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林清玄散文的讀書筆記,大概初三的水平就夠了,要求:散文片段摘抄,心得體會,兩樣一共1000字
林清玄說禪之二·香水海
小麻雀的歌聲
如果我們有更體貼的心就能更進入萬物的內在,如果我們的心有如鏡子般明澈,我們就能照見眾生平等、皆有佛性、遍及法界的真實了。
一個人離開了心的沉浮,得到平等安祥的狀態,叫做「等」。
一個人能將心專止於一境不散亂,到心一境性時,叫做「持」。
真正的定,是不管外在環境有多少波動,都可以把心專止在安定自在的情況。
一個人走向修行之路,最要緊的是要認識佛性不假外求,其次是要落實到生活,再來就是要「樂於道」,要「安之若素」,要「踴躍歡喜」。
今生今世
在禪師眼裡,唯有頓悟本心才是最重要的,一旦頓悟本心,就可以打破法界的障礙,達到事事無礙的境界。
道並不遠,道是在我們站著的地方,聖也不遠,聖在我們有體驗的地方。
禪宗的實踐與思維,不只是打破了今生與來世的通道,也打通了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融合,打通了外在世界與內在心靈的界限,對於人類文化,確有真實的貢獻。
現代人的禪
現代人因於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受制於復雜的政治經濟體制、家庭社會的變遷等等,已經變得支離破碎,逐漸失去了生命深處中盡情悲哀和盡情歡樂的能力,失去了與自然界的聯系,失去了統一與和諧的心。
一粒米大於須彌山
一粒米在飯碗里很小,可是整碗飯就是由一粒粒的米組成的,一粒米作為種子,一年後可以長滿整個稻田,所以,一粒米也是很大的。
知道一是深遠的,就知道「一時之間」便是「無量劫」,可以使我們當下無礙,得到圓融的智慧。
知道一是廣大的,就知道遍一切處都有禪心,燒香散花,無非中道,修禪誦經,盡是真如。
一粒粟中藏世界
禪心正是如此,妙在一個「轉」字,在絕處里逢生,在一片寂靜里活潑盎然,在枯木嚴冬里充滿生機,這都是轉。在生命的困境中,在無可奈何的時候,轉一轉吧!
如果沒有明天
感到日子沒有變化,可能是來自生活的不能專注、不肯承擔,因此就會失去對今天、甚至當時當刻的把握了,可悲的是,不能專注把握此刻的人,也肯定是不能把握將來的。
真正的生命風格,是對現今的專注,而不是去描述它。
如果我在這世上沒有明天,這是禪者的用心,一個人唯有放下現在心、過去心、未來心,才會有真切的承擔呀!
大生大死
要解決生死問題,有兩個方法,一是「自看智慧」,二是進而「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唯有生起智慧的人,才能對生死有自在瀟灑的態度,也唯有證得本心的人,才能不被生死所拘。
修行者的目的是要拔除生死的根源,經幻化之身走向清靜之路。
禪的生死是「大生大死」,是把輪回看作真正的死,但這死與生並無差別,如果一個人能深透生命的本體,就可以知道生死不在停止呼吸那一刻才有,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生,每分每秒都在死,一個人要「無死」,就要先「無生」,從這里我們知道:有生就有死,無生就無死。
我們這一個時刻站立著的活生生的生命,其實是每一刻都被以前的死和以後的死切斷了,這使我們生死無窮,這便是「大死」。當我們看見無邊際的大死,而由內在領悟,就會使我們通過對「大死」領悟,同時對「大生」的領悟也就展現了。
因為,領悟到「大死」就是對無窮生死整體的覺照,這種覺照,使我們克服死亡的問題,得到「大生」,同時實現生的無窮性,生死之無窮痛苦,在剎那間就截斷了。
以尋死之心活著
很少人能理解到:「有著崇高超越的心情,自己的行為思想會隨之崇高,所面對的世界也都變得崇高清靜了。」也很少人能理解到:「人們承受的麻煩、掙扎、焦慮、艱難,都是背負自我執著的外殼。」因此人人都想轉動世界來使自己得到世俗的成功,卻很少願意轉動心靈來得到俗情的超越。
我們太執著於所習慣的世界,即使飽受折磨,也不願全盤放下,因此新世界就不會展開了。
所謂「新世界」,就是自由的心、自覺的意識,由「打落桶底」、「以尋死的心情活著」而生起的。
文天祥在被圍城時曾說:「存心時時可死,行事步步求生。」此所以他能在最後寫出動人心魄的《正氣歌》,人生沒有什麼可悲,可悲的是自斷生路,失去了轉動超越的心,試著轉一個圈子吧!以尋死的心情活著,就沒有不能走過的難關!
茶禪一味
對庸俗以黃金為貴的人,可能把禪心茶道看成黃葉一文不值,而對清越高邁的人,一壺好茶比黃金為貴,更不用說茶里有覺悟與菩提之思了。
坐與禪
坐與禪雖然沒有絕對的關系,卻是重要的相對關系,這相對關系的邏輯是:「長久不打坐的人不一定能悟道,悟道的人也不一定非打坐不可。但是,打坐是開悟的重要手段,大部分開悟者因精進的打坐而得以證道。」
智者大師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說明坐禪的十種利益:具緣、呵欲、棄蓋、調和、方便、正修、善發、覺魔、治病、證果。簡單來說,坐禪可以讓我們證果,在證果的過程中,可以令我們親近善知識,減輕慾念,破除貪嗔痴慢疑五蓋,調和身心氣息,發起方便的巧慧,使修行精進,降伏魔事,治療疾病等等。
鳥飛如鳥
把什麼都拿來和禪牽扯,會使禪走入世俗功利之路;而把禪看成能鬆弛緊張,則使禪簡單化與實用化,忘失了禪活潑的生命,與解脫生死的根本意義。
日本成為經濟、文化強國,與禪風盛行、民心安定極有關系,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道」,使一切都有了提升、轉化、清凈的可能,不但使俗務得以發展,社會秩序與軌道也得以建立。更重要的是,他們使禪學、禪定、禪公案都帶有積極、快樂、幸福的色彩,使人覺得禪是可親的、有希望的、值得尋求的。
禪有向上一路,要做一個永遠的行者,得到金剛不動的大安頓,才不愧是祖師後人。
只管去行
若以「戒定慧」三學和「聞思修」三慧來看,現代人普遍的慧解強、定力弱、戒心薄,以及普遍的聞慧廣、思慧淺、修慧浮。
修行者在態度上該奮力實踐,在方法上則要念念分明,要有把自己的習慣、環境、身心做大翻轉的准備。這種翻轉是:「第一叫你去行,第二叫你去行!日日夜夜叫你去行,處處在在叫你去行!」
一行天下無難事!
在生活里的鋒刀與毒葯很多,都是學問、知識、資訊不能解決的,如果把大部分時間用來追求這些不斷在變動的東西,就像到海里去算沙子有多少一樣,只是徒生煩惱罷了!
力耕是我的態度,安頓身心是我的目標,不管學什麼,就是去行!只管去行!
自由之燈
一個人如果心地不明白,有好眼睛好燈籠都沒有什麼用。「禪」這個字拆開來正是「單示」,是簡單的表示、單純的心地,也就是心裡明明白白的意思。
心裡明明白白就是「平常心」,也就是「超聖入凡」。
因此,修習禪法的人,並不是說他會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而是說他在面對事情與境界上,比一般人明晰、能以空明的態度來對待。
因為平常心地,才能對一切苦難、橫逆、委屈淡然處之,甚而超越它,轉為解脫的良葯和成就的資糧。
心裡怎麼樣才能明明白白呢?一是在因緣生起時,承提。二是在因緣過去時,放下。這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意。
禪道並不否定命運,甚至是尊重一切自然法則的,但更強調創造的自由,命運雖是一塊大石壓得我們不能喘氣,由於能夠放下,所以能「隨緣而往」,由於能夠承擔,所以能「隨處為生」。
命運,是我們的「自然生命」;自由,是我們的「理想生命」。禪者利用超越、轉化、平常的態度,使自然呈現為合乎理想的境地,因禪宗不是「宿命論者」,而是「自由論者」。
平靜不動不是屈服或順從,而是放開胸懷來看待,因為胸懷無限地放開,便能無限地接納,更能得到空性的自由。
禪心之燈,即是自由之燈,是即使走在夜暗無人的路上,也可以安心前進,而且一旦點燃更永不熄滅。有時候會跌倒,有時候會刺傷,有時候會流血流淚,然而只要我們的火眼裡有金睛,能穿透命運終究的表相,就可以無礙了。
凡事包容
一個人學習禪道,要先學習一種自由豁達、開放包容的心胸,然後才能逐漸超越,找到心靈真實的安頓,在終極之處,才可能明見自性。禪要超越形象、體用、凡聖、主客、是非、知見、言語、時空、乃至於生死,因此在我們沒有徹底明見實相之前,所有的辯論都正好是束縛我們的繩索。
禪不分別知見,並不表示是毫無知覺的,只是在知覺上不起知見罷了。
佛無今古,人的佛性何有高下之分?在禪師的眼中,佛、菩薩、上帝、天神、耶穌、我、眾生的佛性都是平等沒有分別之見的。
開悟第一
如果「明師一點」就可以讓人開悟解脫,那麼二祖慧可不必斷臂求法,趙州不秘踏破草鞋、坐破蒲團,智慧高超的祖師們不必經歷千辛萬苦了。
有一個學禪的人要牢牢記住的觀點是:開悟是自己的事,解脫是自己的事。如果把開悟、解脫交給師父,那不產禪,而是外道。
開悟是最重要的,也可以說禪是因悟而成立的,沒有悟,就沒有禪!
開悟是在開些什麼呢?最簡單的說法是「喚起佛性」,或者說是「般若智慧的覺醒」,是「現起般若波羅蜜」。
「悟的准備」與「悟」是一樣重要的。
禪心雖是實證與實踐的,卻並不獨自存在,而是整個人格的展現,是從豪放質朴與慈悲懷抱而得到的超越,此所以惟寬禪師說:「無上菩提者,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應用者三,甚致一也。譬如江、湖、淮、漢,在處立名,水性不二。律即是法,法不離禪。」
山水的入處
青原惟信禪師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宋朝詩人蔣捷《虞美人》: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此詞表面上看穿了人生的無情,其實是一種「感懷」,而不是一種「悟」。因為詞中詩人有非常濃重的「我執」,並沒有一個超越的觀點來看世界。
清末詩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人與境
其實,定不一定很重或巨大才有,像一株草、一粒小石也能很定。定也不是不動才有,像腳踏車在快速前進時,因它的平衡使我們感到定;像地球以很快的速度自轉,我們也渾然不覺;像海浪的推送,也令我們感到一種定。
人要得到定,一定要有一種和諧、舒坦、平衡,並且在內在里有軸心,不至於因外在事物的變動而生出紛擾與不安。
禪不是逃避這世界的方法,禪是我們內在的本質,當我們開發它,就是開發了自我生命的深層,使我們能與生命、宇宙都有更美好密切的結合。這樣我們就不會逃離,而能坦然接受任何處境,使生活變得單純、美妙、有光芒。
惡人正機
禪師不是不明是非的人,而是知道在是非中有超越的可能,使他能包容一切的是非。
恆綠之心
對於學禪的人,不但要對治內在世界,也要對應外在世界,似乎會比一般人繁忙緊張。其實不然,因為內外的世界並沒有什麼分別,一個人只要內心裡自在盎然、生趣勃勃,外來的事物並不能煩擾他。
禪者在那裡吃飯,睡覺,打坐,走來走去,工作流汗,表面上看起來一點也沒有異樣,其實他是有一點不同的,他了了如如地站在真實的地方,他用真心和直心來生活,不做一些表面的應酬。
一場游戲一場夢
對於勘破執著的人,猶如魚躍於淵,鳶飛於天,哪有什麼壞與不壞的問題,因為我與大千合一,法爾自然,從空處來,也從空處去,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
走在沙灘上的禪師也會有玩沙堡的興致,但是於他只是一場游戲,他不會執迷於自我的城堡。因此,從世間的層面看來,他仍然是以自己的個性來建造城堡,他的城堡則展現出作為一個「人」獨具的風格。然而從超越的層面來看,他不會對城堡有情慾、佔有、嫉妒的態度,因為他知道內觀,明白宇宙的秘密之寶,也就是看見回家的路,至於痛苦與矛盾的禍源,在他早就止息了。
「建樹」與「捐舍」實在是人生兩個極重要的東西,一般人也都能建樹,可是唯有真正的英雄才會懂得捐舍。
人的生命風格之卓越、不凡、圓滿,要從這兩個角度來觀察,一個真正的勇者,是要提得起!一個真正的智者,則是要放得下!
禪師的風格是這樣建立起來的,是看清生命實相之後一種自然的表白,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風情萬種
學習禪道的人,可以師法祖師,但不是去模仿祖師,祖師的風格源自祖師的心地,無法模仿,也是不必模仿的。
我們要學禪不必學風格,因為風格是本具的,我們要學的是如何開啟原有的本心。
大洋海里打鼓
真正在中國創立頓悟之說的,是東晉時代的支道林、道安、慧遠、僧肇等人。
頓悟禪是以般若害慧作為基礎,好像慧能說的「以定慧為本」、「立無念為宗」。
知識的學習可以如登階梯、拾級而上,而智慧的開展則必須如金剛寶劍裂開絲帛,是應聲而開,兩者真是不可以道里計。
時光飛逝如電
不管是頓悟或漸悟,「悟」都是重要的,所謂的「悟」就是由「世間道」進入「解脫道」的開關。也就是要有覺醒的智慧,在佛典中,智與慧是有區別的,在《大乘義章》里說:「言智慧者,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意思是,能觀察抉擇事物稱為智,而能決斷通達了透則是慧。
從「世俗智」進入「勝義智」,就是悟。
求悟、求智慧者,有如一隻鳥要上山頂,可以循梯拾級而上,也可以一飛至頂,但無論如何,要去山頂,總是應該往上走的。
對於一個想要修行的人,重要的不在於了解頓法或漸法,甚至去判別法的優劣,重要的是,選擇一個法去實踐它。修行,是對於「無常」的一種反思,是對人生的生老病死、萬物的生住異滅、宇宙的成住壞空的了透,這種了透便是認識時光飛逝如電,人並沒有多餘的時間來浪費,因此,悟是我的態度,頓與漸無需我去分別。
若至死不悟,則枉生為人!
惠心空中境
積疑一念破,
澄息萬緣靜;
世事花上塵,
惠心空中鏡。
——皎然禪師
皎然禪師,俗姓謝,名清晝,是大詩人謝靈運的第十世孫。他有首短詩《湖南壯若示大乘諸公》:
未到無為岸,空憐不系舟。
東山白雲意,歲晚尚悠悠。
此詩後來影響了蘇東城,東坡晚年曾寫過一首類似的詩: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兩詩都很美,但皎然的詩優美,蘇東坡的詩感慨,在此也可以看到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心情是有所不同的。
皎然另一首《秋風宿破寺》:
秋風落葉滿空山,
古寺殘燈石壁間。
昔日經行人去盡,
寒雲夜夜自飛還。
從前念經行走的人都遠去了,只有寒冷的晚雲每天都飛來,這是一種多麼空茫的嘆息!
皎然強調一首好詩要有兩重以上之意,要含蓄而深厚,要明麗自然,就是所謂「氣高而不怒」、「力盡而不露」、「情多而不暗」、「才贍而不疏」,我們看他的論說,有時覺得不是在談詩,而是在說禪師的風格了。
他的佳句很多,都能深刻表達禪的觀點,像
「禪子有情非世情」、
「幻情有去往,真性無離別」、
「須知不動念,照出萬重源」、
「宿雨愁為客,寒花笑未還」、
「智以動念昏,動由無心積」,
都是禪味洋溢,他有兩句詩很能表現自己的詩情禪心,句曰:「山陰詩友喧四座,佳句縱橫不廢禪。」
皎然以大乘佛教的觀念,寫下了「心境契合」的詩歌詩論,對於以詩寫禪有很大貢獻,在文學史上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身心調柔
面上無嗔供養具,
口裡無嗔吐妙香;
心裡無嗔是珍寶,
無垢無染是真常。
——五台山均提童子
「無嗔」對一個修行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無嗔就能無痴、無疑,無嗔就能心平坦盪,無嗔可以使生命的內在到生活有每一個細節都柔軟調和。
一個人唯有身心調柔才能得到內在的安頓,以這種安頓來開啟自性的芳香。
修持禪法,固然以開悟為第一要義,但在開悟的過程中,我們要調伏身心的許多無明障礙,要使剛強易折的生命展現出柔軟自由、隨風舞動的樣態。
我能打大鼓
禪是超越一切言詞的,最怕的就是「說破」。
這其實不難理解,不只是禪,世界上的東西一旦說破,境界就低了,以男女的感情來說,常常把「我愛你」三個字掛在嘴上,而不用心去領受,境界就低了。
六祖慧能說:「吾有一物,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也是這個意思,禪有它超越絕對的特質,是文學語言所不能企及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切都不要說破,留點餘地,留些空間,生活便會豁然提升了境界。
全露法王身
……對於砍樹,刀柄有什麼用?可是回想一下,如果一把刀沒有柄,根本不能砍樹,若硬要握刀刃砍樹,樹未砍倒,人恐怕早就受傷了。
石頭禪師對弟子石室的應機教化,是在說明佛性與生命之間的關系,我們的身心之所以有用,能披荊斬棘,向前邁進,那是因為有一個看起來無用的佛性,一般人對佛性無知,就像我們用刀時很少想到刀柄一樣。
不只佛與身心的關系如此,在這個世界有許多看似無用的東西,往往代表了人生的真價值,可嘆的是,這些價值常是被忽視的。以現代人喜歡追逐的金錢來說,金錢是有用的,可是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價值觀在背後支撐,則金錢正如一把沒有刀柄的刀,只會帶來傷害。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假如只注視私我眼前的用處,就會失去大用。
有時候我們要找的就在眼前,由於眼睛不利,眼前的反而看不見了。
像我們呼吸的空氣、眼見的青山、開著花的小路、明亮的陽光、路邊的飛鳥、水中的游魚,哪一樣是有用的呢?可是人生若失去這些,縱然有滿屋的財富,又有何用?
禪師所說的「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雖然是那麼深奧,可是對一般人,只要能知道用與無用之間的問題,則萬象森羅都是法身也非不可理解。這就是六祖慧能說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靜。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有無所分別、無所不在、遍及一切的法身里,把自己開發出來,這是「妙用」。因此,可以這樣說,一個被迷惑的人,總想從世界得到什麼,世界可用的東西就少;而一個開悟的人,總希望把世界給別人,為虛空付出,所以覺得一切都是可用的,一切都是有大智光明的。
大喜過望
佛陀禪是指印度傳下來的禪法,而祖師禪則是中國祖師所傳的禪法,前者講靜慮、出離、漸修,後者則講活潑、入世、頓悟。也可以這樣說,佛陀的禪是與其他教法融合在一起的,是所有法門修行者的必修課程,它強調深邃的冥想和精神集中的實踐,祖師的禪則是從法門中獨立出來,認為禪就是一切。
佛陀曾把禪分成四個階段。初禪:會有一種喜悅與歡欣,從現實煩惱中解脫出來(離生喜樂);二禪:禪定本身的喜悅與歡欣更純化(定生喜樂);三禪:喜悅的意念消失了,只剩下純凈的歡欣(離喜得樂);四禪:純凈的歡欣也消失了,這時,清澈透明的智慧就顯現出來,這就是「般若」,即「自性」(舍念清靜)。祖師禪所強調的是,希望直接越過前三個階段,一躍進入第四階段。
大喜於禪悅的人,有如清澈滿盈的池水,雖然無聲,卻生機洋溢,禪師游徜於冥想與靜慮,是要開發無量的智慧,而無量的智慧裡面就有喜悅、自在、慈悲與靜謐!
天下第一神射
紀昌——飛衛——甘蠅
紀昌說:至動無動,至言無言,至射無射,所以不射!
天下第一神射,原來是一個可以射穿自己的煩惱、爭勝、分別、比較的人呀!
皮肉與骨髓
在般若經典里,把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三種。
禪有超越與絕對的特質,透過世間智的任何方法都不能直趨那種超越與絕對,所以才說是「無智亦無得」,這才是究竟。
禪心是骨髓,可是骨髓如果沒有皮肉的包覆與滋養,是難以健全的。所以,習禪的人要有一個開闊的人格與心胸,從皮肉到骨髓都有深切的認識,那麼才能成就真實的人格,才是一個人的完成。
為什麼禪師在得了骨髓之後,不失去慈悲的風貌,也有人格的圓融,那是因為他們知道悟不在皮肉,可是也不舍棄皮肉,若無世法與眾生為皮肉,得了骨髓又能如何?
宗風與機鋒
六祖慧能圓寂後,由於禪師的思想、作風不同,禪宗逐漸分為五個大的宗派: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
看起來,禪門五宗是很不相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注重「機鋒」,機鋒就是師徒相見,不用合理、邏輯的語言行為,而是用旁敲側擊、不相乾的語言,甚至拳打腳踢、棒喝交加,來喚醒學人的悟境,這種「合水和泥,應機接物」,是與早期禪宗不同的,在六祖慧能之前,「機鋒」並不像後來這么受重視。
機鋒過於盛行,而不注重禪定生活與人格的實修,應該是禪宗沒落的主因。
最上乘禪
唐朝末年的圭峰宗密把在他之前的禪法分為五類:
一、外道禪
二、凡夫禪
三、小乘禪
四、大乘禪
五、最上乘禪
在宗密所盛贊的「最上乘禪、如來清凈禪」中,是自心即佛,讓本來就具足的自性顯露出來,不欣上而厭下,不執著於空,甚至也不執著於智慧或煩惱,這才是最上殊勝的禪。
圭峰宗密在《景德傳燈錄》中答復弟子問題的幾段話作結:
「真理即悟而頓圓,妄情息之而漸盡。頓圓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體已全。漸修如長養成人,多年而志氣方立。」
「識冰池而全水,藉陽氣而熔消。悟凡夫而即真,資法力而修習,冰消則水流潤,方呈溉滌之功。妄盡則心靈通,始發通光之應。」
「知心無住,即是修行,無住而知即為法味。住著於法,斯為動念,故如人入暗,則無所見。今無所住,不染不著。」
2、中國歷史上的哪些刑罰堪稱為最殘酷的
千刀萬剮話「凌遲」,中國古代最殘酷的刑罰
「凌遲」酷刑,亦作「陵遲」,是指山陵斜坡逐漸低下,含有慢慢之意,又俗稱為「剮」。因其規例在千刀之上,「凌遲」還可通稱為「千刀萬剮」。唐律尚無「凌遲」,五代才特置。馬端臨《文獻通考》說宋代中後期始用「凌遲」,但不常用。《宣和遺事》記章惇在越州時,專事慘刑,有「刀掊」、「釘手足」、「剝皮」、「斬頸」、「拔舌」,但不見「凌遲」。元代「凌遲」載於法典刑律,具體行刑較少。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只是到了明代,「凌遲」用語頻繁起來,較為典型的是明代《瑞嚴公年譜》、《漁樵話鄭本末》,其中對「凌遲」的詳述,使人見其具體步驟——
「凌遲」時搭起一座棚子,棚前豎起一根上有分叉的粗木桿,劊子手手持磨得鋒快的鐵鉤、利刃,三聲炮響後便開始,規例是3357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剮得肌肉如大指甲片,一條一縷,密麻叢集,猶如刺蝟。初動刀時,血流寸許,再動刀則無血了。主要是因受刑者受驚,血俱入小腹、小腿肚,剮畢開膛,血都從這里流出去了。「凌遲」後將受刑者五臟、軀體、頭都吊在桿上示眾,監刑官舞紅旗,策快馬,飛馳宮中,向皇帝報告刀數……
對犯人採取這樣厲害的「凌遲」,是因明初朱元璋就執刑甚嚴,當時官員們竟用鳩血染衣帶,一有捕拿,即吮帶死,以免受酷刑折磨。據《明史》、《明實錄》,當時刑法無所不用其極:
朱有熺以掠食人肝腦為能事,朱憲逼奸婦女或生置棺中燒死,或手刃剔其臂肉,剜目耳。還有的活埋露首,使其慢死,或讓受刑人吃自己兒子被割下的鼻、舌。朱國楨《涌幢小品》說兩廣都督韓觀殺人成性,竟用人皮當坐褥,吃人眼。夏允彝《倖存錄》說一徐姓術士,因罵魏忠賢被捕,手足被釘在門板上,遍體澆上瀝青,用椎敲,一會兒舉體皆脫,其皮殼儼若一人……
祝允明《野記》中的有關記載更讓人慘不忍睹:
高皇惡頑民竄逃緇流,聚犯者數十人,掘泥埋其頭,十五並列,特露其頂,用大斧削去,一削去數顆頭,謂之「鏟頭會」。國初重辟,凌遲處死外,有「刷洗」,裸置鐵床,沃以沸湯,以鐵刷刷去皮肉。有「梟令」,以鉤鉤背懸之。有「稱竿」,縛置竿彼末,懸石稱之。有「抽腸」,亦掛架上,以鉤入穀道,鉤腸出,卻放彼端石,屍起腸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即使一般的刑法,執行起來也十分殘酷。如《詔獄慘言》,記敘明代鎮撫最為普通的五種刑具:一種是「械」。堅木製成,長一尺五寸,闊四寸多,中鑿兩孔,著臂上,就是受刑時也不脫,殺人最便利。一種是「鐐」。鐵制,又稱「鋃鐺」。長五六尺,盤左腳上,因右腳受刑不方便。
一種是「棍」。楊、榆木製成,長五尺,曲如匕,執手處,大似人小指,著肉處徑可八九分。每用棍,用繩束其腰,二人踏繩的兩端,使受刑人不得轉側。又用繩系兩腳,一人負之背,使不得伸縮。
一種是「拶」。楊木製成,長尺余,徑四五分。每用拶,兩人扶受刑者起,跪在索上,力束木的兩端,隨即用棍左右敲,使受刑者更加痛苦。
一種是「夾棍」。楊木製成,長三尺余,去地五寸多,貫以鐵條,每根中各綁拶三副。凡夾人,則直豎其棍,一人扶之,安足其上,急束繩索,仍用棍一具,交足之左,使受刑者不能移動。又用一根長六七尺、圍四寸以上的大杠,從右邊猛力敲足脛,使足流血灑地……
這幾種刑具,是中國古代刑法中最基本的,看來簡單,但用起來極苦,如明人所說:「棍則痛入心脾,每一下著骨,便神魂飛越矣!」燕客《天人合征紀實》敘楊漣、魏大中等「六君子」在獄中受「棍刑」,毒打30棍,股肉就已經腐爛了,只得用帛急忙纏上。尤其是「受全刑」,即械、鐐、棍、拶、夾棍等刑具同時上,被《明史·刑法志三》稱為:「五毒備具,呼暴聲沸然,血肉潰爛,宛轉求死不得。」
以至在明代,許多來到中國的外國人,給他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幾種刑具和酷刑:阿里·阿克巴爾《中國紀行》說中國犯人在監獄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帶著鐐銬和鏈子,固定在鐵樁上,頭發也被拴在鐵釘上。即使這樣還不讓他們自在,他們的腳被板夾住,背上和胸上纏著100碼長的鏈子和刑具,恐怕要壓斷了肋骨。帶著鐐銬和鏈子的犯人,被強力推進高度只有一臂長,三角形的又小又窄的籠子里時,「為了關上籠子把他的頭壓低到和四肢擠在一起,好像沒有骨頭的一堆肉塞在籠子里,打開籠子後,這個人帶著鏈子和鐐銬被拉上來時,使我們嚇掉了魂」。
克路士《中國志》這樣說道:犯人「把指頭放在棍里,然後使勁拉繩子使骨頭嘎扎作響」,「足刑很厲害和痛苦,刑具是兩塊方木條,約四拃長,一邊用一根絞鏈連接。他們拿繩系在另一側,足踝夾在中間。他們用槌子打木條頭」。
拉達《記大明的中國事情》記載:
官員一聲吆喝,五六名劊子手就撲向可憐的犯人,馬上把他按到地上,扒掉他的褲子。他這樣面朝下爬著,一名劊子手緊緊按住他的腳,另一個按頭,再一個高舉上述的竹板或棍子,使勁打他大腿後的肉,直打到叫住手為止。他們每打五下,便轉過身子好打另一邊。這時候,另一名劊子手跪著大聲報打的次數,那簡直太野蠻,挨過六十下的人難逃一死。
這三位外國人看到的只不過是明代最最普通的刑法,但已使人真切感到其刑的殘酷了!這些酷刑一般來講,主要是對下層官吏和平民施行的,特別是對那些「犯上作亂」者。清嘉慶八年(1803),因刺嘉慶而被當場捉住的內務府廚役陳德,在審訊時就已經是徹夜熬問,擰耳跪煉,掌嘴板責,刑夾押棍……經嘉慶親審,陳德被處以「凌遲」。據燕北老人《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載:
執行時,從陳德的耳、鼻、乳割起,左右臂上碎割,成魚鱗形狀。然後再右臂,再胸和背。一開始還見血,過一會兒血流盡了,只流黃水。當割完上身時,陳德忽然張開眼睛叫道:「快些。」監刑者卻說:「上有旨,令爾多受些罪。」仍慢慢碎剮陳德!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以仁義自我標榜的嘉慶,對「大逆不道」者是從不心慈手軟的,對陳德的「凌遲」,充分暴露了統治者對反抗者所能夠採取的極端的報復手段。可是把所有的酷刑,都用「階級斗爭與壓迫」來概括,是有失偏頗的。因為像晉靈公從台上彈人,觀其避丸巢;王元吉當街而射,觀人避箭;妲己置蠆盆,觀其楚毒以為樂;齊後主置蠍浴斛,令人裸浴,觀其叫號則大喜……這些並沒有直接刑事緣由的酷虐之刑,並不是階級的、政治的影響,而是一種野蠻的文化觀念的表示。《通典》記錄北齊時對濫劣秀才飲一斗墨水的懲罰,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明代小說《封神演義》描繪了所謂的「炮烙」:「約高二丈,圓八尺,上、中、下用三火門,將銅造成,如銅柱一般,里邊用炭火燒紅」,人被剝去衣服,「將鐵索纏身,裹圍銅柱之上,只炮烙四肢筋骨,不須臾,煙盡骨消,盡成灰燼」。但此酷刑並非用於反抗的平民,而是對付臣僚。徐學聚《國朝典匯》說嘉靖年間朱觀淫戲無度,常使男女裸體群浴,無復人禮,「左右有陰議及色忤者」,他就加用「炮烙」。這表現了一種殘忍的文化心態。而東林黨人左光斗,也受「炮烙」,顧公燮《消夏閑記摘抄》說他「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這卻是階級內部不同政治派別的斗爭所造成的。
所以,對酷刑要具體分析。而且,酷刑也不是單純為摧殘皮肉而設,酷刑施行的主要目的是警告,是示法。
《草木子余錄》記述朱元璋嚴於吏治,「凡守令貪酷者,許民赴京陳訴。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府州縣衙之左,特立一廟,以祀土地,為剝皮之場,名曰皮場廟。官府公座旁,各懸一剝皮實草之袋,使之觸目驚心」。
這一慘無人道的酷刑,從本質上講是統治者企圖以殘忍手段奴役下屬的意識的投影,但它冠冕堂皇地歸入了法制的軌道之中,這在客觀上對貪污受賄的官員還是有很大的震懾作用的,就像歷史學家分析的那樣:明初吏治之所以較好,這與朱元璋常用、大用酷刑,也有一定的關系。為了使更多的人服服帖帖,古代統治者將酷刑的主要目標定在平民百姓身上,這一現象在清代尤為突出。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真實地記述了道光年間四川的酷刑:監獄里的犯人,有的裝入籠內,一日而斃,有的則用鍋煮,「慘酷不可言狀」。如捉到造反的「匪」,不問真偽,先打400小板,還有重打二三千小板再訊供,罪名莫定,就在大堂上打死,腦裂骨折……由於酷刑濫施,甚至錯捉入獄的人,也往往被屈打成招。清代劉省三所寫的公案小說集《躋春台》,其中有一篇《雙冤報》,就描述了王氏和魏有仁這對男女表親,在酷刑下被迫屈招的情形:
釘竹簽十指鮮血噴,痛得奴死去又還魂。不招供太爺刑法狠,招得來又辱了先靈。……不得已把供來招認……這一陣夾得魂飛盡,痛得我屎尿一齊傾。想不招表嫂已招認,要辯脫除非問閻君。因姦淫謀毒表弟,大老爺施恩快松刑。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清代的官吏還挖空心思,不斷在刑具上「推陳出新」。李伯元所寫的《活地獄》,就較典型地反映出了由於刑具的厲害而造成的殘酷景象:如,「一雙鐵鞋,放在火里燒紅,著在腳上,這叫『紅綉鞋』」。其實這是明代天啟年間魏忠賢的義子許顯純發明的「紅綉鞋」的延續。還有「過山龍」,「是叫錫匠打一個彎曲的管子,扯直了要夠二丈多長,把犯人赤剝了,用管子渾身上下盤了起來,除掉心口及下部兩處。錫管子上邊開一個大口,下邊開一個小口,用百沸的滾水,從這頭澆進去,周流滿身,從那頭淌出去。這個開水,卻不可間斷」。
這與謝肇淛《文海披沙》所說的萬曆時福建某官府中盤在犯人腰間的「錫蛇」是一樣的。審訊犯人時往「錫蛇」的空心裡灌開水,犯人受不住燙,只好屈招……相形之下,清代「過山龍」要比明代的「錫蛇」更殘酷,這是一個總的趨勢。
再如行刑時最常用的板子。《活地獄》中已出現了鐵板子,用它打人,「打上十幾板子,大腿上的肉都會一片片的飛起來,連肉帶血飛的滿處都是。等到打至十幾下,肉已飛完,便露出骨頭。他此時便吩咐掌刑的,不要拿板子平打,卻用板子橫在大腿上亂敲,砍的骨頭殼殼的響。有的還將骨頭打開,骨髓標出來好幾尺遠……」
通過打板子這一在古代最為常見的刑罰,人們看到的是殘酷!這也正是李伯元創作《活地獄》的用意,旨在揭露清代官府衙門像地獄一樣……
3、學習感言:寫一扁札記,表達自己創客學習體會。
林清玄說禪之二·香水海小麻雀的歌聲如果我們有更體貼的心就能更進入萬物的內在,如果我們的心有如鏡子般明澈,我們就能照見眾生平等、皆有佛性、遍及法界的真實了。 一個人離開了心的沉浮,得到平等安祥的狀態,叫做「等」。一個人能將心專止於一境不散亂,到心一境性時,叫做「持」。真正的定,是不管外在環境有多少波動,都可以把心專止在安定自在的情況。 一個人走向修行之路,最要緊的是要認識佛性不假外求,其次是要落實到生活,再來就是要「樂於道」,要「安之若素」,要「踴躍歡喜」。今生今世在禪師眼裡,唯有頓悟本心才是最重要的,一旦頓悟本心,就可以打破法界的障礙,達到事事無礙的境界。道並不遠,道是在我們站著的地方,聖也不遠,聖在我們有體驗的地方。禪宗的實踐與思維,不只是打破了今生與來世的通道,也打通了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融合,打通了外在世界與內在心靈的界限,對於人類文化,確有真實的貢獻。現代人的禪現代人因於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受制於復雜的政治經濟體制、家庭社會的變遷等等,已經變得支離破碎,逐漸失去了生命深處中盡情悲哀和盡情歡樂的能力,失去了與自然界的聯系,失去了統一與和諧的心。一粒米大於須彌山一粒米在飯碗里很小,可是整碗飯就是由一粒粒的米組成的,一粒米作為種子,一年後可以長滿整個稻田,所以,一粒米也是很大的。知道一是深遠的,就知道「一時之間」便是「無量劫」,可以使我們當下無礙,得到圓融的智慧。知道一是廣大的,就知道遍一切處都有禪心,燒香散花,無非中道,修禪誦經,盡是真如。一粒粟中藏世界禪心正是如此,妙在一個「轉」字,在絕處里逢生,在一片寂靜里活潑盎然,在枯木嚴冬里充滿生機,這都是轉。在生命的困境中,在無可奈何的時候,轉一轉吧!如果沒有明天感到日子沒有變化,可能是來自生活的不能專注、不肯承擔,因此就會失去對今天、甚至當時當刻的把握了,可悲的是,不能專注把握此刻的人,也肯定是不能把握將來的。 真正的生命風格,是對現今的專注,而不是去描述它。如果我在這世上沒有明天,這是禪者的用心,一個人唯有放下現在心、過去心、未來心,才會有真切的承擔呀!大生大要解決生問題,有兩個方法,一是「自看智慧」,二是進而「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唯有生起智慧的人,才能對生有自在瀟灑的態度,也唯有證得本心的人,才能不被生所拘。修行者的目的是要拔除生的根源,經幻化之身走向清靜之路。禪的生是「大生大」,是把輪回看作真正的,但這與生並無差別,如果一個人能深透生命的本體,就可以知道生不在停止呼吸那一刻才有,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生,每分每秒都在,一個人要「無」,就要先「無生」,從這里我們知道:有生就有,無生就無。我們這一個時刻站立著的活生生的生命,其實是每一刻都被以前的和以後的切斷了,這使我們生無窮,這便是「大」。當我們看見無邊際的大,而由內在領悟,就會使我們通過對「大」領悟,同時對「大生」的領悟也就展現了。因為,領悟到「大」就是對無窮生整體的覺照,這種覺照,使我們克服亡的問題,得到「大生」,同時實現生的無窮性,生之無窮痛苦,在剎那間就截斷了。以尋之心活著很少人能理解到:「有著崇高超越的心情,自己的行為思想會隨之崇高,所面對的世界也都變得崇高清靜了。」也很少人能理解到:「人們承受的麻煩、掙扎、焦慮、艱難,都是背負自我執著的外殼。」因此人人都想轉動世界來使自己得到世俗的成功,卻很少願意轉動心靈來得到俗情的超越。我們太執著於所習慣的世界,即使飽受折磨,也不願全盤放下,因此新世界就不會展開了。所謂「新世界」,就是自由的心、自覺的意識,由「打落桶底」、「以尋的心情活著」而生起的。文天祥在被圍城時曾說:「存心時時可,行事步步求生。」此所以他能在最後寫出動人心魄的《正氣歌》,人生沒有什麼可悲,可悲的是自斷生路,失去了轉動超越的心,試著轉一個圈子吧!以尋的心情活著,就沒有不能走過的難關!茶禪一味對庸俗以黃金為貴的人,可能把禪心茶道看成黃葉一文不值,而對清越高邁的人,一壺好茶比黃金為貴,更不用說茶里有覺悟與菩提之思了。坐與禪坐與禪雖然沒有絕對的關系,卻是重要的相對關系,這相對關系的邏輯是:「長久不打坐的人不一定能悟道,悟道的人也不一定非打坐不可。但是,打坐是開悟的重要手段,大部分開悟者因精進的打坐而得以證道。」智者大師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說明坐禪的十種利益:具緣、呵欲、棄蓋、調和、方便、正修、善發、覺魔、治病、證果。簡單來說,坐禪可以讓我們證果,在證果的過程中,可以令我們親近善知識,減輕慾念,破除貪嗔痴慢疑五蓋,調和身心氣息,發起方便的巧慧,使修行精進,降伏魔事,治療疾病等等。鳥飛如鳥把什麼都拿來和禪牽扯,會使禪走入世俗功利之路;而把禪看成能鬆弛緊張,則使禪簡單化與實用化,忘失了禪活潑的生命,與解脫生的根本意義。日本成為經濟、文化強國,與禪風盛行、民心安定極有關系,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道」,使一切都有了提升、轉化、清凈的可能,不但使俗務得以發展,社會秩序與軌道也得以建立。更重要的是,他們使禪學、禪定、禪公案都帶有積極、快樂、幸福的色彩,使人覺得禪是可親的、有希望的、值得尋求的。禪有向上一路,要做一個永遠的行者,得到金剛不動的大安頓,才不愧是祖師後人。只管去行若以「戒定慧」三學和「聞思修」三慧來看,現代人普遍的慧解強、定力弱、戒心薄,以及普遍的聞慧廣、思慧淺、修慧浮。 修行者在態度上該奮力實踐,在方法上則要念念分明,要有把自己的習慣、環境、身心做大翻轉的准備。這種翻轉是:「第一叫你去行,第二叫你去行!日日夜夜叫你去行,處處在在叫你去行!」一行天下無難事! 在生活里的鋒刀與毒葯很多,都是學問、知識、資訊不能解決的,如果把大部分時間用來追求這些不斷在變動的東西,就像到海里去算沙子有多少一樣,只是徒生煩惱罷了!力耕是我的態度,安頓身心是我的目標,不管學什麼,就是去行!只管去行!自由之燈一個人如果心地不明白,有好眼睛好燈籠都沒有什麼用。「禪」這個字拆開來正是「單示」,是簡單的表示、單純的心地,也就是心裡明明白白的意思。心裡明明白白就是「平常心」,也就是「超聖入凡」。因此,修習禪法的人,並不是說他會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而是說他在面對事情與境界上,比一般人明晰、能以空明的態度來對待。 因為平常心地,才能對一切苦難、橫逆、委屈淡然處之,甚而超越它,轉為解脫的良葯和成就的資糧。心裡怎麼樣才能明明白白呢?一是在因緣生起時,承提。二是在因緣過去時,放下。這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意。禪道並不否定命運,甚至是尊重一切自然法則的,但更強調創造的自由,命運雖是一塊大石壓得我們不能喘氣,由於能夠放下,所以能「隨緣而往」,由於能夠承擔,所以能「隨處為生」。命運,是我們的「自然生命」;自由,是我們的「理想生命」。禪者利用超越、轉化、平常的態度,使自然呈現為合乎理想的境地,因禪宗不是「宿命論者」,而是「自由論者」。 平靜不動不是屈服或順從,而是放開胸懷來看待,因為胸懷無限地放開,便能無限地接納,更能得到空性的自由。禪心之燈,即是自由之燈,是即使走在夜暗無人的路上,也可以安心前進,而且一旦點燃更永不熄滅。有時候會跌倒,有時候會刺傷,有時候會流血流淚,然而只要我們的火眼裡有金睛,能穿透命運終究的表相,就可以無礙了。凡事包容一個人學習禪道,要先學習一種自由豁達、開放包容的心胸,然後才能逐漸超越,找到心靈真實的安頓,在終極之處,才可能明見自性。禪要超越形象、體用、凡聖、主客、是非、知見、言語、時空、乃至於生,因此在我們沒有徹底明見實相之前,所有的辯論都正好是束縛我們的繩索。禪不分別知見,並不表示是毫無知覺的,只是在知覺上不起知見罷了。佛無今古,人的佛性何有高下之分?在禪師的眼中,佛、菩薩、上帝、天神、耶穌、我、眾生的佛性都是平等沒有分別之見的。開悟第一如果「明師一點」就可以讓人開悟解脫,那麼二祖慧可不必斷臂求法,趙州不秘踏破草鞋、坐破蒲團,智慧高超的祖師們不必經歷千辛萬苦了。有一個學禪的人要牢牢記住的觀點是:開悟是自己的事,解脫是自己的事。如果把開悟、解脫交給師父,那不產禪,而是外道。開悟是最重要的,也可以說禪是因悟而成立的,沒有悟,就沒有禪!開悟是在開些什麼呢?最簡單的說法是「喚起佛性」,或者說是「般若智慧的覺醒」,是「現起般若波羅蜜」。「悟的准備」與「悟」是一樣重要的。禪心雖是實證與實踐的,卻並不獨自存在,而是整個人格的展現,是從豪放質朴與慈悲懷抱而得到的超越,此所以惟寬禪師說:「無上菩提者,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應用者三,甚致一也。譬如江、湖、淮、漢,在處立名,水性不二。律即是法,法不離禪。」山水的入處青原惟信禪師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宋朝詩人蔣捷《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此詞表面上看穿了人生的無情,其實是一種「感懷」,而不是一種「悟」。因為詞中詩人有非常濃重的「我執」,並沒有一個超越的觀點來看世界。清末詩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人與境其實,定不一定很重或巨大才有,像一株草、一粒小石也能很定。定也不是不動才有,像腳踏車在快速前進時,因它的平衡使我們感到定;像地球以很快的速度自轉,我們也渾然不覺;像海浪的推送,也令我們感到一種定。 人要得到定,一定要有一種和諧、舒坦、平衡,並且在內在里有軸心,不至於因外在事物的變動而生出紛擾與不安。 禪不是逃避這世界的方法,禪是我們內在的本質,當我們開發它,就是開發了自我生命的深層,使我們能與生命、宇宙都有更美好密切的結合。這樣我們就不會逃離,而能坦然接受任何處境,使生活變得單純、美妙、有光芒。惡人正機禪師不是不明是非的人,而是知道在是非中有超越的可能,使他能包容一切的是非。恆綠之心對於學禪的人,不但要對治內在世界,也要對應外在世界,似乎會比一般人繁忙緊張。其實不然,因為內外的世界並沒有什麼分別,一個人只要內心裡自在盎然、生趣勃勃,外來的事物並不能煩擾他。禪者在那裡吃飯,睡覺,打坐,走來走去,工作流汗,表面上看起來一點也沒有異樣,其實他是有一點不同的,他了了如如地站在真實的地方,他用真心和直心來生活,不做一些表面的應酬。一場游戲一場夢對於勘破執著的人,猶如魚躍於淵,鳶飛於天,哪有什麼壞與不壞的問題,因為我與大千合一,法爾自然,從空處來,也從空處去,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走在沙灘上的禪師也會有玩沙堡的興致,但是於他只是一場游戲,他不會執迷於自我的城堡。因此,從世間的層面看來,他仍然是以自己的個性來建造城堡,他的城堡則展現出作為一個「人」獨具的風格。然而從超越的層面來看,他不會對城堡有情慾、佔有、嫉妒的態度,因為他知道內觀,明白宇宙的秘密之寶,也就是看見回家的路,至於痛苦與矛盾的禍源,在他早就止息了。 「建樹」與「捐舍」實在是人生兩個極重要的東西,一般人也都能建樹,可是唯有真正的英雄才會懂得捐舍。人的生命風格之卓越、不凡、圓滿,要從這兩個角度來觀察,一個真正的勇者,是要提得起!一個真正的智者,則是要放得下!禪師的風格是這樣建立起來的,是看清生命實相之後一種自然的表白,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風情萬種學習禪道的人,可以師法祖師,但不是去模仿祖師,祖師的風格源自祖師的心地,無法模仿,也是不必模仿的。 我們要學禪不必學風格,因為風格是本具的,我們要學的是如何開啟原有的本心。大洋海里打鼓真正在中國創立頓悟之說的,是東晉時代的支道林、道安、慧遠、僧肇等人。 頓悟禪是以般若害慧作為基礎,好像慧能說的「以定慧為本」、「立無念為宗」。 知識的學習可以如登階梯、拾級而上,而智慧的開展則必須如金剛寶劍裂開絲帛,是應聲而開,兩者真是不可以道里計。時光飛逝如電不管是頓悟或漸悟,「悟」都是重要的,所謂的「悟」就是由「世間道」進入「解脫道」的開關。也就是要有覺醒的智慧,在佛典中,智與慧是有區別的,在《大乘義章》里說:「言智慧者,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意思是,能觀察抉擇事物稱為智,而能決斷通達了透則是慧。從「世俗智」進入「勝義智」,就是悟。求悟、求智慧者,有如一隻鳥要上山頂,可以循梯拾級而上,也可以一飛至頂,但無論如何,要去山頂,總是應該往上走的。對於一個想要修行的人,重要的不在於了解頓法或漸法,甚至去判別法的優劣,重要的是,選擇一個法去實踐它。修行,是對於「無常」的一種反思,是對人生的生老病、萬物的生住異滅、宇宙的成住壞空的了透,這種了透便是認識時光飛逝如電,人並沒有多餘的時間來浪費,因此,悟是我的態度,頓與漸無需我去分別。若至不悟,則枉生為人!惠心空中境積疑一念破,澄息萬緣靜;世事花上塵,惠心空中鏡。——皎然禪師皎然禪師,俗姓謝,名清晝,是大詩人謝靈運的第十世孫。他有首短詩《湖南壯若示大乘諸公》:未到無為岸,空憐不系舟。東山白雲意,歲晚尚悠悠。此詩後來影響了蘇東城,東坡晚年曾寫過一首類似的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兩詩都很美,但皎然的詩優美,蘇東坡的詩感慨,在此也可以看到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心情是有所不同的。皎然另一首《秋風宿破寺》:秋風落葉滿空山,古寺殘燈石壁間。昔日經行人去盡,寒雲夜夜自飛還。從前念經行走的人都遠去了,只有寒冷的晚雲每天都飛來,這是一種多麼空茫的嘆息!皎然強調一首好詩要有兩重以上之意,要含蓄而深厚,要明麗自然,就是所謂「氣高而不怒」、「力盡而不露」、「情多而不暗」、「才贍而不疏」,我們看他的論說,有時覺得不是在談詩,而是在說禪師的風格了。他的佳句很多,都能深刻表達禪的觀點,像「禪子有情非世情」、「幻情有去往,真性無離別」、「須知不動念,照出萬重源」、「宿雨愁為客,寒花笑未還」、「智以動念昏,動由無心積」,都是禪味洋溢,他有兩句詩很能表現自己的詩情禪心,句曰:「山陰詩友喧四座,佳句縱橫不廢禪。」皎然以大乘佛教的觀念,寫下了「心境契合」的詩歌詩論,對於以詩寫禪有很大貢獻,在文學史上也產生了深遠影響。身心調柔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裡無嗔吐妙香;心裡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五台山均提童子 「無嗔」對一個修行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無嗔就能無痴、無疑,無嗔就能心平坦盪,無嗔可以使生命的內在到生活有每一個細節都柔軟調和。一個人唯有身心調柔才能得到內在的安頓,以這種安頓來開啟自性的芳香。修持禪法,固然以開悟為第一要義,但在開悟的過程中,我們要調伏身心的許多無明障礙,要使剛強易折的生命展現出柔軟自由、隨風舞動的樣態。我能打大鼓禪是超越一切言詞的,最怕的就是「說破」。這其實不難理解,不只是禪,世界上的東西一旦說破,境界就低了,以男女的感情來說,常常把「我愛你」三個字掛在嘴上,而不用心去領受,境界就低了。六祖慧能說:「吾有一物,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也是這個意思,禪有它超越絕對的特質,是文學語言所不能企及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切都不要說破,留點餘地,留些空間,生活便會豁然提升了境界。全露法王身……對於砍樹,刀柄有什麼用?可是回想一下,如果一把刀沒有柄,根本不能砍樹,若硬要握刀刃砍樹,樹未砍倒,人恐怕早就受傷了。石頭禪師對弟子石室的應機教化,是在說明佛性與生命之間的關系,我們的身心之所以有用,能披荊斬棘,向前邁進,那是因為有一個看起來無用的佛性,一般人對佛性無知,就像我們用刀時很少想到刀柄一樣。不只佛與身心的關系如此,在這個世界有許多看似無用的東西,往往代表了人生的真價值,可嘆的是,這些價值常是被忽視的。以現代人喜歡追逐的金錢來說,金錢是有用的,可是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價值觀在背後支撐,則金錢正如一把沒有刀柄的刀,只會帶來傷害。「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假如只注視私我眼前的用處,就會失去大用。 有時候我們要找的就在眼前,由於眼睛不利,眼前的反而看不見了。像我們呼吸的空氣、眼見的青山、開著花的小路、明亮的陽光、路邊的飛鳥、水中的游魚,哪一樣是有用的呢?可是人生若失去這些,縱然有滿屋的財富,又有何用?禪師所說的「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雖然是那麼深奧,可是對一般人,只要能知道用與無用之間的問題,則萬象森羅都是法身也非不可理解。這就是六祖慧能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有無所分別、無所不在、遍及一切的法身里,把自己開發出來,這是「妙用」。因此,可以這樣說,一個被迷惑的人,總想從世界得到什麼,世界可用的東西就少;而一個開悟的人,總希望把世界給別人,為虛空付出,所以覺得一切都是可用的,一切都是有大智光明的。大喜過望佛陀禪是指印度傳下來的禪法,而祖師禪則是中國祖師所傳的禪法,前者講靜慮、出離、漸修,後者則講活潑、入世、頓悟。也可以這樣說,佛陀的禪是與其他教法融合在一起的,是所有法門修行者的必修課程,它強調深邃的冥想和精神集中的實踐,祖師的禪則是從法門中獨立出來,認為禪就是一切。佛陀曾把禪分成四個階段。初禪:會有一種喜悅與歡欣,從現實煩惱中解脫出來(離生喜樂);二禪:禪定本身的喜悅與歡欣更純化(定生喜樂);三禪:喜悅的意念消失了,只剩下純凈的歡欣(離喜得樂);四禪:純凈的歡欣也消失了,這時,清澈透明的智慧就顯現出來,這就是「般若」,即「自性」(舍念清靜)。祖師禪所強調的是,希望直接越過前三個階段,一躍進入第四階段。大喜於禪悅的人,有如清澈滿盈的池水,雖然無聲,卻生機洋溢,禪師游徜於冥想與靜慮,是要開發無量的智慧,而無量的智慧裡面就有喜悅、自在、慈悲與靜謐!天下第一神射紀昌——飛衛——甘蠅紀昌說:至動無動,至言無言,至射無射,所以不射!天下第一神射,原來是一個可以射穿自己的煩惱、爭勝、分別、比較的人呀!皮肉與骨髓在般若經典里,把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三種。 禪有超越與絕對的特質,透過世間智的任何方法都不能直趨那種超越與絕對,所以才說是「無智亦無得」,這才是究竟。禪心是骨髓,可是骨髓如果沒有皮肉的包覆與滋養,是難以健全的。所以,習禪的人要有一個開闊的人格與心胸,從皮肉到骨髓都有深切的認識,那麼才能成就真實的人格,才是一個人的完成。為什麼禪師在得了骨髓之後,不失去慈悲的風貌,也有人格的圓融,那是因為他們知道悟不在皮肉,可是也不舍棄皮肉,若無世法與眾生為皮肉,得了骨髓又能如何?宗風與機鋒六祖慧能圓寂後,由於禪師的思想、作風不同,禪宗逐漸分為五個大的宗派: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看起來,禪門五宗是很不相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注重「機鋒」,機鋒就是師徒相見,不用合理、邏輯的語言行為,而是用旁敲側擊、不相乾的語言,甚至拳打腳踢、棒喝交加,來喚醒學人的悟境,這種「合水和泥,應機接物」,是與早期禪宗不同的,在六祖慧能之前,「機鋒」並不像後來這么受重視。機鋒過於盛行,而不注重禪定生活與人格的實修,應該是禪宗沒落的主因。最上乘禪唐朝末年的圭峰宗密把在他之前的禪法分為五類:一、外道禪二、凡夫禪三、小乘禪四、大乘禪五、最上乘禪 在宗密所盛贊的「最上乘禪、如來清凈禪」中,是自心即佛,讓本來就具足的自性顯露出來,不欣上而厭下,不執著於空,甚至也不執著於智慧或煩惱,這才是最上殊勝的禪。 圭峰宗密在《景德傳燈錄》中答復弟子問題的幾段話作結:「真理即悟而頓圓,妄情息之而漸盡。頓圓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體已全。漸修如長養成人,多年而志氣方立。」「識冰池而全水,藉陽氣而熔消。悟凡夫而即真,資法力而修習,冰消則水流潤,方呈溉滌之功。妄盡則心靈通,始發通光之應。」「知心無住,即是修行,無住而知即為法味。住著於法,斯為動念,故如人入暗,則無所見。今無所住,不染不著。」
4、"或有來求手足耳鼻,頭目血肉,骨髓分身,菩薩摩訶薩來見求者,悉能一切歡喜施與。"出自哪裡?拜託~~
出自《大寶積經》- 菩薩藏會 - 陀那波羅蜜多品第六
(節選如下)
復次舍利子。雲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依柁那波羅蜜多行菩薩行。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度眾生故。行柁那波羅蜜多時。為諸眾生而作施主。若沙門婆羅門等。有來求者悉皆施與。須食與食。須飲與飲。珍異餚膳無不盡施。如是或求車乘。衣服華鬘。塗香末香。或求坐卧依倚。床席敷具。病葯燈明。音樂奴婢。或求金銀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寶。或求象馬車輅。園林池苑。男女妻妾。財谷庫藏。或求四大有洲自在之王一切樂具。及諸嬉戲娛樂之物。或有來求手足耳鼻。頭目肉血。骨髓身分。菩薩摩訶薩見來求者。悉能一切歡喜施與。
舍利子。以要言之。一切世間所須之物。菩薩摩訶薩行大施故。但見來求無不施與。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故。復有十種清凈施法。何等為十。
一者 菩薩摩訶薩。無有不正求財而行布施。
二者 菩薩摩訶薩。不逼迫眾生而行布施。
三者 菩薩摩訶薩。不以恐怖而行布施。
四者 菩薩摩訶薩。不棄舍邀請而行布施。
五者 菩薩摩訶薩。不觀顏面而行布施。
六者 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情無異想而行布施。
七者 菩薩摩訶薩。無貪愛心而行布施。
八者 菩薩摩訶薩。無起瞋恚而行布施。
九者 菩薩摩訶薩。不求剎土而行布施。
十者 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起福田想。不以輕蔑而行布施。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十種清凈之施。為滿柁那波羅蜜多故。
5、忘記一個你愛的人
呵呵!能感覺到你內心的糾結,不過從你描述中能感覺到你的前男友在故意氣你,算是一種報復吧!他要讓你嘗嘗被拒絕不回信息的滋味!他還是在乎你的,所以如果你還不想放棄的話,姐姐就交給給你一個方法:堅持每天給他發個信息,不說其他的,只是問候或者關心之類的話,不管他回不回,每天一定別忘記!堅持一個月突然不再給他發信息了,而且也控制住自己不再關注他,你信不信他接不到信息當天會不斷看電話?哈哈!也許他會主動的發信息問你怎麼了?以後還是相互促進努力學習,你要知道男生是很願意爭面子的!跟別人說她女朋友學習有多麼的好!
6、請問古代有哪些刑訊逼供的酷刑?
「凌遲」酷刑,亦作「陵遲」,是指山陵斜坡逐漸低下, 含有慢慢之意,又俗稱為「剮」。因其規例在千刀之上,「凌遲」 還可通稱為「千刀萬剮」。唐律尚無「凌遲」,五代才特置。 馬端臨《文獻通考》說宋代中後期始用「凌遲」,但不常用。《 宣和遺事》記章敦在越州時,專事慘刑,有「刀掊」、「釘手足」、 「剝皮」、「斬頸」、「拔舌」,但不見「凌遲」。元代「凌遲」 載於法典刑律,具體行刑較少。 只是到了明代,「凌遲」用語頻繁起來,較為典型的是明代《 瑞嚴公年譜》、《漁樵話鄭本末》,其中對「凌遲」的詳述, 使人見其具體步驟—— 「凌遲」時搭起一座棚子,棚前豎起一根上有分叉的粗木桿, 劊子手手持磨得鋒快的鐵鉤、利刃,三聲炮響後便開始, 規例是3357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剮得肌肉如大指甲片, 一條一縷,密麻叢集,猶如刺蝟。初動刀時,血流寸許, 再動刀則無血了。主要是因受刑者受驚,血俱入小腹、小腿肚, 剮畢開膛,血都從這里流出去了。「凌遲」後將受刑者五臟、軀體、 頭都吊在桿上示眾,監刑官舞紅旗,策快馬,飛馳宮中, 向皇帝報告刀數…… 對犯人採取這樣厲害的「凌遲」,是因明初朱元璋就執刑甚嚴, 當時官員們竟用鳩血染衣帶,一有捕拿,即吮帶死, 以免受酷刑折磨。據《明史》、《明實錄》, 當時刑法無所不用其極: 朱有熺以掠食人肝腦為能事,朱憲逼奸婦女或生置棺中燒死, 或手刃剔其臂肉,剜目耳。還有的活埋露首,使其慢死, 或讓受刑人吃自己兒子被割下的鼻、舌。朱國楨《涌幢小品》 說兩廣都督韓觀殺人成性,竟用人皮當坐褥,吃人眼。夏允彝《 倖存錄》說一徐姓術士,因罵魏忠賢被捕,手足被釘在門板上, 遍體澆上瀝青,用椎敲,一會兒舉體皆脫,其皮殼儼若一人…… 人皮 祝允明《野記》中的有關記載更讓人慘不忍睹: 高皇惡頑民竄逃緇流,聚犯者數十人,掘泥埋其頭,十五並列, 特露其頂,用大斧削去,一削去數顆頭,謂之「鏟頭會」。 國初重辟,凌遲處死外,有「刷洗」,裸置鐵床,沃以沸湯, 以鐵刷刷去皮肉。有「梟令」,以鉤鉤背懸之。有「稱竿」, 縛置竿彼末,懸石稱之。有「抽腸」,亦掛架上,以鉤入穀道, 鉤腸出,卻放彼端石,屍起腸出。 即使一般的刑法,執行起來也十分殘酷。如《詔獄慘言》, 記敘明代鎮撫最為普通的五種刑具:一種是「械」。堅木製成, 長一尺五寸,闊四寸多,中鑿兩孔,著臂上,就是受刑時也不脫, 殺人最便利。一種是「鐐」。鐵制,又稱「鋃鐺」。長五六尺, 盤左腳上,因右腳受刑不方便。 一種是「棍」。楊、榆木製成,長五尺,曲如匕,執手處, 大似人小指,著肉處徑可八九分。每用棍,用繩束其腰, 二人踏繩的兩端,使受刑人不得轉側。又用繩系兩腳,一人負之背, 使不得伸縮。 一種是「拶」。楊木製成,長尺余,徑四五分。每用拶, 兩人扶受刑者起,跪在索上,力束木的兩端,隨即用棍左右敲, 使受刑者更加痛苦。 一種是「夾棍」。楊木製成,長三尺余,去地五寸多,貫以鐵條, 每根中各綁拶三副。凡夾人,則直豎其棍,一人扶之,安足其上, 急束繩索,仍用棍一具,交足之左,使受刑者不能移動。 又用一根長六七尺、圍四寸以上的大杠,從右邊猛力敲足脛, 使足流血灑地…… 這幾種刑具,是中國古代刑法中最基本的,看來簡單, 但用起來極苦,如明人所說:「棍則痛入心脾,每一下著骨, 便神魂飛越矣!」燕客《天人合征紀實》敘楊漣、魏大中等「 六君子」在獄中受「棍刑」,毒打30棍,股肉就已經腐爛了, 只得用帛急忙纏上。尤其是「受全刑」,即械、鐐、棍、拶、 夾棍等刑具同時上,被《明史·刑法志三》稱為:「五毒備具, 呼暴聲沸然,血肉潰爛,宛轉求死不得。」 以至在明代,許多來到中國的外國人, 給他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幾種刑具和酷刑:阿里·阿克巴爾《 中國紀行》說中國犯人在監獄中: 帶著鐐銬和鏈子,固定在鐵樁上,頭發也被拴在鐵釘上。 即使這樣還不讓他們自在,他們的腳被板夾住, 背上和胸上纏著100碼長的鏈子和刑具,恐怕要壓斷了肋骨。 帶著鐐銬和鏈子的犯人,被強力推進高度只有一臂長, 三角形的又小又窄的籠子里時,「 為了關上籠子把他的頭壓低到和四肢擠在一起, 好像沒有骨頭的一堆肉塞在籠子里,打開籠子後, 這個人帶著鏈子和鐐銬被拉上來時,使我們嚇掉了魂」。 克路士《中國志》這樣說道:犯人「把指頭放在棍里, 然後使勁拉繩子使骨頭嘎扎作響」,「足刑很厲害和痛苦, 刑具是兩塊方木條,約四拃長,一邊用一根絞鏈連接。 他們拿繩系在另一側,足踝夾在中間。他們用槌子打木條頭」。 拉達《記大明的中國事情》記載: 官員一聲吆喝,五六名劊子手就撲向可憐的犯人, 馬上把他按到地上,扒掉他的褲子。他這樣面朝下爬著, 一名劊子手緊緊按住他的腳,另一個按頭, 再一個高舉上述的竹板或棍子,使勁打他大腿後的肉, 直打到叫住手為止。他們每打五下,便轉過身子好打另一邊。 這時候,另一名劊子手跪著大聲報打的次數,那簡直太野蠻, 挨過六十下的人難逃一死。 這三位外國人看到的只不過是明代最最普通的刑法, 但已使人真切感到其刑的殘酷了!這些酷刑一般來講, 主要是對下層官吏和平民施行的,特別是對那些「犯上作亂」者。 清嘉慶八年(1803), 因刺嘉慶而被當場捉住的內務府廚役陳德, 在審訊時就已經是徹夜熬問,擰耳跪煉,掌嘴板責,刑夾押棍…… 經嘉慶親審,陳德被處以「凌遲」。據燕北老人《 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載: 執行時,從陳德的耳、鼻、乳割起,左右臂上碎割,成魚鱗形狀。 然後再右臂,再胸和背。一開始還見血,過一會兒血流盡了, 只流黃水。當割完上身時,陳德忽然張開眼睛叫道:「快些。」 監刑者卻說:「上有旨,令爾多受些罪。」仍慢慢碎剮陳德! 以仁義自我標榜的嘉慶,對「大逆不道」者是從不心慈手軟的, 對陳德的「凌遲」, 充分暴露了統治者對反抗者所能夠採取的極端的報復手段。 可是把所有的酷刑,都用「階級斗爭與壓迫」來概括, 是有失偏頗的。因為像晉靈公從台上彈人,觀其避丸巢; 王元吉當街而射,觀人避箭;妲己置蠆盆,觀其楚毒以為樂; 齊後主置蠍浴斛,令人裸浴,觀其叫號則大喜…… 這些並沒有直接刑事緣由的酷虐之刑,並不是階級的、政治的影響, 而是一種野蠻的文化觀念的表示。《通典》 記錄北齊時對濫劣秀才飲一斗墨水的懲罰,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明代小說《封神演義》描繪了所謂的「炮烙」:「約高二丈, 圓八尺,上、中、下用三火門,將銅造成,如銅柱一般, 里邊用炭火燒紅」,人被剝去衣服,「將鐵索纏身,裹圍銅柱之上, 只炮烙四肢筋骨,不須臾,煙盡骨消,盡成灰燼」。 但此酷刑並非用於反抗的平民,而是對付臣僚。徐學聚《國朝典匯》 說嘉靖年間朱觀淫戲無度,常使男女裸體群浴,無復人禮,「 左右有陰議及色忤者」,他就加用「炮烙」。 這表現了一種殘忍的文化心態。而東林黨人左光斗,也受「炮烙」, 顧公燮《消夏閑記摘抄》說他「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 筋骨盡脫矣」。這卻是階級內部不同政治派別的斗爭所造成的。 所以,對酷刑要具體分析。而且,酷刑也不是單純為摧殘皮肉而設, 酷刑施行的主要目的是警告,是示法。 《草木子余錄》記述朱元璋嚴於吏治,「凡守令貪酷者, 許民赴京陳訴。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 府州縣衙之左,特立一廟,以祀土地,為剝皮之場,名曰皮場廟。 官府公座旁,各懸一剝皮實草之袋,使之觸目驚心」。 這一慘無人道的酷刑, 從本質上講是統治者企圖以殘忍手段奴役下屬的意識的投影, 但它冠冕堂皇地歸入了法制的軌道之中, 這在客觀上對貪污受賄的官員還是有很大的震懾作用的, 就像歷史學家分析的那樣:明初吏治之所以較好,這與朱元璋常用、 大用酷刑,也有一定的關系。為了使更多的人服服帖帖, 古代統治者將酷刑的主要目標定在平民百姓身上, 這一現象在清代尤為突出。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 真實地記述了道光年間四川的酷刑:監獄里的犯人,有的裝入籠內, 一日而斃,有的則用鍋煮,「慘酷不可言狀」。如捉到造反的「匪」 ,不問真偽,先打400小板,還有重打二三千小板再訊供, 罪名莫定,就在大堂上打死,腦裂骨折……由於酷刑濫施, 甚至錯捉入獄的人,也往往被屈打成招。 清代劉省三所寫的公案小說集《躋春台》,其中有一篇《雙冤報》, 就描述了王氏和魏有仁這對男女表親,在酷刑下被迫屈招的情形: 釘竹簽十指鮮血噴,痛得奴死去又還魂。不招供太爺刑法狠, 招得來又辱了先靈。……不得已把供來招認……這一陣夾得魂飛盡, 痛得我屎尿一齊傾。想不招表嫂已招認,要辯脫除非問閻君。 因姦淫謀毒表弟,大老爺施恩快松刑。 清代的官吏還挖空心思,不斷在刑具上「推陳出新」。 李伯元所寫的《活地獄》, 就較典型地反映出了由於刑具的厲害而造成的殘酷景象:如,「 一雙鐵鞋,放在火里燒紅,著在腳上,這叫『紅綉鞋』」。 其實這是明代天啟年間魏忠賢的義子許顯純發明的「紅綉鞋」 的延續。還有「過山龍」,「是叫錫匠打一個彎曲的管子, 扯直了要夠二丈多長,把犯人赤剝了,用管子渾身上下盤了起來, 除掉心口及下部兩處。錫管子上邊開一個大口,下邊開一個小口, 用百沸的滾水,從這頭澆進去,周流滿身,從那頭淌出去。 這個開水,卻不可間斷」。 這與謝肇淛《文海披沙》 所說的萬曆時福建某官府中盤在犯人腰間的「錫蛇」是一樣的。 審訊犯人時往「錫蛇」的空心裡灌開水,犯人受不住燙,只好屈招… …相形之下,清代「過山龍」要比明代的「錫蛇」更殘酷, 這是一個總的趨勢。 再如行刑時最常用的板子。《活地獄》中已出現了鐵板子, 用它打人,「打上十幾板子,大腿上的肉都會一片片的飛起來, 連肉帶血飛的滿處都是。等到打至十幾下,肉已飛完,便露出骨頭。 他此時便吩咐掌刑的,不要拿板子平打,卻用板子橫在大腿上亂敲, 砍的骨頭殼殼的響。有的還將骨頭打開,骨髓標出來好幾尺遠……」 通過打板子這一在古代最為常見的刑罰,人們看到的是殘酷! 這也正是李伯元創作《活地獄》的用意, 旨在揭露清代官府衙門像地獄一樣…… 參考資料:轉自中華網文化頻道
7、禪宗公案的作品目錄
心燈傳承
拈花微笑
兄喚弟答
皮肉骨髓
僧璨懺悔
誰人縛汝
汝勿姓耶
心如明鏡
菩提無樹
無住為本
一物不中
不落階級
溈山踢瓶
臨濟三拳
過水睹影
脫卻鐵枷
羅漢片石
勘破悟禪
摔師悟道
禪師示法
達摩廓然
法融睹佛
天柱風月
吹縷布毛
說易做難
為灶說法
本來面目
磨磚作鏡
馬祖教禪
馬祖四說
龐蘊江水
何不自射
庭前柏樹
趙州勘婆
坐而揖之
臨濟說「喝」
無事貴人
呈劍獻詩
德山賜棒
黃龍三關
其聲如雷
疏山倒屙
某僧話墮
倩女離魂
示法無語
擲瓦翹足
視生如夢
非公境界
識心見性
古佛去久
與奪拄杖
教學相長
獨超物外
超師之見
石頭不失
石頭路滑
西堂鼓角
龍潭吹燭
憐兒不醜
香嚴赤貧
曹山龍吟
玄沙明珠
文益重行
一指頭禪
從諗拜師
溈山拔火
蒼天蒼天
老賊教子
我子天然
一粒之米
慧中三召
智常圈菜
某甲去得
甚堪雕琢
德山托缽
頓悟之道
與汝安心
百丈野鴨
銜一莖草
自家寶藏
黃檗笠子
擊竹悟道
崇信十餅
鰲山成道
見山見水
曹源一滴
放三頓棒
拙自何來
靈利僧人
不幹文字
刻苦修持
不見不聞
是病非禪
自觀自靜
他心通者
石鞏牧牛
天皇問法
千聖不識
百尺竿頭
無情說法
貓狗大蟲
得心解脫
不成佛道
聞鍾七條
抬腳不起
智不是道
他是阿誰
路在何方
生活中禪
趙州問道
運水搬柴
不作不食
肚飢吃飯
清潭月影
大珠用功
婆子傾茶
隨流而去
失牛失火
洗缽吃茶
熱涼寒火
不斷世諦
思辨之智
佛無南北
風動幡動
住處危險
真性緣起
慧忠考驗
神會知解
不道長短
鈍根阿師
喪我兒孫
說有道無
南泉斬貓
南泉行粥
鵝出瓶中
牛過窗欞
隱峰瀉水
東坡輸帶
丹霞焚佛
高平低平
香嚴上械
拾得掃地
卻輻卻軸
不可思議
不觸即背
無縫之塔
佛曾迷否
哪塊不精
費卻鹽醋
何曾錯了
信念金剛
斷臂求法
不視天子
不缺鹽醬
即心即佛
親者不問
已進不退
半個聖人
折足而悟
得與不得
一得一失
以此袁獻
禪的語言
野狐之禪
寸絲不掛
背後底聻
卧輪伎倆
無水無舟
芥子須彌
一言相契
雲門三關
白雲萬里
私通車馬
三十六對
詩情禪意
上江糴米
誡斫松竹
魚鼓頌歌
蠅子透窗
贊土饅頭
月上寒山
雲天水瓶
零落知空
如今不疑
昨夜一枝
溪聲長舌
翠微深處
騎牛歸家
禪的幽默
師姑女人
鼻孔眼睛
汝問不當
筋斗畫像
見性非眼
倒立而寂
不鈍置汝
指人為驢
喚主人公
守堂家人
心中有佛
風吹不動
禪與幽默
禪師圓寂
葉落歸根
振鐸入棺
吾欲行矣
此物他物
空諸所有
無聲三昧
臨逝夜話
行腳去也
不復來矣
附錄:中國禪宗系、宗派傳承簡表
後記
8、難道愛一個人有錯嗎
愛一個人沒有錯,要說錯,那應該不能說是愛了
9、骨髓的髓的拼音
骨髓的髓的拼音
suǐ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1.骨頭的空腔中像膠狀的東西:骨~。精~(喻精華)。
2.像骨髓的東西:脊~。腦~。延~(後腦的一部分)。
3.植物莖的中心部分,由薄壁的細胞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