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肘骨髓瘤

肘骨髓瘤

發布時間:2020-09-20 08:04:47

1、搜索骨髓血型的網址是什麼?怎麼搜索?

骨 髓 瘤(Myeloma)

骨髓瘤系指骨髓內發生的漿細胞肉瘤,為多發性,偶爾可以見到單發者。
[病理] 腫瘤為圓而脆軟的實質新生物,切面有時為深紅色或深灰色,血管豐富。在顯微鏡下可見其主要成分為圓形或橢圓形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缺乏有支架作用的纖維間質。細胞的形狀和構造,和血液中的漿細胞完全無異。胞核位於偏心,核膜清晰,核構造呈車輪狀。胞漿豐富, 染色嗜酸性, 胞壁整齊清晰,有少數細胞有兩個胞核。
[臨床表現] 骨髓瘤是中年和晚年(40~60歲) 發生的多發惡性骨髓內腫瘤。椎體、肋骨、胸骨、顱骨和骨盆為其好發部位。晚期,股骨和肱骨亦可被累,但膝和肘以下的骨質極少發生。其主要症狀為疼痛,初期為間歇性,繼為持續性,疼痛十分劇烈。神經可能被壓迫,造成放射性疼痛或截癱。腫瘤一旦發現後,多數患者逐漸發生進行性貧血和惡病質變化。但很少產生轉移瘤,肺部極少被累。
實驗室檢查可發現以下數種變化: ①約50%病例的血清球蛋白增高;②約50%病例的血清鈣增高,有高至18毫克%者;此種病例的甲狀旁腺有繼發性增生;⑧進行性貧血,系因造血機構被腫瘤破壞所致;④少數晚期病例的周圍血液中可能發生假性漿細胞白血病現象,⑤75%病例屎中有凝溶蛋白,⑥約有70%病例在晚期發生腎病。
x線檢查時,在被累的骨質中,可以發現多數溶骨性穿鑿形缺損,周圍無反應性新骨增生,此為骨髓瘤的特點。所以病理性骨折較多。椎體發病時,則產生壓縮骨折。四肢發生病理性骨折時,可以引起小量骨膜反應性新骨增生。在顱頂骨中骨髓瘤的典型x線徵象為分布不規則的多發穿鑿形缺損,一見即可識別。但長骨骨幹發病時,骨質的破壞有時與此不同,根據x線照片無法與溶骨性骨肉瘤或轉移瘤區別。
[治療] 化學治療對多發性骨髓瘤具有一定療效,對有嚴重貧血者可輸血,有截癱者施行椎板切除術,有病理骨折者施用適當的外固定。單發於肢體者,可以考慮截肢。疼痛嚴重者可施行放射線治療。[

2、骨髓瘤能危及生命嗎?症狀有哪些

詳細症狀
骨髓瘤是中年和晚年(40~60歲) 發生的多發惡性骨髓內腫瘤。椎體、肋骨、胸骨、顱骨和骨盆為其好發部位。晚期,股骨和肱骨亦可被累,但膝和肘以下的骨質極少發生。其主要症狀為疼痛,初期為間歇性,繼為持續性,疼痛十分劇烈。神經可能被壓迫,造成放射性疼痛或截癱。腫瘤一旦發現後,多數患者逐漸發生進行性貧血和惡病質變化。但很少產生轉移瘤,肺部極少被累。實驗室檢查可發現以下數種變化: ①約50%病例的血清球蛋白增高;②約50%病例的血清鈣增高,有高至18毫克%者;此種病例的甲狀旁腺有繼發性增生;⑧進行性貧血,系因造血機構被腫瘤破壞所致;④少數晚期病例的周圍血液中可能發生假性漿細胞白血病現象,⑤75%病例屎中有凝溶蛋白,⑥約有70%病例在晚期發生腎病。 x線檢查時,在被累的骨質中,可以發現多數溶骨性穿鑿形缺損,周圍無反應性新骨增生,此為骨髓瘤的特點。所以病理性骨折較多。椎體發病時,則產生壓縮骨折。四肢發生病理性骨折時,可以引起小量骨膜反應性新骨增生。在顱頂骨中骨髓瘤的典型x線徵象為分布不規則的多發穿鑿形缺損,一見即可識別。但長骨骨幹發病時,骨質的破壞有時與此不同,根據x線照片無法與溶骨性骨肉瘤或轉移瘤區別。 [治療] 化學治療對多發性骨髓瘤具有一定療效,對有嚴重貧血者可輸血,有截癱者施行椎板切除術,有病理骨折者施用適當的外固定。單發於肢體者,可以考慮截肢。疼痛嚴重者可施行放射線治療。

症狀體征
有一個長短不定的無症狀期,少數病人以背痛為首發症狀,並伴有貧血和惡病質。還有病人因病理骨折來就診

3、骨髓腫瘤有什麼症狀

骨髓瘤是起源於骨髓中漿細胞的惡性腫瘤,有單發的,也有多發的,可以伴有發病部位的疼痛,一般疼痛呈現持續性。
根據骨髓瘤發病的部位不同,其症狀也不完全相同,可以出現病理性骨折,也可以出現放射性疼痛,或者伴有貧血,出現截癱等。

4、骨髓瘤的症狀

痛 是最主要的多發性骨髓瘤症狀,常為早期及中期主要多發性骨髓瘤症 狀,隨病情發展而加重。以骨痛為主訴的患者約為65%,在整個病程中出現骨痛者高達88%。疼痛部位多在骶部。活動或扭傷後驟然劇痛者有自發性骨折可能, 脊柱骨折可引起胸廓或脊柱畸形,骨髓瘤細胞顯著浸潤骨骼時,可引起局部大小不一腫塊,鎖骨連接處發生串珠樣結節者為本病特徵。多發性骨髓瘤症狀神經方面: 經胸腰椎破壞壓縮,壓迫脊髓所導致截癱為多見

5、骨髓瘤是不是骨癌?有什麼區別?能否具體講下這2者?

骨髓瘤是中年和晚年(40~60歲) 發生的多發惡性骨髓內腫瘤。椎體、肋骨、胸骨、顱骨和骨盆為其好發部位。晚期,股骨和肱骨亦可被累,但膝和肘以下的骨質極少發生。其主要症狀為疼痛,初期為間歇性,繼為持續性,疼痛十分劇烈。神經可能被壓迫,造成放射性疼痛或截癱。腫瘤一旦發現後,多數患者逐漸發生進行性貧血和惡病質變化。但很少產生轉移瘤,肺部極少被累。實驗室檢查可發現以下數種變化: ①約50%病例的血清球蛋白增高;②約50%病例的血清鈣增高,有高至18毫克%者;此種病例的甲狀旁腺有繼發性增生;⑧進行性貧血,系因造血機構被腫瘤破壞所致;④少數晚期病例的周圍血液中可能發生假性漿細胞白血病現象,⑤75%病例屎中有凝溶蛋白,⑥約有70%病例在晚期發生腎病。 x線檢查時,在被累的骨質中,可以發現多數溶骨性穿鑿形缺損,周圍無反應性新骨增生,此為骨髓瘤的特點。所以病理性骨折較多。椎體發病時,則產生壓縮骨折。四肢發生病理性骨折時,可以引起小量骨膜反應性新骨增生。在顱頂骨中骨髓瘤的典型x線徵象為分布不規則的多發穿鑿形缺損,一見即可識別。但長骨骨幹發病時,骨質的破壞有時與此不同,根據x線照片無法與溶骨性骨肉瘤或轉移瘤區別。 [治療] 化學治療對多發性骨髓瘤具有一定療效,對有嚴重貧血者可輸血,有截癱者施行椎板切除術,有病理骨折者施用適當的外固定。單發於肢體者,可以考慮截肢。疼痛嚴重者可施行放射線治療。

6、什麼是骨髓瘤

骨髓瘤是起源於骨髓中漿細胞的惡性腫瘤,是一種較常見的惡性腫瘤。有單發性和多發性之分,以後者多見。易累及軟組織,晚期可有廣泛性轉移,但少有肺轉移。較多見於脊,占脊柱原發腫瘤的10%,以腰椎部多見。好發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與女性之比約2∶1。
腫瘤血運豐富呈暗紅色或深紅色,較脆軟。鏡下可見瘤體主要由大量密集的瘤細胞組成,間質極少。瘤細胞多呈圓形或卵圓形,但具有不同程度的幼稚性。按分化程度的差異,可分為高分化型(小細胞型)及低分化型(大細胞型)兩種。前者分化較成熟,體積小,具有圓形而偏心性的核,染色質呈車輪狀,亦稱漿細胞型骨髓瘤;後者分化差,體積大,有時有雙核,核仁明顯,核分裂較多見,亦稱網狀細胞型骨髓瘤。
主要症狀是持續的脊柱疼痛,呈進行性加重。多發者其痛范圍很廣。約40%~50%的患者伴有病理性骨折。易出現截癱和神經根受壓症狀。
一般有進行性貧血,血沉明顯增快。部分患者血清鈣增高,常伴有繼發甲狀旁腺機能亢進。血清總蛋白量增高。球蛋白增多,白蛋白減少或正常。血清蛋白電泳大部分有異常免疫球蛋白峰。尿蛋白常呈陽性,但本-周蛋白陽性率不高,約30%~60%。同時尿中草酸鈣結晶與鹼性磷酸鹽增多。骨髓塗片呈現增生性骨髓象,漿細胞數目至少佔有核細胞的8%。

參考資料:網路http://ke.baidu.com/view/124636.html?wtp=tt

7、骨髓瘤是什麼病?應該怎麼治療?這病嚴重么有什麼後果?

骨髓瘤是起源於骨髓中漿細胞的惡性腫瘤,是一種較常見的惡性腫瘤。有單發性和多發性之分,以後者多見。易累及軟組織,晚期可有廣泛性轉移,但少有肺轉移。較多見於脊,占脊柱原發腫瘤的10%,以腰椎部多見。好發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與女性之比約2∶1。
腫瘤血運豐富呈暗紅色或深紅色,較脆軟。鏡下可見瘤體主要由大量密集的瘤細胞組成,間質極少。瘤細胞多呈圓形或卵圓形,但具有不同程度的幼稚性。按分化程度的差異,可分為高分化型(小細胞型)及低分化型(大細胞型)兩種。前者分化較成熟,體積小,具有圓形而偏心性的核,染色質呈車輪狀,亦稱漿細胞型骨髓瘤;後者分化差,體積大,有時有雙核,核仁明顯,核分裂較多見,亦稱網狀細胞型骨髓瘤。
主要症狀是持續的脊柱疼痛,呈進行性加重。多發者其痛范圍很廣。約40%~50%的患者伴有病理性骨折。易出現截癱和神經根受壓症狀。
一般有進行性貧血,血沉明顯增快。部分患者血清鈣增高,常伴有繼發甲狀旁腺機能亢進。血清總蛋白量增高。球蛋白增多,白蛋白減少或正常。血清蛋白電泳大部分有異常免疫球蛋白峰。尿蛋白常呈陽性,但本-周蛋白陽性率不高,約30%~60%。同時尿中草酸鈣結晶與鹼性磷酸鹽增多。骨髓塗片呈現增生性骨髓象,漿細胞數目至少佔有核細胞的8%。
編輯本段疾病分類
普通外科,腫瘤科
編輯本段疾病描述
骨髓瘤起源於骨髓造血組織,以漿細胞為主的惡性腫瘤,可以是孤立性,由於其產生多發性骨損害,故也稱為多發性骨髓瘤,多發於40歲以上男性,好發部位依次為脊椎、肋骨、顱骨、胸骨等。
編輯本段詳細症狀
骨髓瘤是中年和晚年(40~60歲) 發生的多發惡性骨髓內腫瘤。椎體、肋骨、胸骨、顱骨和骨盆為其好發部位。晚期,股骨和肱骨亦可被累,但膝和肘以下的骨質極少發生。其主要症狀為疼痛,初期為間歇性,繼為持續性,疼痛十分劇烈。神經可能被壓迫,造成放射性疼痛或截癱。腫瘤一旦發現後,多數患者逐漸發生進行性貧血和惡病質變化。但很少產生轉移瘤,肺部極少被累。實驗室檢查可發現以下數種變化: ①約50%病例的血清球蛋白增高;②約50%病例的血清鈣增高,有高至18毫克%者;此種病例的甲狀旁腺有繼發性增生;⑧進行性貧血,系因造血機構被腫瘤破壞所致;④少數晚期病例的周圍血液中可能發生假性漿細胞白血病現象,⑤75%病例屎中有凝溶蛋白,⑥約有70%病例在晚期發生腎病。 x線檢查時,在被累的骨質中,可以發現多數溶骨性穿鑿形缺損,周圍無反應性新骨增生,此為骨髓瘤的特點。所以病理性骨折較多。椎體發病時,則產生壓縮骨折。四肢發生病理性骨折時,可以引起小量骨膜反應性新骨增生。在顱頂骨中骨髓瘤的典型x線徵象為分布不規則的多發穿鑿形缺損,一見即可識別。但長骨骨幹發病時,骨質的破壞有時與此不同,根據x線照片無法與溶骨性骨肉瘤或轉移瘤區別。 [治療] 化學治療對多發性骨髓瘤具有一定療效,對有嚴重貧血者可輸血,有截癱者施行椎板切除術,有病理骨折者施用適當的外固定。單發於肢體者,可以考慮截肢。疼痛嚴重者可施行放射線治療。
編輯本段症狀體征
有一個長短不定的無症狀期,少數病人以背痛為首發症狀,並伴有貧血和惡病質。還有病人因病理骨折來就診。
編輯本段疾病病因
腫瘤血運豐富呈暗紅色或深紅色,較脆軟。鏡下可見瘤體主要由大量密集的瘤細胞組成,間質極少。瘤細胞多呈圓形或卵圓形,但具有不同程度的幼稚性。按分化程度的差異,可分為高分化型(小細胞型)及低分化型(大細胞型)兩種。前者分化較成熟,體積小,具有圓形而偏心性的核,染色質呈車輪狀,亦稱漿細胞型骨髓瘤;後者分化差,體積大,有時有雙核,核仁明顯,核分裂較多見,亦稱網狀細胞型骨髓瘤。
編輯本段病理生理
骨髓瘤起源於骨髓造血組織,以漿細胞為主的惡性腫瘤。
編輯本段診斷檢查
X線主要表現為多個溶骨性破壞和廣泛的骨質疏鬆。骨髓穿刺找到大量異常漿細胞可確診。血清蛋白增高,A/G倒置,蛋白電泳異常,顯示β和r球蛋白升高。並可出現白血病血象。40%以上的病人尿中Bence-Jones蛋白陽性。另外有血鈣增高,尿蛋白電泳異常等。
輔助檢查 一般有進行性貧血,血沉明顯增快。部分患者血清鈣增高,常伴有繼發甲狀旁腺機能亢進。血清總蛋白量增高。球蛋白增多,白蛋白減少或正常。血清蛋白電泳大部分有異常免疫球蛋白峰。尿蛋白常呈陽性,但本-周蛋白陽性率不高,約30%~60%。同時尿中草酸鈣結晶與鹼性磷酸鹽增多。骨髓塗片呈現增生性骨髓象,漿細胞數目至少佔有核細胞的8%。 骨髓瘤患者X線檢查:可表現為正常,約佔10%。主要表現為廣泛骨質疏鬆和多發性骨質破壞。可見方法性骨質密度減低,骨小梁變細變稀,骨皮質變薄。局限性骨質破壞,可表現為卵圓形或不規則形骨質缺損,少數亦可呈皂泡樣膨脹或硬化性改變。腫瘤一般不侵入椎間盤,故椎間隙正常。因為該腫瘤可見於枕骨大孔處,所以凡神經學檢查提示受累節段較高者,應行MRI檢查。
編輯本段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
1.有典型的臨床表現。
2.血清蛋白電泳:丁或日球蛋白顯著增高,或p及7球蛋白之間出現呈單株峰型M球蛋白。
3.免疫電泳:增高的M球蛋白經免疫電泳分析,大多為。IgG(約佔50%—60%)、IgA(約佔20%-25%),其他為IgD、輕鏈,極少數為IgE。
4.尿本周氏蛋白:約60%-70%的病例可陽性。
5.x線骨骼檢查:受累骨骼示圓形穿鑿樣缺損,以顱骨為典型。也可見彌漫性骨質疏鬆及脫鈣。
6.骨髓象:骨髓瘤細胞佔有核細胞的10%以上。因骨髓內病灶分布不均,故一次陰性不能排除本病。
編輯本段治療方案
以化療和放療為主,對長管狀骨病理骨折地可作髓內釘固定,嚴重者可作截肢,若因脊柱骨針所引起脊髓壓迫,可作椎板切除減壓,預後差。
一般採用綜合治療,以放療和化療為主,手術治療為輔。 放射治療 骨髓瘤對放射線中度敏感,姑息性治療和根治性治療的照射劑量有所不同。 化療 病變較廣泛者,宜選用化療。目前多選用左旋苯丙氨酸氮芥或環磷醯胺,還有甲基苄肼、雙氯已亞硝脲及長春新鹼等。 手術治療 若有脊髓或神經根受壓,應行減壓術,同時應用化療。 術病預後較差,一般多在1年內死亡。經綜合治療後可延長生命。
編輯本段飲食療法
多發性骨髓瘤食療方-治療骨髓瘤專欄
骨髓瘤:為骨髓中漿細胞發生腫瘤性繁殖而引起單發和多發骨破壞,同時並發全身血液系統變化。以顱骨、脊椎、髂骨多見,長骨較少發生。主要侵犯骨髓,也可同時侵犯軟組織。此病病程發展快,約1年左右明顯,以骨骼疼痛為主要症狀,後期有腫脹、病理性骨折、甚至神經壓迫症狀,伴有貧血、出血傾向。腎臟功能障礙、反復感染,引起血液白細胞變時,則稱為漿細胞性白血病。骨肉瘤:好發於10~20歲,男多於女,以髂骨、股骨、肩胛骨、肱骨多見,病程發展快,有體溫增高、血白細胞增多和血沉率增快。局部軟組織明顯腫脹、廣泛壓痛,患肢因腫痛而活動受限,甚至處於畸形體位。骨破壞位於長骨幹骺端和骨幹部位,X線見蟲蛀樣廣泛不規則混合陰影,骨膜反應常呈蔥皮樣,偶合並病理骨折。

與肘骨髓瘤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