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脊椎骨髓移植

脊椎骨髓移植

發布時間:2020-09-23 15:03:47

1、骨髓捐獻是怎麼回事?

據統計,約有90%的公眾對骨髓(造血幹細胞)的移植方法、移植安全性和風險性等知識掌握不夠,對其過程的了解還停留在對字面含義的簡單理解上,普遍認為捐獻骨髓需要直接從供者骨內或脊椎內抽取骨髓。正是這種懼怕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加入志願捐髓者行列,造成了供者的流失。

實際上,捐獻骨髓與普通獻血沒有本質區別,現代醫學的進步使得骨髓移植的技術越來越簡單、安全和有效。目前採用的骨髓移植方法類似於一般獻血,只需採集50~100毫升含有造血幹細胞的血液輸給患者。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造血幹細胞本身就有50%處於靜止狀態,供者所捐獻的造血幹細胞只佔人體內造血幹細胞總量的0.3%~0.5%,在完成採集後,供者的造血幹細胞會迅速增殖,一兩周內完全恢復,所以捐獻骨髓對供者的健康不會產生不利影響。

骨髓庫實質上是通過普通血檢而建立的骨髓信息庫,即建立骨髓捐獻志願者資料檢索中心,而不是抽取志願者的骨髓儲存起來。

骨髓捐獻的步驟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5日 16:58

填寫中國血液在線骨髓捐獻志願者登記表;中國血液在線將把您的資料妥善保管並轉交給有關組織機構。

有關組織機構將安排您在適當的時間驗血(5毫升),並將化驗後HLA分型儲存在電腦資料庫中,供患者尋找配對;

初步配型相同,骨髓庫將通知您作進一步的檢測;

如果配型完全相同,骨髓庫的工作人員會向您詳細介紹捐獻過程,同時您必須接受全身檢查;

捐獻時您完全處於清醒狀態,從您的手臂靜脈中採集造血細胞(總量為50毫升),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富集,將剩餘的血液回輸人體。

2、骨髓移植的意思

什麼是骨髓

骨髓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肋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質骨間網眼中的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細胞,呈黃色,且不能產生血細胞,稱為黃骨髓。人出生時,全身骨髓腔內充滿紅骨髓,隨著年齡增長,骨髓中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後幾乎只有扁平骨松質骨中有紅骨髓。此種變化可能是由於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夠補充所需血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轉變為紅骨髓,重新恢復造血的能力。

骨髓有什麼作用

人體內的血液成分處於一種不斷的新陳代謝中,老的細胞被清除,生成新的細胞,骨髓的重要功能就是產生生成各種細胞的幹細胞,這些幹細胞通過分化再生成各種血細胞如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淋巴細胞等,簡單的說骨髓的作用就是造血功能。因此,骨髓對於維持機體的生命和免疫力非常重要。

骨髓移植
(英文: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 )

器官移植的一種,將正常骨髓由靜脈輸入患者體內,以取代病變骨髓的治療方法。用以治療造血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缺陷、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及其他一些惡性腫瘤。用此療法均可提高療效,改善預後,得到長生存期乃至根治。

移植分兩類

一類為異基因骨髓移植(1970年代以來臨床應用,已取得很大的成功)。它需有與患者人類白細胞抗原 (HLA)相匹配的同胞兄弟、姐妹以及極少數的無親緣關系的供髓者所輸入的異體骨髓,或家庭成員間如父母和子女的骨髓移植;以及與患者HLA不很匹配的無關供者的骨髓。非同胞的兄弟姐妹雖HLA相匹配,但易發生輕重不等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尤其在後一種情況更嚴重。另一類為同基因骨髓移植,即極少數的同卵雙胎孿生兄弟或姐妹間的骨髓移植。

還有一類為自體骨髓移植(ABMT)。此類骨髓移植開展較晚,80年代應用於臨床。用自身的骨髓,不需供髓者,此法簡便,易於推廣,可用於獨生子女,並且無GVHD的發生。用於白血病,淋巴瘤和多種實體瘤的治療。

人類白細胞抗原 (HLA)基因位點同時存在於兩條第6號染色體的短臂上,每條上又由緊密連鎖的復雜的基因位點組成。每個位點都由幾個或幾十個等位基因中的一個組成。在細胞膜上,目前所發現的抗原已有200種左右。在實驗室目前所能檢測到的HLA抗原只有HLA-A-B-C、-D/DR 這幾大類。實驗室所測得兩人之間這幾種抗原相符合,不等於兩人的全部抗原中沒有不相符之處。在同胞兄弟、姐妹中從父母各接受一條染色體上每種基因的一個,所以是單倍體基因遺傳。同胞兄弟姐妹間基因配合方式完全相同率僅佔25%,父母與子代間總有一個單一型染色體上HLA的A、B等位點的配合不同,故除同卵的孿生兄弟或姐妹外,家庭成員間及無關供者間HLA相匹配的機率是極少的。

HLA最初是作為人類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被發現的,其基因編碼所表達的抗原,參予控制免疫識別及細胞亞群間相互作用,故HLA不相匹配對移植物與受者組織之間的相互排斥有影響。臨床上一方面可產生移植物不能植活,另一方面可產生輕重不等的急性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表現為皮膚、肝臟和胃腸道病變,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因此,HLA的組織配型對供髓者的選擇和骨髓移植的成功與否,是重要環節之一。

約60%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經過異基因或同基因骨髓移植可達3年以上長生存期,部分已達5~6年以上。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期,約80%的病人可存活3年以上,部分已存活5~6年以上,可謂根治。有人比較了只用常規聯合化學治療,不做骨髓移植的急性白血病,僅有10~15%的人存活到3年,平均生存期僅一年左右。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生存期平均3~4年,病程雖緩慢,但用目前化療方法無根治的可能。因此,骨髓移植所取得的療效較常規化療為佳。對淋巴瘤及其他實體瘤應用自體骨髓移植亦可達到根治的目的。

原理

選擇合適的病人,適當的時機。以白血病為例:成人急性白血病在第一次完全緩解期(此時體內仍有≤白血病細胞)、慢粒在慢性期,用超大劑量的化療加放療進行預處理,使病人體內的白血病細胞進一步殺滅。同時使病人機體的免疫機制及骨髓功能極度抑制,使後者難以自身恢復,然後將供者(適用於急性與慢粒白血病)或事先取出的自體的骨髓(僅適用於急性白血病完全緩解期)由靜脈輸注給病人,得以解救,並注意其間可能出現的出血感染等合並症,採取有效的相應措施,等待正常的造血功能在數周內重建,以達到根治。

展望

異基因與自體骨髓移植各有優缺點,ABMT的最大缺點為復發率高,因此,必須清除急性白血病及晚期實體瘤病人骨髓中所殘存的白血病或腫瘤細胞。目前所研究的清除手段有:利用單克隆抗體加補體,單克隆抗體加植物凝集素、單克隆抗體和磁性微顆粒法,以及骨髓長期培養法,採用特殊培養體系,選擇性地僅供正常造血細胞生長,以上諸法均可以達到殺滅殘留的白血病或腫瘤細胞,或干擾其生長,以達到凈化的目的。

Allo-BMT時,為消除或減輕GVHD發生,首先受者與供者的HLA配型要精確、可靠除常規HLA-A、-B、-C、-DR配型外,還應進一步做雙方的混合淋巴細胞培養,以了解其HLA-D與其他目前尚無法單獨檢測出的其他人類白細胞抗原之間的相互一致程度,並進一步估計出可能出現的移植骨髓被排斥而不能植活或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程度。環孢黴素A是強有力的預防T細胞對抗原刺激的反應葯物。同時還可以用單克隆抗體清除供髓中的 T淋巴細胞,以減輕或避免由其所導致的GVHD的發生,減少死亡。

醫學意義

骨髓移植主要用於治療那些疾病

骨髓移植是一種相當先進的治療方法,主要用來治療急慢性白血病、嚴重型再生不良性貧血、地中海性貧血、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以及現在更進一步嘗試治療轉移性乳腺癌和卵巢癌。

骨髓的來源

骨髓移植有自體骨髓移植和異體骨髓移植之分,顧名思義,自體骨髓移植的骨髓來自患者本人,異體骨髓移植的骨髓來自捐獻著。

3、移值骨髓原理是什麼?

什麼是骨髓?骨髓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肋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質骨間網眼中的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細胞,呈黃色,且不能產生血細胞,稱為黃骨髓。人出生時,全身骨髓腔內充滿紅骨髓,隨著年齡增長,骨髓中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後幾乎只有扁平骨松質骨中有紅骨髓。此種變化可能是由於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夠補充所需血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轉變為紅骨髓,重新恢復造血的能力。骨髓有什麼作用?人體內的血液成分處於一種不斷的新陳代謝中,老的細胞被清除,生成新的細胞,骨髓的重要功能就是產生生成各種細胞的幹細胞,這些幹細胞通過分化再生成各種血細胞如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淋巴細胞等,簡單的說骨髓的作用就是造血功能。因此,骨髓對於維持機體的生命和免疫力非常重要。什麼是骨髓移植?骨髓移植,簡單地說就是將正常的骨髓移植到病人不正常或失去造血功能的骨髓里,恢復病人的造血機能。骨髓移植主要用於治療那些疾病?骨髓移植是一種相當先進的治療方法,主要用來治療急慢性白血病、嚴重型再生不良性貧血、地中海性貧血、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以及現在更進一步嘗試治療轉移性乳腺癌和卵巢癌。骨髓的來源骨髓移植有自體骨髓移植和異體骨髓移植之分,顧名思義,自體骨髓移植的骨髓來自患者本人,異體骨髓移植的骨髓來自捐獻著。

4、捐獻骨髓有什麼壞處么

理論上是沒有對身體有健康影響,但實際上是有副作用的。這個作用是存在手術和抽血過程中。根據國外對完成大約51,024例造血幹細胞異源移植,其中27,770例是進行骨髓移植,23,254例進行了外周血移植。在這些51,024名捐贈者中,5名捐贈者死亡,其中1例是在骨髓捐贈後死亡,4例則在外周血捐贈中死亡,死亡幾率約為0.98/1萬人。共有37例嚴重不良反應,致病幾率約為7.25/1萬人,其中12名在骨髓移植後(4.32/1萬人),25名在外周血移植後(10.76/1萬人)。此外,大約有20名捐贈者出現惡性血液瘤(3.92/1萬人),其中8名捐贈者在骨髓移植後,12名捐贈者在捐獻外周血幹細胞後。惡性血液瘤的出現幾率並沒有高出正常年齡和性別相關的致病幾率普查結果。
結論:造血幹細胞的捐贈可能存在致死或者嚴重不良反應的風險,這個風險雖然小但是確實存在。人體是非常復雜和奇妙的有機體,目前的科學對許多功能和機制都不清楚。造血幹細胞是最神秘的細胞,白血病的發作就是各種因素干擾它造成的後果。採集造血幹細胞目前需要人為干擾,所以,除非以後科技發達,採集時靜悄悄,一點也不會干擾造血功能,而從身上採集極小部分,這才會消除副作用。

5、骨髓捐獻手術的過程是怎樣的?捐獻骨髓身體會有什麼症狀?有危險性或後遺症嗎?

骨髓捐獻的步驟:

填寫中國血液在線骨髓捐獻志願者登記表;中國血液在線將把您的資料妥善保管並轉交給有關組織機構。
有關組織機構將安排您在適當的時間驗血(5毫升),並將化驗後HLA分型儲存在電腦資料庫中,供患者尋找配對;
初步配型相同,骨髓庫將通知您作進一步的檢測;
如果配型完全相同,骨髓庫的工作人員會向您詳細介紹捐獻過程,同時您必須接受全身檢查;
捐獻時您完全處於清醒狀態,從您的手臂靜脈中採集造血細胞(總量為50~100毫升),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富集,將剩餘的血液回輸人體,完全無礙健康。

捐獻骨髓不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許多人認為捐獻骨髓是抽取脊髓,這完全是一種誤解。骨髓移植需要的是人體內的紅骨髓--造血幹細胞。

一個成年人的骨髓重量為3公斤,一名供髓者提供不足10克的骨髓造血幹細胞就能挽救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因此不會減弱其免疫功能和造血能力。

骨髓是再生能力很強的組織,一般健康者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在十大左右即可補足所捐的幹細胞。

6、為什麼骨髓移植一年內不得見面?

都錯了!因為新的骨髓還不能接受大量的血液通過,激動會使血液流量加大。一年內骨髓還沒完全和脊椎骨融和在一起,這時兩人見面的話,骨髓使用者會很感激捐獻者,這樣的話就會激動,骨髓就會大面積死亡,導致死亡。 (我的回答最好了,給我一個最佳答案,而且大家一定要贊成我啊!)

7、骨髓是什麼啊?骨髓移植又是怎麼回事?

骨髓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肋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質骨間網眼中的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細胞,呈黃色,且不能產生血細胞,稱為黃骨髓。人出生時,全身骨髓腔內充滿紅骨髓,隨著年齡增長,骨髓中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後幾乎只有扁平骨松質骨中有紅骨髓。此種變化可能是由於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夠補充所需血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轉變為紅骨髓,重新恢復造血的能力。

骨髓移植:器官移植的一種,將正常骨髓由靜脈輸入患者體內,以取代病變骨髓的治療方法。用以治療造血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缺陷、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及其他一些惡性腫瘤。用此療法均可提高療效,改善預後,得到長生存期乃至根治。

骨髓移植分兩類:一類為異基因骨髓移植(1970年代以來臨床應用,已取得很大的成功)。它需有與患者人類白細胞抗原 (HLA)相匹配的同胞兄弟、姐妹以及極少數的無親緣關系的供髓者所輸入的異體骨髓,或家庭成員間如父母和子女的骨髓移植;以及與患者HLA不很匹配的無關供者的骨髓。非同胞的兄弟姐妹雖HLA相匹配,但易發生輕重不等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尤其在後一種情況更嚴重。另一類為同基因骨髓移植,即極少數的同卵雙胎孿生兄弟或姐妹間的骨髓移植。還有一類為自體骨髓移植(ABMT)。此類骨髓移植開展較晚,80年代應用於臨床。用自身的骨髓,不需供髓者,此法簡便,易於推廣,可用於獨生子女,並且無GVHD的發生。用於白血病,淋巴瘤和多種實體瘤的治療。

人類白細胞抗原 (HLA)基因位點同時存在於兩條第6號染色體的短臂上,每條上又由緊密連鎖的復雜的基因位點組成。每個位點都由幾個或幾十個等位基因中的一個組成。在細胞膜上,目前所發現的抗原已有200種左右。在實驗室目前所能檢測到的HLA抗原只有HLA-A-B-C、-D/DR 這幾大類。實驗室所測得兩人之間這幾種抗原相符合,不等於兩人的全部抗原中沒有不相符之處。在同胞兄弟、姐妹中從父母各接受一條染色體上每種基因的一個,所以是單倍體基因遺傳。同胞兄弟姐妹間基因配合方式完全相同率僅佔25%,父母與子代間總有一個單一型染色體上HLA的A、B等位點的配合不同,故除同卵的孿生兄弟或姐妹外,家庭成員間及無關供者間HLA相匹配的機率是極少的。

HLA最初是作為人類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被發現的,其基因編碼所表達的抗原,參予控制免疫識別及細胞亞群間相互作用,故HLA不相匹配對移植物與受者組織之間的相互排斥有影響。臨床上一方面可產生移植物不能植活,另一方面可產生輕重不等的急性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表現為皮膚、肝臟和胃腸道病變,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因此,HLA的組織配型對供髓者的選擇和骨髓移植的成功與否,是重要環節之一。

約60%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經過異基因或同基因骨髓移植可達3年以上長生存期,部分已達5~6年以上。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期,約80%的病人可存活3年以上,部分已存活5~6年以上,可謂根治。有人比較了只用常規聯合化學治療,不做骨髓移植的急性白血病,僅有10~15%的人存活到3年,平均生存期僅一年左右。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生存期平均3~4年,病程雖緩慢,但用目前化療方法無根治的可能。因此,骨髓移植所取得的療效較常規化療為佳。對淋巴瘤及其他實體瘤應用自體骨髓移植亦可達到根治的目的。

8、白血病患者做骨髓移植後的治癒率有多少?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血液病,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只有三個月。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可以用化療等方法遏制病變的細胞,延長病人的生命。但這種方法副作用大,復發率高,不但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對家庭、社會也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國際上從七十年代起就將骨髓移植運用於白血病的治療,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中國由於骨髓供者的缺乏,使許許多多的白血病患者延誤了治療時機,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1992年,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受國家衛生部的委託,在北京正式建立「中華骨髓庫」,並在上海、北京等全國五個省市紅十字會同時開展非血緣關系骨髓移植供者的徵求工作。截止1997年底,有5000餘名志願者報名加入「中華骨髓庫」,其中上海就有2300多名。但由於在非血緣關系的人群中,配型相符率只有萬分之一,僅少數非常幸運的白血病人才可能在庫中尋找到合適的供者。但它走出了家庭的小圈子,只要有足夠的供者,就可以為大多數白血病患者提供幫助。

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是目前國際上先進的根治白血病的醫療手段之一,與骨髓移植相比,具有時間短、見效快的特點,尤其是其幹細胞採集的方法更安全,更易被供者接受。以前做骨髓移植,供者需要上局部麻醉,並在骼骨上鑽洞多次抽取骨髓混合液;而目前採用的幹細胞移植是從供者的外周血中(手臂上采血)採集造血幹細胞,並通過機器聚集,將剩餘的血液回輸人體。只需總量為50毫升的幹細胞,就可以使一位白血病患者重建正常的造血機制與免疫功能,並獲得新生。

中國有十二億人口,按每年萬分之三的發病率,一年就新增加三萬六千名白血病患者,這還不包括以前發病的,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同時,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也迫切希望早日建成中華骨髓庫,為所有的炎黃子孫提供幫助。捐獻幹細胞無礙健康,只需您付出小小的勇氣,一條生命將因您而獲得新生。這是一件多麼友意義的壯舉啊!您獲得的不僅僅是病人及家屬終生的感激和崇敬,還將得到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凡身體健康,年齡在18~45周歲,無論男女,符合獻血條件的市民,歡迎您加入志願捐獻者的行列。

■ 中華骨髓庫亟待十萬捐獻者

白血病又稱「血癌」,是多發於青少年的惡性血液病,自然病程只有3個月。骨髓移植即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較有效的醫療手段,治癒率達65%~75%。上海市政協團青界別委員陳靖日前呼籲:應盡快動員10萬名志願者加入骨髓捐獻隊伍,「獻上少許鮮血,為白血病患者點燃生命的希望」。

陳靖是共青團上海市委副書記,10日他代表團上海市委和上海市青聯在當地政協會議上提出的這個建議,已引起上海市政協和當地青年的強烈關注。據陳靖介紹,我國目前白血病的發病率已達10萬分之4,全國平均每年新增約4萬白血病患者,主要發病年齡在30歲以下,兒童佔50%以上,其中多數可作骨髓移植手術。但由於我國獨生子女較多,同胞間尋找骨髓供者的可能性小,所以只有動員盡可能多的志願者加入非血緣性骨髓移植事業,才能給患者帶來再生的福音。

陳靖說,由於社會傳統文化和科技發展水平的差異,不同地區的骨髓庫規模相差很大,例如美國的聯邦骨髓庫中志願捐髓者有300萬人之多,中國台灣地區骨髓庫中志願捐髓者有近2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但是,目前中華骨髓庫志願捐髓者還不到2萬人(包括中華上海骨髓庫的志願捐髓者約13800人),而一般來說,中華骨髓庫的骨髓供者資料最低限度應具備10萬人份以上才具有實際意義。配型數據的稀缺,導致了我國骨髓移植供者和受者的相配率很低。

陳靖認為,改變上述狀況,需要進一步弘揚社會新風,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為此他提出了三條建議:一是要加大科普宣傳力度,讓公眾了解和掌握有關骨髓移植的科學知識,克服懼怕心理;二是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各類群眾團體的積極性,組織動員公眾尤其是青年志願者加入骨髓捐獻隊伍;三是要鼓勵和倡導社會各界為中華骨髓庫建設捐贈,成立有關專項基金,提供必要資金保證。

目前,團上海市委和上海市青聯正著手有關科普宣傳,希望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首先在上海建成10萬人規模的骨髓庫。

■ 上海「中華骨髓庫」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血液病。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只有三個月。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可以用化療、放療等方法遏制病變的白細胞,延長病人的生命。但這種方法副作用大,復方率高,不但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對家庭、社會也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國際上從六十年代起就將骨髓移植運用於白血病的治療,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八十年代起,運用同樣原理的幹細胞移植術在臨床應用中獲得了更為顯著的療效,是目前國際上先進的根治白血病的醫療手段。同時骨髓(幹細胞)移植除了能根治白血病以外,還可以治療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遺傳性免疫缺陷症、重症放射病、某些惡性腫瘤等多種不治之症。
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白血病的自然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三,全國每年新增4萬名白血病患者,其主要發病年齡在30歲以下,兒童佔50%以上,其中大多數需做移植手術。我國從60年代起就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在同胞間尋找供髓者的可能性很小,只能依靠非血緣關系的捐髓者提供骨髓。雖然無關人群中配對相符率只有五千至一萬分之一,但是它畢竟走出了家庭的小圈子,只要有足夠的志願捐獻者,還是能為大多數病人提供治癒的機會。
1992年,中國紅十字會正式成立「中華骨髓庫」,上海市紅十字會也參與了骨髓移植供者的徵求工作。96年10月,全國首例由上海市紅十字會提供捐獻者的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在上海獲得成功,挽救了一名有5年白血病史患兒的生命。上海市紅十字會於1997年7月成立中華上海骨髓庫(上海市骨髓捐獻者資料檢索中心),目前已有志願捐獻者7000名,現正在加快徵求更多志願者的工作。為需要進行移植的患者尋找健康的相配的骨髓,使血液病患者重燃生命之光!

■ 骨髓捐獻的條件:

骨髓移植最理想的供者是同卵雙生子,因為他們之間的遺傳物質是完全相同的。他們之間的骨髓移植,效果好,排異反應少;但雙胞胎畢竟少見。

子女的HLA分型來自於父母,如父親為A和B,母親為C和D,那麼子女有AC、AD、BC、BD四種分型可能,所以同胞間的HLA相配率為25%,因此患者從同胞中尋找供髓者較容易。然而家庭范圍正在縮小,絕大多數的患者還是非血緣關系的骨髓捐獻者。

適合捐獻骨髓的年齡為18~45歲,健康要求如同獻血,即不能因獻髓影響捐獻者的健康,又不能因接受骨髓而使患者增加新的不利因素,重要的是捐獻者必須無可經血液傳播的傳染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 骨髓捐獻的步驟:

填寫中國血液在線骨髓捐獻志願者登記表;中國血液在線將把您的資料妥善保管並轉交給有關組織機構。
有關組織機構將安排您在適當的時間驗血(5毫升),並將化驗後HLA分型儲存在電腦資料庫中,供患者尋找配對;
初步配型相同,骨髓庫將通知您作進一步的檢測;
如果配型完全相同,骨髓庫的工作人員會向您詳細介紹捐獻過程,同時您必須接受全身檢查;
捐獻時您完全處於清醒狀態,從您的手臂靜脈中採集造血細胞(總量為50~100毫升),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富集,將剩餘的血液回輸人體,完全無礙健康。
■ 小資料:骨髓捐獻不可怕

據統計,約有90%的公眾對骨髓(造血幹細胞)的移植方法、移植安全性和風險性等知識掌握不夠,對其過程的了解還停留在對字面含義的簡單理解上,普遍認為捐獻骨髓需要直接從供者骨內或脊椎內抽取骨髓。正是這種懼怕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加入志願捐髓者行列,造成了供者的流失。

實際上,捐獻骨髓與普通獻血沒有本質區別,現代醫學的進步使得骨髓移植的技術越來越簡單、安全和有效。目前採用的骨髓移植方法類似於一般獻血,只需採集50~100毫升含有造血幹細胞的血液輸給患者。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造血幹細胞本身就有50%處於靜止狀態,供者所捐獻的造血幹細胞只佔人體內造血幹細胞總量的0.3%~0.5%,在完成採集後,供者的造血幹細胞會迅速增殖,一兩周內完全恢復,所以捐獻骨髓對供者的健康不會產生不利影響。

骨髓庫實質上是通過普通血檢而建立的骨髓信息庫,即建立骨髓捐獻志願者資料檢索中心,而不是抽取志願者的骨髓儲存起來。

■ 小資料:上海骨髓捐獻者突破萬人

中華上海骨髓庫,日前創下了骨髓捐獻志願者入庫人數超過1萬人的紀錄。
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白血病的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三,全國每年新增4萬名白血病患者,其主要發病年齡在30歲以下,其中半數以上為兒童,而骨髓移植是目前根治白血病的有效的醫療手段。鑒於我國從六十年代起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在同胞間尋找供髓者的可能性很小,只能依靠非血緣關系的捐髓者提供骨髓,而在非血緣關系的人群中配對相符率只有五千至一萬分之一。中華上海骨髓庫志願捐髓者入庫人數突破1萬人之後,將有望成為白血病患者的福地,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與脊椎骨髓移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