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輕毒症

骨髓輕毒症

發布時間:2020-09-15 02:04:34

1、毒尿症是什麼引起的

尿毒症是腎功能衰竭晚期所發生的一系列症狀的總稱。慢性腎功能衰竭症狀主要體現為有害物質積累引起的中毒和腎臟激素減少發生的貧血合骨病。早期最常見的是惡心、嘔吐食慾減退等消化道症狀。進入晚期尿毒症階段後,全身系統都會受累,出現心力衰竭、精神異常、昏迷等嚴重情況,危及生命。過去認為尿毒症是不治之症,自本世紀0年代之後開展了透析方法及腎移植手術,使尿毒症病人的壽命的以明顯延長。
在尿毒症期,除上述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貧血、出血傾向、高血壓等進一步加重外,還可出現各器官系統功能障礙以及物質代謝障礙所引起的臨床表現,茲分述如下。
(一)神經系統症狀
神經系統的症狀是尿毒症的主要症狀。在尿毒症早期,患者往往有頭昏、頭痛、乏力、理解力及記憶力減退等症狀。隨著病情的加重可出現煩躁不安、肌肉顫動、抽搐;最後可發展到表情淡漠、嗜睡和昏迷。這些症狀的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①某些毒性物質的蓄積可能引起神經細胞變性;②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③腎性高血壓所致的腦血管痙攣,缺氧和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引起腦神經細胞變性和腦水腫。
(二)消化系統症狀
尿毒症患者消化系統的最早症狀是食慾不振或消化不良;病情加重時可出現厭食,惡心、嘔吐或腹瀉。這些症狀的發生可能與腸道內細菌的尿素酶將尿素分解為氨,氨剌激胃腸道粘膜引起炎症和多發性表淺性小潰瘍等有關。患者常並發胃腸道出血。此外惡心、嘔吐也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有關。
(三)心血管系統症狀
慢性腎功能衰竭者由於腎性高血壓、酸中毒、高鉀血症、鈉水瀦留、貧血及毒性物質等的作用,可發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肌受損等。由於尿素(可能還有尿酸)的剌激作用,還可發生無菌性心包炎,患者有心前區疼痛;體檢時聞及心包摩擦音。嚴重時心包腔中有纖維素及血性滲出物出現。
(四)呼吸系統症狀
酸中毒時患者呼吸慢而深,嚴重時可見到酸中毒的特殊性Kussmaul呼吸。患者呼出的氣休有尿味,這是由於細菌分解睡液中的尿素形成氨的緣故。嚴重患者可出現肺水腫,纖維素性胸膜炎或肺鈣化等病變,肺水腫與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鈉水瀦留等因素的作用有關。纖維素性胸膜炎是尿素剌激引起的炎症;肺鈣化是磷酸鈣在肺組織內沉積所致。
(五)皮膚症狀
皮膚瘙癢是尿毒症患者常見的症狀,可能是毒性產物對皮膚感受器的剌激引起的;有人則認為與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有關,因為切除甲狀旁腺後,能立即解除這一痛苦的症狀。此外,患者皮膚乾燥、脫屑並呈黃褐色。皮膚顏色的改變,以前認為是尿色素增多之故,但用吸收分光光度計檢查,證明皮膚色素主要為黑色素。在皮膚暴露部位,輕微挫傷即可引起皮膚淤斑。由於汗液中含有較高濃度的尿素,因此在汗腺開口處有尿素的白色結晶,稱為尿素霜。
(六)物質代謝障礙
1.糖耐量降低 尿毒症患者對糖的耐量降低,其葡萄糖耐量曲線與輕度糖尿病患者相似,但這種變化對外源性胰島素不敏感。造成糖耐量降低的機制可能為:①胰島素分泌減少;②尿毒症時由於生長激素的分泌基礎水平增高,故拮抗胰島素的作用加強;③胰島素與靶細胞受體結合障礙,使胰島素的作用有所減弱;④有關肝糖原合成酶的活性降低而致肝糖原合成障礙。目前認為引起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尿素、肌酐和中分子量毒物等的毒性作用。
2.負氮平衡 負氮平衡可造成病人消瘦、惡病質和低白蛋白血症。低白蛋白血症是引起腎性水腫的重要原因之一。引起負氮平衡的因素有:①病人攝入蛋白質受限制或因厭食、惡心和嘔吐而致蛋白質攝入減少;②某些物質如甲基胍可使組織蛋白分解代謝加強;③合並感染時可導致蛋白分解增強;④因出血而致蛋白丟失;⑤隨尿丟失一定量的蛋白質等。
尿毒症時大量尿素可由血液滲入腸腔。腸腔細菌可將尿素分解而釋放出氨,氨被血液運送到肝臟後,可再合成尿素,也可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後者對機體是有利的。因此有人認為,尿毒症病人蛋白質的攝入量可低於正常人,甚至低於每天20g即可維持氮平衡,但必須給予營養價值較高的蛋白質,即含必需氨基酸豐富的營養物質。近年來有人認為。
為了維持尿毒症病人的氮平衡,蛋白質攝入量應與正常人沒有明顯差異;而且認為,單純為了追求血液尿素氮的降低而過分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量,可使自身蛋白質消耗過多,因而對病人有害而無益。 3.高脂血症 尿毒症病人主要由於肝臟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脂蛋白(前β-脂蛋白)增多,故甘油三酯的生成增加;同時還可能因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活性降低而引起甘油三酯的清除率降低,故易形成高甘油三酯血症。此種改變可能與甲基胍的蓄積有關。
尿毒症病因和發病機制

尿毒症時含氮代謝產物和其他毒性物質不能排出乃在體內蓄積,除造成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外,並可引起多個器官和系統的病變。
1.消化系統 體內堆積的尿素排入消化道,在腸內經細菌尿素酶的作用形成氨,可刺激胃腸粘膜引起纖維素性炎症,甚至形成潰瘍和出血。病變范圍廣,從口腔、食管直至直腸都可受累。以尿毒性食管炎、胃炎和結腸炎較為常見。病人常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便血等症狀。
2.心、肺病變 水鈉瀦留、腎缺血、腎素分泌增加引起的高血壓長期作用於心可引起心力衰竭。血液內尿素過高滲入心包和胸膜可引起纖維素性心包炎和纖維素性胸膜炎,聽診時可聽到心包和胸膜摩擦音。心力衰竭可引起肺水腫。血尿素從呼吸道排出可引起呼吸道炎症,有時沿肺泡壁可有透明膜形成;肺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泡腔內有大量纖維蛋白及單核細胞滲出,很少中性粒細胞,稱為尿毒症性肺炎。
3.造血系統 主要改變為貧血和出血。貧血原因:①嚴重腎組織損害時促紅細胞生成素產生不足。②體內蓄積的代謝產物,有些如酚及其衍生物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另一些毒物如胍及其衍生物可縮短紅細胞生存期,加速紅細胞破壞並可引起溶血。③轉鐵蛋白從尿中喪失過多,造成體內鐵的運輸障礙。
尿毒症病人常有出血傾向,表現為牙齦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等。出血的原因:①毒性物質抑制骨髓,血小板生成減少。②有些病人血小板數量並不減少,卻有出血傾向。這可能是由於血液內胍類毒性物質造成血小板功能障礙,使血小板凝聚力減弱和釋放血小板第3因子的作用降低所致。
4.骨骼系統 尿素症時常有低血鈣。這可能由於:①腎排泄磷酸鹽功能下降,故血中磷酸鹽濃度升高,鈣濃度下降。②體內蓄積的磷酸鹽在腸內與食入的鈣結合成不溶解的磷酸鈣,使鈣吸收減少,排出增多。③1,25-二羥膽鈣化醇是維生素D在腸道內促進鈣吸收的活動形式,在腎內合成。慢性腎疾病時,1,25-二羥膽鈣化醇合成發生障礙,致小腸的鈣吸收不良,引起低血鈣。
長期尿毒症時血鈣減少可引起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因而引起骨組織普遍脫鈣,稱為腎性骨營養不良(renal osteodystrophy),其形態與骨軟化(osteomalacia)和囊狀纖維性骨炎(osteitis fibrosa cystica)相似。臨床上使用1,25-二羥膽鈣化醇及其類似葯物治療這些與腎疾病有關的鈣代謝障礙效果很好。
5.皮膚 尿毒症病人皮膚常呈灰黃色並有瘙癢,皮膚的顏色與貧血和尿色素(urochrome)在皮膚內積聚有關。體內蓄積的尿素可通過汗腺排出,在皮膚表面形成結晶狀粉末稱為尿素霜,常見於面部、鼻、頰等處。瘙癢的原因不清楚,可能與尿素對神經末梢的刺激有關。
6.神經系統 腦組織中大量尿素沉積,滲透壓增高,可引起腦水腫,有時有點狀出血和小軟化灶。毒性物質並可損傷神細胞引起神經細胞變性,血管通透性增高加重腦水腫。尿毒症晚期病人可出現昏睡、抽搐、木僵、昏迷等症狀。
有些病人可有周圍神經的症狀和感覺異常、四肢麻木、燒灼感等。其發生原因還不清楚,可能與甲基胍的含量增高有關。
引起尿毒症的毒性物質尚未完全明了。雖然血尿素含量多少可反映尿毒症的嚴重程度,但除尿素外,其他代謝產物和毒性物質如胍也有重要作用。尿毒症的發生不是某一種毒素單獨作用引起,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尿毒症治療原則

(一)積極防治原發疾病以防止腎實質的繼續破壞。
(二)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腎功能主要依靠殘存的完整腎單位來維持。任何加重腎臟負荷的因素,均可加重腎功能衰竭;因此應積極消除誘發腎功能惡化的有害因素,例如控制感染,減輕高血壓等。此外,還應矯正水、電解質紊亂,糾正酸中毒等以維持內環境的穩定。
(三)腎功能衰竭患者出現尿毒症時,應採取搶救措施以維持內環境的穩定。常用的措施有腹膜透析、血液透析(人工腎)等。必要和可能時也可進行同種腎移值以取代患病的腎臟。
(四)中醫葯、西醫各有所長,但西醫治療多種腎炎、尿毒症、腎衰、多囊腎、腎積水等腎臟病沒有特別好的方法, 西醫激素類等葯物治療,治療效果有限、副作用很大但不甚理想,病情反復,只能指標不能治本,患者痛苦,長期會產生諸多並發症;透析的方法治療尿毒症、腎衰等病症,長期導致腎臟等臟器會逐漸萎縮、衰竭;最終要移植腎臟,而存活期也是有限的,另外換腎有排異反應等因素影響。
患者可採用專家組的純中葯金芪腎康方劑治療,採用中醫葯治療,療效很好且治療效果穩定、理想且無任何副作用,治癒後不易復發 ;專家組研究的金芪腎康方劑突破了西醫採用激素治療的傳統療法,開創了標本兼治的新路子。

中醫葯、西醫各有所長,但西醫治療多種腎炎、腎衰、尿毒症等腎病沒有特別好的方法,西醫激素類等葯物治療,治療效果有限、副作用較大,但不甚理想而費用不低,病情反復,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患者痛苦,長期會產生諸多並發症;透析的方法治療尿毒症、腎衰等病症,長期導致腎臟等臟器會逐漸萎縮、衰竭;最終要移植腎臟,而存活期也是有限的。

說到腎病,許多人也許不以為然,殊不知一旦演變成腎功能衰竭--尿毒症,它對人類的危害程度就不亞於某些癌症。腎損害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價段,常見的有急性腎炎、慢性腎炎、尿路感染等。
面對腎病的惡魔,時到今日,國內外對於腎病的認識和醫療尚缺乏理想的方法,如透析只能維持生命,而且產生依賴性和透析綜合症,腎移植成功率低,而排斥現象一時還難以解決,激素療法副作用明顯,且易復發加之透析和腎移植的費用昂貴往往使眾多的患者難以承受……
供患者參考:激素類葯物的副作用:1、身體發胖;2、可以引起骨質疏鬆,引發股骨頭壞死;3、身體的抵抗力下降,血糖升高、皮質類固醇征、消化道潰瘍、電解質紊亂等等。
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都對性功能有一定的影響。長時間、大劑量使用強的松等皮質激素會加重性功能的障礙程度。幾乎所有免疫制劑都能使睾丸萎縮、卵巢損害,導致生精功能降低或消失、性慾消失、陽痿。

2、骨髓內有毒素嗎

骨髓內是有毒的,看能不能排出體外,有人得了骨髓炎,還要得了骨結核,骨癌,這些都是骨髓里有毒的原因。

3、骨髓癌有什麼症狀

一開始只有頭痛,沒幾天就全身都痛,有時候呼吸都有困難,在醫院里都查不出是什麼原因,全部症狀:全身乏力,無胃口
發病時間及原因:近一月

4、mds 是什麼病?主要症狀是什麼?治癒率是多少?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
(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是一組起源於造血髓系定向幹細胞或多能幹細胞的異質性克隆性疾患,主要特徵是無效造血和高危演變為急性髓系白血病,臨床表現為造血細胞在質和量上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常變化。其具體臨床表現為貧血,可伴有感染或出血,部分病人可無症狀。部分患者可有肝,脾,淋巴結輕度腫大,少數患者可有胸骨壓痛,肋骨或四肢關節痛。血象可呈全血細胞減少,或任何一系及二系血細胞減少。 1982年由FAB協作組建議確立病名,並將MDS分為五型:難治性貧血;難治性貧血伴環狀鐵粒幼細胞增多;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轉變中的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
MDS發病率約10/10萬~12/10萬人口,多累及中老年人,50歲以上的病例佔50%~70%,男女之比為2:1。MDS30%~60%轉化為白血病。其死亡原因除白血病之外,多數由於感染,出血,尤其是顱內出血。

病因

MDS的病因尚不明確,推測是由於生物,化學,或物理等因素引起基因突變,染色體異常使某個惡變的細胞克隆性增生。業已公認,誘變劑如病毒,某些葯物(如化療葯),輻射(放療),工業反應劑(如苯,聚乙烯)以及環境污染等的可致癌作用,誘變劑可引起染色體的重排或基因重排,也可能只引起基因表達的改變導致MDS.
MDS和急性白血病一樣,是由一個異常的造血幹細胞衍生的惡性克隆發展起來的「克隆性疾病」。主要累及髓系細胞,使骨髓粒,紅及巨三系細胞無效病態造血,其凋亡細胞數量明顯增加。
MDS分型

1982年FAB協作組首先倡導MDS這一概念並江MDS分為五型:難治性貧血(refracrory aremia,RA);難治性貧血伴環狀鐵幼粒細胞增多(RA with ring sideroblst ,RAS);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RA with an excess of blast, RAEB);轉變中的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RAEB in transformation,RAEB-T);慢性粒-單核細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 ,目前,MDS分型已由FAB標准過度到WHO標准,按照此標准將MDS分為以下八型:難治性貧血(RA);難治性貧血伴環狀鐵幼粒細胞增多(RARS);難治性血細胞減少症伴幼多系發育異常(RCMD);難治性血細胞減少症伴有多系發育異常和環狀鐵幼粒細胞(RCMD-RS);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1(RAEB-1);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2(RAEB-2);MDS,不能分類(MDS-U);MDS伴單純del(5q);.WHO關於MDS的分類標准對於規范和同意MDS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WHO 分型標准面世,不久,目前尚未得到與FAB分型同樣的認可與應用。
臨床表現

〖症狀〗 MDS通常起病緩慢,少數起病急劇。一般從發病開始轉化為白血病,在一年之內約由50%以上。貧血患者佔90%。常為中度貧血,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乏力,活動後心悸氣短等。發熱佔50%,其中原因不明性發熱佔10%~1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肛門周圍和泌尿系為多。出血佔20%,常見於呼吸道,消化道,也由顱內出血者,早期的出血症狀較輕,多為皮膚粘膜出血,牙齦出血或鼻衄,女性患者可有月經過多。晚期出血趨勢加重, 腦出血成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體症〗 一般無特殊體征,僅少數病例有肝,脾,淋巴結腫大,脾臟腫大者常為中,輕度。晚期可有胸骨壓痛。
〖常見並發症〗
感染:急性白血病 MDS中RA,RAS型演變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發生率約為13%,此組病例生存期達50個月;MDS中RAEB與CMML組中則有35%~40%演變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中位生存期僅14~16個月,RAEB-T演變位急性白血病,中位生存期為三個月。
出血: 約 20%的MDS患者有出血表現,常見於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等,也有顱內出血者。
預防和調理

一、預防
目前認為,MDS的發生可能與生物、化學或物理等因素有關。因此,應採取預防措施,醫務人員應認識濫用葯物的危害性,使用化療葯要慎重;放射治療也應嚴格把握適應證:在有關工農業生產中接觸化學品等有害物質(如苯、聚氯乙烯)時,應作好勞動保護,防止有害物質污染周圍環境,以減少MDS的發病。

二、調理
1、 生活調理
非特異性的預防有增強體質的作用,合理安排飲食起居,適當運動如散步、太極拳、可以自我調節身體的失衡,MDS與情緒密切相關,情緒樂觀,精神愉快對防病極有意義。
2、 飲食調理
飲食得宜,可以養生、延年益壽、且可防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或治療後,通過飲食調理可避免疾病的進一步發展或復發,而有利於身體康復。
一、注意營養 合理調配飲食,對肉類、蛋類、新鮮蔬菜的攝取要全面,不要偏食。
二、忌口 雞屬陽,動風。MDS虛實夾雜,邪毒內壅,助火洞風之品宜忌,特別
是陰虛火旺、出血,痰濕交阻者尤要注意。
三、冬蟲春草燉鴨 冬蟲夏草5g,鴨75g,生薑3片,黃酒5g,水200ml,適加鹽油
調味,文火燉2小時,飲湯食肉,治療MDS氣陰不足,神疲乏力,舌淡紅,脈細者。
3、 精神調理
肝氣郁結與MDS的發病關系密切,有資料提出MDS發病前有長達半年以上的較嚴重的精神刺激,因此提倡虛懷若谷,胸襟開闊,提高修養,在疾病調治過程中亦非常之關鍵。

MDS(中醫)
MDS屬中醫「虛勞」、「血證」、「內傷發熱」、「瘀證」及「症積」范疇。本病以肝鬱、脾
虛、腎虧為本,氣血陰陽虧虛為先,肝鬱氣滯,繼則邪毒內壅,氣血滯行,終致虛實夾雜。與遺傳、體質、環境、外感、飲食勞倦、情緒等因素有關。
MDS病因有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內因多由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養,或勞倦內傷,正氣虧虛,肝氣郁結;外因為六淫之邪;不內外因為接觸異常射線和葯物,化學毒素。外因、不內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正氣虛弱,氣血不足致外邪侵襲有可乘之機。病初淺者為「氣血兩虛」,病情進一步發展可出現「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
臨床上氣血兩虛者可見面色蒼白,唇甲色淡,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虛大無力。腎虛則見頭暈乏力,面色少華,腰酸腿軟,耳鳴健忘,尿清長,脈細弱或遲脈虛大。偏腎陰虛則見五心煩熱,低熱盜汗,口乾便結,舌淡紅少苔,脈細數無力。偏腎陽虛者形寒肢冷,面浮肢終,夜尿頻繁,納呆腹脹,大便溏軟,舌淡胖,苔薄白,脈沉。氣虛不能行血,血虛脈道不充,血流不暢為瘀,陰虛火旺,熱傷血絡迫血妄行,溢出脈外,留體為瘀,或陽虛內寒,血凝不行致「血瘀」形成。症見面色晦暗,口唇色暗,粘膜瘀斑,腹部包塊,或痰核瘰癧,舌質淡暗、瘀斑,苔白膩,脈沉澀。氣陰兩虛,虛熱內生可致「發熱」症狀,風熱毒邪乘虛而入又可形成熱毒熾盛或邪毒內攻的高熱症狀。氣虛無力統血,陽虛無力固攝或陰虛火旺,熱迫血妄行均可導致「出血」症狀。MDS的發病過程是由虛到實夾雜,實又加重虛損的動態病理變化過程。

5、我16歲女孩查出血液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到好多醫院看快五年了,近一年要經常輸血和血小板維持,求助方法

你好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建議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主要應用生血調控療法。
生血調控療法是辨證運用中葯內服、中葯靜脈輸注和中葯生物磁療,以調控機體造血功能,促進正常造血,控制異常造血的中醫治療方法。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分為低危組和高危組。低危組以貧血為主,治以補腎填精為主,積極促進正常血細胞的生成,服役解毒祛邪,抑制病態血細胞生成。高危組治以解毒化瘀為主,調控骨髓造血,抑制病態血細胞生成,輔以補腎填精,促進正常造血。
西醫治療:低危組的主要是維持治療,輸血支持治療。高危組小劑量化療,輔以支持治療。

6、我父親被診斷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怎麼辦啊?

你好;在臨床治療中,我們把MDS分為低危組與高危組。低危組多為RA、RAS、RCMD病人,以貧血為主,表現為頭暈、疲倦乏力、心慌氣短、面色萎黃或蒼白、指甲淡白、舌 淡脈細, 治以補腎填精為主,積極促進正常血細胞生成,輔以解毒zd祛邪,抑制病態血細胞生成;高危組多為RAEB病人,以貧血伴發熱、出血、肝脾腫大、舌暗苔黃為主要表現,治以解毒化瘀為主,調控骨髓造血,抑制病態血細胞生成,輔以補腎填精,促進正常造血。
建議你可以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最新葯理學研究發現,許多中葯能夠從基因分子水平調控造血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如中葯亞砷酸通過降解PML/RARα基因產物,促進早幼粒細胞的分化與凋亡;白英能夠控制K562白血病細胞的增殖,並誘導凋亡;防己能夠下調多葯耐葯基因MDR的表達,逆轉細胞耐葯;還有一些中葯通過對造血基質細胞的影響,調控血細胞的分化與增殖。

7、骨髓纖維化能活多久

骨髓纖維化是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種,是造血幹細胞克隆性腫瘤性疾病。骨髓纖維化在早期,可以出現外周血中血細胞數量的增高,同時伴有脾臟的腫大,在後期就會出現骨髓衰竭的情況,表現為外周血三系減少。目前骨髓纖維化還沒有特效的治療辦法,可以服用沙利度胺等葯物維持治療,一般病人的存活期在4年左右的時間。如果病人有條件做了骨髓移植,有治癒的可能。如果骨髓移植成功以後治癒了,病人的生存期就會得到明顯的延長,有的甚至與常人的壽命存活無異。所以,出現了骨髓纖維化,要積極的尋找骨髓配型,如果有合適的骨髓配型,要盡早做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

與骨髓輕毒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