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檢查
從骨髓片來看,確屬粒細胞減少,減少原因應為粒細胞成熟障礙,理由是「粒系比例偏低,晚幼粒及桿狀核階段細胞比例減低。」也就是說中幼粒以前和分葉核粒細胞較多,呈馬鞍型分布,多見於成熟障礙。
而且巨核細胞也有成熟不良。
建議在口服升白葯同時補充葉酸、維生素B12。
2、歸納總結正常骨髓六種原始細胞特點?
骨髓的原始細胞包括哪些細胞由於生理變異和不同的調查資料,正常骨髓象各系統各階段細胞比值變動范圍較大,所以正常骨髓象實際含義是正常范圍骨髓象,下降數據可做為骨髓塗片中各種血細胞正常值的參考:粒細胞系統佔比例最大,約1/2強。一般原始粒細胞<0.02,早幼粒細胞<0.05,以中性桿狀核最多,其比值大於分葉核細胞,也多於晚幼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0.05,嗜鹼性粒細胞<0.01。紅細胞系統占骨髓第二位(有核紅細胞),約佔1/5左右,以晚幼紅細胞居多,中幼紅細胞次之,原始紅細胞<0.01,早幼紅細胞一般<0.05,無巨幼紅細胞。淋巴細胞約佔1/5左右,小兒偏高,有時可達0.4,單核細胞一般<0.04,漿細胞一般小於0.015。非造血細胞,如網狀細胞、吞噬細胞、組織嗜鹼性細胞等可少量存在,它們的比值雖然很低,但卻骨髓有成份的標志。巨核細胞計數尚沒有統一方法,一般全片巨核細胞數7-35個,其中原始巨核細胞佔0~0.01,幼稚巨核細胞0~0.05,顆粒性巨核細胞0.1~0.3,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0.44~0.60,裸核巨核細胞0.08~0.3。由於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在骨髓中停留時間很短,一旦有血小板產生,立即將血小板釋放出去,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正常骨髓中往往以顆粒型巨核細胞為主,裸核巨核細胞次之。附骨髓檢查報告(血細胞檢查報告)。
3、你好我想問一下,白血病第一次治療達到cr後,後面的鞏固治療期間,骨髓象原始細胞比率應該在多少范圍算
5%以下,但是如果一直都是在規律的時間點復查,以前都是1%,2%,突然蹦到4%也不是什麼好事,而且要根據一些融合基因、微小殘留、骨髓造血恢復情況綜合判斷,有時候原始細胞比例不高,但正常造血遲遲不回復,也有可能是復發的前兆。
4、為什麼原始細胞很少,骨髓中的原始細胞從哪裡來的呢
骨髓的原始細胞包括哪些細胞
由於生理變異和不同的調查資料,正常骨髓象各系統各階段細胞比值變動范圍較大,所以正常骨髓象實際含義是正常范圍骨髓象,下降數據可做為骨髓塗片中各種血細胞正常值的參考:
粒細胞系統佔比例最大,約1/2強。一般原始粒細胞<0.02,早幼粒細胞<0.05,以中性桿狀核最多,其比值大於分葉核細胞,也多於晚幼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0.05,嗜鹼性粒細胞<0.01。
紅細胞系統占骨髓第二位(有核紅細胞),約佔1/5左右,以晚幼紅細胞居多,中幼紅細胞次之,原始紅細胞<0.01,早幼紅細胞一般<0.05,無巨幼紅細胞。
淋巴細胞約佔1/5左右,小兒偏高,有時可達0.4,單核細胞一般<0.04,漿細胞一般小於0.015。
非造血細胞,如網狀細胞、吞噬細胞、組織嗜鹼性細胞等可少量存在,它們的比值雖然很低,但卻骨髓有成份的標志。
巨核細胞計數尚沒有統一方法,一般全片巨核細胞數7-35個,其中原始巨核細胞佔0~0.01,幼稚巨核細胞0~0.05,顆粒性巨核細胞0.1~0.3,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0.44~0.60,裸核巨核細胞0.08~0.3。由於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在骨髓中停留時間很短,一旦有血小板產生,立即將血小板釋放出去,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正常骨髓中往往以顆粒型巨核細胞為主,裸核巨核細胞次之。
5、骨髓報告粒:紅比例是4.85:1
正常值(2-4):1。比例增高:見於各類白血病、類白血病反應和單純紅細胞生成障礙等
6、骨髓穿刺檢查,粒紅比值為什麼是2:1呢
因為紅細胞壽命長,粒細胞壽命短,也就是相同的時間里,粒細胞比紅細胞死亡的數目多的多,所以即使血液中紅細胞比粒細胞多,但骨髓中粒細胞生成的多。(也就是粒細胞死的快,所以死的就多,生成的就得多。紅細胞本來基數就大,死的慢,死的少,生成的就少。)
7、正常人體內骨髓瘤細胞佔多少比例
在沒有嚴重疾病的情況下,漿細胞超過30%,就可以能認定為骨髓瘤。
8、骨髓細胞檢查報告
需要重視,再次仔細觸診耳後和頜下淋巴結,還有其它淺表淋巴結,看質地,有無疼痛。
就目前的骨髓檢查不好判定,淋巴瘤 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待排除。
淋巴絕對值高 粒紅比例倒置,原淋巴細胞和幼淋巴細胞3.5%增高
供參考,最好找個血液專科醫生分析一下。
必要是做淋巴結活檢,還有影像看看有無其它淋巴結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