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EC ANC什麼意思?
親 這三個字母你是在那裡看到的 不同的地方 就不同的意思。。
2、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身體有什麼感覺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客觀的有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中西醫結合臨床治療效果調節和血液是理想的。生血調節治療是一個綜合治療,包括口服中葯,足部按摩和血療法,中葯離子滲透生血療法。生血調控療法治療的目標是促進正常造血控制不正常的造血功能。中央電視台報道的「血液的奧秘」的節目,MDS-RCMD的康復案件的介紹可以參考一下。
3、骨髓穿刺檢查
根據這個報告,考慮診斷血小板減少,希望有更詳細的化驗報告,建議將骨穿報告掃描或者拍照發上來,還有最近3次的血常規報告,結合比對,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4、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會不會轉換為白血病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是起源於造血幹細胞的一組異質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點是髓系細胞分化及發育異常,表現為無效造血、難治性血細胞減少、造血功能衰竭,高風險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轉化。MDS治療主要解決兩大問題:骨髓衰竭及並發症、AML轉化。就患者群體而言,MDS患者自然病程和預後的差異性很大,治療宜個體化。
MDS是一組克隆性造血幹細胞疾病,其特徵為血細胞減少,髓系細胞一系或多系病態造血,無效造血及高風險向白血病轉化。國際預後評分系統(IPSS)推薦的血細胞減少的標准為Hb<100g/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ANC)<1.8×10^9/L,血小板(PLT)<100×10^9/L,但實際診斷MDS時,不要求一定達到這么低。多數MDS病例以進行性的骨髓衰竭為特徵,並最終都會發展成為AML,但是不同亞型轉白率也不同,某些患者的生物學特徵是相對惰性的,病程較長,轉白率很低。
在MDS定義明確後,診斷和分型中主要難點在那些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細胞不增多病例上,尤其當病態造血不顯著時;或與營養缺乏、化學葯物、中毒、造血生長因子、炎症及感染繼發的病態造血鑒別;以及骨髓低增生或伴隨纖維化等情況,不能獲得足夠細胞分析可能的疾病過程。低增生性MDS及MDS伴骨髓纖維化診斷常常很困難。
5、醫學中NEC與ANC指什麼,是什麼意思?
NEC非紅系有核細胞
ANC骨髓有核細胞
6、骨髓細胞增殖是什麼病,症狀大概是47或48月經停止後,就開始脊髓細胞異化,循環呼吸逐漸衰竭了
MDS是一組克隆性造血幹細胞疾病,其特徵為血細胞減少,髓系細胞一系或多系病態造血,無效造血及高風險向白血病轉化。國際預後評分系統(IPSS)推薦的血細胞減少的標准為Hb<100g/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ANC)<1.8×10^9/L,血小板(PLT)<100×10^9/L,但實際診斷MDS時,不要求一定達到這么低。多數MDS病例以進行性的骨髓衰竭為特徵,並最終都會發展成為AML,但是不同亞型轉白率也不同,某些患者的生物學特徵是相對惰性的,病程較長,轉白率很低。
7、骨髓報告中ANC是什麼意思
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
8、MICM分型的FAB分型
1976年法國(Franch)、美國(American)和英國(Britain)等三國血細胞形態學專家討論、制訂了關於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診斷標准,簡稱FAB分型。 據此標准,可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則可依此標准分成L1-L3三型,而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分成M0-M7共八個亞型。這種分型法已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其目的是為了統一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和診斷。
1. ALL分為三個亞型
〔1〕L1型;以小細胞為主,大小一致。
〔2〕L2型;以大細胞為主,大小不一。
〔3〕L3型;以大細胞為主,大小均一,胞質內有許多空泡。
2.ANLL分為八個亞型
(1) M0(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程度較輕,原始細胞大於30%,可達90%以上,核圓形,核仁明顯。胞質小,嗜鹼性,無顆粒,無Auer小體。
(2) M1(急性原始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少數病例可增生減低,骨髓中I型加II型原始粒細胞大於90%(NEC),可見小原粒細胞(胞體小
,與淋巴細胞相似,胞似圓形,核染色質呈細顆粒狀,較正常原粒細胞密集,核仁1-2個,有偽足)。
(3) M2(急性原始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骨髓原粒I型II型大於30%-90%,單核細胞小於20%,早幼以下各階段大於10%,約50%病例的
白血病細胞內可見Auer小體。
分兩個亞型:
M2a:骨髓中原粒I型+II型>30%-90%,單核細胞1%。
M2b:骨髓中粒系統明顯增生,異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細胞增多,以異常的中性中幼粒細胞增多為主,常>30%,這類中幼粒細胞有核仁1-2個,核漿發育不平衡。有的晚幼粒亦
見有核仁。有核凹陷處常有淡染區,胞漿可見空泡。(亞急粒)
(4) M3(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骨髓中以顆粒增多的或異常的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30%,胞體呈橢圓形,核可偏向一邊,大小不一,另一端為大小不等的異常顆粒,
胞漿可見束狀Auer小體,也可逸出胞體之外。
(5) M4(急性粒-單核細胞型白血病)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粒、單核兩系同時增生,紅系、巨核系受抑制。根據原始粒和單核細胞的比例、形態不同以及嗜酸細
胞的數量,分為下例四個亞型:
M4a:以原始及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幼單核細胞>20%。
M4b:以原、幼單核細胞增生為主。原粒和早幼粒<20%。
M4c:原始細胞具有粒細胞系和單核細胞系共同的形態特徵者>30%。
4EO:除上述特徵外,骨髓中嗜酸細胞>5%一30%,外周血嗜酸細胞不一定增高。
(6) M5(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骨髓增生極度或明顯活躍,原單幼單細胞大於30%,白血病細胞形態特點:體積小,不規則,質多有偽胞質,有空泡和被吞噬的細胞。
(7) M6(急性紅白血病)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紅系增生為主,原紅、早幼紅多見,常有中幼紅細胞階段缺如的紅血病裂孔現象,且有形態學異常。後期發展為
急性髓性細胞白血病,白細胞系統明顯增生,原始細胞占優勢,大於30%(ANC)也可見Auer小體,巨核細胞顯著減少。
(8) M7(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 骨髓增生明顯活躍或增生活躍,粒系及紅系細胞增生均減低,巨核細胞系異定擔生,全片巨核細胞可多達1000以上,以原始及幼稚巨核細胞為主,原巨細胞可大於30%,可見巨形原始巨及小巨核細胞,小巨核細胞體積小,多數直徑為10弘m,少數達20弘m,胞體圓形或橢圓形,邊緣不整齊,呈雲霧狀或毛刺狀,
胞質藍色不透明,可有偽足樣突起偶見藍染小核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