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移植的過程是怎樣的
所謂白血病的骨髓移植,就是病人在接受大劑量化療或放療徹底摧毀病人原有的造血系統,徹底清除白血病細胞後,植入健康的骨髓細胞,這些骨髓細胞在病人體內重新繁殖,達到重建病人造血系統的目的,以期徹底治癒白血病。 骨髓移植的過程較為復雜,但基本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1.受者、供者的選擇:受者須有合適的身體狀況和經濟狀況,進行異體移植者須盧人類組織相關性抗原(HLA)相配。 2.造血幹細胞的採集與保存:若為異體移植須為患者找出組織相容性抗原(HLA)配型一致的供者進行幹細胞採集;若為自體移植須在患者預處理前採集自身緩解期的幹細胞並進行適當的體外保存。 3.移植前的預處理:患者移植前經各項檢查後在全環境保護下行預處理[大劑量化療和(或)放療],目的是為清除體內惡性細胞或骨髓中的異常細胞群,同時為正常幹細胞的植入准備環境。 4.造血幹細胞的回輸:由靜脈輸注供者(異體或自體)造血幹細胞懸液。 5.移植後並發症的防治:骨髓移植後須進行移植物抗宿主病c異體)、感染、出血、間質性肺炎等並發症的預防和治療以及支持治療。
2、造血幹細胞移植如何進行預處理
什麼是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
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是通過大劑量放化療預處理,清除受者體內的腫瘤或異常細胞,再將自體或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給受者,使受者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統。目前廣泛應用於惡性血液病、非惡性難治性血液病、遺傳性疾病和某些實體瘤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主要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幹細胞移植、臍血幹細胞移植。由於骨髓為造血器官,早期進行的均為骨髓移植。
3、什麼叫清髓預處理
所謂清髓就是用比治療劑量更高的化療葯物和放射線進行處理,使病人體內的癌變細胞和正常的幹細胞都被殺死,為骨髓移植做准備。
4、骨髓移植與造血幹細胞移植有什麼區別?
一、指代不同
1、骨髓移植:是通過靜脈輸注造血干、祖細胞,重建患者正常造血與免疫系統,從而治療一系列疾病的治療方法。
2、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先接受超大劑量放療或化療(通常是致死劑量的放化療),有時聯合其他免疫抑制葯物,以清除體內的腫瘤細胞、異常克隆細胞,然後再回輸采自自身或他人的造血幹細胞,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的一種治療手段。
二、特點不同
1、骨髓移植:使用預處理方案可以製造空間、免疫抑制以及清除疾病。預處理方案的強度以既可以達到最大限度的防止移植排斥、又可達到患者對其副作用的耐受為目標,故有多種預處理方案可供選擇。
2、造血幹細胞移植:血緣關系供者造血幹細胞移植和無血緣關系供者造血幹細胞移植(即無關移植);按移植物種類分為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和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三、發展不同
1、骨髓移植:隨著移植技術的提高,其療效已經漸趨穩定。移植供者的選擇困難成為制約移植的主要障礙。HLA不完全相合的親屬供者、HLA單倍體相合親屬供者及無關供者的應用及相關技術改進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門課題,非清髓技術也帶來了觀念上的革命。
2、造血幹細胞移植:有很多先進的葯物從遺傳學水賓士療這些患者,但是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仍是治癒這些疾病的惟一治療手段。
5、骨髓移植前受者進行預處理的目的是什麼?方法有哪些
洗髓,就是把原先有問題的骨髓全部殺死!
6、骨髓移植的預處理及回輸
患者在移植之前應做一系列的血液與骨髓檢查以確定疾病診斷、類型與疾病狀態,以便確定適當的預處理方案、移植後原發病的監測及適當干預的策略。同時選擇HLA配型盡可能完全相同的、8~60歲之間的、身體健康、無嚴重心、肺、肝、腎、腦及精神疾患,造血及免疫系統功能正常的供者為宜。
使用預處理方案可以製造空間、免疫抑制以及清除疾病。預處理方案的強度以既可以達到最大限度的防止移植排斥、又可達到患者對其副作用的耐受為目標,故有多種預處理方案可供選擇。非清髓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關鍵之一預處理方案的特點在於其放(化)療強度明顯比傳統方案為低。移植所用的造血幹細胞主要有三種來源:骨髓、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採集物及臍帶血。通過適當處理後回輸給經過預處理的患者。
7、骨髓移植是怎麼做的??
(1)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將自體正常或疾病緩解期的造血幹細胞保存起來,在患者接受大劑量化療後回輸造血幹細胞。
(2)同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指同卵孿生之間的移植。
(3)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同胞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相合、親緣HLA不全相合或半相合、非親緣HLA相合、非親緣HLA不全相合等。
白血病患者和部分癌症患者是需要做骨髓移植的,白血病及其它癌症患者,做骨髓移植能夠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有的患者通過做骨髓移植還治癒了癌症。除了做骨髓移植,白血病等癌症患者為達到延長生存期或提高治癒率的目的,還需要考慮長期用中葯做抗血管治療,中葯有人參Rg3,在腫瘤發展中,它可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生長,可誘導瘤體的凋亡。
8、什麼是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預處理?
預處理是指移植前,給予患者強烈的化療及放療,從而摧毀患者自身的腫瘤細胞或惡變的造血細胞。預處理的目的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①為移植的造血幹細胞准備「空間」;②盡可能徹底地清除殘留在體內的惡性細胞;③抑制體內的免疫細胞,使造血幹細胞容易植活。
9、造血幹細胞移植時有哪些條件要求?
1.是移植前的預處理。這是為了使受者能夠接受外來的造血幹細胞和減少本身腫瘤細胞的負荷採取的措施,經典的方案是環磷醯胺60毫克/公斤體重服3日加上8~12戈瑞的一次或分次的全身照射。這種方案對病人損傷較大,多用於原來身體較好、年齡較輕、病程較短、主要臟器功能良好的患者。為了使兒童和年紀稍大、體質較弱的患者也可以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於是有了對上述經典方案的改良方案,稱之為非清髓性骨髓移植預處理方法,通常是減少使用細胞毒葯物的數量和劑量,不加或減少全身照射劑量。這對於病人來說相對比較安全。2.是受者和供者應有相匹配的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系統。它存在於人類第六對染色體上,醫生稱其為HLA-A,B,C和DR位點,在移植能否成功上,HLA—DR位點關系尤大,必須相合,這樣成功機會大,風險比較小。
3.是要有一定量的造血幹細胞數。這點不難理解,既然作為種子細胞,就要到適合於它的新的「土壤」環境中去生根、發芽、開花和結果,就不會是一帆風順,其過程會有損失,沒有一定數量是不行的。這些主要是對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而言。它帶給移植患者以生存的機會,同時又受屏障和條件的限制而埋伏著風險,諸如出血、感染、排斥、抗宿主病和肝靜脈栓塞等並發症。但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不完善的逐漸完善,沒認識到的逐漸被認識,經驗越來越豐富,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得到合理的救治重新獲得健康。
幹細胞移植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對於二者HLA的比對!只有HLA一半以上相同的才可以移植成功,否則會由於存在巨大的排斥作用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