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經如何使用譬喻,佛教網
佛經中,多用譬喻,以形象,生動、淺顯的語言,將深刻的佛理闡述得十分透徹。、譬喻是梵文「阿波陀那」(Av—adana)的意譯,意思是以了知之法,顯未了之法。《法華文句》解釋:「『譬』者『比況』也,『喻』者『曉訓』也。托此比彼,寄淺訓深。......動樹訓風,舉扇喻月,故言『譬喻』。」
佛教的經典,以譬喻著稱的,有《譬喻經》;《法華經》二十八晶,第三品就是《譬喻品》;《金剛經》有六譬,《觀律三昧海經》有六譬;《法華經》有七喻,《仁王經》有八喻;《般若經》有十喻;《維摩經》有十喻,《如來藏經》有十喻……
譬喻到底是如何巧妙呢?請看《金光明經》中的「佛壽四喻」:王舍城中有一位菩薩,名信相。有一次,他突然想道,是什麼因緣,釋迦如來壽命短速,才八十歲呢?又想到像佛所說的那樣,有二個因緣,壽命能夠長:一,不殺;二、施食。而我世尊於無量百千萬億那由陀阿僧祗劫修不殺戒,具足十善;飲食惠施,不可限量,甚至將自己身上的骨髓血肉,讓飢餓眾生吃得充足飽滿,何況其他飲食呢?信相菩薩想到這里,他的居室頓時變成廣博、庄嚴、凈妙的寶室。在居室四面,有四寶上妙高座自然而生。妙座上有蓮花,蓮花上有四尊如來;東方是阿閦佛,南方是寶相佛,西方是無量壽佛,北方是微妙聲佛。這四尊如來,放大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欲、色界諸天八部眾及無量百千萬億諸大菩薩,以佛神力,一時都來聚集。這時四佛在大眾中,以略偈說釋迦如來所得的壽量。第一個譬喻是:一切江河海洋的水都可知道有幾滴,釋迦如來的壽命卻沒有數,這是「海滴喻」。第二個譬喻是:所有的須彌山都可知道它的斤兩,釋迦如來的壽命卻無法秤量,這是「山斤喻」。第三個比喻是:任何大地都可知道它的灰塵有多少,釋迦如來的壽命卻無法算,這是「地塵喻」。第四個譬喻是:虛空的分界尚可達到邊際,釋迦如來的壽命無法計,這是「虛空界喻」。
譬喻的手法很多,《涅盤經》介紹了八種喻法:
1.順喻。隨順世諦,依照從小到大的順序來譬喻。天降大雨,則小坑滿;小坑滿,所以大坑滿;大坑滿,乃至大海滿。如來法雨也是這樣:眾生戒滿,便達到解脫滿,解脫滿,所以才能涅盤滿。
2.逆喻。逆於世諦,依照從大到小的順序來譬喻。大海本為大河,大河本為小河,乃至小溝本為大雨。這樣的話,如來涅盤本為解脫,乃至持戒本為法雨。3.現喻。用眼前的事物來譬喻。猴子的習性,有了新的就扔掉舊的,很像一般人的脾氣,所以《涅盤經》就說:「眾生心性,猶如獼猴。」
4.非喻。假設並非現實的事情來譬喻。如佛告波斯匿王:「有大山自四方來,欲害人民,則王如何?」這是假設四山譬老、病,生、死。
5.先喻。先設譬喻,然後引伸。如說有人貪著妙花,而採取時,為水漂流,眾生如果貪愛五欲,也會被生死之水漂沒。
6.後喻。先講道理,後設譬喻來顯示。如佛經上說,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小,能夠漸滿大海。
7.先後喻。、先後所說的,都是譬喻之意。如佛經上說,譬如芭蕉,生果則死,愚人得養,也是如此——如騾懷妊,命不久全。
8.遍喻。從頭至尾都是用譬喻來說明道理。如敘述忉利天質多羅樹生長的形狀,而遍喻佛弟子。
佛教用形象的譬喻,使信徒易於理解深奧的佛理。豐富的譬喻內容及手法,也被文學家所借鑒。
2、佛經中骨髓卷什麼意思
佛經中骨髓卷指金剛經,一代聖教之骨髓,建議多念,有求必應,可以看看網上金剛經感應錄,金剛經感應集
3、一佛經故事說釋迦摩尼佛在路邊看到一堆白骨然後跪拜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善男子,學佛者,當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常行菩薩道,究竟到彼岸。。。。。。
4、佛經關於痛苦經典名句
「諸受皆苦」或「一切皆苦」、「有生皆苦」、「有陰皆是苦」,是佛陀的名言。
《成唯識論》:「領違境相,逼迫身心,說名苦受。」
《法句經》:「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
《大般涅盤經》:「生死之中,實有樂受,菩薩摩訶薩以苦樂性不相舍離,是故說言一切皆苦。」
《大般涅盤經》:男子因女人而痛苦,憂愁悲泣乃至斷命;美酒、甘味、米穀等亦能令人生大憂惱。
「以是義故,一切皆苦,無有樂相」。
《阿含經》中佛多次說:「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雜阿含經》偈雲:
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界,一向生喜悅,愛染深樂著。
諸天及世人,唯以此為樂,變易滅盡時,彼則生大苦。
《瑜伽師地論》:「謂由此受貪所隨眠,由隨眠故取當來苦,於現法中能生壞苦。」
佛經中多處描述人生苦況,將世間眾苦歸納為八苦、六苦、十苦或三苦。
佛陀所說的人生八苦分別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憂悲惱苦
說八苦最精彩的是晉譯《佛說五王經》,原文如下:
何謂生苦。
人死之時。不知精神趣向何道。未得生處。並受中陰之形。至三七日父母和合。便來受胎。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酥。四七日如肉臠。五皰成就。巧風入腹。吹其身體。六情開張。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母啖一杯熱食。灌其身體。如入鑊湯。母飲一杯冷水。亦如寒冰切體。母飽之時。迫迮身體。痛不可言。母飢之時。腹中了了。亦如倒懸。受苦無量。至其滿月。欲生之時。頭向產門。劇如兩石挾山。欲生之時。母危父怖。生墮草上。身體細軟。草觸其身。如履刀劍。忽然失聲大呼。此是苦不。諸人咸言。此是大苦。
何謂老苦。
父母養育。至年長大。自用強健。擔輕負重。不自裁量。寒時極寒。熱時極熱。飢時極飢。飽時極飽。無有節度。漸至年老。頭白齒落。目視[梳木目][梳木目]。耳聽不聰。盛去衰至。皮緩面皺。百節酸疼。行步苦極。坐起呻吟。憂悲心惱。識神轉滅。便旋即忘。命日促盡。言之流涕。坐起須人。此是苦不。大王答曰。實是大苦。
何謂病苦。
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何謂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地大不調。舉身沉重。水大不調。舉身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掘強。百節苦痛。猶被杖楚。四大進退。手足不任。氣力虛竭。坐起須人。口燥唇燋。筋斷鼻坼。目不見色。耳不聞聲。不凈流出。身卧其上。心懷苦惱。言輒悲哀。六親在側。晝夜看視初不休息。甘膳美食。入口皆苦。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
何謂死苦。
人死之時。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四大欲散。魂魄不安。欲死之時。刀風解形。無處不痛。白汗流出。兩手摸空。室家內外。在其左右。憂悲涕泣。痛徹骨髓。不能自勝。死者去之。風去氣絕。火滅身冷。風先火次。魂靈去矣。身體侹直。無所復知。旬日之間。肉壞血流。膖脹爛臭。甚不可道。棄之曠野。眾鳥啖食。肉盡骨幹。髑髏異處。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
何謂恩愛別苦。
室家內外。兄弟妻子。共相戀慕。一朝破亡。為人抄劫。各自分張。父東子西。母南女北。非唯一處。為人奴婢。各自悲呼。心內斷絕。窈窈冥冥。無有相見之期。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
何謂所求不得苦。
家有財錢。散用追求。大官吏民。望得富貴。勤苦求之。求之不止。會遇得之。而作邊境令長。未經幾時。貪取民物。為人告言。一朝有事。檻車載去。欲殺之時。憂苦無量。不知死活何日。此是苦不。答曰實是大苦。
何謂怨憎會苦。
世人薄俗。共居愛欲之中。共諍不急之事。更相殺害。遂成大怨。各自相避。隱藏無地。各磨刀錯箭挾弓持杖。恐畏相見。會遇迮道相逢。各自張弓[澍士一]箭。兩刀相向。不知勝負是誰。當爾之時。怖畏無量。此是苦不。答曰實是大苦。
何謂憂悲惱苦。
人生在世。長命者乃至百歲。短命者胞胎傷墮。長命之者。與其百歲。夜消其半。余有五十年。在醉酒疾病。不知作人。以減五歲。小時愚痴。十五年中。未知禮儀。年過八十。老鈍無智。耳聾目冥。無有法則。復減二十年。已九十年。過余有十歲之中。多諸憂愁。天下欲亂時亦愁。天下旱時亦愁。天下大水亦愁。天下大霜亦愁。天下不熟亦愁。室家內外多諸病痛亦愁。持家財物治生恐失亦愁。官家百調未輸亦愁。家人遭縣官事閉系牢獄。未知出期亦愁。兄弟妻子。遠行未歸亦愁。居家窮寒。無有衣食亦愁。比舍村落有事亦愁。社稷不辦亦愁。室家死亡。無有財物。殯葬亦愁。至春時種作無有犁牛亦愁。如是種種憂悲。常無樂時。至其節日。共相集聚。應當歡樂。方共悲涕相向。此是苦不。答曰實是大苦。
5、佛教的經書哪一部最易懂啊
《阿彌陀經》講極樂世界的庄嚴,講阿彌陀佛何故名為阿彌陀?勸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無量壽經》講阿彌陀佛在未成佛之前,發四十八願,經無量劫勤苦修行,後來成佛也成就了極樂世界。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念佛成就、眾生念佛同時,佛也憐念眾生的原理。
《心經》講法性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道理。法性也即法身、理性、本性、佛性、真如等。
《金剛經》講破我執四相,顯真實般若空性。
《十善業道經》講十善業的因果。
佛說經書,好幾千部,字字句句都是讓眾生凈化心靈,破迷開悟,導人向善,究竟成佛、圓滿菩提。
南無阿彌陀佛!
6、佛經的經典語句~~~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造塔功德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雜阿含經》第262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增一阿含經》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楞嚴經》卷6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佛說八大人覺經>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雜阿含經卷二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楞嚴經》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阿彌陀經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楞嚴經》
當舍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大寶積經第91卷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楞嚴經》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心經>
7、虞世南的《骨髓論》中說:「鼓瑟倫音,妙響隨意而生」 怎麼翻譯?
shouji7913|前期答案 供你借鑒
[原文]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⑴,絕慮疑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⑵。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⑶。其道同魯廟之器,虛則欹,滿則覆,中則正,正者沖和之謂也⑷。然則字雖有質,跡本無為⑸,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達性通變,其常不主⑹。故知書道玄妙,心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⑺。機巧必須心悟,不可以目取也⑻。字形者,如目之視也。為目有止限,由執字體既有質滯⑼,為目所視遠近不同⑽,如水在方圓,豈由乎水?且筆妙喻水,方圓喻字,所視則同,遠近則異,故明執字體也⑾。字有態度,心之輔也⑿;心悟非心,合於妙也⒀。且如鑄銅為鏡,明非匠者之明;假筆轉心,妙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運思至微妙之間,神應思徹⒁。又同鼓瑟綸音,妙響隨意而生;握管使鋒,逸態逐毫而應⒂。學者心悟於至道,則書契於無為,苟涉浮華,終懵於斯理也⒃。
[注釋]⑴收視反聽:收攏視線,目不旁視,返回聽覺,耳不旁聽。反,通「返」。意為閉目塞聽,要排除一切雜念而精神集中。
⑵契:合,符合。妙:神奇、高妙,指書法的極高的藝術境界。
⑶欹斜:傾斜,歪斜。顛仆:跌倒。
⑷沖和:恬靜平和。
⑸質:指字的筋、骨、血、肉等內在的本質的東西。跡:指字的狀貌、外形。無為:沒有一定的模式。此句意為字有筋、骨、血、肉等內質,而字形是千變萬化沒有一定形態的。
⑹稟:領受、承受。體:體察、體驗。達性通變:通達性情及社會,自然的無窮變化。其常不主:指字的形跡常常變化無窮。主:主要的,根本的。
⑺資:憑借、依靠。神遇:通會神明。此句是說,要知道書法的奧妙,必須靠心領神會,不是用力量就可以達到的。
⑻機巧:靈活巧妙。這句是說機變巧妙必定要靠內心穎悟,不可用眼睛外觀去取得。
⑼執:把握、理解、認識。質滯:對內質的把握有局限,晦暗不明。
⑽遠近:此處是說,因各人鑒賞力不同,對字體的把握理解也就有高與低的區別。下句「遠近則異」中的「遠近」與此相同。
⑾故明執字體也:所以,從中可以明白把握字的形態體勢的道理。
⑿此句是說字的形態是書家心態的外觀。
⒀此句是說心悟不僅是心,而是合於玄妙。
⒁鑄銅為鏡:古人以銅為鏡,故說「鑄銅為鏡」。假:通「借」。神應思徹:精神感應,思想徹悟。
⒂鼓瑟綸音:綸音,原指皇帝的詔令。此處指調節琴弦的音響,所產生的美妙的音樂。逸態逐毫而應:飄逸的神韻是隨筆毫而產生的。
⒃懵:糊塗無知的樣子。
[譯文]准備寫字的時候,應閉目塞聽,聚精會神,排除一切雜念,心平氣和,才能與玄妙的書法境界相契合。用心不端正或精力不集中,寫出來的字就會歪斜傾倒。這個道理就同魯廟里的祭器一樣,空了站不住,裝得太滿則又會傾倒,恰如其分就會穩當,在書法中,穩當就是「沖和」。然而字有筋骨血肉,但形狀卻無一定。依憑陰陽而發生動靜變化,體察萬物而成形貌,通達情性與自然的變化,從來沒有一種固定的體式。所以說書法的玄妙之處,必須依靠心悟神領,不是以下死工夫而能奏效的。書法的機巧奧妙必須靠心領神會,看是看不出來的。字的形狀,如同眼睛看到東西一樣,因為視覺的局限,所以對字體形勢的把握也就會有所限制。用眼睛觀察書跡就有高低遠近的不同。正如水成方圓形,原因不在水,而在於盛水的容器。神妙的筆法正如水,字的形體如盛水的方圓形的容器。同是觀察書法,由於人的悟性高下則有不同的收獲,所以,我們可以從中明白把握字的形態體勢的道理。
字有體態風貌,它是書家心態的外觀。心悟不僅在心,而是要合於書法的玄妙變化。這如同煉銅作鏡,明亮的是鏡子而不是做鏡子的人。借筆傳達心性,神妙不是在筆端之上,而是在於書家凝神靜思進入的神奇微妙的藝術境界。又像演奏美妙動聽的音樂,是自然地隨著心意而產生的;提筆運鋒,飄逸的神韻是隨筆毫而產生的。學習書法的人如能領悟這個道理,就會進入不為而為的至高境界了。如果書寫始終離不開浮華的形跡,就是根本不明白這些道理。
食
(一)民生所需,隨念而至
『極樂世界所有的眾生,不管是已生、現生或當生,都得到各種美妙的色身,相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德具足,受用各種宮殿、園林、衣服、飲食、香花、瓔珞,隨意所須,悉都如願,譬如他化自在諸天。』——《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和《無量壽經》的上卷。
——不同於世人為飲食生活而奔波勞碌工作。
(二)七寶食器,自然現前
『極樂世界的眾生要吃飯時,每人的面前自然呈現七寶的缽器,自然充滿百味飲食。』——《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
『吃飯時,各種寶缽,隨意現前。』——《大阿彌陀經》
——不必忙於做菜,不用准備碗盤、碟子、筷子、湯匙等餐具。
『這些缽中都充滿百味飲食,隨意而至,無所從來,也沒有供應和製造的人,完全是自然化生。』——《無量清凈平等覺經》第二卷
(三)茶幾花氈,庄嚴餐座
『佛和諸位菩薩、羅漢要飲食時,則自然呈現七寶的茶幾(餐桌),劫貝樹的花絮所織成的氈子和毛氈來做座位,面前自然出現七寶的缽器,缽中充滿著各種美味的飲食。』——《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卷二和《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的上卷
(四)百味飲食,勝過諸天
『這些飲食,不同於世間飲食的口味,甚至也不是天界的飲食所能比美,這些飲食都是自然化生的精品,香美無比。』——《無量清凈平等覺經》的第二卷
——世人花錢辦筵席,多造殺業,吃時嘴巴痛快,腸胃難受,甚至還可能傳染到B型肝炎。
——極樂凈土的飲食連天廚妙供都不能比了,滿漢全席又算得了什麼?
(五)種種美味,各如所願
『缽中充滿百味飲食,酸咸甘淡,各如所願。』——《大阿彌陀經》
『想吃什麼的口味,缽器中便呈現什麼飲食,甜度或酸度都隨心所欲。有的菩薩和羅漢心想得到銀缽,有的想要得到金缽、水晶缽、琉璃缽、珊瑚缽、琥珀缽、白玉缽、硨磲缽、瑪瑙缽、明月珠缽、摩尼珠缽、紫磨金缽等,都可隨心所欲得到。』——《無量清凈平等覺經》的第二卷和《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的上卷
(六)食不短缺,亦不過量
『不會有所缺乏,也不會因為美味的飲食,而吃得過量。』——《大阿彌陀經》
——不會吃得不夠,以致意猶未盡。
——極樂世界沒有腸胃消化不好的人。
『諸位菩薩和羅漢每次都吃得恰到好處,不多也不少。他們從來不挑剔或批評食物的好壞,也不會因為飲食美味而生貪愛。』——《無量清凈平等覺經》的第二卷
(七)食物消化,不留遺滓
『吃完以後,不會遺留食物殘渣。』——《大阿彌陀經》
——因此不必洗碗筷。
『飲食完畢以後,食物自然消化而不會在體內留下遺滓。』——《大阿彌陀經》
——身無糞尿,不必廁所,也沒有臭味。
『吃完以後,七寶缽器自然消失,到下次用餐時,才又出現。』——《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的第二卷
『吃完以後,各種飯具、缽器、茶幾、寶座都自然化去。等要吃時,又會再變現。』——《無量清凈平等覺經》的第二卷
(八)以意為食,聞香心凈
『雖然有這么好的食物,其實並沒有真的吃,只是看到食物的色、聞到食物的香,以意念來飲食。』——《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
『看到食物的美色,聞到食物的香氣,自然飽足舒適,不貪著美味,身心輕爽便利。』——《大阿彌陀經》
(九)飯食已訖,身心舒泰
『吃了以後,容光煥發,力氣增長,沒有大小便,身心舒泰柔軟,不貪著美味。』——《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
『諸位菩薩和羅漢的心念都非常清凈,而不會慕戀飲食。飲食只用來促進身心的功力,食畢自然完全消化。』——《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的第二卷
明 楚石
遙指家鄉落日邊,一條歸路直如弦。
空中韻奏般般樂,水上花開朵朵蓮。
雜樹枝莖成百寶,群居服食勝諸天。
吾師有願當垂接,不枉翹勤五十年。
明 楚石
我佛真身不可量,大人陪從有輝光。
食時並是天餚膳,行處無非聖道場。
庭下碧流微吐韻,殿前瑤草細吹香。
十方一等庄嚴剎,終說西方出異方。
明 楚石
一朵蓮含一聖胎,一生功就一花開。
稱身瓔珞隨心現,盈器酥酡逐念來。
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樓無地著塵埃。
法王為我談真諦,直得虛空笑滿腮。
明 楚石
金銀宮闕彩雲端,念佛人居眼界寬。
寶樹交加非一色,靈禽倡和有千般。
酥酡自注琉璃碗,甘露長凝翡翠盤。
不似雪山多葯味,眾生無福變成酸。
明 楚石
人生百歲七旬稀,往事回觀盡覺非。
每哭同流何處去,閑拋凈土不思歸。
香雲瑪瑙階前結,靈鳥珊瑚樹里飛。
從證法身無病惱,況餐禪悅永忘飢。
衣
(一)庄嚴妙衣,隨念而至
『極樂世界的眾生,想要穿著,則美妙庄嚴的衣服隨念而至。』——《無量壽經》的上卷。
——不必上街購買。
(二)自然在身,不假裁製
『衣服自然穿在身上,而不必裁縫。』——《無量壽經》的上卷。
——不需鈕扣。
——省去做衣和量制服裝的麻煩。
(三)不退原色,不沾塵垢
『不必染色,不必洗濯。』——《無量壽經》的上卷。
——沒有漂白粉和螢光劑的污染!又不必耽心衣服會退色。
——不必耽心洗衣機會故障,洗衣粉會傷害玉手和導致貧血。
(四)種類特多,飾物庄嚴
『極樂世界有無量(種類特多)高尚美妙衣服、寶冠、環釧、耳璫、瓔珞、華鬘、帶鎖及各種庄嚴的珍寶(飾物),百千種顏色美妙的衣服和飾物,自然穿戴在身上。』——《大阿彌陀經》。
——多采多姿。
——不必費力穿戴和扣鈕扣。
(五)相貌尊貴,好配衣裳
『所有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具有像佛陀那樣庄嚴、美妙而且圓滿的色身。出生到極樂佛國以後,就失去本來在三惡道的形體,而成就像佛陀那樣尊貴和庄嚴的相貌。』——《大阿彌陀經》。
——身材好,容易配衣服。
——不同於這娑婆世界以衣裳來掩蓋和遮蔽身形的缺陷和醜陋。
明 楚石
妙明覺體即如來,暫借蓮花養聖胎。
瑞相且分三十二,流光何止百千垓。
庄嚴寶具相隨到,細軟天衣不假裁。
上品上生生死絕,塵塵剎剎紫金台。
清 省庵
境勝由來道易修,多生習氣一朝休。
盤中甘露珠圓轉,樹上摩尼水倒流。
碧玉蓮台承足穩,真金華瓣襯身柔。
三車已息馳求念,露地安然坐白牛。
清 省庵
琉璃地上絕塵埃,宴坐經行亦快哉。
錦綉織成行樹葉,丹青畫出眾樓台。
漫空華雨諸天下,遍界香雲大士來。
何處忽生新佛子,芙蓉又見一枝開。
住—二百一十億個清凈佛土的精華——《無量壽經》上卷
(一)土地
1、琉璃為地,七寶為界(無量妙寶,相間為地)
『極樂世界,以黃金為地。』 ——《阿彌陀經》。
『極樂世界通常是琉璃地上,間以黃金,然而,也可說是眾寶所成,不一定限於某一種寶。』——《彌陀疏鈔》第三卷。
『由於極樂世界寬闊廣大,不只一個角落。經典常只提到了黃金或琉璃這一兩種寶,其實它應是眾寶所成,而且還無窮無盡呢!』——《彌陀疏鈔》第三卷。
『那佛土以自然化生而且體性溫柔的七寶,相間為地。但有些區域卻純以一種寶為地……。』 ——《大阿彌陀經》。
『其他真金,七寶蓮花,自然湧出。』——《阿彌陀如來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看見琉璃地,內外輝映透澈,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有八棱,乃百寶所成。每一珠寶放出千道光明,每一光明具有八萬四千種色彩,映在琉璃地上,宛如千億日。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界以七寶,分外整齊明了。』——《觀無量壽佛經》。
『琉璃為地,城牆、門窗、堂閣、柱樑、斗拱、周匝羅網,都是七寶所成,如同極樂世界。』——《葯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國土清凈庄嚴,沒有世間的五濁(見濁、劫濁、命濁、眾生濁、煩惱濁),沒有貪愛的慾望,沒有心意的垢染,以白銀、琉璃為地,宮殿樓閣都是七寶,猶如西方無量壽國。』——《灌頂經》。
2、寬闊平坦,無有幽險
『極樂國土,清凈嚴飾,寬廣平正,沒有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等山。』——《大乘無量壽庄嚴經》。
『極樂國土沒有各種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妙高山等一切諸山。』——《大寶積經》的《無量壽如來會》。
『極樂國土沒有大海、小海、溪渠、井谷(等幽暗之所)。但由於佛陀的神力加持,如果眾生想看高山、大海和山谷等也隨時可以見到。』——《無量壽經》。
『地平如掌,生柔軟草,如安樂國。……平如澄水,柔軟樂觸,猶如繒纊,如安樂國,無諸五濁。』——《央掘摩羅經》。
3、自然七寶,柔軟光耀
『極樂國土,以自然的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合成為地,恢廓曠盪,不可限極。這些寶都相參雜、轉相間入。光明煜爍、微妙奇麗、清凈庄嚴,超越十方一切世界,它是眾寶的精英,宛如他化自在天的寶物。』
『極樂國土自然化生的七寶,體性溫柔,相間為地,或純是只以一寶為地,光色晃耀,超越十方。』——《大本阿彌陀經》。
4、無量雜寶,眾香所成
『我作佛時,自地以上至於虛空,所有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大阿彌陀經》法藏比丘的誓願。
——不同於這里的土地,常被農葯、殺蟲劑、洗衣粉、化學肥料、工廠廢水、塑膠袋、垃圾等所污染。
5、國土清凈,照見十方
『 如果我能成佛,國土清凈,而且都可以照見十方所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宛如明鏡,照見自己的相貌,那麼清晰。否則,我不成佛。』——《無量壽經》。
6、十萬億土,彈指即至
『從此往西方,經過了十萬億怫土,有一個世界,名叫極樂世界。』——《阿彌陀經》。
『舍此生已,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在所出生的地方,常知宿命,直至成佛。』——《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和《觀世音如來秘密藏神咒經》。
清 普能
凈邦國土妙無窮,七寶妝成極樂宮。
處處迦陵前鼓舞,雙雙孔雀後林中。
蓮開上品難為比,花吐幽香更不同。
一等庄嚴諸佛剎,無如凈土巧玲瓏。
明 楚石
琉璃地列紫金幢,翡翠樓開白玉窗。
文字可誇才不稱,肉身未到意先降。
能言孔雀知多少,善語頻伽定幾雙。
清夢正貪歸路直,夜闌無奈鼓逢逢。
清 省庵
人傳天竺是西方,天竺支那在足傍。
莫向泥塗分凈穢,休從火宅辨炎涼。
三千世界非吾土,萬億乾坤是故鄉。
去去莫愁途路遠,不勞彈指見空王。
明 楚石
稱性庄嚴非外得,天然果報自無窮。
一塵遍入諸塵里,萬法全收一法中。
華映玉池人倒影,身游佛國地俱空。
色心依正原無礙,但得情忘境自融。
(二)欄桿
1、好美欄桿,七寶所成
『極樂國土,有七重欄(橫的欄桿)楯(直的欄桿)。』——《阿彌陀經》。
2、精緻典雅,質地柔軟
極樂世界有許多庄嚴美麗的欄桿,橫的欄桿叫做『欄』,豎的欄桿叫做『楯』。 這些欄桿都是質地柔軟、精緻的金銀、琉璃、玻璃及各種珍寶做成的,甚至有些(樓觀)欄桿上面還飾以瓔珞,這些瓔珞都會發出美妙悅耳的音樂。(參見《大本阿彌陀經》)
反過來觀看我們這個世界,住家附近大多圍著水泥磚瓦砌成的高牆,既不通風,又不美觀,夏天時十分悶熱。有的人以木頭、竹子和鐵做欄桿,也是會生銹和蛀蟲。何況這些欄桿都需要花費許多人力和財力來建造,哪裡可以跟極樂世界各種珍寶所自然形成的欄桿同日而語!
明 楚石
天人莫不證神通,一一黃金色相同。
散眾妙華為佛事,盡塵沙界起香風。
身光觸體成柔軟,樂具流音說苦空。
卻倚雕欄望寶樹,無邊佛國在其中。
(三)羅網
1、金縷珍珠,兼掛寶玲
『無量的寶網,都是用純金縷著珍珠,以及百千種各式各樣的寶物,來裝飾庄嚴的氣氛。周圍又垂掛寶鈴,顏色華美、光澤燦爛,覆蓋在樹林上。』——《瑞相經》。
『在極樂世界,到處可以看見金、銀、真珠等美妙的寶物所做成的羅網,上面懸掛著寶鈴 』——《大寶積經》的《無量壽如來會》。
2、自然羅網,質輕柔軟
『極樂世界的羅網,質地宛如兜羅綿那麼柔軟.而不像我們這世間的寶物,必須經過精雕細琢和矯揉造作以後,才能用來裝飾。』——《大阿彌陀經》。
3、真珠網間,現諸宮殿
『極樂世界的樹上,有許多美妙的真珠網彌覆在它上面。每一棵樹都有七重羅網。每一個羅網間,有五百億座奇妙而且華麗的宮殿,宛如大梵天的天宮,有諸天童子,自然化生在其中。』——《觀無量壽佛經》。
清 省庵
一入西方境自融,雙眸頓覺翳銷熔。
無邊剎土光中現,遍界真身像外逢。
華襯玉欄紅隱隱,樹含金殿碧重重。
色空泯合渾無寄,鏡像分明絕點蹤。
世間物我皆成幻 莫貪虛名失此身
念念有如臨終日 心心准備往生時
(四)樹木
1、七寶奇樹,遍布凈土
『極樂世界到處有很多珍奇的寶樹,有的樹木純是黃金、白銀、琉璃、玻璃、赤珠、瑪瑙、翠玉,或由一種寶形成,而不參雜其他寶。有的樹木是由兩種寶,甚至由七寶所形成。』——《大寶積經》的《無量壽如來會》。
2、葉莖花果,無非妙寶
『有的金樹,以黃金為根莖,白銀為葉子、花朵和果實。銀樹,以白銀為根莖,黃金為葉子、花朵和果實。瑪瑙樹,以瑪瑙為根莖,美玉為葉子、花朵和果實。美玉樹,以玉為根莖,七寶為葉子、花朵和果實。』——《大寶積經》的《無量壽如來會》。
『有的金樹,以黃金為根,白銀為莖,琉璃為枝,玻璃為條,赤珠為葉,瑪瑙為花,美玉為果。銀樹,以白銀為根,黃金為莖,枝條和花果跟金樹相同。琉璃樹以琉璃為根,黃金為莖,白銀為枝,玻璃為條,赤珠為葉,瑪瑙為花,美玉為果。玻璃、真珠、瑪瑙等樹,也都以各種珍寶來輾轉修飾,宛如琉璃樹一般。還有玉樹,以玉為根,黃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玻璃為葉,赤珠為花,瑪瑙為果。又有無量摩尼珠等庄嚴的寶樹,周遍極樂國土。』——《大寶積經》的《無量壽如來會》。
3、對稱光奕,上覆寶網
『這些寶樹,行行相植(間),莖莖相望,枝枝相准,葉葉相向,花花相順,實實相當。光輝赫奕,世無能比。樹上覆有七寶羅網,質地像兜羅綿那麼柔軟。』——《大寶積經》的《無量壽如來會》。
4、清風拂樹,自出妙音
『極樂世界,時常吹拂清風,只要微風吹過,就自然發出相互和諧的各種音律!』——《無量壽經》。
『凈土樹林等內外景物,常有和風吹拂時,發出微妙聲音,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等真理……。』——《大般若經》。
5、樹中影現,十方佛事
『極樂世界的寶樹,會顯現十方佛土清凈殊勝和庄嚴的事跡,宛如明鏡現象一樣(逼真)!』——《大本阿彌陀經》。
——樹上有凈化的電影。
『無量壽佛,有高達十六億由旬(一由旬等於四十里或六十里)的菩提樹。這棵菩提樹枝葉垂布八億由旬,樹根隆起,高五千由旬,周圍也是如此。這棵菩提樹的枝條和花果,時常有無量百千種種妙色和各種殊勝的珍寶來庄嚴。例如:月光摩尼寶、釋迦毗楞伽寶、心王摩尼寶、海乘流注摩尼寶,光輝遍照,超過天人。樹上有許多金錁,而且垂掛七寶瓔珞,到處都以妙寶嚴飾,例如:以盧遮迦寶、未瑳寶及赤白青色真珠等寶以為瓔珞。有師子雲聚寶等,做為其錁,裝飾寶柱。』——《大寶積經》的《無量壽如來會》。
6、金珠寶鈴,眾寶庄嚴
『又以純金、真珠、雜寶鈴鐸來做它的網路,庄嚴的寶錁,覆在它的上面,又以玻璃、萬字和半月寶等相互輝映和裝飾。』——《大寶積經》的《無量壽如來會》。
7、風吹法樂,聞者悟真
『微風吹動,發生種種悅耳的聲音,能使眾生證得萬法不生不滅的真理。』——《大寶積經》的《無量壽如來會》。
8、聞此妙音,永不退轉
『那些眾生聽了這種聲音以後,在追求無上智慧的過程中,就不會發生退轉的現象。』——《大寶積經》的《無量壽如來會》。
9、一遇此樹,六根無病
『如果有眾生,看見了菩提樹(沒有眼病),聞到聲音(沒有耳病),嗅到香氣(沒有鼻病),嘗到果實(沒有舌病),觸到樹的光景(身無病痛),或觀想菩提樹的功德(心得清凈),……五根沒有疾病,心不散亂,對於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智,永不退轉。』——《大寶積經》的《無量壽如來會》。
10、一見此樹,得諸安忍
『由於見到那一棵菩提樹,所以獲得下面這三種忍:一、隨聲忍,二、隨順忍,三、無生法忍。』——《大寶積經》的《無量壽如來會》。
11、散發異香,聞已進道
『極樂世界中的樹木花卉,都是以無量奇異的寶物和百千種香,和合而成。它的香氣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了這些香氣以後,都會修學佛行。』——《大阿彌陀經》法藏比丘願。
12、寶樹高大,花葉奇彩
『極樂世界的七寶行樹,每棵樹都高達八千由旬,每一朵花和每一片葉子,都是奇異珍寶的顏色。琉璃色中出現金光,玻璃色中出現紅光……。』——《觀無量壽佛經》。
13、彩葉妙花,自垂美果
『每一棵樹的葉子,長度和寬度都是二十五由旬,葉子有千種顏色。樹上有許多美妙的花朵,是閻浮檀金色,這些花朵像旋光輪那樣富有變化,多采多姿。樹上自然湧出各種豐碩美味的果實,宛如天帝的寶瓶那樣。』——《觀無量壽佛經》。
14、寶蓋懸空,現諸佛事
『有許多大光明,化成幢幡和無量多的寶蓋,這些寶蓋中,會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陀菩薩的事跡和其他佛事。』——《觀無量壽佛經》。
明 楚石
珠王宮殿玉園林,坐卧經行地是金。
舍利時時宣妙響,頻伽歷歷奏仙音。
返聞頓悟無生理,常住周圓不動心。
觸目皆為清凈土,來從曠劫到如今。
一國巍巍一寶王,無朝無暮起祥光。
尼拘律樹真金果,優缽羅華軟玉房。
見體自明非日月,知春長在不冰霜。
又游佛剎歸來也,贏得天葩滿袖香。
清 普能
到得故鄉心自彰,微風吹動妙蓮香。
群生盡是金剛體,眾德無非智慧光。
行樹枝枝分赤白,奇花朵朵現青黃。
諸君能赴蓮池會,不使主人終日忙。
『佛地,又稱為佛國、佛土、凈剎、凈首、凈國或凈土。』——《大乘義章》第十九卷
(五)花卉
1、晝夜六時,雨適意花
『不論白天或夜晚,天上時常飄下很香、很好看的曼陀羅花(適意花)。』——《阿彌陀經》。
『世人行善或修定,諸天歡喜,有時還會雨華(花)贊嘆,更何況是極樂世界,乃是佛、菩薩、聖賢和諸上善人集會的處所,理應如此!』——《阿彌陀經疏鈔》第三卷。
2、落英繽紛,整潔美好
『和風將樹上的花朵吹落地上,整個極樂世界的地面到處布滿厚厚的一層花絮,十分整潔美觀(一點也不雜亂)、柔軟光潔。』——《大乘無量壽庄嚴經》。
3、風伴妙樂,香花四寸
『四方自然起風,發出五百種聲音,吹到樹上的花朵,花朵散發奇異的香氣,而且隨風散落在菩薩和聲聞大眾的身上。花朵飄落地面,積了四寸,十分美麗,而且芳香無比。只要花朵有點凋謝,便自然被風吹走。』——《大阿彌陀經》。
4、柔軟多彩,形狀極美
『譬如有人將花鋪在地面,然後再用手把它弄平,隨著五彩繽紛的花朵,間隔和交錯地分布排列成極美的形狀。極樂世界的花卉也是如此。極樂世界的花朵很微妙。。。。。。。。。
(六)建築
1
8、佛經中有哪些經典名句
1.「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2.「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3.「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4.「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5.「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也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9、求一段佛經的原文和出處
以下的《佛說阿彌陀經淺釋》參.前言,含有佛渡難陀尊者出家的白話開示: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_simplified/sutra_explanation/Amitabha/amitabha.htm#a1b3c1
難陀。
這個難陀最愛他這個妻子,最愛孫陀羅。兩個人可以說是如膠似漆,天天都在一起,行住坐卧時刻不相舍離,時刻也不相離開。
……
有一天,佛就對他說:「難陀!你跟著我到一個山上去看一看。」難陀說:「好啊!」心裡想,這回上山,我有機會,我還是一樣跑。到山上,這個山上有很多猴子(廣東話叫馬佬,猴子就是這個monkey),大約有五六百猴子這么多。佛就問難陀說:「難陀!你說這猴子和你太太來比較,是猴子長得美麗呀?還是你的太太長得美麗呢?」
難陀一聽佛這樣問,就說:「這又何必問!當然是孫陀羅生得美麗嘛!猴子怎麼可以比孫陀羅呢?這猴子長得最丑怪呀,最不好看呢!孫陀羅是最美麗的!最美麗的女人。佛!您怎麼可以拿這個猴子來比孫陀羅呢?」佛說:「哦!你真是很聰明,你能分別出來孫陀羅比猴子生得美麗。好!我們今天這個旅行就這樣了,回去了!」回去到祇樹給孤獨園。
有一天,佛又對難陀說:「你沒有到天上去過吧!難陀!我今天帶你上天去看一看。」難陀一想:「哦!在山上,去爬山;回來,要上天,那天上果然沒去過,去看看天上是什麼樣子。」佛就和他在一起打坐,一打坐,佛用這個神通就把難陀給攝到天上去了。帶到天上各處走,一看,天上比人間真是美麗得不知幾千萬倍!啊!不知幾千萬倍。天人真是太美麗了!走到一個天宮里邊,那兒有五百個天女,又有很多的宮人在那兒收拾地方。
難陀一看,這些個天女,那簡直的從來也沒見過這么美麗了!於是乎,他就生出一種愛心來,愛這些個天女。生出愛心,啊!他就問在這兒做工的宮人:「你們這個天宮怎麼沒有主人呢?誰是你們這個天宮的主人呢?」這宮人說:「哦!我們的主人還沒有來呢!我們的主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弟,現在他跟著釋迦牟尼佛出家修道。那麼等他修行將來他就生到這個天上來,這五百個天女都給他做太太,都陪著他。」啊!這個難陀一聽,真是高興了!「我可一定要好好修行了,不要回去了。我在這兒好好修行,將來好生天。」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問他:「難陀!你看這個天女生得美麗?還是孫陀羅生得美麗呢?你看!是哪一個生得最好啊?」難陀說:「唉!孫陀羅怎麼可以比天女呢?天女這簡直是美麗到極點了,再沒有比這個天女再美麗的了!孫陀羅和天女來比較呀,孫陀羅就等於猴子那樣醜陋了。這個天女,孫陀羅不可以比的;也就好像猴子不能比孫陀羅一樣。現在拿孫陀羅來比較這個天女,孫陀羅變成猴子那麼樣的醜陋了。」
釋迦牟尼佛說:「那麼你是願意要天女呀,還是願意要孫陀羅?」難陀說:「我當然要歡喜天女了嘛!沒有天女,那孫陀羅是比較美麗呀;可是有天女了,那這天女,這是太美妙了!」於是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地方是將來你生到這個地方來,你回去要好好用功修行啦!」難陀說:「是的,是的!回去一定要好好修行。」於是乎回去之後,晝夜都打坐用功來修行,預備將來生到這個天上去做天主。
佛知道他這種的思想是錯誤,天福是有漏的,將來還會墮落,是不究竟的。所以現在就要指點他,叫他自己覺悟。於是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又對難陀說:「難陀!今天沒有什麼事情,我帶你到地獄里看看去。」難陀說:「地獄?地獄,聽說很不好看的。您歡喜帶我去,那我都去看一看啦!」於是乎,佛又用神通,把難陀帶到地獄里去。
到地獄里,一看有這個刀山地獄、劍樹地獄、火湯地獄,啊!還有寒冰地獄,種種的地獄,見著很多。最後見著一個地獄,那兒有兩個鬼在燒一鍋油。這鍋油也沒有燒滾呢,沒有燒開,但是這兩個鬼非常的懶惰,就在那兒一邊做工,一邊睡覺。燒油鍋那個火呀,又好像要滅,又有一點火。這個難陀也就生了一種好奇的心,想:「噢!這兩個鬼怎麼在這兒做工也不好好做,這么懶惰,燒火也不好好燒。這個油要什麼時候才能熱呢,才能滾呢?」於是乎,他就問這兩個鬼說:「哎!你們這兩個小鬼在這個地方怎麼躲懶偷安呢?做工,燒火也不好好燒,火都要滅了。究竟你們是想干什麼?」
這兩個小鬼,把眼睛揉一揉,完了,就看看他,說:「你問它干什麼?」難陀說:「我要想知道你們在這個地方做什麼?」這兩個小鬼就說:「我們呀,我們等著用油鍋煎的這個人還很久才能來,所以我們都有很多時間慢慢燒這鍋油。」難陀說:「那麼等著誰啊?」兩個小鬼兒說:「你想知道嗎?我現在告訴你,釋迦牟尼佛有個弟弟叫難陀,他現在跟著佛出家修道呢。修道,他修道是修天福的,他歡喜那五百個天女。將來等他到這個天上,活五百年之後或者一千年之後,他還是會墮落;他墮落,就到這個地獄里來,就把他放到我們現在燒這油鍋裡面來,用油鍋把他炸上。因為他到天上,就迷了,不知道修道了,造了很多罪業,所以他惡業成熟,將來墮地獄的。」
難陀一聽,嚇得全身都冒汗了,全身都打顫顫了!「這得了!將來我到這個油鍋里,啊!這痛苦要怎麼受啊?」這個時候,就請佛帶他回去。他由此發心不求升天了,認真修道來了生死,不久他也證果了。這是這個難陀出家的因緣。
10、末法時期,一切天魔外道所滅的第一部佛經《楞嚴經》,因為《楞嚴經》是佛頂化佛,是佛的骨髓,宣化上人開
五十重陰魔解/走向佛陀的菩提正道
壹.色陰魔
A、總言色陰十魔境
一、身能出礙者:由觀照力,使心精流溢,故能出礙。
二、內徹拾蟲者:由心融內徹,故蟯蛔可拾。
三、精魄離合者:承上外溢內徹之力,故神魂互涉,所以有聞。
四、境變佛現者:由上精魄,互為賓主,染此靈悟,故見佛現。
五、空成寶色者:觀察過越,逼拶〔因咂,逼迫〕至極,是以虛空,忽現諸色。
六、暗中見物者:由定心澄澈,精光不亂,故於暗中,能見諸物。
七、身同草木者:由定力排並,故四大虛融,燒所無覺。
八、遍見無礙者:由欣厭日深,凈心功極,故十方上下,見無障礙。
九、遙見遙聞者:由觀照力,迫心飛出,故多隔見。
十、妄見妄說者:由邪心含魅遭魔,故有妄見妄說。
前九皆明定力,第十始言魔者,以定力欲成,色陰將破,驚動魔魅,故為魔魅所擾。(《寶鏡疏》)
B、色陰十魔解(一至九尚無外魔附著,屬行者自心之變現。)
一、精明外溢•身能出礙
1、業因:
a、行者於禪定中功用現前,心光外照,使內身之四大、外境之四大不相密織(密織則不能相容),而呈虛融之狀況。
b、此境,突破了物質與物質之間不相包容的障礙。
2、現象:
a、因為自身之四大與外境之四大不相密織交融無礙,所以行者能夠穿牆透壁,無有障礙。
b、這是在禪定中,心光外照的情況下,暫得的境界,不是聖者的證語——一證永證。
3、果報:
a、破色陰的善祥境界:行者得到此境界時,能夠不起自己已經得到證悟的邪心,也不起執著心,不起欣喜心,不起洋洋得意之心,胸懷中毫不在意,就像此境界不曾發生過一樣的平靜(您!辦得到嗎?),那就是色陰將破的吉祥之兆。
b、入魔之先兆:行者如果貪著此種境界,不知道這是禪定中心光外照,內外四大交融暫得的幻相,而以為自己已經證悟了。如此,今生就要受到自己的心魔和天魔、鬼神等外魔的迷亂、控制與掌握,死後必定淪為魔子魔孫。
c、上列a、b是成佛成魔關鍵性的一念,奉勸一切修行者要好好地省察自己的心念,以免遭受魔害。
二、精明內溢•內徹拾蟲
1、業因:
a、行者於禪定中,觀照之力功深,心光流溢於自己身內,不復外溢,所以自己的五臟虛融,四肢通透。
b、此境突破了自身四大密織之物質障礙。
2、現象:
a、行者看到自己身體光明逾常,自己身內之物皆能透視無礙。
b、因自身五臟虛融,所以行者可以將手伸入自己體內,撿拾出自己腹中的大小蟯蟲、蛔蟲。
c、這是行者心光內照,自身五臟交融、暫現的境界,不是聖者的證悟——一證永證。
3、果報: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如果貪著此種境界,不知道這是禪定中心光內徹,自身五臟交融暫得的幻境,而以為自己已經證悟了。如此,今生就要受到自己的心魔和天魔、鬼神等外魔的迷亂、控制與掌握,死後必定淪為魔子魔孫。
三、精魄離合•空中聞法
1、業因:
a、行者定力增勝使內身、外境虛融。
b、行者之魂魄意志精神,能離於本位,再相互組合,互為賓主而圓滿成就各種完整的功能。
2、現象:
a、行者能於空中,聽聞到十方世界敷演秘密了義的說法聲。
b、這是定力功深,使魂魄意志精神離於本位,再相互組合,致使前生聽過、熏習過經典所蘊藏之善因種習自動發揮出來,而顯現的妄境,於定中暫得如是境界,並非聖者的證悟——一證永證。
3、果報: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如果貪著、欣慕此種境界,不知道這是精魄離合所現的幻境,而自認為已經證得聖果,故能聽到十方世界的說法聲。如此,今生就要受到自己的心魔和天魔、鬼神等外魔的迷亂、控制與掌握,死後必定淪為魔子魔孫。
四、心魂染悟•境變佛現
1、業因:
a、行者定力增勝,心光照徹十方。
b、行者心魂受前生聽聞《華嚴經》、《梵網經》、《維摩詰經》等經之熏染,現在於禪定之中,心光發明,一一反映出來。
2、現象:
a、行者見十方無情世界,遍作閻浮檀紫金色。
b、十方世界有情種類,盡化為諸佛如來。
c、又見毗盧遮那佛端坐在天光台上,千佛圍繞,百億釋迎,百億國土,同時俱現。
d、這是行者之心魂受前生聽聞佛經之熏染,現在於禪定中一一顯現之幻境,並不是聖者的證悟——一證永證。
3、果報: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貪著此種境界,不知道這是心魂受到前生聽聞佛經之熏染所顯現之幻境,而自認為已經證得聖果,故有上述之聖境。如此,今生就要受到自己的心魔和天魔、鬼神等外魔的迷亂、控制與掌握,死後必定淪為魔子魔孫。
註:資中曰:若修念佛三昧,斯境現前,與修多羅(凈土經典)合者,名為正相。若修余觀,設見佛形,亦不為正。以心境不相應故。況觀真如不取諸相而有所著者,豈非魔耶?
五、定力逾分•空成寶色
1、業因:
行者於禪定中,未能保持定慧均等的狀況,在定力勝於慧力的情況下,產生『空變』,虛空幻現成百寶色。
2、現象:
a、行者見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
b、雖然同時各各遍滿,而且青黃赤白各種顏色,各各純現,但相互之間,不相留滯隔礙。
c、這是修習禪定時,定力勝於慧力,十方虛空所幻現的景象,行者於定中暫得如是境界,並非是聖者的證悟——一證永證。
3、果報: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貪著此種境界,不知道這是定力逼迫,產生空變所現的幻境,而自認為已經證得聖果,故有上述之聖境。如此,今生就要受到自己的心魔和天魔、鬼神等外魔的迷亂、控制與掌握,死後必定淪為魔子魔孫。
六、心光凝定•暗中見物
1、業因:
行者『定慧均等』的禪定功夫,使心光凝定,不為明暗所動亂。
2、現象:
a、能於暗室中看見種種東西(非室內原來擺設之東西),和白天看東西一樣分明,而暗室中原有之擺設,也不消滅,同時看得清清楚楚。
b、這是禪定中,心光凝定細密,見精亦明,所以能洞見幽暗中的一切景象(如幽冥鬼魂等),暫時如是,並非是聖者一證永證的佛眼、法眼、慧眼、天眼之神通。
3、果報: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貪著此種境界,不知道這是禪定中,心光凝定細密,見精亦明,所以能洞視幽暗中的景象,而認為自己已經證得聖果,故有上述之聖境。如此,今生就要受到自己的心魔和天魔、鬼神等外魔的迷亂、控制與掌握,死後必定淪為魔子魔孫。
七、四大排並•身同草木
1、業因:
行者於禪定中,反聞功勝,內身外境無不虛融,所以一切塵境消滅,自身四大排並,無有知覺。
2、現象:
a、行者自身如同草木,雖經火燒、刀斫,無有知覺。
b、以火燒灼其身,不能變熱,以刀割節其肉,也和削木頭一樣沒有痛覺。
c、這是禪定中,色塵消散,四大排並所暫時得到的境界,不是聖者的證悟——一證永證。
3、果報: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貪著此種境界,不知道這是禪定中色塵消散,四大排並所現的境界,而認為自己已經證悟了,所以火不能燒,刀不能傷。如此,今生就要受到自己的心魔和天魔、鬼神等外魔的迷亂、控制與掌握,死後必定淪為魔子魔孫。
八、凝想化現•遍見無礙
1、業因:
a、行者於禪定中,深入空境,諸妄不生,成就身心清凈,凈極光通,因此,同居土中,凈穢國土,遍見無礙。
b、行者平日聞諸經教或說凈土、穢土,起欣凈厭穢之心,想久熏習成種,今於定中,反聞逼極,心光所灼,故悉發現。
2、現象:
a、行者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照。
b、又見恆河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
c、下見地獄,上觀天宮,無有障礙。
d、這是平日熏聞經教,凝想化現之境界,暫得如此,並不是聖者的證悟——一證永證。
3、果報: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執著此境界,不知道這是平日聽聞經教,熏習成種,今於定中自心凝想化現之境界,而認為是自己已經證得聖果,故有此聖境。如此,今生就要受到自己的心魔和天魔、鬼神等外魔的迷亂、控制與掌握,死後必定淪為魔子魔孫。
九、迫心飛出•遙見遙聞
1、業因:
a、行者進入深遠之禪定,超越色塵之障礙。
b、行者禪定迫心,迫到極處,心光飛出,故能於黑暗中,見到、聽到遙遠之處的景物和音聲。
2、現象:
a、行者能見到遠方之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聽到他們的言語對話。
b、這是禪定中暫得的境界,不是聖者一證永證之佛眼、法眼、慧眼、天眼、天耳之神通。
3、果報: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執著此境,以為自己已經證得天眼、天耳等神通,而不知道這是禪定中暫得的境界。因此著了心魔,也給天魔、鬼神等外魔可乘之機。所以行者今生就要受到酷烈的魔害,死後必定淪為魔子魔孫。
十、含魅遭魔•妄見妄說
1、業因:
a、行者定力到至精至極之處,色陰將破,魔界(宮)振裂,魔心動怨,故來擾亂。
b、行人防心不密,領受妄境或邪種含藏於心,定中發現;或遭天魔入其心腑,故有妄見妄說。
2、現象:
a、行人於定中防心不密,或邪種含藏於心,定中發現,故而妄見善知識,其形體無端變遷改移,或變佛身,或化菩薩,或現天龍、鬼神、男女等像。
b、魔入行人之心腑,發其狂慧,使行人無端說法,通達無邊妙義。然此為魔力所加特,暫得之境界,並非是聖者真實心開之證悟——一證永證。
3、果報:
a、c、同一之a、c
b、入魔之先兆:行者貪著此境界,不知道這是自心之妄見,也不知道這是魔附著於心腑,以其魔力加持而得之虛幻境界,認為這是自己已經證果的聖境。如此,行者今生就要受到自己心魔和外在諸魔、鬼神之禍害,死後必定淪為魔子魔孫,無可哀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