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巨幼細胞貧血的骨髓象

巨幼細胞貧血的骨髓象

發布時間:2020-03-23 21:37:14

1、診斷意見: 骨髓細包學檢查意見:有核細胞量少,粒系細胞比例略多骨髓象是什麼意思?

提示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或是巨幼細胞貧血。

2、如何治療「增加性貧血骨髓象」

缺鐵性貧血是因為鐵攝入不足或者鐵排除過多,找出具體原因才能有效控制,單純補鐵效果並不是太好。白細胞減少也有個程度,要看白細胞數量的多少來分析病情的嚴重程度,白細胞減少時,一旦感染就很難控制

3、巨幼細胞貧血實驗室檢查可出現什麼增高

巨幼細胞貧血的實驗室檢查
1.血象
大細胞正色素性貧血(MCV>100fl),血象往往呈現全血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及血小板計數均可減少,但比貧血的程度為輕。血塗片中可見多數大卵圓形的紅細胞,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可有5葉或6葉以上的分葉。偶可見到巨大血小板。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增高。
2.骨髓象
骨髓呈增生活躍,紅系細胞增生明顯,各系細胞均有巨幼變,以紅系細胞最為顯著。紅系各階段細胞均較正常大,胞質比胞核發育成熟(核質發育不平衡),核染色質呈分散的顆粒狀濃縮。類似的形態改變亦可見於粒細胞及巨核細胞系,以晚幼和桿狀核粒細胞更為明顯。

4、鑒別骨髓增生和巨幼細胞異常做什麼實驗

鑒別診斷:

1.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各種實驗檢查,診斷本病並不困難,VitB12缺乏和葉酸缺乏在臨床上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治療用葯不同,血清葉酸和VitB12的測定有助於兩者的鑒別。

2.本病常以消化道症狀為首發症狀,故易誤診為胃病、慢性胃腸炎、腸梗阻、腸結核等,須與這些病鑒別,只要作血象和骨髓象的檢查,鑒別不難。有出血,且伴有全血細胞減少,有的含有少數幼稚細胞者,需與再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等鑒別。

3.在細胞形態上應注意下列疾病鑒別:

(1)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 可以有血象全貧及大細胞貧血的表現,骨髓中可見到紅系有巨幼型改變。鑒別主要靠MDS有典型病態造血,可波及巨核系及粒系細胞。患者細胞遺傳學的改變亦可幫助鑒別。

(2)再生障礙性貧血 可有血象全貧,但骨髓增生低下。由骨髓塗片和活檢病理檢查可鑒別。

(3)溶血性貧血 某些溶血性貧血會有相對的葉酸缺乏,當葉酸缺乏性巨幼細胞貧血臨床上出現黃疸及網織紅細胞增高時,兩者需加以鑒別。溶血性貧血的骨髓中不會出現典型的巨幼改變,黃疸及網織紅細胞增高的程度較顯著。此外,溶血性貧血的特殊試驗常可幫助證實。

5、巨幼細胞貧血檢查有哪些?

1.血象屬大細胞性貧血,MCV>100fl。可呈現全血細胞減少。血塗片中紅細胞大小不等或大卵圓形紅細胞為主。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可有6葉或更多的分葉。網織紅細胞數正常或輕度增多。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躍,以紅細胞最為顯著。各細胞均可見到「巨幼變」,細胞體積增大,核發育明顯落後於胞質。巨核細胞減少,亦可見體積增大及分葉過多。

3.生化檢查血清葉酸及維生素B12:水平均可下降,分別低於

6.8nmol/L(3ng/ml)及低於74pmol/L(100pg/ml);紅細胞葉酸水平降低,低於227nmol/L(100ng/ml)。血清鐵及轉鐵蛋白飽和度正常或高於正常。

6、女,20歲。乏力,食慾減退半年。骨髓象表示增生明顯活躍,紅細胞系統明顯增生,幼紅細胞40%,細胞體

貧血有多種類型,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需檢查血常規,適時骨髓檢查,缺鐵性貧血為小細胞低色素貧血,應補鐵劑治療,多食血製品。巨幼細胞性貧血為大細胞貧血,應用葉酸和維生素B12。地貧為球蛋白缺乏,應用葉酸和維生素B12。具體疾病,具體處理。

7、巨幼細胞貧血合並缺鐵性貧血的骨髓像

1.紅細胞、血紅蛋白減少,以後者的減少更為嚴重。貧血輕微時紅細胞形態變化不大。重者則呈典型的小細胞低色素性改變。MCVl5%。
2.白細胞計數及分類一般正常。
3.血小板計數多正常。
4.網織紅細胞常輕度增高。
1.骨髓增生明顯活躍。
2.紅細胞系明顯增生,幼紅細胞總百分率常>30%,其中以中、晚幼紅細胞增多為主,各階段幼紅細胞胞體常較小,胞質量少,邊緣不整齊,嗜喊性色調較強,細胞核小而緻密。
3.粒系細胞總百分率常因紅系增生而相對減低,各階段百分率及細胞形態染色大致正常。
4.粒、紅比值減低。
5.巨核細胞系常無明顯變化,血小板形態一般正常。
6.成熟紅細胞形態學變化同外周血,嗜多色性紅細胞較易見到。

8、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紅細胞貧血在骨髓象中的特點和異同

缺鐵性貧血:為增生性貧血骨髓象,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個別患者減低。
主要以紅系增生為主,粒紅比值降低。增生的紅系細胞以中、晚幼紅為主,其體積較正常為小,胞質少而著色偏藍,邊緣不整,呈鋸齒狀或如破布,顯示胞質發育落後,血紅蛋白合成不足。胞核小而緻密、深染,甚至在核的局部呈濃縮塊狀;表現為「核老質幼」的核質發育不平衡改變。分裂象易見。粒細胞比例相對降低,各階段間比例及形態基本正常;巨核細胞系正常;淋巴/單核細胞正常。

巨幼細胞貧血:骨髓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以三系細胞出現巨幼變為特徵
①紅細胞系統:紅系明顯增生伴顯著巨幼樣變,粒紅比值降低或倒置。正常形態的幼紅細胞減少或不見,各階段的巨幼紅細胞出現,其比例常大於10%。可見核畸形、碎裂和多核巨幼紅細胞。由於發育成熟受阻,原巨幼紅細胞和早巨幼紅細胞比例增高,在有的病例中占幼紅細胞的比例可高達50%。核分裂象和豪焦小體易見,胞核的形態和「核幼質老」的改變是識別巨幼樣變的兩大特點;

②粒細胞系統:略有增生或正常,粒系細胞比例相對降低。中性粒細胞自中幼階段以後可見巨幼變,以巨晚幼粒和巨桿狀核細胞多見,可見巨多核葉中性粒細胞;

③巨核細胞系統:數量正常或減少,可見巨核細胞胞體過大,分葉過多(正常在5葉以下)與核碎裂;胞質內顆粒減少。

相同點:骨髓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以紅系為主,粒紅比值降低甚至倒置,核漿發育不平衡(但一個是胞漿發育不良,一個是胞核發育不良)

9、什麼叫骨髓象檢查

骨髓象檢查是指綜合分析骨髓細胞增生程度、骨髓細胞計數、粒紅比例等項檢查後,得出的最後的骨髓象報告及結論。
臨床意義
原始細胞比例超過30%,通常被認為是急性白血病的主要診斷標准。如果這些細胞過氧化物酶染色(POX)陽性,則考慮為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包括粒細胞、單核細胞和粒一單核細胞白血病;如果這些原始細胞POX陰性,而糖原染色(PAS)陽性,則考慮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紅白血病或巨核細胞白血病。 粒細胞異常增多,以成熟階段為主,如果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染色(NAP)染色陽性值高的考慮感染引起的類白血病反應(是一種強烈的炎症反應,而不是白血病),而陽性值低的或陰性的被認為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紅細胞系統 增生明顯,多為增生性貧血。其中紅細胞顏色變淺、體積變小的往往提示缺鐵性貧血;而體積增大、早期紅細胞增多的可能是巨幼細胞貧血;紅細胞大小不等且伴有各種異常形態的往往是溶血性貧血。 粒細胞、紅細胞均減少,巨核細胞也減少,而淋巴細胞比例增高 可能是再生障礙性貧血;而單純某一個系統的血細胞減少往往是單純性單個血細胞系統的再生障礙。

與巨幼細胞貧血的骨髓象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