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屬於構成骨髓

屬於構成骨髓

發布時間:2020-09-20 10:35:48

1、人體骨髓是由幾塊骨構成的?

每個人的身上都有206塊骨頭,構成人體的支架。骨頭的大小、形狀和用途都各有不同。頭骨扁平、堅硬,,用來保護腦袋。臂骨和腿骨又粗又長,適宜拿東西和走路。最小的骨頭是耳朵里的三塊小骨,用來聽聲音。而鼻子里具有彈性的軟骨,把鼻子分隔成兩個鼻孔。

人體共有206塊骨頭。其中,有顱骨29塊、軀干骨51塊、四股骨126塊。由於骨在人體各部位的位置不同,功能各異,所以,它們的形狀也多種多樣,分別被稱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
長骨呈長筒狀,中部較長的一段稱骨幹,長骨兩端比較膨大,叫骨骺。骨幹內的空腔稱為骨髓腔,里邊有骨髓。骨髓有造血功能。長骨多分布在四肢,如尺骨、橈骨、股骨等。短骨多數呈立方體,如跗骨、腕骨。扁骨大多又寬又扁,呈板狀,如顱頂骨、肩胛骨。不規則骨的形狀不規則,如脊椎骨。
骨與骨之間,主要藉助關節連接。人體較大的關節有肩關節、肘關節、橈關節、髖關節、膝關節等。關節一般由關節面、關節腔和關節囊組成。

2、骨髓是什麼?

3、骨髓是什麼

4、骨髓的成分是什麼,它一般分布在人體的具體什麼部位?

骨髓bone marrow是液狀柔軟的富於血管的造血組織,隸屬於結締組織。存在於長骨骨髓腔及各種骨骨松質的的網眼中。
在胚胎時期和嬰幼兒,所有骨髓均有造血功能,由於含有豐富的血液,肉眼觀呈紅色,故名紅骨髓。約從六歲起,長骨骨髓腔內的骨髓逐漸為脂肪組織所代替,變為黃紅色且失去了造血功能,叫做黃骨髓。成人的紅骨髓僅存於骨松質的網眼內。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嚴重貧血時,黃骨髓能「見風使舵、搖身一變」,成為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
骨髓位於骨髓腔中,約占體重的4%-6%,是人體最大的造血器官。骨髓分為紅骨髓(red bone marrow)和黃骨髓(yellow bone marrow)。胎兒及嬰幼兒時期的骨髓都是紅骨髓,大約從5歲開始,長骨乾的骨髓腔內出現脂肪組織,並隨年齡增長而增多,即為黃骨髓。成人的紅骨髓和黃骨髓約各佔一半。紅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規則骨和長骨骺端的骨松質中,造血功能活躍。黃骨髓內僅有少量的幼稚血細胞,故仍保持著造血潛能,當機體需要時可轉變為紅骨髓進行造血。
紅骨髓主要由造血組織和血竇構成。
1.造血組織 主要由網狀結締組織和造血細胞組成。網狀細胞和網狀纖維構成造血組織的網架,網孔中充滿不同發育階段的各種血細胞,以及少量造血幹細胞、巨噬細胞、脂肪細胞和間充質細胞等。
目前認為,造血細胞賴以生長發育的內環境也就是造血誘導微環境(hemopoietic inctive microenvironment)極為重要。骨髓造血誘導微環境包括骨髓神經成分、微血管系統及纖維、基質以及各類基質細胞組成的結締組織成分。基質細胞(stromal cell)是造血微環境中的重要成分,包括有網狀細胞、成纖維細胞、血竇內皮細胞、巨噬細胞、脂肪細胞等。一般認為,骨髓基質細胞不僅起支持作用,並且分泌體液因子,調節造血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發育中的各種血細胞在造血組織中的分布呈現一定規律。幼稚紅細胞常位於血竇附近,成群嵌附在巨噬細胞表面,構成幼紅細胞島(erythroblastic islet)(圖5-9);隨著細胞的發育成熟而貼近並穿過血竇內皮,脫去胞核成為網織紅細胞。幼稚粒細胞多遠離血竇,當發育至晚幼粒細胞具有運動能力時,則借其變形運動接近並穿入血竇。巨核細胞常常緊靠血竇內皮間隙,將胞質突起伸入竇腔,脫落形成血小板。這種分布狀況表明造血組織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微環境造血誘導作用。
2.血竇 由動脈毛細血管分支而成。血竇腔大而迂曲,最終匯入骨髓的中央縱行靜脈。血竇形狀不規則。竇壁襯貼有孔內皮,內皮基膜不完整,呈斷續狀。基膜外有扁平多突的周細胞覆蓋,當造血功能活躍,血細胞頻繁穿過內皮時,覆蓋面減小。血竇壁周圍和血竇腔內的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有吞噬清除血流中的異物、細菌和衰老死亡血細胞的功能。

5、骨是由什麼三部分組成的

骨主要由骨質、骨膜、骨髓構成。骨,指人或動物肢體中堅硬的組織部分,骨與骨之間通過關節等方式相連形成骨骼。甲骨文的「骨」字,像一堆剔去骨的脛骨之形;小篆「骨」字加肉旁(月)則表示骨肉相連的意思。漢字中凡從「骨」的字都與人或動物的骨骼有關,如骷、骼、髀、髓等。

骨組織形式分為兩種:密緻骨(或稱皮質骨)和松質骨(或稱小梁骨)。在成熟骨骼中,密緻骨結構按照哈佛式系統排列,形成外層(皮質),包繞著內層含有骨髓的疏鬆小梁狀松質骨。密緻骨構成骨質的80%,包含99%的人體總鈣和90%的磷酸鹽;松質骨內含有產生血細胞的造血細胞、脂肪和血管。小梁骨儲存造血細胞和許多血細胞,其轉換速率約為皮質骨的8倍。

(5)屬於構成骨髓擴展資料

骨種類

骨是一種器官。按其在體內的部位可分為軀干骨、顱骨和四肢骨。

軀干骨指,人體軀干骨,包括24塊椎骨、1塊骶骨、1塊尾骨、1塊胸骨和12對肋共51塊,借骨聯結構成脊柱和胸廓。

顱骨(skull)位於脊柱上方,由23塊形狀和大小不同的扁骨和不規則骨組成(中耳的3對聽小骨未計入)。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由與軀干相連的肢帶骨和自由活動的游離肢骨組成。

6、在正常情況下,構成黃骨髓的主要成分是( )。

B脂肪細胞 成人的造血細胞脂肪化了,在人幼年或成人受傷是紅骨髓即造血細胞
這個靠記憶的,黃骨髓就想你家炒菜的油,黃黃的 脂肪。
紅骨髓就是像血一樣

7、構成骨髓微環境的細胞是什麼細胞

骨髓微環境是一個由生長因子、細胞因子和基質細胞組成的動態網路,能夠為白血病的發生和發展提供支持環境。
造血幹細胞龕至少包括3個解剖區域(骨內膜、血竇壁和固有造血組織)和多種細胞類型(成骨細胞、血竇內皮細胞、脂肪細胞、基質細胞和免疫細胞等)。成骨細胞存在於骨內膜的表面。成骨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可以對造血幹細胞起正性調節作用,也可以起負性調節作用,其中起正性調節作用的包括:血管生成素-1、促血小板生成素和Jagged-1蛋白;起負性調節作用的包括:骨橋蛋白和dikkopf1(DKK1)蛋白。成骨細胞也大量表達趨化因子CXCL12,參與造血幹細胞趨化、歸巢和存活 。血竇是造血發生的場所。血竇腔超過60%的表面積覆蓋血管內皮細胞和外膜網狀細胞。在造血幹細胞分化過程中,血管內皮細胞起著屏障作用,防止血液細胞未分化成熟就進入血液循環。血液細胞分化成熟後,通過血管內皮細胞進入血流。外膜網狀細胞是重要的基質細胞,它是骨髓脂肪細胞的前體細胞。外膜網狀細胞能與骨原細胞(骨骼幹細胞和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同時發揮作用,生成成骨細胞和脂肪細胞,組建骨髓血竇網路。近年的研究發現多種免疫細胞也參與造血幹細胞微環境調控。

8、人的骨髓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

人體中最重要的組織之一是骨髓。骨髓充滿骨內腔隙的柔軟組織,分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由網狀組織構成支架,在網眼中含有各種不同發育階段的血細胞,是造血器官之一。這些血細胞成熟後即進入血液循環,以補充血液中血細胞的損耗。紅骨髓在成人分布於扁骨內和長骨兩端。黃骨髓存在於長骨的中部,主要由脂肪細胞所構成,正常時沒有造血功能。骨髓是人體造血的「工廠」。

無論是紅細胞、白細胞都是在骨髓中形成的。但是隨著人的年齡增長,骨髓製造紅細胞和白細胞的功能也自然衰退。然而,人們可以從體外攝取類黏朊使骨髓生產血細胞的能力加強,從而達到減緩老化的目的。

與屬於構成骨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