞者一模一樣的人來,克隆人已經不是科幻小說里的夢想,而是呼之欲出的現實。目前,已有三個國外組織正式宣布他們將進行克隆人的實驗,美國肯塔基大學的扎沃斯教授正在與一位名叫安提諾利的義大利專家合作,計劃在兩年內克隆出一個人來。

由於克隆人可能帶來復雜的後果,一些生物技術發達的國家,現在大都對此採取明令禁止或者嚴加限制的態度。柯林頓說:「通過這種技術來復制人類,是危險的,應該被杜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洪國藩也明確表示反對進行克隆人的研究,而主張把克隆技術和克隆人區別開來。

克隆人,真的如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一樣可怕嗎?
實際上,人們不能接受克隆人實驗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阻礙。千百年來,人類一直遵循著有性繁殖方式,而克隆人卻是實驗室里的產物,是在人為操縱下製造出來的生命。尤其在西方,「拋棄了上帝,拆離了亞當與夏娃」的克隆,更是遭到了許多宗教組織的反對。而且,克隆人與被克隆人之間的關系也有悖於傳統的由血緣確定親緣的倫理方式。所有這些,都使得克隆人無法在人類傳統倫理道德里找到合適的安身之地。但是,正如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所言:「克隆人出現的倫理問題應該正視,但沒有理由因此而反對科技的進步」。人類社會自身的發展告訴我們,科技帶動人們的觀念更新是歷史的進步,而以陳舊的觀念來束縛科技發展,則是僵化。歷史上輸血技術、器官移植等,都曾經帶來極大的倫理爭論,而當首位試管嬰兒於1978年出生時,更是掀起了軒然大波,但現在,人們已經能夠正確地對待這一切了。這表明,在科技發展面前不斷更新的思想觀念並沒有給人類帶來災難,相反地,它造福了人類。就克隆技術而言,「治療性克隆」將會在生產移植器官和攻克疾病等方面獲得突破,給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比如,當你的女兒需要骨髓移植而沒有人能為她提供;當你不幸失去5歲的孩子而無法擺脫痛苦;當你想養育自己的孩子又無法生育……也許你就能夠體會到克隆的巨大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治療性克隆的研究和完整克隆人的實驗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治療性克隆所指向的終點就是完整克隆人的出現,如果加以正確的利用,它們都可以而且應該為人類社會帶來福音。

科學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但是,某項科技進步是否真正有益於人類,關鍵在於人類如何對待和應用它,而不能因為暫時不合情理就因噎廢食。克隆技術確實可能和原子能技術一樣,既能造福人類,也可禍害無窮。但「技術恐懼」的實質,是對錯誤運用技術的恐懼,而不是對技術本身的恐懼。目前,世界各國對克隆人的態度多有「曖昧」,英國去年以超過三分之二的多數票通過了允許克隆人類早期胚胎的法案,而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也逐漸聽到了要求放鬆對治療性克隆限制的聲音。可以說,哪一個國家首先掌握了克隆人的技術,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擁有了優勢和主動,而起步晚的國家可能因此而遭受現在還無法預測的損失。如同當年美國首先掌握了原子能技術,雖然這項技術從一開始便展現著它罪惡的一面,但後來各國又不得不加緊這方面的研究和實驗。單從這個角度上講,對克隆人實驗採取簡單否定的態度也是值得探討的。

至於人們擔憂克隆技術一旦成熟,會有用心不良者克隆出千百個「希特勒」,或者克隆出另一個名人來混淆視聽,則是對克隆的誤解。克隆人被復制的只是遺傳特徵,而受後天環境里諸多因素影響的思維、性格等社會屬性不可能完全一樣,即克隆技術無論怎樣發展,也只能克隆人的肉體,而不能克隆人的靈魂,而且,克隆人與被克隆人之間有著年齡上的差距。因此,所謂克隆人並不是人的完全復制,歷史人物不會復生,現實人物也不必擔心多出一個「自我」來。

綿羊:1996年,多利(Dolly)
獼猴:2000年1月,Tetra,雌性
豬:2000年3月,5隻蘇格蘭PPL小豬;8月,Xena,雌性
牛:2001年,Alpha和Beta,雄性
貓:2001年底,CopyCat(CC),雌性
鼠:2002年
兔:2003年3-4月分別在法國和朝鮮獨立地實現;
騾:2003年5月,愛達荷Gem,雄性;6月,猶他先鋒,雄性
鹿:2003年,Dewey
馬:2003年,Prometea,雌性
狗:2005年,韓國首爾大學實驗隊,史納比

盡管克隆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目前克隆的成功率還是相當低的:多利出生之前研究人員經歷了276次失敗的嘗試;70隻小牛的出生則是在9000次嘗試後才獲得成功,並且其中的三分之一在幼年時就死了;Prometea也是花費了328次嘗試才成功出生。而對於某些物種,例如貓和猩猩,目前還沒有成功克隆的報道。而狗的克隆實驗,也是經過數百次反覆試驗再得來的成果。

多利出生後的年齡檢測表明其出生的時候就上了年紀。她6歲的時候就得了一般老年時才得的關節炎。這樣的衰老被認為是端粒的磨損造成的。端粒是染色體位於末端的。隨著細胞分裂,端粒在復制過程中不斷磨損,這通常認為是衰老的一個原因。然而,研究人員在克隆成功牛後卻發現它們實際上更年輕。分析它們的端粒表明它們不僅是回到了出生的長度,而且比一般出生時候的端粒更長。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比一般的牛有更長的壽命,但是由於過度生長,它們中的很多都過早夭折了。研究人員相信相關的研究最終可以用來改變人類的壽命。

克隆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
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有關專家針對一些科學狂人在美國秘密克隆人的做法指出——克隆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存在著極大的爭議和難以解決的一系列法律等問題。

我國多家媒體近日轉載了國外媒體報道的一條驚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組織操縱的科學狂人,正在美國內華達州大漠深處進行著一項克隆人的秘密實驗。他們根據英國科學家創造世界第一隻克隆羊「多利」的同樣原理,從一個今年2月份夭折的10個月大的美國女嬰身上提取細胞製造克隆人。據稱,「如果進展順利的話,世界上第一個克隆人將於明年年底誕生。」

消息披露後,克隆技術及其帶來的倫理學問題再一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點。如果這一消息屬實的話,應當如何看待此事,如何正確地評價和思考這個問題,記者為此走訪了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法律和社會部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沈銘賢研究員。

沈教授說:自1997年英國羅斯林研究所成功地克隆出「多利」羊後,國外不斷有人在名利的驅使下,提出並試圖從事克隆人的研究。盡管各國政府明令禁止,但與克隆人有關的報道近兩年來不止一次見諸報端。但是,這次速度這么快,又與邪教組織有關聯,確實令人感到震驚。

痛失愛女的父母,希望通過克隆技術使女兒復活,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學家藉此進行克隆人的實驗,就值得討論了。沈教授認為:即使撇開邪教不談,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就「克隆人」這一個體而言,他會生活在「我是一個死去的人的復製品」 這樣一個陰影中,這對他的心理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按照生命倫理學的觀點,科學技術要從長遠利益出發,造福整個人類。它必須遵循「行善、不傷害、自主和公正」這四項國際公認的倫理原則。「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經過了200多次的失敗,出現過畸形或夭折的羊。而克隆人更為復雜,無疑會遇到更多的失敗,如果製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壽的人,將是對人權的一種侵犯。

人類基因的多樣性是人類進化的生物學基礎,而那些科學狂人要製造的所謂「不朽的生命」,實際上是同一基因的翻版,這就有可能減少基因的多樣性,不利於人類本身的進化。所以,無論從個體、整體,還是從社會進化、生命倫理角度看,都應該堅決反對克隆人的行為。

沈教授指出:現在科學界把克隆分為治療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兩種。前者是利用胚胎幹細胞克隆人體器官,供醫學研究、解決器官移植供體不足問題,這是國際科學界和倫理學界都支持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用於治療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這一界限。而對於生殖性克隆,即通常所說的克隆人,由於它在總體上違背了生命倫理原則,所以,科學家的主流意見是堅決反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人類基因組倫理委員會和各國政府也都非常明確地表示,反對生殖性克隆。即使克隆人真的誕生了,我們還是要堅持這一基本立場。

現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沈教授指出:現在有些科學家提出,只要科學上有可能做到的,就應該去做。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觀點。如果技術上我們能製造出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的超級生命,難道也可以去製造嗎?一些科學狂人正是打著「科學自由」的旗號,去做一些危害人類的事。因此,我們要警惕現代科學技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另外,也不能把科學自由和

3、骨髓移植對身體有什麼影響拜託各位大神

骨髓移植為近代國際正統醫學創導的先進療法,但療效卻極差,這種療法,基本上可以說是失敗的,因為生命不僅有其身,更有超肉體、超物質的心和靈。 生命是一個小天地,是大宇宙的「全身胚」;生理淵源於生命的源起和億萬年來的進化過程,它和大自然界息息相關,遵循著宇宙萬有的因果自然規律。 因之,生命的奧秘是超機器的,不是任何「宏觀」和「微觀」的科研成果所能主宰,不能把治病作為機械的修理裝卸,不能把辨證施治按建築工程那樣設計核算。 摧毀了生命的免疫力 骨髓移植的最大錯誤是在移植過程中,摧毀了生命的免疫力和自力生存的功能,使它無能發揮「排異」作用,而移植得以成功。但是,免疫力是生命賴以自衛生存的重要因素,賴以發育成長的基本支柱,免疫力的摧毀,等於樹木之根已斷,任何生命都無法正常的生活下去。 配型困難 骨髓移植還有一個重要缺陷,就是適用於移植的骨髓類型供源極少,因為要找到白細胞抗原(HLA)配型相同的骨髓供應者十分困難。 據統計,在廣大群眾中僅佔十萬分之二左右,即十萬人中約有二人;而且即使找到配型相同之人,也常因顧慮抽髓後對身體造成損害而不願供應。 自體骨髓移植也是捨本逐末 醫學界又創導「自體骨髓移植」,可不受供體來源的限制,但這種療法不僅是捨本逐末,而且嚴重違背生理規律。 因為患者的骨髓本是一種病灶,所謂幼稚細胞乃是患者整體病的局部現象,是一種症狀,並非病源及病源體,縱使對殘留的幼稚細胞作了清理,而患者的整體並未因之改善,所採取的骨髓乃是一些毫無生機的組織,何有根治此症的功能? 成功率極低,費用極高 近年我接觸了不少位的骨髓移植患者,他們受盡了殘酷的苦痛,有的移植失敗而犧牲,有的灰心失望而自殺,有的雖然移植成功,但不久又復發無救。 而移植費用卻高得驚人,在中國大陸,每一病例需醫療費二、三十萬人民幣。 副作用太大,後患無窮 骨髓移植還有很多不良副作用未為醫界、病人、家屬及一些社會人士所正確了解,謹提示概要供參考。 患者之整體變型、變質、變態,失去正常、自然的健康美。 縮短生命周期,這一點為醫學界所忽略,甚至可以說是盲然不知。假如一個人的生、長、衰、老的生命周期平均是八十歲,當他在二十歲時,還應當存有六十年的壽限,他若患了白血病,以化療及骨髓移植的霸道療法,縱使緩解存活,用了很多強壯劑蛋白質、激素、鮮血……,外面看來很壯實,但他的生命周期卻大大的縮短,所存余的六十年生命資源,給他數年內耗盡了,也即是早熟、早衰、萎縮、老化而活不了多少年。 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事態,必須引起有關當局的重視。 喪失生命意義:化療或髓植後,免疫力被摧毀,喪失了自力生存的功能,醫生為了預防感染,盡量與外界隔離,甚至置於無菌室中,經常消毒、驗血、抽髓,以及各種檢查化驗,經常輸注營養、強壯劑、消炎劑……以維持生命,這樣,表面上是予以先進的設備及科學的治療,而實際上是剝奪了大自然界賦與每個人的能量,疏遠了家庭和社會對患者精神上的慰藉。 倘若長期在這痛苦無情形同俘虜、囚犯似的存活,這將完全喪失作為一個人的生存意義。 綜上所述,可知骨髓移植雖為國際醫學界最先進的療法,甚至標榜為白血病的根治法,而實際上卻是最殘酷的霸道療法,這將為國際醫葯史上留下最創痛的一頁!

4、想知道一個電影的名字,美國電影,一個美國特工的兒子得了絕症,只有一名囚犯可以救他,這是一名重犯人。

《亡命之計》

5、骨髓移植是喪失人的生命意義嗎?

化療或髓植後,免疫力被摧毀,喪失了自力生存的功能,醫生為了預防感染,盡量與外界隔離,甚至置於無菌室中,經常消毒、驗血、抽髓,以及各種檢查化驗,經常輸注營養、強壯劑、消炎劑……以維持生命,這樣,表面上是予以先進的設備及科學的治療,而實際上是剝奪了大自然界賦與每個人的能量,疏遠了家庭和社會對患者精神上的慰藉。倘若長期在這痛苦無情形同俘虜、囚犯似的存活,這將完全喪失作為一個人的生存意義。

骨髓移植雖為國際醫學界最先進的療法,甚至標榜為白血病的根治法,而實際上卻是最殘酷的霸道療法,這將為國際醫葯史上留下最創痛的一頁!

6、52歲慢粒患者能做骨髓移植手術嗎

你好
一般骨髓移植合適的手術年齡是小於40歲。患者52歲,年齡較大,行骨髓移植會增加風險。一般骨髓移植成功出倉率為50%。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分為三期,慢性期、加速期、急變期。一般剛發病的大多是慢性期。一般積極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有效的改善病情,已達完全緩解。

7、想知道一個電影的名字,美國電影,一個美國警察的孩子得了絕症,只有一名囚犯可以救他,這是一名重犯人。

亡命之計》1998
劇情簡介
警官弗蘭克的兒子患白血病急需骨髓移植,頗遇周折找到的合適人選卻是殺人犯邁凱布。見過患兒馬特後,起初斷然拒絕的邁凱布卻滿口答應。手術當天,邁凱布被押解到醫院,弗蘭克的上司卡西迪親臨現場。但就在手術開始的一剎那,邁凱布突然從手術台上跳下來將馬特挾持做人質。憤怒的卡西迪要幹掉邁凱布,但弗蘭克想到兒子只有這一線生存的希望,單獨進病房與邁凱布談判。但邁凱布豈肯罷休,他劫持一輛汽車帶著馬特逃走。弗蘭克緊追不舍。經過激烈追逐,受傷的邁凱布最終被弗蘭克擒住並押回醫院,馬特得救了。但數月後,正在醫院做康復治療的邁凱布再次舉槍瞄向看守他的警衛......

8、捐獻骨髓 會經歷跟白血病人差不多得痛苦嗎?

現在都是用外周血分離造血幹細胞的,放心吧!捐獻過程什麼感覺都沒,如果你能順利通過初高配,那接下來就是體檢,體檢就是一些常規體檢,比如抽血、驗尿、心電圖、B超什麼的。現在不需要做穿刺,過了體檢,就等著通知你捐獻把!捐獻前一般要打五天的動員劑,就和平時打疫苗一樣,目的是動員你骨髓里的造血幹細胞能加速釋放的外周血中,打動員劑可能會有一點點不舒服,比如會有點類似感冒的症狀,腰疼什麼的,這都很正常,比起白血病的患者承受的痛苦其實這點不舒服真的不算什麼。最後就是捐獻,捐獻過程也就是和獻血差不多,把針插進去,血流出來,經過分離機把造血幹細胞分離出來,剩餘的血漿和營養物質會從另一端迴流到你的身體里。過程真的沒有什麼難受啊,不舒服啊什麼的。就是躺時間長了身體麻麻的,畢竟一直保持一個姿勢。捐完就可以走了,回家就好吃好喝的供著把。辛苦手打的,給點分吧!

9、骨髓移植對身體有危害嗎?

在醫學上骨髓移植對身體是沒有害處的
骨髓和血液是一樣的可以再生的如果可以的話可以挽救一條人命是可以的,但骨髓移植也是手術需要一段恢復時間。

與囚犯骨髓移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