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體骨髓造血功能是怎樣被發現的?
盡管顯微鏡是研究血液的重要工具,但標志著現代血液學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是骨髓造血功能的發現和血細胞染色方法的建立。
幾千年來,無論是詩人、哲學家,還是醫生都將血液與生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推測血液或是由於呼吸了大自然中的靈氣形成,或是由食物中的精華轉變而來,然而,他們並沒有弄清楚血液的真正來源。
應當說人類在很久以前就認識到骨髓的重要性。在古代,人們吃動物的骨髓,認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骨髓是由飲食水谷的精液與腎氣和合,滲入骨空後轉化而成,骨髓充足可以上升補益腦髓。在西方,骨髓被認為是產生人體天然熱和能量的源泉。莎士比亞說:「你的骨無髓,所以你的血是冷的。」
人們似乎意識到骨髓與血液之間有某種聯系。在19世紀初,已有醫生要患血液病的病人吃骨髓補血,但收效不大。直到19世紀中葉,骨髓產生血液的奧秘才分別由德國醫學家紐曼和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揭開。
紐曼曾在1868年10月10日出版的《醫學科學通報》上發表題為《關於骨髓在血液形成中的作用》的論文中,報道了骨髓中有大量的有核紅細胞,而有核紅細胞是血液中紅細胞,的前身,因此他推斷骨髓是紅細胞的生產基地。幾乎與此同時,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也證實了有核紅細胞是無核紅細胞的前身,此外他還指出白細胞也是由骨髓細胞生成的。紐曼和比佐澤羅的發現立即引起了醫學界的極大興趣,許多醫學家開始進一步深入研究血液細胞的起源問題,並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例如有人認為紅細胞是白細胞核瓦解的產物,也有人提出紅細胞是由原始細胞吞噬了血紅蛋白後形成的,還有人堅持紅細胞是在肝臟中形成的觀點。盡管這些認識現在看來都是不正確的,但是,在當時正是這些不同觀點之間的爭論,有力地推動了血液學研究的深入。
既然成熟的無核紅細胞是由幼稚的有核紅細胞轉變而來,那麼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呢?也就是說有核紅細胞是怎樣變成無核紅細胞的呢?有人認為,實際上核並沒有消失,只不過變換了形式,而不再可見。而支持核消失的學者又分成兩派:以紐曼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紅細胞在成長過程中核被細胞自己再吸收;比佐澤羅支持的一派則主張,核是在成熟過程中被逐出細胞。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當時兩派都很難拿出足夠的證據駁倒對方,加之他們各有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去做,不久這個爭論便不了了之。直到20世紀中期,隨著顯微照相技術的發展以及後來電子顯微鏡的應用,人們才對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了解。現在的研究結果支持比佐澤羅等人核在成熟過程中被逐出細胞的觀點。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骨髓是製造血液細胞的大本營。骨髓每天可產生2000億個紅細胞;100億個白細胞和4000億個血小板。如同深藏在地下岩層中的石油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基本保證一樣,骨髓是人體一系列重要的生命活動的基本保證。
2、人體的骨髓是一種什麼組織?
骨髓存在於骨髓腔和骨松質內,富含血管,可分紅骨髓和黃骨髓兩種。紅骨髓是造血的場所,胎兒和嬰幼兒的骨髓都是紅骨髓。隨年齡的增長,從6歲前後開始,長骨骨髓腔內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替代,成為黃骨髓。正常情況下,黃骨髓已不具備造血功能,但當體內大量失血時,它仍可能轉化為紅骨髓而恢復造血功能。 由於髂骨 胸骨 椎骨等處終生保持著紅骨髓,因此,臨床需要檢查骨髓的造血功能時,常選擇髂骨和胸骨處進行穿刺抽取紅骨髓。
3、骨骼有什麼作用
1、支架骨骼
支架骨骼構成人體的支架,骨骼賦予我們基本的形態。
2、支撐作用
沒有堅強的骨骼,我們的肌肉將無處安放,我們不可能完成多種負重功能。
3、保護內臟器官
骨骼構成了人體一系列完美的體腔,保護著大腦、心肺和盆腔器官,讓人體重要的內臟在堅固的體腔內安全地為我們工作。
4、完成運動
只有擁有健康的骨骼、關節與肌肉,才能自由活動。
5、造血功能
由於骨髓中有豐富的紅骨髓,參與體內的造血。5歲以後紅骨髓逐漸被脂肪代替,變成了黃骨髓。不過當人體需要時,黃骨髓也可以轉化為紅骨髓,恢復造血能力幫助機體渡過難關。
6、礦鹽儲備庫
以鈣質為例,成人體內99%的鈣以礦物質的形式儲存於骨組織和牙齒中,僅1%的鈣質存在於細胞外液和各種軟組織中。當人體血液中鈣含量較低時,骨組織就會釋放存儲的鈣,增加血液中鈣的含量,來維持鈣的平衡。
養護骨骼的方法:
1、補足骨營養素。
人體的骨骼由有機質和無機質兩類物質構成,前者包括膠原蛋白和蛋白多糖,決定骨骼的彈性特徵;後者則有鈣、磷、鎂、鉀、鋅、錳、銅等礦物元素,決定骨骼的硬度及剛性特徵。這兩大類都是骨骼代謝所必需的養分,統稱為骨營養素,都要補足,一種也不能少。
推薦食物:牛蹄筋、豬蹄、雞翅、雞皮、魚皮、魚翅(富含膠原蛋白)、菇類(富含蛋白多糖)、奶類、豆類、芝麻、綠色蔬菜(富含鈣)、柑橘、香蕉、土豆(富含鉀)、海產品(富含鋅)、穀物、 茶葉(富含錳、硼)、動物肝、堅果類(富含銅)等。
2、吃夠蔬菜與水果。
增加膳食中蔬菜、水果的比例對骨健康有重要意義,除了可直接或間接提供骨代謝所需要的營養素外,還可減少「骨轉化」,如明顯降低尿鈣的排出量等。研究人員歸功於蔬果中豐富的鹼性成分,可有效降低「酸負荷」,減少破骨細胞的溶骨作用,促進鈣在骨中沉積,以確保骨骼健康。
3、碳酸飲料、酒類、鹽等可傷骨,應予以限制。
如大量飲用碳酸飲料的青少年發生骨折的危險增加3倍,罪在碳酸飲料中所含的磷酸成分;再飲酒量超出肝臟代謝能力,則所含酒精可削弱肝臟功能,引起脂肪代謝紊亂,致使血液里的微小脂肪滴增多,堵塞供應骨頭營養的小血管,引起缺血壞死——嗜酒者的股骨頭壞死就是這樣得來的;
至於三餐吃得過咸,所含大量的鈉可以排擠體內的鈣質,導致缺鈣而傷及骨骼,而少吃鹽相當於補充900毫克鈣。
4、多做日光浴。
單純吃鈣片並不能達到補鈣的效果,還要同時補充維生素D,曬太陽就是一種不花錢的補充辦法,奧妙是在日光紫外線作用下,人體皮膚里的維生素D原轉化成維生素D,故又有日光荷爾蒙之稱。
5、勤上運動場,多做接觸性運動。
所謂接觸性運動,主要指那些可給人的肢體帶來一定沖擊力的項目,具體指籃球、排球、網球、藝術體操、跑步、跳躍等,做這些運動時人體所受到的沖擊,能激發骨骼更加積極的反應,進而促使骨骼的生長與發育。
6、常做家務活。
諸如擦地板、晾曬衣服、整理房間、園藝等,都能有效地控制體重,幾乎與專門的健身活動同樣有效,並且能阻止骨質流失,預防骨質疏鬆。
7、睡足睡好。
犧牲睡眠無異於犧牲骨骼的健康,睡足睡好則等同於為骨骼「充電」。研究表明,剛入夜時人更容易熟睡,所以不要晚於夜裡10~11點上床,並保證睡足7~8小時。
4、人體骨髓是怎樣形成的?吃什麼長骨髓
1、紅骨髓造血 2、黃骨髓營養 骨髓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骼骨)的稀鬆骨質間的網眼中,是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人出生時,紅骨髓充滿全身骨髓腔,隨著年齡增大,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後幾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紅骨髓。此種變化可能是由於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夠補充所需血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被紅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顯著提高.近30年來,血細胞生成的研究發展很快,現已證明人類骨髓中存在造血多能幹細胞,數量不到骨髓總細胞數的百分之一,它們具有高度自我更新的能力;並且能分化為各血細胞系統的祖細胞(如淋巴系幹細胞、粒系幹細胞),在大量分化,增殖為各種原始和成熟血細胞,最後,這些成熟的血細胞通過骨髓進入血液中,發揮各自的生理作用。人體造血幹細胞由於存在的部位不同,產生不同效能。一部分存在於幹細胞池,是人體造 血細胞再生的儲備庫,以適應和滿足各種狀態下造血的需要:另一部分存在於增殖池,這些細胞不斷增殖更新,以彌補因細胞衰老或丟失所致的血細胞不足,維持人體血流平衡. 骨髓的造血能力極強,骨髓最高的造血能力可達到正常造血情況的9倍,如果只保留骨髓的十分之一,就能完成正常的造血功能,所以少量骨髓捐獻對人體沒有什麼影響。人體的造血組織有很強的代償功能,當抽取部分骨髓後,造血幹細胞會加快增殖,在一、二周內完全恢復原來的水平。因此,捐獻者不僅不會影響自身的造血功能,反而使自身的造血系統得到了鍛煉,更具備了生命的活力。
滿意請採納
5、什麼物質對人體骨髓有直接抑製作用,引起粒細胞缺失,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
我來說下吧!
再障性貧血是由於多種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衰竭,導致紅骨髓總容量減少,代之以脂肪髓,臨床呈全血細胞減少的一組綜合症。貧血、出血、反復感染是其三大主要表現,脾臟和淋巴結一般不腫大。
再障性貧血的發病機制是什麼?
隨著細胞培養技術、免疫學及臨床治療學的發展,普遍認為再障性貧血的發生與造血幹細胞、造血微環境、免疫因素、遺傳因素等有關。再障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機制存在三個主要學說:原發性或繼發性造血幹細胞量和(或)質的異常(「種子」學說)、造血微環境異常(土壤學說)及免疫異常(蟲子學說)。但實際上,多數觀點認為再障性貧血實質上是不同病因綜合引起的造血調控失衡的結果。
目前比較公認的與後天獲得性再障性貧血有關的危險因素包括葯物及化學物質、電離輻射、病毒感染等。
那麼引起再障性貧血的葯物有哪些?
葯物引起的再障性貧血,其中部分與劑量有關,而另一部分與劑量無關(一般劑量或小劑量即可引起再障性貧血)。
1、服用以下葯物後發生再障性貧血的可能性與劑量有關。甲胺蝶呤、白消安、苯丁酸氮芥、柔紅黴素等。
2、服用以下葯物後發生再障性貧血的可能性與劑量無關。
(1)抗微生物葯:氯黴素、有機砷、四環素、鏈黴素、兩性黴素B等。
(2)止痛或抗風濕葯:保泰松、美沙酮、阿司匹林等。
(3)抗甲狀腺葯:卡比馬唑等
(4)抗驚厥葯:苯妥英鈉、三甲雙酮等
(5)抗糖尿病葯:甲苯磺丁脲等。
(6)鎮靜安定葯:氯丙嗪、氯氮卓等
(7)抗瘧葯:阿的平、氯喹等
(8)其他葯物:西咪替丁、四氯化碳、金鹽等。
———————————————————————————————————
以上是復制別人的
再障是一類以粒細胞增生進行性減低為主要表現的一類惡性血液病,目前各種治療效果都不是很明顯,正如上面說的:葯物及化學物質、電離輻射、病毒感染等等都與再障有密不可分的原因,再障是一個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是單純說那種因素造成的就是那種因素造成的。醫院說的化學物質中毒也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具體是什麼查不出來,也不能排除是多種因素的共同結果
我的觀點像樓上說的一樣,再障這種病不是發燒感冒,如果還抱有求生的意望,就要趕快去血液專科醫院,或者大型綜合性的醫院治療。一般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之類的葯物。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用!分割線一下為手打,請勿轉載!
6、人體骨髓造血功能是怎樣被發現的?
盡管顯微鏡是研究血液的重要工具,但標志著現代血液學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是骨髓造血功能的發現和血細胞染色方法的建立。
幾千年來,無論是詩人、哲學家,還是醫生都將血液與生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推測血液或是由於呼吸了大自然中的靈氣形成,或是由食物中的精華轉變而來,然而,他們並沒有弄清楚血液的真正來源。
應當說人類在很久以前就認識到骨髓的重要性。在古代,人們吃動物的骨髓,認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骨髓是由飲食水谷的精液與腎氣和合,滲入骨空後轉化而成,骨髓充足可以上升補益腦髓。在西方,骨髓被認為是產生人體天然熱和能量的源泉。莎士比亞說:「你的骨無髓,所以你的血是冷的。」
人們似乎意識到骨髓與血液之間有某種聯系。在19世紀初,已有醫生要患血液病的病人吃骨髓補血,但收效不大。直到19世紀中葉,骨髓產生血液的奧秘才分別由德國醫學家紐曼和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揭開。
紐曼曾在1868年10月10日出版的《醫學科學通報》上發表題為《關於骨髓在血液形成中的作用》的論文中,報道了骨髓中有大量的有核紅細胞,而有核紅細胞是血液中紅細胞,的前身,因此他推斷骨髓是紅細胞的生產基地。幾乎與此同時,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也證實了有核紅細胞是無核紅細胞的前身,此外他還指出白細胞也是由骨髓細胞生成的。紐曼和比佐澤羅的發現立即引起了醫學界的極大興趣,許多醫學家開始進一步深入研究血液細胞的起源問題,並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例如有人認為紅細胞是白細胞核瓦解的產物,也有人提出紅細胞是由原始細胞吞噬了血紅蛋白後形成的,還有人堅持紅細胞是在肝臟中形成的觀點。盡管這些認識現在看來都是不正確的,但是,在當時正是這些不同觀點之間的爭論,有力地推動了血液學研究的深入。
既然成熟的無核紅細胞是由幼稚的有核紅細胞轉變而來,那麼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呢?也就是說有核紅細胞是怎樣變成無核紅細胞的呢?有人認為,實際上核並沒有消失,只不過變換了形式,而不再可見。而支持核消失的學者又分成兩派:以紐曼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紅細胞在成長過程中核被細胞自己再吸收;比佐澤羅支持的一派則主張,核是在成熟過程中被逐出細胞。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當時兩派都很難拿出足夠的證據駁倒對方,加之他們各有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去做,不久這個爭論便不了了之。直到20世紀中期,隨著顯微照相技術的發展以及後來電子顯微鏡的應用,人們才對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了解。現在的研究結果支持比佐澤羅等人核在成熟過程中被逐出細胞的觀點。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骨髓是製造血液細胞的大本營。骨髓每天可產生2000億個紅細胞;100億個白細胞和4000億個血小板。如同深藏在地下岩層中的石油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基本保證一樣,骨髓是人體一系列重要的生命活動的基本保證。
7、人體骨髓氣怎樣補
骨髓是人體的造血組織,位於身體的許多骨骼內。成年人的骨髓分兩種: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能製造紅細胞、血小板和各種白細胞。血小板有止血作用,白細胞能殺滅與抑制各種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等;某些淋巴細胞能製造抗體。因此,骨髓不但是造血器官,它還是重要的免疫器官。黃骨髓主要是脂肪組織,當人體貧血時,它可以轉化為紅骨髓。有些葯物如氯黴素及呋喃類,在長期大量使用後,可影響骨髓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
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質的間隙內,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兩類,紅骨髓內涵不同發育階段的紅細胞和某些白細胞及脂肪組織。
骨髓
①藏於骨腔中的髓質。《素問·平人氣象論》:「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②指病在骨髓,喻疾病部位較深。《靈樞·寒熱病》:「絡脈治皮膚,……經脈治骨髓、五臟。」
什麼是骨髓
骨髓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扁平骨(如髂骨、肋骨)和不規則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質骨間網眼中的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細胞,呈黃色,且不能產生血細胞,稱為黃骨髓。人出生時,全身骨髓腔內充滿紅骨髓,隨著年齡增長,骨髓中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後幾乎只有扁平骨松質骨中有紅骨髓。此種變化可能是由於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夠補充所需血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轉變為紅骨髓,重新恢復造血的能力。
骨髓有什麼作用
人體內的血液成分處於一種不斷的新陳代謝中,老的細胞被清除,生成新的細胞,骨髓的重要功能就是產生生成各種細胞的幹細胞,這些幹細胞通過分化再生成各種血細胞如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淋巴細胞等,簡單的說骨髓的作用就是造血功能。因此,骨髓對於維持機體的生命和免疫力非常重要。
8、骨髓對人體的三個基本作用有哪些
血液是由血漿(血液中的液體部分)和血細胞(紅細胞、粒細胞、淋病細胞、單核細胞、血小板等)組成的紅色、不透明並帶粘性的液體。正常成人的總血量約為體重的8%。血液在血管內流動不息,是人體內運輸營養物質、攜帶代謝產物、調節內環境平衡及行使防禦功能的條條「河流」。人們對血液的認識是逐漸加深的。古代埃及人提倡以血液來沐浴,旨在返老還童或恢復健康。1900年紅細胞ABO血型發現之前,許多人因血型不符的輸血而發生嚴重的溶血反應甚至死亡。1929年發明了骨髓穿刺針,從此骨髓細胞才成為血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
正常人體的血細胞維持數量和功能相對恆定。這種恆定是新陳代謝的動態平衡,即衰老、死亡的細胞經常不斷地被新生的細胞所取代。例如人類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為120天,血小板的壽命約7-10天。一個正常成年人每天約有10個紅細胞衰老死亡;同樣也有相近數量的紅細胞新生。
成年人的造血器官主要局限在骨髓、脾臟以及淋巴結中。但脾臟及全身淋巴結在出生後主要作用是促使淋病細胞的第二次增殖,即淋病細胞在接觸抗原後繁殖的免疫反應。所以
「骨髓造血功能」
顯得尤為重要。出生後,骨髓
9、骨髓在人體內的作用是什麼?
人體中最重要的組織之一是骨髓。骨髓是人體造血的「工廠」。無論是紅細胞、白細胞都是在骨髓中形成的。但是隨著人的年齡增長,骨髓製造紅細胞和白細胞的功能也自然衰退。然而,人們可以從體外攝取類粘朊使骨髓生產血細胞的能力加強,從而達到減緩老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