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發性骨髓瘤特徵性細胞
漿細胞免疫學檢查
隨著對MM認識的逐漸深入, 人們越來越重視骨髓瘤細胞免疫表型的相關特徵及其對MM的診斷、治療和預後等臨床意義。在臨床上, 通過檢測細胞表面所表達抗原的強弱、異常抗原的出現, 包括有無細胞內免疫球蛋白的輕鏈限制性, 可以把骨髓瘤細胞和正常漿細胞區別開來。正常漿細胞表面強表達CD38和CD27, 表達CD138, 且無輕鏈限制性, 與正常成熟B細胞相比, CD45和CD19的表達較弱, 不表達CD56、CD117、CD28, 同時不表達B系抗原如CD20、CD22。典型的骨髓瘤細胞免疫分型特點為:異常表達CD28、CD117、CD20、CD56、CD13、CD33、CD27和弱表達CD38, 不表達CD19和CD45, 並且有輕鏈限制性。
漿細胞免疫標記對反應性漿細胞增多症與克隆性漿細胞增生的鑒別有一定價值, 並可用於微小殘留病灶的檢測。但在鑒別良、惡性漿細胞病時, 應同時結合其它指標, 如漿細胞形態學、M蛋白鑒定等。
MM骨病標志物
高達90%的MM在初診時或在病程中出現骨質破壞, 其本質為溶骨性病變, 大多難以痊癒, 表現為骨痛、溶骨性病變、彌漫性骨質疏鬆[37]。60%以上的患者發生病理性骨折。由於MM患者的破骨細胞活性增強而成骨細胞活性相對受抑, 導致骨質吸收、破壞增強而成骨、骨的重塑減少, 因此臨床上除影像學檢查外, 反映骨質破壞的標志物也可用於MM骨病檢測。
近年來, 關於細胞遺傳學異常的相關研究以及對骨髓微環境越來越深的理解, 均為MM的發病機制提供更多的依據; 也為新的聯合治療方案和新葯研發奠定了基礎[39]。同時實驗技術的進步使得臨床的診斷得到不斷提高。
2、制備單克隆抗體時,為什麼要選用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融合形成雜交瘤細胞?
制備單克隆抗體時,選用B淋巴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形成雜交瘤的原因:
哺乳動物感染抗原後,其體內形成相應的B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能分泌相應的抗體凝聚或殺死這些抗原。動物在免疫反應的過程中,每一種B淋巴細胞能分泌一種異性抗體,要想獲得大量的特異性抗體,必須使能分泌該單一抗體的B淋巴細答哦大量增至,B淋巴細胞具有產生單一抗體的能力,但不能在體外增殖;骨髓瘤細胞是一種癌細胞,它能在體外培養條件下無限增殖,但不能產生抗體。因此將二者融合,產生雜交瘤細胞,它會兼有兩個親本細胞的特性。
單克隆抗體技術的原理:
B淋巴細胞能夠產生抗體, 但在體外不能進行無限分裂; 而瘤細胞雖然可以在體外進行無限傳代, 但不能產生抗體。將這兩種細胞融合後得到的雜交瘤細胞具有兩種親本細胞的特性。免疫反應是人類對疾病具有抵抗力的重要因素。當動物體受抗原刺激後可產生抗體。抗體的特異性取決於抗原分子的決定簇,各種抗原分子具有很多抗原決定簇,因此,免疫動物所產生的抗體實為多種抗體的混合物。用這種傳統方法制備抗體效率低、產量有限,且動物抗體注入人體可產生嚴重的過敏反應。此外,要把這些不同的抗體分開也極困難。近年,單克隆抗體技術的出現,是免疫學領域的重大突破。
3、什麼是骨髓瘤細胞8-ag培養基
8-AG(即8-氮鳥嘌呤)是一種鹼性細胞殺傷因子。細胞DNA的合成主要是兩個途徑,一個是主要途徑,一個是補救途徑,而HGPRT酶(即次黃嘌呤-鳥嘌呤核糖轉移酶)是補救途徑嘌呤的主要合成酶,正常情況下,細胞可以同時通過這兩種途徑來合成DNA。而8-AG也是一種嘌呤,自然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合成DNA的原料,但由於它是有毒的,它的存在會殺死細胞。而HGPRT酶缺陷的骨髓瘤細胞不能通過補救途徑合成DNA,所以就可以存活。因而經8-AG篩選後的sp2/0細胞都是HGPRT酶缺陷株。
4、正常人體內骨髓瘤細胞佔多少比例
在沒有嚴重疾病的情況下,漿細胞超過30%,就可以能認定為骨髓瘤。
5、B細胞和骨髓瘤細胞融合成哪五種
A、在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過程中,需要用漿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A錯誤;B、誘導動物細胞融合時,使用聚乙二醇或滅活的病毒作為誘導劑,B錯誤;C、在動物細胞融合時,必須使用誘導劑才能讓細胞融合,C錯誤;D、動物細胞融合後,經過篩選能獲得異種細胞融合的雜交瘤細胞,該細胞的特點是既能無限增殖又能分泌單一抗體,D正確.故選:D.
6、骨髓瘤細胞是不是癌細胞?
骨髓瘤是起源於骨髓中漿細胞的惡性腫瘤,是一種較常見的惡性腫瘤。有單發性和多發性之分,以後者多見。易累及軟組織,晚期可有廣泛性轉移,但少有肺轉移。較多見於脊柱,占脊柱原發腫瘤的10%,以腰椎部多見。好發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與女性之比約2∶1。 病因病理: 腫瘤血運豐富呈暗紅色或深紅色,較脆軟。鏡下可見瘤體主要由大量密集的瘤細胞組成,間質極少。瘤細胞多呈圓形或卵圓形,但具有不同程度的幼稚性。按分化程度的差異,可分為高分化型(小細胞型)及低分化型(大細胞型)兩種。前者分化較成熟,體積小,具有圓形而偏心性的核,染色質呈車輪狀,亦稱漿細胞型骨髓瘤;後者分化差,體積大,有時有雙核,核仁明顯,核分裂較多見,亦稱網狀細胞型骨髓瘤。 主要症狀是持續的脊柱疼痛,呈進行性加重。多發者其痛范圍很廣。約40%~50%的患者伴有病理性骨折。易出現截癱和神經根受壓症狀。 解毒壯骨中葯一方面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首先可誘導骨髓瘤細胞凋亡,減少骨髓瘤細胞;其次可增強骨密度,防治骨質疏鬆、病理性骨折; 用解毒活血中葯,祛除蘊結在骨髓的熱毒;補腎壯骨中葯,恢復骨髓正常造血,促使骨骼再鈣化。 建議採用純中醫中葯治療 患病早期得到治療的病例,幾乎全部有效,並可獲得完全緩解,達到臨床治癒,長期健康生存;對於晚期病例,可以改善臨床症狀,減輕病人痛苦,延長生存期。
7、骨髓瘤細胞從哪兒來
骨髓瘤是怎麼得的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漿細胞異常增生的惡性腫瘤。骨髓內有異常漿細胞(骨髓瘤細胞)的增殖,引起骨骼破壞(溶骨性改變),血清或尿的蛋白電泳出現單株峰(M蛋白),正常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尿內出現本周蛋白;最後導致貧血和腎功能損害。我國骨髓瘤發病率約為1/10萬,低於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約4/10萬)。發病年齡大約在50~60歲之間,40歲以下者較少見,男女之比為3:2。那麼,骨髓瘤是怎麼得的?
以下是專家總結的幾點多發性骨髓瘤病因:
1、多發性骨髓瘤好發年齡多為40歲以上,男多於女。
2、病變前期可無明顯症狀,僅存在血沉增快、貧血、蛋白尿等症狀。 3、多發性骨髓瘤的症狀有可有骨關節、腰背疼痛、顱骨、胸肋骨瘤形成,以胸肋、鎖骨連接處發生串珠樣結節及溶骨性鑽鑿樣或鼠咬狀圓形骨質缺損為特徵,可出現病理性骨折、截癱、肋間及坐骨神經痛等。
4、多發性骨髓瘤可損害腎臟而造成蛋白尿、腎小管病、腎病綜合征、尿毒症等。
5、因血液粘稠度增高而引起頭暈、頭痛、視力障礙、胸悶、眩暈、出血等都為多發性骨髓瘤的症狀。
6、多發性骨髓瘤還易引起肺部、泌尿系感染。
至於造血前體細胞發生惡變的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有眾多證據表明MM的發生與癌基因有關。
特別提醒:
不明原因的骨痛或貧血,以及不明原因的蛋白尿和腎功能不全,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如經治療無好轉,最好到血液科就診。此外,還應堅持定期體檢,常規的體檢套餐都有生化、尿檢兩個項目,如果檢查顯示球蛋白指標異常,應到血液科排除骨髓瘤的可能性。
淋巴因子細胞因子,生長因子,白細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與骨髓瘤的關系在近年來受到重視,B細胞的增生,分化,成熟至漿細胞的過程與多種淋巴因子有關,推測IL-6等淋巴因子分泌的調節異常可能與MM的發病有關,基於此點,有人試用IL-6抗體治療MM,療效尚待評估。
通過以上骨髓瘤是怎麼得的介紹,大家應該了解到平時做好預防保健措施的重要性所在,只要我們能夠在平時多加以注意,再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都會達到增強身體免疫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