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的骨殼

骨髓的骨殼

發布時間:2020-09-26 09:28:38

1、骨髓的成分是什麼,它一般分布在人體的具體什麼部位?

骨髓bone marrow是液狀柔軟的富於血管的造血組織,隸屬於結締組織。存在於長骨骨髓腔及各種骨骨松質的的網眼中。
在胚胎時期和嬰幼兒,所有骨髓均有造血功能,由於含有豐富的血液,肉眼觀呈紅色,故名紅骨髓。約從六歲起,長骨骨髓腔內的骨髓逐漸為脂肪組織所代替,變為黃紅色且失去了造血功能,叫做黃骨髓。成人的紅骨髓僅存於骨松質的網眼內。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嚴重貧血時,黃骨髓能「見風使舵、搖身一變」,成為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
骨髓位於骨髓腔中,約占體重的4%-6%,是人體最大的造血器官。骨髓分為紅骨髓(red bone marrow)和黃骨髓(yellow bone marrow)。胎兒及嬰幼兒時期的骨髓都是紅骨髓,大約從5歲開始,長骨乾的骨髓腔內出現脂肪組織,並隨年齡增長而增多,即為黃骨髓。成人的紅骨髓和黃骨髓約各佔一半。紅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規則骨和長骨骺端的骨松質中,造血功能活躍。黃骨髓內僅有少量的幼稚血細胞,故仍保持著造血潛能,當機體需要時可轉變為紅骨髓進行造血。
紅骨髓主要由造血組織和血竇構成。
1.造血組織 主要由網狀結締組織和造血細胞組成。網狀細胞和網狀纖維構成造血組織的網架,網孔中充滿不同發育階段的各種血細胞,以及少量造血幹細胞、巨噬細胞、脂肪細胞和間充質細胞等。
目前認為,造血細胞賴以生長發育的內環境也就是造血誘導微環境(hemopoietic inctive microenvironment)極為重要。骨髓造血誘導微環境包括骨髓神經成分、微血管系統及纖維、基質以及各類基質細胞組成的結締組織成分。基質細胞(stromal cell)是造血微環境中的重要成分,包括有網狀細胞、成纖維細胞、血竇內皮細胞、巨噬細胞、脂肪細胞等。一般認為,骨髓基質細胞不僅起支持作用,並且分泌體液因子,調節造血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發育中的各種血細胞在造血組織中的分布呈現一定規律。幼稚紅細胞常位於血竇附近,成群嵌附在巨噬細胞表面,構成幼紅細胞島(erythroblastic islet)(圖5-9);隨著細胞的發育成熟而貼近並穿過血竇內皮,脫去胞核成為網織紅細胞。幼稚粒細胞多遠離血竇,當發育至晚幼粒細胞具有運動能力時,則借其變形運動接近並穿入血竇。巨核細胞常常緊靠血竇內皮間隙,將胞質突起伸入竇腔,脫落形成血小板。這種分布狀況表明造血組織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微環境造血誘導作用。
2.血竇 由動脈毛細血管分支而成。血竇腔大而迂曲,最終匯入骨髓的中央縱行靜脈。血竇形狀不規則。竇壁襯貼有孔內皮,內皮基膜不完整,呈斷續狀。基膜外有扁平多突的周細胞覆蓋,當造血功能活躍,血細胞頻繁穿過內皮時,覆蓋面減小。血竇壁周圍和血竇腔內的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有吞噬清除血流中的異物、細菌和衰老死亡血細胞的功能。

2、骨髓的成分

3、骨髓穿刺之後要變傻嗎?

骨髓炎是由化膿性細菌所引起的骨膜、骨皮質和骨髓的炎症。理論上講,在抗菌葯物十分發達的今天,該病應當不是什麼難治之症。但臨床實踐卻並非如此。許多骨髓炎患者由於疾病形成畸形,關節強直而致殘,部分患者由於竇道長期不愈而致皮膚癌變,更重要的是部分患者由於無法療治需要截肢,甚至死亡。從發病部位上看,多發於四肢,下肢較多,其中脛骨、股骨最多。它的感染途徑基本上可分為三種:

1、 血源性骨髓炎
血源性骨髓炎主要是由人體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如有感冒或輕微的皮膚擦傷導致化膿性細菌由血液進入骨內所引起的炎症,感染部位一般無明顯的外傷史。本病多見於兒童發病後可見高燒39度以上,血沉加快,白細胞化驗多在15000-30000之間,x線視有骨膜反應,局部皮膚溫度 過高,並有深壓痛。

2、 創傷性骨髓炎
創傷性骨髓炎是由身體創傷所引起骨外露(如開放性骨折等)或皮膚破裂引起的肌肉組織深部感染(如失神經性的骨外露)後,細菌通過血液潛入骨組織所引起的骨感染,本病一般表現為局部有流膿竇道,傷口皮溫過高,血化驗表現為血沉加快,白細胞增多,X線視有明顯骨破壞。

3、 醫源性骨髓炎
醫源性骨髓炎是一種廣義上的創傷性骨髓炎,它是醫院在做骨科手術過程中,由於消毒不徹底或無菌意識淡漠所引起的骨感染。它雖然是骨科手術中少見的病歷,但是它卻是 骨感染的三大途徑之一。其症狀與創傷性骨髓炎一樣。
中醫認為骨髓炎是由人體正氣不足,肝腎陰虧,邪毒蘊盛,陰液虧損,抗邪能力低下,此時再感外邪的侵犯,蘊滯於內,化熱成膿,從而導致骨質的破.骨髓炎在保守治療無效後,應及時行手術治療,其中手術的質量是治療的 前提,而術後護理和術後大量應用中葯是治療的關鍵,治癒後按期使用抗 復發中葯是治療的保障。如果能夠作到以上三點,特別 是抗復發中葯的 應用,那麼骨髓炎的終身治癒是沒有問題的。

慢性骨髓炎的治療
Osteomyelitis of Treatment of Chrohic
急性骨髓炎治療不當,多發展為經久不愈的慢性骨髓炎。近年來伴隨災害事故、交通事故的增加,繼發於 開放骨折及手術感染的患者正迅速增加。致病菌多為金葡菌,外傷引起的多系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革蘭氏陰 性菌。慢性骨髓炎骨營養中斷,造成骨壞死,易形成死骨,僅用中葯及抗生素多不能治癒,多數應手術治療。 骨髓內形成膿腫、骨髓內壓力增高 ,骨髓內血流中斷,骨膜下形成膿腫而致骨壞死、病理骨折、甚至大段骨 壞死造成的骨缺損。臨床上多伴有繼發瘺孔,反復排膿。如瘺孔閉塞,局部就會發熱、腫痛、淋巴結腫大、全 身發熱、白血球增高和血沉加快等。如長年瘺孔不閉,極有可能會發生瘺孔區組織癌變,而不得不截肢。
下列情況應積極手術治療:
(一)局部情況: 1、膿腫形成,包括骨膜下膿腫、軟組織蜂窩組織炎、骨髓內膿腫; 2、瘺孔; 3、死骨; 4、骨不癒合 及假關節; 5、骨髓內炎性肉芽; 6、畸形; 7、異物如鋼板、髓內釘等存留。 (二)全身情況如: 敗血病、惡性變、反復發作。 慢性骨髓炎因病情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病灶清除,持續沖洗 是定型的基本方法,在有充分把握治癒炎 症的基礎上,可一期植骨,修復骨缺損;一期截骨矯形;一期關節成形術;同時以內外固定,使骨得以修復。 對合並關節病變的應該可以一期同時處理盡可能保留關節功能,中葯具有重要治療價值,可以改善貧血,提高 免疫力,對耐葯菌有良好療效,不能完全依賴抗菌素。
概述
如局部血運良好,即使有感染,機體對細菌具有防禦功能,炎症也能迅速消退。投入的抗生素也容易達到 骨 病灶部而發揮效力。慢性骨髓炎的病理特徵,就是局部缺乏血運,因此,抗生素不能徹底治療炎症。雖然 抗生素的臨床應用,對急性骨髓炎的治療非常有效,但無論是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生素,對慢性骨髓炎就不那麼 明顯。由於慢性骨髓炎骨組織病灶破壞,壞死,周圍組織瘢痕,局部血運缺乏,抗生素不能到達病灶,這是骨 髓炎難治的原因。因此,必須通過手術清除病灶,改善局部血運,才能使抗生素發揮效力。 首先,從瘺孔或手術創口內組織行細菌培養,確定細菌種類及細菌敏感性.一般用青黴素族、頭孢黴素族及氨基 糖甙類抗生素。最近MRSA耐葯菌有不斷增加的趨勢,不得已也選用四環素族 。但致病菌不能確定的病例不少, 如不能培養出細菌,就按照耐葯菌用葯。值得注意的是,弱毒菌感染也有增加的趨勢。多種抗生素並用,及廣 譜抗生素大量應用,確有協同作用,但考慮到副作用及耐葯菌的增加,盡可能避免多組並用,如要並用最好是 選擇具有殺菌作用的抗生素。一般認為抗生素到達骨的濃度低,所以應選擇透骨吸收較好的抗生素。 筆者認為術後應用抗生素4-6周,慢性骨髓炎在術後應用抗生素6周後,一般血沉,CRP,血細胞已正常化, 如果反復再發瘺孔持續存在,也不能漫無邊際的投入抗生素。應細心研究創口不閉合的原因,決定再次手術。 抗生素的局部使用,必須和手術結合才有效。持續沖洗及慶大黴素、先鋒黴素、中葯鏈珠均有效,原因是 局部高濃度的抗生素。術中創面也應撒入抗生素。有時從洗凈管間斷注入抗生素,但注射時,應注意逆行感染。 手術治療法 慢性骨髓炎多數有手術適應症,應按照其病理狀態制定治療方針,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積極手術治療。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特徵:
1.死骨;2. 肉芽;3. 死腔、空洞;4.骨包殼;5. 瘺孔; 6. 骨膜下膿腫,軟組織膿腫;7. 新骨生成; 8. 骨小梁的變化;9. 關節強直、拘縮;10. 軟組織缺損、瘢痕;11.骨缺損等外傷性慢性骨髓炎患者; 12. 骨缺損; 13. 假關節、骨折;14. 畸形;15. 異物及內固定。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形成特徵:
由於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急性敗血症樣發病的少了,而形成為非典型的病例不斷增加,大量的新生骨包殼 圍住死骨,死骨量小、骨小梁消失,骨硬化。X線片示骨破壞及高密度減低區混雜出現。
手術適應症
(一)局部症狀 ①.膿腫形成(骨膜下膿腫,軟組織蜂窩織炎、骨髓內膿腫)②瘺孔形成; ③死骨; ④骨髓內肉芽 ⑤骨不癒合 ⑥.假關節 ⑦.畸形 ⑧.異物(髓內釘及鋼板等內固定材料) (二)全身症狀①.敗血症 ②.惡性變(瘺孔癌、肉瘤)。 根據不同的病態,制定不同的手術方法。 術前處置及檢查呈慢性的病例出現急劇的炎症症狀時,按急性 骨髓炎處理,行局部固定,抗生素及中葯應用,在短時間內可緩解症狀。 但如果長期多處瘺孔反復發作,或炎症復發時應積極手術。筆者認為,不應該等軟組織症狀消退,體溫正常才 手術,而應按急診手術處理。為了根治,理必須充分閱片,把握骨病灶的范圍及軟組織病灶范圍,設計手術 切口。切口應避開神經、大血管及瘺孔。
全身檢查包括
①. 血液:白血球、C反應蛋白、血沉、血清總蛋白、A/G比值、血糖。 ②. X線檢查:平片、斷層、瘺孔 造影。CT、MRI盡可能作,但不列為常規。③. 骨掃描。④. 膿瘺孔細菌培養,葯敏試驗。手術方針及處置排膿 慢性骨髓炎治療的原則 :充分的病灶清除,刮除髓內炎性肉芽組織及硬化骨壁,摘除死骨,以新鮮、帶血運的 組織填充死腔 ,封閉創面。對病灶進行持續沖洗術。如有假關節及骨不癒合,可行外固定架固定,也可用石膏 固定及骨牽引治療。慢性骨髓炎的病狀不同,所以,一定要根據病理改變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沒有瘺孔,或 暫時瘺孔閉合而又復發,骨髓及軟組織內形成膿腫時,即使是是慢性急性發作的炎症症狀,為防止炎症擴散, 必須早期切開排膿減壓。時刻牢記,慢性骨髓炎僅做排膿,不能根治。
排膿方法:
①穿刺 ②切開 ③骨皮質開窗 ④引流 a.穿刺 多用於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為了解病灶大小,有時注入造影劑。但慢性骨髓炎,骨硬化,穿刺 難以成功。 b.切開 與穿刺相比,可以充分排膿。對深部膿腫及骨髓膿腫,必須廣泛切開並行病灶清除。慢性骨髓炎 復發通過簡單的切開不能根治的,與單純穿刺沒什麼兩樣。 c.骨皮質開窗 急性骨髓炎初期的方法,即使在慢性劇痛期骨髓內有膿腫,也必須進行骨皮質開窗,為進行 根治病灶清除開窗應大。如病變長可行分段開窗術。開窗時,橫徑0.8-1.0CM,過寬易發生病理骨折。 d.引流 骨開窗及病灶清除後,必須引流,最徹底的引流為放入多路沖洗管進行持續沖洗。骨病灶及軟組織 病灶內應放置沖洗管。如病灶長,沖洗液中加入有效抗生素或中葯制劑。病灶清除是骨髓炎手術的基本技術,包 含骨病灶及軟組織病灶清除,如切除壞死組織、不良肉芽、死骨,瘢痕及異物等。在病灶清除時注意盡可能不破 壞骨的連續性,盡可能的保護正常骨。 通過術前檢查能預測病灶清除的范圍,通過瘺孔造影能了解膿腫及死腔的范圍,但死腔被肉芽組織充滿時,就不 能清楚的描繪出,但全體CT像能清楚描繪長管骨厚薄,管狀結構的破壞程度及軟組織膿腫的部位及大小。斷層造 影能觀察骨膿腫的大小,死骨及骨膜反應情況。特別對外傷性骨組織的內固定材料軟外固定器使用的病例有效. 對內固定材料的病例MRI不能應用。有瘺孔時從瘺孔注入美藍,將壞死組織染色,避免手術中遺留病灶,但應注意, 染色的范圍一般小於病灶的實際范圍. 開放療法或閉鎖療法,各自的清除范圍不均;開放療法骨切除的范圍大,與軟組織分離的骨必須清除,保留不 游離的骨。 1. 長管骨內病灶切除 沿骨長軸進行開骨,不要使骨的管狀結合受到破壞而影響骨的強度。 2. 死骨切除 有死骨時可進行外科治療。大的死骨切除必須開窗。最近大塊死骨的血源性慢性骨髓炎較少 見。對於外傷性骨髓炎,死骨被新生骨包圍,切除容易。筆者做法是:僅摘除完全游離的死骨,對缺血肉眼看不到 出血但不分離的死骨(也叫缺血骨)手下留情,予以保留。曾有這樣的病例:髓內充滿膿液炎性肉芽組織,皮質 骨與骨膜大段分離,大段骨缺血,壞死,但不游離,作者對其內外放置沖洗管,待其髓內髓外炎症消除後,大段 缺血壞死骨反而復活。從而避免因大段骨缺損而引起終生殘疾。 3. 瘺孔切除 筆者一般不切除瘺孔,也不從瘺孔處引流及放引流管。因為切除瘺孔,分離不清,易造成皮膚 缺損。只要髓內炎症清除,瘺孔經過刮除,一般能按時癒合。 4. 骨切除 骨病灶包括部分正常骨一並切除,是好的辦法,但會造成廣泛的骨大段缺損,而重建造成困難。 骨切除的修復方法為:1).帶血管骨移植修復 2).骨痂延長術;3). Papineau法 筆者在有限的病灶清除之後,一期同時游離骨移植,主要用自體髂骨、胎兒骨及人造骨。術後持續沖洗,口 服中葯,均取得成功。有關問題另文報道。 5. 截肢 由於醫術的進步,截肢的適應症很少,但下列情況必須截肢: ①.致死的敗血症為挽救生命 ②.淀 粉樣蛋白症及瘺孔,皮膚癌症不能治療的 ③.外傷性骨髓炎,軟組織廣泛缺損不可能修復,知覺運動均不能恢復, 且炎症不能治療的;④.惡病質,經濟極為困難,又難以治療的 ⑤.小指無名指末節骨髓炎指節壞死,不能治療, 截除後不影響功能的; ⑥.合並糖尿病症狀的重症非負重的骨髓炎患肢。 6.異物去除 骨髓腔內的異物,原則上去除,外傷性骨髓炎,去除內固定後,多能病灶清除,但骨沒有癒合 的去除內固定後會發生錯位 ,糾正的辦法是去除鋼板、髓內針後,外固定或內外固定都不做,只做骨牽引,按 新鮮骨折治療。對於骨折(病理骨折)發生癒合的症狀,可做局部固定,固定形式多採用創傷外固定架固定, 其效果也不錯。對近關節部及骨廣泛疏鬆無法固定時,常採用牽引,也能達到炎症治癒、骨癒合的目的。因為早 期肌肉及關節適應訓練,並不影響炎症治療及骨癒合。以上兩種固定的優點是:可盡早讓患者活動主要關節肌肉。
封閉死腔
1.Saucerization(蝶形化)但對骨的損傷大易造成骨折。Brodie膿腫及近關節部感染不可採取。 2.閉鎖性局部持續沖洗。沖洗中,通過肉芽組織增生及血腫機化,充填死腔 3.死腔充填法 ①骨移植 a. 自體骨移植 b. Papinean法(加拿大) c.Jadet的decortication法(法國) ②各種軟組織移植如帶血管蒂及游離肌皮瓣移植,大網膜移植等。 ③混入抗生素的骨水泥充填法及慶大黴素鏈珠法。
http://www.noh18.com/gsy/manxin1.htm

4、人體骨髓是由幾塊骨構成的?

每個人的身上都有206塊骨頭,構成人體的支架。骨頭的大小、形狀和用途都各有不同。頭骨扁平、堅硬,,用來保護腦袋。臂骨和腿骨又粗又長,適宜拿東西和走路。最小的骨頭是耳朵里的三塊小骨,用來聽聲音。而鼻子里具有彈性的軟骨,把鼻子分隔成兩個鼻孔。

人體共有206塊骨頭。其中,有顱骨29塊、軀干骨51塊、四股骨126塊。由於骨在人體各部位的位置不同,功能各異,所以,它們的形狀也多種多樣,分別被稱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
長骨呈長筒狀,中部較長的一段稱骨幹,長骨兩端比較膨大,叫骨骺。骨幹內的空腔稱為骨髓腔,里邊有骨髓。骨髓有造血功能。長骨多分布在四肢,如尺骨、橈骨、股骨等。短骨多數呈立方體,如跗骨、腕骨。扁骨大多又寬又扁,呈板狀,如顱頂骨、肩胛骨。不規則骨的形狀不規則,如脊椎骨。
骨與骨之間,主要藉助關節連接。人體較大的關節有肩關節、肘關節、橈關節、髖關節、膝關節等。關節一般由關節面、關節腔和關節囊組成。

5、具有造血功能的骨髓位於骨的哪幾個部位?

骨髓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肋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質骨間網眼中的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細胞,呈黃色,且不能產生血細胞,稱為黃骨髓。人出生時,全身骨髓腔內充滿紅骨髓,隨著年齡增長,骨髓中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後幾乎只有扁平骨松質骨中有紅骨髓。此種變化可能是由於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夠補充所需血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轉變為紅骨髓,重新恢復造血的能力。

6、人體骨頭中的骨髓是什麼顏色的?

骨髓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骼骨)的稀鬆骨質間的網眼中,是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人出生時,紅骨髓充滿全身骨髓腔,隨著年齡增大,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後幾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紅骨髓。此種變化可能是由於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夠補充所需血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被紅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顯著提高。

其它動物也有骨髓的.
研究人員在青蛙化石中找到黃色的脂肪骨髓和製造紅血球的紅色骨髓
照此推算,豬和雞的骨髓和人應該相近或相同.

7、人體內的骨髓有幾種?

骨髓充滿骨內腔隙的柔軟組織,分紅骨髓和黃骨髓。

紅骨髓由網狀組織構成支架,在網眼中含有各種不同發育階段的血細胞,是造血器官之一。這些血細胞成熟後即進入血液循環,以補充血液中血細胞的損耗。紅骨髓在成人分布於扁骨內和長骨兩端。

黃骨髓存在於長骨的中部,主要由脂肪細胞所構成,正常時沒有造血功能。

與骨髓的骨殼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