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麼鑒定是否是白血病
篩選化驗血常規並塗片染色顯微鏡下分類找到幼稚細胞,骨髓化驗,免疫分型,白血病基因篩查,染色體,一旦確診白血病,還要分類急性、慢性、髓性、非髓性白血病。臨床表現,症狀、體征不能忽視。
2、免疫組化鑒定骨髓間充質幹細胞買什麼試劑盒
單靠免疫組化的方法是不能定量,定性的。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作為一個細胞群體,還沒有發現有特定細胞表面marker. 對於那些可以代表自我更新和分化的marker, 也不清楚到底要發現哪一個的表達才能確定該細胞就是BMSC。
目前常用的方法,就是採用培養,colony-forming unit-fibroblasts (CFU-F)這個方法。一般BMSC可以24-48小時貼壁。
流式細胞計數,比如STRO-1,但是一般認為STRO-1陽性的細胞更趨向於造血幹細胞,和BMSC簡單區別還不是很清楚。
這里有個培養分化的產品
http://www.rndsystems.com/pdf/SC020.pdf
3、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鑒別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1.症狀和體征
(1)發熱:發熱大多數是由感染所致。
(2)出血:早期可有皮膚粘膜出血;繼而內臟出血或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3)貧血:進行性加重。
(4)白血病細胞的浸潤表現:淋巴結、肝、脾腫大,胸骨壓痛。亦可表現其他部位浸潤,如出現胸腔積液、腹腔積液或心包積液,以及中樞神經系統浸潤等。
2.血細胞計數及分類:大部分患者均有貧血,多為中重度;白細胞計數可高可低,血塗片可見不同數量的白血病細胞;血小板計數大多數小於正常。
3.骨髓檢查:形態學,活檢(必要時)。
4.免疫分型
5.細胞遺傳學:核型分析、FISH(必要時)
6.有條件時行分子生物學檢測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在成人骨髓中成熟淋巴細胞可高達25%,但正常骨髓中不應見到幼稚淋巴細胞。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診斷標準是幼稚淋巴細胞占骨髓有核細胞的比例≥25%。
1.症狀和體征
1)發熱:發熱大多數是由感染所致。
2)出血:早期可有皮膚粘膜出血;繼而內臟出血或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3)貧血:進行性加重。
4)白血病細胞增殖浸潤表現: (1)肝、脾、淋巴結腫大:T細胞ALL常伴有縱隔淋巴結腫大。 (2)骨關節疼痛:胸骨壓痛是常見症狀之一。 (3)神經系統白血病:多發生在白血病的緩解期,ALL比AML發病率高。 (4)睾丸:多為單側性睾丸無痛性腫大。
2.血細胞計數及分類:大部分患者均有貧血,多為中重度;多數白細胞總數升高,血塗片可見不同數量的白血病細胞;血小板計數大多數小於正常。
3.生化檢查:血清尿酸濃度增高,部分患者乳酸脫氫酶(LDH)升高。
4.骨髓檢查:形態學,活檢(必要時)
4、什麼情況下需要做骨髓穿刺
骨髓檢查適用於:
1各種血液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隨訪。
2不明原因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數量增多或減少及形態異常。
3不明原因發熱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可作為骨髓培養,骨髓塗片找寄生蟲等。
5、骨髓移植能做親子鑒定嗎?請做過的鑒定師回答
可以選擇毛發,或口腔拭子作為親子鑒定的樣本。原因如下:
骨髓移植手術前的化療基本摧毀了受體原有的骨髓造血系統,骨髓移植成功後,經歷約1個月的時間,患者臨床症狀逐步好轉,此時血液STR基因型發生改變,與供體一致,這是移植手術成功的一項觀察指標。這種改變不同於輸血,輸血2~3個月後,由於受體自身造血的補充,其血液里的異源DNA會逐漸消失且輸血一般不會造成受體上皮細胞基困型的改變。
異型骨髓移植後患者外周血基因型改變或者嵌合體的形成,必然會對法醫學個體識別以及親子鑒定造成影響,有時會導致錯誤鑒定結論的發生。在多數情況下,尤其是在骨髓移植後的短時間內,受者外周血出現供者的微衛星類型,而受者的口腔黏膜細胞仍然為其原來的類型。因此,對於接受過骨髓移植手術的受檢者,採用口腔拭子作為樣本進行檢測分析優於血液樣本。
但由於幹細胞屬於早期未分化細胞,幹細胞移植同樣會導致口腔上皮細胞基因型的轉變。如果採用口腔拭子作為樣本得到的檢驗結果出現與血樣相同或者出觀嵌合體時,可以選擇毛發作為檢驗樣本。
STR分析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法醫學個體識別及親子鑒定中,並且隨著該項技術的不斷突破,使得對包括血液、毛發、口腔上皮細胞及各種組織等不同部位檢驗樣本的選擇更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
6、骨髓異常增生綜合症與白血病鑒別(不要萬能不要網址)
臨床的表現沒有太大的區別,血象就是血常規,白血病血象:血紅蛋白、血小板進行性減少,白細胞計數可增高或減少,分類可見原始或幼稚細胞。骨髓象:增生活躍至極度活躍,可伴骨髓纖維化或骨髓壞死,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血象:全血細胞減少,或任一、二系細胞減少。可見巨大紅細胞、有核紅細胞、巨大血小板等病態表現。骨髓象:多為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極少數增生減低。並有紅系、粒系或巨核細胞系中任一系或兩系或三系的病態造血。
結合骨穿就可以鑒別了
7、從分離制備到鑒定比較es和eg細胞的異同
不是一種細胞,具體來源不同,但是都是幹細胞,只是分別由基質細胞、間充質分離培養得到。只知道下面這些,希望有幫助
1、間充質幹細胞(MSCs)是屬於中胚層的一類多能幹細胞,主要存在於結締組織和器官間質中,以骨髓組織中含量最為豐富,由於骨髓是其主要來源,因此統稱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是胎兒和成年人保留在骨髓血液中的原始幹細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能被誘導分化為血管組織和骨組織,再生能力強;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是保留在成體結締組織內的一些較原始的細胞,它們保持著間充質細胞的分化潛能,在炎症與創傷時可增殖分化為成纖維細胞、細胞。間充質細胞常分布在小血管尤其是毛細血管周圍,並能分化為血管壁的平滑肌和內皮細胞。位於器官之間、組織之間以至細胞之間,起連接、支持、營養、防禦、保護和修復等功能。
一、具有強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在適宜的體內或體外環境下不僅可分化為造血細胞,還具有分化為肌細胞、肝細胞、成骨細胞、軟骨細胞、基質細胞等多種細胞的能力。
二、具有免疫調節功能,通過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及產生細胞因子抑制T細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應 ,從而發揮免疫重建的功能。
三、具有來源方便,易於分離、培養、擴增和純化,多次傳代擴增後仍具有幹細胞特性,不存在免疫排斥的特性。
2、基質細胞群包括成纖維細胞、網狀細胞及巨噬細胞等,基質細胞在體外培養可形成CFU-F。造血幹細胞被基質細胞包繞後才能增殖。血細胞是在基質細胞形成的網狀支架中增殖和分化。
小知識: 幹細胞的分類與來源
根據其發育階段,於細胞可分為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和成體幹細胞(Alt Stem Cell)。胚胎幹細胞包括ES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EG 細胞(Embryonic Germ Cell);成體幹細胞包括神經幹細胞(Neural Stem Ce11, NSC)、血液幹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骨髓間充質幹細胞(Mesen chymal Stem Cell,MSC),骨髓基質幹細胞,表皮幹細胞(EPidexmis Stem Cell)等。
近年,發現不同胚層起源的成體幹細胞在一定條件下也可相互轉化。如肌肉組織的幹細胞可以「橫向分化」為血液細胞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