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傷口流血會不會感染骨髓炎?
皮膚及軟組織是身體的重要防護線,可以防止細菌入侵體內發生感染,如果皮膚傷口已癒合,細菌較難進入.另外如果有骨髓炎的情況發生,仍會表現為皮膚及軟組織的紅腫熱痛,而且傷口會長久不愈,還有就是足趾或手指部位的血液供應相對豐富,得股骨髓炎的概率相對較低.綜上所說您目前的骨髓炎的概率已經大大降低,請密切觀察便可,如出現紅腫熱痛的情況請及時就診
2、骨折晚期並發症是什麼
骨折的並發症:
1 早期——①休克、②脂肪栓塞綜合征、③重要內臟器官損傷、④重要周圍組織損傷、⑤骨筋膜室綜合征
2 晚期——①墜積性肺炎、②褥瘡、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④開放性骨折感染、⑤骨化性肌炎、⑥創傷性關節炎、⑦關節僵硬、⑧急性骨萎縮、⑨缺血性骨壞死、⑩缺血性肌攣縮
晚期並發症即指:骨生長異常。。
3、怎樣防治骨髓炎
一、預防
預防
1、一般感染性疾病的預防:
癤疔瘡癰以及上呼吸道感染都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且最易繼發感染而致血源性骨髓炎的發生。因此預防癤瘡癰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生,對預防骨髓炎的發生是十分重要的。其預防的主要措施是:
1、保持室內氣流通注意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
2、青春期應多食蔬采水果少用油劑潤膚以防止皮脂腺分泌物堆積或腺管阻塞
3、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防止感冒發生
4、扁桃體炎反復發作者應積極預防和治療,必要時考慮手術摘除
2、預防外傷感染:
外傷感染包括組織損傷後感染和骨骼損傷後感染,也是引起骨髓炎的常見原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也應注意積極預防。
3、及早發現和及時治療感染:
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感染,其嚴重程度影響范圍的大小與全身和局部的條件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與發現的遲早處理的及時與否也有很的大的關系。因此對於感染性的疾病,應及早發現、及時治療。這對於預防骨髓炎的發生有著積極的作用。淺表的感染,局部表現明顯容易發現。深部感染常難以診斷。除體溫和血象異常以及患處疼痛較重外,局部皮膚並不一定表現為炎症的浸潤,但卻有明顯腫脹。臨床必須認真檢查綜合分析,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
4、開放性骨折的處理:開放性骨折首先要防止感染。我們一般不主張內固定。因骨折後局部軟組織損傷,充血水腫若再施內固定所採用的鋼針等異物繼續刺激,局部可能成為繼發感染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常選用止血、清創、整骨,外用自製的止血生肌之類的葯物,用小夾板固定以減少感染的機會。已行內固定的開放性骨折,一旦發生感染並蔓延到髓腔後,炎性感染常沿髓內針向兩端擴散,在髓內針穿入或穿出部位的皮下也可能形成感染,一旦發生,應特別注意首先取出內固定物以控制感染。具體的講,骨髓炎的預防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還要適當進地進行體育鍛煉。
特別注意事項:
一、在感冒發燒期間,體溫不可超過38.5度,此時要盡快使用抗菌、消炎、退燒類針劑靜脈點滴或肌肉注射,或清熱解毒、發汗解表類中成葯內服,將有可能感染成骨髓炎的細菌扼殺在萌芽狀態中;
二、在外傷骨折,或跌打損傷,或手術後感染中,瘡臃腫毒即褥瘡等疾病的發作時,一定要及時准確地對症治療處理好,控制住細菌進一步的入侵,此時可以使用大劑量的抗感染、抗病毒、消炎類葯物靜脈點滴(也可以用大劑量的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排毒拔毒類中葯內服外用)使患者體內感染的病毒及早地排出體外或消散。
三、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可疲勞過度,過於勞累會造成人體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此時細菌可乘虛而入導致骨髓炎及其他疾病的發生。
四、日常生活中,如有其他疾病的發生,治療期間切不可濫用或長期使用激素類化學葯物,此類葯物使用不當則易加速骨質的硬化,骨髓腔的硬化及阻塞,造成骨細胞正常代謝功能障礙,甚至引起骨壞死。
二、護理
誤區
在慢性骨炎疾病的治療當中,由於各類患者存在這樣那樣的認識誤區,極不利於疾病的控制和有效治療。那麼,到底有哪些誤區容易使患者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呢?這些誤區究竟有哪些?會產生哪些後果?
1、神性依賴葯物。
在長期與結核菌斗爭的過程中,臨床上常有部分病人因其知道結核菌的頑固性和難治性,本來經避部透皮式治療和全身抗結核葯物的治療後,已判定臨床治癒,卻總是表現出難以脫掉對葯物的依賴性,經常懷疑自己的病未治癒,總是找借口和理由在局部用葯和服用一些與本病有關或無關的葯物。目的只是求得精神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平衡。但如果經常對症自購一些葯物服用,時間一久,葯物的毒性會尋找和固守自己的靶位,導致葯源性疾病的產生。
2、「老毛病」和「久病成良醫」現象:
隨著非處方葯物更多地進入家庭。慢性骨髓炎病人的抗癆葯物,輔助治療葯物隨處可買到。有些患者常常認為是老毛病,自己也略知一二,不遵醫囑,只根據自己好惡或感覺,擅自停葯、改葯,從而出現某種葯物重復使用,不但對細菌起不到正向作用,反而增加對機體的毒副作用甚至讓細菌鑽了耐葯/賴葯的空子,使治療失敗,導致病情難以控制。
3、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當作補葯使用。因為醫療廣告宣傳的誘導和自己本身沒能正確理解葯物葯理作用的內涵,片面地追求「葯效」作用。本病病人往往把自己的病與這些葯物的臨床葯理作用斷章取義或將適應症對號入座,把維生素與微量元素類葯當作補葯長期服用。
維生素一類雖然是維持機體正常代謝和身體健康必不可少的低分子有機化合物,是作為輔酶參與各種代謝功能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但它們在人體內含量甚微,如攝入過多,既不能為機體提供能量,也不作為機體構成成分。維生素或維生素前體廣泛存在於肉類、蔬菜、瓜果、糧食等食物中。平衡膳食,機體吸收能力正常,且無特殊需要,都可由飲食攝入滿足,如把它作補品,不加限制地濫用,不但對身體無益,反而有害。許多骨結核病人喜歡服用維生素AD類葯物,如維生素A攝入過量,可導致輕度、重度、嚴重中毒,甚至死亡。慢性中毒可有骨關節疼痛、腫脹,皮膚搔癢,疲勞、軟弱、全身不適,發熱、頭痛、嘔吐、顱內壓增高,肝毒性反應血液系統改變等。維生素中毒高鈣血症,腎鈣質沉澱導致腎功能衰竭等。
所以,慢性骨感染疾病患者,不可偏信或自以為是地隨便吃「補葯」,再補出與之相關的葯源性疾病來!(4)隨意增減主渠道治病的葯物用量。
有些骨與關節結核病人,對葯物的葯理作用代謝過程不甚了解,只是感覺本葯有較大的毒副作用,隨意停葯、換葯,又在用葯上不能定時、定量,療程又不分長短,病情好轉時,又出現忘服、漏服葯物現象,這往往也是導致疾病遷延難愈治療失敗的原因。
5、模仿他人用葯途徑。
長期的病痛折磨,折磨,病友之間產生同病相憐之情。醫治一樣的疾病,不一樣的治療方法和葯物是常事,但病人有時就把自己的治療方案與病友作比較後,任意作廢,仿效別的病人「高效」的治療方法與葯物使用,忽略了一個人會有多種疾病共存,同一種疾病人有多種症狀同時出現的可能性,即使疾病相同,用葯時間長短也不一樣,何況人與人之間還存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誘發、繼發因素等,也沒有考慮自己的臨床症狀、急緩程度,病菌抗菌譜的變化,病原菌的變異問題。所以還是要遵守醫囑用葯,以免造成治療失誤。
6、多種相同族系裡的葯物並用。
這種用葯方法,加大了相同葯物在體內的毒性反應,攪亂了人體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破壞了人體微生態相互制約的本能,產生菌群失調症而掩蓋了病情的轉歸。對本病的治療判斷容易造成失誤,延誤對疾病的准確診斷與治療的機會,從而帶來了難以消除的負面影響。
7、服用保健品或補品替代葯品。
不管市場上能起強身健體作用或且有滋補效果的保健葯物,宣傳的力度與防病治病的效力有多大,都不能替代對本病的病原微生物具有針對性殺傷或殺滅作用的葯物。更不應該把保健葯物和治療葯品相提並論,或混為一談,沖擊了治療性葯品的臨床運用。在臨床上經常發現,尤其是成年以後的慢性骨結核病人,因知道治療的葯物副作用大,而另選擇了具有保健性的葯物來替代治療性葯品的位置,還認為能收到治病防病雙豐收的效果。在此,提醒患者,它不能替代治療性葯物的位置。保健品在治療性葯物參與的基礎上合情合理地使用,對本病的治療是一種輔助手段,對治療本病有好處,但不能完全替代。
1、一般護理
1、急性骨髓炎症期,尤其是有全身中毒症狀如寒戰、脈快、頭痛等,要注意觀察體溫、脈搏、血壓等病情變化,有高熱休克者,給予氧氣吸入,激素治療和人工冬眠,有昏迷者應專人護理。
2、體溫高於39.5℃者,需要給予物理降溫,用冰敷或用酒精擦浴,如用葯物降溫時,可以大量出法,要注意有否出現虛脫,同時應及時擦洗及更換清潔乾燥的衣褲,以免受涼。
3、加強營養,鼓勵病人進食營養豐富易消化飲食,一般給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隨時給病人飲水或果汁,必要時適當補液,糾下貧血,增強機體抵抗力。
4、抬高患肢,下肢用枕墊起,上肢用三角巾懸吊,以利靜脈迴流,減輕腫脹。為了限制患肢活動,減少疼痛和減輕炎症,防止病理性骨折,一般用石膏托或皮膚牽引固定患肢。石膏固定及牽引要注意肢體血液循環,凡發現肢體皮膚發紫、發冷、腫脹、麻木等,說明有血液循環障礙,應找醫生及時處理。傷口分泌物過多,膿血透過石膏,使石膏軟化 破壞等,應及時更換石膏或開窗更換敷料。
5、注意觀察鄰近關節有無出現紅、腫、熱、痛等情況或全身其他部位有無病灶轉移的徵象。因為當膿液穿過干骺端進入關節腔時,可引起化膿性關節炎或炎症擴散,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肺膿腫等,若診斷穿刺證實有膿液者,常需切開排膿減壓,放置引流條或引流管充他引流。應及時更換敷料,並保持床單清潔,注意對傷口的隔離和敷料處理,防止交叉感染。
6、氣血不足者,除同服氣血雙補葯物外,還就選用肌收口散,撒於創口內,使肉芽生長,而逐漸癒合。腐生肌膏。
2、慢性骨髓炎病人的傷口處理:
慢性骨髓炎病人保持傷口排膿通暢,病變部位死腔的擴大引流,使死骨與病骨完全分離後,施行手術清除死骨,刮除肉芽組織,消滅死腔,同時進行全身治療。部分患兒因病變部位血液循環增加,促使肢體過長,相反骺板受炎症破壞可致肢體縮短或發生病理性骨折後的畸形癒合。小兒患了骨髓炎,家長要耐心配合醫生,定期復診並進行傷口換葯,爭取早日康復。
3、急性骨髓炎患者的注意事項
得了急性骨髓炎的患者一般都是小兒或是抵抗力差的老人,病情一般比較急迫,所以臨床處理中一定要注意好相關的問題:
第一,急性骨髓炎症期(發病期),尤其是有全身中毒症狀如寒戰、脈快、頭痛等,要注意觀察體溫、脈搏、血壓等病情變化,有高熱休克者,給予氧氣吸入,激素治療和人工冬眠,有昏迷者應專人護理。
第二,體溫高於39.5℃者,需要給予物理降溫,用冰敷或用酒精擦浴,如用葯物降溫時,可以大量出法,要注意有否出現虛脫,同時應及時擦洗及更換清潔乾燥的衣褲,以免受涼。
第三,抬高患肢,下肢用枕墊起,上肢用三角巾懸吊,以利靜脈迴流,減輕腫脹。為了限制患肢活動,減少疼痛和減輕炎症,防止病理性骨折,一般用石膏托或皮膚牽引固定患肢。石膏固定及牽引要注意肢體血液循環,凡發現肢體皮膚發紫、發冷、腫脹、麻木等,說明有血液循環障礙,應找醫生及時處理。傷口分泌物過多,膿血透過石膏,使石膏軟化 破壞等,應及時更換石膏或開窗更換敷料。
第四,加強營養,鼓勵病人進食營養豐富易消化飲食,一般給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隨時給病人飲水或果汁,必要時適當補液,糾下貧血,增強機體抵抗力。
第五,注意觀察鄰近關節有無出現紅、腫、熱、痛等情況或全身其他部位有無病灶轉移的徵象。因為當膿液穿過干骺端進入關節腔時,可引起化膿性關節炎或炎症擴散,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肺膿腫等,若診斷穿刺證實有膿液者,常需切開排膿減壓,放置引流條或引流管充他引流。應及時更換敷料,並保持床單清潔,注意對傷口的隔離和敷料處理,防止交叉感染(尤其是結核性的骨髓炎)。
急性骨髓炎,屬於臨床的急症,處理上注意好以後,愈後一般都是很好的,但是不恰當或是不全面的處理,容易留下後遺症,導致以後的慢性骨髓炎的發作!所以建議患者選擇有經驗的醫院就診。
4、老爛腿的症狀如何?
「老爛腿」也叫「臁瘡腿」,脈管炎,糖尿病,靜脈曲張,深淺靜脈炎,血栓性深靜脈炎,淋巴管阻塞疾病發展到晚期出現的並發症,也可以發生於深靜脈血栓綜合征。病變部位多在下肢小腿內側,外側,脛前,脛後,踝部出現的潰瘍,在急性期主要症狀表現為下肢小腿的.
5、骨髓炎怎麼治療
骨髓炎的治療中醫靶位體液滲透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不使用手術避免了給患者帶來創傷,走傳統的的內病外治的捷徑。直接作用在患者以恆定的濃度和極強的穿透力,將患部的細菌的炎性物質清除,促進患部的血液循環,解決骨與軟組織的血液供應。使病患區的到營養物質的供應,改善骨與軟組織修復生長環境。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增加骨與軟組織的癒合能力,由里及外的癒合能力,達到治療骨髓炎的目的。
6、脊髓炎怎麼無力麻木怎麼辦
脊髓炎無力麻木是身體經絡不通氣血流通不暢抓緊時間去醫院治療或者去找中醫治療
7、骨髓炎的產生是什麼原因造成?_骨髓炎
目前總結骨髓炎的病因主要是以下三種:血源性骨髓炎 外傷性骨髓炎和醫源性骨髓炎。
在沒有得到正確治療後,會形成創面或竇道伴有傷口不癒合,或即使癒合短時間又鼓開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化膿性骨髓炎。
針對化膿性骨髓炎,中醫外治是理想的選擇,請參考。
8、骨髓炎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骨髓炎是指骨組織(包括骨髓、骨和骨膜)受到細菌感染而引起的化膿性感染,臨床上常按病程分為急性和慢性骨髓炎兩大類。
一、病因病機
(1)內因:包括內傷七情和飲食勞傷兩個方面。七情過度刺激,可影響內臟的功能,使其發生紊亂,氣血瘀帶,瘀毒內生,發為「疽變」。此類多以思、憂、郁、怒為常見。五味不節,恣食膏粱厚味及刺激之品,可使脾胃功能失調,濕熱內蘊,炎毒內生,灼筋傷骨,發為骨疽。房勞過度,腎精內傷,腎氣虛弱,正氣不足,風寒濕邪乘虛侵襲,脈瘀血滯,亦可為患。
(2)外因:可分為六淫所傷和外來傷害兩個方面。六淫尤以風、寒、濕、火邪致病為多。風、寒、濕皆可化火,炎毒內傷,便可生疽,故《外科心法》有「癰疽原是火毒生」之說。凡跌打損傷,金刃創傷,水火燙傷,蟲害咬傷皆屬外來傷害,也可成疽。
以上各種因素,常有連帶關系。不論內因還是外因都可使營衛不和,氣血凝滯,經絡痹阻,傷筋損骨。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
(1)急性骨髓炎的臨床表現是發病急,開始先有全身不適,頭痛,食慾不振,寒戰,繼而出現高熱,體溫可達39℃以上,心率和脈搏加快。舌質紅,苔黃,嚴重者可有肝脾大等。
(2)慢性骨髓炎是由急性骨髓炎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徹底轉化而來的。臨床常見局部竇道經久不愈或時愈時發。局部紅腫不明顯,或周圍皮膚呈暗褐色。有時死骨隨膿液從竇道排出。竇道周圍軟組織增生,使病變的骨變粗呈凹凸不平狀,並可出現畸形。
軟組織瘢痕粘連有慢性水腫及炎症等病變,少數患者的低熱久治不愈,但白細胞不一定增高,而表現為消瘦,食慾減退,疲乏無力,舌淡苔白,脈細弱。有的患者久病正虛,竇道引流不暢或混合感染致使急性發作,出現與急性骨髓炎相似的全身中毒症狀。同時患肢紅腫,疼痛加劇,須待膿液引流通暢後,全身與局部症狀才會逐漸消除或減輕。
2.診斷骨髓炎的診斷主要靠病史、症狀、全身和局部檢查,實驗室檢查,X線拍片及必要的特殊檢查(組織培養)等,並經綜合分析作出明確診斷。
三、辨證施治
1.毒熱熾盛型
【辨證】局部紅腫熱痛,膿液黃稠而臭。證見高熱,寒戰,煩渴,納呆。小便黃赤,大便乾燥。舌質淡紅,苔黃膩,脈弦數。
【施治】益氣養血,清熱解毒。
【方葯】五味消毒飲:金銀花、蒲公英、野谷花、苦地丁各30g,連翹20g,赤芍15g,丹參10g,甘草6g。日1劑,水煎,2次分服。
2.瘀血阻滯型
【辨證】局部紅腫硬,疼痛,肢體活動受限。證見發熱惡寒,口渴,溲赤便秘,面色晦暗。舌紅有瘀斑,苔黃厚,脈澀或洪數。
【施治】活血祛瘀。
【方葯】活血解毒湯:當歸12g,丹參、乳香、沒葯、透骨草、連翹各15g,黃芪30g,甘草6g,穿山甲10g。日1劑,水煎,2次分服。
3.血虛寒凝型
【辨證】面色蒼白,晨寒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長。舌質淡紅或嫩紅,蒼白,脈沉遲無力。
【施治】溫陽散寒。
【方葯】陽和湯:熟地30g,鹿角膠10g,姜炭5g,玉桂3g,麻黃5g,白芥子6g,甘草3g。日1劑,水煎,2次分服。
4.正虛邪實型
【辨證】面色萎黃無華。唇舌色淡,苔薄黃,脈細弱或細數。
【施治】托里消毒。
【方葯】托里消毒飲加減:金銀花15g,黃芪30g,皂角刺、桔梗、白芷、當歸、白芍、白術各10g,茯苓12g,黨參20g,甘草、川芎各6g。日1劑,水煎,2次分服。
5.氣血兩虛型
【辨證】心悸,氣短,面色倦怠,納呆。舌淡,脈細弱。
【施治】補氣補血。
【方葯】人參養榮湯:黨參30g,茯苓、白芍、大棗各10g,熟地、黃芪各20g,歸身12g,五味子、炙甘草、陳皮、遠志各6g,玉桂、生薑各3g。日1劑,水煎,2次分服。
6.肝腎虛損型
【辨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四肢無力。舌質淡紅,脈沉細無力。
【施治】補肝腎,強筋壯骨。
【方葯】六味地黃湯:熟地25g,淮山葯、山茱萸各12g,茯苓、澤瀉、丹皮各10g。日1劑,水煎,2次分服。
【加減】偏陰虛者,用六味地黃丸;偏腎陽虛者用右歸丸加減。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
(1)醒消丸、新消片(適用於風熱熾盛證)。
(2)虎掙片、四季青片(適用於濕熱郁滯證)。
(3)十全大補丸、虎掙片(適用於氣血兩虛證)。
2.驗方
(1)黨參、黃芪、葛根、連翹各15g,白芷10g,當歸、桔梗各10g,川芎、升麻各6g,柴胡12g,銀花、九里明各30g,日1劑,水煎服(適用於正虛邪實型)。
(2)黃芩12g,地丁、蒲公英、銀花、生地各20g,連翹15g,川連、赤芍、柴胡、七葉一枝花、梔子各10g,甘草3g,日1劑,水煎服(適用於毒熱熾盛型)。
(3)雞血藤30g,熟地20g,透骨草15g,山葯、山萸肉、枸杞子、鹿角膠各10g,制附子6g,田七粉3g,肉桂、炙甘草各5g,日1劑,水煎服(適用於腎虛血瘀型)。
(4)銀花60g,茯苓、牛膝各20g,車前草、紫花地丁各30g,同煎去渣取汁,加入咖啡,白糖,頻服(適用於附骨疽濕熱凝結型)。
(5)土茯苓30g,薏苡仁、金銀花、茯苓各15g,甘草、蒼術、炙山甲、皂角刺、象貝母各9g,蒲公英30g,黃柏12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濕熱郁滯證)。
(6)金銀花15g,黃連、山梔子、黃芩、赤芍、歸尾、防風、連翹各9g,蒲公英、羚羊骨各30g(先煎),甘草6g。水煎服,日1劑。寒戰高熱者,加柴胡12g;口渴者,加生石膏30g(打碎);便秘者,加生大黃9g(後下)(適用於風熱熾盛證)。
五、調護
(1)骨髓炎患者一般病程長,治療期長,效果欠佳,易於復發,長期體質消耗而致抵抗力差,易導致各種並發症。
(2)急性期應卧床休息,加強基礎護理,做好口腔衛生,經常翻身,預防褥瘡。
(3)因病程長,患者易產生苦悶、悲觀等情緒,應注意心理護理,從生活上、精神上多給予安慰,使患者精神愉快,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早日恢復健康。
(4)做好出院指導,囑病人出院後不要劇烈運動,堅持治療,防止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