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華骨髓庫的大事記
【1992年】
1992年,受衛生部委託,中國紅十字會開展中國非血緣關系骨髓移植供者資料檢索庫工作。成立了由省級紅十字會和血液中心以及相關醫院實驗室組成的6家協作組,開展血清學方法的HLA檢驗。但是由於諸多原因,工作進展遲緩。
【1996年】
上海志願者孫偉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成為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首位捐獻者。
【2001年】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重新啟動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擴容工作。中央編辦批准成立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電腦網路系統初步建立。管理中心決定入庫數據採用先進的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
【2002年】
中國紅十字會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遼寧、四川、山東、深圳等首批開展造血幹細胞捐獻活動省市,進行大規模社會募捐活動和志願捐獻者的徵集活動。開通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網站。
【2003年】
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建設納入國家彩票公益金支持項目。庫容數據突破10萬人份,累計完成捐獻造血幹細胞81例。陸續認定了25個HLA組織配型實驗室。上半年入庫數據質控抽檢錯誤率為8.18%,下半年錯誤率為3.54%。
【2004年】
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入庫數據突破20萬人份,累計完成捐獻造血幹細胞200例。首次實現了向國外(美國)患者提供造血幹細胞。上半年入庫數據質控抽檢錯誤率為2.85%,下半年錯誤率為1.89%。
【2005年】
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入庫數據突破30萬人份,累計完成捐獻造血幹細胞300例,包括向國(境)外患者提供造血幹細胞8例。上半年入庫數據質控抽檢錯誤率為1.1%,下半年錯誤率為0.84%。
【2006年】
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入庫數據突破50萬人份,累計完成捐獻造血幹細胞500例,包括向國(境)外患者提供造血幹細胞16例。上半年入庫數據質控抽檢錯誤率為0.99%,下半年錯誤率為0.66%。
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召開首屆年會。此次年會的召開,對於總結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工作,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建設好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有重要的意義。
【2007年】
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入庫數據突破70萬人份,累計完成捐獻造血幹細胞800例。全年入庫數據質控抽檢錯誤率為0.43%。
【2008年】
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入庫數據突破90萬人份;累計完成捐獻造血幹細胞1000多例。全年入庫數據質控抽檢錯誤率為0.24%。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中華骨髓庫管理中心各級領導和員工,在總會的統一領導下,以各種方式積極投身到抗震救災工作中。先後有六名同志赴災區工作,多名同志無償獻血,全體黨員、團員交納了特殊組織費,所有人員都積極主動地迅速行動起來,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感,全力參與抗震救災援助工作。
2008年10月,成立了中國紅十字會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服務總隊。旨在為造血幹細胞捐獻事業服務,弘揚時代精神,促進社會文明建設,關愛生命,宣傳無償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意義,服務他人,奉獻社會。
【2009年】
2009年5月11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在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區舉行樣品庫揭牌儀式,標志著全球最大的華人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樣品庫建成並投入使用。
2009年5月19日-21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在北京召開第二屆年會。年會收集到79篇學術論文,較之首屆數量和質量均有較大提高。並授予北京市紅十字會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之家等10個志願服務組織「十佳志願服務組織」榮譽稱號,授予王永利等100名志願者「百名優秀志願者」榮譽稱號。
2009年8月27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入庫志願者數據突破100萬人份。到年底累計移植數達到1461例。全年入庫數據質控抽檢錯誤率為0.18%。
【2010年】
2010年3月至6月,中華骨髓庫管理中心開展「口腔粘膜拭子評估活動」。這是對中華骨髓庫志願捐獻者采樣工作的新嘗試,為推廣開展口腔粘膜拭子采樣活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010年10月24日,「生命相髓——兩岸三地骨髓捐受者相見歡活動」 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辦。現場共有12對骨髓捐受者以不同形式相見,相見歡活動感人至深。海內外30餘家主流媒體參與宣傳,CCTV《焦點訪談》進行了專題報道。
2010年度,中華骨髓庫為臨床患者捐獻造血幹細胞超過500例,達到年度歷史新高,這是中華骨髓庫發展史上的一個新跨越。
截至2010年底,中華骨髓庫完成了自重新啟動以來中國人HLA新等位基因的匯總工作,共發現306個中國人HLA新等位基因。HLA新等位基因的發現,不僅為全球HLA領域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對研究中國人群HLA基因的多態性與疾病的相關性及人類的起源提供了寶貴的數據財富。
截至2010年底,中華骨髓庫入庫志願捐獻者數據突破128萬人份,累計移植數達1978例。全年入庫數據質控抽檢錯誤率為0.51%。
【2011年】
2011年1月,中華骨髓庫累計捐獻造血幹細胞突破2000例。
2011年5月16日-17日,中華骨髓庫第三屆年會暨慶祝中華骨髓庫重新啟動十周年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分庫、實驗室、移植醫院,以及國境外專家學者的論文近百篇。國境外專家就造血幹細胞捐獻以及相關技術發展進行探討。會上,中華骨髓庫向重新啟動十年來為此項事業做出重要支持和貢獻的專家、愛心企業、愛心大使和志願者頒發「中華骨髓庫重新啟動10周年愛心奉獻獎」。
第三屆年會期間,中華骨髓庫抓好《中華骨髓庫CWD表》、《中華骨髓庫HLA配型和移植相關研究》、《中華骨髓庫無關供者移植隨訪資料分析工作》三項重點科研課題論文的撰寫及大會交流工作。
2011年11月12日-13日,中華骨髓庫第二屆志願服務工作會在深圳召開。會上,中國紅十字會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服務總隊進行了換屆選舉,選任楊曦為新一屆總隊長。
截至2011年底,中華骨髓庫入庫志願捐獻者數據突破146萬人份,累計移植數達2576例。全年入庫數據質控抽檢錯誤率為0.4%。
【2012年】
2012年7月,中華骨髓庫正式加入世界骨髓庫,並向其上傳數據。2012年9月,中華骨髓庫累計捐獻造血幹細胞突破3000例。
中華骨髓庫實現了首例骨髓血造血幹細胞採集,首位外籍捐獻者為白血病患者捐出生命種子。
2月,中華骨髓庫協議HLA高分辨分型確認實驗室首獲ASHI認證。
11月,召開的「中華骨髓庫2012年宣傳和志願服務工作交流會」,正式發布「中華骨髓庫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服務總隊隊徽」,會議表彰了首批479名「中華骨髓庫五星級志願者」。
2012年,中華骨髓庫堅持正面的輿論導向,挖掘典型、弘揚正氣,佔領主流媒體,先後12次登上中央媒體,擴大了捐獻造血幹細胞事業的影響,弘揚了「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
截至2012年底,中華骨髓庫入庫志願捐獻者數據突破165萬人份,累計移植數達3228例。全年入庫數據質控抽檢錯誤率為0.45%。
【2013年】
2013年,全年造血幹細胞捐獻702例,涉外捐獻突破25例。中華骨髓庫首次向紐西蘭、日本、丹麥患者捐獻造血幹細胞,首次向國(境)外患者捐獻淋巴細胞。截至年底,中華骨髓庫入庫志願捐獻者數據突破183萬人份,累計移植數達3927例。全年入庫數據質控抽檢錯誤率為0.17%。
2013年5月,中華骨髓庫第四屆年會在浙江杭州召開。10月,中華骨髓庫「十二五」網路系統技改項目通過終驗。
2013年10月,中華骨髓庫重新修訂《志願服務手冊》。11月,中華骨髓庫宣傳和志願服務工作交流會在雲南昆明召開,會上舉辦《中華骨髓庫志願服務手冊》再版首發儀式。
【2014年】
2014年2月,中華骨髓庫捐獻造血幹細胞突破4000例,截至年底,累計捐獻例數達4672例,其中向國(境)外捐獻183例。中華骨髓庫入庫志願捐獻者數據突破201萬人份,共向世界骨髓庫上傳數據82萬人份。
2014年全年,中華骨髓庫完成捐獻造血幹細胞745例,向國(境)外捐獻50例。首次向德國、澳大利亞、泰國、伊朗、比利時、荷蘭6個國家捐獻造血幹細胞。全年入庫數據質控抽檢錯誤率為0.17%。
2014年,中華骨髓庫通過努力,簡化造血幹細胞及血樣通關手續,縮短涉外捐獻流程時間;在三省(市)開展口腔黏膜拭子和唾液采樣方法試點,嘗試入庫采樣新方式;挖掘典型、重點宣傳,著力加強志願服務工作。中華骨髓庫工作兩次受到國家領導人肯定和贊譽。
2、什麼是骨髓?
3、骨髓佔位是什麼情況
佔位性脊髓病變主要導致運動、感覺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佔位是指局部有異常的腫物占據,腫瘤的情況最為多見,其次椎間盤突出等因素也可導致佔位。硬脊膜外腫瘤約占脊髓佔位的25%,以肉瘤、轉移瘤等惡性腫瘤居多,但是也可能為良性腫瘤,如神經纖維瘤、脊膜瘤和脂肪瘤等;髓內腫瘤主要為神經膠質瘤,髓內腫瘤患者約占脊髓佔位患者人數的10%,常見的有室管膜瘤、星形細胞瘤;髓外腫瘤約占脊髓佔位的65%,絕大部分為良性常見有神經纖維瘤、脊膜瘤。這些腫瘤往往潛伏期較長,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臨床症狀。
4、骨髓有哪些功能?
骨髓是人體的造血組織,位於身體的許多骨骼內。成年人的骨髓分兩種: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能製造紅細胞、血小板和各種白細胞。血小板有止血作用,白細胞能殺滅與抑制各種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等;某些淋巴細胞能製造抗體。因此,骨髓不但是造血器官,它還是重要的免疫器官。黃骨髓主要是脂肪組織,當人體貧血時,它可以轉化為紅骨髓。有些葯物如氯黴素及呋喃類,在長期大量使用後,可影響骨髓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
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質的間隙內,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兩類,紅骨髓內涵不同發育階段的紅細胞和某些白細胞及脂肪組織。
骨髓
①藏於骨腔中的髓質。《素問·平人氣象論》:「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②指病在骨髓,喻疾病部位較深。《靈樞·寒熱病》:「絡脈治皮膚,……經脈治骨髓、五臟。」
什麼是骨髓
骨髓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扁平骨(如髂骨、肋骨)和不規則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質骨間網眼中的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細胞,呈黃色,且不能產生血細胞,稱為黃骨髓。人出生時,全身骨髓腔內充滿紅骨髓,隨著年齡增長,骨髓中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後幾乎只有扁平骨松質骨中有紅骨髓。此種變化可能是由於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夠補充所需血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轉變為紅骨髓,重新恢復造血的能力。
骨髓有什麼作用
人體內的血液成分處於一種不斷的新陳代謝中,老的細胞被清除,生成新的細胞,骨髓的重要功能就是產生生成各種細胞的幹細胞,這些幹細胞通過分化再生成各種血細胞如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淋巴細胞等,簡單的說骨髓的作用就是造血功能。因此,骨髓對於維持機體的生命和免疫力非常重要。
骨髓移植
(英文: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 )
器官移植的一種,將正常骨髓由靜脈輸入患者體內,以取代病變骨髓的治療方法。用以治療造血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缺陷、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及其他一些惡性腫瘤。用此療法均可提高療效,改善預後,得到長生存期乃至根治。
移植分兩類
一類為異基因骨髓移植(1970年代以來臨床應用,已取得很大的成功)。它需有與患者人類白細胞抗原 (HLA)相匹配的同胞兄弟、姐妹以及極少數的無親緣關系的供髓者所輸入的異體骨髓,或家庭成員間如父母和子女的骨髓移植;以及與患者HLA不很匹配的無關供者的骨髓。非同胞的兄弟姐妹雖HLA相匹配,但易發生輕重不等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尤其在後一種情況更嚴重。另一類為同基因骨髓移植,即極少數的同卵雙胎孿生兄弟或姐妹間的骨髓移植。
還有一類為自體骨髓移植(ABMT)。此類骨髓移植開展較晚,80年代應用於臨床。用自身的骨髓,不需供髓者,此法簡便,易於推廣,可用於獨生子女,並且無GVHD的發生。用於白血病,淋巴瘤和多種實體瘤的治療。
人類白細胞抗原 (HLA)基因位點同時存在於兩條第6號染色體的短臂上,每條上又由緊密連鎖的復雜的基因位點組成。每個位點都由幾個或幾十個等位基因中的一個組成。在細胞膜上,目前所發現的抗原已有200種左右。在實驗室目前所能檢測到的HLA抗原只有HLA-A-B-C、-D/DR 這幾大類。實驗室所測得兩人之間這幾種抗原相符合,不等於兩人的全部抗原中沒有不相符之處。在同胞兄弟、姐妹中從父母各接受一條染色體上每種基因的一個,所以是單倍體基因遺傳。同胞兄弟姐妹間基因配合方式完全相同率僅佔25%,父母與子代間總有一個單一型染色體上HLA的A、B等位點的配合不同,故除同卵的孿生兄弟或姐妹外,家庭成員間及無關供者間HLA相匹配的機率是極少的。
HLA最初是作為人類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被發現的,其基因編碼所表達的抗原,參予控制免疫識別及細胞亞群間相互作用,故HLA不相匹配對移植物與受者組織之間的相互排斥有影響。臨床上一方面可產生移植物不能植活,另一方面可產生輕重不等的急性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表現為皮膚、肝臟和胃腸道病變,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因此,HLA的組織配型對供髓者的選擇和骨髓移植的成功與否,是重要環節之一。
約60%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經過異基因或同基因骨髓移植可達3年以上長生存期,部分已達5~6年以上。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期,約80%的病人可存活3年以上,部分已存活5~6年以上,可謂根治。有人比較了只用常規聯合化學治療,不做骨髓移植的急性白血病,僅有10~15%的人存活到3年,平均生存期僅一年左右。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生存期平均3~4年,病程雖緩慢,但用目前化療方法無根治的可能。因此,骨髓移植所取得的療效較常規化療為佳。對淋巴瘤及其他實體瘤應用自體骨髓移植亦可達到根治的目的。
原理
選擇合適的病人,適當的時機。以白血病為例:成人急性白血病在第一次完全緩解期(此時體內仍有≤白血病細胞)、慢粒在慢性期,用超大劑量的化療加放療進行預處理,使病人體內的白血病細胞進一步殺滅。同時使病人機體的免疫機制及骨髓功能極度抑制,使後者難以自身恢復,然後將供者(適用於急性與慢粒白血病)或事先取出的自體的骨髓(僅適用於急性白血病完全緩解期)由靜脈輸注給病人,得以解救,並注意其間可能出現的出血感染等合並症,採取有效的相應措施,等待正常的造血功能在數周內重建,以達到根治。
展望
異基因與自體骨髓移植各有優缺點,ABMT的最大缺點為復發率高,因此,必須清除急性白血病及晚期實體瘤病人骨髓中所殘存的白血病或腫瘤細胞。目前所研究的清除手段有:利用單克隆抗體加補體,單克隆抗體加植物凝集素、單克隆抗體和磁性微顆粒法,以及骨髓長期培養法,採用特殊培養體系,選擇性地僅供正常造血細胞生長,以上諸法均可以達到殺滅殘留的白血病或腫瘤細胞,或干擾其生長,以達到凈化的目的。
Allo-BMT時,為消除或減輕GVHD發生,首先受者與供者的HLA配型要精確、可靠除常規HLA-A、-B、-C、-DR配型外,還應進一步做雙方的混合淋巴細胞培養,以了解其HLA-D與其他目前尚無法單獨檢測出的其他人類白細胞抗原之間的相互一致程度,並進一步估計出可能出現的移植骨髓被排斥而不能植活或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程度。環孢黴素A是強有力的預防T細胞對抗原刺激的反應葯物。同時還可以用單克隆抗體清除供髓中的 T淋巴細胞,以減輕或避免由其所導致的GVHD的發生,減少死亡。
醫學意義
骨髓移植主要用於治療那些疾病
骨髓移植是一種相當先進的治療方法,主要用來治療急慢性白血病、嚴重型再生不良性貧血、地中海性貧血、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以及現在更進一步嘗試治療轉移性乳腺癌和卵巢癌。
骨髓的來源
骨髓移植有自體骨髓移植和異體骨髓移植之分,顧名思義,自體骨髓移植的骨髓來自患者本人,異體骨髓移植的骨髓來自捐獻著。
5、浙醫一院血液科骨髓室招聘考試內容
這個不好弄! 最好找內部人
6、醫院采血為什麼送到骨髓室?
一樣采血之後一般都把血液送到血液酷闊,也就是骨髓庫進行冷藏保存
7、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出自哪裡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說,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扎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干凈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以簡單最基本的形式,讓生活回歸到簡單,簡單,再簡單。雙廊七間房,源自於四年前上海人丁磊對生活的再尋找,在雙廊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定義,酒店從最初的七個房間,發展到現在的十九個海景房間,兩位著名室內設計師,從生活的需求出發,以生活中的原創精神,賦予七間房有趣而獨特的味道。簡單而豐富的生活從每天早晨的營養有機早餐開始,這是所有來入住雙廊七間房的客人最津津樂道的。早餐有來自於巍山古城的手工面,白族服務管家自製的泡菜,自製麵包,看得見奶牛的營養牛奶。回歸生活,回到簡單,丁磊把他對生活的理解帶給七間房的客人,陽光明媚的午後,他最喜歡坐在庭院的李子樹下泡茶,和客人們一起暢聊生活。
8、如果你成為檢驗科主任,你將如何建立骨髓細胞室,怎樣才能建好這間實驗室?
首先是人才儲備,你得有能勝任此項工作的人員,沒有就趕緊的送出去進修吧,六個月到一年。
其次是設備器材試劑,帶攝像頭有專用軟體的電子顯微鏡,實在不行就是一台好點的顯微鏡也行,自己用電子表格做一個骨髓報告模板。
常用的玻片啥的檢驗科都有,再就是買點化染試劑。
最後就是好的血液科醫生和患者來源了。
關鍵是有一顆為患者服務的心!(O(∩_∩)O~說的有些大了)
9、骨髓移植的利弊···
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是各種血液腫瘤、再生不良性貧血症、重度地中海型貧血症以及一些先天性免疫缺乏症或代謝性疾病救命的根本治療方法。近年來世界上接受骨髓移植的病患逐年增加,顯示骨髓移植已經成為目前治療的趨勢;而因骨髓移植所帶來的病人長期存活率也大大的增加,各種血液疾病如再生不良性貧血症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如有適當的供髓者,骨髓移植已有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長期存活率,而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亦可以達到百分之五十左右的治癒率,這些成果皆遠非傳統之化學療法所能及,這也是這什麼我們需要發展骨髓移植的最重要原因。 什麼是骨髓移植呢?如何作骨髓移植?
10年前,骨髓移植用的還是老辦法"骨髓移植"。由於造血幹細胞通常存在於人體的扁骨、不規則骨和長骨兩端的紅骨髓中,只有極少數會到血液中"旅行"。只能通過抽取骨髓這條"路"獲得造血幹細胞,因此稱之為"骨髓移植"。為了採集600毫升骨髓,必須給供者做局部麻醉,經過多次骨穿才能完成。在骨穿過程中,供者流失的帶氧紅細胞比較多,所以手術後會感到頭暈、乏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但近10年來,"骨髓移植"已漸漸被"造血幹細胞移植"代替,這種方法對供者基本上沒有不利影響。
首先讓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大量釋放到血液中去,這個過程稱為"動員"。然後,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分離獲得大量造血幹細胞用於移植,這種方法稱為"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也就是說,現在捐贈骨髓已不再抽取骨髓,而只是"獻血"了。而且,由於技術的進步,現在運用造血幹細胞"動員"技術,只需採集分離約50-200毫升外周血即可得到足夠數量的造血幹細胞。採集足夠數量的造血幹細胞後,血液可回輸到捐獻者體內。
造血幹細胞具有自我復制功能,捐贈造血幹細胞後人體將在短時間內恢復原有的造血細胞數量。所以,人不會感到任何不適,對供者很安全。造血幹細胞的供給者通常只要請半天假就能完成整個手術,不用作任何額外的休息和調養。
髓移植是根治白血病的主要方法,包括各種急、慢性白血病,其他還有多發性骨髓瘤、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重型地中海貧血等造血系統疾病;由於骨髓移植是建立在放、化療基礎上的治療方法,它也是治療惡性淋巴瘤、乳腺瘤、肺癌實體腫瘤的根治性辦法之一,骨髓移植在國外巳成為這些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法。近幾年來,骨髓移植治療重症自身免疫疾病也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如系統紅斑狼瘡、風濕性關節炎、重症肌無力等,但這類病人應嚴格掌握移植的適應症,權衡利弊問題。
骨髓移植和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區別
二者的目的都是為了採集和移植造血幹細胞,種植到患者體內,維持其造血及免疫功能,但骨髓移植需要在麻醉的狀態下採集骨髓750ml -1000ml左右,給供者帶來了一定的痛苦和不便。自從發現造血幹細胞可被動員到血液中來並可用血細胞分離機分離採集後,目前多數的移植都採用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方法。與骨髓移植相比,它具有造血恢復快、採集方便、供者痛苦少的優點,供者易於接受,對供者的健康無任何影響
10、骨髓纖維化能活多久
骨髓纖維化是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種,是造血幹細胞克隆性腫瘤性疾病。骨髓纖維化在早期,可以出現外周血中血細胞數量的增高,同時伴有脾臟的腫大,在後期就會出現骨髓衰竭的情況,表現為外周血三系減少。目前骨髓纖維化還沒有特效的治療辦法,可以服用沙利度胺等葯物維持治療,一般病人的存活期在4年左右的時間。如果病人有條件做了骨髓移植,有治癒的可能。如果骨髓移植成功以後治癒了,病人的生存期就會得到明顯的延長,有的甚至與常人的壽命存活無異。所以,出現了骨髓纖維化,要積極的尋找骨髓配型,如果有合適的骨髓配型,要盡早做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