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傳導

骨髓傳導

發布時間:2020-09-09 19:36:00

1、問題: 一、人體有三髓,請問是哪三髓?

從人體的生理結構來說,人有三髓,當然其他的動物也不例外:


一曰腦髓,是人體的中樞神經指揮系統,控制著各器官組織的一切生理活動和代謝功能。它不僅指揮著人的思維、語言、行動,還控制著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與抗疾病、抗衰老有著直接的重要作用。


二曰脊髓,是人體的神經傳導系統,人的一切動作、行走要靠脊髓神經的傳導才能完成。如果脊髓中斷,下肢就會癱瘓;人的脊髓細胞減少,就會出現反應遲鈍、行動緩慢、腰腿不靈等現象。

三曰骨髓,是人體重要的造血和免疫器官。它負責紅血球和白血球的生發,如果人的骨髓不足,就會造成身體抵抗力差,貧血,易患多種疾病。
此三髓控制著人體各器官的生理活動,協調肢體進行各項日常活動,它們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是人體健康的根本。故《本草綱目》講:三髓性甘,入腎經,具有補陰養髓,祛風止渴的功效。葯王孫思邈也提出:骨髓可以補精髓,壯筋骨,延年益壽。
所以,洗髓從字面上講,就是滌清三髓的意思,從引申意義上講,就是洗盡糟粕、取其精華的意思。

2、神經系統興奮以神經沖動形式傳導;脊髓傳導功能由脊髓白質內神經纖維組成;痛覺產生於感覺神經末梢

第三個錯誤
第一個不解釋,第二個:脊髓分為白質和灰質,前者在外後者在里,白質主要功能就是神經信號的上行和下行傳導.
第三個錯誤,皮膚感覺痛覺的是感受器,產生的沖動傳至大腦皮層人才會有痛的感受.
關於補充,感覺神經沖動沿後根進入脊髓是對的,脊髓的前根主要是運動神經元,後根主要是感覺神經元.

3、動作電位的傳導原理

首先要知道神經沖動的傳導有:極化、反極化、去極化、復極化四個過程。

動作電位的傳導過程發生在去極化這一階段。

未收到刺激前,神經細胞的膜內外 由於鉀離子異化擴散外流 形成外正內負(極化)

受到刺激時,神經內產生了一個電波會刺激所處位置的鉀離子通道開放,使鉀離子內流,形成內正外負(反極化)

假設從左到右傳導沖動:此時刺激部位反極化,它右邊還是極化,兩者間(去極化)膜內會出現左正右負,膜外左負右正,這樣就會出現膜內向右膜外向左的局部電流,這個局部電流又去刺激極化的部分,使之去極化——局部電流不斷向前傳導,使動作電位傳播出去

4、平時吃的骨頭裡面的是骨髓嗎?

你好, 你平時吃的骨頭裡面的以為是骨髓的物質其實是脂肪,骨髓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的稀鬆骨質間的網眼中,是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骨髓是動物器官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造血幹細胞就由骨髓供應,俗話說骨髓補血,骨髓不僅味道好,營養價值確實不錯,以後碰到長骨,最好將骨髓也吃了。尤其是骨髓化到湯里後變白的湯最有營養,最香

5、骨髓主要有哪兩個方面的功能?

應該是脊髓吧! 八年級A中沒有涉及到骨髓的問題.
脊髓有兩大功能:反射和傳導.
脊髓的內層是灰質,神經元細胞體聚集的地方.那些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聚集在一起專門從事某一項生理活動的調節就構成為神經中樞.脊髓中有很多低級神經中樞.因此有反射功能.
脊髓的外層是白質,神經纖維匯集的地方,有同往大腦的上行傳導束和大腦過來的下行傳導束.進行脊髓與大腦之間的信息的傳遞.因此脊髓有傳導功能.

6、骨髓脫隋堯是什麼病?

脫髓鞘病是指以中樞髓鞘破壞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疾病,在臨床上就稱之為脫髓鞘疾病,脫髓鞘疾病他包括的疾病比較多,比如患者出現了多發性硬化,視神經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等,都是從屬於脫髓鞘疾病。

髓鞘是包繞神經軸索的一種膜性脂質物質,它具有一定的神經保護和其他的功能,它的神經保護主要是保護軸索以及保證神經興奮,跳躍式傳導,所以髓鞘一旦出現脫失以後就會造成神經的受損,出現了一系列的臨床表現。

7、骨髓纖維化能活多久

骨髓纖維化是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種,是造血幹細胞克隆性腫瘤性疾病。骨髓纖維化在早期,可以出現外周血中血細胞數量的增高,同時伴有脾臟的腫大,在後期就會出現骨髓衰竭的情況,表現為外周血三系減少。目前骨髓纖維化還沒有特效的治療辦法,可以服用沙利度胺等葯物維持治療,一般病人的存活期在4年左右的時間。如果病人有條件做了骨髓移植,有治癒的可能。如果骨髓移植成功以後治癒了,病人的生存期就會得到明顯的延長,有的甚至與常人的壽命存活無異。所以,出現了骨髓纖維化,要積極的尋找骨髓配型,如果有合適的骨髓配型,要盡早做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

8、骨髓有哪些功能?

骨髓是人體的造血組織,位於身體的許多骨骼內。成年人的骨髓分兩種: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能製造紅細胞、血小板和各種白細胞。血小板有止血作用,白細胞能殺滅與抑制各種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等;某些淋巴細胞能製造抗體。因此,骨髓不但是造血器官,它還是重要的免疫器官。黃骨髓主要是脂肪組織,當人體貧血時,它可以轉化為紅骨髓。有些葯物如氯黴素及呋喃類,在長期大量使用後,可影響骨髓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
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質的間隙內,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兩類,紅骨髓內涵不同發育階段的紅細胞和某些白細胞及脂肪組織。
骨髓
①藏於骨腔中的髓質。《素問·平人氣象論》:「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②指病在骨髓,喻疾病部位較深。《靈樞·寒熱病》:「絡脈治皮膚,……經脈治骨髓、五臟。」
什麼是骨髓
骨髓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扁平骨(如髂骨、肋骨)和不規則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質骨間網眼中的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細胞,呈黃色,且不能產生血細胞,稱為黃骨髓。人出生時,全身骨髓腔內充滿紅骨髓,隨著年齡增長,骨髓中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後幾乎只有扁平骨松質骨中有紅骨髓。此種變化可能是由於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夠補充所需血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轉變為紅骨髓,重新恢復造血的能力。
骨髓有什麼作用
人體內的血液成分處於一種不斷的新陳代謝中,老的細胞被清除,生成新的細胞,骨髓的重要功能就是產生生成各種細胞的幹細胞,這些幹細胞通過分化再生成各種血細胞如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淋巴細胞等,簡單的說骨髓的作用就是造血功能。因此,骨髓對於維持機體的生命和免疫力非常重要。
骨髓移植
(英文: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 )
器官移植的一種,將正常骨髓由靜脈輸入患者體內,以取代病變骨髓的治療方法。用以治療造血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缺陷、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及其他一些惡性腫瘤。用此療法均可提高療效,改善預後,得到長生存期乃至根治。
移植分兩類
一類為異基因骨髓移植(1970年代以來臨床應用,已取得很大的成功)。它需有與患者人類白細胞抗原 (HLA)相匹配的同胞兄弟、姐妹以及極少數的無親緣關系的供髓者所輸入的異體骨髓,或家庭成員間如父母和子女的骨髓移植;以及與患者HLA不很匹配的無關供者的骨髓。非同胞的兄弟姐妹雖HLA相匹配,但易發生輕重不等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尤其在後一種情況更嚴重。另一類為同基因骨髓移植,即極少數的同卵雙胎孿生兄弟或姐妹間的骨髓移植。
還有一類為自體骨髓移植(ABMT)。此類骨髓移植開展較晚,80年代應用於臨床。用自身的骨髓,不需供髓者,此法簡便,易於推廣,可用於獨生子女,並且無GVHD的發生。用於白血病,淋巴瘤和多種實體瘤的治療。
人類白細胞抗原 (HLA)基因位點同時存在於兩條第6號染色體的短臂上,每條上又由緊密連鎖的復雜的基因位點組成。每個位點都由幾個或幾十個等位基因中的一個組成。在細胞膜上,目前所發現的抗原已有200種左右。在實驗室目前所能檢測到的HLA抗原只有HLA-A-B-C、-D/DR 這幾大類。實驗室所測得兩人之間這幾種抗原相符合,不等於兩人的全部抗原中沒有不相符之處。在同胞兄弟、姐妹中從父母各接受一條染色體上每種基因的一個,所以是單倍體基因遺傳。同胞兄弟姐妹間基因配合方式完全相同率僅佔25%,父母與子代間總有一個單一型染色體上HLA的A、B等位點的配合不同,故除同卵的孿生兄弟或姐妹外,家庭成員間及無關供者間HLA相匹配的機率是極少的。 
HLA最初是作為人類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被發現的,其基因編碼所表達的抗原,參予控制免疫識別及細胞亞群間相互作用,故HLA不相匹配對移植物與受者組織之間的相互排斥有影響。臨床上一方面可產生移植物不能植活,另一方面可產生輕重不等的急性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表現為皮膚、肝臟和胃腸道病變,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因此,HLA的組織配型對供髓者的選擇和骨髓移植的成功與否,是重要環節之一。
約60%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經過異基因或同基因骨髓移植可達3年以上長生存期,部分已達5~6年以上。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期,約80%的病人可存活3年以上,部分已存活5~6年以上,可謂根治。有人比較了只用常規聯合化學治療,不做骨髓移植的急性白血病,僅有10~15%的人存活到3年,平均生存期僅一年左右。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生存期平均3~4年,病程雖緩慢,但用目前化療方法無根治的可能。因此,骨髓移植所取得的療效較常規化療為佳。對淋巴瘤及其他實體瘤應用自體骨髓移植亦可達到根治的目的。
原理
選擇合適的病人,適當的時機。以白血病為例:成人急性白血病在第一次完全緩解期(此時體內仍有≤白血病細胞)、慢粒在慢性期,用超大劑量的化療加放療進行預處理,使病人體內的白血病細胞進一步殺滅。同時使病人機體的免疫機制及骨髓功能極度抑制,使後者難以自身恢復,然後將供者(適用於急性與慢粒白血病)或事先取出的自體的骨髓(僅適用於急性白血病完全緩解期)由靜脈輸注給病人,得以解救,並注意其間可能出現的出血感染等合並症,採取有效的相應措施,等待正常的造血功能在數周內重建,以達到根治。
展望
異基因與自體骨髓移植各有優缺點,ABMT的最大缺點為復發率高,因此,必須清除急性白血病及晚期實體瘤病人骨髓中所殘存的白血病或腫瘤細胞。目前所研究的清除手段有:利用單克隆抗體加補體,單克隆抗體加植物凝集素、單克隆抗體和磁性微顆粒法,以及骨髓長期培養法,採用特殊培養體系,選擇性地僅供正常造血細胞生長,以上諸法均可以達到殺滅殘留的白血病或腫瘤細胞,或干擾其生長,以達到凈化的目的。
Allo-BMT時,為消除或減輕GVHD發生,首先受者與供者的HLA配型要精確、可靠除常規HLA-A、-B、-C、-DR配型外,還應進一步做雙方的混合淋巴細胞培養,以了解其HLA-D與其他目前尚無法單獨檢測出的其他人類白細胞抗原之間的相互一致程度,並進一步估計出可能出現的移植骨髓被排斥而不能植活或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程度。環孢黴素A是強有力的預防T細胞對抗原刺激的反應葯物。同時還可以用單克隆抗體清除供髓中的 T淋巴細胞,以減輕或避免由其所導致的GVHD的發生,減少死亡。
醫學意義
骨髓移植主要用於治療那些疾病
骨髓移植是一種相當先進的治療方法,主要用來治療急慢性白血病、嚴重型再生不良性貧血、地中海性貧血、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以及現在更進一步嘗試治療轉移性乳腺癌和卵巢癌。
骨髓的來源
骨髓移植有自體骨髓移植和異體骨髓移植之分,顧名思義,自體骨髓移植的骨髓來自患者本人,異體骨髓移植的骨髓來自捐獻著。

9、骨髓萎縮如何治療

正常骨骼、骨關節結構、骨組織和細胞形態和體積的縮小,稱為骨萎縮。骨萎縮由實質細胞體積縮小或骨細胞數目減少所致。骨萎縮可分為生理性骨萎縮和病理性骨萎縮兩大類。生理性骨萎縮與人體機能隨年齡減退有關。如更年期後的男女,由於隨年齡增長,體內機能代謝障礙,內分泌失調,而出現骨質疏鬆,引起老年性骨萎縮疾病。臨床常有述說全身疼痛、行走不便的老人來就診,拍X光片可見骨質普遍疏鬆,脊柱後突畸形,椎體出現雙凹形魚尾樣改變,或呈楔形變,椎間隙增寬等症,人們常稱為「老年性駝背症」。病理性骨萎縮是指因各種致病因素作用引起的骨萎縮病變。常見見於以下幾種類型:
一 營養不良性骨萎縮 包括全身性營養不良骨萎縮和局部營養不良性骨萎縮。前者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結核、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等。後者見於因局部缺血所致的骨骼病變。如常見的骨骺炎及骨缺血壞死等,均可因局部缺血而引起骨萎縮,最後發展為變性、壞死。
二 神經性骨萎縮 從組織學角度看,骨髓內神經包括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其功能是位於血管周圍,收縮滋養血管;刺激和調節造血;進入骨髓內,具有感覺傳導器功能。正常情況下,骨髓內神經通過對骨髓內血管的收縮,調節控制從骨髓釋放紅細胞,支配血管周圍的血管收縮纖維,控制著骨內的血流。病理狀態下,骨髓內神經的這些功能失調,便會引起骨血液供應障礙而引起骨萎縮。
三 廢用性骨萎縮 老年骨折病人,或因其他原因喪失活動能力的病人,由於長期卧床,半年後骨總量可丟失30%左右。在老年骨折患者固定後,骨質疏鬆發生率高達70%左右。這是因為機體運動時,骨骼肌的牽拉作用可調節骨母細胞活性,缺乏運動時骨骼肌的機械刺激減少,骨轉換趨向負平衡,從而加快骨質疏鬆,引起骨萎縮病變。
四 壓迫性骨萎縮 壓迫性骨萎縮是由於骨組織長期受壓迫所致的萎縮。臨床如由於椎間盤組織長期受壓迫,椎體發生無菌性壞死,而使椎體發生萎縮性楔形變,俗稱「駝背」症狀。
五 病理變化
(一) 鏡下所見 萎縮的骨組織細胞體積變小,或數量減少。
(二) 臨床所見 萎縮的骨組織及所構成的骨和關節功能降低,甚至可發展為變性、壞死。
(三) 骨萎縮分為可復性變化,原因消除後萎縮的骨細胞可逐漸恢復正常。如廢用性骨萎縮所致的骨質疏鬆病人,當採取「動靜結合」的原則,加強骨骼肌功能鍛煉後,可改善並激活骨母細胞活性,從而使骨質疏鬆逐步得到改善和治療。再如局部營養不良性骨萎縮病人,一旦局部供血情況得到改善,則骨萎縮將得到改善和治療。功能也將逐步恢復正常

10、高中生物 學神經傳導的時候,有個圖是骨髓切面,那個蝴蝶狀的叫什麼?粗的是前端還是後端?

蝴蝶狀是灰質,在人體中,細端朝向背後 連接傳入神經,粗端朝向身前,連接傳出神經

與骨髓傳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