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金葡菌骨髓炎黴素

金葡菌骨髓炎黴素

發布時間:2020-03-23 17:18:39

1、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處理

由於MRSA(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 的存在,一般不使用青黴素。所以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選用:紅黴素、新型青黴素、慶大黴素、萬古黴素或先鋒黴素Ⅵ治療。
治療事項
1、毛囊炎治療要注意飲食,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能喝酒。
2、不可用手搔抓患處,以防繼發感染。
3、待症狀完全消失以後,鞏固1個療程。

2、治療金葡菌性骨髓炎的首選葯物?

克林黴素是治療急慢性金葡菌性骨髓炎的首選葯。

3、骨髓炎吃什麼葯輸什麼液

骨髓炎吃葯是不容易痊癒的,建議你去手術治療。。。北京【骨髓炎】醫院

4、磷黴素的適應症

磷黴素鈣口服適用於敏感菌(金葡菌、大腸桿菌、沙雷菌屬、志賀菌屬、綠膿桿菌、肺炎桿菌、產氣桿菌等)所致的皮膚軟組織感染、尿路感染和腸道感染(包括菌痢等)。磷黴素鈉注射的適應證為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敗血症、腹膜炎、腦膜炎、骨髓炎等。劑量需較大,且常需與其他抗生素如β-內醯胺類或氨基糖苷類合用。磷黴素也可與萬古黴素等合用,以治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
口服磷黴素鈣鹽適用於敏感菌所致輕、中度感染,如皮膚軟組織感染、尿路感染及腸道感染等。靜脈給葯可用於肺部感染、腹膜炎、敗血症及骨髓炎等較重感染,嚴重病例宜與β內醯胺類或氨基糖甙類聯合應用。

5、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慢性骨髓炎最好選用的葯

你好,急慢性骨髓炎一般需要菌培養才能夠准確選用抗生素。
如果不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那一般頭孢類就可以覆蓋;
如果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那一般需要使用萬古黴素覆蓋了。
(以臨床醫生診斷為准,僅供參考)

6、骨髓炎的防治

骨髓炎是由化膿性細菌所引起的骨膜、骨皮質和骨髓的炎症。理論上講,在抗菌葯物十分發達的今天,該病應當不是什麼難治之症。但臨床實踐卻並非如此。許多骨髓炎患者由於疾病形成畸形,關節強直而致殘,部分患者由於竇道長期不愈而致皮膚癌變,更重要的是部分患者由於無法療治需要截肢,甚至死亡。從發病部位上看,多發於四肢,下肢較多,其中脛骨、股骨最多。它的感染途徑基本上可分為三種:

1、 血源性骨髓炎
血源性骨髓炎主要是由人體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如有感冒或輕微的皮膚擦傷導致化膿性細菌由血液進入骨內所引起的炎症,感染部位一般無明顯的外傷史。本病多見於兒童發病後可見高燒39度以上,血沉加快,白細胞化驗多在15000-30000之間,x線視有骨膜反應,局部皮膚溫度 過高,並有深壓痛。

2、 創傷性骨髓炎
創傷性骨髓炎是由身體創傷所引起骨外露(如開放性骨折等)或皮膚破裂引起的肌肉組織深部感染(如失神經性的骨外露)後,細菌通過血液潛入骨組織所引起的骨感染,本病一般表現為局部有流膿竇道,傷口皮溫過高,血化驗表現為血沉加快,白細胞增多,X線視有明顯骨破壞。

3、 醫源性骨髓炎
醫源性骨髓炎是一種廣義上的創傷性骨髓炎,它是醫院在做骨科手術過程中,由於消毒不徹底或無菌意識淡漠所引起的骨感染。它雖然是骨科手術中少見的病歷,但是它卻是 骨感染的三大途徑之一。其症狀與創傷性骨髓炎一樣。
中醫認為骨髓炎是由人體正氣不足,肝腎陰虧,邪毒蘊盛,陰液虧損,抗邪能力低下,此時再感外邪的侵犯,蘊滯於內,化熱成膿,從而導致骨質的破.骨髓炎在保守治療無效後,應及時行手術治療,其中手術的質量是治療的 前提,而術後護理和術後大量應用中葯是治療的關鍵,治癒後按期使用抗 復發中葯是治療的保障。如果能夠作到以上三點,特別 是抗復發中葯的 應用,那麼骨髓炎的終身治癒是沒有問題的。

慢性骨髓炎的治療
Osteomyelitis of Treatment of Chrohic
急性骨髓炎治療不當,多發展為經久不愈的慢性骨髓炎。近年來伴隨災害事故、交通事故的增加,繼發於 開放骨折及手術感染的患者正迅速增加。致病菌多為金葡菌,外傷引起的多系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革蘭氏陰 性菌。慢性骨髓炎骨營養中斷,造成骨壞死,易形成死骨,僅用中葯及抗生素多不能治癒,多數應手術治療。 骨髓內形成膿腫、骨髓內壓力增高 ,骨髓內血流中斷,骨膜下形成膿腫而致骨壞死、病理骨折、甚至大段骨 壞死造成的骨缺損。臨床上多伴有繼發瘺孔,反復排膿。如瘺孔閉塞,局部就會發熱、腫痛、淋巴結腫大、全 身發熱、白血球增高和血沉加快等。如長年瘺孔不閉,極有可能會發生瘺孔區組織癌變,而不得不截肢。
下列情況應積極手術治療:
(一)局部情況: 1、膿腫形成,包括骨膜下膿腫、軟組織蜂窩組織炎、骨髓內膿腫; 2、瘺孔; 3、死骨; 4、骨不癒合 及假關節; 5、骨髓內炎性肉芽; 6、畸形; 7、異物如鋼板、髓內釘等存留。 (二)全身情況如: 敗血病、惡性變、反復發作。 慢性骨髓炎因病情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病灶清除,持續沖洗 是定型的基本方法,在有充分把握治癒炎 症的基礎上,可一期植骨,修復骨缺損;一期截骨矯形;一期關節成形術;同時以內外固定,使骨得以修復。 對合並關節病變的應該可以一期同時處理盡可能保留關節功能,中葯具有重要治療價值,可以改善貧血,提高 免疫力,對耐葯菌有良好療效,不能完全依賴抗菌素。
概述
如局部血運良好,即使有感染,機體對細菌具有防禦功能,炎症也能迅速消退。投入的抗生素也容易達到 骨 病灶部而發揮效力。慢性骨髓炎的病理特徵,就是局部缺乏血運,因此,抗生素不能徹底治療炎症。雖然 抗生素的臨床應用,對急性骨髓炎的治療非常有效,但無論是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生素,對慢性骨髓炎就不那麼 明顯。由於慢性骨髓炎骨組織病灶破壞,壞死,周圍組織瘢痕,局部血運缺乏,抗生素不能到達病灶,這是骨 髓炎難治的原因。因此,必須通過手術清除病灶,改善局部血運,才能使抗生素發揮效力。 首先,從瘺孔或手術創口內組織行細菌培養,確定細菌種類及細菌敏感性.一般用青黴素族、頭孢黴素族及氨基 糖甙類抗生素。最近MRSA耐葯菌有不斷增加的趨勢,不得已也選用四環素族 。但致病菌不能確定的病例不少, 如不能培養出細菌,就按照耐葯菌用葯。值得注意的是,弱毒菌感染也有增加的趨勢。多種抗生素並用,及廣 譜抗生素大量應用,確有協同作用,但考慮到副作用及耐葯菌的增加,盡可能避免多組並用,如要並用最好是 選擇具有殺菌作用的抗生素。一般認為抗生素到達骨的濃度低,所以應選擇透骨吸收較好的抗生素。 筆者認為術後應用抗生素4-6周,慢性骨髓炎在術後應用抗生素6周後,一般血沉,CRP,血細胞已正常化, 如果反復再發瘺孔持續存在,也不能漫無邊際的投入抗生素。應細心研究創口不閉合的原因,決定再次手術。 抗生素的局部使用,必須和手術結合才有效。持續沖洗及慶大黴素、先鋒黴素、中葯鏈珠均有效,原因是 局部高濃度的抗生素。術中創面也應撒入抗生素。有時從洗凈管間斷注入抗生素,但注射時,應注意逆行感染。 手術治療法 慢性骨髓炎多數有手術適應症,應按照其病理狀態制定治療方針,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積極手術治療。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特徵:
1.死骨;2. 肉芽;3. 死腔、空洞;4.骨包殼;5. 瘺孔; 6. 骨膜下膿腫,軟組織膿腫;7. 新骨生成; 8. 骨小梁的變化;9. 關節強直、拘縮;10. 軟組織缺損、瘢痕;11.骨缺損等外傷性慢性骨髓炎患者; 12. 骨缺損; 13. 假關節、骨折;14. 畸形;15. 異物及內固定。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形成特徵:
由於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急性敗血症樣發病的少了,而形成為非典型的病例不斷增加,大量的新生骨包殼 圍住死骨,死骨量小、骨小梁消失,骨硬化。X線片示骨破壞及高密度減低區混雜出現。
手術適應症
(一)局部症狀 ①.膿腫形成(骨膜下膿腫,軟組織蜂窩織炎、骨髓內膿腫)②瘺孔形成; ③死骨; ④骨髓內肉芽 ⑤骨不癒合 ⑥.假關節 ⑦.畸形 ⑧.異物(髓內釘及鋼板等內固定材料) (二)全身症狀①.敗血症 ②.惡性變(瘺孔癌、肉瘤)。 根據不同的病態,制定不同的手術方法。 術前處置及檢查呈慢性的病例出現急劇的炎症症狀時,按急性 骨髓炎處理,行局部固定,抗生素及中葯應用,在短時間內可緩解症狀。 但如果長期多處瘺孔反復發作,或炎症復發時應積極手術。筆者認為,不應該等軟組織症狀消退,體溫正常才 手術,而應按急診手術處理。為了根治,理必須充分閱片,把握骨病灶的范圍及軟組織病灶范圍,設計手術 切口。切口應避開神經、大血管及瘺孔。

7、金黃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骨髓炎應選用什麼?A.克林黴素,B.萬古黴素,C.四環素,D.紅黴素,E.氯黴素

如果是課本上的,應選A克林黴素,如果是實際的,要選萬古黴素了,因為現在金葡菌耐葯不是一般嚴重

8、阿奇黴素 和頭孢曲松納的區別

通俗點來說呢,同樣是兵,空軍和海軍有什麼區別呢?。。。一個道理,對付的敵人不同,打擊力度也不同...兩者抗菌譜不一樣... 抗生素從化學結構上分為β—內醯胺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氯黴素類,利福黴素類以及其它類。
頭孢菌素類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頭孢菌素類是一類廣譜半合成抗生素,其母核為7-氨基頭孢烷酸(7-ACA),由頭孢菌素C裂解獲得。與青黴素類抗生素化學結構相同之處是均有一個β_內醯胺環,不同的是另一個環不是噻唑環而為六元雙氫噻嗪環。

頭孢菌素已發展有四代,比較每代的特點下:
第一代頭孢菌素:
葯物有頭孢噻吩(cefalothin)、頭孢唑啉(cefazolin)、頭孢氨苄(cefalexin)等;該類頭孢菌素對G+菌包括耐葯金葡菌的抗菌作用強於第二至第四代;
對G-菌作用弱,對銅綠假單胞菌、厭氧菌無效;
對青黴素酶較穩定,但對各種b_內醯胺酶穩定性遠比二至四代差;
組織穿透力差,腦脊液濃度低;
對腎臟有一定的毒性。
主要用於耐葯金葡菌及敏感菌所致的輕、中度感染,如呼吸道、尿路感染及皮膚、軟組織感染等。

第二代頭孢菌素:
葯物有頭孢呋辛(cefuroxime)、頭孢孟多(cefamandole)、頭孢克洛(cefaclor)、頭孢丙烯(cefprozil)等;前二者為注射制劑,後兩者為口服制劑。
對G+菌作用比第一代稍遜;
對G-菌作用比第一代強;對銅綠假單胞菌無效,但頭孢孟多對厭氧菌有效;對多種b_內醯胺酶比較穩定;
腎臟毒性降低。
主要用於敏感陽性和陰性菌,尤其是產酶耐葯的陰性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膽道感染、骨關節感染及皮膚軟組織感染、泌尿道感染、婦產科感染及耐青黴素淋球菌感染等。

第三代頭孢菌素:
葯物有頭孢噻肟(cefotaxime)、頭孢曲松(ceftriaxone)、頭孢他定(ceftazidime)、頭孢哌酮(cefoperazone)等
對G+菌抗菌作用不及1~2代;
對G-菌抗菌作用明顯超過1~2代,包括腸桿菌科、銅綠假單胞菌及厭氧菌均有較強作用;
對多種b_內醯胺酶特別對G-桿菌產生的廣譜β_內醯胺酶高度穩定;
體內分布廣,組織穿透力強,有一定量滲入腦脊液;
對腎臟基本無毒性;
主要用於重症耐葯G-桿菌感染。

第四代頭孢菌素:
頭孢匹羅(cefpirome)、頭孢吡肟(cefepime)、頭孢利定(cefolidin)、頭孢噻利(cefoselis)
具有第三代頭孢菌素對革蘭陰性菌較強的抗菌作用;
對G+菌的作用比第三代增強;
對β_內醯胺酶尤其是超廣譜質粒、染色體介導的酶穩定;
有些葯物如頭孢地嗪還能增強機體防禦功能,刺激吞噬細胞殺菌作用;
無腎臟毒性;
主要用於重症耐葯G-桿菌感染,特別是威脅生命的嚴重革蘭陰性桿菌感染及免疫功能低下的重症;為提高療效,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可合用抗銅綠假單胞菌的廣譜青黴素或氨基苷類抗生素;厭氧菌混合感染可合用甲硝唑。

一、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是一類均具有14 ~ 16元大環內酯環狀化學結構的抗生素。
包括:第一代大環內酯類:
14元環:紅黴素
16元環:乙醯螺旋黴素、麥迪黴素、吉他黴素、交沙黴素
14元環:羅紅黴素、克拉黴素
第二代大環內酯類:15元環:阿奇黴素
16元環:羅他黴素
(一)第一代大環內酯類
紅黴素(Erythromycin)
紅黴素是於1952年從紅鏈絲菌的培養液中提取的14元環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體內過程]
1. 吸收:紅黴素為鹼性不耐酸,口服用腸溶片在小腸崩解吸收,酯化物制劑有相當的耐酸能力亦易於吸收;
2. 分布:廣泛分布於各種組織及體液中,尤以膽汁中分布濃度高,但不易透過血腦屏障;
3. 消除:主要經肝臟代謝,膽汁排泄,肝功能不全者葯物排泄速度減慢。
[抗菌作用]
1. 抗菌譜:
① 紅黴素對金葡菌、表葡菌、鏈球菌及革蘭陽性桿菌均有強大的抗菌活性;
② 對某些革蘭陰性菌如腦膜炎球菌、淋球菌、百日咳桿菌及布魯桿菌有較強抗菌作用;
③ 對軍團菌、彎曲桿菌亦有較強抗菌作用;
④ 本品對各種厭氧菌亦有相當的抗菌活性,但革蘭陰性厭氧桿菌如脆弱類桿菌、梭桿菌屬除外;
⑤ 對螺旋體、肺炎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也有抑製作用,
2. 抗菌機理
作用於細菌核糖體50S亞基,抑制肽醯基轉移酶,阻止轉肽作用和mRNA位移,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
[耐葯性]
細菌對紅黴素易產生耐葯性,但停葯可恢復;本類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葯性:
對紅黴素耐葯的菌株對其他第一代大環內酯類仍敏感;
對第一代大環內酯類耐葯的菌株對第二代仍敏感;
對第二代大環內酯類耐葯的菌株對第一代也耐葯;
耐葯機制:
① 改變靶位結構:23S核糖體RNA腺嘌呤甲基化是最常見的耐葯機制;
② 細菌胞膜對葯物的通透性降低:葯物滲入菌體內減少;
③ 主動流出增加:細菌通過主動流出系統將葯物泵出菌體外;
④ 細菌產生滅活酶:如酯酶、磷酸化酶、糖苷酶等使紅黴素失活。
[臨床應用]
1. 主要用於輕、中度的耐葯金葡菌感染以及替代青黴素用於革蘭陽性菌感染、放線菌病及梅毒等的治療或用於對青黴素過敏的患者;
2. 首選用於治療軍團菌病、彎曲桿菌所致感染、支原體肺炎、沙眼衣原體致嬰兒肺炎和結腸炎、白喉帶菌者的。
[不良反應]
1. 刺激反應:本品刺激性大,口服可引起消化道反應,如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及腹瀉等;靜脈給葯可引起血栓性靜脈炎;
2. 肝損害:紅黴素酯化物引起肝損害,出現轉氨酶升高、肝腫大及膽汁郁積性黃疸等,及時停葯可恢復;
3. 偽膜性腸炎:口服紅黴素偶可致腸道菌株失調引起偽膜性腸炎。

其它第一代大環內酯類——16元環的大環內酯類
葯物有: 乙醯螺旋黴素(acetylspiramycin)、麥迪黴素(midecamycin)
吉他黴素(kitasamycin)、交沙黴素(josamycin)
特點(與紅黴素比較):
1.體內過程與紅黴素相似——膽汁分布濃度高;
2.抗菌譜與紅黴素相似;
3.抗菌活性與紅黴素略低或相似;
4.不良反應較紅黴素輕;
5.用於耐紅黴素菌株和不能耐受紅黴素的患者。

(二)第二代大環內酯類
葯物有:阿奇黴素(azithromycin)、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
羅紅黴素(roxithromycin)、羅他黴素(rokitamycin)
特點: (與紅黴素比較)
1 對胃酸穩定,生物利用度高——血葯濃度高,半衰期延長;
2 抗菌活性增強;
3 有良好的抗生素後效應和免疫調節功能;
4 主要用於呼吸道、泌尿道和軟組織感染;
5 不良反應較少

二、林可黴素類抗生素
林可黴素(lincomycin)及克林黴素(Clindamycin)
又稱潔黴素(jiemycin)及氯潔黴素(lujiemycin)
1. 林可黴素口服不吸收,克林黴素口服吸收率高,在骨骼組織分布濃度高,主要在肝臟代謝;
2. 兩葯抗菌譜相似——主要作用於G+菌,
? 對G+球菌如金葡菌、鏈球菌、肺炎球菌以及G+桿菌如白喉桿菌、破傷風桿菌、產氣夾膜桿菌均有強大抗菌活性;
? 對各種厭氧菌包括脆弱類桿菌和其他類桿菌屬、梭桿菌屬以及大多數放線菌屬具有良好抗菌活性;
? 腸球菌屬、多數革蘭陰性桿菌及難辨梭菌對本品耐葯;
3. 抗菌活性克林黴素比林可黴素強,對大多數敏感菌強4倍左右,對厭氧菌作用更強;
4. 抗菌機制與紅黴素相同,作用於細菌核糖體50S亞基,通過抑制轉肽移位反應而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因此,本類葯物不宜與大環內酯類合用;
5. 主要用於金葡菌引起的急、慢性骨髓炎;也可用於其他革蘭陽性菌所致的感染以及各種厭氧菌感染;
6. 不良反應以胃腸道反應為主,長期口服可致菌群失調而發生偽膜性腸炎,可用萬古黴素與甲硝唑治療;林可黴素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

三、多肽類抗生素
萬古黴素(vancomycin)
去甲萬古黴素(norvancomycin)
1. 兩葯抗菌作用相似——對G+菌有強大的殺菌作用;
2. 抗菌機制相同——抑制細菌細胞壁的粘肽合成(胞漿膜階段)
3. 主要用於耐葯金葡菌和G+菌所致的嚴重感染,尤其是其它葯物治療無效或過敏時;對可林黴素等所致的偽膜性腸炎有良效;
4. 毒性大——有耳毒性、腎毒性、過敏反應和血栓栓塞性靜脈炎。

多粘菌素B(polymyxin B)
多粘菌素E(polymyxin E)
1. 兩葯抗菌作用相似——對G-菌有強大的殺滅作用,對銅綠假單胞菌作用更佳,對G+菌、G-球菌無效;
2. 抗菌機制相同——主要作用於細胞膜,其帶陽電荷的游離氨基能與革蘭陰性桿菌胞漿膜磷脂中帶陰電荷的磷酸根結合,使胞漿膜的表面張力降低,通透性增加,細胞內的生命活性物質如核苷酸、磷酸鹽等成分外漏;
3. 毒性大——腎毒性多見,可引起神經毒性和肌毒性,也有肝毒性和變態反應;
4. 臨床少用——主要用於其它葯物治療無效銅綠假單胞菌感染。

與金葡菌骨髓炎黴素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