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是什麼
2、最簡單豬骨髓湯的做法
豬骨髓是動物器官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其中造血幹細胞就由豬骨髓供應,俗話說骨髓補血。其實豬骨髓不僅味道好,營養價值也確實是很豐富的。豬骨髓,就是豬的骨髓或者脊髓,富含磷脂,食用過後對於人體大腦的好處比較多,是一種難得的常見的補品。

豬骨髓湯
豬骨髓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而且也具有滋陰補腎、填髓補髓之功效,通常情況下適於腎陰虛症型骨質增生症,包括頭暈、耳鳴、腰酸背痛、肢體麻木影響活動等等症狀的患者食用。相信說到吃的東西,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想問應該怎樣吃。豬骨髓一般會被用來煮湯,通過一些中葯的配合,能夠很好的發揮豬骨髓的葯用價值。

豬骨湯
由於豬骨髓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與對人體較好的食用功效。因此豬骨髓漸漸地被廣大家庭所利用,成為很多家庭日常生活中飯桌上的必備食品。可是也有一些人不知道豬骨髓怎麼做好吃。其實豬骨髓燉湯更能較好地保存本身的營養價值。那麼應該如何燉豬骨髓呢?接下來就由小編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燉豬骨髓的方法吧。

豬骨髓湯
主料:豬骨髓150g、豬瘦肉50g、銀耳1/4朵、胡蘿卜1/2個、枸杞適量、姜3片、帶皮大蒜子1瓣、料酒1湯匙、鹽適量、雞精少許
步驟:
1. 銀耳用水泡發,洗凈切小塊,胡蘿卜去皮洗凈切小塊

豬骨髓湯的做法
2. 豬肉洗凈切片,加少許鹽,料酒抓勻,姜切片

豬骨髓湯的做法
3. 骨髓洗凈放入開水燙一下

豬骨髓湯的做法
4. 撈出用清水沖洗干凈

豬骨髓湯的做法
5. 把銀耳,胡蘿卜,肉片,骨髓,薑片,枸杞,帶皮的蒜瓣,放入燉盅,加入料酒和適量清水

豬骨髓湯的做法
6. 蓋上蓋子放入電壓力鍋隔水蒸,摁煮飯鍵即可

豬骨髓湯的做法
7. 出鍋加少許鹽,雞精調味即可

豬骨髓湯的做法
小貼士:
燉骨髓或豬腦湯里放一顆帶皮的蒜瓣可以更好的去除腥味
豬骨髓的飲食禁忌
相信大家都對豬骨髓有著一定的了解,知道豬骨髓是一種極具有營養價值和食用功效的食物之一。可是任何食物都是有著食物本身的飲食禁忌的,而營養豐富的豬骨髓也不例外,豬骨髓也有著它的飲食禁忌。那麼豬骨髓的飲食禁忌是什麼呢?豬骨髓的飲食禁忌有哪些呢?針對大家的這一系列問題,小編接下來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關於豬骨髓的飲食禁忌吧。

豬骨髓湯
1、豬骨髓最好與豆類食物搭配,因為豆製品中含有大量卵磷脂,可以乳化血漿,使膽固醇與脂肪顆粒變小,懸浮於血漿中而不向血管壁沉積,能防止硬化斑塊的形成。豬骨髓不宜在豬剛被屠殺後煮食,食用前不宜用熱水浸泡,在燒煮過程中忌加冷水,忌食用豬油渣。
2、食用豬骨髓時禁忌大量飲茶。因為茶葉中的鞣酸會與蛋白質合成具有收斂性的鞣酸蛋白質,使腸蠕動減慢,延長糞便在腸道中的滯留時間,不但易造成便秘,而且還增加了人體對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的吸收,影響健康。
3、骨髓 有什麼用 它是液體??和血液一樣嗎??
骨髓bone marrow是液狀柔軟的富於血管的造血組織,隸屬於結締組織。存在於長骨骨髓腔及各種骨骨松質的的網眼中。
在胚胎時期和嬰幼兒,所有骨髓均有造血功能,由於含有豐富的血液,肉眼觀呈紅色,故名紅骨髓。約從六歲起,長骨骨髓腔內的骨髓逐漸為脂肪組織所代替,變為黃紅色且失去了造血功能,叫做黃骨髓。成人的紅骨髓僅存於骨松質的網眼內。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嚴重貧血時,黃骨髓能「見風使舵、搖身一變」,成為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
骨髓位於骨髓腔中,約占體重的4%-6%,是人體最大的造血器官。骨髓分為紅骨髓(red bone marrow)和黃骨髓(yellow bone marrow)。胎兒及嬰幼兒時期的骨髓都是紅骨髓,大約從5歲開始,長骨乾的骨髓腔內出現脂肪組織,並隨年齡增長而增多,即為黃骨髓。成人的紅骨髓和黃骨髓約各佔一半。紅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規則骨和長骨骺端的骨松質中,造血功能活躍。黃骨髓內僅有少量的幼稚血細胞,故仍保持著造血潛能,當機體需要時可轉變為紅骨髓進行造血。
紅骨髓主要由造血組織和血竇構成。
1.造血組織 主要由網狀結締組織和造血細胞組成。網狀細胞和網狀纖維構成造血組織的網架,網孔中充滿不同發育階段的各種血細胞,以及少量造血幹細胞、巨噬細胞、脂肪細胞和間充質細胞等。
目前認為,造血細胞賴以生長發育的內環境也就是造血誘導微環境(hemopoietic inctive microenvironment)極為重要。骨髓造血誘導微環境包括骨髓神經成分、微血管系統及纖維、基質以及各類基質細胞組成的結締組織成分。基質細胞(stromal cell)是造血微環境中的重要成分,包括有網狀細胞、成纖維細胞、血竇內皮細胞、巨噬細胞、脂肪細胞等。一般認為,骨髓基質細胞不僅起支持作用,並且分泌體液因子,調節造血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發育中的各種血細胞在造血組織中的分布呈現一定規律。幼稚紅細胞常位於血竇附近,成群嵌附在巨噬細胞表面,構成幼紅細胞島(erythroblastic islet)(圖5-9);隨著細胞的發育成熟而貼近並穿過血竇內皮,脫去胞核成為網織紅細胞。幼稚粒細胞多遠離血竇,當發育至晚幼粒細胞具有運動能力時,則借其變形運動接近並穿入血竇。巨核細胞常常緊靠血竇內皮間隙,將胞質突起伸入竇腔,脫落形成血小板。這種分布狀況表明造血組織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微環境造血誘導作用。
2.血竇 由動脈毛細血管分支而成。血竇腔大而迂曲,最終匯入骨髓的中央縱行靜脈。血竇形狀不規則。竇壁襯貼有孔內皮,內皮基膜不完整,呈斷續狀。基膜外有扁平多突的周細胞覆蓋,當造血功能活躍,血細胞頻繁穿過內皮時,覆蓋面減小。血竇壁周圍和血竇腔內的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有吞噬清除血流中的異物、細菌和衰老死亡血細胞的功能。
4、骨折外固定架釘道處的肉竄動正常嗎?良性骨髓炎手術後不久骨折了,做的外固定架,可釘道的地方一動肉好像
這種情況可以用中醫保守治療的,患者是哪個部位的骨髓炎呢?現在病情怎麼樣呢?開始治療了嗎?
5、念佛觀想的問題!
選好一個你喜歡的佛像,就掛在你念佛的對面,每每念佛時便仔細觀看,
久之即印入心中,而後,到了任何時間地點每當念佛時都能隨時憶起佛
的相貌。另,重點之重點:當睡覺做夢時也能念佛,憶佛相貌時,念佛
法門已有基礎。
普通人修行,離不開相,也就是佛像。若真正到了可以離相的境界,
那時有像無像便無所謂了。
在行者還沒有和佛 菩薩相應以前,還是以有像為台階來修行。
先修有 後修無。
6、骨髓是什麼?
骨髓bone marrow是液狀柔軟的富於血管的造血組織,隸屬於結締組織。存在於長骨骨髓腔及各種骨骨松質的的網眼中。
在胚胎時期和嬰幼兒,所有骨髓均有造血功能,由於含有豐富的血液,肉眼觀呈紅色,故名紅骨髓。約從六歲起,長骨骨髓腔內的骨髓逐漸為脂肪組織所代替,變為黃紅色且失去了造血功能,叫做黃骨髓。成人的紅骨髓僅存於骨松質的網眼內。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嚴重貧血時,黃骨髓能「見風使舵、搖身一變」,成為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
骨髓位於骨髓腔中,約占體重的4%-6%,是人體最大的造血器官。骨髓分為紅骨髓(red bone marrow)和黃骨髓(yellow bone marrow)。胎兒及嬰幼兒時期的骨髓都是紅骨髓,大約從5歲開始,長骨乾的骨髓腔內出現脂肪組織,並隨年齡增長而增多,即為黃骨髓。成人的紅骨髓和黃骨髓約各佔一半。紅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規則骨和長骨骺端的骨松質中,造血功能活躍。黃骨髓內僅有少量的幼稚血細胞,故仍保持著造血潛能,當機體需要時可轉變為紅骨髓進行造血。
紅骨髓主要由造血組織和血竇構成。
1.造血組織 主要由網狀結締組織和造血細胞組成。網狀細胞和網狀纖維構成造血組織的網架,網孔中充滿不同發育階段的各種血細胞,以及少量造血幹細胞、巨噬細胞、脂肪細胞和間充質細胞等。
目前認為,造血細胞賴以生長發育的內環境也就是造血誘導微環境(hemopoietic inctive microenvironment)極為重要。骨髓造血誘導微環境包括骨髓神經成分、微血管系統及纖維、基質以及各類基質細胞組成的結締組織成分。基質細胞(stromal cell)是造血微環境中的重要成分,包括有網狀細胞、成纖維細胞、血竇內皮細胞、巨噬細胞、脂肪細胞等。一般認為,骨髓基質細胞不僅起支持作用,並且分泌體液因子,調節造血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發育中的各種血細胞在造血組織中的分布呈現一定規律。幼稚紅細胞常位於血竇附近,成群嵌附在巨噬細胞表面,構成幼紅細胞島(erythroblastic islet)(圖5-9);隨著細胞的發育成熟而貼近並穿過血竇內皮,脫去胞核成為網織紅細胞。幼稚粒細胞多遠離血竇,當發育至晚幼粒細胞具有運動能力時,則借其變形運動接近並穿入血竇。巨核細胞常常緊靠血竇內皮間隙,將胞質突起伸入竇腔,脫落形成血小板。這種分布狀況表明造血組織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微環境造血誘導作用。
2.血竇 由動脈毛細血管分支而成。血竇腔大而迂曲,最終匯入骨髓的中央縱行靜脈。血竇形狀不規則。竇壁襯貼有孔內皮,內皮基膜不完整,呈斷續狀。基膜外有扁平多突的周細胞覆蓋,當造血功能活躍,血細胞頻繁穿過內皮時,覆蓋面減小。血竇壁周圍和血竇腔內的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有吞噬清除血流中的異物、細菌和衰老死亡血細胞的功能。
http://www.zgxl.net/sljk/imgbody/gu3.jpg
7、怎樣才能讓鹵肉香味深入骨髓
一般酒店的鹵水 都是將鹵菜鹵到八成熟
然後離火 燜半個小時 再打撈出來
這樣一般 比較入味 並且里外都飄香
給你推薦一篇做正宗的鹵水的文章
全程手把手教你做正宗鹵水
http://www.gongchu.com/article/200804/471.html
8、求林清玄散文的讀書筆記,大概初三的水平就夠了,要求:散文片段摘抄,心得體會,兩樣一共1000字
林清玄說禪之二·香水海
小麻雀的歌聲
如果我們有更體貼的心就能更進入萬物的內在,如果我們的心有如鏡子般明澈,我們就能照見眾生平等、皆有佛性、遍及法界的真實了。
一個人離開了心的沉浮,得到平等安祥的狀態,叫做「等」。
一個人能將心專止於一境不散亂,到心一境性時,叫做「持」。
真正的定,是不管外在環境有多少波動,都可以把心專止在安定自在的情況。
一個人走向修行之路,最要緊的是要認識佛性不假外求,其次是要落實到生活,再來就是要「樂於道」,要「安之若素」,要「踴躍歡喜」。
今生今世
在禪師眼裡,唯有頓悟本心才是最重要的,一旦頓悟本心,就可以打破法界的障礙,達到事事無礙的境界。
道並不遠,道是在我們站著的地方,聖也不遠,聖在我們有體驗的地方。
禪宗的實踐與思維,不只是打破了今生與來世的通道,也打通了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融合,打通了外在世界與內在心靈的界限,對於人類文化,確有真實的貢獻。
現代人的禪
現代人因於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受制於復雜的政治經濟體制、家庭社會的變遷等等,已經變得支離破碎,逐漸失去了生命深處中盡情悲哀和盡情歡樂的能力,失去了與自然界的聯系,失去了統一與和諧的心。
一粒米大於須彌山
一粒米在飯碗里很小,可是整碗飯就是由一粒粒的米組成的,一粒米作為種子,一年後可以長滿整個稻田,所以,一粒米也是很大的。
知道一是深遠的,就知道「一時之間」便是「無量劫」,可以使我們當下無礙,得到圓融的智慧。
知道一是廣大的,就知道遍一切處都有禪心,燒香散花,無非中道,修禪誦經,盡是真如。
一粒粟中藏世界
禪心正是如此,妙在一個「轉」字,在絕處里逢生,在一片寂靜里活潑盎然,在枯木嚴冬里充滿生機,這都是轉。在生命的困境中,在無可奈何的時候,轉一轉吧!
如果沒有明天
感到日子沒有變化,可能是來自生活的不能專注、不肯承擔,因此就會失去對今天、甚至當時當刻的把握了,可悲的是,不能專注把握此刻的人,也肯定是不能把握將來的。
真正的生命風格,是對現今的專注,而不是去描述它。
如果我在這世上沒有明天,這是禪者的用心,一個人唯有放下現在心、過去心、未來心,才會有真切的承擔呀!
大生大死
要解決生死問題,有兩個方法,一是「自看智慧」,二是進而「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唯有生起智慧的人,才能對生死有自在瀟灑的態度,也唯有證得本心的人,才能不被生死所拘。
修行者的目的是要拔除生死的根源,經幻化之身走向清靜之路。
禪的生死是「大生大死」,是把輪回看作真正的死,但這死與生並無差別,如果一個人能深透生命的本體,就可以知道生死不在停止呼吸那一刻才有,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生,每分每秒都在死,一個人要「無死」,就要先「無生」,從這里我們知道:有生就有死,無生就無死。
我們這一個時刻站立著的活生生的生命,其實是每一刻都被以前的死和以後的死切斷了,這使我們生死無窮,這便是「大死」。當我們看見無邊際的大死,而由內在領悟,就會使我們通過對「大死」領悟,同時對「大生」的領悟也就展現了。
因為,領悟到「大死」就是對無窮生死整體的覺照,這種覺照,使我們克服死亡的問題,得到「大生」,同時實現生的無窮性,生死之無窮痛苦,在剎那間就截斷了。
以尋死之心活著
很少人能理解到:「有著崇高超越的心情,自己的行為思想會隨之崇高,所面對的世界也都變得崇高清靜了。」也很少人能理解到:「人們承受的麻煩、掙扎、焦慮、艱難,都是背負自我執著的外殼。」因此人人都想轉動世界來使自己得到世俗的成功,卻很少願意轉動心靈來得到俗情的超越。
我們太執著於所習慣的世界,即使飽受折磨,也不願全盤放下,因此新世界就不會展開了。
所謂「新世界」,就是自由的心、自覺的意識,由「打落桶底」、「以尋死的心情活著」而生起的。
文天祥在被圍城時曾說:「存心時時可死,行事步步求生。」此所以他能在最後寫出動人心魄的《正氣歌》,人生沒有什麼可悲,可悲的是自斷生路,失去了轉動超越的心,試著轉一個圈子吧!以尋死的心情活著,就沒有不能走過的難關!
茶禪一味
對庸俗以黃金為貴的人,可能把禪心茶道看成黃葉一文不值,而對清越高邁的人,一壺好茶比黃金為貴,更不用說茶里有覺悟與菩提之思了。
坐與禪
坐與禪雖然沒有絕對的關系,卻是重要的相對關系,這相對關系的邏輯是:「長久不打坐的人不一定能悟道,悟道的人也不一定非打坐不可。但是,打坐是開悟的重要手段,大部分開悟者因精進的打坐而得以證道。」
智者大師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說明坐禪的十種利益:具緣、呵欲、棄蓋、調和、方便、正修、善發、覺魔、治病、證果。簡單來說,坐禪可以讓我們證果,在證果的過程中,可以令我們親近善知識,減輕慾念,破除貪嗔痴慢疑五蓋,調和身心氣息,發起方便的巧慧,使修行精進,降伏魔事,治療疾病等等。
鳥飛如鳥
把什麼都拿來和禪牽扯,會使禪走入世俗功利之路;而把禪看成能鬆弛緊張,則使禪簡單化與實用化,忘失了禪活潑的生命,與解脫生死的根本意義。
日本成為經濟、文化強國,與禪風盛行、民心安定極有關系,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道」,使一切都有了提升、轉化、清凈的可能,不但使俗務得以發展,社會秩序與軌道也得以建立。更重要的是,他們使禪學、禪定、禪公案都帶有積極、快樂、幸福的色彩,使人覺得禪是可親的、有希望的、值得尋求的。
禪有向上一路,要做一個永遠的行者,得到金剛不動的大安頓,才不愧是祖師後人。
只管去行
若以「戒定慧」三學和「聞思修」三慧來看,現代人普遍的慧解強、定力弱、戒心薄,以及普遍的聞慧廣、思慧淺、修慧浮。
修行者在態度上該奮力實踐,在方法上則要念念分明,要有把自己的習慣、環境、身心做大翻轉的准備。這種翻轉是:「第一叫你去行,第二叫你去行!日日夜夜叫你去行,處處在在叫你去行!」
一行天下無難事!
在生活里的鋒刀與毒葯很多,都是學問、知識、資訊不能解決的,如果把大部分時間用來追求這些不斷在變動的東西,就像到海里去算沙子有多少一樣,只是徒生煩惱罷了!
力耕是我的態度,安頓身心是我的目標,不管學什麼,就是去行!只管去行!
自由之燈
一個人如果心地不明白,有好眼睛好燈籠都沒有什麼用。「禪」這個字拆開來正是「單示」,是簡單的表示、單純的心地,也就是心裡明明白白的意思。
心裡明明白白就是「平常心」,也就是「超聖入凡」。
因此,修習禪法的人,並不是說他會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而是說他在面對事情與境界上,比一般人明晰、能以空明的態度來對待。
因為平常心地,才能對一切苦難、橫逆、委屈淡然處之,甚而超越它,轉為解脫的良葯和成就的資糧。
心裡怎麼樣才能明明白白呢?一是在因緣生起時,承提。二是在因緣過去時,放下。這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意。
禪道並不否定命運,甚至是尊重一切自然法則的,但更強調創造的自由,命運雖是一塊大石壓得我們不能喘氣,由於能夠放下,所以能「隨緣而往」,由於能夠承擔,所以能「隨處為生」。
命運,是我們的「自然生命」;自由,是我們的「理想生命」。禪者利用超越、轉化、平常的態度,使自然呈現為合乎理想的境地,因禪宗不是「宿命論者」,而是「自由論者」。
平靜不動不是屈服或順從,而是放開胸懷來看待,因為胸懷無限地放開,便能無限地接納,更能得到空性的自由。
禪心之燈,即是自由之燈,是即使走在夜暗無人的路上,也可以安心前進,而且一旦點燃更永不熄滅。有時候會跌倒,有時候會刺傷,有時候會流血流淚,然而只要我們的火眼裡有金睛,能穿透命運終究的表相,就可以無礙了。
凡事包容
一個人學習禪道,要先學習一種自由豁達、開放包容的心胸,然後才能逐漸超越,找到心靈真實的安頓,在終極之處,才可能明見自性。禪要超越形象、體用、凡聖、主客、是非、知見、言語、時空、乃至於生死,因此在我們沒有徹底明見實相之前,所有的辯論都正好是束縛我們的繩索。
禪不分別知見,並不表示是毫無知覺的,只是在知覺上不起知見罷了。
佛無今古,人的佛性何有高下之分?在禪師的眼中,佛、菩薩、上帝、天神、耶穌、我、眾生的佛性都是平等沒有分別之見的。
開悟第一
如果「明師一點」就可以讓人開悟解脫,那麼二祖慧可不必斷臂求法,趙州不秘踏破草鞋、坐破蒲團,智慧高超的祖師們不必經歷千辛萬苦了。
有一個學禪的人要牢牢記住的觀點是:開悟是自己的事,解脫是自己的事。如果把開悟、解脫交給師父,那不產禪,而是外道。
開悟是最重要的,也可以說禪是因悟而成立的,沒有悟,就沒有禪!
開悟是在開些什麼呢?最簡單的說法是「喚起佛性」,或者說是「般若智慧的覺醒」,是「現起般若波羅蜜」。
「悟的准備」與「悟」是一樣重要的。
禪心雖是實證與實踐的,卻並不獨自存在,而是整個人格的展現,是從豪放質朴與慈悲懷抱而得到的超越,此所以惟寬禪師說:「無上菩提者,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應用者三,甚致一也。譬如江、湖、淮、漢,在處立名,水性不二。律即是法,法不離禪。」
山水的入處
青原惟信禪師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宋朝詩人蔣捷《虞美人》: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此詞表面上看穿了人生的無情,其實是一種「感懷」,而不是一種「悟」。因為詞中詩人有非常濃重的「我執」,並沒有一個超越的觀點來看世界。
清末詩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人與境
其實,定不一定很重或巨大才有,像一株草、一粒小石也能很定。定也不是不動才有,像腳踏車在快速前進時,因它的平衡使我們感到定;像地球以很快的速度自轉,我們也渾然不覺;像海浪的推送,也令我們感到一種定。
人要得到定,一定要有一種和諧、舒坦、平衡,並且在內在里有軸心,不至於因外在事物的變動而生出紛擾與不安。
禪不是逃避這世界的方法,禪是我們內在的本質,當我們開發它,就是開發了自我生命的深層,使我們能與生命、宇宙都有更美好密切的結合。這樣我們就不會逃離,而能坦然接受任何處境,使生活變得單純、美妙、有光芒。
惡人正機
禪師不是不明是非的人,而是知道在是非中有超越的可能,使他能包容一切的是非。
恆綠之心
對於學禪的人,不但要對治內在世界,也要對應外在世界,似乎會比一般人繁忙緊張。其實不然,因為內外的世界並沒有什麼分別,一個人只要內心裡自在盎然、生趣勃勃,外來的事物並不能煩擾他。
禪者在那裡吃飯,睡覺,打坐,走來走去,工作流汗,表面上看起來一點也沒有異樣,其實他是有一點不同的,他了了如如地站在真實的地方,他用真心和直心來生活,不做一些表面的應酬。
一場游戲一場夢
對於勘破執著的人,猶如魚躍於淵,鳶飛於天,哪有什麼壞與不壞的問題,因為我與大千合一,法爾自然,從空處來,也從空處去,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
走在沙灘上的禪師也會有玩沙堡的興致,但是於他只是一場游戲,他不會執迷於自我的城堡。因此,從世間的層面看來,他仍然是以自己的個性來建造城堡,他的城堡則展現出作為一個「人」獨具的風格。然而從超越的層面來看,他不會對城堡有情慾、佔有、嫉妒的態度,因為他知道內觀,明白宇宙的秘密之寶,也就是看見回家的路,至於痛苦與矛盾的禍源,在他早就止息了。
「建樹」與「捐舍」實在是人生兩個極重要的東西,一般人也都能建樹,可是唯有真正的英雄才會懂得捐舍。
人的生命風格之卓越、不凡、圓滿,要從這兩個角度來觀察,一個真正的勇者,是要提得起!一個真正的智者,則是要放得下!
禪師的風格是這樣建立起來的,是看清生命實相之後一種自然的表白,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風情萬種
學習禪道的人,可以師法祖師,但不是去模仿祖師,祖師的風格源自祖師的心地,無法模仿,也是不必模仿的。
我們要學禪不必學風格,因為風格是本具的,我們要學的是如何開啟原有的本心。
大洋海里打鼓
真正在中國創立頓悟之說的,是東晉時代的支道林、道安、慧遠、僧肇等人。
頓悟禪是以般若害慧作為基礎,好像慧能說的「以定慧為本」、「立無念為宗」。
知識的學習可以如登階梯、拾級而上,而智慧的開展則必須如金剛寶劍裂開絲帛,是應聲而開,兩者真是不可以道里計。
時光飛逝如電
不管是頓悟或漸悟,「悟」都是重要的,所謂的「悟」就是由「世間道」進入「解脫道」的開關。也就是要有覺醒的智慧,在佛典中,智與慧是有區別的,在《大乘義章》里說:「言智慧者,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意思是,能觀察抉擇事物稱為智,而能決斷通達了透則是慧。
從「世俗智」進入「勝義智」,就是悟。
求悟、求智慧者,有如一隻鳥要上山頂,可以循梯拾級而上,也可以一飛至頂,但無論如何,要去山頂,總是應該往上走的。
對於一個想要修行的人,重要的不在於了解頓法或漸法,甚至去判別法的優劣,重要的是,選擇一個法去實踐它。修行,是對於「無常」的一種反思,是對人生的生老病死、萬物的生住異滅、宇宙的成住壞空的了透,這種了透便是認識時光飛逝如電,人並沒有多餘的時間來浪費,因此,悟是我的態度,頓與漸無需我去分別。
若至死不悟,則枉生為人!
惠心空中境
積疑一念破,
澄息萬緣靜;
世事花上塵,
惠心空中鏡。
——皎然禪師
皎然禪師,俗姓謝,名清晝,是大詩人謝靈運的第十世孫。他有首短詩《湖南壯若示大乘諸公》:
未到無為岸,空憐不系舟。
東山白雲意,歲晚尚悠悠。
此詩後來影響了蘇東城,東坡晚年曾寫過一首類似的詩: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兩詩都很美,但皎然的詩優美,蘇東坡的詩感慨,在此也可以看到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心情是有所不同的。
皎然另一首《秋風宿破寺》:
秋風落葉滿空山,
古寺殘燈石壁間。
昔日經行人去盡,
寒雲夜夜自飛還。
從前念經行走的人都遠去了,只有寒冷的晚雲每天都飛來,這是一種多麼空茫的嘆息!
皎然強調一首好詩要有兩重以上之意,要含蓄而深厚,要明麗自然,就是所謂「氣高而不怒」、「力盡而不露」、「情多而不暗」、「才贍而不疏」,我們看他的論說,有時覺得不是在談詩,而是在說禪師的風格了。
他的佳句很多,都能深刻表達禪的觀點,像
「禪子有情非世情」、
「幻情有去往,真性無離別」、
「須知不動念,照出萬重源」、
「宿雨愁為客,寒花笑未還」、
「智以動念昏,動由無心積」,
都是禪味洋溢,他有兩句詩很能表現自己的詩情禪心,句曰:「山陰詩友喧四座,佳句縱橫不廢禪。」
皎然以大乘佛教的觀念,寫下了「心境契合」的詩歌詩論,對於以詩寫禪有很大貢獻,在文學史上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身心調柔
面上無嗔供養具,
口裡無嗔吐妙香;
心裡無嗔是珍寶,
無垢無染是真常。
——五台山均提童子
「無嗔」對一個修行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無嗔就能無痴、無疑,無嗔就能心平坦盪,無嗔可以使生命的內在到生活有每一個細節都柔軟調和。
一個人唯有身心調柔才能得到內在的安頓,以這種安頓來開啟自性的芳香。
修持禪法,固然以開悟為第一要義,但在開悟的過程中,我們要調伏身心的許多無明障礙,要使剛強易折的生命展現出柔軟自由、隨風舞動的樣態。
我能打大鼓
禪是超越一切言詞的,最怕的就是「說破」。
這其實不難理解,不只是禪,世界上的東西一旦說破,境界就低了,以男女的感情來說,常常把「我愛你」三個字掛在嘴上,而不用心去領受,境界就低了。
六祖慧能說:「吾有一物,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也是這個意思,禪有它超越絕對的特質,是文學語言所不能企及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切都不要說破,留點餘地,留些空間,生活便會豁然提升了境界。
全露法王身
……對於砍樹,刀柄有什麼用?可是回想一下,如果一把刀沒有柄,根本不能砍樹,若硬要握刀刃砍樹,樹未砍倒,人恐怕早就受傷了。
石頭禪師對弟子石室的應機教化,是在說明佛性與生命之間的關系,我們的身心之所以有用,能披荊斬棘,向前邁進,那是因為有一個看起來無用的佛性,一般人對佛性無知,就像我們用刀時很少想到刀柄一樣。
不只佛與身心的關系如此,在這個世界有許多看似無用的東西,往往代表了人生的真價值,可嘆的是,這些價值常是被忽視的。以現代人喜歡追逐的金錢來說,金錢是有用的,可是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價值觀在背後支撐,則金錢正如一把沒有刀柄的刀,只會帶來傷害。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假如只注視私我眼前的用處,就會失去大用。
有時候我們要找的就在眼前,由於眼睛不利,眼前的反而看不見了。
像我們呼吸的空氣、眼見的青山、開著花的小路、明亮的陽光、路邊的飛鳥、水中的游魚,哪一樣是有用的呢?可是人生若失去這些,縱然有滿屋的財富,又有何用?
禪師所說的「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雖然是那麼深奧,可是對一般人,只要能知道用與無用之間的問題,則萬象森羅都是法身也非不可理解。這就是六祖慧能說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靜。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有無所分別、無所不在、遍及一切的法身里,把自己開發出來,這是「妙用」。因此,可以這樣說,一個被迷惑的人,總想從世界得到什麼,世界可用的東西就少;而一個開悟的人,總希望把世界給別人,為虛空付出,所以覺得一切都是可用的,一切都是有大智光明的。
大喜過望
佛陀禪是指印度傳下來的禪法,而祖師禪則是中國祖師所傳的禪法,前者講靜慮、出離、漸修,後者則講活潑、入世、頓悟。也可以這樣說,佛陀的禪是與其他教法融合在一起的,是所有法門修行者的必修課程,它強調深邃的冥想和精神集中的實踐,祖師的禪則是從法門中獨立出來,認為禪就是一切。
佛陀曾把禪分成四個階段。初禪:會有一種喜悅與歡欣,從現實煩惱中解脫出來(離生喜樂);二禪:禪定本身的喜悅與歡欣更純化(定生喜樂);三禪:喜悅的意念消失了,只剩下純凈的歡欣(離喜得樂);四禪:純凈的歡欣也消失了,這時,清澈透明的智慧就顯現出來,這就是「般若」,即「自性」(舍念清靜)。祖師禪所強調的是,希望直接越過前三個階段,一躍進入第四階段。
大喜於禪悅的人,有如清澈滿盈的池水,雖然無聲,卻生機洋溢,禪師游徜於冥想與靜慮,是要開發無量的智慧,而無量的智慧裡面就有喜悅、自在、慈悲與靜謐!
天下第一神射
紀昌——飛衛——甘蠅
紀昌說:至動無動,至言無言,至射無射,所以不射!
天下第一神射,原來是一個可以射穿自己的煩惱、爭勝、分別、比較的人呀!
皮肉與骨髓
在般若經典里,把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三種。
禪有超越與絕對的特質,透過世間智的任何方法都不能直趨那種超越與絕對,所以才說是「無智亦無得」,這才是究竟。
禪心是骨髓,可是骨髓如果沒有皮肉的包覆與滋養,是難以健全的。所以,習禪的人要有一個開闊的人格與心胸,從皮肉到骨髓都有深切的認識,那麼才能成就真實的人格,才是一個人的完成。
為什麼禪師在得了骨髓之後,不失去慈悲的風貌,也有人格的圓融,那是因為他們知道悟不在皮肉,可是也不舍棄皮肉,若無世法與眾生為皮肉,得了骨髓又能如何?
宗風與機鋒
六祖慧能圓寂後,由於禪師的思想、作風不同,禪宗逐漸分為五個大的宗派: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
看起來,禪門五宗是很不相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注重「機鋒」,機鋒就是師徒相見,不用合理、邏輯的語言行為,而是用旁敲側擊、不相乾的語言,甚至拳打腳踢、棒喝交加,來喚醒學人的悟境,這種「合水和泥,應機接物」,是與早期禪宗不同的,在六祖慧能之前,「機鋒」並不像後來這么受重視。
機鋒過於盛行,而不注重禪定生活與人格的實修,應該是禪宗沒落的主因。
最上乘禪
唐朝末年的圭峰宗密把在他之前的禪法分為五類:
一、外道禪
二、凡夫禪
三、小乘禪
四、大乘禪
五、最上乘禪
在宗密所盛贊的「最上乘禪、如來清凈禪」中,是自心即佛,讓本來就具足的自性顯露出來,不欣上而厭下,不執著於空,甚至也不執著於智慧或煩惱,這才是最上殊勝的禪。
圭峰宗密在《景德傳燈錄》中答復弟子問題的幾段話作結:
「真理即悟而頓圓,妄情息之而漸盡。頓圓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體已全。漸修如長養成人,多年而志氣方立。」
「識冰池而全水,藉陽氣而熔消。悟凡夫而即真,資法力而修習,冰消則水流潤,方呈溉滌之功。妄盡則心靈通,始發通光之應。」
「知心無住,即是修行,無住而知即為法味。住著於法,斯為動念,故如人入暗,則無所見。今無所住,不染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