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野氂牛骨髓

野氂牛骨髓

發布時間:2020-09-07 13:29:40

1、誰來介紹野氂牛呢?

基本資料
中文名:野氂牛
別名:野牛
學名:Bos mutus(Poěphagrt mutrs)
英文名:wild yak
藏名音譯:亞歸
特有種:青藏高原特有牛種
保護級別: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分類地位
偶蹄目,牛科,牛亞科、氂牛屬。是家氂牛的野生同類,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真獸亞綱 Tberia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反芻亞目 Ruminantia → 有角下目 Pecora → 牛總科 Bovioidea → 牛科 Bovidae → 牛亞科 Bovinae → 牛屬 Bos → 野氂牛 Bos mutus=Bos grunniens
編輯本段生境與分布
野氂牛原是我國青藏高原一帶的特產動物,是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分布於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棲息於海拔3000 —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人跡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間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種環境中,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活動於雪線下緣。野氂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飢、耐渴的本領,對高山草原環境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所以很多野生有蹄類和家畜難以利用和到達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場,它卻能登臨受用。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野氂牛是家氂牛的祖先,曾經分布很廣泛,現在僅存在青藏高原上。野氂牛體重可達1000公斤以上,身體呈黑褐色,體側下方和腿部有濃密的長毛,適於嚴寒環境中生活。野牛一年四季住在山坡,喜歡吃柔軟的邦扎草,夏季里用牙啃,冬天就用舌頭舔。野牛多刺的舌頭十分厲害,也是它的武器之一。
野氂牛通常20-30隻在草原上游盪、覓食,有時也會結成200-300頭結成大群活動,據說為了保護牛犢。有人親眼見到十三頭母野牛一律頭朝外圍成圓圈,保護圈內一群小牛,對抗圈外的四頭惡狼。 野氂牛一般不主動進攻人,它碩大的體格、從容不迫的風度,顯示一副端莊、憨厚的模樣。
野氂牛因為叫聲似豬,所以在產地又被稱為「豬聲牛」,藏語中稱為「吉雅克」。野氂牛的消化器官比黃牛粗大,牙齒質地堅硬,鼻鏡小,嘴唇薄,採食能力很強。主要在夜間和清晨出來覓食,食物以針茅、苔草、莎草、蒿草等高山寒漠植物為主,白天則進入荒山的峭壁上,站立反芻,或者躺卧休息、睡眠。野氂牛的嗅覺十分敏銳,有危險時,雄獸必首當其沖,護衛群體,而將幼仔安置在群體中間。一旦天敵接近,野氂牛會頭向下、尾朝空,馬上狂奔亂跑,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該物種常喜群居生活,除個別雄性個體常單獨生活外,一般總是雌雄老幼活動在一起,少則數頭,多則數百頭甚至上千頭。但年老的雄獸則性情孤獨,夏季常離群而居,僅三四頭在一起。
成群的野氂牛會主動逃避敵害,遇到人或汽車也會跑走。而性情兇狠暴戾的孤牛則恰恰相反,常會主動攻擊在它面前經過的各種對象,能將行駛中的吉普車頂翻,受到傷害的野氂牛不論雌雄,都會拚命攻擊敵害,直到力竭死亡,野氂牛發起攻擊時首先會豎起尾巴示警,因此在野外工作中必須掌握野氂牛這一特點。年老的野氂牛一旦離開群體,會單身生活終身。
野氂牛在高寒草原或荒涼的寒漠地區,每天大部分時間均在進行攝食,邊食邊漫遊,無十分固定的棲居地,只有大致的分布區。在嚴寒的冬季,由於植物被冰雪覆蓋,因而常在較大范圍內做短距離的遷移。善奔跑,時速可達40公里以上。禾本科及莎草科植物是野氂牛食物的主要組成部分,由於野氂牛舌構造特殊,可以長期以墊狀植物為食,因而成為特別耐粗食的物種。野氂牛的主要天敵是狼群,後者常在冬季以圍攻的方式將老齡、幼齡和體弱的野氂牛追遂到冰上,待其滑倒後群起撕食。
形態特徵
野氂牛體形笨重、粗壯,但比印度野牛略小,體長為200—260厘米,尾長約80—100厘米,肩高160—180厘米,體重500—600千克,雄性個體還明顯大於雌性個體。肩部中央有顯著凸起的隆肉,故站立時顯得前高後低。
頭形稍狹長,臉面平直,鼻唇面小,耳相對小,頸下無垂肉,四肢粗壯,蹄大而寬圓,雌體有2對乳頭。野氂牛頭臉、上體和四肢下部的被毛短而緻密,體側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被長毛,其長可達400毫米,尤其是頸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幾乎下垂到地面,形成一個圍簾,如同懸掛在身上的蓑衣一般,可以遮風擋雨,更適於爬冰卧雪,尾部長毛形成簇狀,顯得蓬鬆肥大,下垂到踵部,在牛類中十分特殊。野氂牛雌、雄個體均有角,角形相似。但雄體的角明顯比雌性的角大而粗壯。有14對肋骨,較其他牛類多一對;額下沒有肉垂,肩部中央有凸起的隆肉,四肢短矮,腹部寬大;頭上的角為圓錐形,表面光滑,先向頭的兩側伸出,然後向上、向後彎曲,角尖略向後彎曲,如同月牙一般。角的長度通常為40—50厘米,最長的角將近1米,兩角之間的距離較寬。毛色絕大多數呈通體褐黑色,僅吻周、嘴唇、臉面及脊背一帶顯霜狀的灰白色,老年雄體的脊背往往有微紅色。尾色純黑,也有個別褐色的個體。雌雄有角,通體呈褐黑色。
野氂牛的四肢強壯,蹄大而圓,但蹄甲小而尖,似羊蹄,特別強硬,穩健有力,蹄側及前面有堅實而突出的邊緣圍繞;足掌上有柔軟的角質,這種蹄可以減緩其身體向下滑動的速度和沖力,使它在陡峻的高山上行走自如。野氂牛的胸部發育良好,氣管粗短,軟骨環間的距離大,與狗的氣管相類似,能夠適應頻速呼吸,因此可以適應海拔高、氣壓低、含氧量少的高山草原大氣條件。
編輯本段繁殖習性
野氂牛的發情期為9~11月,雄獸變得異常兇猛,經常發出求偶叫聲,爭偶現象十分激烈。據說,有些斗敗的雄獸會下山闖入家氂牛群中,與雌性家氂牛交配,甚至把雌性家氂牛拐上山去。野氂牛雌獸的懷孕期為8~9個月,翌年6~7月份產仔,每胎產1仔。幼仔出生後半個月便可以隨群體活動,第二年夏季斷奶,3歲時達到性成熟。壽命為23~25年。
雄牛3歲性成熟,發情期為9—11月。此時,雄獸變得異常兇猛,經常發出求偶叫聲,爭偶現象十分激烈。勝者率領數只到20多隻雌牛一起活動,敗者往往尾隨群體伺機交配,或離開群體另覓新歡。有些斗敗的雄獸會下山闖入家氂牛群中,與雌性家氂牛交配,甚至把雌性家氂牛拐上山去。這對保持這一地區家氂牛體格,耐寒耐粗等優良性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有野氂牛分布地區的家氂牛體格和產肉量要比沒有野氂牛分布地區的家氂牛明顯優越。懷胎雌牛每年6-7月份產仔,妊娠期約240-250天,每胎1仔。幼仔出生後半個月便可以隨群體活動,第二年夏季斷奶,壽命為23—25年。野氂牛與家氂牛交配後,其第一代雜種性情兇猛暴烈,野性難馴,第二代雜種體重比野氂牛高42%(曲麻萊縣種畜場,1983),在畜牧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種群發展與現狀
據記載,百年前野氂牛分布范圍較廣,占據了喜馬拉雅山北坡,昆侖山及其毗鄰的山脈。近幾十年的野外調查則表明,由於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野氂牛分布范圍已縮小至海拔4000——5000米的雅魯藏布江上游、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和祁連山兩端環繞的約140萬平方公里的聳山寒漠中。據估計,我省野氂牛數量目前約在近萬只以內。
以往野氂牛在本省的分布區較為廣泛,但由於無計劃的亂獵,至使分布區日漸縮小。據調查以往在柴達木盆地以南,青藏公路以東的范圍內,野氂牛的活動也是相當普遍,但至今為數已經不多。目前只在青藏公路以西,柴達木盆地南部和北部還較豐富的野氂牛資源。另外在天峻縣西北陽康地區(與烏蘭縣交界一帶)還分布著少量的野氂牛。

2、野氂牛分布在哪些地方?

野氂牛原是我國青藏高原一帶的特產動物,分布於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棲息於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山高嶺峻,十分荒涼,空氣稀薄,植被貧乏,而且時常風雨交加。但野氂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飢、耐渴的本領,對高山草原環境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所以很多野生有蹄類和家畜難以利用和到達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場,它卻能登臨受用。

3、氂牛的生活習性?特點?

氂牛體形防寒保暖,體軀緊湊,頸短耳小,皮厚表面積小;汗腺機能極不發達,被毛長度、細度不等且隨季節變化,體側及下部裙毛密而長,可禦寒防濕,適宜寒冷氣候。胸廓大,心胸發達,氣管粗短,紅細胞大,血紅蛋白含量高,呼吸、脈搏快,適應高原缺氧環境。

嘴巴寬大、嘴唇靈活,能啃食矮草;蹄質堅實且有軟墊,性情溫順,反應靈敏,建立的條件反射比較鞏固,容易調教;抗病力強、抗逆性強、合群性強、食性廣、耐飢渴、耐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

氂牛能適應海拔3200~4800米,大氣壓68420.85~55435.28Pa,氧分壓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態環境。

其胸廓發達,心肺發育指數大,藉以保護胸、腹內臟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關節,以防受凍。據測定,在海拔3800米的草甸草場上日放牧9.5h,氂牛日採食鮮草27.86±1.42kg。

氂牛還有識途的本領,善走陡坡險路、雪山沼澤,能游渡江河激流,並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可作旅遊者的前導。

氂牛全身都是寶,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燒耕都離不開它。人們喝氂牛奶,吃氂牛肉,燒氂牛糞。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帳篷,皮是製革的好材料。

它既可用於農耕,又可作高原運輸工具,為當地牧民提供奶、肉、毛、役力、燃料等生產生活必需品,是青藏高原牧民的重要生活和經濟來源,也是當地畜牧業經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畜種。

氂牛作為一種「全能」家畜,在遺傳上是一個極為寶貴的基因庫,對人類有著不可忽視的社會及經濟意義。

(3)野氂牛骨髓擴展資料:

野氂牛一年四季住在山坡,喜歡吃柔軟的邦扎草,夏季里用牙啃,冬天就用舌頭舔。野牛多刺的舌頭十分厲害,也是它的武器之一。主要在夜間和清晨出來覓食,食物以針茅、苔草、莎草、蒿草等高山寒漠植物為主,白天則進入荒山的峭壁上,站立反芻,或者躺卧休息、睡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氂牛

4、野氂牛主要分布於哪裡?

野氂牛原是我國青藏高原一帶的特產動物,是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分布於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棲息於海拔3000 —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人跡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間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種環境中,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活動於雪線下緣。野氂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飢、耐渴的本領,對高山草原環境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所以很多野生有蹄類和家畜難以利用和到達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場,它卻能登臨受用。

5、野氂牛的主要食物是什麼?

禾本科及莎草科植物是野氂牛食物的主要組成部分,由於野氂牛舌構造特殊,可以長期以墊狀植物為食,因而成為特別耐粗食的物種
喜歡吃柔軟的邦扎草,夏季里用牙啃,冬天就用舌頭舔。野牛多刺的舌頭十分厲害,也是它的武器之一。

6、怎麼鑒別氂牛骨

1、真正的氂牛骨仔細看時,應能發現骨質紋理或有少量的空隙,真的反面一般有紋路,而仿製得沒有。

2、用火燒時不能熔化,並發出一種特有的香味。

3、與稍硬物體相碰時會發出輕、脆而不沉悶的聲音。

4、氂牛的骨頭一般色澤偏黃,硬度好。

氂牛是與藏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他們認為氂牛是神聖的動物。

氂牛骨是藏族人民經常用到的一種御邪物,大量出現在宗教的儀式中,是用來詛咒魔鬼和不利不祥之物的一種器具,瑪尼堆上人們把氂牛的頭骨刻上經文作為獻祭,同時,人們也把氂牛骨也是一種獨特的裝飾品,原始自然、粗獷豪放,給佩帶者增添一種野性的魅力!

(6)野氂牛骨髓擴展資料

氂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種,它生活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天然、無污染的草原上,氂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種,它生活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天然、無污染的草原上,其體魄健壯,體側腹部和四肢的披毛柔軟厚密,眼圓有神,牙齒堅利,

採食性能良好,又具有靈活的嘴唇和舌,可像綿羊似的悠閑自在地在高山草地上行走,它豐富的成毛和發育很好的皮下結締組織,腋腺,都有利於在高寒低溫下生活。心肺功能好,體內紅細胞、血紅蛋白多於其它牛種,攜氧能力強,抗疲勞耐高寒,骨髓又是氂牛體內營養最豐富的物質。

骨胳是氂牛機體的重要組織, 起到支撐機體的作用, 管骨所含的骨髓還有造血作用。氂牛骨髓是我國藏族傳統的營養食品, 自古以來就有:「骨髓可以補骨髓, 壯筋骨,延年益壽」的記載。由於氂牛數量較少,經濟價值高,氂牛骨髓採集量較小的原因,氂牛骨髓成為了名貴的滋補食品。

7、野氂牛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野氂牛因為叫聲似豬,所以在產地又被稱為「豬聲牛」,藏語中稱為「吉雅克」。性喜群居,常七八頭、數十頭、上百頭為群。但年老的雄獸則性情孤獨,夏季常離群而居,僅三四頭在一起。野氂牛的消化器官比黃牛粗大,牙齒質地堅硬,鼻鏡小,嘴唇薄,採食能力很強。主要在夜間和清晨出來覓食,食物以針茅、苔草、莎草、蒿草等高山寒漠植物為主,白天則進入荒山的峭壁上,站立反芻,或者躺卧休息、睡眠。野氂牛的嗅覺十分敏銳,有危險時,雄獸必首當其沖,護衛群體,而將幼仔安置在群體中間。一旦天敵接近,野氂牛會頭向下、尾朝空,馬上狂奔亂跑,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

8、喝野氂牛血有什麼好處

西藏只能買到人工養的氂牛肉,野生的就買不到了,因為那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哦,不過人工的也不錯,比內地的牛肉味道更加純正,畢竟人家是吃的純天然綠色食品長大的!

9、野氂牛的形態有什麼特徵?

野氂牛通常20-30隻在草原上游盪、覓食,有時也會結成200-300頭結成大群活動,據說為了保護牛犢。有人親眼見到十三頭母野牛一律頭朝外圍成圓圈,保護圈內一群小牛,對抗圈外的四頭惡狼。野氂牛一般不主動進攻人,它碩大的體格、從容不迫的風度,顯示一副端莊、憨厚的模樣。

野氂牛的體形大而粗重,但比印度野牛略小,體長為200~260厘米,尾長約80~100厘米,肩高160~180厘米,體重500~600千克。它的體毛為暗褐黑色,特別長而豐厚,尤其是頸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幾乎下垂到地面,形成一個圍簾,如同懸掛在身上的蓑衣一般,可以遮風擋雨,更適於爬冰卧雪;尾巴上的毛上下都很長,宛如掃帚一般,顯得蓬鬆肥大,下垂到踵部,在牛類中十分特殊;有14對肋骨,較其他牛類多一對;額下沒有肉垂,肩部中央有凸起的隆肉,四肢短矮,腹部寬大;頭上的角為圓錐形,表面光滑,先向頭的兩側伸出,然後向上、向後彎曲,角尖略向後彎曲,如同月牙一般。角的長度通常為40~50厘米,最長的角將近1米,兩角之間的距離較寬。

與野氂牛骨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