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散開

骨髓散開

發布時間:2020-09-21 11:29:17

1、孝應該怎麼盡

來自國家老齡委最新調查報告 據國家老齡委最新統計,我國60歲以上老人已達1.2億。老人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極為復雜且緊迫的社會問題。今天,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敬孝?為此,有關部門對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代表城市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選取了一個特定的視角???在中國家庭中人們對「孝」這個傳統觀念是怎樣對待的。 什麼是「孝」 不同年齡層的受訪者,對「孝」的含義,接受程度各不相同。 即將退休的老教授楊先生指出:「孝」,其實就是順從和尊重。像我們五六十歲這代人,從小就被教育要孝敬老人,周圍的人都這么做,你也就深入骨髓地接受了它。上有老、下有小,再苦再累都得對得起良心,服侍老人從來都是順著,也沒覺得煩。 38歲的計程車司機紀某說:「孝」就是哄,人老了心眼兒都小,你只要心裡有數,表面上哄著,順著老人不就行了一大家子住這么擠,做兒女的應該帶頭造個好氣氛,大家融洽了,老人也特愛幫著你買菜做飯看小孩,分擔家務,這不挺好嗎? 在校大學生小李覺得「孝敬」應該是尊敬的意思,是建立在子女對父輩愛的基礎上的。「世上並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父母養育我們,雙方有了感情,就有了愛,也就有了孝敬,這應該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沖動,而不是被教育出來的麻木的機械的操作。」 看起來,對老年人來說,文化基因中「孝」的觀念早已被教得根深蒂固了,這是種自自然然的依輩份次序所定的東西;中年人務實,為家庭和睦,把孝敬當作一副潤滑劑;青年人則注重內心體驗,由愛而孝敬,總有那麼點審美的意味。 「孝」與「不孝」 怎樣算「孝」,怎樣算「不孝」,這是否應該有個標准80多歲的陳奶奶誇起了她的兒媳婦:六十多了還伺候我,喂葯喂飯,端屎端尿的,沒一句怨言。我把她人也累老了,這孩子真孝順! 退休工人王大爺提起他兒子眼淚就下來了:久病床前無孝子,我不怪他。他工作那麼忙,我這又是高血壓又是心臟病的,凈給他添事兒!他愛罵就罵兩句吧,反正別不管我就行。問到他兒子算不算「不孝」,老人連說:不算,不算。 目前我國城鄉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普遍存在。因此許多人從服侍的滿意程度上對「孝」與「不孝」加以區分。從對老年人贍養與否的角度看,大多數受訪者傾向於將「養不養父母」作為一條衡定「孝」與「不孝」的標准。 關於「孝」的表達 在行為層面,怎樣的舉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給老人留下「孝」的印象呢? 小劉是某公司職員,與她先生住在一起,他們小兩口每周六周日都要帶上孩子去看兩家老人。小劉母親說:「兩口子真孝順,知道我們老人怕孤獨每禮拜都來給我們添樂兒!」小劉說,看望老人其實是一種愛的表示,不住在一起,大家互相想著,見了面會格外親。 老王夫婦都是某研究所的研究員,他們唯一的兒子現在美國定居。提起兒子,他們總是那麼激動:「他特孝順,知道我們惦記著他,老往家打電話寫信,逢年過節一定寄張卡回來。其實寄錢寄物倒不需要,報個平安我們也就踏實了。」 朱小姐很早就離開父母,在時間上給予父母的比較少,但她認為這並不妨礙她做個孝女。她認為孝順與否並不以陪伴父母時間的長短來衡量,最主要的是,自己要過得好,使父母放心、開心。這就是她對父母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孝順了。如果整天陪在父母身邊,卻又處處讓他們操心,那才叫不孝呢! 由此可見,不和父母同住的子女其實更能夠讓父母感覺他們的孝順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更注重行為的表達。

2、花葯離體培養中花葯應該怎樣消毒?

要的話就聯系我(點我可見,我一般三小時內必定回復,如果過了一天還是沒有迴音的話請使用其他郵箱聯系我),我看過了,其實關鍵的步驟也就幾點,不過既然有整個流程的話我想你總歸多多益善的。

提高寒地水稻花葯培養效率的幾個關鍵技術 CAJ下載 PDF下載

【英文篇名】 Critical Technique Problems on Improving Anther Culture Efficiency of Cold Region Rice
【作者】 關世武;
【英文作者】 Guan Shiwu(Rice Research Institute;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Jiamusi 154026);
【機構】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刊名】 中國農學通報 , 編輯部郵箱 2005年 07期 ASPT來源刊 CJFD收錄刊
【英文刊名】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中文關鍵詞】 花葯培養; 水稻; 寒地;
【英文關鍵詞】 Anther culture; Rice; Cold region;
【中文摘要】 論述了寒地水稻花葯培養操作規程中應注意的幾個關鍵環節,以便使該項技術更好地應用於水稻育種,提高工作效率。①根據器官形態指標外推法選擇花粉發育處於單核靠邊期的幼穗,進行6 ̄8℃低溫預處理12d左右,可提高愈傷組織誘導率;②愈傷組織轉移大小以直徑1 ̄2mm為宜,當綠苗長至4cm左右時及時進行壯苗培養;③做好接種材料、室內、人員的消毒和衛生工作,降低污染率,加強溫室等的管理。
【英文摘要】 Some critical technique problem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hich deserve specially attention in our specific practice so as to enable this technique to better applied to breeding purpose, and to improve efficiency. ① Based on extrapolated organ shape criteria, we select ears that are in uninucleate period, carry out pretreatment in a 6~8℃ low-temperature condition for about 12 days, and callus inction rate can be enhanced in this way. ② 1~2mm diameter should be the appropriate size for translocated cal...
【DOI】 CNKI:ISSN:1000-6850.0.2005-07-012

【篇名】 羽衣甘藍花葯離體培養研究 CAJ原文下載 PDF原文下載
【作者】 黃普樂. 吳偉鋒. 孫崇波. 蔣桂華. 張慧琴. 謝鳴.
【刊名】 浙江農業科學 2005年02期 編輯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 「中國期刊方陣」入選期刊 ASPT來源刊 CJFD收錄期刊
【機構】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 廣西岑溪市園林管理處.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浙江杭州310029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浙江杭州310021 . 廣西岑溪543200 .
【關鍵詞】 羽衣甘藍. 花葯. 離體培養.
【聚類檢索】 同類文獻 引用文獻 被引用文獻
【摘要】 以羽衣甘藍的花葯為外植體,通過不同消毒處理時間,採用不同分化階段的花葯、不同激素濃度配比對羽衣甘藍花葯進行離體培養,篩選出最佳消毒處理時間、最佳分化階段的花葯、最佳誘導分化培養基。結果表明,用羽衣甘藍花蕾大小為4~5mm時期的花葯,經01%HgCl2消毒處理8min,在MS+BA3mgL+NAA03mgL誘導分化培養基中誘導愈傷組織及不定芽的總體效果最好
【光碟號】 AGRI0504S1

3、免疫組化結果CD3(個別+)/CD20(散開+)/CD38(散開+)/CD138(散開+)/kAP

CD3(+)1.T-細胞淋巴瘤。(-)多形性淋巴瘤和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
CD20(+)1. B細胞淋巴瘤。2.毛細胞白血病。

CD38(+)漿細胞瘤。
CD138(+)漿細胞瘤。

KaPPa(+)漿細胞瘤。
提示漿細胞瘤(多發性骨髓瘤)。

4、盤古是怎麼開天地的

盤古開天
傳說在天地還沒有開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個大雞蛋一樣混沌一團.有個叫做盤古的巨人在這個"大雞蛋"中一直酣睡了約18000年後醒來,發現周圍一團黑暗,他左右摸索,發現身邊有一柄巨斧,也是他建起斧頭,揮舞著向黑暗劈去。
一聲巨響,"大雞蛋"碎了,千萬年的混沌黑暗被攪動了,其中又輕又清的東西慢慢上升並漸漸散開,變成藍色的天空;而那些厚重混濁的東西慢慢地下降,變成了腳下的土地.盤古站在這天地之間非常高興.盤古很怕天地再合攏起來還變成以前的樣子,他就用手撐著青天,雙腳踏著大地,讓自己的身體每天長高一丈,天地也隨著他的身體每天增高一丈.這樣又過了18000年,天越來越高,地越來越厚,盤古的身體長得有90000里那麼長了.
盤古憑借著自己的神力終於把天地開辟出來了.可是,盤古也累死了.盤古臨死前,他嘴裡呼出的氣變成了春風和天空的雲霧;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頭發和胡須變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體變成了東、西、南、北四極和雄偉的三山五嶽;血液變成了江河;筋脈變成了道路;肌肉變成了農田;牙齒、骨骼和骨髓變成了地下礦藏;皮膚和汗毛變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變成了雨露.傳說,盤古的精靈魂魄也在他死後變成了人類.所以,都說人類是世上的萬物之靈.

5、人體內的戰爭是什麼?

在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到處都是人眼看不見的微生物,數量極其龐大,其中有許多是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病菌和病毒。這些小壞蛋飄浮在空氣中,潛伏在飲用水中,聚集在我們的皮膚和粘膜上,尋找一切機會侵入人體興風作浪,進行破壞活動。

為了對付這些入侵者,人體內組成了「多兵種」的保衛部隊,警惕地守衛在人體各部位,隨時准備消滅來犯之敵。

在進犯的敵人中,最可怕的也許要算病毒了。病毒的個體極小,全部構造也極簡單,僅僅是一個外包蛋白質殼的基因束,但它的危害卻十分嚴重,感冒等病就是它引起的。當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後,會以極快的速度增殖出千萬個相同的新病毒。大量的新病毒會把細胞撐裂,最後導致細胞死去。當它們摧毀了一個細胞後,又很快四處散開,再去侵害鄰近的細胞。

面對病毒的大舉進犯,人體的保衛部隊迅速行動起來,首當其沖的是由骨髓誕生的白血球細胞,它們兵分3路,即分成吞噬細胞、T細胞和B細胞,各有所長,迅速趕往入侵地點。

最先趕到現場的是吞噬細胞,它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清潔工,專門監視人體中的不正常跡象,一旦發現可疑之物就毫不客氣地吞入消化。它沒有選擇性,在肺部,吞噬細胞會吞食隨呼吸帶入的塵埃和各種污染物微粒。要是皮膚受了傷,傷口附近的血管會擴張,引起發紅腫脹,吞噬細胞通過擴張的血管游來,開始吞吃一切入侵的微生物。同樣,吞噬細胞碰上了被病毒撐破的細胞殘骸,也會將這殘骸連同部分病毒一起吞下。但在這場與病毒的激烈戰斗中,僅僅靠吞噬細胞是無法全殲入侵者的,它只能起到阻止病毒侵入鄰近細胞的作用。

巡邏部隊發現強敵後,馬上向司令部發出警報。於是,另一路稱為「巨噬細胞」的部隊馬上趕來增援,它們一邊吞噬病毒,一邊從入侵者身上採取特殊的片段——抗原,並把抗原擺在自己細胞的表面。在體內巡遊的T細胞一見這種抗原就會警覺起來。充當輔助作用的T細胞通過化學信號把這一緊急情況傳遞給另一類殺傷型T細胞,催促它們火速繁殖成一支龐大的軍隊,沖向受感染的細胞,破細胞膜而入。每一個病毒都會被一個殺傷型T細胞緊緊嵌合在一起而被消滅。

輔助型T細胞除能招來殺傷型T細胞外,還會向集聚在淋巴結中的第三路兵馬B細胞發出警報。在這里B細胞產生出一種被稱為「抗體」的化學武器,專門粘附在入侵者的身體表面,使入侵者步履艱難,成為吞噬細胞的消滅目標。抗體本身也有殺傷力。

在人體內,侵略和反侵略的戰爭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其結果大多數以入侵者的失敗而告終。然而遇到細菌和病毒的突然大規模偷襲,保衛部隊一時猝不及防,我們就會患上傳染病。一旦無法組成有效的防禦戰線,就得藉助葯物的幫助了。

6、盤古真正的身份叫什麼?

盤古啊不是神其實就是原始社會最早期的人部落領袖之一,又稱盤古氏,如今中國姓氏未知(神話內容是半真半假)。真正開天地的是光原子和離子量子化學反應簡稱宇宙大爆炸,形成太陽系和地球,那時候動物和人都沒有何來的盤古呢?按順序來說,盤古因該是中國風姓氏(伏羲女媧族人姓,嫡系後裔姓氏為姬)三皇之首燧人氏(又稱帝俊)的近親家屬,盤古扺擋天災救人,是最古老的英雄,他無所不能,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才被稱為萬物之神。女媧又稱媧皇、靈媧,最重點是稱為風皇,女媧真名風里希更不用說,五色石現實名為打火石,不是用來補天而是學父親燧人氏一樣人工取火學會烤熟食物使人們不再生吃。女媧造人在歷史上其實是最早的近親結婚,當時風氏族人全死於天災,女媧為了後代,和親哥哥伏羲結婚,生下了一個兒子,那時候生孩子稱為造人,不是泥土造人而是肚子造人。後來兒子有了兩個妻子,兩個妻子生下兩個兒子軒轅氏,一個是黃帝一個是炎帝,後來蚩尤與誇父合作討伐了戰爭,史稱牧野之戰。風氏是女媧一族的姓氏,如今中國有風姓分布,燧人氏是伏羲和女媧的父親。






7、克隆技術

克隆技術其實就是從動物A上拿一個細胞,取出細胞核!再到同種動物B的身上拿一個細胞,去掉細胞核!把取出來的細胞核放到另一個去掉細胞核的細胞中!再把它放到同種動物母體C的子宮中!這樣將C將會生出一個和A一模一樣的動物來!還有就是直接拿一種動物的細胞放到另一種動物的身體里!讓它繁殖出上面的那種動物!
也就是說!有了這種技術!只要有你的一個細胞!你就可以不死!但這種技術國際規定不能用人來做實驗!所以還沒有出現克隆人的情況!

8、什麼是克隆技術?(要詳細點)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譯,簡單講就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繁殖方式。但克隆與無性繁殖是不同的。無性繁殖是指不經過雌雄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只由一個生物體產生後代的生殖方式,常見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莖、葉等經過壓條或嫁接等方式產生新個體也叫無性繁殖。綿羊、猴子和牛等動物沒有人工操作是不能進行無性繁殖的。科學家把人工遺傳操作動物繁殖的過程叫克隆,這門生物技術叫克隆技術。
克隆的基本過程是先將含有遺傳物質的供體細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利用微電流刺激等使兩者融合為一體,然後促使這一新細胞分裂繁殖發育成胚胎,當胚胎發育到一定程度後,再被植入動物子宮中使動物懷孕,便可產下與提供細胞者基因相同的動物。這一過程中如果對供體細胞進行基因改造,那麼無性繁殖的動物後代基因就會發生相同的變化。

克隆技術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只需從動物身上提取一個單細胞,用人工的方法將其培養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入雌性動物體內,就可孕育出新的個體。這種以單細胞培養出來的克隆動物,具有與單細胞供體完全相同的特徵,是單細胞供體的「復製品」。英國英格蘭科學家和美國俄勒岡科學家先後培養出了「克隆羊」和「克隆猴」。克隆技術的成功,被人們稱為「歷史性的事件,科學的創舉」。有人甚至認為,克隆技術可以同當年原子彈的問世相提並論。

克隆技術可以用來生產「克隆人」,可以用來「復制」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對人類來說,克隆技術是悲是喜,是禍是福?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一分為二的。克隆技術也是這樣。如果克隆技術被用於「復制」像希特勒之類的戰爭狂人,那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什麼呢?即使是用於「復制」普通的人,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如果把克隆技術應用於畜牧業生產,將會使優良牲畜品種的培育與繁殖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若將克隆技術用於基因治療的研究,就極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類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等頑疾。克隆技術猶如原子能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劍柄掌握在人類手中。人類應該採取聯合行動,避免「克隆人」的出現,使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社會。

克隆技術研究現狀
一、克隆的早期研究
克隆一詞是英文單詞clone的音譯,作為名詞,clone通常被意譯為無性繁殖系。同一克隆內所有成員的遺傳構成是完全相同的,例外僅見於有突變發生時。自然界早已存在天然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克隆,例如:同卵雙胞胎實際上就是一種克隆。然而,天然的哺乳動物克隆的發生率極低,成員數目太少(一般為兩個),且缺乏目的性,所以很少能夠被用來為人類造福,因此,人們開始探索用人工的方法來生產高等動物克隆。這樣,克隆一詞就開始被用作動詞,指人工培育克隆動物這一動作。

目前,生產哺乳動物克隆的方法主要有胚胎分割和細胞核移植兩種。克隆羊「多莉」,以及其後各國科學家培育的各種克隆動物,採用的都是細胞核移植技術。所謂細胞核移植,是指將不同發育時期的胚胎或成體動物的細胞核,經顯微手術和細胞融合方法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重新組成胚胎並使之發育成熟的過程。與胚胎分割技術不同,細胞核移植技術,特別是細胞核連續移植技術可以產生無限個遺傳相同的個體。由於細胞核移植是產生克隆動物的有效方法,故人們往往把它稱為動物克隆技術。

採用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動物的設想,最初由漢斯·施佩曼在1938年提出,他稱之為「奇異的實驗」,即從發育到後期的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胎均可)中取出細胞核,將其移植到一個卵子中。這一設想是現在克隆動物的基本途徑。

從1952年起,科學家們首先採用青蛙開展細胞核移植克隆實驗,先後獲得了蝌蚪和成體蛙。1963年,我國童第周教授領導的科研組,首先以金魚等為材料,研究了魚類胚胎細胞核移植技術,獲得成功。

哺乳動物胚胎細胞核移植研究的最初成果在1981年取得——卡爾·伊爾門澤和彼得·霍佩用鼠胚胎細胞培育出發育正常的小鼠。1984年,施特恩·維拉德森用取自羊的未成熟胚胎細胞克隆出一隻活產羊,其他人後來利用牛、豬、山羊、兔和獼猴等各種動物對他採用的實驗方法進行了重復實驗。1989年,維拉德森獲得連續移核二代的克隆牛。1994年,尼爾·菲爾斯特用發育到至少有120個細胞的晚期胚胎克隆牛。到1995年,在主要的哺乳動物中,胚胎細胞核移植都獲得成功,包括冷凍和體外生產的胚胎;對胚胎幹細胞或成體幹細胞的核移植實驗,也都做了嘗試。但到1995年為止,成體動物已分化細胞核移植一直未能取得成功。

二、克隆羊「多莉」的意義和引起的反響
以上事實說明,在1997年2月英國羅斯林研究所維爾穆特博士科研組公布體細胞克隆羊「多莉」培育成功之前,胚胎細胞核移植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實際上,「多莉」的克隆在核移植技術上沿襲了胚胎細胞核移植的全部過程,但這並不能減低「多莉」的重大意義,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例經體細胞核移植出生的動物,是克隆技術領域研究的巨大突破。這一巨大進展意味著:在理論上證明了,同植物細胞一樣,分化了的動物細胞核也具有全能性,在分化過程中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沒有不可逆變化;在實踐上證明了,利用體細胞進行動物克隆的技術是可行的,將有無數相同的細胞可用來作為供體進行核移植,並且在與卵細胞相融合前可對這些供體細胞進行一系列復雜的遺傳操作,從而為大規模復制動物優良品種和生產轉基因動物提供了有效方法。

在理論上,利用同樣方法,人可以復制「克隆人」,這意味著以往科幻小說中的獨裁狂人克隆自己的想法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此,「多莉」的誕生在世界各國科學界、政界乃至宗教界都引起了強烈反響,並引發了一場由克隆人所衍生的道德問題的討論。各國政府有關人士、民間紛紛作出反應:克隆人類有悖於倫理道德。盡管如此,克隆技術的巨大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促使科學家們加快了研究的步伐,從而使動物克隆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進入一個高潮。

三、近3年來克隆研究的重要成果
克隆羊「多莉」的誕生在全世界掀起了克隆研究熱潮,隨後,有關克隆動物的報道接連不斷。1997年3月,即「多莉」誕生後1個月,美國、中國台灣和澳大利亞科學家分別發表了他們成功克隆猴子、豬和牛的消息。不過,他們都是採用胚胎細胞進行克隆,其意義不能與「多莉」相比。同年7月,羅斯林研究所和PPL公司宣布用基因改造過的胎兒成纖維細胞克隆出世界上第一頭帶有人類基因的轉基因綿羊「波莉」(Polly)。這一成果顯示了克隆技術在培育轉基因動物方面的巨大應用價值。

1998年7月,美國夏威夷大學Wakayama等報道,由小鼠卵丘細胞克隆了27隻成活小鼠,其中7隻是由克隆小鼠再次克隆的後代,這是繼「多莉」以後的第二批哺乳動物體細胞核移植後代。此外,Wakayama等人採用了與「多莉」不同的、新的、相對簡單的且成功率較高的克隆技術,這一技術以該大學所在地而命名為「檀香山技術」。

此後,美國、法國、荷蘭和韓國等國科學家也相繼報道了體細胞克隆牛成功的消息;日本科學家的研究熱情尤為驚人,1998年7月至1999年4月,東京農業大學、近畿大學、家畜改良事業團、地方(石川縣、大分縣和鹿兒島縣等)家畜試驗場以及民間企業(如日本最大的奶商品公司雪印乳業等)紛紛報道了,他們採用牛耳部、臀部肌肉、卵丘細胞以及初乳中提取的乳腺細胞克隆牛的成果。至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6種類型細胞——胎兒成纖維細胞、乳腺細胞、卵丘細胞、輸卵管/子宮上皮細胞、肌肉細胞和耳部皮膚細胞的體細胞克隆後代成功誕生。

2000年6月,中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利用成年山羊體細胞克隆出兩只「克隆羊」,但其中一隻因呼吸系統發育不良而早夭。據介紹,所採用的克隆技術為該研究組自己研究所得,與克隆「多莉」的技術完全不同,這表明我國科學家也掌握了體細胞克隆的尖端技術。

在不同種間進行細胞核移植實驗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1998年1月,美國威斯康星一麥迪遜大學的科學家們以牛的卵子為受體,成功克隆出豬、牛、羊、鼠和獼猴五種哺乳動物的胚胎,這一研究結果表明,某個物種的未受精卵可以同取自多種動物的成熟細胞核相結合。雖然這些胚胎都流產了,但它對異種克隆的可能性作了有益的嘗試。1999年,美國科學家用牛卵子克隆出珍稀動物盤羊的胚胎;我國科學家也用兔卵子克隆了大熊貓的早期胚胎,這些成果說明克隆技術有可能成為保護和拯救瀕危動物的一條新途徑。

四、克隆技術的應用前景
克隆技術已展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1)培育優良畜種和生產實驗動物;(2)生產轉基因動物;(3)生產人胚胎幹細胞用於細胞和組織替代療法;(4)復制瀕危的動物物種,保存和傳播動物物種資源。以下就生產轉基因動物和胚胎幹細胞作簡要說明。

轉基因動物研究是動物生物工程領域中最誘人和最有發展前景的課題之一,轉基因動物可作為醫用器官移植的供體、作為生物反應器,以及用於家畜遺傳改良、創建疾病實驗模型等。但目前轉基因動物的實際應用並不多,除單一基因修飾的轉基因小鼠醫學模型較早得到應用外,轉基因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生產葯物蛋白的研究時間較長,已進行了10多年,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僅有2例葯品進入3期臨床試驗,5~6個葯品進入2期臨床試驗;而其農藝性狀發生改良、可資畜牧生產應用的轉基因家畜品系至今沒有誕生。轉基因動物製作效率低、定點整合困難所導致的成本過高和調控失靈,以及轉基因動物有性繁殖後代遺傳性狀出現分離、難以保持始祖的優良勝狀,是制約當今轉基因動物實用化進程的主要原因。

體細胞克隆的成功為轉基因動物生產掀起一場新的革命,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為迅速放大轉基因動物所產生的種質創新效果提供了技術可能。採用簡便的體細胞轉染技術實施目標基因的轉移,可以避免家畜生殖細胞來源困難和低效率。同時,採用轉基因體細胞系,可以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轉基因整合預檢和性別預選。在核移植前,先把目的外源基因和標記基因(如LagZ基因和新黴素抗生基因)的融合基因導入培養的體細胞中,再通過標記基因的表現來篩選轉基因陽性細胞及其克隆,然後把此陽性細胞的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最後生產出的動物在理論上應是100%的陽性轉基因動物。採用此法,Schnieke等(Bio Report,1997)已成功獲得6隻轉基因綿羊,其中3隻帶有人凝血因子IX基因和標記基因(新黴素抗性基因),3隻帶有標記基因,目的外源基因整合率高達50%。Cibelli(Science,1997)同樣利用核移植法獲得3頭轉基因牛,證實了該法的有效性。由此可以看出,當今動物克隆技術最重要的應用方向之一,就是高附加值轉基因克隆動物的研究開發。

胚胎幹細胞(ES)是具有形成所有成年細胞類型潛力的全能幹細胞。科學家們一直試圖誘導各種幹細胞定向分化為特定的組織類型,來替代那些受損的體內組織,比如把產生胰島素的細胞植入糖尿病患者體內。科學家們已經能夠使豬ES細胞轉變為跳動的心肌細胞,使人ES細胞生成神經細胞和間充質細胞和使小鼠ES細胞分化為內胚層細胞。這些結果為細胞和組織替代療法開辟了道路。目前,科學家已成功分離到人ES細胞(Thomson等1998,Science),而體細胞克隆技術為生產患者自身的ES細胞提供了可能。把患者體細胞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形成重組胚,把重組胚體外培養到囊胚,然後從囊胚內分離出ES細胞,獲得的ES細胞使之定向分化為所需的特定細胞類型(如神經細胞,肌肉細胞和血細胞),用於替代療法。這種核移植法的最終目的是用於幹細胞治療,而非得到克隆個體,科學家們稱之為「治療克隆」。

克隆技術在基礎研究中的應用也是很有意義的,它為研究配子和胚胎發生,細胞和組織分化,基因表達調控,核質互作等機理提供了工具。

五、克隆技術存在的問題
盡管克隆技術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但離產業化尚有很大距離。因為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克隆技術在理論和技術上都還很不成熟,在理論上,分化的體細胞克隆對遺傳物質重編(細胞核內所有或大部分基因關閉,細胞重新恢復全能性的過程)的機理還不清楚;克隆動物是否會記住供體細胞的年齡,克隆動物的連續後代是否會累積突變基因,以及在克隆過程中胞質線粒體所起的遺傳作用等問題還沒有解決。

在實踐中,克隆動物的成功率還很低,維爾穆特研究組在培育「多莉「的實驗中,融合了277枚移植核的卵細胞,僅獲得了「多莉」這一隻成活羔羊,成功率只有0.36%,同時進行的胎兒成纖維細胞和胚胎細胞的克隆實驗的成功率也分別只有1.7%和1.1%,即使是使用「檀香山」技術,以分化程度較低的卵丘細胞為核供體,其成功率也只有百分之幾。

此外,生出的部分個體表現出生理或免疫缺限。以克隆牛為例,日本、法國等國培育的許多克隆牛在降生後兩個月內死去;到2000年2月,日本全國已共有121頭體細胞克隆牛誕生,但存活的只有64頭。觀察結果表明,部分犢牛胎盤功能不完善,其血液中含氧量及生長因子的濃度都低於正常水平;有些牛犢的胸腺、脾和淋巴腺未得到正常發育;克隆動物胎兒普遍存在比一般動物發育快的傾向,這些都可能是死亡的原因。

即使是正常發育的「多莉」,也被發現有早衰跡象。染色體的末端被稱為端粒,它決定著細胞能夠分裂的次數:每一次分裂端粒都會縮短,而當端粒耗盡後細胞就失去了分裂能力。1998年,科學家發現「多莉」的細胞端粒比正常的要短,即其細胞處於更衰老的狀態。當時認為,這可能是用成年綿羊的細胞克隆「多莉」造成的,使其細胞具有成年細胞的印記,但這一解釋目前受到了挑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醫生羅伯特·蘭扎等用培養的衰老細胞克隆牛,得到6頭小牛,出生5~10個月後發現這些克隆牛的端粒比普通同齡小牛要長,有的甚至比普通新生小牛的端粒還長。現在還不清楚這一現象的原因,也不清楚為何與「多莉「的情況有巨大差別。但這一實驗說明,在一些情況下克隆過程能改變成熟細胞的分子鍾,使其「恢復青春」,關於這種變化對克隆動物壽命的影響,還有待於進一步觀察。

除了以上的理論和技術障礙外,克隆技術(尤其是在人胚胎方面的應用)對倫理道德的沖擊和公眾對此的強烈反應也限制了克隆技術的應用。但幾年來克隆技術的發展表明,世界各科技大國都不甘落後,誰也沒有放棄克隆技術研究。這一點上英國政府的態度非常具有代表性,在1997年2月底宣布中止對「多莉」研究小組投資後不到1個月,英國科技委員會就對克隆技術發表專題報告,表明英國政府將重新考慮這一決定,認為盲目禁止這方面的研究並不是明智之舉,關鍵在於建立一定的規范利用它為人類造福。
一個細菌經過20分鍾左右就可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幾塊,每塊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莖,一年內就能長出數百株草莓苗……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後代,這就是無性繁殖,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叫「Clone」,譯音為「克隆」,實際上,英文的「Clone」起源於希臘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條」繁殖。時至今日,「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經過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也叫「克隆」。這種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後代群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

自然界的許多動物,在正常情況下都是依靠父方產生的雄性細胞(精子)與母方產生的雌性細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經過一系列細胞分裂長成胚胎,最終形成新的個體,這種依靠父母雙方提供性細胞、並經兩性細胞融合產生後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們用外科手術將一個胚胎分割成兩塊,四塊、八塊……最後通過特殊的方法使一個胚胎長成兩個、四個,八個……生物體,這些生物體就是克隆個體,而這兩個、四個、八個……個體就叫做無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這樣說,關於克隆的設想,我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

1979年春,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後,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在此同時,除去鯽魚卵細胞的核,讓卵細胞留出空間作好接納囊胚細胞核的准備,一切准備就緒後,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鯽魚卵細胞內,得到了囊胚細胞核的卵細胞在人工培養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度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後長成8厘米長的鯽魚。這種鯽魚並沒有經過雌、雄細胞的結合,僅僅是給卵細胞換了個囊胚細胞的核,實際上是由換核卵產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魚。

在克隆鯽魚出現之前,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已經在1960年和1962年,先後用非洲一種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進行過克隆試驗。試驗方式是先用紫外線照射爪蟾卵細胞,破壞其中的核,然後依靠高超的外科手術從爪蟾蝌蚪的腸上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中取出核,並把這些細胞的核精確地放進已被紫外線破壞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內,經過精心照料,這些換核卵中終於有一部分長出了活蹦亂跳的爪蟾,這種爪蟾也不是經過精細胞和卵細胞州結合產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我國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先生在1978年成功地進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試驗,他將黑斑蛙的紅細胞的核移人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這種換核卵最後長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

魚類換核技術的成熟和兩棲類換核的成功,使一批從事良種培育工作的科學家激動不已,既然鯽魚的囊胚細胞核取代鯽魚卵細胞核後能得到克隆魚,那麼異種魚換核能否得到新的雜種魚呢?我國科學家首先提出了這個問題,也首先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培養克隆鯽魚成功的那個研究所,設法把鯉魚胚胎細胞的核取代了鯽魚卵細胞的核。鯉魚細胞核和鯽魚卵細胞質居然能相安無事,並開始了類似受精卵分裂發育的過程,最後長出有「胡須」的「鯉鯽魚」,這種魚有「胡須」,生長快,完全像鯉魚,但它的側線鱗片數和脊椎骨的數目與鯽魚相同,而且魚味鮮美不亞於鯽魚。這種人工克隆新魚種的出現為魚類育種開辟了新途徑。

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魚類,兩棲類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類。美國和瑞士的科學家率先從灰色小鼠的胚胎細胞中取出細胞核,用這個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細胞核。實際上,這個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在精細胞核剛進入卵細胞後,就把精細胞核連同卵細胞的核一起除去。灰鼠胚胎細胞的核移人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後,在試管里人工培養了四天,然後再把它植人白色小鼠的子宮內、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後,白色小鼠終於生下了三隻小灰鼠。

去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公布了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威爾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經過247次失敗之後,他們在前年7月得到了一隻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綿羊。

「多利」綿羊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威爾莫特等學者先給「蘇格蘭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後,立即用極細的吸管從卵細胞中取出核,與此同時,從懷孕三個月的「芬多席特」六齡母羊的乳腺細胞中取出核,立即送人取走核的「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中,手術完成之後,用相同頻率的電脈沖刺激換核卵,讓「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質與「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細胞的核相互協調,使這個「組裝」細胞在試管里經歷受精卵那樣的分裂、發育而形成胚胎的過程,然後,將胚胎巧妙地植人另一隻母羊的子宮里。到去年7月,這只「護理」體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終於產下了小綿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細胞和公羊的精細胞受精的產物,而是「換核卵」一步一步發展的結果,因此是「克隆羊」。

「克隆羊」的誕生,在世界各國引起了震驚,它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換進去的是體細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細胞核。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例如,英國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療肺氣腫的a-1抗胰蛋白酶的母羊。這種羊奶的售價是6千美元一升。一隻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葯廠,用什麼辦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這種羊擴大繁殖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克隆」。同樣,荷蘭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鐵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產血清白蛋白的羊,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當然還是「克隆」。

母馬配公驢可以得到雜種優勢特別強的動物——騾,騾不能繁殖後代,那麼,優良的騾如何擴大繁殖?最好的辦法也是「克隆」,我國的大熊貓是國寶,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瀕臨絕種。如何挽救這類珍稀動物?「克隆」為人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

克隆動物還對於研究癌生物學、研究免疫學、研究人的壽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認,「克隆綿羊」的問世也引起了許多人對「克隆人」的興趣,例如,有人在考慮,是否可用自己的細胞克隆成一個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凍起來。在將來的某一天,自身的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時,就可從胚胎中取出這個器官進行培養,然後替換自己病變的器官,這也就是用克隆法為人類自身提供「配件」。

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我想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來結束本文:「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意,並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與骨髓散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