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瑜伽和佛教的關系
一、佛教的產生與瑜伽密不可分,釋迦牟尼創建佛教之前修持的即是瑜伽苦行。而釋迦牟尼當初所學習的禪定並最終將其定位於佛教徒的重要修行手段的方法亦是瑜伽冥想的一部分。 瑜伽在佛教初始階段可以歸納為如下三個方面:
1、瑜伽理念建立佛教世界觀,爭取解脫。
2、通過瑜伽理念建立和發展佛教理論。
3、通過瑜伽觀念得到神通。
二、瑜伽」(英文:Yoga,印地語:योग)這個詞,是從印度梵語「yug」或「yuj」而來,其含意為「一致」、「結合」或「和諧」。瑜伽源於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的一系,探尋「梵我合一」的道理與方法。而現代人所稱的瑜伽則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
2、瑜伽與佛教有什麼關系?
瑜伽是印度的傳統修煉方法。
佛教是釋迦牟尼親自證悟後闡述的教導。
釋迦牟尼在追尋真理的時候,修煉過瑜伽,當他發現自己不能通過瑜伽找到真理的時候,就舍棄了瑜伽,在進行了各種嘗試之後,釋迦牟尼決定創建一條新的方法去追尋真理,最終,他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
3、瑜珈與瑜伽的區別
二者沒有實質上的區別,只是音譯所用漢字不同,瑜伽和瑜珈都是指同一個東西。現在通用的翻譯是使用「瑜伽」兩個字。
瑜伽(英文:Yoga,印地語:योग)是一個漢語詞彙,最早是從印度梵語「yug」或「yuj」而來,其含意為「一致」、「結合」或「和諧」。
瑜伽源於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的一系,探尋「梵我合一」的道理與方法。而現代人所稱的瑜伽則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
1、瑜伽的由來
瑜伽」(英文:Yoga,印地語)這個詞,是從印度梵語「yug」或「yuj」而來,其含意為「一致」、「結合」或「和諧」。
瑜伽源於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的一系,探尋「梵我合一」的道理與方法。而現代人所稱的瑜伽則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
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聖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英文:Patanjali,印地語)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訂為完整的八支體系。
瑜伽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
2、瑜伽的益處
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包括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至身心的合一。
瑜伽能消除煩惱——減壓養心,釋放身心,全身舒暢,心緒平靜,冷靜思考,達到修心養性的目的;
瑜伽能提高免疫力——增加血液循環,修復受損組織,使身體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
瑜伽能集中注意力——是學生及壓力人群提高學習及工作效率的最佳休息法、鍛煉法;
瑜伽能讓你跳出心靈的限制,從而更好地回歸角色,並坦然迎接生活中的一切挑戰。
3、瑜伽的修煉
為了實現「對心的控制」,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在《瑜伽經》中提出了瑜伽修行所必須的八個階段的修法,稱為「八支行法」。這些功法是:
1、持戒(yama) :指必須遵守的戒律,包括不殺生、誠實、不盜、不淫、不貪等。《瑜伽經》認為,在做瑜伽功之前,一個人必須要有充分的道德修養,否則的話,他的心是不會平靜的。
2、尊行(niyama):指應遵守的道德准則,包括
(1)清凈(對身體和食物的清凈,為「外凈」;對內心污濁的清凈,為「內凈」)(2)知足(不求自己分外之物)
(3)苦行(忍受飢、渴、寒、暑、坐、立等痛苦,遵守齋食、巡禮、苦行等等誓戒)
(4)讀誦(學習經典、念誦聖音)
(5)敬神(敬信自在天大神,為神奉獻一切)等。
3、體位(asana):指保持身體平穩、輕松自如、精神放鬆。包括蓮花坐、英雄坐、吉祥坐、金剛坐、至善坐等等。
4、調息(pranayama):指調整和控制呼吸。《瑜伽經》指出,調息時首先要注意呼吸的三種作用:向內吸氣的作用、向外吐氣的作用、不吐不吸長長將氣儲於胸腹之中的作用。
此外,還要注意四件事:
(1)「處」,指氣息吸入後,氣息在胸腹之內所到達的范圍;氣息吐出以後,氣息在宇宙中達到什麼地方。
(2)「時」,指呼吸的時間。要求在呼氣吐氣過程中,一定要保持速度適中、間隔和節奏合宜。
(3)「數」,指呼吸的次數。要求出氣入氣一定要徐緩而輕長,切忌短促、粗急。
(4)「專注一境」,指調心的問題,在呼吸時,要將意念專注在某一點上,不能分散。
5、攝心(Pratyahar):指抑制各種感覺感官,使感官的活動完全置於心的控制之下。
6、凝神(dharana):是使心專注於身體內的一處,如肚臍、鼻尖、舌端等;也可以專注於外界的一種對象,如月亮、神像等。
7、入定(Dhyan):亦稱靜慮,是使專注一處的心與所專注的對象相統一、使主客觀相融合。
8、三摩地(samadhi):就是真正達到了心與其專注的對象冥合為一。三摩地又分為兩種:「有想三摩地」和「無想三摩地」。前者,指達到三摩地後,仍然帶有一定思慮情感的狀態。後者,指心的一切變化和作用都已經斷滅,完全達到與專注對象合一的狀態,即瑜伽的最高境界。
4、瑜伽的三脈七輪分別指什麼?
三脈:是Ida Nadi,Pingala Nadi及Shushumna Nadi三條經脈。三脈是我們人體內的生命能量流通而形成的三種主要人格力量。簡稱:左脈、右脈、中脈。
七輪:七個輪穴。分別是根輪(純真輪 Moodadhara Chakra)、腹輪(真知輪 Swadisthan Chakra)、臍輪(正道輪 Nabhi 或 Manipura Chakra)、幻海 (Void 或 Ocean of Illusion)、心輪(仁愛輪 Heart 或 Anahata Chakra)、喉輪 (大同輪 Vishuddhi Chakra)、額輪(寬恕輪 Agnya 或 Ajna Chakra)、頂輪(自覺輪 Sahasrara Chakra)。
(4)瑜伽與骨髓擴展資料:
三脈七輪的思想:
人體內有強大的精神能量,潛伏於脊柱底端海底輪(會陰穴)沉睡著,一般人並不知道這一秘密修持者就是要喚醒這一沉睡的性靈,使之沿脊柱上升,經過脊柱中七個神經血管叢(即輪),並與腦部頂輪相結合,達到至高境界。
人體內有無數的精細神經脈,亦稱經絡,是一種能量運輸的通道,數量多達幾十萬根。有粗鈍的,有精細的,肉眼看不見。這些神經中有十四條較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條:中脈、左脈、右脈,中脈尤其重要,修持者非經此不能得到大成就。
中脈在脊髓內,由脊柱尾部海底輪(會陰穴)直升至頂輪穴。左脈早在中脈右邊,名陽脈,性熱。左、中、右三脈的最低交會點均在脊柱骨尾端海底輪處,它是宇宙能量或稱之為靈熱的儲存庫。此處能量只有經修煉後被喚醒並與頂輪會合後,才能稱之為大智慧。
人體的脊柱共有24節,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所有神經脈都起源於脊髓。瑜伽的體位法就是鍛煉這根脊柱骨,使24節脊柱靈活暢通,有病醫病,無病延年益壽。
任、督二脈左右各一寸半處有幾十個重要穴位,所以經常以氣去疏通三脈,能增強身體素質,在中脈上共有七個輪,它們是海底輪、生殖輪、臍輪、心輪、喉輪、眉間輪、頂輪,均起於骨髓內。不同的輪控制人類不同的情緒和感覺,也是人體的不同腺體。
5、瑜伽和形體的區別
根本的區別是:美體塑形課源自於舞蹈,但是它是專門為健身塑形而創建的一們健身課程,它提取了多個舞種訓練對人體的有益部分,剔除其專業性、逆反人體性及程式訓練等等,有機糅合,以人體的骨骼、肌肉為出發點,來鍛煉人體、改造人體及培養藝術型的氣質。
瑜伽是指通過練習達到一種大腦活動和身體機能和諧統一的狀態。 瑜伽還代表著個體與某種高於一切的東西的結合,它是一種系統,以幫助人們發揮他們最大的潛力,並達到最高精神狀態為目的。只要你對此有興趣,並習練這種古老的技法,便能達到。這些技法能鍛煉人類的各方面;無論生理的,情感的,還是智力的和精神的。
6、瑜伽與其他運動有什麼區別
瑜伽與其他體育運動在如下幾點的不同:
(1)表現行為不同:
瑜伽摒棄競爭的意識,需要平靜身心,全面增加機體耐受力與控制力,更關注自身的修煉。
體育具備很強的競爭性,如奧林匹克運動會所宣揚的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強,可以培養人的拼搏與努力以及團隊的默契合作精神。
(2)練習目的不同:
瑜伽使人沉著鎮定、健康優雅、身心平衡,關注精神修習。
體育使人動感有活力,身材健壯,關注輸贏得失。
(3)使用技術不同:
瑜伽導八呼吸,主要使肌肉伸展、放鬆,身體處於靜態。
體育主要使肌肉收縮,身體處於動態。
(4)生理變化不同:
瑜伽可以改善肌肉、骨骼的強度與韌帶肌腱的韌度,增強身體的耐受力與控制感,強化身體內臟、腺體、神經系統,主要是耐力為主的紅色肌群起作用,可以平衡能量,是一個調整性過程,使身心充滿活力,精力充沛,解除身心疲勞。
7、瑜伽與其他健身運動的區別和優勢
瑜伽與其他體育運動在如下幾點的不同:
(1)表現行為不同:
瑜伽摒棄競爭的意識,需要平靜身心,全面增加機體耐受力與控制力,更關注自身的修煉。
體育具備很強的競爭性,如奧林匹克運動會所宣揚的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強,可以培養人的拼搏與努力以及團隊的默契合作精神。
(2)練習目的不同:
瑜伽使人沉著鎮定、健康優雅、身心平衡,關注精神修習。
體育使人動感有活力,身材健壯,關注輸贏得失。
(3)使用技術不同:
瑜伽導八呼吸,主要使肌肉伸展、放鬆,身體處於靜態。
體育主要使肌肉收縮,身體處於動態。
(4)生理變化不同:
瑜伽可以改善肌肉、骨骼的強度與韌帶肌腱的韌度,增強身體的耐受力與控制感,強化身體內臟、腺體、神經系統,主要是耐力為主的紅色肌群起作用,可以平衡能量,是一個調整性過程,使身心充滿活力,精力充沛,解除身心疲勞。
8、體育鍛煉與瑜伽的區別
健身運動的效用,但是卻不能替代健身操等激烈的運動。 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的研究組的結論是,瑜伽產生的強身功能還不及慢走和中速行走的一半。 該大學的健康、體育和休閑系的助理教授麗莎·勞埃德說:「瑜伽能很好地強化肌體的靈活度和使肌肉結實,但是,它卻不能減輕體重和產生健身操那樣的強身作用。」 勞埃德在聲明中說:「可惜的是,民眾並沒有認識到它雖然是很好的輔助運動,但是卻不能作為唯一的運動。」 這項為期八個星期的研究結果將在肌力與體能訓練研究期刊(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上發表。研究組是鑒於好多人放棄較為激烈的體能訓練,認為單是練習瑜伽便能強身健體而展開研究工作。 研究組是拿30分鍾的瑜伽鍛煉和踏步機慢走所消耗的能量作比較。 勞埃德和她的同事卡羅林·克萊說,她們發現重視形體操練的低層次瑜伽「hatha」瑜伽對強化心臟功能、促進肌肉發育和減輕體重的助益比不上健身操。 盡管她們收集到的資料顯示,練習瑜伽使得30個參與研究的大學女生的心跳加速,但是, 勞埃德認為那或許是因為練習者長時間保持同一姿態的緣故。 研究的結論是:這個效用不足以加強心臟機能和減輕體重。 本地瑜伽導師不同意 針對研究指稱練習瑜伽的運動量還不及慢走的結論,本地瑜伽導師在接受本報記者林慧慧訪問時,都表示不同意。 在本地開設瑜伽訓練中心,指導超過200名學生的黃莉蓮(53歲)指出,這個結論有欠公平,因為瑜伽還可分為傳統靜態和現代改良式的,如果學員採用的是節奏較快、串連不同體位的韻律式瑜伽,每天只要練習長達30分鍾,就足以達到一般成人身體所需的運動量。 她指出,要是有做其他運動當然也不錯,但其實,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和頻率練習,瑜伽是一項很好的有氧運動,而不應只是被視為一種輔助健身運動而已。 本地阿南達瑪伽瑜伽協會(Ananda Marga Yoga Society)創辦人達達·桑卡(Dada Shankar)指出,瑜伽對人體健康的裨益不能單憑體力消耗量來衡量,因為瑜伽術是一種從里到外的調養健身法,它是通過加強內分泌系統的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以達到改善健康的效果。
一般運動對身體健康是有益的,因為它能刺激血液循環,但是它無法對腺體起作用,而且過多的運動,容易引起疲勞。
而瑜伽體位法是緩慢收縮某些肌肉然後保持在靜止狀態上,再將身體整修放鬆休息,因此體位法可以讓肌肉得到完全的放鬆、休息,使精力大量存儲於體內。更重要的是,當身體保持在靜止狀態下時,可以平衡你的內分泌系統,無論何種腺體分泌不平衡,均會引起身心兩方面不同程度地疾病。
這就是一般運動和瑜伽體位法的不同之處。
9、瑜伽和拉伸有什麼區別
很多人理解的瑜伽就是拉伸,因為我們現在練習的瑜伽就是如此。有舞蹈和武術基礎的人,柔韌性都非常好,他們練習瑜伽體式感覺沒有那麼難,是不是說瑜伽和舞蹈武術,並沒有什麼不同呢?在印度,瑜伽是一種修行方式,靜坐冥想被稱為瑜伽,做出各種體式也被稱為瑜伽,瑜伽有很多流派,那麼到底什麼是瑜伽?
《瑜伽經》是印度最完整的一部經典,它指導了很多哲人學習和練習瑜伽。可以說,現在很多與瑜伽有關的書籍,都是對《瑜伽經》的解讀。《瑜伽經》里明確地說明了什麼是瑜伽,約束心靈的變化就是瑜伽。
我們為什麼要約束心靈的變化呢?因為我們的心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比如,我們去逛街,一股香味撲面而來,我們開始尋找哪裡是源頭。最後發現,一家餅干店裡,有很多人在排隊,香味就是來自於那裡。味道很香,又有很多人排隊,一定很好吃。我們的心靈發生變化,直到我們吃到餅干,我們才會歸於平靜。
再比如,在商場里偶遇老同學,對方打扮時髦,光鮮亮麗,和對方閑聊近況。了解到對方剛在某城市買了一套房子,那裡的房價高得嚇人,而她的老公是某公司的大老闆。你開始羨慕,繼而嫉妒,覺得她以前人不好看,讀書也不好,只是後來嫁了個有錢的老公,如今過著闊太的生活。自己每天還要幸苦工作,掙一些錢,還經常受氣。你本來是高高興興地逛商場,她的出現擾亂了你的心靈,你悶悶不樂。
所以,如果我們不能約束心靈的變化,我們可能失去對自己體重的控制,失去對自己心情的控制。練習瑜伽,最終是為了約束自己的心靈。那麼,我們又為何練習瑜伽體式,而不是直接控制心靈呢?
心靈很特別,如果我們直接控制,只會越來越不受控制。比如上面想吃餅乾的例子,如果我們對自己說不要吃餅干,不要吃餅干。結果是,我們一直惦記著餅干。所以,心靈的變化是不能直接被約束的,我們得讓自己專注於另外一件事情上。長期練習瑜伽體式,可以讓你變得專注,更容易讓心靈專注於某一點,這是印度的哲人們發現的。當你專注了,心靈也就得到了約束。所以,瑜伽與拉伸並不相同,瑜伽包含著更多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