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禪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禪」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著相」。所謂不著相就是看空世間一切事物實體,凡是著相的人很難進入「禪」的最高境界。 禪宗的初祖達摩禪師來到中國時,曾與梁武帝有一段發人深省的對話。 梁武帝是一個信佛虔誠的皇帝。他見到達摩禪師時,問道:「我登臨帝位以來建了不少廟,印了不少經,供養了許多僧尼,是否有大功德?」 達摩回答說:「沒有。」 梁武帝感到很奇怪地問道:「為什麼呢?」 達摩說:「因為你所做的只是追求世俗的小果報而已,說不上真功德。」 梁武帝又問:「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大功德呢?」 達摩回答說:「真功德是圓融純凈的智慧,它的本體是空寂的,不可能用世俗的方法得到它。」 梁武帝聽後大為不悅。 達摩發現梁武帝離真正佛理還很遠、且與梁武帝沒有緣分,就前往北魏嵩山少林寺去了,並最終開創了中土禪宗。在我們周圍處處都有「相」,人們執著於它,追求於它,陷溺於「相」中,無法自拔!《金剛經》雲:「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如是,不可思量。」一個索要布施回報的人與沒有布施的人是沒有本質差別,仍然在生死當中,有時甚至是造業,因為他更加執著於「相」,更加地希望回報,也更加地貪婪。 白居易的一首詩中這樣寫道「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人生如夢。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令人好不疲憊。惟有遠離是非、自我灑脫才能脫離苦海。對於悟者而言,夢就是生活的鏡子,告訴你所執著的東西都是虛空,世上的一切不能永遠掛在你的心頭,能在心中常駐的惟有心識、佛性而已。人生當真是:「來時無跡又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人生之「相」萬千億種,人之「欲」亦萬千億種。疲於欲中的人們忙忙碌碌,勞費精神,若有一點不順,就會心神不寧,思慮重重。但人生之意義並不盡在於此。須知「相」本為空,追尋一輩子的東西,到死那一天也不會陪伴你去另一個世界。人生苦短,何不瀟瀟灑灑、快快樂樂地度過。所謂「塵網依依三十春」怎及得上「心頭無事一床寬」。 宋朝一詩雲:「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人生應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人都應遵循自己的本性,如雲水一樣自然,去掉非分之念,忘卻世俗之擾,順應自己的佛性,那人生就再也不會有悲傷、嫉妒、苦惱、不平,更多的是和諧與美好。這樣的世界才是和平和清靜的。 生命!我們既要好好把握,又不要過分地執著,貴在用大智慧看破慾望帶來的苦惱,也貴在不被「相」所羈絆。讓自己的心契入天地至理,順應自然,笑傲人生,這樣的人生才是快樂的。正所謂「萬事無如退步人,孤雲野鶴自由身。松風十里時來往,笑揖峰頭月一輪」。 人生!當如「掃相破執」,尋回自己,「明心見性」,純凈自然。
2、什麼是禪?
禪 :
禪,是人類鍛煉思維生發智慧的生活方式。
禪,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人類本能,經過古代先民開發,形成各種系統的修行方法,並存在於各種教派。
先秦時期就有關於此種行為的記載,但是未有固定稱呼。直至印度詞彙jana傳入,漢語音譯為「禪那」,後世便以「禪」字稱謂此類行為。
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雲流水,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
佛與禪最大的區別:
1、起源不同。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禪宗只是佛教多個宗派中的一個。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
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而禪宗是佛教發展途中的一個分支。
2、本義不同。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
禪,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人類本能,經過古代先民開發,形成各種系統的修行方法,並存在於各種教派。
3、覺悟不同。
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者,凡夫無一具足,聲聞、緣覺二乘僅具自覺,菩薩具自覺、覺他,由此更顯示佛之尊貴。
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廣大的神仙,佛者覺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將宇宙萬物三界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
3、欲入禪體道是什麼意思?
翻譯過來就是想進入禪體道。
4、佛學「禪」的意思?
禪,指將心專注於某一對象,極寂靜以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狀態。禪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對象則各異。禪及其他諸定,泛稱為禪定;又或以禪為一種定,故將修禪沉思稱為禪思。
在阿含及部派佛教,將禪以尋、伺、喜、樂之有無,而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四種。
於大乘中,禪為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之一,即禪波羅蜜(禪定波羅蜜、靜慮波羅蜜)。乃菩薩為獲般若之實智,或為得神通所修者。
另亦有行菩提達磨所傳之禪。後者系源於楞伽經等之思想,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其宗旨在於闡揚經典以外,釋尊以來以心傳心之法。意即不依經典文字,專以坐禪及棒喝等方法,令眾生悟其本來面目。此即禪傳入中國後所成立之禪宗。
5、佛家說的"禪"是什麼
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坐禪此一法,乃修行必經之路。何為禪?『禪』不是中文,是梵文Dhyana之簡稱,此雲『思惟修』,亦雲『靜慮』。由於中國人喜歡省略,而謂之『禪』,故有『坐禪』或『打坐』等名詞。顧名思義,『打坐』是要坐,坐著為什麼?為攝心。一般人雖然坐在那裡,但心不在焉。心到何處去了?打妄想去了,忽然而東,忽然而西,忽然而南,忽然而北。不用花錢便坐上火箭各處跑,妄想紛飛,不容易控制。
人為什麼沒有智慧?就因為心到處跑。人為什麼一天比一天老?因為心各處馳逐。比如一部新車子,你亂去駕駛,必定用很多汽油,且又浪費很多汽油,結果車身及件都產生很多毛病,把車子弄壞。人的身體亦同此理,你若不懂好好管它,讓它任意到各處跑,也必定浪費很多汽油。什麼是汽油?就是你寶貴的精神。不管你添多少汽油,也把它耗費了。像人天天吃補品,說有營養能補助身體,可是你若不懂珍惜自己的精神,到處外馳,則吃多少補品也補不了所丟掉的精神。所以諺雲『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必要把心收攝回來,使他定在一處,才不致浪費精神、透支精神。比如你懂得開車,不使它橫沖直撞,則不會遇到意外,而車子也能用很久。同理,人的身體若懂得修養,則身不會老,且不會死。
拈花示眾以心印心
參禪,乃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所傳之微妙心印法門。迦葉祖師當時明白佛的意旨,遂破顏微笑,自此佛祖心印法門便有得傳承。本來迦葉祖師已一百多歲,且他修頭陀行,常抖擻精神用功,不會隨便笑,這次微笑,是因為他得到佛陀『以心印心』之表示。
靜慮才能夠有禪
禪,翻譯為靜慮,因為你靜慮才能夠有禪,你若不靜慮就沒有禪。定,就是不動的意思,不動就是定,你若動了就不定。
『禪悅為食』,『禪定現前』。你修道打坐,坐禪,坐禪,禪要坐;你坐,才能功夫現前。不是一打坐就睡覺,這不是坐禪,是睡禪。睡不是禪,睡也不是定,禪不可睡。禪定樂,在一入定的時候就和睡覺不同。睡覺時,已經失去你的靈知靈覺,沒有知覺性,糊糊塗塗睡著了,什麼事情也不知道了。入定就是端然正坐,他坐得腰非常的直,頭也是直的,不會低頭,不會歪歪脖子。
怎麼叫定力呢?定有個力量,這個力量就支持你的身體不歪不斜,不前俯,不後仰,這是得到禪定了。定里邊就有一種快樂,這一種快樂是說不出來,沒有法子形容,就是超過思慮,超過你心所思慮的,所以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得到這一種禪定的樂。這種樂,也是繼續繼續不斷的快樂。
你有了禪定的樂,就生出了一種勇猛精進心。這不是普通的勇猛精進心,是一種大的勇猛精進心,當中有大的禪定快樂。這一種勇猛精進是很堅固,很有力量。這一種力量是沒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擋得住它。
思惟修減少妄想
坐禪又叫『思惟修』。從此三個字觀之,坐禪不可能沒妄想,一定會有妄想,如水波浪。為什麼水裡有波浪?因為有風之緣故。我們坐禪,為什麼打妄想?因為自性里猶存虛妄,虛妄如風,妄想就如水中波浪。
現在打坐要『靜慮』,就是要停止妄風。『思惟修』,即是要減少妄想,停止心裡之波浪。『靜』,即是令它不動,『慮』,即念慮;念慮不起,能生定力。定力生出,久而智慧現前;有了智慧,能照了諸法實相,即『一念不生全體現』。靜慮到極點,一絲妄想也無,便能入定,而本有智慧現前,才真能明白做人之根本道理,不被外物所動搖,外面的萬事萬物不能動搖你的心,才算『如如不動,了了常明。』此時,稱譏苦樂利衰毀譽,這八風皆不能動搖你的心。
人稱贊你、譏諷你;你若遇著苦(逆)或樂(順)境,仍然保存著「順逆皆精進,苦樂不動心。』的態度。利,是利益自己的事;衰,令你損減之事;毀,是毀謗;譽,是贊譽。能夠『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不被八風吹動,就是『思惟修』、『靜慮』的表現。不為外物所搖,才能明白怎樣打坐。
頓悟無生知見力
參禪即是心念不動,是為之『靜』。禪門是向上一法,單刀直入,離開心意識參,因此說『了卻心』。這個『心』也包括『意識』活動,要把這種種的妄心活動停止,方為之靜慮。如此,則『頓悟無生知見力』,獲無生法忍,證得『暖』、『頂』、『忍』、『世第一』,四加行。
1. 暖:是坐到有點暖氣。
2. 頂:功夫已達到頂點。
3. 忍:這時很難忍,但仍然要忍可於心。
4. 世第一:成為世出世之大丈夫。
欲證得此四位,先要懂得如何靜慮,即是不動心意識。我們的思慮如水波浪,不能靜止。坐禪是要心意識之念慮不動搖,使它自然停止。止了,就是靜慮;靜到極點,便生出智慧;生出智慧,便會發光。所謂『靜極光通達』,也即是『頓悟無生知見力』。能夠了卻心意識,得到無生知見力,才能開大智慧。
輕安滋味妙無窮
什麼是禪味?就是得到禪定的快樂,得到輕安的滋味。這種滋味奧妙無窮,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議,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才能領受。好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各位想要知道這種禪味是甜是苦,要努力參禪,到了相當境界時,自然曉得其中滋味,所以要參,參到水落石出時,就得到禪味。禪不是說的,而是參的,所以禪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
參禪的人,參到火候到的時候絕對不發脾氣,不與人爭論,到了無爭三昧的境界。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富貴為花間露水,看功名為瓦上霜片,頃刻就消逝無蹤。
參考資料:http://bookgb.bfnn.org/books3/2133.htm#a02
6、怎麼入禪?
禪有設計到宗教的元素,不光佛教有禪,道教,印度教,其他教派都有禪,佛教的禪有好幾個等級,初禪,二禪什麼,禪是思想領悟的境界。禪不光是打坐,也不是讓你坐著不想任何東西。禪最初的來源是印度的瑜伽,後來傳到中國和南亞,當然其中也傳來很多宗教文化。要怎麼入禪,說真的,沒有真正領悟過的人都是亂說,我也沒有領悟過禪,只能從書的一些描述來陳述這個問題。入禪是讓你的精神集中在一點,停留你想要領悟的那種境界,不斷的使之延長,這也是一種功夫吧。能入禪的人會對事物的看法有更深層次的提高,入禪到一定境界會有神通,只有自己領悟才知道,希望樓主能早日如願。
7、王維以禪入詩什麼是禪
這有一文:
王維。
他的詩歌具有陶潛的自然、淡雅,又有謝靈運的精煉、綺麗,同時又有所發展。大文豪蘇東坡對此曾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高度評價。因此他的詩歌在璀璨的唐詩中獨樹一幟。下面我想談談王維《終南別業》的「以禪趣入詩":
在王維的田園山水詩歌中,有許多蘊含著一種禪意,禪機。一種意境優美的禪趣。而在王維的詩歌詩歌中,我喜歡: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美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首詩應該是王維中年寫的,這時候他過著一種亦官亦隱的獨特生活方式。心平靜如水,對一切境遇不生憂喜悲樂之情,不塵不染,心念不起。亦有陶潛返璞歸真心態,悠然自在,自得其樂。這首詩寫的是王維的一次游蹤。"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道出作者擁有一種平和恬靜的心境。從而有「興來美獨往,勝事空自知」的閑情逸致,也促就了作者的這次出遊。也因為作者閑情逸致,使作者「行到水窮處」,索性就「坐看雲起時」,以至於最終的「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表現出作者如行雲流水般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心境。自然,淡定。
在這首詩中,我喜歡「興來美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四句詩,就像王獻之訪友時的心境「乘興而去,敗興而歸。」毫無矯揉造作之情,任性而為。也無需更多的人同往,獨自一人也是別有一番風情。
最欣賞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兩句詩,不只是索性而為的閑情、隨遇而安自在,其中更是暗含禪機。正如俞陛雲在《詩境淺說》中說:「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參悟,不同的禪意。如現代詩人周夢蝶的理解:
行到水窮處
不見山,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泠泠在目,在耳、在衣。
意思是一個人遊山玩水,到了山窮水盡之處,索性就靜靜地坐下來,抬頭看看蔚藍的天空,側耳聽聽大自然天籟的聲音,充分體會著人與自然和諧的韻律。也有人認為與「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蘊意同出一轍。身處絕境時不要失望,因為那正是希望的開始。只要一拉開序幕,就是還有一出精彩的戲在後頭。不管怎樣理解,這兩句詩都表達一種樂觀的心態,處於失意之時,成為人們共勉的詩句。
以一顆平和的心去感悟生活中一切的事。失意時,不要對生活埋怨、失望,換一個角度,也許是柳暗花明,海闊天空。正如一個蘋果,如果你用刀豎著切它,很普通,沒什麼特別的;如果你橫著切它,你會驚奇的發現蘋果的心是一個五角星。所以,對於生活,就應該像王維那樣,事事不過多的強求,用平靜的心,坦然處之,自得其樂。
君子樂山,智者樂水。王維是君子,是智者。他更是懂得:淡泊以明智,寧靜而致遠。在他的詩歌中,總給人以一種寧靜,一種淡雅優美意象,慰藉了人們的心靈。他的詩歌特點之一:詩中有禪。賦予人一種豁然頓悟,心領神會。從而,給人一種從容,淡定。也給人智慧。
8、入禪是什麼意思
入禪即為入定
入定即入於禪定。有時得道者的示寂,也稱為入定。定為三學、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專注於一境。可區分為有心定、無心定等種。有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為等待多年後將出現於世的聖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彈指為佳。
據《大唐西域記》載,摩訶迦葉受佛遺囑,入定於雞足山中;清辯論師則沒身於南印度阿素洛宮,以待彌勒出世。《大智度論》亦雲入定者,水火不能害,亦不命終。在瑜伽和右腦冥想中,入定亦為進入α波狀態(或曰變性意識)的稱呼。
(8)禪入骨髓擴展資料:
入定坐姿:七支坐法
1、雙足跏趺: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男士用)。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金剛坐。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鬆和長時間靜坐,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於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單跏趺)即可。至於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請依照自己上師的傳承為准。再不行者雙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錐易呈後突,應注意糾正。
3、肩張: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2、3項的具體做法:坐好後以頭頂上領,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2、3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於達到心靜氣沉。
4、手結定印於臍下: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第一種。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5、頭中正: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不是低頭)。這即利於頸錐正直,又可輕微壓迫頸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陳代謝,便於入靜。
6、雙眼微閉: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此靜物應①較小②單色③形狀簡單。如念珠。)如易散亂可閉上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7、舌舔上齶: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齶)。具體竅門是:把舌後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鬆,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按七支坐法做禪修,就能夠調整、保持內氣,讓生命充滿活力,並能產生內在的覺悟。
9、禪心入塵的解釋
翻譯:平靜的心落入了凡塵
寓意:一般指愛上了別人
禪 [chán]
1.佛教指靜思:坐~。參(cān)~。~心。~機(佛教禪宗啟發門徒悟道時使用的隱語、比喻以及帶有暗示性的動作等)。~宗。~定。
2.特指佛教的:~師。~杖。~林。~堂。
禪 [shàn]
1.帝王的祭地之禮:封~。
2.帝王讓位給別人:~位。~讓。受~。
塵
1.飛揚的灰土
2.佛家、道家指人間:紅~。~世。
10、禪的三個境界
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 初次接觸,隨意觀察,表面印象,沒有深入探討。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 進入懷疑、批判階段,疑團滿腹,眼前是假象。
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 - 經驗證、分析後獲得領領悟和證明,疑慮解除。
為道「三見」之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只是山、不是山、還是山,這是禪宗的三種境界。原句是,第一境界:「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三句話中的「見」和「山」「水」是同本;而「只是」、「不是」、「還是」則是異象。下面就分別講一下。
「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里的「見」是指觀察,不僅僅是用眼去觀察,同時用眼、耳、鼻、舌、身,用身體的各個部位去感觸。用手去摸,看它是光滑的還是粗糙的,是熱的還是涼的,這也是觀察。這種直覺觀察,就是「見」的直接的意思。那麼,這個「山」和「水」也是一種代表,它代表了物質世界的所有萬事萬物。
這里的「只是山」、「只是水」,只是說明了一個局限性,局限在什麼地方呢?局限在表面。有人講初次見面叫第一印象,這個印象就是表面印象,一種初次的印象,也是偶爾留下的一種表象。所以說是一種表面的,也可以說是一種片面的。因為無論從你的眼、耳、鼻、舌、身,無論你怎麼觀察事物,無論你從哪一種角度,用什麼方式去觀察,都沒法觀察到事物的全部。所以這只能得到一個表面現象。在你觀察的時候往往會有誤區、有死角。有人講,自己看自己的鼻子看不見,這就是視力的一種死角;還有一種說法:「後腦勺子的頭發只能摸得到,但看不到。」這也是眼睛的局限性。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你怎麼去看,都是「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實際上真是山,真是水嗎?只是一個假象而已。為什麼講是假象呢?前幾課都講過。因為這只是一個名、相上的東西。你作為一個主體,去觀察山也好,觀察水也好,觀察樹木也好,觀察天上的雷電、雲彩、日月也好,你怎麼去觀察都沒法觀察到它的全部,所以講它只是一個假象而已,所以為「只是」。
如果反問一句:書本上的知識是不是都是真理呢?實際上它有它的作用,它能給我們介紹一些有益的東西,給你提供一些參考,也就是指指路。行人想找酒家問牧童,牧童只是遙指。這些書上的文字是知識嗎?是知識。但這些知識只是起一個指路的作用,只是個「遙指」的牧童而已。真正來講,它還不是事物的本體。事物的本體、真象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指事物的本體,你能用語言表達的那就不是「道」了。你表達出來的東西不是真的,那也只不過是指指路而已。這里只是講一下「只是」二字。
為道「三見」之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里的「不是」與前面的「只是」正好相反了。前面是肯定,這里是否定了,在為道階段就是否定階段。為什麼呢?這個否定表現在什麼地方呢?表現在懷疑、批判上,通過懷疑、通過批判再提出自己的假想,提出自己的觀點;再通過推理,通過思辯、論證。那假想能成立嗎?哥德巴赫猜想是哥德巴赫的猜想,陳景潤的證明離皇冠只差那麼一步;還有法國的物理學家安培,他提出一個假想:「分子或原子中間的電子運動形成的電流是物質磁性的起源」。他提出這么一個假想,後來有多少物理學家證明了他的假想是正確的?
以前書本上已有的,但有誤區、有錯誤、有偏見、有缺陷,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自己的觀點,甚至是新的發現。這里的「不是」是一種否定、一種批判,否定錯誤的,糾正偏面的,實事求是地去探索事物的實質和全部,看得比「只是山」、比「為學」階段要全面一些、深刻一些。這里的「不是」,是指不是事物的真相、實質。
為道「三見」之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里的「還是」又回到前面那知識表面上了嗎?不是,也沒有落到第二階段「不是」的層面上。這個「還是」就是看出事物真正實質性的東西,通過對它表面的東西的觀察,看到它「只是」,再通過經驗去推理、去分析、去想像、去猜想,然後形成一種獨有的理念,看出事物的另一面,也就是更深刻的一面。但是這還不夠,還要在這種基礎上再進一步觀察,在某種高度上觀察,此時會發現原來「還是」這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