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小板指標低就一定要做骨髓穿刺嗎?
血小板減低的常見疾病:1.血小板生成障礙: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2.血小板破壞過多: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系統性紅斑狼瘡.3.血小板消耗過多: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做骨穿對診斷很有價值
2、我的血項檢查各項指標都很低.而且骨髓檢查也有問題,能是白血病嗎?
您好,見兩次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明顯偏低,且持續走低;對於男性而言,紅細胞計數也有所偏低,且同樣有走低趨勢;血小板計數在正常范圍,但伴隨較為明顯的降低趨勢;血紅蛋白明顯低於正常值,且小於110g/L,提示有貧血症狀。
診斷意見:見全血細胞有明顯的降低走向,考慮可能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前期、白血病、粒細胞減少症、脾功能亢進等疾病;屬於異常較為明顯的血象,建議您將骨髓檢查的結果補充一下,以便確切診斷。其次,提醒您一定要重視這樣的病情,不可以耽誤治療。
我會隨時關注您的發問。
補充:
骨髓流式細胞檢查一般對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特徵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利用流式細胞的分析儀器進行三色免疫熒游標記技術檢測,可以根據抗體體積分系統進行分型,而且能夠確診一些特殊類型的白血病,對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治療都有幫助.
3、貧血主要是哪些指標偏低?
主要看血常規的,像血紅蛋白,紅細胞,主要是這兩個,這兩個數值的高低還可以輕度,中度,重度貧血,要是重度貧血,可能有些會查骨髓,看看貧血的類型,比如是缺鐵性的,還是其它分類。
4、血液常規三系指標普遍偏低,有三日間隙性發燒,低燒,服用,過退燒葯物,是否需要做骨髓穿檢,請問誰給看
我覺得像這個情況的話,需要做骨髓穿刺,查一下你持續發燒的原因,像這種情況,你的病情我覺得已經很嚴重了,不能當兒戲!
5、血常規報告四項指數偏低,特別是血小板偏低(才61),這說明什麼
可能是貧血。比如骨髓再生障礙性貧血。
建議去醫院做一下這方面的檢查。
血小板的正常值是100~300。
6、求助:血常規各項指標異常低。
存在問題最大的是第三張血常規。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三系同時減低可見於骨髓造血抑制或異常(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某些白血病等);各種原因導致的脾功能亢進(肝硬化等。
如果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情況,並且病史已經超過30年以上,可能是肝硬化導致的脾功能亢進早晨血細胞破壞過多,這種情況需要做一下B超或CT看看是否有肝硬化的情況。
如果沒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看看有沒有長期服用某種葯物如氯黴素或是否長時間接觸有毒尤其是含有甲苯的物質如油漆等,這種情況可能是有毒物質造成的骨髓造血抑制,也就是再生障礙性貧血。
如果有低燒,易感冒,甚至有出血點,體重短時間內下降比較快,就需要做一下骨髓穿刺了,需要排除一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系統性紅斑狼瘡、低增生性白血病等。
我就知道這么多了,建議在血液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
如果可以排除葯物性的,最好做一下骨髓穿刺看看,這是最直接的診斷方法。
7、在骨髓塗片檢查中,下列指標通常在低倍鏡下觀察的是
正確答案:D
解析:骨髓細胞學檢查通常需進行低倍鏡和高倍鏡觀察,低倍鏡下觀察內容包括骨髓塗片的質量、判斷骨髓增生程度、巨核細胞計數並分類、全片觀察有無體積較大或成堆分布的異常細胞;高倍鏡主要觀察各系統細胞的增生程度,所佔比例以及形態變化等
。
8、捐骨髓哪些指標
8.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的健康標准指標:
凡年齡在18-55周歲(報名年齡限制在18-45周歲),身體健康,經下列血液檢查合格者,都可以成為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25單位(醫院是採用≤40單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陰性
丙型肝炎病毒抗體:陰性
艾滋病病毒抗體:陰性
梅毒試驗:陰性
其他的一些參考:
19捐獻骨髓需要家屬的簽字嗎?
入庫最好徵求家人的同意,以避免配型成功以後,家人的阻撓,甚至引起家庭矛盾。當然家人的同意不是必須的。如果志願者意志堅決,當然不會影響捐獻,但是會影響自身的家庭關系。所以之前最好是徵求好意見。並做好宣傳。
20.捐獻登記和捐獻造血幹細胞有補貼嗎?
捐獻造血幹細胞是愛的奉獻和救人善舉。一般不提倡補貼。
21.捐獻者需要承擔什麼費用嗎?
捐獻者報名及捐獻過程中不承擔任何費用。
22.採集造血幹細胞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有兩種主要方法
(1)抽取骨髓造血幹細胞:捐獻者作全麻或局麻,從捐獻者髂骨中抽取骨髓血。
(2)外周血中採集幹細胞:給捐獻者注射動員劑,進行血液成分單采術,從捐獻者外周血中採集造血幹細胞。
9、簡述骨髓滿意的指標
1.抽吸骨髓液時,患者有特殊的酸痛感
2.骨髓液抽取量應<0.2ml
3.顯微鏡下可見骨髓特有細胞
10、血常規檢驗報告單中幾項指標比正常偏低?請問是什麼原因什麼意思
如何看化驗單(血常規篇)
(摘自:無 )
在醫院看病後,手拿著一疊檢驗單,看看那密密麻麻的數字、符號,這些東西說明什麼?我究竟得了什麼病?找醫生問吧,病人這么多,醫生哪有空一解釋;看書吧。如此深奧的醫科書,怎麼也看不懂。怎麼辦?現在好了,從本期開始,我們將就臨床中一些常見的檢驗項目向您逐一介紹,讓您心中有數。
臨床檢驗中.最常見的檢查莫過於血、尿、大便三大常規檢驗.這些檢驗費用低廉,速度快,可以了解到疾病的許多情況。因此,深受廣大醫務人員的喜愛,被昵稱為「三大常規」。
本期就從血液檢驗開始談起。
血液檢驗以前是指血常規檢查,是手工操作、顯微鏡下計數的,它包括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計數及其分類、血小板計數等,共有10來個項目。做一個病人的血常規檢驗最熟練、最快速也要10來分鍾。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醫學檢驗儀器自動化.目前大部分醫院都使用自動化血液分析儀做血常規檢驗(目前稱血液學分析)。每次檢查只需用0.1毫升(約兩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鍾的時間,就可以檢測並列印出20多項結果。不過,這些結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縮寫名稱報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結果只有檢驗醫學的專業書籍才有介紹,所以患者很難理解其中的意義。
血液檢驗就是對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這三個系統的量和質進行檢測與分析。這三個系統與血漿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動於人體的循環系統中,參與機體的代謝及每一項功能活動,因此血液對保證機體的新陳代謝、功能調節以及人體的內外環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發生病理變化,都會影響全身的組織器官;反之,組織或器官的病變可引起血液成分發生變化,因而血液學分析及其結果對了解疾病的嚴重程度有很大的幫助。
用自動化分析儀能夠檢測並報告紅細胞系統的8項參數及紅細胞直方圖。有關項目名稱及其參考值為:
1.紅細胞(RBC):男性為 4.0X10^12~5.5X10^12/升,女性為3.5X10^12~5.OX10^12/升;
2.血紅蛋白(HGB或 Hb):男 120~160克/升,女 110~150克/升;
3.紅細胞壓積(HCT.Hct,又稱紅細胞比積,PCV):男0.42-0.49升/升(42%~49%),女0.37~0,43升/升(37%~43%);
4.紅細胞平均壓積體積(MCV):80-100飛升;
5.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27-33皮克;
6.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C):320~360克/升;
7.紅細胞平均直徑(MCD):6-9微米(平均7.2微米);
8.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11.5%~14.5%。
註:上述單位有時用英文符號表示,如L(升〕、fL(飛升)、g(克)、pg(皮克)、um(微米)
有了這些參考值,就可以對照各自的檢驗結果是否正常。如結果與參考值有差異,這有何意義呢?
紅細胞及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的主要成分,病態下的 RBC和 Hb可出現分離。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天約有1/120的RBC 衰亡,同時又有1/120的RBC產生,從而使RBC的生成與衰亡保持動態平衡,所以健康成年人每3~4個月獻血200~300毫升對健康不會產生影響。多種原因可使RBC的生成與衰亡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RBC與Hb的數量減少或增多.或質量發生變化。
例如,連續劇烈的嘔吐、嚴重腹瀉、大面積燒傷、大量出汗等可使血漿中水分丟失,血液濃縮,從而使RBC及Hb增多。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尿崩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亦可致使RBC、Hb含量相對增多。
雖然RBC及Hb增多的臨床意義不如減少常見,病情也沒有那麼嚴重,但也是很有臨床意義的。
曾有一位來自青海省的進修醫生患上呼吸道炎,接診醫生拿到血常規報告單嚇了一跳:患者RBC為6.5X10^12/升,Hb為220克/升,以為患者患了「紅血病」,再詳細了解,醫生才鬆了一口氣,原來這位進修醫生長期生活在高原缺氧環境。除高原的居民外,新生兒、劇烈運動或勞動、恐懼或冷水浴等也可引起RBC增多,這種情況屬生理性增多,無須大驚小怪。
嚴重的先天性或後天性心肺疾患或血管畸形,如法樂氏四聯征、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等亦可使RBC及 Hb的絕對數量明顯增多,原病理性增多。
上面介紹了紅細胞(RBC)及血紅蛋白(Hb)增多的意義,而臨床上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更常見,且病情嚴重、復雜。
一般情況下,血液中RBC與Hb的含量是一致的,而Hb的測定方法比較直接、精確,因此常以Hb作為優先的參考指標。成年男性 Hb小於 120克/升(女性小於 110克/升)為貧血。臨床根據Hb減少的程度將貧血分為4級:輕度,Hb小於正常值但大於90克/升;中度,Hb小於90克/升但大於60克/升;重度,Hb小於60克/升但大於30克/升;極度,Hb小於30克/升。
貧血又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3個月以後的嬰兒至15歲以前的兒童,可因生長發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供應相對不足,RBC與Hb較正常成人低 10%-20%;妊娠中、後期的孕婦由於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對增加,可出現輕度貧血;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漸減弱導致 RBC 與 Hb 含量下降,這些屬於生理性貧血,在臨床上一般不造成嚴重危害,給予對症治療可獲得改善。
產生病理性貧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紅細胞生成減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等伴發的貧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礙引起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貧血。
RBC破壞過多。由於紅細胞膜、酶遺傳性的缺陷或外來因素,造成RBC破壞過多導致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海洋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一些化學、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貧血。
失血過多。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如外傷、手術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潰瘍、鉤蟲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貧血。還有各種慢性疾病或惡性病如慢性腎病、惡性腫瘤等也可致貧血,這一類貧血雖伴隨著有關疾病繼發,但不可忽視,有些惡性疾病就是因為貧血的症狀而被診斷出來。
紅細胞系統中還有以下幾項檢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紅細胞壓積(HCt,HCT,又稱紅細胞比積),是指在一定容積的血液中紅細胞與血漿體積的比值。各種原因如失水、大量血漿滲出等使血液濃縮,可使HCt增高;各種原因所致的貧血會使HCT減低。
紅細胞平均體積(MCV),表示每一個紅細胞的平均體積。正常人的MCV為80~100飛開(1飛升=10^-15升),MCV小於80飛升則紅細胞為小細胞,MCV大於100飛升為大細胞。無論大細胞還是小細胞,都表示貧血,只不過貧血的類型不同而已。
此外,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即每個紅細胞內所含的Hb量)、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表示每升血液中紅細胞內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平均直徑(MCD)、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紅細胞平均厚度(MCT)等的變化程度亦可反映不同的貧血類型。