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中醫骨髓意思

中醫骨髓意思

發布時間:2020-09-09 19:32:54

1、骨髓的意思

骨髓
開放分類: 生理、醫學、常識

骨髓是人體的造血組織,位於身體的許多骨骼內。成年人的骨髓分兩種: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能製造紅細胞、血小板和各種白細胞。血小板有止血作用,白細胞能殺滅與抑制各種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等;某些淋巴細胞能製造抗體。因此,骨髓不但是造血器官,它還是重要的免疫器官。黃骨髓主要是脂肪組織,當人體貧血時,它可以轉化為紅骨髓。有些葯物如氯黴素及呋喃類,在長期大量使用後,可影響骨髓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

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質的間隙內,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兩類,紅骨髓內涵不同發育階段的紅細胞和某些白細胞及脂肪組織。

骨髓

①藏於骨腔中的髓質。《素問·平人氣象論》:「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②指病在骨髓,喻疾病部位較深。《靈樞·寒熱病》:「絡脈治皮膚,……經脈治骨髓、五臟。」

什麼是骨髓

骨髓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肋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質骨間網眼中的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細胞,呈黃色,且不能產生血細胞,稱為黃骨髓。人出生時,全身骨髓腔內充滿紅骨髓,隨著年齡增長,骨髓中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後幾乎只有扁平骨松質骨中有紅骨髓。此種變化可能是由於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夠補充所需血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轉變為紅骨髓,重新恢復造血的能力。

2、中醫是什麼意思

中醫以唯物主義思想為基礎,是我們祖先歷經幾千萬年的實踐累積經驗而成,為經驗醫學,。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來判斷患者的病因、病機結合患者症狀、年齡、性別、體征等多種因素綜合起來診斷出病名及癥候,再對症治療。
其中中醫較代表的著作有『黃帝內經』、『難經』等等。而中醫歷經幾千年後,分為了內科、外科、兒科、婦科、骨科等,特點:標本兼治!

3、中醫所說的「寒」是什麼意思?

我學過一點中醫 可以給你解答這個問題 首先 「寒」是八綱辨證中的一種,八綱辨證包含了「陰陽」「表裡」「寒熱」「虛實」詳細的內容如下: 八綱辨證 -------------------------------------------------------------------------------- 八綱辨證是中醫各種辨證的總綱。 辨證,即分析、辨認疾病的證候,是認識和診斷疾病的主要過程和方法。辨,即辨認,辨別,也就是分析。證,即證候,是機體在致病原因和條件作用下,機體與環境之間,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之間關系紊亂的綜合表現,所以,明確了某一證候,即是對疾病發展階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爭的強弱、陰陽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況的概括。 辨證的過程,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等理論為依據,對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搜集的症狀,體征等資料進行綜合、歸納、分析、推理、判斷、辨明其內在聯系,以及各種病變相互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 辨證和論治,是中醫理、法、方、葯在臨床上具體重要的兩個環節,兩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辨證是認識疾病,論治是針對病證採取相應的治療手段和方法。辨證是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和檢驗辨證正確與否的客觀標准。 「症」是指單個的症狀,中西醫認識是一致的,如頭痛,發熱,咳嗽,心慌,惡心…等。 「病」,是指病名,中醫所說的病名中只有少數與西醫病名是一致的,如麻疹,白喉,破傷風,哮喘,痢疾,中暑等,而大部分的叫法是不同的。由於中西醫的理論體系不同,對疾病的認識是不一樣的。西醫對疾病的認識是建立在人體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的基礎上,臨床診斷疾病的依據是病人的自覺症狀、體格檢查、化驗檢查;中醫認為疾病是人體陰陽偏盛偏衰的結果,臨床辨證主要依據病人的症狀和體征(舌象、脈象等),診斷時不一定要確定病名,而是要明確是什麼「證」。 「證」,即證據、證候的簡稱,它不單純是症狀或主觀感覺,而是一組徵候群,也是中醫對疾病的診斷。「證」是一組特定的臨床表現(症狀,體征等),並包含著病因、病變部位、病變性質、正邪雙方力量對比狀況等方面的綜合概念。「證」是從分析症狀和體征著手,歸納成為比症狀更能說明疾病本質的概念。 中醫辨證是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種,主要有八綱辨證,病因辨證、氣血精津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等。其中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總綱。 八綱辨證是根據四診取得的材料,進行綜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質、病變部位、病勢的輕重、機體反應的強弱、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等情況,歸納為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類證候,是中醫辨證的基本方法,各種辨證的總納,也是從各種辨證方法的個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診斷疾病過程中,起到執簡馭繁,提納挈領作用。 疾病的表現盡管極其復雜,但基本都可以歸納於八綱之中,疾病總的類別,有陰證,陽證兩大類;病位的深淺,可分在表在里;陰陽的偏頗,陽盛或陰虛則為熱證,陽虛或陰盛則為寒證;邪正的盛衰,邪氣盛的叫實證,正氣衰的叫虛證。因此,八綱辨證就是把千變萬化的疾病,按照表與里、寒與熱、虛與實、陰與陽這種樸素的兩點論來加以分析,使病變中各個矛盾充分揭露出來,從而抓住其在表在里、為寒為熱、是虛是實、屬陰屬陽的矛盾,這就是八綱的基本精神。 一、表裡 表裡是說明病變部位深淺和病情輕重的兩綱。一般地說,皮毛、肌膚和淺表的經屬表;臟腑、血脈、骨髓及體內經絡屬里,表證,即病在肌表,病位淺而病情輕;里證即病在臟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一)表證 表證是病位淺在肌膚的證候。一般為六淫外邪從皮毛、口鼻侵入機體後,邪留肌表,出現正氣(衛氣)拒邪的一系列症狀,多為外感病初起階段。表證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淺和病情輕的特點。常見於外感熱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傳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階段。 主證:以發熱惡寒(或惡風),頭痛,舌苔薄白,脈浮為基本證候,常兼見四肢關節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狀。 由於外邪有寒熱之分,正氣抗禦外邪的能力有強弱不同,表證又分為表寒、表熱、表虛、表實證。 1.表寒證 主證: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明顯,無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質淡紅,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病機:寒邪束於肌表或腠理,正邪相爭,故惡寒發熱,邪氣侵犯體表經絡,致衛氣營血運行不暢,故頭身肢體酸痛。正邪相爭於表,故脈浮。 治則:辛溫解表。 常用方劑:麻黃湯 2.表熱證 主證:發熱重,惡寒輕,頭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濁涕,口渴。舌質稍紅,苔薄白不潤,脈浮數。 病機:邪正相爭於表,故發熱,惡寒。熱邪犯衛,汗孔失司,則汗外泄。熱傷津而口渴。熱邪在表,故脈浮數。 治則:辛涼解表。 常用方劑:銀翹散。 3.表虛證 主證:表證而惡風,惡寒有汗。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浮而無力。 病機:體質素虛,衛陽不固,故惡風,汗出,脈浮而無力。 治則:調和營衛,解肌發表。 常用方劑:桂枝湯。 4.表實證 主證:發熱、惡寒、身痛、無汗。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浮有力。 病機: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氣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發熱惡寒而無汗,脈浮而有力。 治則:辛溫解表。 常用方劑:麻黃湯。 辨別表寒證與表熱證,是以惡寒發熱的輕重和舌象脈象為依據。表寒證是惡寒重發熱輕,表熱證是發熱重惡寒輕,表寒證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表熱證舌苔薄白而不潤,脈浮數。此外,風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熱,由表寒證變成表熱證,外邪侵入肌表後容易入里化熱,表寒證(或表熱證)可以轉化為里熱證。 辨別表虛證與表實證,結合病人體質,以有汗無汁為依據。表實證為表證而無汗,年青體壯者多見;表虛證為表證而有汗,年老體弱或久病者多見。 (二)里證 里證是與表證相對而言,是病位深於內(臟腑、氣血、骨髓等)的證候, 里證的成因,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表證進一步發展,表邪不解,內傳入里,侵犯臟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內臟而發病,如腹部受涼或過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證;三是內傷七情、勞倦、飲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臟腑機能障礙而成,如肝病的眩暈、脅痛,心病的心悸、氣短、肺病的咳嗽、氣喘,脾病的腹脹、泄瀉,腎病的腰痛、尿閉等。因此,里證的臨床表現是復雜的,凡非表證的一切證候皆屬里證。外感病中的里證還需結合病因辨證、衛氣營血辨證,而內傷雜病中,則以臟腑辨證為主。里證要辨別里寒、里熱、里虛、里實(在寒熱、虛實辨證中討論)。 辨別表證與里證,多依據病史的詢問,病證的寒熱及舌苔、脈象的變化。一般地說,新病、病程短者,多見於表證;久病、病程長者,常見於里證。發熱惡寒者,為表證;發熱不惡寒或但寒不熱者,均屬里證。表證舌苔常無變化,或僅見於舌邊尖紅;里證常有舌苔的異常表現,脈浮者,為表證;脈沉者,為里證。 (三)半表半里證 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於表裡之間,而出現的既不同於表證,又不同於里證的證候,稱為半表半里證。 主證:寒熱往來,胸脅脹滿,口苦咽干,心煩,欲嘔,不思飲食,目眩。舌尖紅,苔黃白相兼,脈眩。 病機:邪正相爭於半表半里,互有勝負,故寒熱往來。邪犯半表半里,膽經受病,故胸脅脹滿,口苦。膽熱而肝胃不和,故心煩,目眩,欲嘔,不思飲食。 治則:和解表裡。 常用方劑:小柴胡湯。 (四)表裡同病(表裡夾雜) 表裡同病是指表證和里證在同一個時期出現,常見的有三種情況:一是初病即見表證又見里證。二是發病時僅有表證,以後由於病邪入里而見里證,但表證未解,也稱為表裡同病,三是本病未愈,又兼標病,如原有內傷,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傷飲食等,也屬表裡同病。治療原則為表裡雙解。 二、寒熱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綱,是用以概括機體陰陽盛衰的兩類證候,一般地說,寒證是機體陽氣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現的證候,熱證是機體陽氣偏盛或感受熱邪所表現的證候。所謂「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辨別寒熱是治療時使用溫熱葯或寒涼葯的依據,所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一)寒證 寒證是感陰寒之邪(如寒邪、濕邪)或陽虛陰盛、臟腑陽氣虛弱、機能活動衰減所表現的證候,可分為表寒證和里寒證,表寒證已以表證討論,這里所指為里寒證。 主證: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熱飲,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脈沉遲。 病機:陽虛陰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陽氣不振而脈沉遲。 治則:溫中祛寒 常用方劑:附子理中湯 (二)熱證 熱證是感受陽熱之邪(如風邪、熱邪、火邪等)或陽盛陰虛、臟腑陽氣亢盛和陰液虧損、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證候,可分為表熱證和熱證,表熱證已在表證討論,這里所指為里熱證。 主證:發熱,不惡寒,煩躁不安,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咳痰黃稠,腹痛喜涼,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脈數。 病機:陽熱偏盛,故發熱喜涼,熱傷津液而口渴喜飲,小便短赤,大便燥結。熱盛故見脈數。 治則:清熱法。 常用方劑:白虎湯等。 (三)實熱與虛熱 由於感受熱邪所形成的實熱證,與機體陰液虧損或機能亢進所致的虛熱證,其臨床表現及治則都是不盡相同的。見下表 表3-3 實熱證與虛熱證的鑒別 實 熱 證 虛 熱 證 發病急,病程短 發病緩慢,病程長 高熱,怕熱,大汗出 低熱,骨蒸潮熱,盜汗 神昏譫語,甚則發狂 五心煩熱,失眠多夢 煩渴引飲 口乾,但飲不多 咳吐黃稠痰、膿痰、或咳血 痰少,痰粘,或痰帶血絲 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大便量少,小便黃、量少 面紅目赤 兩顴緋紅 舌紅,苔黃厚 舌紅,少苔或無苔 脈洪數 脈細數 熱邪熾盛 陰液虧耗,虛損內呈 多由熱邪引起(如感染) 多由機能亢進所致 治以清熱瀉火 治以滋陰清熱 (四)寒熱真假 在疾病發展到寒極或熱極的危重階段,可以發現一些「寒極似熱」、「熱極似寒」的假象,臨床上把本質是熱證而表現為寒象的叫「真熱假寒」,本質是寒證而表現為熱象的叫「真寒假熱」。這種情況往往表示疾病比較嚴重。如果不能抓住本質,就會被假象所迷惑,而致誤診、誤治。 1.「真寒假熱」: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見身熱,兩顴潮紅,躁擾不寧,苔黑,脈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熱象,但病人卻喜熱覆被,精神萎頹淡漠,蜷縮而卧,舌質淡白,苔黑而潤,脈雖浮大但無力。為陰盛於內,格陽於外,其本質仍是寒證,故稱「真寒假熱」治療上要用溫里回陽,引火歸元。 2.「真熱假寒」:即內有真熱而外見假寒的證候,如熱性病中毒較重時可見表情淡漠、睏倦懶言、手足發涼、脈沉細等,粗看好似寒證,但又有口鼻氣熱,胸腹灼熱,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黃干,脈雖沉細但數而有力。為陽熱內郁不能外達,本質是熱證,故稱「真熱假寒」,治療上應清瀉里熱,疏達陽氣。 一般來說,寒、熱的表象屬標,是一種假象;內、里的寒、熱屬本,是它的本質。 辨別寒證與熱證,不能孤立地根據某一症狀或體征判斷,應對疾病的全部表現綜合觀察,尤其是寒熱、口渴不渴、面色、四肢溫涼,二便、舌象、脈象等幾方面更為重要。即畏寒喜熱為寒,發熱,怕熱喜冷為熱;口淡不渴為寒,口渴喜飲為熱;面色紅為熱;手足厥冷多為寒,四肢煩熱多為熱;小便清長、大便稀溏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結為有熱;舌淡苔白為寒,舌紅苔黃為熱等等。從寒證與熱證的比較可以看出:寒證屬陰盛,多與陽虛並見;熱證屬陽盛,常有陰液虧耗的表現。 三、虛實 虛實是辨別人體的正氣強弱和病邪盛衰的兩綱。一般而言,虛指正氣不足,虛證便是正氣不足所表現的證候,而實指邪氣過盛,實證便是由邪氣過盛所表現的證候。《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若從正邪雙方力量對比來看,虛證雖是正氣不足,而邪氣也不盛;實證雖是邪氣過盛,但正氣尚未衰,表正邪相爭劇烈的證候。辯別虛實,是治療是採用扶正(補虛)或攻邪(瀉實)的依據,所謂「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一)虛證 虛證的形成,或因體質素弱(先天、後天不足),或因久病傷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襲損傷正氣等原因而致「精氣奪則虛」。 主證: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形寒肢冷或五 心煩熱,自汗盜汗,大便溏瀉,小便頻數失禁,舌少苔或無苔,脈虛無力等。 臨床上由於氣、血、陰、陽不足可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由於臟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臟腑的虛證(如肺氣虛、心血虛、肝陰虛、脾氣虛、腎陽虛等)。下面列表說明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證候及治則。臟腑的虛證在臟腑辨證中討論。 表3-4 氣虛、血虛、陰虛、陽虛鑒別表 分類 共同證侯 不同證侯 治則 常用方劑 氣虛 面色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聲低懶言,自汗,納少,舌淡胖,脈無力 氣短,乏力動則氣急等症明顯,脈虛無力 益氣 四君子湯等 陽虛 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長,下利清谷,脈遲 補陽 腎氣丸、參茸丸等 血虛 消瘦,頭暈,目眩,失眠,心悸,脈細 面色蒼白無華或萎黃,手足麻木,口唇指甲淡白,舌質淡,脈細弱無力 養血 四物湯等 陰虛 低熱或潮熱,顴紅,五心煩熱,口乾,咽燥,盜汗,舌紅絳,質瘦或有裂紋,無苔或少苔,脈細數 滋陰 六味地黃丸等 從上表可以看出:氣虛和陽虛,屬陽氣不足,故臨床表現相似而都有面色白,神疲乏力,自汗等症狀,但二者又有區別,氣虛是虛而無「寒象」,陽虛是虛而有「寒象」――怕冷,形寒肢冷,脈遲等。血虛和陰虛屬陰液不足,故臨床表現相似而都有消瘦,頭暈,心悸、失眠等症狀,但二者又有區別,血虛是虛而無「熱象」,陰虛是陰液虧損不能約束陽氣而導致陽亢,故為虛而有「熱象」――低熱或潮熱,口乾,咽燥等。 (二)實證 實證的形成,或是由病人體質素壯,因外邪侵襲而暴病,或是因臟腑氣血機能障礙引起體內的某些病理產物,如氣滯血瘀、痰飲水濕凝聚、蟲積、食滯等。 臨床表現由於病邪的性質及其侵犯的臟腑不同而呈現不同證候,其特點是邪氣盛,正氣衰,正邪相爭處於激烈階段。常見症狀為高熱,面紅,煩躁,譫妄,聲高氣粗,腹脹滿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結,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腫塊,水腫,食滯,蟲積,舌苔厚膩,脈實有力等。 治則;瀉實攻邪是治療實證的主法,所謂「實則瀉之」。但瀉火、通便、逐水、祛痰、理氣、活血化瘀、消導和驅蟲等不同的瀉法用於不同病邪產生的各種實證,將在有關章節中討論。 辨證虛證與實證可從下面幾方面考慮:從發病時間上,新病、初病或病程短者多屬實證,舊病、久病或病程長的多屬虛證;從病因上,外感多屬實證,內傷多屬虛證;從體質上,年青體壯者多屬實證,年老體弱者多屬虛證;從臨床症狀與體征上,參考下表鑒別。 表3-5 虛證與實證鑒別表 症 狀 與體 征 治則 虛證 面色白、蒼白、萎黃無華 神疲乏力 聲低懶言 隱痛喜按 舌淡苔白或少苔 脈虛無力 補虛 實證 面紅 煩躁譫語 聲高氣粗 劇痛拒按 舌紅苔黃厚膩 脈實有力 瀉實 四、陰陽 陰陽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綱,是八綱的總綱,即將表裡、寒熱、虛實再加以總的概括。《類經.陰陽類》說:「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於陰,或本於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指出了證候雖然復雜多變,但總不外陰陽兩大類,而診病之要也必須首先辨明其屬陰屬陽,因此陰陽是八綱的總綱,一般表、實、熱證屬於陽證,里、虛、寒證屬於陰證。陰證和陽證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治療等已述於表裡、寒熱,虛實六綱之中。但臨床上陰證多指里證的虛寒證,陽證多指里證的實熱證。 (一)陰證 陰證是體內陽氣虛衰、陰偏盛的證候。一般而言陰證必見寒象,以身畏寒,不發熱,肢冷,精神萎靡,脈沉無力或遲等為主證。由臟腑器官功能低下,機體反應衰減而形成,多見於年老體弱,或久病,呈現一派虛寒的表現。 (二)陽證 陽證是體內陽氣亢盛,正氣未衰的證候。一般而言陽證必見熱象,以身發熱,惡熱,肢暖。煩躁口渴,脈數有力等為主證。由臟腑器官機能亢進而形成,多見於體壯者,新病,初病呈現一派實熱的表現。 陰證與陽證的主要臨床表現可參考下表: 表3-6 陰證與陽鑒別表 證侯 四診 陰 證 陽 證 望 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無力,萎靡不振,舌質淡而胖嫩,舌苔白而潤滑 面色潮紅或通紅,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質紅絳,舌苔厚,甚則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聞 語聲低微,靜而少言,呼吸怯弱,氣短 語聲壯歷、煩而多言,甚則狂言,呼吸氣粗,喘促痰鳴 問 飲食減少,喜溫熱,口不渴,口淡無味,大便溏薄,小便清長或少 口乾口苦,喜涼,煩渴引飲,大便燥結,小便短赤 切 疼痛喜按,身寒足冷,脈沉,細、澀、遲、弱、無力 疼痛拒按,身熱足暖,脈浮,洪、滑、數、實而有力。 (三)亡陰與亡陽 亡陰與亡陽,是疾病過程中兩種危險證候,多在高熱,大汗不止,劇烈吐瀉,失血過多有陰液或陽氣迅速亡失情況下出現,常見於休克病人。亡陰亡陽雖屬虛證范圍,但因病情特殊且病勢危篤,而又區別於一般虛證。 亡陰與亡陽的臨床表現,除原發疾病的各種危重症狀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汗出。但亡陰之汗,汗出熱而粘,兼見肌膚熱,手足溫,口渴喜飲,脈細數疾而按之無力等陰竭而陽極的證候;亡陽之汗,大汗淋漓,汗涼不粘、兼見畏寒倦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脈微欲絕等陽脫而陰盛的證候。由於陰陽是互根的,陰液耗竭則陽氣無所依附而散越,陽氣衰竭則陰液無以化生而枯竭,所以亡陰與亡陽的臨床表現,難於截然割裂,其間可迅速轉化,相繼出現,只是有先後主次的不同而已。 亡陰與亡陽的治療都以扶正固脫為主。亡陰者,應益氣斂陰、救陰生津,大補元氣以生陰液而免致亡陽,常用方有生脈散;亡陽者,應益氣固脫、回陽救逆,常用方有獨參湯、參附湯等。 亡陰與亡陽的證治,參見下表。 表3-7 亡陰亡陽的鑒別表 汗 四肢 其它症狀 舌 脈 治則 亡陰 汗熱、味咸而粘 尚溫畏熱 面色潮紅、全身灼熱、煩躁、昏迷、氣促、渴喜冷飲 紅絳而干 細數疾而按之無力或虛大 益氣斂陰 救陰生津 亡陽 汗冷、味淡不粘 厥冷畏寒 面色淡色,全身發涼、淡漠、昏迷、氣微、口不渴或喜熱飲 淡白滑潤 微細欲絕或浮而空 益氣固脫 回陽救逆 五、八綱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八綱辯證的運用 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綱的區分並不是單純的、彼此孤立的、靜止不變的,而是錯綜復雜、互相聯系、互相轉化的。歸納起來,八綱之間存在著「相兼」、「夾雜」、「轉化」的關系。 (一)相兼關系 「相兼」即指兩個綱以上的症狀同時出現,如外感熱病初期,見有表證,還須進一步辨其兼寒或兼熱,故可分為表寒證和表熱證;久病多虛證,當進一步辨其屬虛寒證或虛熱證。相兼證的出現,不能平均看待,而是有主次和從屬關系,如表寒、表熱證都是以表證為主,寒或熱從屬於表證,治療當以解表為主,分別用辛溫解表或辛涼解表;虛寒、虛熱證都是以虛證為主,寒或熱也從屬於虛證,治療時當以補虛為主,分別用補陽或滋陰的方法。至於表裡相兼時,以何證為主,須看具體病情而定。 (二)夾雜關系 「夾雜」即指患者同時出現性質互相對立的兩綱症狀,如寒熱夾雜、虛實夾雜、表裡夾雜(習慣上叫表裡同病)病。另外,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還會出現一些假象,如真熱假寒真寒假熱等。所以,在辨證過程中,要細心觀察,全面分析,去偽存真,抓住本質,以免造成誤診、誤治,延誤病情。 (三)轉化關系 「轉化」即指某一綱的症狀向其對立的一方轉化。表裡之間、寒熱之間、虛實之間、陰陽之間既是相互對立的,又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如外感風寒見惡寒發熱、頭痛等表寒證,若因病情發展或治療不當,則病邪可由表入里,病變性質可由寒轉熱,最後由表寒證轉化為里熱證;實證可因誤治、失治等原因,致病程遷延,雖邪氣漸去,而正氣亦傷,逐漸轉化為虛證,虛證可由於正氣不足,不能布化,以致產生痰飲或水濕、氣滯或血瘀等實邪,而出現種種實證。轉化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發生,辨證時必須隨時審察病機的轉變,及時診斷治療,避免疾病向惡化方向發展,促進疾病向痊癒方向轉化。 八綱辨證運用時,首先辨別表裡,確定病變的部位;然後辨別寒熱、虛實、分清病變性質,了解正邪雙方力量對比狀況;最後可以用陰陽加以總的概括。 小結 八綱辨證是對疾病從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個方面歸納、分析進行診斷的一種方法,雖然它還要和病因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結合起來診斷才能趨於完善,但它是各種辨證的基礎,起到執簡馭繁、提綱挈領的作用。 八綱各證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依一定條件而轉化;表證傳里為病熱加重,里證出表為病勢向愈;熱證變寒證、實證變虛證多為正不勝邪,寒證變熱證、虛證變實證多為正氣逐漸恢復。 八綱雖有各自不同的見證,但很少是單純的、孤立的,而是存在著「相兼」、「夾雜」的復雜關系,有時還會出現「假象」。因此,在辨證過程中要認真地調查研究,連貫起來進行思索,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及時掌握疾病的轉化,只有這樣才能有中肯的分析,正確的診斷,從而進行恰當的治療。

4、骨髓是什麼意思?

骨髓釋義:

1.一種軟而富含各種血細胞的結締組織,占據大多數骨的骨髓腔和網眼部分
2.比喻人民的血汗和勞動果實

5、中醫認為骨髓有何作用?

中醫認為腎主髓,而腎中則是藏著先天的精氣也就是元陰和元陽。那麼骨髓的作用其實和現代醫學的認識比較一致,也就是生氣血的關鍵,而腦為髓之海。由此可見骨髓的作用非常關鍵,歷代名家都很早認識到這一點。中醫的腎指的並不是單單一個器官,它所囊括的是一整個系統,不光光只是一個負責水液代謝的器官。就如同中醫的脾胃,也不僅僅是脾臟和胃。
正是由於中醫認識臟腑及功能的方法並不是以解剖和實驗研究為基礎,而是以人體外在表現和內在臟腑之間的變化聯系為重點。所以對腦的認識比較零散和膚淺。一直到清代,名醫王清任才提出對腦比較系統完整的闡述。和現代的醫學認識比較一致。
所以說這樣的認識才是比較正確的。
二樓的 性漢A 只是在妄意批評一個自己無法理解和認親的事物,片面的思考方式卻言之鑿鑿,這是比較可悲的。
實際上《內經》里早就提出了五臟包括了和這個五個臟器有關聯的各個系統,這就已經是幾千年前的著作了。
所以我覺得,對於傳統的文化,我們不能看了幾頁書,讀了幾行文字就去評定它,確實應該完整的閱讀一些典籍,這樣才能清楚的了解,也就不會太過片面。
我們不能因為身處在現代社會,身心受到現代科研的沖擊就完全的否定以前的東西,這種思想是不可取的。
並且,實際上在某些層面上,國外人以及一些現代科研是不懂得辯證的。因為不明白好壞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關於這一點在目前的中醫界和一些專業的營養科研者那裡是比較一致的。
我有一個在醫院里的朋友也對我說,現在的科研也已經越來越重視,中西醫各自的特點。就比如也已經開始研究中醫所謂的忌口。對於一種物質通過成分的分析雖然沒有什麼大礙,但吃了以後就會有些並非由所含成分所反映出的外在表現了。比如對於咳嗽,現在也開始重視忌口的問題。
人當然有自己所擁護和相信的,但沒有必要對其他的東西或者文化抱有偏見甚至更為偏激的看法,更多的時候,如果保留自己的意見,多聽別人的意見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當然有很多人相信中醫,很多人不相信。就連民國政府在1922年還在余雲岫的主持和策劃下提出廢止中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
所以暫且不論中醫的精髓如何,治病效果怎麼樣,但是光光看在一種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來說,我們還是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更何況作為學習,沒什麼好壞之分,沒有欺騙之說。
再說了,翻開一本中醫葯典,其中很多的生字恐怕你都不認識呢。
性漢A 總是強調中醫是偽科學,那什麼是科學?陰陽五行是偽科學,難道不是笑話嗎?那西方的東西就是科學。拿我自己做比方,我常年學習,也較為熟練的是塔羅牌。它不就和陰陽五行一個道理嗎,人家外國人還研究易經,研究得死去活來,天天鑽在裡面出不來了呢。現在有些中醫看不好病,那是他們沒本事,根本就拿不出手的緣故。

6、請問古代中醫叫骨髓叫什麼?

就叫骨髓,當年扁鵲就叫骨髓

7、骨髓是什麼意思啊

8、骨髓的意思是什麼?

與中醫骨髓意思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