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進口葯品注冊證號J20081218FDA-S081218是什麼葯
假葯
2、克林黴素葯性
1.本品適用於革蘭氏陽性菌引起的下列各種感染性疾病:(1)扁桃體炎、化膿性中耳炎、鼻竇炎等。(2)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肺炎、肺膿腫和支氣管擴張合並感染等。(3)皮膚和軟組織感染:癤、癰、膿腫、蜂窩組織炎、創傷和手術後感染等。(4)泌尿系統感染:急性尿道炎、急性腎盂腎炎、前列腺炎等。(5)其它:骨髓炎、敗血症、腹膜炎和口腔感染等。2.本品適用於厭氧菌引起的各種感染性疾病:(1)膿胸、肺膿腫、厭氧菌引起的肺部感染。(2)皮膚和軟組織感染、敗血症。(3)腹內感染:腹膜炎、腹腔內膿腫。(4)女性盆腔及生殖器感染:子宮內膜炎、非淋球菌性輸卵管及卵巢膿腫、盆腔蜂窩組織炎及婦科手術後感染等.
3 用法用量
口服:鹽酸鹽,成人重症感染,一次口服150-300mg,必要時至450mg,每6小時1次. 兒童重症一日8-16mg/kg,必要時可至20mg/kg,分3-4次用.棕櫚酸脂鹽酸鹽,供兒童用,重症感染一日8-12mg/kg,極嚴重可增至一日20-25mg/kg,分3-4次給葯
注射液:磷酸脂注射劑,靜滴或肌注,成人革蘭陽性需氧菌感染,一日0.6-1.2g,厭氧菌感染一日1.2-2.7g,極嚴重感染可用至一日4.8g,分2-4次用.兒童1月齡以上,重症感染一日15-25mg/kg,極嚴重感染可按25-40mg/kg,分3-4次用.肌注一次不超過0.6g,超過此量應靜脈給葯.
1.成人,劑量如下:中度感染:0.6~1.2g/日,可分2次(每12小時1次)、3次(每8小時1次)或4次(每6小時1次)給葯;嚴重感染:1.2~2.4g/日,可分2次(每12小時1次)、3次(每8小時1次)或4次(每6小時1次)給葯或遵醫囑。
2.兒童,劑量如下:中度感染:15~25mg/kg/日,可分3次(每8小時1次)或4次(每6小時1次)給葯;嚴重感染:25~40mg/kg/日,可分3次(每8小時1次)或4次(每6小時1次)給葯或遵醫囑。靜脈滴注需將本品0.6g用100~200ml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液稀釋成≤6mg/ml濃度的葯液,每100ml滴注時間不少於30分鍾。
【制劑】鹽酸克林黴素膠囊:每膠囊75mg(活性);150mg(活性)。磷酸克林黴素注射液:每支150mg(2ml)。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2ml:0.3g(按C18H33CIN2O5S 計算)
4 主要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為克林黴素磷酸酯。其化學名稱為:(2S-反式)-6-(1-甲基-4-丙基-2-吡咯烷碳酸胺基)-1-硫代-甲基-7-氯-6,7,8-三脫氧-L-蘇式-α-D-半乳糖吡喃糖苷-2-二氫磷酸酯。 化學結構式:分子式:C18H34ClN2O8PS分子量:504.97
5 注意事項
1.和青黴素、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無交叉過敏反應,可用於對青黴素過敏者。
2.與氨苄青黴素、苯妥英鈉、巴比妥鹽酸鹽、氨茶鹼、葡萄糖酸鈣及硫酸鎂可產生配伍禁忌,與紅黴素呈拮抗作用,不宜合用。
3.肝、腎功能損害者、胃腸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抗生素相關腸炎的患者要慎用。
4.使用本品時,應注意可能發生偽膜性腸炎,如出現偽膜性腸炎,先進行補充水、電解質、蛋白質;然後給甲硝唑口服,250-500mg,一日3次,無效時再選用萬古黴素口服0.125~0.5g,每日4次進行治療。
5.1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葯
1.目前尚無詳細原研究資料,尚不能作出明確的判定。因此,孕婦使用本品應注意利弊。
2.曾有報導口服克林黴素0.15g,靜脈滴注克林黴素磷酸酯0.6g時,乳汁中出現的葯量范圍為0.7-3.8mcg/ml,因為克林黴素有可能在新生兒中引起不良反應,哺乳期婦女必須停止使用本品。
5.2 兒童用葯
1.本品含苯甲醇,禁止用於兒童肌肉注射。
2.一個月內嬰兒不宜使用。4歲以內兒童慎用。兒童(新生兒到16歲)使用本品時應注意肝腎功能監測。
5.3 老年用葯
1.克林黴素的葯物動力學研究業以證明,口服或靜脈注射克林黴素後正常肝腎功能的年輕患者與老年患者之間的葯代動力學無明顯差異。
2.克林黴素的臨床研究還未包括有充分數量的65歲和65歲以上的患者,目前尚難以判斷是否老年人的臨床反應與年輕患者有明顯不同。但是,臨床經驗提示與抗生素有關的結腸炎和所見到的腹瀉(由艱難梭狀芽孢桿菌引起的)在老年人中發生較多(>60歲),而且是比較嚴重的。因此,老年患者使用本品時,應注意仔細觀察或監測這些病人所發生的腹瀉。
6 不良反應
可引起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皮疹,白細胞減少.轉氨酶升高.可引起二重感染,偽膜性結腸炎. 也可有呼吸困難,嘴唇腫脹,鼻腔腫脹,流淚和過敏反應.有報告,本品引起偽膜性腸炎的發生率是最高的,可能超過2%。約10%用克林黴素治療的人出現皮疹,其它如滲出性多形性紅斑、可逆性血清穀草氨基轉移酶及血清谷丙氨基轉移酶升高、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及其它過敏反應等偶可見。
1.局部反應:肌肉注射後,在注射部位偶可見出現疼痛,硬結及無菌性膿腫。長期靜脈滴注應注意靜脈炎的出現。
2.胃腸道反應:偶見惡心、嘔吐、腹痛及腹瀉。1-2%的病人可出現偽膜性腸炎。
3.過敏反應:少數病人可出現葯物性皮疹,偶見剝脫性皮炎。
4.對造血系統基本無毒性反應,偶可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小板減少等一般輕微為一過性。
5.可發生一過性鹼性磷酸酶、血清轉氨酶輕度升高及黃疸、腎功能異常。
7 葯理作用
本品的抗菌譜與林可黴素同,但抗菌活性較強,克林黴素口服吸收快而完全(約 90%),進食對吸收的影響不大。克林黴素在胎血中的濃度比林可黴素大,在乳汁中的濃度可達3.8μg/ml,孕婦及乳母使用本品應注意其利弊。蛋白結合率高(90%)。口服的達峰時間為 0.75~l小時,T1/2為 2.4~3小時,小兒為 2~2.5小時,腎功能減退時稍延長,為 3~5小時;24小時內 10%由尿排出,3.6%隨糞便排出。
8 禁忌注意
本品與林可黴素、克林黴素有交叉耐葯性,對克林黴素或林可黴素有過敏史者禁用。
9 葯物作用
1.克林黴素具有神經肌肉阻滯作用,可能會提高其他神經肌肉阻滯劑的作用。所以,凡使用這些葯物的病人應慎用克林黴素。
2.業已證實克林黴素與紅黴素、氯黴素之間的拮抗作用具有臨床意義,兩種葯物不應同時使用。
3.本品與新生黴素、卡那黴素、氨苄青黴素、苯妥英鈉、巴比妥鹽酸鹽、氨茶鹼、葡萄糖酸鈣及硫酸鎂可產生配伍禁忌。
4.本品與阿片類鎮痛葯合用,可能使呼吸中樞抑制現象加重。
10 葯物過量
1.在小鼠靜脈注射劑量為855mg/kg和在大鼠中口服或皮下注射劑量約為2618mg/kg時發現有明顯的致死性,在小鼠中見到過驚厥和抑鬱。2.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都未能有效的清除血清中的克林黴素。
11 葯理毒理
葯理作用:克林黴素磷酸酯為化學合成的克林黴素衍生物,在體外無抗菌活性,進入體內後迅速被水解為克林黴素發揮抗菌活性。體外試驗表明,克林黴素對以下微生物有活性;需氧革蘭氏陽性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狀菌(均包括產青黴素酶和不產青黴素酶的菌株)、鏈球菌(糞腸道球菌除外)、肺炎球菌。厭氧革蘭氏陰性桿菌屬:擬桿菌屬(含脆弱擬桿菌群和產黑擬桿菌群)和梭桿菌。厭氧革蘭氏陽性不產芽孢桿菌屬:丙酸桿菌屬、真細菌屬和放線菌屬。厭氧和微需氧的革蘭氏陽性桿菌屬:消化球菌屬、微需氧鏈球菌和消化鏈球菌屬。毒理研究:遺傳毒性:Ames沙門氏菌屬回復突變試驗和大鼠微核試驗結果均為陰性。生殖毒性:大鼠經口給予本品劑量為0.3g/kg,未見對動物的交配和生育力有影響。大鼠和小鼠分別經口給予克林黴素劑量高達0.6g/kg或皮下注射劑量為0.25mg/kg,結果未見有致畸胎作用。然而,尚未對妊娠婦女進行充分和嚴格的臨床研究,動物的生殖研究並不能完全預測人類的反應。致癌性:在動物上尚未進行長期致癌潛在性的研究。
12 化學信息
1.克林黴素磷酸酯進入機體後在血液中鹼性磷酸酯酶作用下很快水解為克林黴素。正常人的葯代動力學表明:單次靜脈滴注0.6g克林黴素磷酸酯,血液中克林黴素立即達高峰,濃度為11.09±2.02mg/L,8小時血葯濃度為1.69±0.35mg/L;單次肌注0.6g,血液中克林黴素1~2小時達到高峰,濃度為5.92±1.45mg/L,8小時血葯濃度為2.51±0.91mg/L,有效血葯濃度可維持8小時以上。克林黴素磷酸酯給葯後,主要在肝內代謝,並經膽汁和糞便排泄。每6小時靜脈滴注和肌肉注射0.6g,膽汁中濃度可達48-55mg/L,部分經尿排泄,靜脈滴注0.6g, 8小時排泄率分別為11.72±1.33%和10.51±2.68%。
2.據Physicians´Desk Reference(54版)介紹:
1)本品在短期靜脈點滴結束時血清活性的克林黴素便達到峰值水平。生物學滅活的磷酸克林黴素迅速從血清中消失,平均清除的半衰期為6分鍾;然而,活性的克林黴素的血清消除的半衰期成人為3小時,小兒患者為2.5小時。成人肌肉注射磷酸克林黴素後3小時內活性克林黴素達血清峰值,小兒患者為一小時內。血清葯物濃度水平曲線可以從靜脈滴注給葯或肌肉注射給葯的血清峰濃度值獲得,對於上述的消除半衰期,血清葯物濃度水平見表1。表1. 投以磷酸克林黴素後活性克林黴素的血清平均峰濃度及谷濃度劑量用法峰濃度mcg/mL谷濃度mcg/mL健康成年男性(平衡後) 0.6g靜脈滴注,滴注時間為半小時,每6小時一次10.92.00.6g靜脈滴注,滴注時間為半小時,每8小時一次10.81.10.9g靜脈滴注,滴注時間為半小時,每8小時一次14.11.70.6g肌肉注射,每12小時一次小兒患者(第一個劑量)*9 5-7mg/kg靜脈滴注,滴注時間為1小時。10 5-7mg/kg肌肉注射8 3-5mg/kg肌肉注射4 *本組資料來自正在治療的感染患者。
2)對大多數成人每8-12小時一次,小兒患者每6-8小時一次使用克林黴素,或者持續性靜脈點滴克林黴素時,其血清葯物濃度可維持在體外試驗時的最低抑菌濃度之上。連續使用三次,血葯濃度可達穩態。
3)肝腎功能明顯減退患者,克林黴素的清除半衰期略有增大。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對清除血清的克林黴素無效。對有輕、中度腎疾病患者無須改變劑量。4)甚至是在腦膜有炎症的患者中,克林黴素在腦脊髓液均未達到明顯水平。在老年人(61~79歲)和青年成人(18~39歲)自願者中,靜脈滴注磷酸克林黴素後,葯物動力學研究表明年齡因素不會單獨改變克林黴素的葯物動力學(廓清率、消除半衰期、容量分布及血葯濃度時間曲線下的面積)。老年人口服鹽酸克林黴素後,消除半衰期延長至約4小時(3.4-5.1小時)年輕人則為3.2小時(2.1-4.2小時)。然而,吸收程度在年齡間並無差異,對肝腎功能正常的老年人劑量無須作調整。
13 其它資料
在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病例報告資料庫中,克林黴素注射劑不良反應/事件問題較為嚴重,主要以全身性損害,呼吸系統損害,泌尿系統損害為主,其中導致急性腎功能損害,血尿的問題相對突出.
一,嚴重病例的臨床表現
各系統不良反應/事件表現如下:全身性損害主要表現為過敏性休克,過敏樣反應,高熱,寒戰等,其中過敏性休克占嚴重病例的15%;呼吸系統損害主要表現為喉水腫,呼吸困難等;泌尿系統損害主要表現為血尿,急性腎功能損害等,占嚴重病例的15.9%;皮膚及其附件損害主要表現為皮疹,剝脫性皮炎等;其他損害包括抽搐,肝功能異常,惡心,嘔吐,暈厥,白細胞減少,溶血,腹痛,低血壓,過敏性紫癜,耳鳴,聽力下降等.
二,急性腎功能損害,血尿情況
克林黴素注射劑病例報告中,急性腎功能損害和血尿的問題相對突出.資料庫病例的具體分析顯示,鹽酸克林黴素與克林黴素磷酸酯中血尿,腎功能損害的報告數量及占各自報告總數的比例存在差異.在克林黴素注射劑嚴重病例報告中,明確標示為鹽酸克林黴素的報告344例,其中急性腎功能損害的病例48例,血尿病例48例,急性腎功能損害同時伴血尿的病例19例;明確標示為克林黴素磷酸酯的報告339例,急性腎功能損害的病例15例,血尿病例9例,急性腎功能損害同時伴血尿的病例3例.
三,嚴重病例的不合理用葯情況
國家中心資料庫中克林黴素注射劑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分析顯示,該產品存在臨床不合理使用情況,並且部分不合理用葯問題已經是引起嚴重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用葯現象主要表現如下:
1,超適應症使用
克林黴素注射劑說明書中明確指出,適用於革蘭氏陽性菌和厭氧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但國家中心資料庫中存在因病毒感染使用克林黴素注射劑的超適應症情況.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34歲.因口唇皰疹給予克林黴素磷酸酯氯化鈉250ml靜滴,輸液近一半時,患者出現心悸,畏寒,寒戰,血壓60/30mmHg,給予多巴胺和阿拉明升壓治療.
2,劑量過高,用法不當
克林黴素注射液說明書中明確提示:本品可靜脈滴注給葯,也可肌肉注射給葯.成人,劑量如下:中度感染:0.6~1.2g/日,可分為2-4次給葯;嚴重感染:1.2~2.4g/日,可分為2-4次給葯,或遵醫囑.國家中心資料庫顯示,超劑量使用情況嚴重,僅單次給葯劑量1.2-6.0g者157例,佔15.0%.同時,給葯次數不合理情況嚴重,每日1次給葯者868例,佔83.7%,不合理的減少給葯次數並增加每次使用劑量,更易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而且不能維持有效的血葯濃度.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35歲.因子宮肌瘤伴慢性宮頸炎,擬行腹式子宮全切術,術前小便常規檢查正常,肝功能正常,腎功能檢查:肌酐51.4umol/L,尿素3.98mmol/L.術前1天,給予患者注射用鹽酸克林黴素2.4g,每日一次靜點.術後第1日患者出現尿量減少.術後第2日,B超檢查:雙腎實質回聲改變,雙側輸尿管不擴張;腎功能檢查:肌酐363.1μmol/L.
3,兒童用葯問題
國家中心資料庫中,14歲以下兒童患者100例,占嚴重病例的10.0%,其中6歲以下兒童佔全部兒童的59%.盡管說明書在「用法用量」部分都標注了兒童的每公斤體重的用量,但兒童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劑量用葯現象.
典型病例:患兒,男性,2歲8個月,15kg.因扁桃體炎先給予頭孢米諾(頭孢米諾皮試為陰性)1.0g加入生理鹽水100ml靜脈滴注.用葯兩天後,加用克林黴素0.4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靜脈滴注,用葯1分鍾左右,患兒出現喉頭水腫,面色蒼白,唇紫紺,惡心,嘔吐,全身濕冷,立即停葯.給予地塞米松5mg靜脈注射,鹽酸腎上腺素0.25mg皮下注射,面罩吸氧等治療後,患兒生命體征基本平穩.
四,相關建議
1,建議臨床醫生使用克林黴素注射劑時,嚴格掌握適應症,用葯前詳細詢問葯物過敏史,過敏體質者慎用;嚴格按說明書中的用法,用量(包括用葯次數和給葯途徑)使用,除必須靜脈輸液外,盡量選擇口服或肌肉注射方式給葯;靜脈給葯注意避免劑量過大,滴注速度過快,濃度過高.老年人,兒童,腎功能不全等高危,特殊人群應慎用或在嚴格監護下使用.使用過程中醫護人員應仔細觀察患者的症狀和體征,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即停葯,並盡快明確診斷,及時給予對症治療.
2,建議相關生產企業全面分析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對導致急性腎功能損害和血尿的機制進行研究.
3,建議葯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各方加強臨床合理使用克林黴素注射劑的教育與宣傳,充分告知醫生和患者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避免此類嚴重不良反應和葯源性疾病的重復發生.
13.1 貯 藏
遮光,密封保存。
13.2 損害腎功能
從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獲悉,該局已下發通知對克林黴素注射劑說明書「不良反應」一欄內容進行修訂,新修訂的內容稱使用該品「可能引起腎功能損害和血尿」。 修訂後的內容中,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由「偶見」改為「常見」,嚴重者有腹絞痛、腹部壓痛、嚴重腹瀉,伴發熱、異常口渴和疲乏。 不良反應一欄中新增:國內克林黴素磷酸酯和鹽酸克林黴素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報道有使用本品可能引起腎功能損害和血尿,另有極少數嚴重病例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呼吸困難、過敏性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過敏性紫癜、抽搐、肝功能異常、胸悶、心悸、寒戰、高熱、頭暈、低血壓、耳鳴、聽力下降等。
據了解,克林黴素注射劑適用於革蘭陽性菌引起的呼吸道、關節與軟組織、骨組織、膽道等的感染以及敗血症、心內膜炎等;還適用於厭氧菌引起的腹腔和盆腔感染,以及厭氧菌敗血症等。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及時通知轄區內葯品生產企業盡快修訂說明書和標簽,並將修訂的內容及時通知相關醫療機構、葯品經營企業等單位。
3、骨髓炎手術兩年多,每次都遵醫囑復查,小心謹慎,每次都說恢復良好,前段時間拔了鋼針常感不適傷口血濃樣
你好,傷口沒長好,發炎了,情況不是很好。骨髓炎不好治,醫院就推脫了,建議換中醫試試,看人家怎麼說,若外傷感染用靈俞去腐生肌
4、家人放療之後,嘔吐不止,有什麼辦法嗎?
保持放射野界限清楚,不得清洗掉照射野標記。
頭頸部腫瘤在放療過程中,應重視口腔衛生,常用鹽水漱口, 但禁用刺激性葯水漱口,要經常做張、合口動作,活動顳頜關節,預防後遺症。
食管癌放療期間或治療後,因食管彈性減退,易發生食管梗阻或食物劃破食管壁血管引起大出血。 故應禁食油炸及刺激性食物,忌大口進食等。女性生殖系統腫瘤在放療期間,分泌物多,應每日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沖洗陰道,勤換內衣褲,保持清潔乾燥。如出現尿頻、尿痛等症狀屬泌尿系統放射反應,可遵醫囑口服相關葯物。
在放療期問應保持放射野皮膚清潔、乾燥,減少局部刺激,以防皮膚感染。如出現皮膚濕性反應應暫停放療,可外用抗炎安撫油劑或軟膏。忌用酒精、碘酒、紅汞、膠布、膏葯等,照射區禁用肥皂水清洗。
放療期間,要按醫囑每周查血常規,以了解骨髓受抑制情況。經常做心電圖、肝腎功能檢查,了解有無功能損傷。
放射治療後,由於3個月內放射線的作用仍在延續,所以患者仍要注意休息,加強營養,預防感冒及其他感染等。
後期反應:機體受照射部位經放射治療數年後會出現一些不可恢復的慢性反應稱之為後期反應,如放射性直腸炎、膀胱炎、腎炎、肺炎、局部纖維化、白內障、骨髓炎、顱神經損傷、腦瘤、慢性脊髓炎等,嚴重影響機體功能,甚至大出血,室息而危及患者生命。
由於放療所致的後期反應是嚴重的、不可逆的反應,故應以預防為主,因此在放療過程中,應注意治癒急性期反應,做好保護性措施的宣教。
惡心嘔吐是腫瘤放療時常見的副作用之一。防治的辦法是少量多餐,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過甜、辛辣油膩和氣味不正的食物。如果症狀嚴重可選用止吐葯物。用手指按壓或針刺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對緩解症狀也會有所幫助。
厭食是癌症最早出現的症狀之一,也是放療過程中的副反應,而情緒緊張、疼痛或優慮等不良情緒更加重食慾缺乏。首先患者要消除不良心理,要有頑強的毅力和戰勝病魔的決心,特別是飯前不要緊張。另外,飯菜要盡量色香味美和多樣化。可遵醫囑服用小劑量激素、助消化葯和開胃葯等。
5、怎樣防治骨髓炎
一、預防
預防
1、一般感染性疾病的預防:
癤疔瘡癰以及上呼吸道感染都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且最易繼發感染而致血源性骨髓炎的發生。因此預防癤瘡癰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生,對預防骨髓炎的發生是十分重要的。其預防的主要措施是:
1、保持室內氣流通注意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
2、青春期應多食蔬采水果少用油劑潤膚以防止皮脂腺分泌物堆積或腺管阻塞
3、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防止感冒發生
4、扁桃體炎反復發作者應積極預防和治療,必要時考慮手術摘除
2、預防外傷感染:
外傷感染包括組織損傷後感染和骨骼損傷後感染,也是引起骨髓炎的常見原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也應注意積極預防。
3、及早發現和及時治療感染:
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感染,其嚴重程度影響范圍的大小與全身和局部的條件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與發現的遲早處理的及時與否也有很的大的關系。因此對於感染性的疾病,應及早發現、及時治療。這對於預防骨髓炎的發生有著積極的作用。淺表的感染,局部表現明顯容易發現。深部感染常難以診斷。除體溫和血象異常以及患處疼痛較重外,局部皮膚並不一定表現為炎症的浸潤,但卻有明顯腫脹。臨床必須認真檢查綜合分析,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
4、開放性骨折的處理:開放性骨折首先要防止感染。我們一般不主張內固定。因骨折後局部軟組織損傷,充血水腫若再施內固定所採用的鋼針等異物繼續刺激,局部可能成為繼發感染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常選用止血、清創、整骨,外用自製的止血生肌之類的葯物,用小夾板固定以減少感染的機會。已行內固定的開放性骨折,一旦發生感染並蔓延到髓腔後,炎性感染常沿髓內針向兩端擴散,在髓內針穿入或穿出部位的皮下也可能形成感染,一旦發生,應特別注意首先取出內固定物以控制感染。具體的講,骨髓炎的預防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還要適當進地進行體育鍛煉。
特別注意事項:
一、在感冒發燒期間,體溫不可超過38.5度,此時要盡快使用抗菌、消炎、退燒類針劑靜脈點滴或肌肉注射,或清熱解毒、發汗解表類中成葯內服,將有可能感染成骨髓炎的細菌扼殺在萌芽狀態中;
二、在外傷骨折,或跌打損傷,或手術後感染中,瘡臃腫毒即褥瘡等疾病的發作時,一定要及時准確地對症治療處理好,控制住細菌進一步的入侵,此時可以使用大劑量的抗感染、抗病毒、消炎類葯物靜脈點滴(也可以用大劑量的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排毒拔毒類中葯內服外用)使患者體內感染的病毒及早地排出體外或消散。
三、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可疲勞過度,過於勞累會造成人體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此時細菌可乘虛而入導致骨髓炎及其他疾病的發生。
四、日常生活中,如有其他疾病的發生,治療期間切不可濫用或長期使用激素類化學葯物,此類葯物使用不當則易加速骨質的硬化,骨髓腔的硬化及阻塞,造成骨細胞正常代謝功能障礙,甚至引起骨壞死。
二、護理
誤區
在慢性骨炎疾病的治療當中,由於各類患者存在這樣那樣的認識誤區,極不利於疾病的控制和有效治療。那麼,到底有哪些誤區容易使患者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呢?這些誤區究竟有哪些?會產生哪些後果?
1、神性依賴葯物。
在長期與結核菌斗爭的過程中,臨床上常有部分病人因其知道結核菌的頑固性和難治性,本來經避部透皮式治療和全身抗結核葯物的治療後,已判定臨床治癒,卻總是表現出難以脫掉對葯物的依賴性,經常懷疑自己的病未治癒,總是找借口和理由在局部用葯和服用一些與本病有關或無關的葯物。目的只是求得精神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平衡。但如果經常對症自購一些葯物服用,時間一久,葯物的毒性會尋找和固守自己的靶位,導致葯源性疾病的產生。
2、「老毛病」和「久病成良醫」現象:
隨著非處方葯物更多地進入家庭。慢性骨髓炎病人的抗癆葯物,輔助治療葯物隨處可買到。有些患者常常認為是老毛病,自己也略知一二,不遵醫囑,只根據自己好惡或感覺,擅自停葯、改葯,從而出現某種葯物重復使用,不但對細菌起不到正向作用,反而增加對機體的毒副作用甚至讓細菌鑽了耐葯/賴葯的空子,使治療失敗,導致病情難以控制。
3、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當作補葯使用。因為醫療廣告宣傳的誘導和自己本身沒能正確理解葯物葯理作用的內涵,片面地追求「葯效」作用。本病病人往往把自己的病與這些葯物的臨床葯理作用斷章取義或將適應症對號入座,把維生素與微量元素類葯當作補葯長期服用。
維生素一類雖然是維持機體正常代謝和身體健康必不可少的低分子有機化合物,是作為輔酶參與各種代謝功能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但它們在人體內含量甚微,如攝入過多,既不能為機體提供能量,也不作為機體構成成分。維生素或維生素前體廣泛存在於肉類、蔬菜、瓜果、糧食等食物中。平衡膳食,機體吸收能力正常,且無特殊需要,都可由飲食攝入滿足,如把它作補品,不加限制地濫用,不但對身體無益,反而有害。許多骨結核病人喜歡服用維生素AD類葯物,如維生素A攝入過量,可導致輕度、重度、嚴重中毒,甚至死亡。慢性中毒可有骨關節疼痛、腫脹,皮膚搔癢,疲勞、軟弱、全身不適,發熱、頭痛、嘔吐、顱內壓增高,肝毒性反應血液系統改變等。維生素中毒高鈣血症,腎鈣質沉澱導致腎功能衰竭等。
所以,慢性骨感染疾病患者,不可偏信或自以為是地隨便吃「補葯」,再補出與之相關的葯源性疾病來!(4)隨意增減主渠道治病的葯物用量。
有些骨與關節結核病人,對葯物的葯理作用代謝過程不甚了解,只是感覺本葯有較大的毒副作用,隨意停葯、換葯,又在用葯上不能定時、定量,療程又不分長短,病情好轉時,又出現忘服、漏服葯物現象,這往往也是導致疾病遷延難愈治療失敗的原因。
5、模仿他人用葯途徑。
長期的病痛折磨,折磨,病友之間產生同病相憐之情。醫治一樣的疾病,不一樣的治療方法和葯物是常事,但病人有時就把自己的治療方案與病友作比較後,任意作廢,仿效別的病人「高效」的治療方法與葯物使用,忽略了一個人會有多種疾病共存,同一種疾病人有多種症狀同時出現的可能性,即使疾病相同,用葯時間長短也不一樣,何況人與人之間還存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誘發、繼發因素等,也沒有考慮自己的臨床症狀、急緩程度,病菌抗菌譜的變化,病原菌的變異問題。所以還是要遵守醫囑用葯,以免造成治療失誤。
6、多種相同族系裡的葯物並用。
這種用葯方法,加大了相同葯物在體內的毒性反應,攪亂了人體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破壞了人體微生態相互制約的本能,產生菌群失調症而掩蓋了病情的轉歸。對本病的治療判斷容易造成失誤,延誤對疾病的准確診斷與治療的機會,從而帶來了難以消除的負面影響。
7、服用保健品或補品替代葯品。
不管市場上能起強身健體作用或且有滋補效果的保健葯物,宣傳的力度與防病治病的效力有多大,都不能替代對本病的病原微生物具有針對性殺傷或殺滅作用的葯物。更不應該把保健葯物和治療葯品相提並論,或混為一談,沖擊了治療性葯品的臨床運用。在臨床上經常發現,尤其是成年以後的慢性骨結核病人,因知道治療的葯物副作用大,而另選擇了具有保健性的葯物來替代治療性葯品的位置,還認為能收到治病防病雙豐收的效果。在此,提醒患者,它不能替代治療性葯物的位置。保健品在治療性葯物參與的基礎上合情合理地使用,對本病的治療是一種輔助手段,對治療本病有好處,但不能完全替代。
1、一般護理
1、急性骨髓炎症期,尤其是有全身中毒症狀如寒戰、脈快、頭痛等,要注意觀察體溫、脈搏、血壓等病情變化,有高熱休克者,給予氧氣吸入,激素治療和人工冬眠,有昏迷者應專人護理。
2、體溫高於39.5℃者,需要給予物理降溫,用冰敷或用酒精擦浴,如用葯物降溫時,可以大量出法,要注意有否出現虛脫,同時應及時擦洗及更換清潔乾燥的衣褲,以免受涼。
3、加強營養,鼓勵病人進食營養豐富易消化飲食,一般給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隨時給病人飲水或果汁,必要時適當補液,糾下貧血,增強機體抵抗力。
4、抬高患肢,下肢用枕墊起,上肢用三角巾懸吊,以利靜脈迴流,減輕腫脹。為了限制患肢活動,減少疼痛和減輕炎症,防止病理性骨折,一般用石膏托或皮膚牽引固定患肢。石膏固定及牽引要注意肢體血液循環,凡發現肢體皮膚發紫、發冷、腫脹、麻木等,說明有血液循環障礙,應找醫生及時處理。傷口分泌物過多,膿血透過石膏,使石膏軟化 破壞等,應及時更換石膏或開窗更換敷料。
5、注意觀察鄰近關節有無出現紅、腫、熱、痛等情況或全身其他部位有無病灶轉移的徵象。因為當膿液穿過干骺端進入關節腔時,可引起化膿性關節炎或炎症擴散,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肺膿腫等,若診斷穿刺證實有膿液者,常需切開排膿減壓,放置引流條或引流管充他引流。應及時更換敷料,並保持床單清潔,注意對傷口的隔離和敷料處理,防止交叉感染。
6、氣血不足者,除同服氣血雙補葯物外,還就選用肌收口散,撒於創口內,使肉芽生長,而逐漸癒合。腐生肌膏。
2、慢性骨髓炎病人的傷口處理:
慢性骨髓炎病人保持傷口排膿通暢,病變部位死腔的擴大引流,使死骨與病骨完全分離後,施行手術清除死骨,刮除肉芽組織,消滅死腔,同時進行全身治療。部分患兒因病變部位血液循環增加,促使肢體過長,相反骺板受炎症破壞可致肢體縮短或發生病理性骨折後的畸形癒合。小兒患了骨髓炎,家長要耐心配合醫生,定期復診並進行傷口換葯,爭取早日康復。
3、急性骨髓炎患者的注意事項
得了急性骨髓炎的患者一般都是小兒或是抵抗力差的老人,病情一般比較急迫,所以臨床處理中一定要注意好相關的問題:
第一,急性骨髓炎症期(發病期),尤其是有全身中毒症狀如寒戰、脈快、頭痛等,要注意觀察體溫、脈搏、血壓等病情變化,有高熱休克者,給予氧氣吸入,激素治療和人工冬眠,有昏迷者應專人護理。
第二,體溫高於39.5℃者,需要給予物理降溫,用冰敷或用酒精擦浴,如用葯物降溫時,可以大量出法,要注意有否出現虛脫,同時應及時擦洗及更換清潔乾燥的衣褲,以免受涼。
第三,抬高患肢,下肢用枕墊起,上肢用三角巾懸吊,以利靜脈迴流,減輕腫脹。為了限制患肢活動,減少疼痛和減輕炎症,防止病理性骨折,一般用石膏托或皮膚牽引固定患肢。石膏固定及牽引要注意肢體血液循環,凡發現肢體皮膚發紫、發冷、腫脹、麻木等,說明有血液循環障礙,應找醫生及時處理。傷口分泌物過多,膿血透過石膏,使石膏軟化 破壞等,應及時更換石膏或開窗更換敷料。
第四,加強營養,鼓勵病人進食營養豐富易消化飲食,一般給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隨時給病人飲水或果汁,必要時適當補液,糾下貧血,增強機體抵抗力。
第五,注意觀察鄰近關節有無出現紅、腫、熱、痛等情況或全身其他部位有無病灶轉移的徵象。因為當膿液穿過干骺端進入關節腔時,可引起化膿性關節炎或炎症擴散,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肺膿腫等,若診斷穿刺證實有膿液者,常需切開排膿減壓,放置引流條或引流管充他引流。應及時更換敷料,並保持床單清潔,注意對傷口的隔離和敷料處理,防止交叉感染(尤其是結核性的骨髓炎)。
急性骨髓炎,屬於臨床的急症,處理上注意好以後,愈後一般都是很好的,但是不恰當或是不全面的處理,容易留下後遺症,導致以後的慢性骨髓炎的發作!所以建議患者選擇有經驗的醫院就診。
6、外傷引起的骨髓炎有什麼症狀表現?
外傷引起的骨髓炎指因為軟組織受損或骨組織受損導致的骨骼感染引起的骨髓炎。外傷引起的骨髓炎患者會表現為傷口長期不愈、反復破潰、流膿流水、患肢紅腫等等。這類骨髓炎在治療時要尤其注意,因為本身有外傷存在,病情復雜,如果治療不當,會反復復發,甚至引起截肢、癌變。金冠醫生提醒:外傷性骨髓炎常見於骨折後,尤其是開放性骨折,它會影響骨折的癒合,需要盡快治療。
7、慢性骨髓炎傷口沒長好,洗澡淋到水了怎麼辦?
既然已經看醫生了,就要按醫生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如果你真的出現了骨髓炎,醫生一定會用抗生素的,所以你大可不必擔心的。
8、骨髓炎能治好嗎?
會不會留下什麼後遺症?恐怕大多數骨髓炎患者都會問到同樣的問題。骨髓炎患者一旦進入慢性期,其遷延難愈的病理特點就會暴露出來,患者出現心理焦躁以及懷疑自己的病是否能治好的心理狀態也是正常的,但是,切莫不可讓這樣的心情影響自己的治療。金冠骨髓炎醫院夏風院長曾強調:骨髓炎的治療,心態很重要。
在這里,金冠骨髓炎專家向廣大患者承諾:骨髓炎是可以治好的!只要是你選擇了正確的治療方法,遠離骨髓炎不在是夢想!
由於本病多數是在全身充分應用了抗生素治療後而遺留下來的醫療難題,假如再繼續選擇抗生素,也難以達到治療目的,選用傳統中葯靶位定向透皮釋葯提毒散毒治療是勢在必行的有效途徑。稍有醫學知識的人便會明白,抗生素在取得療效的同時,常不可避免的伴隨著不良反應,如毒性反應,降低機體抵抗力,發生菌群失調等。本病之所以發生發展為骨感染慢性期,也因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機體抗病能力低下,自身已無能力啟動健康調節機制來解決由於細菌在患部作用而出現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利用傳統葯物的效能將患部的這些已經變壞的物質,就近從創腔或竇道持續性排泄,顯然這是一種排毒、解毒、散毒和補虛化瘀的最有效、最直接、不幹擾整體機能的治療途徑。
葯效將病患部產生的病理性物質,利用來自機體的生理性體液進行著持續的更替,這正是一種邪去正來,增強與提高免疫系統抗病能力的好方法,所以在慢性骨感染期再用抗生素治療有揚湯止沸之弊,使用靶位定向釋葯拔毒、散毒的治療方法,是釜底抽薪之舉。該療法是我院專家在全國首先推出的從中醫認識病機的角度僅使用純中葯的特色治療,徹底解決了本病患部的虛與頑,瘀與阻,邪與毒的重大問題。
骨髓炎是能治好的,關鍵是要選擇了正確的治療方法。骨髓炎反復發作令很多患者失去了治療的信心。最後不得不以截肢而結束病痛的折磨,及早治療,相信自己,骨髓炎能治好!
9、種植牙會不會引起上下頜骨的骨髓炎?繼而引起顱內感染危及生命?
到正規的牙科醫院 種植牙不會引起上下頜骨的骨髓炎、如果貪圖便宜到不知名的小診所種植牙首先醫療條件不夠,不衛生容易引起感染繼而引起顱內感染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