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容易致癌的食物有哪些?
日常致癌食物的黑名單
1. 腌制食品:咸魚產生的二甲基亞硝酸鹽,在體內可以轉化為致癌物質二甲基亞硝酸胺。鹹蛋、鹹菜等同樣含有致癌物質,應盡量少吃。
2.燒烤食物:烤牛肉、烤鴨、烤羊肉、烤鵝、烤乳豬、烤羊肉串等,因含有強致癌物不宜多吃。
3.熏制食品:如熏肉、熏肝、熏魚、熏蛋、熏豆腐乾等含苯並芘致癌物,常食易患食道癌和胃癌。
4.油炸食品:煎炸過焦後,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咖啡燒焦後,苯並芘會增加20倍。油煎餅、臭豆腐、煎炸芋角、油條等,因多數是使用重復多次的油,高溫下會產生致癌物。
5.霉變物質:米、麥、豆、玉米、花生等食品易受潮霉變,被黴菌污染後會產生致癌毒草素——黃麴黴菌素。
6.隔夜熟白菜和酸菜:會產生亞硝酸鹽,在體內會轉化為亞硝酸胺致癌物質。
7.檳榔:嚼食檳榔是引起口腔癌的一個因素。
8.反復燒開的水:反復燒開的水含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生成致癌的亞硝酸胺。
專家建議以植物性為主、動物性為輔的防癌健康食譜包括,每天三百克谷類食物(其中三分一為豆類、三分一為麵粉類);500克蔬菜,其中必須有300克綠葉菜;200克動物性食物,如魚類、禽類、蛋類、瘦肉;250克牛奶;50克黃豆製品。
此外,可用食療適當補充抗氧化營養素,如VC、胡蘿卜素,多吃含有VE、植物活性物質的種子、硬殼類食品及多芬類的茶葉、黃桐類的山楂、枸杞、銀杏、大豆、菌類的靈芝等交換可增強免疫力,預防癌症。
我還有時間,那就再多說幾句吧.
防癌食物可分為8大類
1.洋蔥類:大蒜、洋蔥、韭菜、蘆筍、青蔥等;
2.十字花科:花椰菜、甘藍菜、芥菜、蘿卜等;化妝品成份可能引發乳腺癌
3.堅果和種子:核桃、松子、開心果、芝麻、杏仁、胡桃、瓜子等;
4.谷類:玉米、燕麥、米、小麥等;
5.莢豆類:黃豆、青豆、豌豆等;
6.水果:柳橙、橘子、蘋果、哈密瓜、奇異果、西瓜、檸檬、葡萄、葡萄柚、草莓、菠蘿、檸檬等各種水果;
7.茄科:番茄、馬鈴薯、番茄薯、甜菜;
8.狀花科:胡蘿卜、芹菜、荷蘭芹、胡荽、蒔蘿等。
2、火腿真的致癌嗎?
因為為了保持火腿的風味和色澤,加入了亞硝酸鹽(這類物質有致癌作用)!當然了,加入的這部分都是在國家允許添加的正常范圍值之內的!少食是沒什麼問題的,如果一天吃很多!這個就很難講了!不管什麼東西你每天都吃很多也會出問題的!所以要好好愛護自己!能少吃就少吃點~~~健康最重要不是么!
3、蕨菜到底抗癌還是致癌?
1. 蕨菜素對細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可用於發熱不退、腸風熱毒、濕疹、瘡瘍等病症,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殺菌清炎之功效;
2. 蕨菜的某些有效成分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
3. 所含粗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具有下氣通便的作用;
4. 蕨菜能清腸排毒,民間常用蕨菜治療泄瀉痢疾及小便淋漓不通,有一定效果;
5. 蕨菜可製成粉皮、粉長代糧充飢,有補脾益氣,強健機體,增強抗病能力;
6. 近年來科學研究表明蕨菜還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
沒聽說過哪種蔬菜會致癌!
4、飼料霉變對豬的危害有多大
黴菌對飼料的污染是十分常見的,幾乎可以說所有飼料都可以受到黴菌污染。污染後,可引起兩方面危害,第一是由黴菌引起的飼料的變質,第二是因黴菌產生的毒素而引起的動物中毒,進而可能通過食物鏈而對人體產生危害。全世界每年由於黴菌污染糧食和飼料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可達數千億美元,因此,飼料霉變問題是鵝養殖業甚至飼料工業乃至畜牧業生產中不可忽視的問題。以下是幾種常見霉變毒素以及產生的危害。
(1)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是由黃麴黴和寄生麴黴所產生的一種對人類危害極大的強烈致癌物質,也是最常見的黴菌毒素。
黃麴黴毒素在紫外光下能發出強烈的特殊熒光。在紫外光下,B族毒素發出藍色熒光(波長425納米),而G族毒素發出綠色熒光(波長450納米)。黃麴黴毒素分子量312~346,難溶於水、己烷和石油醚,可溶於甲醇、乙醇、氯仿、丙酮和二甲基甲醯等。對熱穩定,在280℃才開始分解。
黃麴黴毒素對動物主要的影響是免疫抑制性、致腫瘤性、致突變性和致畸變性。黃麴黴毒素可引起肝臟的損傷並導致肝癌的發生。不同動物對黃麴黴毒素的敏感度和耐受度是不一樣的,禽類對黃麴黴毒素特別敏感。
(2)赭麴黴毒素
赭麴黴毒素是由麴黴屬及青黴屬中的某些菌種產生的一類結構相似的次生代謝產物,其中以赭麴黴毒素A的毒性最強。具有強烈的腎毒性和肝毒性,可造成動物的急性中毒反應,較低攝入量時可造成雞的生殖性能下降。長期攝入此種毒素也有致癌性。赭麴黴毒素A具有遺傳毒性,可以增加細胞中染色體斷裂的可能性,導致不可預知遺傳病。
(3)雜色麴黴毒素
可產生雜色麴黴毒素的生物有雜色麴黴、構巣麴黴、焦麴黴等。該毒素可以造成動物肝臟、腎臟的壞死,具有較強的致癌性。另外,雜色麴黴毒素在動物體內還可能轉化為黃麴黴毒素。
(4)鐮孢菌毒素類
鐮孢菌毒素主要是由鐮孢菌屬中的某些菌株產生一大類非蛋白和非甾體的次生代謝產物。包括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類毒素等。T-2毒素主要作用於骨髓、肝臟、黏膜上皮和淋巴細胞等,可造成攝入動物食慾減退或拒食,反應遲緩和體重減輕等症狀,還可造成腹瀉、脾臟出血,黏膜、淋巴器官、造血組織的擬放射性損傷等。
(5)橘青黴毒素
橘青黴毒素可造成動物和人的急慢性腎病,導致動物腎臟腫大、腎小管擴張、上皮細胞壞死,還可導致動物胃腸功能紊亂和腹瀉。
5、骨髓瘤能吃紅燒肉啊
時下,網上不斷傳出「紅燒肉」的「喜」訊:「江蘇年紀最大的老人今年115歲,其長壽秘方是三餐都要吃紅燒肉」、「北京市40名百歲老人,有30人特別喜歡吃紅燒肉,幾乎每天都吃」、「日本調查發現,90%以上的長壽老人愛吃燉爛的肥豬肉,卻沒有一個得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症和動脈硬化的」。
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人類長壽的奧秘,是存在於人體內的長壽基因,其中有10多個極重要的預防疾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的基因!
朋友,若沒有長壽基因,可不要盲目跟進啊!
1、豬油再燉也變不成類植物油
網傳紅燒肉之所以成為「長壽秘方」,在於「隨著肥肉燉制時間的增長,豬肉中的飽和脂肪酸含量大幅度下降,燉了兩個小時以上的肥肉可下降46.5%,達到最低點;而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卻隨燉制時間的增長而不斷增加,兩小時後,達到最高值。這樣,相當於讓肥肉中對人體健康不利的因素(飽和脂肪酸),轉化為對人體有利的因素(單、多不飽和脂肪酸)。」
何為「飽和」與「不飽和」脂肪酸?
脂肪酸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一類化合物。
「飽和」與「不飽和」的本質區別,在於分子結構中含不含有「碳碳雙鍵」。
脂肪酸的分子結構,是由一個個碳原子手牽著手連接起來的,在這碳鏈中,一個碳有4隻手,可以牽4個原子。
如果4隻手都牽上原子了,那就是飽和脂肪酸了。
如果兩個碳都有空著的手,兩個碳只好自己牽手,即為「碳碳雙鍵」。含有「碳碳雙鍵」的脂肪酸,是不飽和脂肪酸。
「飽和」與「不飽和」脂肪酸,因其分子結構不同,性質也就不同。「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呈固態,如牛油、羊油、豬油等;「不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呈液態,如花生油、玉米油、豆油、菜子油,以及深海魚油等。
網傳《紅燒肉》說:「煮肉過程中,飽和脂肪酸含量下降,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上升」,這是否是說「飽和脂肪酸轉化成了不飽和脂肪酸」?這可能嗎?
「飽和脂肪酸」在燉煮的過程中,其分子結構是不可能改變的,兩個碳是不可能丟掉原子而自己牽手,成為「碳碳雙鍵」的,因此說,飽和脂肪酸是不可能變成不飽和脂肪酸的。
看其外形也可看出來。
將紅燒肉放置室中,在常溫下,其整體仍顯示為固化,尤其在冷的環境中更是如此,這也說明其「飽和」的個性並沒有發生改變!
2、硬脂酸轉化後對心臟有好處
在一般人的眼中,「飽和脂肪酸」是凶神惡煞,要避之千里之外。飽和脂肪酸對人體真的是「不利」的嗎?
實驗研究發現,進食「大量」飽和脂肪酸後,肝臟的 3- 羥基-3- 甲基戊二醯輔酶 A 還原酶的活性增高,使膽固醇合成增加,而膽固醇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凶,因此說,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
但是,這里說的是「大量」,是「過多」,而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必須要攝入一些飽和脂肪酸才能保持健康!
吃進肚子里的飽和脂肪酸大致有三種:硬脂酸、軟脂酸和月桂酸,它們組成了牛排、雞皮中飽和脂肪酸的95%,也在黃油和全脂牛奶中佔70%。
「硬脂酸」(動物肥肉中含量幾乎一樣多)對人體有什麼用?
它在肝臟中能轉化成叫「油酸」的多不飽和脂肪酸。這種油酸跟橄欖油中的油酸一樣,對心臟非常有好處。
「軟脂酸」呢?
它在升高「壞膽固醇」含量的同時,也成比例地增加「好膽固醇」的含量。
「月桂酸」呢?
具有防齲齒,抗牙菌斑和抗真菌的作用。
飽和脂肪酸還有保護肝臟免受酒精和葯物損傷的作用;它們還是脂溶性維生素A,D,E和K的攜帶者,並能快速提供能量。醫院中昏迷的病人,每天都要掛一瓶脂肪合劑,這是為病人提供必要的能量、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以保證正常的生理功能。
再則,飽和脂肪酸中的「短鏈脂肪酸——丁酸」,能參與基因調控並有防治癌症的作用;辛酸和癸酸具有抗病毒的生物活性;癸酸與甘油三酯生成的癸酸單醯甘油酯還具有抗艾滋病病毒(HIV)的功能。
只有中鏈飽和脂肪酸,如豆寇酸、棕櫚酸、月桂酸能使血脂升高,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3、魚油攝入過多也會致動脈硬化
不飽和脂肪酸是以「健康的守護者」出現在眾人面前的。
如「單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膽固醇、甘油三酯。
「多不飽和脂肪酸」參加細胞膜的構成;參加機體許多功能的調節;調節基因表達;降低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維持免疫能力等。
但是否攝入可以多多益善呢?不是的。
植物油和動物性油脂一樣,每克脂肪都可產生 9千卡的熱量,也是高熱量營養素,攝入過多也可導致超重、肥胖。
多不飽和脂肪酸因含有多個結構不穩的「碳碳雙鍵」,是脂肪酸中最不穩定的,容易被氧化,被氧化後,易導致脂質過氧化,進而損傷血管內膜,促進心腦血管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與發展。
多不飽和脂肪酸中的亞油酸雖有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但同時也可使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下降。
臨床發現,即使不吃動物油,只吃植物油,吃得過量,也一樣會增加得大腸癌、乳癌、直腸癌、前列腺癌或其他疾病的機會。
魚油中富含ω-3多不飽和脂肪酸,若攝入過多,可干擾人體對生長因子、細胞質、脂蛋白的合成。還會使機體出血時間延長,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因此,國際膳食協會推薦食用油中三種脂肪酸的比例應為1:1:1,在此比例下,人體的吸收率最高,對體內的自由基才有最好的清除作用。
4、老人能量攝取應該低於中青年人
60歲後的老人,有其獨特的生理代謝特點,因此有著不同的膳食標准。
老人機體的分解代謝高於合成代謝,由於機體合成蛋白質的速度減慢,老年人體內缺失的組織就為脂肪組織所替代,所以老年人身體的構成成分就發生了重大改變,體內脂肪含量有所增加,人體在25~70歲期間脂肪重量增加了16%!
由於老年人肌肉組織(含蛋白質較高)減少,脂肪組織增多,老年人對攝入能量的需要也比中青年人低了。
再則,老年人的基礎代謝比成年人降低了10% ~15%。因此,適當降低能量的攝入,才是老年人健康的保證。
廣西巴馬地區、江蘇如皋地區的許多百歲老人,每天攝取的能量都不太高,只達到「滿足機體的需要」,其中很多老人晚上都保持著喝稀飯的習慣。研究發現,適宜的能量攝入,是老人長壽的基礎。
脂肪的攝入呢?
因為老年人脂肪代謝酶的活性降低,老年人血清總脂肪、甘油三酯、膽固醇的水平均較青壯年為高。在一定的脂肪負荷下,血脂上升快,峰值高,因此,老年人較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血壓、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
老人攝取多少脂肪合適呢?
每日脂肪供能占總能量的17%~20%為宜。
其中,應多攝入含較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以促使體內飽和脂肪酸、膽固醇水平的降低,從而保護心血管系統不再遭受損害。
但是,植物油的攝入也不宜過多,以防不飽和脂肪酸的過氧化反應,促使機體趨向衰老、甚至致癌。
老人適不適宜多吃紅燒肉呢?
紅燒肉含有的「中鏈飽和脂肪酸」較高,而中鏈飽和脂肪酸升血脂、膽固醇水平的能力很強,尤其是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和高脂血症的老年人不宜多吃紅燒肉。
那為什麼有的百歲老人的「長壽秘方是紅燒肉」呢?一方面是基因使然;另一方面要綜合考慮其生活習慣。
116歲的四川老人付素清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女性之一,她「很愛吃肉,但一點都不挑食,五穀雜糧都吃」,她還「愛勞動、從來都不閑著」!
6、致癌葯物知多少
例如常用於治療婦女習慣性流產等症的乙烯雌酚,會導致陰道腺癌;抗生素中的氯黴素能引起白血病;常用於治療厭氧桿菌與陰道滴蟲的甲硝唑,可能會誘發淋巴瘤與肺部腫瘤;治療癲癇的乙內醯脲衍化物與惡性淋巴瘤及假淋巴瘤有關;苯異丙胺與何傑金氏病有關等。令人頭痛的是,某些葯物在治療某種癌症的同時,可能會引起另種癌症。如一些骨髓淋巴瘤病人用左旋苯丙胺酸氮芥進行治療,卻有可能誘發白血病;而氨甲喋呤、硫唑嘌呤、環磷醯胺等抗腫瘤葯物,會抑制人的免疫功能,因此可能會導致其他病變。不過雖有風險,但治療原發癌症而應用此類葯物還是必要的。
多人一直認為中葯是比較安全的,但近年研究發現,少數中葯也有致癌作用。如檳榔是具有消積導滯、驅蟲行水作用的常用中葯,我國雲南和台灣地區,以及亞洲南部一些國家的民族有嚼食檳榔的習慣,而檳榔中的水解檳榔鹼有致癌作用;據印度等國家調查表明,有嚼食檳榔習慣的人群,常會誘發口腔、食道、胃部腫瘤。有消炎止痛作用的蘇鐵含有蘇鐵甙,而蘇鐵甙已被國際癌瘤中心確認是一種致癌性化學物質,可誘發肝、腎腫瘤等。含黃樟素的中葯如細辛、肉桂、肉寇、八角、小茴香、胡椒等,對肝臟等有一定的毒性,可誘發肝癌與食道癌。含千里光生物鹼的中葯如千里光、農吉利、豬屎豆等,經研究證實會誘發動物的癌症。含鞣質的地榆、五倍子、檳榔等可引起肝癌的期病變。而活血化淤中葯丹參如與抗癌葯同服,則可能會加速癌細胞的轉移。
日本胃癌的發病率曾居世界之首,研究認為,原因之一是他們吃的米都是用中葯滑石粉處理過的。而滑石粉中含有致癌性很強的石棉纖維,可誘發胃癌、肺癌及胸膜間皮瘤;陽起石是治療陽痿等症的常用葯,而該葯是石棉類礦石,其致癌作用已有確切證據;有關專家研究指出,常用於化痰開竅、和中化濁的石菖蒲含有大量揮發油,其中含有致癌作用的黃樟素,能誘發肝癌;用於活血消腫的土三七內含有大量毒鹼,能誘發肝癌。此外,巴豆、甘遂以及瑞香、莞花根、狼毒、蘇木、三棱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輔助致癌活性作用。
為了避免與減少葯物的致癌作用,專家們提出以下建議:一是患者一定要在醫生或葯師指導下用葯,不能亂用葯,更不要無病用葯,孕婦用葯更要慎重。特別是已知有致癌作用的葯物,非必須應用者,臨床盡量不用或少用,尤其不宜長期應用。二是中葯致癌有的是因葯物本身可能有致癌性,有的是葯物被污染或霉變所致。因此有致癌作用的中葯在臨床上最好少用,不宜大劑量應用。對發霉與變質的中葯要及時處理,切不可因小失大。
7、已發現的食物那些含有致癌物質?
致癌食品「黑名單」 咸腌製品魚:咸魚產生的二甲基亞硝酸鹽,在體內可以轉化為致癌物質二甲基亞硝酸胺。蝦醬、鹹蛋、鹹菜、臘腸、火腿、熏豬肉同樣含有致癌物質,應盡量少吃。 燒烤食物:烤牛肉、烤鴨、烤羊肉、烤鵝、烤乳豬、烤羊肉串等,因含有強致癌物不宜多吃。 熏制食品:如熏肉、熏肝、熏魚、熏蛋、熏豆腐乾等含苯並芘致癌物,常食易患食道癌和胃癌。 油炸食品:煎炸過焦後,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咖啡燒焦後,苯並芘會增加20倍。油煎餅、臭豆腐、煎炸芋角、油條等,因多數是使用重復多次的油,高溫下會產生致癌物。 霉變物質:米、麥、豆、玉米、花生等食品易受潮霉變,被黴菌污染後會產生致癌毒草素--黃麴黴菌素。 隔夜熟白菜和酸菜:會產生亞硝酸鹽,在體內會轉化為亞硝酸胺致癌物質。 檳榔:嚼食檳榔是引起口腔癌的一個因素。 反復燒開的水:反復燒開的水含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生成致癌的亞硝酸胺。 火腿+乳酸飲料 容易致癌——將三明治搭配優酪乳當早餐的人要小心,三明治中的火腿、培根等和乳酸飲料一起食用易致癌。為了保存肉製品,食品製造商會添加硝酸鹽來防止食物腐敗及肉毒桿菌生長。當硝酸鹽碰上有機酸時,會轉變為一種致癌物質亞硝胺。 (1)食品中的自然致癌物主要包括:亞硝基化合物,高脂肪物質,高濃度酒精等。其中亞硝基化合物的前體物在不新鮮的食品如腐爛變質的食物中含量較高,人體在有萎縮性胃炎或胃酸分泌不足時,胃將亞硝基化合物的前體物合成為亞硝基化合物。 (2)食品污染物中的致癌物主要包括: 家用殺蟲劑,家用的洗滌劑可能含有致癌的化合物,與這些接觸的食品可被污染。 一些激素類制劑可通過獸醫治療或飼料添加劑進入食用家禽家畜體內,從而誘發與內分泌系統有關的腫瘤。 一些食品包裝材料含有多環節羥基類物質,具有潛在的致癌性。如食品包裝袋、包裝紙等。 空氣中的致癌物質通過土壤、水等途徑蓄積於食物中。 (3)食物中的添加劑,如防腐劑、食用色素、香料、調味劑及其他添加劑中含有的亞硝胺類物質。 (4)食品加工儲存時導致的致癌物,熏制食品和腌制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環芳羥基類致癌物,霉變的大米、玉米、豆類中所含的黃麴黴素對人和動物都有很強的致癌作用。 一、食品中的自然致癌物 (1)亞硝基化合物 是食品中的一種常見的致癌物,在動物體內、人體內、食品及環境中皆可由其前體物質(胺類、亞硝酸鹽及硝酸鹽)合成,這些前體物質可在多種食品中出現,尤其是質量較差的不新鮮食品如剩菜、腐爛的蔬菜等。人體合成亞硝基化合物的主要部位是胃,尤其當萎縮性胃炎或胃酸不足時,可由唾液咽下的亞硝酸鹽及食物中胺類合成,在動物及人胃液中都曾測出過亞硝基化合物。 (2)高脂飲食 研究發現,長期高脂肪飲食容易發生乳腺癌、子宮癌、大腸癌。這在—些發達國家尤其明顯。 (3)高濃度酒精 酒精是表面消毒劑,高濃度的酒精可以使消化道粘膜表面的蛋白質變性,而增加腫瘤的發病率。 二、食品污染物中的致癌物 (1)許多食品可被大氣中的多環芳烴污染,這類物質已被證實具有致癌作用,尤其是苯並芘具有強致癌活性。這類物質多來源於採暖系統、工業系統和交通運輸的污染,這些物質不僅通過大氣還可通過水、土壤等途徑積苦於食物中。 (2)許多食品如穀物、瓜果、蔬菜可被農葯所污染,生活當中常用的殺蟲劑、洗滌劑中都可能含有致癌性化合物。 (3)一些激素類制劑,可通過獸醫治療或加入飼料而進入動物體內。當人們食用這些畜禽時,便可攝入殘留在這些畜禽體內的激素。觀察表明雌激素和孕激素均能誘發與內分泌系統有關的腫瘤。 (4)一些食品包裝材料如塑料袋、印有文字圖案的紙張、包裝箱上的石蠟等都可能含有多環芳烴類物質,均有潛在的致癌性。 三、食品添加劑中的致癌物 食品添加劑包括防腐劑、食用色素、香料、調味劑及其他添加劑。目前市場上許多袋裝食品含有防腐劑,而防腐劑內含有大量亞硝胺類物質,這類物質有明顯的促癌作用。 四、食品加工、貯運時導致的致癌物 在熏制食品和鹽腌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環芳烴類致癌物。並且,高濃度的鹽份不但能降低胃粘液蛋白的濃度,破壞胃粘液屏障的保護作用,使進入消化道的致癌物直接進入胃粘膜,從而誘發癌症;另一方面,高鹽食物也能造成胃粘膜潰爛,引起癌症的發生。酸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這些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與胺類中的二級胺結合而生成致癌性極強的亞硝胺類化合物。胺類不僅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而且黴菌常能促使食物中的二級胺含量大大增加。 食物貯運不當可能會霉變,霉變的大米、玉米、花生中所含有的黃麴黴毒素對人和動物有很強的致癌作用。
8、為什麼吸煙會致癌?
現代醫學說
鉛。汞。砷。對人體有害。會致癌。
放射性損傷:煙草在生長過程中,較其它植物容易從土壤、肥料和空氣中吸收放射性物質,致使煙草中含有較多的放射性核素。
其中危害較大的是一種叫做釙的放射性物質,這種物質在人們吸煙時揮發,並隨著煙霧流入人體,而在體內積累,不斷地放出我們肉眼看不見的α射線,損傷機體組織細胞。據估計,如果每天吸30支煙,α射線對人體產生的年照射劑量,相當於拍100次X光片所積累的劑量。這種照射會影響組織細胞的代謝,使細胞基因突變,誘發並促進癌的形成和發展。
損傷免疫功能:吸煙可損傷人體的免疫功能,這種損傷與吸煙者感染和腫瘤發生率升高呈正相關。人體免疫系統之所以能發揮其免疫功能,是因為該系統中有一種自然殺傷細胞-NK淋巴細胞,它可直接抑制和殺滅癌細胞。而吸煙則會導致NK細胞活性降低,吸煙越多,其活性就越低。有關資料表明,每年累計吸煙150包以上的重度吸煙者,NK細胞活性比不吸煙者的明顯下降。
探索:女性可能更易因二手煙患肺癌
破壞細胞基因:煙草中含有許多致癌物質,如尼古丁、吡啶、氫握酸、氨、煙焦油、一氧化碳、芳香類化合物等,其中以煙焦油危害最大。煙焦油中含有鎂、鉛、鉍的放射性同位素及環氧化物、酚、苯、芘等。這些致癌物質無孔不入,最拿手的把戲是會鑽入基因鹼基中,破壞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如果被損害的脫氧核糖核酸沒有能得到及時修復,就會將有病的基因轉交給子代細胞,成為潛在性的癌細胞,當受到其它因素的作用後,癌細胞發生大量增殖而形成癌。
香煙煙毒溶於水或食物中脂質過氧化物所產生的「活性氧」,可直接作用於脫氧核糖核酸,使其鏈斷裂成碎片,特別是對存在有癌基因細胞的脫氧核糖核酸破壞更明顯,從而促使基因突變,發生細胞癌變,而形成癌症。
9、飼料里長期添加抗生素對豬有什麼不良影響?拜託了各位 謝謝
濫用違禁飼料添加劑和抗生素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嚴重 抗菌葯物濫用的危害不僅導致葯品不良事件和葯源性疾病的發生,而且會導致對抗菌葯物的耐葯性,這樣的事有逐步增加的趨勢,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如環丙沙星剛上市時敏感性很高,但短短幾年時間耐葯率已從零上升為60%-70%甚至更高,同時,也造成嚴重經濟負擔。 40年代,青黴素作為最早抗菌葯物,成功地解決了臨床上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難題,隨後問世的大環內酯類,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又使肺炎、肺結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那時,曾有人斷言,人類戰勝細菌的時代已經到來。當時,全球每年死於感染性疾病的人數約為700萬。但是,四十年後這一數字猛增至2000萬。 1、抗生素濫用的最嚴重後果之一就是導致產生復雜多變的耐葯菌。更為嚴重的是耐葯菌可以從一個區域轉移到另一個地區或多個地區,從一個國家轉移到一個或多個國家。甚至從人傳給動物,動物傳給人。 2、由於抗生素的長期濫用和誤用,不但激化了病毒的進化,而且使細菌的耐葯性直線上升,使動物的難治性感染越來越多,導致病菌感染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同時治療感染性疾病的費用越來越高,使養殖業生產成本不斷攀升。 在我國中部、東部抗生素應用頻繁的地方,志賀氏菌幾乎100%具有抗葯性,對四環素的抗葯性尤為明顯。大腸桿菌、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過去並不嚴重或較少發生的細菌病,現在已上升為畜禽的主要傳染病。這與長期濫用抗生素有著直接關系。 長期或大量亂用抗生素,會造成機體內菌群失調,微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使敏感的細菌生長繁殖受到抑制,而不敏感的細菌大量繁殖,從而引起畜禽內源性感染,同時,抗生素還會消滅體內第三菌,在體內一些微生物附著點上造成大量空位,為外界耐葯細菌乘虛而入提供機會,從而造成外源感染。由另外一種或多種內源或外源病菌再次感染機體造成的感染稱為二次感染。 3 長期使用抗生素造成畜禽機體免疫力下降 抗生素在輕松控制胃腸道內的微生物數量的同時,也對胃腸道內的有益微生物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大降低了動物機體的免疫能力。大量抗生素在被攝入機體後,會隨血液循環分布到淋巴結、腎、肝、脾、胸腺、肺和骨骼等組織器官,動物肌體的免疫力就被逐漸擊垮,人和動物的慢性病例增多,一些可以形成終生堅強免疫的疾病也頻頻復發。動物免疫系統的生長發育受到抑制,機體的免疫能力被逐漸削弱,抗病能力下降。畜禽慢性病增多,一些過去可以形成終生堅強免疫的疾病頻頻復發。抗生素還會導致抗原質量下降,直接影響免疫過程,從而對疫苗的接種產生不良影響。 4、在養殖業中,大量長期使用抗生素在畜禽產品中造成殘留,對人體構成危害。人們吃進含有葯物殘留的動物性食品時,各種抗生素必然在人體內蓄積,然後導致各種危害,主要是葯物的不良反應、過敏反應、變態反應、細菌耐葯、菌群失調,更為嚴重的是可以產生致畸、致癌、致基因突變的不良作用。 福建省醫葯研究所的專家認為,經常食用含有抗生素的食品,即使是微量的,也能使人出現蕁麻疹或造成過敏性休克。時常攝入含有抗生素的食品,可使某些菌株產生耐葯性,耐葯菌株又能將耐葯因子傳遞給其他敏感細胞,使其他異種菌株變成耐葯菌株,從而帶來預防與治療某些人畜疾病的困難。如果長期食用抗生素殘留的食物,可造成人體中一些非致病菌的死亡,使菌群平衡失調或引起核黃素缺乏症和紫癜性損傷。特別是氯黴素的濫用,極易損害人類骨髓的造血功能,並由此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發生。 5、葯物殘留成為影響動物產品國際貿易的重要因素,也成為動物產品貿易技術性壁壘的主要內容。這一問題成為制約我國動物產品出口的瓶頸。 6、由動物疾病造成的經濟損失越來越嚴重 據有關報道,自改革開發以來,從國外傳入或國內新發現的動物疫病達30多種。目前,豬、牛、羊、禽的病死率分別達8%、1%、4%和18%,每年因發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0—250億元,約相當於畜牧業總產值的2.5%-3.1%。由於發病造成的動物生產性能下降、畜禽產品品質下降、飼料消耗增加、人工浪費、防治費用增加、環境損害及相關產業的經濟損失就更加巨大,估計約為因發病死亡造成損失的3-5倍。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