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骨髓的概念
骨髓是存在於長骨(長骨主要存在於四肢,呈長管狀。可分為一體兩端。體又叫骨幹,其外周部骨質緻密,中央為容納骨髓的骨髓腔。兩端較膨大,稱為骺。骺的表面有關節軟骨附著,形成關節面,與相鄰骨的關節面構成運動靈活的關節,以完成較大范圍的運動。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肋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質骨間網眼中的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細胞,呈黃色,且不能產生血細胞,稱為黃骨髓。
2、輸液微粒污染的概念
輸液微粒污染:輸液微粒是指輸液微粒污染指在輸液過程中輸入液體中含有的非代謝性顆粒雜質,其直徑一般為1~15μm,大的直徑可達50-300μm,隨液體進入人體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過程。
3、輸液管路障礙概念
空氣會這樣走: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肺,空氣量大時會阻塞肺動脈口,使血液不能進入肺內,發生氣體交換障礙,機體缺血缺氧。
如果輸入的空氣量小,如一個小氣泡,大可不必擔心,觀察情況就行了。
如果輸入的空氣量大,比如10毫升,可以左側卧位或頭低腳高位卧位,有利於空氣漂移到右心室心尖部,隨著心臟的舒縮,較大的氣泡被分散成小泡沫,分次小量進入肺動脈內,逐漸被吸收。
至於到底輸入多少空氣會發生栓塞就不太好確定,因為臨床和理論總有些不一樣,臨床有很多因素存在,比如輸液者本身就存在肺部疾病。所以發現輸入時應嚴密觀察輸液者情況,有無呼吸困難、胸悶、紫紺、胸部不適、胸骨後疼痛等情況。有症狀要及時對症處理。吸氧等。
4、醫院里輸液「一組」是什麼概念?
一組:6瓶葯。。6瓶葡萄糖或者鹽水。
沒有標准,各個地區都不一樣啊。
一支葯配1組里的1瓶葯水。。。
5、形如「q8h」、"qd"這樣的輸液頻次,代表什麼含義?
這些縮寫來自拉丁語,之所以是拉丁語,因為西醫的起始源於古希臘。aa aa Ana 各a. Aate cibum 飯前p. PostCibum 飯後a. Ante meridiem 上午p. Post meridiem 下午p. Per os 口服ad us.ut. Ad usum internum 內服an us.xtAd usum externum 外用s. Si opus sit 需要時p. Pro re nata 必要時St.;Stat. Statim .Sit立即、急速Cit Cito 急速 sig.;S. Signa 用法、指示q.Quaqua nocto 每晚h. Hora somni 睡前q. Quapua hora 每小時q. Quapua die 每日1次B. Eis in die 每日2次T. Ter in die 每日3次Q. Quater in die 每日4次q.4h. Quartus in die 每4小時1次Rp. Recipe .R取、請取這些表示的事輸液頻率,而XXml/min表示的是速度,兩者概念不同,現在很多醫院里開醫囑時也會註明速度,即XXml/min
記得採納啊
6、骨髓微環境的概念
骨髓位於骨髓腔中,約占體重的4%-6%,是人體最大的造血器官。骨髓分為紅骨髓(red bone marrow)和黃骨髓(yellow bone marrow)。胎兒及嬰幼兒時期的骨髓都是紅骨髓,大約從5歲開始,長骨乾的骨髓腔內出現脂肪組織,並隨年齡增長而增多,即為黃骨髓。成人的紅骨髓和黃骨髓約各佔一半。紅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規則骨和長骨骺端的骨松質中,造血功能活躍。黃骨髓內僅有少量的幼稚血細胞,故仍保持著造血潛能,當機體需要時可轉變為紅骨髓進行造血。
紅骨髓主要由造血組織和血竇構成
7、輸液反應的概念 定義 以及症狀
概念:
輸液反應包括發熱反應,系靜脈輸液時由致熱源、葯物、雜質、葯液溫度過低、葯液濃度過高及輸液速度過快等因素引起。發熱反應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發冷、寒戰、面部和四肢發紺,繼而發熱,體溫可達41~42℃。可伴惡心、嘔吐、頭痛、頭昏、煩躁不安、譫妄等,嚴重者可有昏迷、血壓下降,出現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狀而導致死亡。發熱反應發生的早晚,視致熱源進入機體內的量、致熱源的性質及患者的個體耐受性而異。
症狀:
(一)發熱反應
1.原因發熱是常見的輸液反應,常因輸入致熱物質(致熱原、死菌、游離的菌體蛋白或葯物成分不純)、輸液瓶清潔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輸入液體消毒、保管不善變質;輸液管表層附著硫化物等所致。
2.症狀 主要表現發冷、寒戰、發熱(輕者發熱常在38℃左右,嚴重者高熱達40-41℃),並伴有惡心、嘔吐、頭痛、脈快、周身不適等症狀。
3.防治方法
(1)反應輕者可減慢輸液速度,注意保暖(適當增加蓋被或給熱水袋)。重者須立即停止輸液;高熱者給以物理降溫,必要時按醫囑給予抗過敏葯物或激素治療,針刺合谷、內關穴。
(2)輸液器必須做好除去熱原的處理。
(二)心力衰竭、肺水腫
1.原因由於滴速過快,在短期內輸入過多液體,使循環血容量急劇增加,心臟負擔過重所致。
2.症狀病人突然感到胸悶、氣短、咳泡沫樣血性痰;嚴重時稀痰液可由口鼻湧出,肺部出現濕羅音,心率快。
3.防治方法
(1)輸液滴速不宜過快,輸入液量不可過多。對心臟病人、老年和兒童尤須注意。
(2)當出現肺水腫症狀時,應立即停止輸液,並通知醫生,讓病人取端坐位,兩腿下垂,以減少靜脈迴流,減輕心臟負擔。
(3)按醫囑給以舒張血管、平喘、強心劑。
(4)高流量氧氣吸入,並將濕化瓶內水換成20%-30%酒精濕化後吸入,以減低肺泡內泡沫表面的張力,使泡沫破裂消散,從而改善肺部氣體交換,減輕缺氧症狀。
(5)必要時進行四肢輪扎止血帶(須每隔5-10分鍾輪流放鬆肢體,可有效地減少回心血量),待症狀緩解後,止血帶應逐漸解除。
(三)靜脈炎
1.原因由於長期輸注濃度較高、刺激性較強的葯物,或靜脈內放置刺激性強的塑料管時間過長而引起局部靜脈壁的化學炎性反應;也可因輸液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引起局部靜脈感染。
2.症狀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紅、腫、灼熱、疼痛,有時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
3.防治方法 以避免感染,減少對血管壁的刺激為原則。
(1)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葯物,如紅黴素、氫化考的松等,應充分稀釋後應用,並防止葯物溢出血管外。同時要經常更換注射部位,以保護靜脈。
(2)抬高患肢並制動,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鎂進行熱濕敷。
(3)用中葯外敷靈或如意金黃散外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鍾。
(4)超短波理療,用TDP治療器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鍾。
( 四)空氣栓塞
1.原因由於輸液管內空氣未排盡,導管連接不緊,有漏縫;加壓輸液、輸血無人在旁看守,均有發生氣栓的危險。進入靜脈的空氣,首先被帶到右心房,再進入右心室。如空氣量少,則被右心室壓入肺動脈,並分散到肺小動脈內,最後到毛細血管,因而損害較少,如空氣量大,則空氣在右心室內將阻塞動脈入口,使血液不能進入肺內進行氣體交換,引起嚴重缺氧,而致病人死亡。
2.症狀病人感覺胸部異常不適,瀕死感,隨即出現呼吸困難,嚴重紫紺,心電圖可表現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變。
3.防治方法
(1)輸液時必須排盡空氣,如需加壓輸液時,護士應嚴密觀察,不得離開病人,以防液體走空。
(2)立即使病人左側卧位和頭低足高位,此位置在吸氣時可增加胸內壓力,以減少空氣進入靜脈,左側卧位可使肺動脈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氣泡則向上飄移右心室尖部,避開肺動脈入口由於心臟跳動,空氣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進肺動脈內。
(3)氧氣吸入
(4)在行鎖骨下靜脈穿刺更換水槍時,應在病人呼氣時或囑病人屏氣時進行,以防空氣吸入,保留硅管或換液體時的任何操作環節,均不能讓硅管腔與大氣相通。
8、大量輸血概念
說一個概念吧:輸液的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分鍾60滴以內,以防造成心臟負荷過重。
一毫升葯液大約有20-25滴,取最小值,一毫升20滴,折算為每分鍾輸液(吊瓶)3毫升;
每小時輸液量為:60×3=180(毫升)
按24小時不間斷地輸液,每天輸液量為:24×180=4320(毫升)——為了後面的計算簡單化,取4.5升(或4.5公斤);
一個月的總輸液量應為:30×4.5=135(公斤)
如果真的需要輸注330公斤如此大量葯液,輸注的速度應該多少?
假設葯液的密度等於1.1公斤/升(生理鹽水的密度約1.02公斤/升),330公斤折算為300升;
一個月算30天,每天輸液10升;
輸液速度為:10÷24=0.416(升/小時)或416毫升/小時,或138滴/分鍾!
(這個數字絕對讓我吃驚!)
可以隨便問一下住院部醫生或護士:是否允許每天24小時以每分鍾超過120滴的速度連續輸液?
上面是輸液的問題,下面講講輸血的問題。
在沒有大出血的情況下,一次輸注紅細胞懸液,可以堅持至少一個月而無需再次輸注;輸注血小板的間隔最少為一周,每次只需要輸注一個單位(200毫升)。
那麼,按沒有大出血的情形,第一次作「全身換血」式的輸血,一次輸注20個單位共4000毫升紅細胞懸液(可能嗎?極度懷疑),分四次輸注4個單位共800毫升血小板(有必要嗎?很懷疑),這樣,一共輸注4800毫升血液。
餘下的9200毫升,除非是輸注血漿,或者,患者不時出現大出血而需要緊急輸血……
9、靜脈輸液法概念
利用液體靜壓的物理原理將大量無菌溶液,要液或血液直接輸入靜脈的方法, 是臨床搶救和治療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